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px (幸运之神照临),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合集]<<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7月07日11:18:48 星期四), 站内信件

☆   1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自序
时  间: Tue Jan  6 11:46:00 2004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

                             大愿法师讲述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自序

    当今世界人人不安,互相无法信任,甚且疑心重重,导致引发社会乱象。若欲
对治此一乱象病态,必须先了解聚集乱象之因,才能对治下药渐趋好转,否则费心
费力徒劳且无功。那么乱象主因为何?就是因为人人无法以五戒(十善)自严身心
的缘故,佛陀制定五戒包含十善戒在内,凡佛教七众弟子,无论是出家、在家,或
非佛教徒,只要是关心世界、关心社会、关心家庭、关心自心及他人者,都必须持
守五戒,因为持戒是自己修习福德的根本,也是世界、社会和平不可缺的条件,只
要持守五戒(十善)清净,福德必能增长、社会自然就和乐。

    戒律是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佛陀即将入灭时,于最后遗教开示世人:必须‘
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但慢慢至今已遭遗弃,如此重要教诫一旦遭遗弃,世
界、社会如何得以安宁呢?佛陀又开示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
着(无明覆蔽)不能证得(佛道、觉悟)。’若能远离妄想执着(无明),智慧自
然渐渐开启,由此足证众生皆有成就佛道的可能,只要舍离颠倒妄想执着,终能成
就佛道。既然成就佛道必须断除妄想执着,当然首先就必须持戒,藉由持戒得心安
宁、清净,摄心修定就容易多了,继而起观思惟而发慧,戒、定、慧三无漏学是解
脱苦恼、成就佛道不可缺的法宝,只要人人持守五戒(十善),世界、社会自然和
平安宁,期望大家共同持守五戒(十善),为后世代代留下一片净土!

                            一九九七年三月六日大愿写于慈莲寺大悲殿庭

    大愿法语:

    ‘欲求福田者,持守五戒最为胜;戒乃菩提本,培福成佛道;人人持戒、培福
,世界、社会和平安乐。’


☆   2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一
时  间: Tue Jan  6 11:48:33 2004

    各位护法居士,吉祥如意!今天又见面了,现在我来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因为在家居士信徒很多,若是不说该怎样修行,恐怕大家都只光会嘴说:‘我是
佛教徒啦!我在修行了。’但应怎么修呢?现在先来解释‘戒’和‘律’。

    戒律乃为道德之本

    ‘戒’、‘律’两字的意义,应该是各有所指,简单说,也就是各有各的说法
,戒有戒的范围,律有律的范围。‘戒’是禁止佛弟子不得作恶,若作恶便是犯戒
(诸恶莫作)。除禁止不得作恶之外,佛弟子也禁止当作善不可不作,所以在三十
七道品佛陀就说:‘已生恶令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
不论在家、或是出家,首先必须由此下手,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停止不应该的行为
,不可妄造恶业。除此之外,佛陀又规定:应该去做的善、应该去做的事,必须去
做,不得不做,若不做者也是犯戒(众善奉行)。所以‘戒律’用二句话来说,就
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般人对于佛法及戒律认识不够,不完全了解,因
而错认佛教只是消极的防非止恶,却不了解积极一面的众善奉行。也就是说,该持
的就持、该去做的就去做、该去做的你不做也是犯戒,所以在戒律中有二句话:‘
止’和‘持’,止就是‘诸恶莫作’,持就是‘众善奉行’。若是不了解,就会认
为佛教是消极面,就无法了解佛教积极面的众善奉行。简单说,‘戒’是不能如此
!‘律’是应当要如此!戒与律以文字来说应该是这样,所以‘戒’是比较属于个
人的持守,‘律’是较属于团体的活动,不过有时也可以将‘戒’、‘律’合起来
通用,则是‘止’‘持’——停止和应该要持守的,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其实佛陀所定的戒律就是道德责任的规则,做人的根本立场,修习一切善法的
基础,及通往一切善法的大门。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佛教徒,对于戒律都同样需要
去实践,因为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必先要了解二项:一
是戒律,一是法。

    持戒律行 以无我精神服务社会

    凡是一个有组织有理想的团体,就有其组织的人员,有其组织的规章,其组织
的健全与否,就看其规章的内容而定。假如章程不健全,组织也等于不健全,若组
织健全、章程健全,才能有效的发挥。任何组织,不管是社会组织或是宗教组织,
都是依其各自需要的理想而制定规章,再由规章产生力量,但是组织的规章是否能
产生力量,以及团体能不能发展,都必须视其组织的所有人员能否一致的对其规章
的遵守(戒)与拥护(律),即奉献、牺牲的意思,共同一致履行权利义务及理想
的追求。若是如此,团体组织才能发挥功能。

    宗教也不例外,宗教的戒律性质,虽然跟社会一般组织的规章有些相似,但宗
教是以牺牲为其最大要素。有些宗教类型是以提供外表的身躯牺牲于神,为神、人
做交通,就是做神与人之间的媒介,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宗教作法,以牺牲肉体供
神使用。若是高等宗教者,则以‘戒’严身心,以‘律’生活,先自悟证无我法,
也就是说先独善其身,彻底了解无我法、了解缘起空性,空其身心于自然,就是不
执着身心为一个自我体,不执着这个身心是我,永远不变。因为这只不过是因缘和
合的而已、因缘成熟则结合、因缘分散即离开,没有一个我,如此才能以无我的精
神来服务社会。若不能以这种体验,确实达到无我,有时说要牺牲,却处处以我的
主观认为,我做这事以后的果是什么?固执等等……就处处产生很多的挂碍与遭遇
。所以若了解缘起空性、无我法,这样的牺牲在任何宗教、任何角度而言,你是无
畏的,你是牺牲、奉献的,因为你‘无我’,你会过得很自然,奉献得身心安乐。
若不然,处处希望如自己理想,可是结果却不是这样!若能了解缘起,你可以真正
走出你完美的理想,因为了解无我故,赶紧借用有用的色身,有用的本钱,就是说
身体健康,眼、耳、鼻、舌、身、意都清楚,你有这样的本钱做资粮,将你符合社
会、符合真正的了义法,奉献于社会、传授给别人,能够让众生离开我执束缚、得
到真正究竟的涅槃,走入真正的解脱。若要走入涅槃,则必须先了解次第方法,若
不了解次第方法,一味盲目的修行,当然就没办法,所以必需离开‘五欲’和‘我
执’来达到证入涅槃,这是较高层次宗教最大的一件事情。也就是为了要达到真正
断灭一切忧悲苦恼,‘牺牲’为重要行持之一,这是层次较高宗教不同的地方。

    戒律制定的源起

    有人类的世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的宗教缘起缘灭,组立掘起又解散、恒古至
今不知有多少,但是到目前为止,被世界公认的宗教很少,主因也是离开了戒律及
教义。宗教要被人肯定,必须要有明确的圆满教义,与明确的戒律,因为戒律的功
用,不止是防止信徒的腐化,更要能够增进大众的福祉,否则,便会遭受社会自然
的淘汰。每一个宗教都有它的戒律,但佛教的戒律与其他宗教的戒律是不大相同,
因为佛陀是在人间自体证,亲身体证世间苦、亲身了解苦的原因之后,用修行的方
法来灭除苦,所以他是了解苦的主因起源,了解修行的方法灭掉苦,即是于人间自
体证,灭除一切烦恼及忧悲苦恼,所以他不违背人类道德利益标准而制戒。也就是
说佛陀在人间生活、在人间成道、依人间需要制戒,所以佛陀所立的戒符合众生所
需要。



佛陀成道后的最初数年之中,佛陀弘法其间尚无戒律,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
初期佛的弟子,都是根器道德很好,听闻佛陀说的法,都能马上悟出真理,而信受
奉行,所以佛陀就不必制定戒律来约束大家。直到佛陀成佛以后的第五年,有一位
比丘由于俗家母亲的逼迫,听说其父母准备要供养比丘,所以叫他出家的儿子比丘
带着所有比丘回去接受其父母供养,结果其母设下圈套,迫使他与其未出家时所娶
的太太行淫欲而犯了淫戒。同行比丘告知佛陀,所以佛陀才制戒,佛教的戒律就从
此陆续的制定下来。佛陀制定戒律目的是要维护僧团的清净庄严,若教团内有所犯
错,随犯随制,从此以后凡有违犯僧伽团体清净生活者,即制下定律大家遵守,所
以佛陀制戒的动机,是为僧伽团体清净的缘故、和合的缘故。只要进入佛门,我们
一定要了解制戒的动机,因此,佛教的根本精神,即在于戒律的尊严与遵守,所以
凡是佛弟子,不论是出家或在家,只要踏入佛门,第一件大事也就是必须受戒及守
戒,若是无者,虽然自称为信佛、学佛的佛教徒,也不过是被称为佛教徒,却是徘
徊佛教门外的人,因为你只是嘴巴说信而已,对佛教的戒与律不清楚,那只是说信
而已,是信仰的信,这样是不会被佛教所承认的。

    受持三皈 依教奉行

    佛教弟子有分出家和在家,所以佛陀所制的戒律,也就有分出家及在家,那是
次第与阶层的区分。现在所要说的是在家戒律,在家戒共分有四种:第一是三皈依
戒;第二是五戒;第三是八关斋戒(八关斋戒也可以称为增益戒);第四是菩萨戒
,但是菩萨戒是不分在家或出家的,以后我们会说到。首先来说三皈依戒,有些人
会怀疑甚至会说三皈依为什么说是三皈依戒呢?其实我们要三皈依之前都有说:‘
受持三皈’,所以我们一定要受持三皈,‘受持’二字就是戒律。所以,三皈依也
是戒,戒是警觉的意思,意义就是不能做的就不要去做,有一个界限、界址,如土
地与土地间有个界址,界址一标定就是要大家遵守,你不能超越我的界址,若是超
越我的界址就是侵犯我所有,国与国间也有界址,连大海、海洋也有界址,这是公
海,这是隶属南韩,这是属日本的等,所以‘戒’就是警觉你、提醒你别超越界址
。戒也可说是一种约束,约束你不应该做的行为。既然这样,在受三皈依戒时,授
戒的僧师有明确的说明,皈依后必须持守三条皈依戒,也就是皈依后必须禁止:

    一、‘尽形寿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受皈依的人应该都有念到才对,
既然都有念到就该知道它的意义。

    二、‘尽形寿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意思是说:我活着的一天,我一
定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

    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所以我们皈依时,授戒的师父都
会念着让你跟,也都会由皈依授戒的师父解释。

    既然你发心皈依佛教的三宝了,三皈依后必须持守禁戒,所以皈依三宝就含有
一种戒的特质了,因此三皈依也就是三皈依戒,初三皈依者必需一定要了解。现今
世界上皈依佛教为三宝弟子的信众很多,人数难以正确统计,但是真正能持守三皈
依戒者就不多了,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不了解三皈依戒,为什么呢?因为他初皈依
,对佛法僧三宝无深入了解,尤其是我们皈依时的时间也不太长,不能够说你来先
上一天课,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现今社会时间就是本钱,于
工业社会中,大家每天都非常忙碌,而且在家居士也不能抽出太多时间来,不然按
常理皈依应该要一天的时间,早上上课,先了解什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这样才有办法,因为没有那种环境,也没有这样的制度,有时你用制度反而让信徒
认为‘啰嗦’!别人皈依时间都不长,而你皈依就需一天时间。嫌啰嗦,所以大家
如果有这般的风气,那皈依后,能持守三皈依戒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因为初皈依
的人对佛及自在天魔两者的差别不能了解,既然初皈依者不能了解,他又将如何持
守三皈依戒呢?所以会产生错解佛是高级的天仙,落入神格的信仰,将佛与自在天
魔混在一起,不知道什么是自在天魔,什么是佛?那就违犯了三皈戒的第一条——
永不皈依自在天魔的禁戒,不是他不去持守,而是他不了解,不彻底、不知道。初
皈依的人怎会彻底呢?所以,我觉得必须要让信徒了解,才藉这机会来讲在家居士
要如何修行,对法方面,在家居士要如何修行?在家居士持戒要如何持戒?在家居
士对律的方面,如何去持守及奉行。因为有很多在家居士拥护佛教,我们才能专心
研究佛法,他们布施物质使我们不缺吃住穿,建立庄严道场让我们专心研究佛法,
我们必需要提供一条相当有次第的方法,让在家居士能够按步就班的修行,那才不
会摸不到路。一般对于戒律的解释不是太深,就是无次第,戒归戒、律归律,如汪
洋大海不知从何摸索起?每个说的不同,一个说一种,一个法师说这样、二个说两
样,到底听谁呢?并非我本人对戒律很有研究,只是尽量以我个人所了解的跟各位
给个善缘,与各位互相沟通,若是说的不圆满、不太清楚,希望你们再参考专门研
究戒律的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至少我说一些让各位有个印象,也可以依这次第
来追求。

    了义皈依与非了义皈依

    其实‘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品,因为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
皈’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是归投信赖的行为
,都可称为皈依,所以皈依两字并不是佛教的专利。那么信仰佛教有三皈依,信仰
其他的宗教,乃至是奉祀、崇拜多神以及妖魔鬼怪等的信仰,也可称为皈依,因为
他们归投他、依靠他。像很多人不了解,如小孩子要去读书,平常不辅导小孩努力
认真读书,要考试时才买一些水果,拿三柱香,去哪里呢?去求菩萨保佑让他考上
录取!但这并非不好,可以让他内心有个寄托,这种也等于是依靠他、皈依他。

    那么什么叫做自在天魔呢?‘自在’有了义自在及不了义自在之别,不了义自
在就是不究竟自在的意思,了义的自在就是究竟的自在。那什么是究竟的自在呢?
也就是已经达到涅槃,断除一切忧悲苦恼、离开贪嗔痴了;不了义的自在就是不究
竟的自在,也就是暂时而已,暂时的自在快乐而已,马上又烦恼痛苦,忧悲苦恼又
来了,所以这也就是不究竟的、是暂时的,又叫做有漏的。不了义自在就是福业的
招感,就是说你福报很好,感觉你也不缺钱,身体也健壮,子女也孝顺,夫妻也和
睦,但是必须了解这是暂时的而已,不论如何,再好的夫妻总有一天也会分开,再
好的父子母子也会分开,再年轻、再健壮总有一天也会老化,所以这种自在只是暂
时而已,即使让你有再多的财产,你也不能买到永远不老不死啊!虽然福业感招你
眼前全都俱足,但那只是暂时的而已,烦恼一样会来。

    若是了义的就不同了,他彻底了解烦恼的起因、彻底了解烦恼,因为有一个不
明白的渴爱,误认为有一个我的缘故,才感召痛苦、烦恼。既然已经了解彻底了,
且依佛陀的教义修行,亲证了,他就不会再产生执着,这种才是真正慧的解脱、智
慧的解脱。以智慧的解脱来断灭心的一切烦恼,以及束缚,这是究竟的,也是通达
无碍的自在。

    那么天魔二字呢?天子魔之略称,第六天之魔王。天魔是福业的果报,因为我
们在人间修福业,而感招到天上,人家说六道轮回不是有个天、人、阿修罗,意思
是说福业的果报。在佛教的教义之中来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即使是他们的最
高理想,总不会超出升天的范围,就是说佛教以外很多的宗教,都偏向修善,或是
偏向以后死后去天上,像印度很多的宗教都是修求升天,所以它的理想范围都只在
天上而已。但是以佛教而言,即使生到最上、最高的天界仍是在生死轮回之中,因
为他还有一个‘我’,无论天上的寿命有多长,亦有其限度,天福若享尽,死后还
堕,所以天魔非可靠的皈依处,也非究竟、是有漏的,并不是真正究竟的皈依处,
即使让你皈依天上的天魔,想要去天上,上去了却又下来,永远在往返而已,光是
上去下来,脚都走酸了,也会累的。唯有皈依佛教,才能使人渐渐地走上离苦,得
到清净、得到解脱安乐之道。

    那么佛是什么呢?初皈依的人,要了解佛是什么的也很有限。佛是觉悟宇宙人
生真理的人,别把佛当成是一位高级的仙,高级的神,那这样你就不了解佛了。

    ‘佛’——是梵语,意思是一位觉悟宇宙人生真理的人,若要更详细,我也有
说一卷佛法僧,跟一卷三皈依可供各位作参考,其他的法师也有很多论及佛法僧的
著述,都可供参考探讨,但是千万注意,若是我们所看的书已将佛落入神格化,那
这本书是不是可以看,就该考虑了,若要看、那你只作参考就好千万不要误解了。
佛不是天魔、神、仙等的神格化,佛是究竟解脱忧悲苦恼,止息轮回生死的大圣人
。所以皈依佛陀的人格为行持模范,依止佛陀的教法力行才可成佛道。因为众生本
具佛性,什么佛性呢?就是说众生俱足圆满的智慧,只因妄想执着,迷尘背觉不悟
,认假为真,产生痛苦生死轮回,皈依佛与皈依天魔的差别就在此,大家要了解,
所以皈依佛永不皈依自在天魔。凡是我们初皈依的人,在正授中都有念过的,那么
若是我们能真正皈依佛,不去皈依天魔外道,那你就是真正会修持、受持三皈依戒
的人,不然,你不了解天魔与佛的差别,到底如何能皈依佛呢?简单说:有了义和
不了义,有漏与无漏之分,也就是有究竟与不究竟的差别,所以要认清楚。

    第二条戒:尽形寿皈依法。有这肉体活着的一天,一定要皈依法,既然皈依了
,就永远不再皈依外道的典籍,我们三皈依的第二条,明明有如此的说法跟如此的
记载,引导皈依的大众念诵三遍,那么永不皈依外道典籍,什么是‘外道典籍’呢
?初皈依的人哪知道什么是外道的典籍呢?包括现在已皈依五年、十年、廿年的人
,若不用功去探讨,现今处于宗教自由复杂的前提下,人人都能说一套,那他怎么
能分得清楚什么是对或不对呢?所以初皈依的人,几乎没人能分辨什么是外道典籍
,所谓的‘外道典籍’就是违背自然法则心外求佛者,也就是说,你不向内自己征
服自己,来断灭自己的所有我执及忧悲苦恼产生执着的贪嗔痴,反而向外去追求,
要使自己有智慧,追求灭掉贪嗔痴,却不向内在贪嗔痴去征服,这种叫做向心外求
佛者,叫做外道。

    印度当时的外道就有九十六种之多,有名的外道有六师:

    一、阿夷多,阿夷多的教理是属某某论,他主张人皆由四大原素构成的,身体
若破灭时,也随着消灭,主张极度的求乐,活着时,尽量去享受,这就是我们说的
外道典籍了。

    二、散惹耶,散惹耶的教义是怀疑论。不反对别人说有无来世,有无果报等。
此派学说,对一切问题都不作决定说,都无正面的答覆。

    三、末伽黎,末伽黎的学说是定命论者。主张无因论,否定一切依业的轮回,
一切生物轮回是无缘无故的,一切修行都是空的、无用的,只要经过八百四十万大
劫,届时不管智或愚,都自然得解脱。所以他的教论很奇怪,既然修行无用,那他
又修苦行,是在修什么呢?他又修禅定,又是在修什么呢?这些都叫做外道典籍。

    四、富兰迦叶,富兰迦叶的学说是道德否定论。主张纵欲,立无道德论,无善
恶果报。杀害他人非是行恶,无恶报。即使祭祀、布施、克己制御感官、行好事、
说实话,也不是行善,也没有善报。简单说,做恶没有恶报,做善也没善报,业的
报应不可能有,他否认善恶,所以这个教派叫做外道说法。

    五、鸠鸠陀,鸠鸠陀的学说立七种要素,认为人是由七种要素而构成的。七要
素是:地、水、风、火、苦、乐、生命(灵魂)。不承认灵魂的独立性、主动性,
否认道德,他认为灵魂是由这几项所结合的,这也是外道典籍。

    六、尼干子(耆那教),此派立五戒和佛教的五戒只差一戒不同而已,尼干子
所立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妄语,三、不与取(不与取等于佛教不偷盗的意
思。),四、不邪淫,五、无所得。耆那教他的修行法很严,我们在‘宗教的起源
与佛教的源起’中有介绍到,若要更了解印度六师可以参考。此派分世界为有生命
与无生命,生命不得解脱是由于业的束缚。还有印度婆罗门教的奥义书等一些常、
断之法,佛教称他为外道。其实外道是指无关断灭生死烦恼痛苦的教法,所以称他
为外道典籍,不了解的人,错解误会外道是在骂别的宗教,其实不是,这只是名相
而已,并不是说外道是在骂人,千万别误解了,心外求佛,才是外道,佛教里面也
有很多佛教徒是外道,也是很多啊!这是事实。

    自灭贪嗔痴 亲证八正道

    佛陀的教义就是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修行以征服自己三毒为物件,
佛教的教义,是叫我们自己去征服自己,征服我们自己的贪嗔痴三毒,并不是去征
服别人的宗教,所以佛陀的教义特别不同,若是你不从自己的贪嗔痴三毒下手,那
么你如何修行呢?佛陀是不会去骂或看不起别的宗教的,因为宗教各有他的教理,
必须去尊重,千万不可毁谤其他的宗教,当然也不容许其他宗教冒仿佛教,这样也
不行。虽然宗教很多,但佛教和其他的宗教仍有不同之处(不共法),教义虽有共
法与不共法,共法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等。如佛教所说的结夏安居
,过午不食等等。这都是与其他宗教相同,所以叫做共法。若是真正的了义法叫做
缘起性空、八正道、十二因缘、四念处、四圣谛,这些与其他宗教不相同,所以称
为不共法。就是差别在了义与不了义,其实佛教也有些法和别的宗教一样,所以称
他为共法,也就是不了义法或称为有漏法,不究竟的。那么什么叫做了义(无漏)
法呢?就是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八条正道,也是唯一解脱的道路。外道思想不
是‘断’就是‘常’。所以称他为两边人,佛陀的中道思想就是不落入‘断’或‘
常’,所以称为中道法。中道的八条正道:简单解释一下,在我们‘回归自然’系
列也有谈到八正道,若要参考八正道,应该要参考回归自然,现在只作简单介绍:

    一、正见:是正当的见解、正确的知见,认清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真实相,
本来面目,如认识一切皆苦,明白诸行无常,了解诸法无我,彻知万法皆空性等等


    二、正思惟:是正确的思惟。由于彻底的认识事物真相‘缘起缘灭’,而以正
见为自己的理想,由理想而能实现自己的正欲。正当的欲望,所以称为正思惟。

    三、正语:一切的言语都必须不离法或善,不作一切非理的口业。

    四、正业:除去身上一切不正当的动作,而且常行清净之业。

    五、正命:离开一切不正当的生活,必须活在正法当中。

    六、正勤:是正确方法的努力,是正精进勇猛于修行。

    七、正念:将正确的思想常住于心,时时忆念不忘,不起一切邪念。

    八、正定:用正确的方法修禅定,将心静止于正念,保持身心于三昧(正定)
,不被烦恼妄念所动。

    今天时间的关系,暂时说到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也是佛
教修行实践的代表杰作。下星期有空,有时间、因缘,我们再继续研究,祝福各位
持戒清净、福德圆满,感恩!

    大愿语录:

    ‘佛法是用以度人,给予得到安祥、和平、自在、宁静的涅槃,不仅为了满足
求知的好奇。’



☆   3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二
时  间: Tue Jan  6 11:50:33 2004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我们又在空中见面了。

    正见引领 正道以行

    我们前集已将八正道的条文简单说过了,若想要对八正道更清楚,我介绍看回
归自然第廿三集,以上佛陀所开示的八条正道,是佛教实修履践的代表杰作。依止
八正道修行能解脱一切烦恼,而亲证涅槃,止息轮回生死的痛苦。佛教的教义、修
道法,是依中道建立,所以皈依佛就不皈依外道典籍。若皈依外道典籍就犯三皈依
戒的第二条戒了。初皈依的人有谁能够了解呢?怎么知道外道典籍是什么呢?所以
我们修行思惟正见的标准,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义,否则就无法以正见的标准来落
实于生活中,若能如此,也就是持守三皈依戒的第二条戒了,所以印度六师所言的
教法,我们都称之为外道。现今宗教复杂,所以我们要修行一定要依法。不能只认
那是谁说的,在回归自然里的噶拉玛经有说,不能只依知名度,或只认定这是我师
父,也不能断定是出家师父讲的就对,一定要经过思惟,符合三法印与否,若符合

    第三、尽形寿皈依僧,永不皈依外道邪众。这地方很多人不了解,认为我皈依
这位师父,这位师父才是我的师父。不是我皈依的师父,就不是我的师父,不是这
样的,佛陀说僧伽就是个和合的僧团,待会会说到,所以皈依师父等于代表僧伽都
是我们的师父,所以是依法。僧伽:就是集团之意,所谓集团,必须要有三人以上
才能说僧伽,后来有所谓僧,是以一人为单位,对不对姑且不论,这是名相与我们
修行无关,只不过是一种代表的名词,我们别浪费太多时间在这种与修行无关的事
,是非与否我们不必去研究,故出家人都被称为僧,僧是佛法僧三宝之一。僧伽一
词,并不是出自佛教团体而已,在佛陀未诞生前,印度就有僧伽两字了,印度人将
商业、社会、政治或是宗教等单位,都称为僧伽集团。佛陀成道以后,教理圆满、
学德兼优、教化有方,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终于演变成一大集团,佛陀沿用印度
旧有的僧伽制度,自己则是僧伽里的导师,所以僧伽确实是指佛陀和他的弟子,以
及广义的在家佛教徒们。不过谈论僧伽,还是以佛陀和出家弟子的一大集团为原则
,直到后来,才将佛陀除外,专指出家弟子们的大集团,而成为佛法僧三宝的局面
,也许有可能佛陀教人要以法为师,要依法而住,故佛陀所悟的佛法,是吾人应该
要皈依的,同时佛是唯一大觉大悟发现真理的人,由他启示开导众生,故大家依止
佛陀。至于僧伽集团,乃是唯一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也就是说佛陀他是一位觉
悟者,将他的佛法留传下来,而归依佛也就是皈依他的人格与福慧,依止佛陀所体
悟的佛法,我们可以用他的佛法修行,达到与佛陀一样,那么佛陀灭度后我们一定
要依止僧伽集团,传承佛法真理的代表者,所以皈依僧就不可再皈依外道邪众。你
皈依僧之后,若再皈依外道邪众就犯了皈依戒。

    外道,以上有说明过,邪众,就是不依中道,藉宗教名义活动者等等不正见的
人,也可以说是假藉佛教名义行利己之事,而他所说的话都不正见,妖言惑众,甚
至藉宗教去骗人,用言语去骗,去拐人等等,都是外道邪众。初皈依的信众,若是
不先了解三皈依戒,他如何去分别好坏,又如何去持守呢?真能够了解三皈依的内
容及意义吗?其实很难。所以问题就出在这里,希望初皈依信众,必须深入了解三
皈依戒,了解佛法僧,不要只听人说就跟着走,也不可只求名相皈依就结束了,很
多人有这个毛病,将皈依佛当成佛是鬼神般在拜,我们拜佛是想到佛的德行、教义
,想他的悲智去学习他,看到他就想到这些,那才能拜得下去,若是我们不清楚佛
的德行,不了解他的好处,也不了解他伟大在哪里,我们怎会拜得下去呢?很多人
都只是跟着拜而已,所以,以后有关于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地方会说到,现在不是
在说这一项,怕扯的太远让各位听起来觉得复杂。所以你若真正皈依佛,就不会把
佛陀当成鬼神去拜。有的人皈依三宝之后,将佛陀当成鬼神拜,将佛法当成学术在
研究,他只顾研究却没有去实践,佛教重视理事圆融,理论虽然了解,却更重视行
持修证,所以是理论与修持两者结合的。若只了解理论,不去修证,那这样只是学
术认知而已,以佛教观点看,这不能亲证,也就无法圆满。很多人皈依僧,就好像
将这师父当成干爸爸一样,只拜干爸爸而已,那就失去三皈依的意义了。虽然现在
不是说三皈依,我们在三皈依里有说到,你可以参考三皈依,现在只简单介绍,三
皈依是要佛法僧三项具足缺一不可,若是缺少其中一项,那你就是三皈依无具足圆
满了。很多人不知道皈依的内容,也不去研究,只是一个名相的皈依,好像说我来
皈依,就如同领了一张护身符一样,这是错误的,别以为拿了一张皈依证书就可以
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傍生,皈依僧不堕饿鬼,那是不可能的,那张皈依证
书是不能做我们的护法神,也不能拿来当作护身符的。而是要确实去行持三皈依戒
才能无地狱、饿鬼、畜生,我们应该了解,千万不要只皈依名相就结束,这样真是
太可惜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尤其正法更难闻,今世有如此福报,让我们活在
这里,而且福报又那么好能亲近佛教,那就应该深入研究,否则等到时机因缘失去
,无常到来才要追求,想亲近的机会也就没了,唯有把握当下修行体证自利利他,
这才是我们身为一个佛教徒必须要实践的。首先要自利,自利是充实自己,并非消
极,然后将所了解的传授给别人,这样才不会前盲引后盲,如此才不辜负今生而白
跑一趟,况且又出生在生活富裕、环境这么好的地方,还有那么好的年轻本钱,耳
朵可听闻到正法,若不然,时机一失去就拉不回来了,那就白跑了这一趟。既然皈
依清净僧伽,就应该依止清净的僧伽,作为修学佛法的导师,引导我们的老师,不
要将僧伽当作干爸爸,这点千万要记住。另外还包括要‘依法不依人’,皈依后所
有的师父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我们的导师,要依他的法、依法不依人。

    皈依目的为成就佛道

    那么受持三皈依戒有什么好处呢?若能受持三皈依戒,好处实在太多了,若是
以过去经典的记载而言,例子很多,我们只是简单拿几项来说,比如说:可以求得
现世安乐免受一切烦恼痛苦,减少造一切业,可以由受持三皈依戒而向上增进,向
上、向善、向解脱,达到涅槃寂静的究竟安乐。能受持三皈依戒者的好处,综合起
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成为佛陀(觉者)的弟子。

    二、是受戒的基础。受三皈依戒之后,才能受五戒,若没有受三皈依戒,就不
能去受五戒,所以说受持三皈依,就是受戒与成就的基础。

    三、减轻业障。

    四、能积福慧。

    五、不堕恶趣。因为你受持三皈依戒,你有正见、正念了,你若断恶修善了,
当然不会堕入恶趣,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就怕你只是空皈依,皈依只为拿一
张皈依证书而已,这样的话,地狱、饿鬼、畜生还是有你的份,若是你能确实受持
三皈依戒,保证就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事实。不要只是盲目形壳,皈依后
不受持三皈依戒,也没有向上、向善、向解脱,也不继续深入佛法,认为皈依过后
就没有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不可能的。

    六、一切好事都会成功。就是说一切善事,包括利己利人的都能成功。

    七、能开启智慧达成佛道。优婆塞戒经有说:皈依三宝必须受持三皈依戒,将
来所得福报之大,大得不可限量。譬如有一个宝藏蕴藏丰富,全国人民搬运七年都
搬不尽,而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比这还要大千万倍。想想看,受持三皈依的功德有
多么大!这是对初学而言,所以引喻功德。折伏罗汉经云:过去有一位忉利天的天
子在天福享尽后,身体变得衰败不堪,寿命将在七日之后终了,他自己知道,命终
之后,将会投胎猪中,所以恐慌紧张,于是就去请教天主,但天主也没办法,因为
天主本身也会五衰,天人也有老病死啊!所以天主跟他说:其实我跟你都一样,只
是福报的时间长短而已,终归我也跟你一样,步你后尘。于是天主要他去请教佛陀
,向佛陀求救,佛陀教他皈依三宝,受持三皈依戒,那么死后就不会堕入猪胎,得
生人间,并且还于人间巧遇舍利弗,请舍利弗为其说法,因此修行而证圣果(阿罗
汉果)。所以受持三皈依的好处,在佛经之中实在说得太多了,如:凡受持三皈依
的人,就有四大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来轮番护持的记载。然而,不管受持三皈依
的功德有多大,但受持皈依的最终目的,是要使自己成就佛道。这是对初学者而言
,指引你必须要具足福德因缘的说法,千万不可将受持三皈依,偏向于求得人天享
受而已,因为人天是有漏的,终归享尽还会堕入人间,所以一定要了解,我们受持
三皈依的最终目标,也就是要来成就佛道,要与佛相同具足福慧(二足尊),断除
一切忧悲苦恼。三皈依戒介绍到此,若不详细,有因缘再互相研究。并不是三皈依
戒,从我简单的讲述中就能理清楚,只是希望各位居士听了三皈依戒之后,能加深
印象,由此做起点,慢慢再精进研究,达到向上、向善、向解脱,这是我抛砖引玉
,希望各位一定要受持三皈依戒。

    现在皈依的佛教徒实在很多,但要从哪里入门也不懂,受持三皈依之后,要做
什么也不知道,甚至受三皈依之后,要如何行持也不知道,只是盲目而行犹如一只
失去方向的船在汪洋大海当中,不知要往何处去。又各人所说不同,法师与法师所
说的也不尽相同,这本书与那本书所载的又不一样,那到底要从哪里下手呢?形成
无处下手,最终就放弃了。不然就只是信仰就好了,所以是很可惜的。因为这个机
缘,且感恩信徒布施给我们吃、穿、住,所以必须感恩回报信徒,因此才能来介绍
三皈依戒,让在家居士们了解,到底有什么次第可修行,这样才不致盲目而不知如
何下手,否则白白空过太可惜了。三皈依戒说完接着来介绍‘五戒’。

    戒乃自由良药而非束缚

    ‘五戒’是一切诸戒的基础,一切戒必须从五戒筑起,如同我们盖房子,一定
须从地基先打好。若五戒持不好,以后你能持什么戒呢?这是不可能的。佛陀制戒
的目的,是希望佛弟子们能够持戒,因为‘戒是无上菩提(般若)本’。应当一心
持净戒,若能如法(如法是指按照佛陀所说的戒条,戒的内容与戒的精神而持守)
,个人能增长功德,团体则能和合安乐。有的人认为持戒是一种不自由而且有被束
缚的感觉,其实是他不了解,戒并不是束缚,戒是自由的良药。就如同我们佛教里
的三法印,也是佛教的防腐剂,若无戒,那么佛教就容易烂沙一把,教法教理若无
三法印,那每个人就会各自一个样子无所依止,所以三法印是教法的防腐剂,戒则
是团体与个人修养的防腐剂,可以不容易腐败,这是很重要的,千万不可认为无所
谓,你若误以为戒只是束缚,而以后不受持众戒,反而会被不自由所束缚,其实对
戒了解的人,会当它是自由的良药,保证是自由的良药。比如说:国家有国家的法
律,尤其是每个国家的法律也不相同,像美国的法律,日本就不能完全适用,新加
坡的法律,犯错可以鞭打,别的国家就不一定有,有的国家有枪决,有的就没有枪
决,光是美国国内各州法律就不尽相同,那州会枪决,这州就不会枪决,所以团体
必须要有法律。但是对于守法的公民,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像新加坡犯错要被鞭打
,你若不犯错,即使订再严的法律,也对你起不了作用,对你根本不产生影响,像
很多人看见警察,警察是在保护我们的,你若去贩卖安非他命,去做坏事情,自然
你看到警察就混身不自在。警察的责任是保护我们生命、财产安全,那么你若守法
,看到警察就不会紧张,无论法律多么严格,只要你不犯法,在你身上是不产生作
用的,你若不去遵守,当然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所以各位要了解这个意思,戒也是
一样。为了要维护人民的安全,所以必须要有法律来限定,因为社会中个人的理念
及思想不一定相同,你的思想和他的理念,你的业力与我的业力不同,观照不同,
思想不同,智商不同,所以必须要有法律。为了要保护大家,避免为了一点小事而
造成千古恨,所以要有法律。若人人守法社会就安乐太平,所以国家的法律不是束
缚,而是自由、安乐、和平的一种规范。佛教的戒律也是如此,在众多的弟子中,
也必须要有如国家法律般的戒律来维护团体的和乐,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佛教有佛
教的戒律。佛陀初成佛道,根本没有所谓的戒律,因为那时来亲近他的出家弟子,
或是在家居士素质都很好,后来弟子增多了,质方面渐差,所以才制定戒律。

    不持守戒者,就会妄作恶业,导致产生两种不自由的身心果报,身受法律制裁
,心自欺不安,因为要骗别人,必须先骗自己,你若不先骗自己,就无法去骗别人
,怎么说呢?你要骗别人之前,你的心已经知道自己要去骗别人了,所以已经自己
先骗自己了。自欺欺人,不自欺怎么去欺人,自己不先欺骗自己,怎么去欺骗别人
呢?加上业力的因果报应,业力的因果轮回是很恐怖的,只是因缘未成熟,不是业
力因果不报,等因缘成熟时,必然自受,绝对自受!这是佛陀在他的本缘经里提到
。从过去的修行过程中来看,不管是对不对,是劝人的或是实际的姑且先不论,但
事实上人在业力论当中,一定要注意。佛教无灵魂论,但是佛教重视业力论,业力
的行为要自己承受,自己做自己承受,谁会替你承受呢?没有人可以替你承受,所
以因缘若到时,果报还自受,无人能替你承担,不要时间一到来便怨天怨地。这是
希望我们先了知因、了知果,做每一件事情因果同时看,这会比较安全。所以持戒
是自由的,并不是束缚,何况无持‘戒’身心如何安‘定’呢?如果说我今天不持
戒,做了一件坏事情,看了人就提心吊胆,听人在说话也会心想:我是不是做了坏
事让他知道了?还是我昨天在做坏事时,他看见了?于是内心产生不安。你心产生
不安,要如何能生定呢?心若持戒,不论什么事,即使天塌下,也一样安心,因为
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不违犯一切道德范围自然心安,无论谁来都不会怕,也
不会提心吊胆,所以心能安,安了之后就是持戒,然后定,心安之后,你减少紧张
,放松你的身心,明觉清楚行住坐卧,自然慢慢生出定来,你心不安就不能定,不
能定则生妄念紧张,那要如何将精神集中思惟甚深的缘起正法?缘起法甚深,并非
简单懂一些名相而已,我研究了廿多年,尚不敢说自己懂,只不过懂个皮毛而已。
阿难曾说了一句话:‘缘起法很简单’,佛陀就说:‘不是,阿难你别误解,缘起
甚深,甚深‘。所以佛法的三学‘戒、定、慧’是有他相当周密的次第,不知者千
万不可自作聪明,本末倒置,以为先修‘慧’就不需要修戒定了,这个就太天真了
,佛陀若在会摸他头,甚至训他,你无戒心就不定,要如何集中精神来思惟慧?你
讲的不是慧,那就是世智辩聪,本末颠倒。如此邪见之人,永远是世间狂乱者,没
有止息生死轮回烦恼的一日。

    止持戒律 息灭三毒恶径

    如今持戒的风气渐渐被忽略,原因就是对业力的了解太少,因为对于业力的轮
回了解太少,所以在这种环境当中,必须加强对业力方面的认知,并不是一见面就
说很深的佛法,我觉得这样效果反而不好,他反而变成狂慧,无法脚踏实地。基本
的基础都没稳固,如同这房子地基没打稳就盖二楼、三楼,一定会塌下来,像我们
经济若不好,有一天遇到经济困难,就会为经济烦恼,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们
一定要清楚知道轮回生死的重要,业力果报的重要,由于持戒的风气越来越少,社
会也愈来愈混乱,教界里面的是非也越多,自己本身妄语一大堆,嗔恨、贪嗔痴一
大堆,初学者看见怎敢亲近我们呢?

    我觉得持戒慢慢被遗忘,对佛教来说,是没有好处的。有些持戒清净的人,反
而会被指指点点,反被指说他固执、死板等等……好像是一位怪人。没错!持戒不
能变成怪人,这是我经常告诫弟子的,持戒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变成怪人,其实受
戒和学戒的目的,主要是要持戒,如果受戒而不持戒,那如何能了知戒呢?既然不
了解戒如何持戒?佛陀制定戒律,是要佛弟子去遵守实践(止、持),并不是学些
戒法来放在口中,产生我慢自高,到处批评人,甚至连出家众也不例外,哪个和尚
犯戒,哪个尼姑不规矩等等的造业,果报是要自己承受,业力自己承受,嘴一溜就
说了出去,但你所说出去的,像水泼在地上要收回来就困难了。你听戒听听看就知
道,虽然我并不是专门说戒的人,但是这因果业力的关系,你千万要注意。现今佛
教,多半的佛门是非丑事,都是由佛弟子口中所传播出来的,其实只不过是一点意
见不合或因师徒意见不合,或是居士请法不合,人与人之间意见不合,就产生乱造
是非的现象,听者不知内情,错认为教界里面都无人持清净戒,加上听者又再加油
添醋,就演变愈传愈不像话,让听到的人产生误解看不起三宝。若以戒来说这是很
严重的,所以佛弟子的质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出家众,出家人质若好,在家弟子就
会慢慢受影响,我们出家人质若不好,在家居士们看了就不敢亲近佛教,所以不管
在家或出家,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互相毁谤是更不应该,这是我的看法,这不但
会毁灭佛教徒的自身名誉,也会影响初学的善男善女对佛教失去信心,更会损害三
宝的尊严。平时我常说,佛教是向我们的内心征服贪嗔痴,绝对不是用语言、恶语
、或是暴力向外去征服他人,而是要征服我们自己的贪嗔痴、征服我们自己的妄念
、征服我们自己的一切习性,向内在去征服,不是向外去征服,如果你亲眼看到他
人犯戒,也只能找机会向犯戒的人当面劝告,如果不能接受,也只好内心为他悲痛
:‘可惜!这人不了解业力故,所以才来制造这些恶业,以后他的后果不知如何!
’绝对不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不分物件,一看见就一张嘴巴随便乱讲,尤其是
听别人说的,自己没有亲眼目睹。现在的是非大多数是断章取义,要不就是多加了
一句,或少说了一句,才产生是非,往往一件小事就是非一大堆。我们应该勇于承
担,不对就需承担接受而改正过来,若真是如此才是在修行,否则还自己打肿脸充
胖子,硬梆梆的,不愿接受他人的建言,不愿接受人家的劝告,这是不对的,所以
绝对不能到处乱讲,尤其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只听别人讲的更要小心,否则
的话,自己变成了是非人,本来没有我们的事,听了人家说,你若不慎重考虑,别
人说你也跟着学,还再加盐添醋的,那你本身就是是非人了,果报是不小哦!怎么
说呢?因为你所听到的,根本不知道事实的真假,反而自己犯了戒,犯了‘说四众
’,四众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犯了四众过戒的人,如果所说不实
,更加再犯了‘妄语戒’,如果你所说的是一位出家众,那更严重,又犯了‘毁谤
三宝戒’,不懂的人当然不觉得怎样,像我们童年时,连鸡粪也拿起来吃,傻呼呼
的根本不知道,人家说:‘瞎子不怕枪’。没有人告诉他那是枪,砰、砰、砰,他
还当作是放鞭炮,等到被打中了,才知道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说话一定要小心‘祸
从口出’,很多人不知道毁谤三宝戒是很严重的。这三条戒,都一样犯波罗夷罪(
戒律中之严重罪也,谓之弃,永远被排除学佛的机会,四分律谓之断头罪。),波
罗夷戒是现在失去戒体,若无发露忏悔,死后必须堕落地狱的大罪,大众不可不慎
!如是一位持戒的人,他决不会轻易说他人犯戒,如果常常爱说他人犯戒的人,他
自己首先就是常常犯戒了。

    以戒为师 依四念处为住

    学佛修行就应该要依法、依戒律行持,不能偏离法与戒律,虽然你的法很好,
但是行为偏离戒律,这样你也无法成就,虽然你戒律持得很好,但是本身不去思惟
法,这样也是无法成就,法和戒律二者是不可缺少的,缺一不可。若偏离法和戒律
,虽然有在修行,但最后也是徒劳无功,所以法与戒律是修行者不可缺的资粮。佛
陀弘法四十九年间,不知说了多少的修行方法,但将入般涅槃时,最后对佛弟子开
示,就是用两句话来表达,来提醒我们,哪两句话呢?应该大家都知道,他说:‘
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佛陀为什么要入般涅槃时(入灭),还要用这两句话
来提醒我们呢?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两句最后的遗教放在我们的心里呢?‘以戒为师
,依四念处为住’,你只是以戒为师,而不依四念处为住,那你就是有福无慧,你
若只是依四念处为住,而不以戒为师如何能得清净心,悟四念处,体证四念处呢?
所以‘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是代表福慧,代表止观,所以必须以戒为师,依
四念处为住,两者缺一不可。佛陀入灭后,时间经过越久,大家对佛陀最后的遗教
就不重视了,所以演变成信佛者多、学佛者少、成道者更少的情形,既然我们发心
要学佛,就应该依佛陀的教义方法行持,不要外表是信仰学佛,但内心是不信佛法
、不信戒律,反而学外道的典籍,口口不离迷信执着,妖言惑众,而前盲引后盲,
自毁又毁人,这种是违背佛陀教诫的。既然我们要信佛学佛,就应该依止佛陀最后
的遗教来行持,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戒律是佛所制,虽然佛陀已入灭了,但
佛弟子若能人人以戒为师,人人遵守戒律,那就是尊重佛陀,也即是心中时时有佛
,如果人人能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为住而修行,我们佛教必定会更兴盛,更能助益
更多的众生断除烦恼、脱离一切苦、轮回等等的忧悲苦恼。

    推广五戒 息灾纳福

    话又说回来,五戒条文看起来文字很简单,但实际上要如法行持,并不是那么
容易,要真正清净行持五戒不是那么简单,这是我自己的经验,各位也许根器较好
,我不敢说,但以我本人来说,要受持五戒实在不简单,随时都可能会犯,必需马
上觉醒。现在世界,人人大都生活在不安恐惧之中,大家都应该感受得到,为什么
世界上的人会恐惧不安呢?其实都是不守五戒而引起的,因为大众都难以受持五戒
而偏离五戒,如果人人能持守五戒,那么世界和平、社会安乐,人间净土就会显现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只要是生活在这世界的人,只要你对社会有一点责任的人,
就应该来提倡受持五戒,这是我的呼吁与希望,因为世界社会的不安,是不守五戒
所引起的,这种责任应该建立在每个人身上,并不是只在警察身上、在法律上而已
。社会的安和乐利建立在每个人的责任上,并不是推给警察机关,否则谁有把握能
保证自己在一生中都不受杀、盗、淫、妄的灾害所影响?看谁有把握!意思是说不
受持五戒引起的这种责任应该在大家的身上,这样才对,否则谁也没把握敢拍胸脯
保证一生之中绝对不会受到杀、盗、淫、妄等的灾祸所威胁和影响。

    五戒虽然仅仅五条,但其细则是非常繁复,简单说,五戒是一切佛弟子戒的基
础,但是我呼吁大家,不论你是不是佛教徒,大家来推广五戒,别以为佛教才来推
广,大家若都推广五戒,那我们的警察先生就不用忙得那么可怜了,我们的宪兵先
生、社会的治安单位,就不用那么忙碌,我们的监狱也不用越盖越多。也不用铁窗
装设那么多,铁门做好几道,若发生火灾时,人就像被关在鸟笼里,走也走不掉,
逃也无处逃,我觉得很可怜、很危险。有时要进入一栋房子时,还得先要看看有没
有防火巷可逃生,铁厝都盖饱和,一旦火灾发生,从大门烧进来,难以逃出,自己
束缚自己,找自己麻烦,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都是由自己所造作出来的。若是人人
能持五戒就不用装设铁窗,社会和乐,不需要做那么多道铁门,也不会每天报纸一
摊开,杀盗淫一大堆,所以不管任何人,希望大家都能推广五戒,尤其是政治家,
若能从小孩子的教育就教育五戒,我觉得这社会就更有希望,别只是犯错处罚,又
起个嗔恨心,以后更变本加厉,其实应该是从根本来下手。所以进入佛门的弟子,
不管在家或出家必须加以研究受持。五戒的毁犯,有轻重之别,重罪不通忏悔,所
以称为不可悔,轻罪可通悔又分有两类,称为中可悔与下可悔,但根据大乘菩萨戒
的说法,虽然犯重罪,如能作取相忏,也就是在佛前礼忏,一直达到得见好相,见
光或见华,见菩萨前来摩顶,直至身心轻安,罪即悔除。时间很快又到了,希望我
们下星期大家再见面,再见!祝福各位每天都在安乐清净的生活当中。再见!

    大愿语录:

    ‘佛法是活的,但是原理、原则决不变。渡化众生变化妙法,目标为使众生离
迷入悟。’


☆   4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三
时  间: Tue Jan  6 11:52:01 2004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今天我们大家又见面了


    戒罪可忏 性罪不可忏

    我们前集说到大乘菩萨戒,认为犯罪可以忏,但是忏有两条,一条是戒罪,一
条是性罪,戒罪就是你已经是受戒的人了,但是你偏偏明知故犯,也就是说你已经
受戒了却故意去犯这条戒,这叫做戒罪。另一条,也就是你犯错后,你虽然有悔过
认错,但是你在佛前祈求忏悔,仅能忏除戒罪而已,你的性罪不能忏,什么叫做性
罪呢?假使我来杀死一个人,那个人被我杀死了,已经杀死了,不可能因忏悔之后
那个人就活起来,是不是这样呢?忏悔除罪,只是能忏除犯戒的戒罪而已,而不是
性罪。再补充就是说:假使有一个人被你杀死,杀人后你犯了杀人的杀戒,你杀人
的戒罪会堕入三途(地狱、饿鬼、畜牲)苦,如果你有忏悔改过的心,你说:‘唉
呀!我不应该杀人,杀人是错的!’有忏悔改过的心,加上如法作取相忏悔灭罪,
也就是说虔诚在三宝前面,或是师长前面揭露你做错悔过之意,从今以后决定改善
,那么你就不用堕入三途苦,但是你杀对方,对方让你杀死了,当你杀他时,他会
起嗔恨,所以他的嗔恨心未消,那么因缘成熟时果报还是在,也就是说你可以将你
的戒罪忏掉,但你杀人,那个人已被你杀了,不管有死没死,已经被你杀了,你不
能收回说我没有杀,这是不可能的。性罪和戒罪差别在这里。因缘相遇你一定要相
信果报,除非你断因缘,修到证阿罗汉果,否则因缘成熟时,果报必定现前。比如
说:今天我把一个人揍一下,他起嗔恨,然后我发觉,不行呀!我怎么可以揍人,
从此之后我有忏悔,但是被揍的人已经被我揍了,他的内心起了一个嗔恨心,有了
这个嗔恨心以后,跟我一起办事,或见面后他内心就一把火,因为我揍他,他的内
心起了一个嗔恨,那个嗔恨心一直存在着,想报复我,所以对我任何事都比较挑剔
,要不就说话讽刺我,处处找我麻烦,他处处找我麻烦做什么呢?也就是因为我揍
了他一下的缘故,他心里看不开,有个嗔恨不舍的执着心,那么我就不要去助缘,
也就是无论他怎么样对我,骂我、找麻烦、挑剔、种种的刁难我都不要有机会跟他
起冲突,都对他谦虚,他大声叫,我小声应,来避免跟他冲突,放在他心里的嗔恨
,就没有机会助缘而跟我吵架、打架,所以一定要断缘,若没有断缘你就没办法。
所以,在我们五戒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戒,都属可悔与不可悔,也
就是已经杀人了,杀后虽有忏悔除罪,只是除戒罪,至于你杀人的性罪是不可悔除
的,所以,有一个可忏,有一个不可忏,除非你已经修行到无余涅槃已断缘了。所
以,杀、盗、邪淫、妄语这四种戒,都有可悔与不可悔。五戒中的饮酒戒,虽然犯
了饮酒,但是忏悔就对了,因为饮酒戒,只有犯戒罪,而无性罪。你受不杀生、不
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你就是五戒弟子了,然而你又去饮酒,你犯
的这一条是戒罪,因饮酒本身是没有性罪,所以五戒的前四条戒,皆具戒罪与性罪
,而饮酒这一戒只有戒罪而无性罪,所以称前四戒为性戒,饮酒戒为遮戒,像一把
雨伞遮太阳,遮戒。

    那么有人听了以后会怀疑,怀疑什么呢?若我没有受戒,做坏事比有受戒做坏
事情,就多一条戒罪出来,也就是说没有受戒,做坏事只有犯一条性罪,受戒的人
犯罪,反而加上一条重戒罪!各位要了解,既然你已经受戒了,你就不容易去犯错
,不可能你去受戒又故意去犯错,这样去受戒做什么?认为没有受戒,若犯戒时减
少一种罪,其实,既然你已去受戒了,就是要戒除不应该犯恶的事,恶业不能做,
违背道德的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不能做,不可能明知又去故犯?何况没有受戒的
人,犯戒同样有性罪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受戒而犯戒却没有罪,不是这样的,只不
过他没有戒罪,仍有性罪,并不是没有去受戒的人犯了错误都没有罪,如果这样,
大家都不去受戒了。受戒的人若是犯戒可忏悔(戒罪),可贵的就是有经过受戒的
人,他会时时提醒自己,提醒自己已是受戒的人了,将可避免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也就不会放纵自己、原谅自己,害了自己还连累周遭的人,包括我们的亲戚,甚至
包括社会大众,都被我们影响,无受戒的人,就比较容易原谅自己,认为反正我又
没去受戒,做坏事无所谓,如此就会产生作恶的机会。

    慈悲戒杀 论心成罪

    现在来说五戒的戒条,我们一条一条分开来说,先说第一个杀生戒:杀生戒有
分轻重,以杀人为犯重戒,杀旁生异类为犯轻戒(佛教称畜生曰旁生,上自龙兽包
括畜牲,下至水陆昆虫,都是它的业力轮回,所以,非人天之正道,日旁生)。杀
人以具足五个条件,就成为不可悔。第一是人,就是所杀的是人,杀死了对方犯不
可悔罪,这里我们应该了解。二、人想:蓄意要杀人,你有心的意思要杀人,而非
想杀异类旁生。三、就是你有杀人的心,有心杀人,而非误杀或过失杀人。四、兴
方便:运用杀人的方法,你运用杀人的方法置人于死。杀人的方法很多,像现在的
机关枪、手枪、手榴弹,也有核子炸弹等等,杀人的手段也很多,无法一一说明,
譬如自己亲手杀人、用口劝人自杀、或是用口教人去杀人,派人杀人等等。五、前
人断命:就是说被杀的人,断定已经死了,被你杀死了。所谓杀人,是不限用刀或
用枪。凡是能致人于死,这种种手段都称为杀人,都必须负起杀人的罪责,杀人的
后果,若当时杀死是犯不可悔戒,当时没有死,以后因此而死,也犯不可悔戒,因
为你把他杀死的嘛!虽然你杀了却没有死,但送医院后仍救不活,也是不可悔戒;
当时不死,以后因此而死,虽然现在并没有杀死,送医院暂时救活了,以后也因为
这样而死,是犯中可忏悔戒。杀人的动机有四种,犯罪轻重也有差别:第一为杀人
而作方便者;假使用陷阱、下毒药、放火烧人、放水等等,人死是犯不可悔罪,畜
生死则是犯中可悔罪。非人(就是不是人,是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总称
为非人)使其死是犯中可悔罪。第二为杀非人作方便者;非人死,犯中可悔罪,人
死与畜牲死,皆犯下可悔罪。第三为杀畜生而作方便者;人死、非人死、畜牲死,
皆犯下可悔罪。第四作不定方便:准备遇到什么就要杀什么,不一定要杀人,反正
心情不好遇到什么就要杀什么,预先没有准备要杀什么,反正看到人或看到动物都
杀,什么都杀,不管什么,所以,这杀人犯不可悔罪,非人死犯中可悔罪,畜牲死
犯下可悔罪,就是说你杀人没有设定,但是你杀死人,你犯不可悔罪,而非人死犯
可悔罪,畜牲死你也犯可悔罪,因为你没有目标没有决定要杀什么人。佛教杀生戒
,不杀生戒也包含堕胎,堕胎也是杀生呀!因为一个胎色好好的,你将它堕胎,若
是为了杀胎儿而堕胎者,胎死则犯不可悔罪,胎儿没死但母死者,犯中可悔罪。怎
么说呢?我并不是要杀死他母亲,而且堕胎要种种因缘。母亲因此而死,这样犯中
可悔罪,因为你不注意的,中可悔罪。简单来说,因为杀人,人死者,犯不可悔罪
;杀非人,就是天龙八部及夜叉,恶鬼之冥众,称为非人,非人死者,犯中可悔罪
;杀畜牲,畜牲死者,犯下可悔罪。所以,杀生有分上、中、下三品的罪过。

    在杀人中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最严重,这叫逆罪。这种逆罪大多数堕无间
地狱,佛经是这样说的,所以,杀生最主要是以存心的动念为主,我要去杀人的动
机,动念是什么?以动念为主,若是无意来杀者,无犯重罪但犯可悔罪,因为你无
意呀!但若是意外的误杀者,无犯。若有误杀的可能,而皆不注意,误杀他人致死
犯中可悔罪。如果是杀人者,心痴狂,你的心已经抓狂,头脑狂乱了,自己已无法
作主了,像疯子等等,这种是无罪。现在这个社会看起来,杀人比以前越来越多了
,以前杀个人是轰动的大新闻,现在报纸一掀开,每天都看到杀死人,所以,杀人
的机会越来越多,假如大家来提倡不杀生,那么报纸也就越来越看不见杀人案件,
因为杀生越来越严重,所以,这个不杀生戒越需要大家来提倡,每回报纸刊载杀人
事件,看了真的会害怕,这个社会难道真的生病了吗?我们大多数都在山上可能比
较不了解,只有在报纸、电视新闻上看得见而已。所以,杀非人,现在是没有听过
,也不可能说去杀死鬼、杀死天龙、夜叉,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是当时那么说,现
在我们已经没有那个现象。那么杀生戒,有可能只是什么呢?我们平常比较容易会
杀死虫、蚊子啦!虽然社会那么大,但是不管什么时候看到报纸,也不是天天都有
在杀人,但是你杀死苍蝇、蚊子、蟑螂、蚂蚁,有可能每天都有机会,所以杀戒变
成这个问题,在我们来说比较大问题而已,不然除非是屠夫,杀猪杀羊的屠夫,每
天都要杀呀!都要犯杀戒,尤其现在登革热传染的蚊子,有人说持戒,佛教说不杀
生,好啦!蚊子都不扑灭,看到蚊子让它去繁殖,你要保护蚊子,换成蚊子以后传
染疾病,人都灭了,所以推广消除登革热,扑杀蚊虫是对的,在佛教的立场是准许
的,有的人不了解,认为不可以,所以有的人不敢说而认为:‘唉哟,这不能说,
说了我们没有慈悲心!’其实佛教重视维护人类生命财物,为了这样,不得不驱虫
和杀虫,所以不要认为不行,否则以后我们就被虫吃了,我们看佛陀当初他是如何
处理这件问题,怎么处理呢?佛陀当初为了处理杀虫的问题,在戒律中有些根据,
有根据可寻,我们把那个根据找出来,譬如十诵律卷十一有记载,佛陀亲自为僧伽
的床褥除虫,因为床铺底下以前都铺草。所以生虫,虫都会咬被子,咬被子底下的
草和咬床脚,床拱,床绳,甚至枕头都咬了。有一次佛陀在查看精舍的寮房时,看
到一只虫,那只虫在做什么呢?开始在咬床脚,包括床上所铺盖的草,佛陀发现后
,开始把虫除掉,然后还找机会向比丘开示,佛陀开示什么呢?信徒血汗布施的东
西,我们必须好好保管,没有保管被虫咬了,床蛀了,将别人布施的东西蛀坏了,
佛陀在这里说,遇到这种情况须杀虫。

    再来说个比喻:十诵律卷三十七也有一个个案,因为印度每年有段时间天气炎
热且潮湿,佛陀当时都是从这乡镇走到那个乡镇,不像现在可以开车,坐火车或是
坐飞机,过去佛陀是用走的,打赤脚徒步而行,带着弟子从这里走到那里到处弘法
,佛陀走的路程遥远,从这个精舍到那个精舍,来回的时间很久,所以浴室里潮湿
又热,生虫的机会就多,有一次佛陀去别地方弘法,弘法完后要回到精舍,于是叫
他的弟子先清理环境,他的弟子在清理时看到浴室里虫一大堆。问佛陀该怎么办?
佛陀说:‘应荡除令净’,也就说应该要清理干净。举出十诵律两个个案的资料,
我们来看就了解,佛陀允许我们除去对人体有害的蚊虫,我们提出十诵律为证据,
以免大家说我们乱讲,标新立异,说得跟别人不一样。但最重要是保持卫生,平常
卫生保持良好,你就不用烦恼蚊虫的问题,像登革热,只要你将花盆、花瓶、或是
潮湿的东西,时常换水,清理好,就不会让登革热有繁殖的机会,也就不用为了杀
虫而烦恼呀!你家有蟑螂,环境保护好,蟑螂就没有机会生存了,也就没有机会生
蚊虫了,只要经常保持我们周围环境卫生,就不用为了虫的问题来烦恼,这是最好
的防止方法,要不就常常消毒,让蚊虫没有机会衍生,不用等到蚊虫生起来才困扰
,这种方法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我们周围环境没有办法做到使它不生蚊虫,因为环
境复杂,我们的力量有限也无法做到,那你要除蚊虫就要小心来除,如何小心呢?
尽量用你的慈悲心,认为这蚊虫虽然也是动物,但是由于它的业力故,非我故意。
你若认为不可以除蚊虫,蚊虫不能除,有一天所有的人会被蚊虫除去,佛教并不是
这种不理性的宗教。有的人则会反过来说,你除蚊虫有因果吗?那么我反问他,到
底是因或是果呢?你除蚊虫到底是因或是果呢?看你的动机是什么,佛教杀生是重
于动机,佛教所谓的‘不故杀’,是因为广泛的大乘慈悲思想而来的,换句话说,
佛教的不杀生是站在伟大的精神主义和甚深慈悲的观念,在行为中必须要有选择,
不是盲目,而是采取重点主义。并不像耆那教那种不可杀生的僵硬化、机械化的精
神,怎么说呢?耆那教的不杀生像是机械化似的,走路一定要扫地,要坐下来前一
定要扫干净,不能坐到蚊虫动物、生物,耆那教的不杀生和佛教不杀生的精神并不
一样,耆那教的不杀生,走路前要扫前面,用一个毯子扫前面,要坐下前地上要扫
干净,包括喝水和吃水果或是吃树叶,都要注意蚊虫,耆那教这种顽固的态度,是
与佛教采取中道的重点主义不同。所以不杀生的根本精神,是在于慈悲的观念,并
不是在行动中的顽固和形式的苦行,以及乃致否定人的生命,就是说蚊虫不要杀让
蚊虫吃死也没有关系,这是否定人的生命。佛陀制定不杀生戒,是论心成罪的,而
非否定生命,不论它的轻重——都是论心成罪,看你的心态动机是什么。佛陀看自
杀问题的立场,持守不故杀戒的佛教徒是必须要了解,自杀也是犯杀生戒的,所以
佛陀认为自杀犯杀戒,并不是你自杀,就没有犯杀戒,因为害死自己的生命,害死
你自己宝贵生命已是故杀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持守五戒,在持守五戒的杀戒当中,
一定要了解千万不要乱作妄作,否则这样果报还是在。

    食如药石 止饿疗饥

    如果持守不故杀的佛教徒,是否必须吃素食呢?这个问题是很大的重点,依照
五戒乃至比丘戒的戒律中,并没有素食的限制,也就是在五戒和比丘戒里,并没有
一个吃素食的限制,素食应该在西元五一一年,当时我们中国有一个梁武帝,在华
严殿公开发表‘断酒肉文’,由梁武帝开始提倡吃素食,从此以后建立中国大乘素
食的特质。事实上,不饮酒戒是五戒之一,我们出家人必须要断酒,梁武帝他说断
酒肉文,不饮酒是我们五戒其中之一戒,出家人不应该来饮酒。我们应该断酒,在
家众也不应该饮酒,所以我们要断除,以免饮酒乱性,造出种种恶业。那么不杀生
呢?也是一样,但是肉食不同于杀生,你吃肉不同于杀生,不见杀、不闻为我杀、
不疑为我杀者是所谓的‘三净肉’,三净肉是说不是为了请我而杀,或是为了我要
吃而杀,也不是别人正在杀时我看到或听到哀叫声,真不忍心而我们还去吃它的肉
,也不是,周围看一看也没有屠场,为何这里有杀生的东西,这种不疑为我杀者,
叫做三净肉,在戒律中是允许食用的,佛陀住世时,提婆达多认为佛陀老了,佛的
领导权是属于释迦族的,因为提婆达多也是释迦族呀!所以,那时自己想佛陀老了
,应由自己来继承佛的领导权,将领导僧伽的权势掌握起来,不要落入别的种族(
当时印度有四大种族)手中,所以,他自称是新佛,然后向佛陀提出五项苦行的禁
戒,其中有一项是要求佛陀制定严禁僧伽吃肉,佛陀不但没有接受这种建议,并且
又说:‘僧团在可以选择的状况中,不妨依照自己的意愿取用食物。’所以,佛陀
否认僧伽一定要吃素食,并不强制要肉食或素食,也就是说佛陀并没有强制一定要
素食,佛陀没有作这样子的硬性规定,因为印度的沙门是过着出家托钵的生活,不
像我们中国佛教,自己有大寮厨房,有厨房可煮饭烹菜。佛陀未成佛之前,印度的
宗教已有托钵,就依托钵生活,佛陀成立僧团之后,是以托钵生活,他的弟子也是
过托钵生活,所以,佛陀是按照印度沙门日常的生活方式而行,并没有限制他的弟
子一定要吃素食还是要吃肉,何况,佛陀教导弟子们,告诉弟子将食物看成药石,
用来治疗我们这饿病而已,或者吃东西看成像拿油沾这部车的车轴,让这部车的车
轴能滑润。所以佛教能藉此色身来集中精神,悟佛陀缘起甚深法,目的仅是在支援
身心的负担,并不是为了什么去吃,只是为了支援我们身心的负担,藉此健康身体
来修行,向上走到解脱之道,并且将我们解脱之道介绍给别人,让别人知道,使别
人也同样能由这么好的方法达到解脱烦恼,免受长期生死痛苦的轮回,因此,吃东
西重点只是在滋润色身需要而已,并不是有其他目标。

    至于托钵的行止,更是以宁静安祥的身教,来教导世间的众生行的威仪。当时
没有为了要满足贪欲而吃素食或吃荤的困扰,所以随处乞食,走到哪里乞食到哪里
,乞食到哪里就吃到哪里,怎么可能说今天我要托钵,你就拿素食给我吃或指定用
肉来给我吃!这是不可能的,佛陀当时的戒律没有这样子的。既然我们托钵就要上
乞法,下乞饮食养色身,也是让众生培植无上的人天福田,不可能说你让人有布施
的机会,还勉强别人一定用素食或荤的?这岂不是变成障碍别人布施的机会和因缘
了吗?况且解脱之道与头脑所思惟及我们心里所忆想都有相当的密切存在,但是嘴
里吃的跟我们胃所装的与能否解脱并没有什么关系,这地方,很多人有时还起怀疑
,吃素食最主要是培养我们慈悲的道德观念,但不一定吃素食的人都有慈悲心及道
德观念,更不能说没有吃素食的人就没有慈悲心及道德观念。这虽然不能这么说,
但是你吃素食,你时时提醒自己是吃素食的人,也就是说在观念当中,藉此因缘来
帮助提醒自己,让你增加内在修养与对业力因果轮回认识更深,所以不论是吃素食
或吃荤的人,他内心的慈悲是没有分别的,这是个人内在修养的关系,并不是因为
你吃素食,就会慈悲,没有吃素食的人就没有慈悲,并不是这样说的,也不是所有
吃素食的人才是修行人,只有吃素食才会修得很好,才有道德,才有慈悲心,若是
以吃素食来对一个人做论断修行的高低,认为这个人吃素食就是修行,吃素食就有
好坏之分,这个人吃素食就有道德,没有吃素食他就没有因果道德观念,这样是不
对的,怎么说呢?牛、羊、鹿、兔等等,都是草食的动物,它是完全素食者,比我
们吃得更清,那它们的修行又是如何呢?它们的心性又如何呢?其实吃素食或吃荤
,是在于我们的心是否平静。

    心的平静是因为有智觉和正法来控制,也就是时时刻刻有明觉,用佛陀所说的
内观方法来控制我们的心。所以,靠你内观的修持,对法体证深浅,不是吃素食而
来的。我们可以看看吃素食的动物,它们的心性也没有平静,并不是说草食动物,
它没有经过修行,没有经过弘法,也不用什么意志内观,那么它们的心很平静,那
这样我们可以说与吃素食有关系,可是并不是这样,平静的心是运用正确方法修持
而来的,不是吃素食、吃肉、吃荤吃菜的差别。简单说,心的平静是靠你如法修行
而来的,并不是靠吃而来的,当然如果我们能发心吃素食,是非常好的,在我本人
的立场上,我也提倡吃素食,包括自己也吃素食,二十几年来吃素食,我也没有分
别在吃素食、吃荤,这本身是自然的东西,只要吃得营养对你色身够就可以了,不
是我们在吃的问题下功夫才叫做修行,也不是在吃的方面下功夫,我们的心就能平
静,这是不可能,当然,吃素食是好事,我们应该提倡,来鼓励别人吃素食。若是
大家都吃素食,那是很好的,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证悟阿罗汉的圣果,阿罗汉圣果
者已经不必再所谓的谨慎内观,或专心修持,他都不用这样,他平常就自然了,因
为他已经没有执着一切,他们做事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会做事情当中又产
生颠倒,或被他的贪嗔痴所感染,将来也没有沾粘执着,甚至涅槃也无所执着了,
因为他们已经认清宇宙的真相是缘起,已经体证到了,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这境界
,所以必须时时刻刻内观,依佛陀的正法行持在八正道当中。并不是说吃素食或研
究吃的事,这样就能达到心的平静和没有忧悲苦恼,不可能的,这是我们随时可以
试的,也随时可以想的,并不用等到死才知道,这不是标新立异,很多人说:‘大
愿师说的话跟别人不太一样,他就是在标新立异嘛!’没有关系,若是你有心研究
,以后就知道是否我本人在标新立异,每一件事情当下你都可以去思惟体证。我们
说话并不是为了要争辩,真理也就是如实,本来也就是这样,但最重要的是说,因
为我们自己最初修行尚未达到阿罗汉者,所以每一件事情随时都可能会影响你的身
心,对你的行为,对你的思想,都有相当的关系,我们初修行者还没证到那境界,
我们未证阿罗汉,就必须随时来观察,随时观照‘什么是什么的因,什么会产生什
么样的果。’我在法语里说一句话:‘我们做一件事情要因果同看。’现在生活丰
富、富裕,又是化学、农药污染泛滥的工业社会,吃素食可以让我们身体健康,又
可以减少别人杀生,这种美德是非常好,大家都能提倡吃素食,这是很好的,何况
吃素食也是戒杀精神进一步的具体表现,你能吃素食,大家都能吃素食,那么社会
上杀生、杀动物的机会就减少了,所以希望大家能吃素食,一起来吃素食,但是千
万不要误解吃素食就是修行,没有吃素食的人就没有修行,佛陀他没有这样。佛陀
随顺弟子的需要,尤其我们寺院本身有大寮,自己能买菜,信徒虽然买菜来供养,
他不可能买鱼、肉给你,所以我们可以尽量吃素食,但是再提醒各位,虽然吃素食
,我们仍须注意身体的营养需要,千万不要简单吃一吃,吃酱瓜,吃花生啦,以现
成花生简单应付一下,吃得人一直消瘦下去,营养不够会产生身体生病,惹出后遗
症,反而让人毁谤,身体不健康,全身都是毛病,精神怎么集中呢?你若不能精神
集中,又怎么去悟那么深的缘起法呢?怎么思惟呢?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吃素食简单
吃一吃就好了,也不要为了你自己勉强来吃素食,因为如果家中有十个人吃荤,都
没有人吃素食,只有我坚持要吃素食,或家中没有吃素食的环境,你自己一个人勉
强去吃会影响大家而产生痛苦,不如你吃三净肉就可以,不要去勉强,但是你若是
受菩萨戒的人,最好能持素食,若是受五戒的人或你没有受戒吃素食,我们当然也
很赞叹你,但如果环境不允许的话,我们自己也就不要过于固执、勉强,勉强反而
产生内心不安以及跟别人不能和乐,让别人说我们佛教是执着、是怪人,而是取择
你所需要的中道最为重要。所以,吃素食和修行证道没有直接关系。但千万不要故
杀。故杀说到这里,若是不能说到很圆满、很清楚,希望自己再去研究,因为大愿
不是专门研究戒律的人,所以,对戒律也不是有相当的清楚,只不过依我所了解的
,并提出一些经论引用和各位做研究而已。

    举离本处 不与而取谓之偷盗

    现在来说五戒第二条戒偷盗戒,偷盗就是‘不与而取’的行为,就是说没有经
过允许而去拿他人之物的行为,就是偷盗,偷盗戒的犯戒,也有轻重之别,轻罪和
重罪之别。若是违犯具足六个条件者,便成不可悔罪。一者他物:他人的财产。二
者他想物:想这是别人的东西,明知这是别人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三者盗心:
你有起个偷盗念头起来,亦即存有偷盗的预谋在先。四者兴方便取:假借种种方法
达到偷盗的目的。五者值五钱:这值五钱是当时佛陀制戒的,这值五钱,我们是怎
样来衡量呢?我们照常提出来解释一下,偷盗之物的价值依当时印度的价值为五钱
,这也是佛陀比照当时印度摩羯度国的国法(国家法律),依照当时摩羯国的法律
制,偷盗价值五钱以上的价值物者,就判犯死罪,对偷盗戒非常的严,你向别人偷
拿值五钱的东西,那你就犯死罪,所以,佛陀也制定佛弟子偷盗值五钱以上价值者
,亦成重罪不可悔。六者离本处:将所盗的财物,所偷盗的东西,离开原来的位置
,让主人找不到,其中包括移动位置,变动形态,变动颜色让主人找不到,凡是恶
心使物主损失财物者,都该称为离本处。自己不去做派人去,或自己去拿取别人的
财物,皆为偷盗。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未经同意取得别人的财物都是偷盗,你偷取
别人的东西,价值五钱以上者,即成不可悔罪,所以,佛在中阿含经十五思经里说
,若有故意造业,必受其报,或现世受,或后世受。若不故意造业者,皆不必受报


    身故作有三业,三业就是说:杀生、不与而取也就是偷盗、邪淫。口分为:妄
语、两舌、恶口、绮语。意为:贪、嗔、痴、邪见,这也是佛陀所说的身、口、意
造业。自不做恶业,恶业何有生呢?是依男女在家、出家,常常勤修慈悲喜舍心解
脱。阿含经思经里这段就是在跟我们解释,我们时时刻刻要思惟,故意做业必受其
果报,所以,身的行为、口的语言、意的心念,三种业中,以我们意业的影响最为
深远,为什么呢?因为故意做业必须经过你内心反覆思量,我故意要做什么事,我
要去偷拿,我要去杀人,我要去骗人,都要经过你自己内心思惟,由你内心的意识
产生记忆,就是在这个记忆中,对自己的习性恶业产生长养,比较深刻的缘故。所
以经中所举例的包含了身、口、意十种的恶业,恶业中时时刻刻以贪、嗔、痴以及
错误观念邪见,也就是邪见‘痴’的一类。在这三种中哪个影响我们最深远呢?最
深远的是你的心念。佛陀在增阿含经七十二有说:‘虽为极恶源,悔过渐复薄,是
时于世间,根本皆消灭’也就是说你假使犯错,坦承你错误了,并时时熏习不去犯
错,在这时间上加长起来,那么我们的业根本会消灭的,他又说:‘莫为父母、妻
子、沙门、婆罗门施行于恶,皆为其恶行;’这段经过也就是这样,怎样呢?因为
波斯乃王,他当时为了要争夺王位,杀死了很多同父异母的兄弟,亲近佛教之后内
心感到不安,过去的杀业使他内心不安,而来问佛陀,他在佛陀面前忏悔,因此佛
陀为他说这段经,这个意思就是为恶不管理由有多么多,也不管你是为自己或是为
什么事情的缘故,你受的果报终归还是自己的,别人是不能替你分担,因为恶行会
造成内心的不安,也长养自己为恶的习性,若是知错发自内心真诚的忏悔,能激发
你自己时时刻刻离犯过错的决心和毅力,经文有说:悔过可以使恶业影响力随着时
间的长短而渐渐的转薄,甚至完全的消失。时间到了,我们下星期再继续讲下去,
祝福各位身心轻安,下礼拜再见。

    大愿语录:

    ‘他人过犯,非真本意,业力障故。菩萨行者,必行悲心,心包太虚,不加恶
意,识缘助之。’


☆   5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四
时  间: Tue Jan  6 11:53:57 2004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晚安。

    正业正命远离偷盗之过患

    我们前集说到偷盗,若是你犯戒后,从内心流露真诚的忏悔,忏悔以后你不再
去犯,那么时间一久犯罪的习性,便会随着你改过的心态,慢慢的消失,而你的罪
业也会随着时间慢慢地淡薄。偷盗戒就是我们要这样东西,没有经过主人同意,而
你去拿取,这是犯偷盗,不论用什么手段骗取,包括抢、强、偷、霸占、甚至借来
占为私有,凡是具足以上所说,这几个条件者都属偷盗,皆成重罪不可悔,偷盗重
罪就是说:去抢、去偷、去骗、向别人霸占、向别人强取,这种属于重罪,不可悔
罪,除了不合理取得之外,其他都可以谋取。就是说用不合理手段,去谋取他人财
物,这都不合法律的制度,等于就是犯了偷盗。其中还包括不得走私,像现在社会
走私很严重,他不知道走个私之后,危害了社会多少的家庭,为了暂时的走私却破
坏家庭,导致社会混乱等等,真恐怖呀!可是你用这种不正当的手段夺取自己暂时
的财物,你花费在喝酒、赌博,钱花完了,不知道你走私了这么多毒品,害了多少
家庭,害了多少人堕落下去,包括家庭的破裂、社会不安等等问题很大,所以佛陀
当时除了禁止不得走私之外,也包括不可卖淫。所以抓鱼、打猎、做酒、屠宰业、
贩卖毒品、走私,包括赌博都不可以,这是违犯道德法律的事,我们千万不能做,
除了这些不能做的之外,另外其他可做的正当职业,正当的买卖还很多,也可以做
正当的耕作。不论是地面上或水面上的或是水中、高处、低处、树下、空地、动物
、植物、矿物或行动中或静止中的一切财物,不论是私人的,公家的或是佛教的,
或是属于某某团体的,只要它有所属主权者,皆不得偷盗。意思是说,凡是这东西
是属于有主的,我们都不能拿,去拿者为偷盗。

    盗戒的范围,包括损坏他人的财物在内,如果存心使别人的东西白白损失者,
这也都包括在偷盗戒律里,不论用何种手段,只要有造成损害的事实,若损害的财
物有值五钱以上者这是重罪不可悔,损害别人的财物或拿取别人财物有值五钱以上
的价值者,这是属于盗罪,重罪不可悔。所以,盗戒的轻重分别有:价值五钱以上
者,是重罪不可悔,你拿取别人的东西有五钱以上,包括五钱的价值,这是重罪不
可悔。假使你偷取五钱以下,这是轻罪,中罪可悔,这有分轻重差别。不论你用什
么方便来达成你偷盗的目的,这都属下罪可悔,但若是漏税或损坏,罪责与偷盗是
同类,也就是你损坏别人值五钱以上,或是逃税有价值五钱以上者,都属于偷罪,
重罪。你所做的一切在佛陀所说的教戒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掩饰偷盗,不可用什么
借口来掩护偷盗,比如说:肚子饿、生病、天灾人祸、为了孝养父母、奉侍师长、
为了让儿子吃、孝养妻儿,而行偷盗,一律成罪。不能说今天为了孝顺,父母亲生
病,我不去当贼是不行的,这有犯罪吗?照常犯罪!佛陀说这照常是犯罪,一律成
罪,如果真有困难可以向别人乞求,受人欢喜自愿布施者则无罪,像现在假的出家
人,都在街头巷尾托钵,穿个出家服很简单,花钱去买就有了,佛教界也没有一个
规律说非出家人不能穿这种衣服,这种衣服属于礼服,我们中国设立的一种礼服,
凡是穿这种礼服的都说这个是出家人,这样而已,并没有一个法律明白规定在家人
不能去买这种衣服,只要你有钱去买这件衣服穿着,买一件袈娑,袈娑又不是佛教
才有的,别人有钱去买就可以穿了。有一次,有一个佛教徒的警察,发现菜市场有
一个人,他坐在警车上看见一个出家师父在那里托钵,就把窗户摇下来跟他合个掌
,这个托钵的师父,外表看起来是师父,但是看起来很像出家师父的这个人头怎么
低下去,因为他们的眼睛很锐利,咦!这个人有问题,怎么有问题呢?因为平常正
当的人,我们跟他合掌点头,他会很高兴的回应,但是看他举动有点心虚的样子,
于是他就叫他的同事将车开回来,然后看一下,那个人已经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他
们就开始找,结果在菜市场的厕所里找到就问他说:师父为什么你看到我会害怕,
你是不是有问题,一直盘问他,才知道他赌大家乐输钱,欠了人家很多钱,所以去
买这套衣服,自己就用香在头上烧戒疤,烧完戒疤后他去托钵,后来要把他送法院
,就带他去询问附近的人,但却没有一个人说他受骗,都说是随喜给他的,因此无
法将他送办,所以这个问题是说,虽然你去向人乞求,但是别人高兴给你,现在社
会法律上并没有一条可把他送法院判罪的法律,欢喜情愿的布施却变成这样,产生
外面很多人误解,认为外面托钵的都是佛教界的人,往往把这个问题推到佛教界里
,这也是使得真正佛教被人误解的地方,甚至有的人托钵时,专门利用人慈悲的心
态,包括去骗人的也很多呀!个案也是很多呀!曾经有一个人跟我说,他去菜市场
时看一个人在那里托钵,他就将买菜剩下的五十元放下去,放下去后这个出家人就
开始一直跟着他走,跟到他骑摩托车的地方,就跟他说:‘哇!今天我看一看你是
最有福报的人!’他说:‘怎么说呢?’这位出家人便说:‘我们寺院让人认捐千
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手,全部让人认捐完了,我还留五只,一只十万元,这五只是
找有缘的人,有智慧的人、有福报的人才有’,就半硬半软的一直跟他纠缠,他说
:‘我身上没有带钱’,那人说:‘没有关系我跟你去银行领’,他也分不出这个
是真出家或假出家,就去领了十万给他才发现被骗了,我感觉到类似这种的情形很
多,假使你真能确认,我们就没有话说,若没有的话,你这种慈悲,将会纵容社会
上犯错的人更加有机会去犯错,所以偷盗别人的东西包括利用这种没有根据的事实
骗人,也等于是你用不正当的手段骗人,都是偷盗,为了养我们的身命,而去违背
八正道中的正命和正业,这都属于偷盗,说起来这偷盗罪实在很严重,不要认为骗
得来就好了,要骗人一定要先骗我们自己的心,要去骗别人,一定从自己的心先想
一个我要去骗他的心出来,这样怎么能走出自己的业力呢?走不出自己业力的果报
、因缘成熟时果报还是在的。曾经我亲眼看到,在慈莲寺草创初期,还只是铁皮屋
(矮房子)时,那时经济很不好,不像现在有得吃,当时寺内有个木制的功德箱,
让人随喜布施,我刚好睡在铁皮屋大殿旁边,我听到有人撬功德箱的声音,起来时
看到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个在外面把风,一个拿个铁锤将功德箱撬开,把钱藏进夹
克里,我亲眼看到呀!看到时我又能怎样呢?他也是装成一个佛教徒的样子呀!看
到后我咳了一声,他瞪着我看,连功德箱的盖子也还没有关,我藉机会跟他开示:
‘年轻人应努力工作赚钱,千万不要走偷盗路,假使你真正需要,先向人借用等到
以后有钱再去还人家,这是没有犯道德因果的偷盗戒,不受别人的同意偷三宝物,
这罪很重的,这是十方布施来的东西,布施这么多,你偷走,简单说欠了这么多人
的债,你要怎么来还呢?’两个人听我说完后便起身一齐跑了。我也没有跟他说什
么,我希望藉此机会点化他们,结果三年后,我做法会时看到这对夫妇来,不是偷
盗了,而是很虔诚的来参加法会,所以世间的事实在是很多呀!有时这些犯了戒的
人听你开示后会改,有的不会改,会改是很好,不然你将他抓去关也没办法,出来
之后也是一样当贼,会改的人只要你说两三句,他回去良心发现后,他就改过了,
社会也就不用铁窗做一大堆了。但若是借用而不还者,侵占为私有,也是犯了偷盗
罪,但是在偷盗戒之中,也有有关开缘的,如误认自己所有物而取,也就是说自己
看错,是误取东西的情形,这东西不是我自己的,但是误认为这东西是我的,其实
并不是我的,因为跟别人的东西在外观上都是一样,错认为自己的把它拿回来,事
后发觉不是,呀!这东西不是我的,把它拿回去还人,这种是开缘。或是你的精神
受到打击刺激,精神失常无法自己做主去跟别人拿东西者,这种无罪。

    偷盗戒介绍到这里已经说很多了,若说得不清楚,自己再去研究,但是千万不
要研究戒,反而被戒绑死,而是要重视戒的精神如何运用,不要拿绳子来缠死自己
,认为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一天到晚变成烦恼重重,这样你持戒一段时间后若
放弃,反而会比以前更变本加厉。这是你持戒不走中道,不了解戒的精神,像我们
做一件事太过于积极,一段时间后却放弃了,这是不好的,所以最好是走中道。

    邪淫乱静损德障菩提

    现在我们来说邪淫戒,邪淫指非正式夫妻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法律认定的
,都称为邪淫。佛陀制戒是允许在家弟子,正式夫妻间正常生活,但是禁止非夫妻
关系的生活,以免社会造成不安以及教团的复杂,这是佛陀当时制定的,如果大家
按照这规律的话,那么社会就不会有桃色纠纷的问题一大堆了,事实上,人间的和
乐与夫妻男女正常的生活,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也是一件很慎重的事,如果维系正
常夫妻生活,没有乱淫,就不会带来感情问题,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造成社
会悲剧,为了感情自杀,为了感情的问题而杀人报复等等的事情太多了,若是大家
能深入了解佛陀所说的五戒,是非会减少很多,人人能在安乐中生活,自古以来有
很多悲剧都是出自不正常的男女关系演变而来。越看这个社会越有问题,有关男女
不正当关系的问题越来越多,如果人人都能安份守己,在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中不
乱邪淫,那么家庭、社会的和乐就不远了,如果无法做到这样,那么社会永远都在
乱,家中的纠纷一大堆。一个能持守五戒的人,先生、太太都不用太挂虑,今天太
太穿较漂亮出去,做丈夫的也不用烦恼说:‘嗯!今天我太太穿得这么漂亮,是不
是外面有问题,是不是外面有约男朋友?’疑东,疑西,甚至跟踪等等或是稍微一
些怀疑的事,就发生家庭纠纷,若是大家能持守这不邪淫戒,太太要出去先生不用
烦恼,先生要出去太太不用顾虑,不要说今天太太看先生穿了一件西装,打个比较
花红的领带,皮鞋擦得亮一些,晚一点回来就问:‘你今天几点下班,为何到现在
才回来,这段时间去哪里?’像刑事办案一样,引起家庭纠纷家中便不会和乐,大
家若持守这不邪淫戒,先生晚下班因塞车等等影响,回来跟太太报告一下,事情就
好了,不会导致大家无法互相信任。若大家持守不邪淫戒,那么家庭、社会都和乐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然的话这社会感情纠纷会越多,感情越开放、社会问题
也越来越多,可从报纸,新闻等等,听到或看到发生情杀、奸杀、强奸、诱奸、和
奸的家庭问题,可以说非常多,不但破坏社会和乐、破坏家庭,还害了下一代子女
,这实在恐怖!还害了下一代,影响下一代的青少年。佛陀为了这个世间社会及家
庭的和乐,所以制定在家男女信徒不可邪淫,以免造成身心的不安产生痛苦,为什
么邪淫会造成身心不安呢?丈夫在外面养个细姨(小老婆),养个细姨后,提心吊
胆,而太太在外面养个男人,跟他发生男女感情纠纷,犯了邪淫戒,怕对方到处宣
扬,事情泄漏出去,内心不安,一些小事情就提心吊胆,那么你怎么有精神修行呢
?哪有精神做事业呢?哪有精神教育子女呢?所以,这种的邪淫问题,引起很多痛
苦和不安,虽然往往是一时冲动,但是下场是很痛苦的。所以,我时常开示我们常
住住众包括在家居士,凡做一件事情要因和果同看,你种下这个因以后遇缘会成就
什么果,要不然,你只是说持戒,持戒,嘴巴有持戒,但内心不知因果观念,你若
了解在做的因当中,以后会成就果那么你就会慎重考虑了。

    邪淫戒具足四个条件成重戒罪不可悔:第一非夫妻,也就是没有授证为正式夫
妻的一对男女。第二有淫心,见色起淫念的心。第三是同性恋,这一条问题很重要
,现在社会很多同性恋,同性恋也是犯邪淫呀!这也是犯邪淫戒,你看,佛陀当时
就发觉社会以后会有同性恋的产生,所以制定一条戒。第四是造成事实,造成行淫
的事实,这都是犯了重罪,即成重罪不可悔,若是受五戒的信士,持五戒的信士,
除了正式的妻室之外,与其他女人行淫,或是在家持戒的优婆夷,跟先生之外的男
人行淫,都属于犯戒,重罪不可悔。如果在我们行为当中,犯了以上的四个条件,
这样都是重罪不可悔过;若是男女双方发生了感情纠纷,但是没有犯邪淫,这是中
罪可悔;起了欲心而未男女行淫,犯下罪可悔。在家居士,除了自己正式结婚的丈
夫或太太之外,不得和任何男女发生肉体关系,否则就犯戒,所以,佛教说戒,是
否犯戒主要在于你的心念,如果你没有邪淫之心,就不会主动犯邪淫戒了,都由我
们的心念开始起个欲望,这种欲望的心态,你才犯了邪淫戒。假使万一被强暴或是
被奸污强奸,是被人用暴力手段而你自己本身无法做主或反抗者,且你没有受乐。
这样虽然你被强暴,但你没有破戒,因这不是自己要的,是不得已的。佛陀时代,
听说印度有一些比丘、比丘尼已经修到很好的境界了,有的人已经达到阿罗汉果(
阿罗汉果就是断除一切忧悲苦恼了,所以当然他没有贪嗔痴了,他可以说入涅槃,
不再受生死果报的意思),或是因为他在病中或是有其他特殊的原因,不能反抗而
被淫女以及被暴徒强暴,印度有这个现象呀!但因为阿罗汉他已经离欲,断无受乐
之境了,他没有感觉到什么,没有受乐之境了,所以这种是没有犯戒,像现在很多
人被人强暴或是被人拿刀押着强暴,这都没有犯戒,在我们这里可能有男众去强暴
女众,但女众强暴男众倒是少见。如果是被强暴,非自己乐意的都没有犯戒,以上
所说的是开缘。

    邪淫范围除不准与非夫妻间发生男女关系之外,即使是自己的夫妻也有所限制
,不是说夫妻就没有限制,比如:佛菩萨纪念日、每月六斋日、父母生日、兄弟姊
妹眷属死亡的日子,最好不要行淫,这种行淫都是犯邪淫。邪淫的罪过也有分为三
品,与母女、姊妹、父子、兄弟六亲行淫者,犯上品大罪;与夫妻之外,非夫妻间
男女邪淫者是为中品罪;与自己太太非时非日行淫者犯下品罪,所以,以此三品轻
重来分别下堕三途,地狱、饿鬼、畜牲。在一切邪淫戒中,以破净戒人的梵行者罪
最重。所谓净戒者,也就是已经受了比丘、比丘尼戒,或是受了式叉摩那、沙弥、
沙弥尼戒者,已受过这种戒的人,乃至受八关斋戒同日受戒的信女信男。破净行戒
亦称为污染了梵行,污染了别人的梵行,但须是第一次,若是过去这个人已经犯过
这个戒了,假使他已受过了沙弥、沙弥尼戒,却这样被人破戒了,这就不是第一次
,然后你再次跟他犯淫,这就不是破净戒,但为邪淫罪,虽然不是破净戒,但事实
上属于邪淫罪,若没有受五戒而破他人的净戒者,虽未受佛戒,而没有犯戒罪,但
其永不得求受一切佛戒。所以,不要说我是没有受戒的人,我又不是佛教徒,我去
做坏事情没有关系,嗯!这并不是这样子,所以有个受戒罪和性罪,有说过了,戒
罪可忏,性罪不可忏,如果你有受戒,你犯错只能忏戒罪,但是你犯错的事实,你
就不能因悔过而消灭,只能忏悔以后不要再去做而已,因你做这件事已经成了事实
,不能收回来了。所以,若真正犯戒者,是会被抛弃在佛法大海外边,也等于你有
这种行为,不检点不改过,你就无法来学佛,永离佛法,所以称为破净戒者为边罪
,被弃佛法旁边的边罪,邪淫戒除了以上所说之外还有很多,无法解释得很详细,
比如说:不得说粗鲁的话,包括不得说一些淫欲杂语,让人听了心理会起欲念等等
,一些引起人去动邪淫的心念和动机等等的细节,都属于邪淫戒里,这也都和邪淫
戒有牵连,所以希望各位时时刻刻要自摄心,邪淫戒说到这里,大家若能专心一意
守护,不犯邪淫,社会就和平安乐,每天就不会为了社会桃色纠纷的事情很多而来
烦恼,如果每天担忧桃色纠纷你要怎么去修行呢?简单说,家庭都不会和乐了,时
时刻刻都提心吊胆,你怎么会有安定的身心来精进,悟佛陀甚深的缘起法呢?这是
不可能的。

    妄语诳惑人心不堪入道

    现在我们再来说妄语戒,妄语是指虚妄不实语言,现在社会不安,妄语的祸首
最大,比如说:诈欺罪、支票跳票等,处处从妄语产生,由个人到家庭、社会与国
际之间都充满了妄语的话,就会引起社会、世界的不安。你对我说妄语,我也对你
说妄语,大家都在妄语生活当中过活真可怕呀!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变成用妄语
互相来你骗我、我骗你的过生活,这种生活要怎么过呢?彼此互相欺骗,用欺骗达
到自私自利的目标,殊不知要骗别人前,必须要先骗自己,因为想要骗别人的动机
,是从自己妄想心而生的,你要骗人妄想心就生出来了,假如我今天骗了一个人,
以后若再遇到这个人,心会碰碰跳提心吊胆,心想:‘这个人我有骗过,是不是我
骗他,他已经知道我骗他了?’是不是会这样呢?所以我们的心就会不安。虽然现
在社会进步,科学发展,但也正因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妄想的层次也随着社会进
步而提高,这种妄想演变,便我们时时刻刻只为了达到自己的自私自利,比如说:
文字做为妄语的媒体,科学进步造成越来越多的影响,因为科学越进步,让你做妄
语的机会越多,过去是用嘴说而已,现在不是,你说妄语写一句话或经过答录机录
音带扩张出去不知骗多少人?所以,科学一发达,这个妄语戒不守,罪业越来越严
重,过去只有一个骗一个,现在一个可以骗几千几万个,是不是这样呢?没有几百
万人至少也几十万人看你骗多少人,罪业算起来看有多重!所以说话一定要老实,
千万不要用妄语来骗取别人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供养,这种都是罪业很重。每天报
纸媒体里,都可以看到呀!像是广告类等等很多都可以看得到,所以,多病的世界
都没有了。

    妄语在佛教的说法,分三大类: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大妄语若是具备
以下几个条件者,即成重罪不可悔过,第一所向是人,对人说大妄语。第二是人想
,认定对方是人,而不是非人,非人现在没有了,戒律这样说,我不这样说是不行
的,非人就是天龙八部以及夜叉,恶鬼之冥众叫做非人或畜牲。第三欺诳心,蓄意
行使,骗对方的心态。第四说大妄语,自己未证圣果者,自己未证果位却欺诳说已
经证某某果位了,你来供养我功德最大呀!欺骗自己,其实自己没有,但是你欺骗
自己,未得四禅定,未得果呀!还未学到那种境界,却说我已学到了那种境界,你
要来供养我,你供养别人没有功德,供养我功德最大,这种罪是大妄语。所以一个
人若这样时,就算别人不知道,你自己也知道,哦!我现在有看到鬼来,神来,菩
萨来等等,我已学到某某层次了,这个就是不知道妄语的定义,全部是你自己所讲
的话,到底怎样你也不知道呀!可是你本身就乱讲,甚至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所讲的
是什么?所以妄语很多,我们若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否则知道说不
知道,不知道说知道,这都是妄语。明明知道可是你说不知道,明明不知道你说知
道,看到你说没有看到,没有看到你说有看到,没有感觉到你说有感觉到,有感觉
你又说没有感觉到,听到你说没有听到,没有听到你还说有听到,所以叫做自欺欺
人。凡是存心骗人者,你有存心骗人的话,不论是运用何等手段达成妄语的目的,
即成妄语罪,就是犯了妄语罪,借用别人互相标榜,这也是妄语罪,甲说乙是圣人
,乙说甲是圣人,为了取得别人供养,取得别人对你赞叹,就利用别人说你学得多
行,以此手段使第三者不知而恭敬供养,其实自己是不是圣人自己心里有数,这种
都是犯了大妄语罪。但若是为了护教或维护众生,可作方便妄语,比如说:看到别
人追杀,这个甲要杀乙,乙跑过我旁边,甲来问我:‘某某人,你有看到某一个人
跑过去吗?’你不可以说有,要说没有,因为你的动机是要保护他的,出于要保护
他的慈悲动机,所以千万不要看到甲要杀乙时,你有看到乙躲在哪里,当甲找不到
时,你却说,乙在那里啦!因为我不能妄语呀!因为我有看到呀!有不能说没有呀
!所以在此处一定要知道,千万不要为了你自己不了解戒,变成害死了一条生命,
虽然你知道他躲在哪里你也不可以跟甲说,有看到不可以跟他说有看到,虽然有看
到但你可打个方便妄语说没有看到,就是说:为了利人救人的妄语是无罪的,为了
利人救人的动机,并没有威胁别人,也不是为自利的,为了救人利人妄语都是无罪
的;虽作大妄语但因言词不清或对方不解者,就是说你虽作大妄语但你说的别人听
不懂或不了解,不会被你所说的影响,是犯中罪可悔,假如向天人、鬼神做大妄语
者,戒中也这样中罪可悔,若不解者犯下罪可悔,向畜牲作大妄语者,犯下罪可悔
,如果不以大妄语骗人者,一切欺诳,皆属于小妄语,皆为可悔罪,妄语之中也包
括了两舌、恶口、绮语,虽犯,不失戒,但犯可悔罪。

    两舌是挑拨离间,现代人犯两舌也是很多,现有福报他不会把握,以福培福,
藉此机会来修行,体证佛陀所说苦、空、无常、无我,断离一切忧悲苦恼,反而有
空闲时就东说西说像长舌妇,我时常开示一句:‘口语不离一切法’,修行人要口
语不离一切法,在一起时不说法却东南西北乱说,没有的事说一大堆,这都是犯戒
,也可以说每天都犯两舌的戒。恶口:就是开口就是骂人、毁谤人、攻击人等等刺
激人、刻意讽刺人的语言都是。绮语就是花言巧语,说一些花言巧语,情歌艳词等
言语。所以妄语之中大妄语罪,除非是不知业力的人,不知道因果业力,不知道忏
悔的人才会来胡言乱说,不知因果如影随形,知道因果的人是不会乱毁谤人的,他
是不会乱说妄语的,因为毁谤越重本身所得的罪也越重,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其实
,真正修行人口语是不离一切法的,他不会乱讲话,修行若没有自己亲身证得初果
(断除我见、戒禁取见、疑,这都称为初果)我们普通凡夫,初地修行凡夫是很难
做到不妄语戒的清净,你不要说持妄语戒简单,持五戒有人说很简单,在我本身,
我不敢说五戒持得很清净,往往当中也会犯,所以不要说持五戒简单,现在受五戒
、菩萨戒在家居士有多少,你知道吗?一次都好几百人好几千人,结果看一看每天
都在犯五戒,那么他受戒的动机不晓得要做什么?只是要得到一件披衣,共修时排
最前面,自不知他去受戒,又多犯了一条戒罪,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多犯了一条戒
罪!你想想看,不懂的不知道怕,真懂的才知道,希望我们要受戒时,一定要知道
受戒的动机就是守戒,千万不要认为我去受戒,得到一件披衣回来,共修站在前面
比较大方,哦!现在求大方,以后死了因果报应也较大方,大家要了解,我们修行
时时要检讨自己是否犯了口业?若犯了立刻马上忏悔,经过时时持戒提醒自己,一
天、二天、三天以后变成大自然了,你就不会再犯这条戒了,清净妄语戒总有一天
你就可达到,若认为没有关系天天原谅自己,一直原谅到你死了还在原谅,你没有
一项持守得好。必须时时刻刻在你心里,觉得不对了,就马上改过,发现立刻改过
,妄语戒说到这里。

    佛教的特质——不饮酒

    现在来说饮酒戒,这个饮酒戒是佛教的特质,别的宗教饮酒戒比较没有在说,
为什么呢?因为五戒前四条戒其他宗教都有,比如说:在印度信徒最多的宗教叫做
耆那教,耆那教也有五戒,他的五戒是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淫和离欲,我
们五戒是不饮酒,他是离欲。瑜伽派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同相
,但是饮酒没有,不一样的就是不贪。基督教也有五戒:勿杀、勿盗、勿淫、勿妄
证、勿贪他人之所有。其他宗教有五戒的也很多,但是只有佛教有一条不饮酒戒,
其他都没说不饮酒戒,怎么说呢?这是佛教的特质,由以上我们比较其他宗教,我
们就可发现,其他的宗教大都有不杀生、不妄语、不偷、不淫,只有佛教有不饮酒
的特质,其他的宗教都没有这条戒,戒酒的戒,我们佛教有这条戒,为什么呢?佛
教持不饮酒戒的原因是佛教注重智慧的解脱,如果没有智慧怎么去解脱呢?因为饮
酒会使人昏迷和沉醉,酒也是一种毒!它使你脑筋昏乱,不能集中精神思惟甚深的
缘起法,且饮酒过量会乱性,产生造恶业,所以佛教五戒跟其他宗教最大不同,就
是这一条饮酒戒,包括五戒、菩萨戒,包括沙弥……,只要你走入佛教三皈依以后
你就不可以喝酒了,这是佛教的特质,既然我们是三宝弟子就必须戒酒以免乱性,
除了不得已之外,如做生意需要,真的没有办法或生病的需要,这都有开缘。我们
下礼拜再来说,今天时间又到了,祝福各位时时刻刻持戒清净,持戒越好,福报就
越好。祝福各位福报圆满,再见!

    大愿语录:

    ‘修行是要打掉自己最执着的习性,不可放逸纵欲。’


☆   6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五
时  间: Tue Jan  6 11:55:10 2004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今天我们又见面了。

    饮酒乱性五戒堕

    我们前集说到五戒的饮酒戒,不管是根本佛教或是后期的佛教(大乘或小乘佛
教),其实大乘和小乘,是因为部派佛教才开始分为大乘、小乘佛教,部派佛教以
前,根本没有所谓小乘和大乘的区别,都是大乘,但是,不管大乘或小乘都必须持
守五戒中的‘饮酒戒’,佛教自五戒乃至大乘菩萨戒,都必须有这条戒酒的规范,
因为佛教重视智慧解脱,并不是重视创造修功德而解脱,也不是重视你持守修苦行
而解脱,重视在中道智慧解脱,五戒之中饮酒戒属于遮戒,因为酒的本身是没有罪
恶,很多人认为酒是米做的,酒不是荤。为什么不能饮酒呢?因为酒可以让你乱性
,为了饮酒而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很多,家庭破裂、社会不安等等,都是饮酒乱性所
引起。喝酒时第一杯是人在喝酒,第二杯就变成酒在喝人啦!迷迷糊糊一直醉下去
。酒本身当然不是什么罪恶,但是饮酒乱性会导致你惹出了罪恶,所以酒是一种遮
戒,为了遮止饮酒乱性造成其他的错,为了避免犯罪,所以我们必须要制饮酒戒,
佛教不准饮酒的动机是在这里,饮酒虽然不是犯罪,但是容易使人去犯罪,在经律
中有流传一个故事,在迦叶波佛时,听说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净,有
一天从外面回来,因为他很渴,那时有一种酒,没有颜色,也没有什么酒味,一碗
水色的酒放在桌上,因为他口渴以为这杯酒就是水,哇!很渴就把它喝下去了。因
为他很渴的关系,所以,一口就将桌上这杯酒当做白开水把它喝完,但是喝到肚子
里没有多久,酒开始在肚子里作怪,哇!叽哩咕噜酒性开始发作起来了,当酒性发
作起来时,由于酒精的刺激,神经系统起了兴奋,茫茫渺渺失去理性,产生一股冲
动。没有理性倾向,失去理智的控制,导致连续犯了很多的大戒,犯了什么戒呢?
第一就是在他无法控制理智饮酒乱性时,看到隔壁有一只鸭(有说鸭、也有说鸡,
都不要管,就有一只属于这种家畜)从隔壁走过来,走过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
下,便把那只鸭抓来,把它杀了,煮熟了吃它。隔壁邻居太太看到自己的鸭没有回
来就去找,到隔邻受五戒信士家去问说:‘哎呀!我的一只鸭今晚怎么没有看到,
是不是跑到你们这里了?’这位误饮水色酒的五戒信土,因为酒精的刺激使他产生
了冲动、兴奋,所以见到隔壁太太来找鸭又起了欲念的淫心,在冲动之下把她强暴
了,这强暴是邪淫。事后隔壁太太将事情说出来,很多的邻居便合力将这个人抓起
来,把他送去官府治罪,到了官府时因为他还在酒醉便开始打大妄语,不承认他有
偷鸭,也不承认他有强暴她的罪行,都不承认,这位五戒的信士,只因为误喝了一
碗酒,竟然连续犯了五戒,所以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他怎么犯了五戒呢?只因误喝
了酒,导致饮酒乱性、窃盗,抓别人的鸭,杀生、杀鸭,邪淫强暴人,又妄语,所
以,只为了喝水而误饮酒就造成了这么大的罪业,各位可知喝酒的问题是相当大,
虽然喝酒本身并不是什么犯罪,但饮酒之后乱性,可使你造罪,这是事实,所以佛
陀才制戒不饮酒。

    现在社会因为喝酒乱性而犯罪的人,不知有多少,因为喝酒破坏家庭而产生了
很大的悲剧,所以不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应该戒酒,不论你有受戒或没有受戒
,对于这个酒戒我们不可以不谨慎,因为饮酒会产生社会的不安,因饮酒乱性而产
生家庭破裂的个案很多,怎么说也说不完。佛陀时代也有一个名叫莎伽陀的阿罗汉
,他已经达到了脱生死,他对世间贪、嗔、痴、无明均止息了,听说他的神力可以
降服毒龙,有一次,在他乞食时有人故意用一碗白色酒来供养莎伽陀,莎伽陀不知
道,认为是水而把它喝下去,不久托钵完后要走回精舍途中,已经酒醉躺在那里了
,醉倒了,佛陀看到之后,藉这个机会便对他的弟子开示,因为佛陀当时制戒乃是
应缘所制,很多是因僧伽里犯什么戒,这条戒会影响大众生活,那么他发现了,便
立即制定,然后佛陀藉着这个机会开示告诫弟子说:这莎伽陀他以前可以降服毒龙
,现在呢?简单说连一只蚂蚁、癞蛤蟆都不能降服了。由以上两个个案来看饮酒的
过患,我们就应该了解不可对饮酒不慎重,饮酒最重要的是怕你饮酒乱性,但是有
很多人他会说一句什么呢?‘啊!我这个酒量海量喝酒不会醉啦!’这种人最会醉
,认为自己最有本事的人,往往最会失误,若谨慎的人就不会,所以很多在家居士
在事业上必须要应酬,对酒的问题凭良心讲实在很难,但是,切记!一定要谨慎不
可乱性,最好不要喝,没有办法者应该要注意千万不要饮酒乱性。什么叫做酒呢?
在四分律中有说:酒者木酒(用果汁做的叫做木酒)、粳米酒、余米酒、大麦酒等
等,反正有很多办法做出酒来,有产生酒精让你喝下去会乱性者,我们都解释为酒
。那么如何算是犯饮酒戒呢?在四分律中有说,酒色、酒香、酒味,不应饮、不能
犯婆罗夷罪,婆罗夷罪是堕的意思。佛教重视智慧解脱,你喝酒乱性,头脑不会清
楚,何况说修行呢?世间事做不好,更别说修行?所以就是堕的意思,不管怎么做
,只要你喝下去可以使你乱性、刺激,这种都是犯婆罗夷罪堕的意思,若单独作酒
色,没有酒香,没有味道,看起来应该没有酒香已经没有味了,让你喝了不会醉,
饮者不犯,所以这一条的意思是要我们了解重点在酒醉、乱性的过患,若但作酒色
,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饮者无罪,四分律中也有说:以酒为药,这是不犯
,像今天我们身体需要,必须要用酒来做药,那你喝了也无犯,所以假使你肉体生
痔疮、生疮、生一些皮肤病或者受伤必须要用酒者,你用酒也无罪,所以有很多开
缘的地方,我们浓缩起来,是要了解佛陀制戒的精神所在,并不是被戒绑得死死的
,否则说一大堆理论做不到,还使人起烦恼,对人没有帮助,反而让人起烦恼,终
归一天放弃,为什么放弃呢?哎!反正难试我就放弃了。因此最重要的是,我们要
持守戒的精神,和了解佛陀所制酒戒的重点是不超越道德的行为,因为你超越道德
行为就是犯戒,做事不能违背道德,道德规范也就是戒,这我们一定要知道,佛教
是重视实践,以理论来帮助实践,无法实践的理论对我们没有帮助,但是不要别人
可以做,我们却无法实践,这样就不对了,五戒的内容就讲到这里。

    五戒十善与沙弥十戒

    通常有很多人,都会将五戒和十善分别来解释,区分为有一个五戒和有一个十
善,也有将十善称为十戒,十种戒,但是在佛陀戒律之中,并没有将十善列为一个
戒品,如果说受十戒者,一定是指沙弥十戒,什么是沙弥呢?就是说你剃度要学出
家人,包括年龄未到的,全在未受戒之前一定要守沙弥十戒,这沙弥戒建立好,教
界里僧伽的质就高,不过现在有很多人住不到三天就想剃度出家,不要说沙弥戒,
连出家的意思他也不知道,出家的意思他真的不知道呀!不知道出家的动机是什么
,来寺院看到:哇!出家人大家都穿一件僧服,看他剃一个光头,别人都叫他师父
,让你看到后感觉很庄严,产生好奇心,要不然就是在社会上暂时看不开、压力大
,或是对社会生活感到格格不入有不平衡的心态,当他(她)来到寺院,看到寺院
环境很好,大家都满脸的微笑。嗯!他认为这生活很好,那么就出家了,这种对佛
教质的提升并无帮助,佛教的僧伽要受人尊重,必须重视质的提升,而非重视量的
增加。当然质好、量好这是最好,只求量不求质,对佛教是没有好处的,若僧伽的
质都良好,那么任何人看到我们就会尊重,若僧伽的质不好,虽然有很多的出家人
,但这还是害了佛教,害了社会,坦白说是这样。所以,沙弥十戒相当的重要,沙
弥十戒建立好以后,他要受比丘戒(比丘尼戒)是不难的事,也可以说像一棵树没
有把它的根照顾强壮,台风来一下就倒了,若是你把树根照顾得很强壮,那就‘不
怕树尾刮台风’,所以沙弥十戒是很好的,当初我有一个构想,想要来开一个沙弥
学院,也就是不管社会任何人,只要他们对出家有兴趣,就可以来读这沙弥学院(
这当时也是圆光佛学院性运法师,包括南普陀一些法师听说我要办佛学院,所以建
议说是不是可以来兴办一个沙弥学院)。我当初想,这沙弥学院,也就是说只要僧
伽的基础建立好,不论到哪里都不用怕他怎样,基础建立不好,僧伽的素质则会很
差,所以沙弥十戒,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十戒,但沙弥十戒的内容,与十善有不同的
地方,那么沙弥十戒就顺便介绍: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非梵行,就是
不淫,五戒在这个地方是不邪淫,但是沙弥戒在这里叫你不淫,断淫戒这里不一样
,第四不妄语、第五当然不可以饮酒,沙弥十戒前面五条和五戒一样,不同的一项
是五戒是不可邪淫,因为五戒针对在家居士,所以佛陀制定不可邪淫,但是沙弥十
戒有断淫欲,这是不同的地方,第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不要说出家了还挂
了一大堆叮叮当当的东西,这后面会说到,在八关斋戒的地方会说到,第七不歌舞
倡伎,不故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这像受八关斋戒一样,
跟八关斋戒一样了,但和八关斋戒分开讲,最后一条就是不捉持,就是不拿金银财
宝,这条戒是当时在佛陀时代制定的,但这一条戒现在难以适用,如果说出家人不
能去拿财宝不能拿钱,当然这戒律是很好,像印度,或像泰国根本佛教里,有很多
出家人出门,就有一个在家居士会给他买车票坐车,但是他们佛教国家坐车不用钱
,在我们这里坐车一定要钱,出门若没有带钱,像我在山上,如果要走去莲华精舍
,或走去妙音精舍就需要好几天,所以必须要开车,开车必须要有汽油钱,而且出
去要吃饭,都需要钱,因此这一条当时佛陀制定的戒,到了现在是很难来持守。

    那么十善的内容是不一样哦!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不一样
就是在这里,所以和沙弥十戒里的不淫,不一样,第四不能妄语这都一样,第五不
两舌,第六不恶口,这会说到,第七不绮语,第八离贪欲,第九离嗔恨,第十离邪
见,邪见就是痴,其实这十善它是包含在五戒中间,也可说五戒里包含十善,怎么
说呢?我们以上所说的十善,它都包含在五戒里,将五戒拓展解释就是十善了,也
就是五戒包含了十善,就是这样。所以五戒十善通常都是连在一起说的,十善实在
是五戒分化只是细说得比较清楚而已,离开五戒就无法说十善了,也就是说离开了
五戒就没有十善。比如说: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都是从不妄语中细分出来
的,所以修五戒十善就能得到人天的果报,也可说五戒十善能感招人天果报,前面
在说妄语戒时有说,妄语戒包含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若说五戒就具足十善,
这是正确的,也就是说五戒具足十善了,所以五戒来配十善的情形,第一就是不杀
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妄语里包含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第五不饮酒,不饮酒包含什么呢?因为饮酒就容易乱性,你若不饮酒不乱性,就
远离贪欲、嗔恨和离邪见,所以五戒能说成十善,十善也是五戒的细分。因此五戒
包含十善,具足十善戒也就是持守五戒清净,就是具足十善清净了。

    功德导引入门 随分证、随分得

    那么受持五戒有什么功德呢?说到功德,有很多人会说唉呀!时常都在说功德
,其实佛教是重视涅槃究竟解脱的价值,并不是重视功德的价值,凡是应该‘诸恶
莫作,众善奉行’的一切,都是佛教徒必须要去力行的戒律,为何还要落入个功德
,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佛教它是讲三轮体空,做善事的人,所做善事的物件,包括
所做的方法,全部都不可以去执着,简单说也没有所谓的功德,因为你心有想修功
德,那么你会感召人天果报,但是佛教重点是在涅槃究竟解脱,并不是在功德价值
的观念,我们应该知道,这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也是我们的责任,何况我们既然有
经济力量,多做一些利益别人的事,并没有什么,回馈社会嘛!我们人与人之间应
该有相当的因缘关系,这在以后还会说到,现在我们不要离题太远。我们应该知道
,去做一切我们应该做的事,这也是自己的责任,不应该有求功德的心态,这种持
戒行善精神,才是真正学佛,才是真正的目标,所以行一切戒律‘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应该是没有执着在功德,但是话又说回来,在我们初学凡夫来讲,修行有
次第,要做到这样的功夫,并不是那么简单,一开始若跟你说没有功德,就有人会
将它变成断灭,反而变成断灭法,像很多人不了解佛法,我说觉性随五蕴生灭,那
么他认为这是断灭法,他们再创造了有一个觉性不变,有个觉性不变存在等等,若
是觉性不随五蕴生灭时,那就不用修行了,修行要做什么?修行是要离苦的,记清
楚!修行不是要落入神格化的,我们这肉体的五蕴有觉性没错,但是五蕴消灭后觉
性也随着消灭,这是五蕴觉性消灭而已,若是认为还有自性的觉性没有生灭,那么
请问这种因缘如何来?自性的觉性因缘如何来?所以这是违背佛陀所说的‘诸行无
常,诸法无我’说,如果认为自性的觉性没有生灭,那么根本他的出家或是修行学
佛动机,并不是为了离苦,这种误认为另外还有一个清净地方的观念,并不是离苦
的修行,有很多人抱持着这种观念,事实上要悟缘起甚深法真的比较难,这是难免
的,所以修行不是那么简单,只有这地方就很难了,何况说修行有很多次第,刚初
入门的凡夫你叫他修却说没有功德是不可能的,告诉他布施没有功德,帮忙别人也
没有功德,他不可能来修,所以凡是任何事情都有次第,学佛也是一样都有次第,
世间学问也是一样都有次第,将有功德的观念慢慢引导进入达到三轮体空,这是一
个次第的过程,这都是一种修行层次,修行过程我们不可说没有,也不可说不对,
由修持三皈戒来做入门修持五戒的准备,以后依次第进入五戒、十善、八关斋戒,
甚至菩萨戒,都有一层一层的次第。并不是说你没有经过这一层一层的次第,就不
能修戒,就不能够了解修行,当然你可以不用经过这次第完全做到好,这是最好的
,但是这已经是果地的人了,既然是解脱果地的人也就不需要说什么戒了,他的心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用持戒,不用说戒,自然他就是按照戒律去行持了。这个戒是有
层次,修行也有层次,从持守戒律一层一层的引导,藉由一层一层的引导由浅入深
,这样大家才有办法,才能接受,所以从出发点的心态去了解,我们也就不可以否
认这是没有功德的,但是只要慢慢体证到佛法的意旨,当然你就可了解,所有功德
非功德的心态在哪里。

    若是我们持守戒律,在持戒当中再产生个出离的心,出离什么心呢?是出你贪
嗔痴烦恼等等的心,执着等等的心,因此可以证得涅槃,也就是说我们本身,从初
地慢慢到果地都是个过程,佛教重视持戒,做我们究竟解脱涅槃的资粮,并不是持
戒就能得到解脱,这样佛陀只说戒就好了,不用再叫我们生出智慧,不可以认为持
戒就可以得解脱,持戒是你解脱的资粮,解脱的助缘,不能没有戒,也不能没有定
,我曾听说:持戒修定是傻子,真正先修智慧再来持戒,修智慧以后,你的定和慧
自然而然就生出来了。这种本末倒置的说法,到底他是根据什么来说我都不知道。
大概书看太多,没有实践,也没有次第,头脑迷糊了才乱说一场,你没有持戒心不
安,心不安定如何来开智慧,提心吊胆每天都烦恼。佛教重视消灭你的烦恼,止息
你的烦恼,达到究竟没有烦恼,并不是你没有经过持戒,你的心会安,每天吃饱了
,做坏事情你的心会安吗?危险哟,稍为动一下,看到一个人眼睛一直看着你就怕
了,心想:‘是不是我昨天做坏事他有看到,我昨天做坏事情他知道?’那时你的
心就会蹦蹦跳了,不见得说你有定,不见得那时你会摄心,不可能,你看报纸在报
导,很多哦!年青逞强等到做违犯大事情要把他枪决之前,他不可能有多么英雄,
那时两脚都软了不会走了。所以人平常都喜欢赌一口气,那一口气值多少钱?能够
好好的来持守戒律,就是最大的自由,也是最大的根本,也是最大福德,所以刚入
门的人对福德,我们不可以把它否认掉。如把它否认掉,往往就架空,如果来持五
戒只求人天的福报,或是持戒力量比较薄弱的人平常会被环境影响,意志比较不坚
强的人,也可以因此不必来堕入三途苦,意思是说我们能来持守五戒和十善,但是
你若无法将五戒十善持守得圆满,至少我们持守一、二、三条,随分持、随分得,
至少也这样呀!你都不去持,你就没有机会了,随分持,随分得,以后你的果报就
随分受。这么好的事,大家最好积极来随分持,最好能持到圆满,即使不能圆满,
以你的力量和在你工作当中随分得、随分持。无法持戒的人,他就是因为不了解持
戒的好处,也正因我们能随分持,至少我们不会堕入三途苦,若是持戒种子因缘成
熟,再更进一步,进而继续超越三界,如果五戒不能每条持守没有关系,持一条有
一条的功德,至少以后可以保住你的人身,不要死后落进地狱、饿鬼、畜生,要学
佛的机会就难了,是不是这样呢?所以现在我们有正见的种子,假使你这一世能学
到解脱最好,不能解脱由你的业力轮回演变产生来世,你一定比别人更好,至少你
能保住人身,不用堕落三途苦,持戒那么好,所以持戒至少可以决定你舍此一身之
后的人天境界高低,和你以后来出生人间的好坏。了解这种叫做业力的轮转,业力
的轮回,我们生死的轮回,现在和以后都不出自己,由于自做自受而产生,没有人
可以给你的,也没有别人操纵你,也没有别人替你承担,都是由自己的行为感召一
切苦乐,都由一切行为感召一切来世的好坏,当然我们修行不要想修来世,这是最
好,因为你想有来世,你就想求生、求存、求再生就落入灵魂种子里,可是我们假
设努力用功精进不能达到这境界,我们还是有持一分一分的功德,持二分二分的功
德,持三分三分的功德,以后来世的好坏,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行为。所以我时常
开示,我们认真做事,认真持戒,认真修行,千万不要为以后铺路,假如你只想要
为以后铺路,现在没有认真脚踏实地,那么这都无法为以后铺路,都空说而已,也
就是说我们未来的好坏,完全是依现在持五戒清净多少而定,因为正报若好,依报
当然就好,比如说我现在握个拳头,往桌上打多大力,当然我的手就有多痛,打大
苦的轮回包括以后生死的轮回,全都由自己的业力牵引故,所以能持戒多少,我们
尽量持多少,最好能持清净,不能持守清净就认真去持守多少就算多少,这都没有
让人占便宜,也不是佛祖得去,也没有什么人得去,我们自修自感受、自修自体证
,不用等到时间到叫天叫地抱怨也没有用。

    持戒为悟道的资粮

    佛教持戒的目标,并不是求死后升天,或是求来世的享受,佛教持戒建立在安
定身心,精神集中,当你精神集中就观察思惟,观照思惟身心的变化,来悟证缘起
甚深法,来消除你的贪、嗔、痴,止息一切生死烦恼的大苦集,重点在这里。从佛
教的观点来看,升天虽然是好,但是升天不如人间,怎么说升天不如人间?因为天
上也有它的寿命,福报享尽之后,他又必须堕入三途苦,怎么说?我讲一个故事,
把它当作故事,有时不讲一些故事,大家会感到很无聊,反正在因地当中,必须要
说一些来做参考,印顺导师说一句‘正直舍方便’,只要方便不引导别人走不好的
,所以我勉强说一些故事,这个在律中有记载,目犍连尊者,他有一个在家的弟子
,这位在家弟子叫耆婆,是印度当时最有名的医生,很能干,但是他皈依佛陀的弟
子目犍连尊者,这个耆婆自从皈依三宝后,免费为僧伽看病,治病不用钱,他这种
发心的功德,慢慢的累积,累积到有一天,耆婆死去了,肉体已经坏去,并不是他
做医生就不会病死,他也是会死的,这因缘和合的东西会生、老、病、死,佛陀也
是会,有的人会说呀!出家人不会生病,开悟的人不会生病。佛陀也会生病,佛陀
也有病呀!大家也有病呀!因缘和合的肉体,谁说没有生病,有很多人说:‘开悟
的人就不会生病呀!’谁说不会生病哦!会死去呀!所以生、老、病、死是自然的
事,任何人都不能左右的,只是你心里生老病死的痛苦会解除而已,这肉体的生老
病死大家都会经过,生老病死有二项,一项就是身体的生老病死,一项是你心里的
生老病死,而你心里的生老病死能用佛法来消除,但肉体的生老病死是没有办法用
佛法来消除的,所以耆婆死后听说感召去天上三十三天,有一天目犍连他也有一个
弟子,怎样呢?生了一种怪病,医不好。那么目犍连那时想生病既然医不好,当时
医术很好的耆婆已经不在了,是不是来找耆婆问看看这种到底是什么病呢?听说他
用他的神通去三十三天找耆婆,那时刚好看到三十三天里面的天人,每天自由的享
受,开着他们天上的工具,都要去乐园玩,看到目犍连都不理,也没有半个人理他
,由此体会天人的福报是不错的,后来耆婆看到目犍连,也没有停下来,只用手比
一下而已,又享受去了,看到这里以后,目犍连就去追他,就问耆婆说:‘奇怪哦
!你见到我为何没有停车呢?也没有停下跟我打个招呼呢?’耆婆回答说:‘哎呀
!我们来天上生活享受最要紧啦!因为生活太好了,身不由己,不能自主呀!’并
且说:‘我已经算是最好的了,我还举个手跟你打个招呼,你看其他人看到你,连
理你也没有。’哇!事情大了,这个故事不论是事实,或是假的,还是一种启示都
好,也就是说生在天上的人,他沉迷在欲乐的享受中,那么就会忘记了苦,不知道
苦,所以说,天人享乐不知苦,难学佛,地狱极苦难悟道,难悟出佛道,所以从耆
婆的故事里就可以了解去天上到底要如何修行呢?何况天人有他的福报,去到那地
方没多久,已经忘记三宝了,他忘记苦也忘记三宝了,这个故事,说明天人享受而
忘记了修行,那么等到天上的福报享尽后,像存在银行的钱你拼命把它花完了,再
要去银行领钱不可能给你,借钱还要担保且生利息,不可能你银行的钱领完了,银
行还让你领,也就是说你在天上的寿命终了还是要堕落下来。

    所以五戒的功德可依各人的志愿,但是佛教对持五戒的功德,只是增长我们悟
道的资粮而已,千万不要误解我修持五戒有功德,就是能解脱的,并不是这样,持
五戒的功德是增长你悟道的资粮,这句千万要记清楚,也千万不要来修行后想要去
什么地方享受,人间最好修行,人间有苦,你才了解要出离苦,所以佛陀说苦集灭
道,你没有苦,怎么去悟道,怎样想去离苦呢?学佛就是要离苦,没有其他所求,
离一切苦,一切苦全部离开,你就涅槃了,学佛是涅槃最高,涅槃以后没有,涅槃
以后还有东西那就不是涅槃了,在回归自然里有说很多。虽然持戒是依各人志愿,
不能勉强你去持戒,像社会的法律,法律叫你不要去做的事情,你犯了法律后将你
捉去关,然而佛教却不是,它是自由的,你持不持是你的事,不持是你自己去受苦
呀!你要持就不会受苦了,你就自由了,所以持戒本身就是自由,没有持戒就没有
自由,而且佛教持戒最大自标,是在增长悟道的资源,也跟其他的宗教完全不一样
,其他的宗教都想要求天,求去天上,求去另外一个地方,何况现在持五戒的人,
他当下得到家中的和乐,得人缘,子女孝顺,因为上正下就正,上歪下就歪,以身
做则,这种家庭让人看起来整个气氛就不同,包括可得到众人的因缘,走到哪里,
就让人赞叹敬爱,你说的话让人喜欢听。那么你说话不符合道理,嘴里说没有这样
做,或许别人比较不会听,但也可以减少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是非等等,内心不
管什么时候都可以得到安静,所以持守五戒的好处很大,从我们持守五戒的功德力
,可以来亲近善知识,就是说你来持守五戒,慢慢福德善根因缘增长,你就会亲近
到正见的善知识,正信的善知识,然后你可以闻到他所说的正法,然后思惟、修行
、悟道,这必须有个次第,悟道后,按照悟道的过程来修道实证,走入涅槃,断灭
一切忧悲苦恼,免受长期生死轮回痛苦的压迫,止息了生死轮回,所以这有个次第
,希望各位一定要知道,持戒就是增长我们悟道的资粮,很多人说持戒会解脱,我
敢说只有持戒没有运用智慧思惟教义是不会解脱的。依据经典所说:每持一条清净
戒,就有二十五位善神随身保护,也就是说你有持一条戒,那么就有戒神跟着保护
你,当然,这样说对很多初入门的人,比较会用功修行,所以可以运用很多方便法
引导,但是不要太离谱了。若是持五戒清净者,就怎样呢?每一条戒听说有五位善
神随身跟着保护你,你若能持五戒,五五就二十五了,有二十五位善神保护着你,
当你出门一些善神把你保护着,其实要保护是要靠你自己时时刻刻生活谨慎,做事
谨慎,要不然的话有这么多神在保护,开车时眼睛闭起来,要保护到那里去呢?若
我都不用去赚钱,只坐在那里等神的保护,肚子就饿死了,经营事业神在保护我啦
!那么你的事业就倒下去了,所以真正要靠自己,以自己本身的正见确实认清当下
,认真经营事业,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保护,会这样说的原因是为引导一些初学者,
引导一些求功德及平常信外道、神界的人,慢慢引导他们走进佛教的方便法,所以
听说这二十五善神都会跟随你的出入,照顾你的起居生活,让你逢凶化吉,现在社
会很多人要改运,那么要改运时你就不用改了嘛!时常要去改运是浪费钱的,你本
身来持戒就是每天在改运了,这么好,那我要来持戒,持戒有那么多神保护我呀!
就是在改运了,来庇佑我们逢凶化吉。时间已经到了,我们下星期再来介绍持守五
戒还没有说完的地方,感恩诸位,祝福各位都逢凶化吉,祝福各位时时刻刻持戒清
净得安乐,再见!

    大愿语录:

    柔和忍辱,无有穷尽,相反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若能忍一分,便有一分
的成就。


☆   7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六
时  间: Tue Jan  6 11:56:25 2004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学佛证道的第一步

    我们前集说到持戒有护法神在护持,那么,讲良心话,保护自己还是要靠自己
,别人能够给你的,同样也能够收回,往往产生一种依赖性,过份的依赖变成不会
精进,因为自己没有脚踏实地,只过份依赖别人,自己往往产生懈怠,在此处必须
要注意,那是因为我们看戒律这样说,我们拿一点出来比喻就好了。持守五戒也可
说是学佛第一步,不管在家或是出家,也不管是佛教,非佛教徒,应该都要持守五
戒,所以,持守五戒也就是学佛第一步,也是学佛证道的基础。起点也就是终点,
因为你没有持五戒,心就不能常住于安静。戒不是束缚,戒是自由的,你有持守五
戒,不论到何处心就会安,我们没有持守五戒,一有犯错,就时时会提心吊胆,心
神不安,这不安当中,会使我们的精神无法集中,所以,持守五戒是我们学佛的第
一步,使我们的心能安静。心不安静我们就难生起真正智慧,安静是很重要的,持
戒就会生定,有定你才能有慧,否则你要悟入佛陀所讲甚深的缘起法,四圣谛苦集
灭道是很难的。佛法说起来简单,但是很多人不了解却认为很复杂,假使你按照佛
陀所说的次第用功修行,其实并不复杂,世间读书如念医学、念哲学等等,这么难
,却那么多人念,所以,佛法并不是深,是因为次第抓不好,不知道怎样来修行,
现在大多数修行的人都像在念药单。只念药名,念药单,其实念药名、药单并没有
效,真要治病必须将这张药单拿去药房抓药,熬后吃下去才有效,所以佛教重视实
践力行,并不是重视嘴说的理论,嘴说的理论,对我们来说像在念药单,药名而已
,对病不可能有帮助的,所以佛教是重视力行实践的宗教,并不是只重视理论的宗
教。要解行并重,按照理论所了解去行持,这两项不可或缺的。若是你缺少一项,
你就没办法了,不知道方法,也无法行。那么你知道方法后,你不去行,也是没有
用的,我常常在说一句:知(台语音——栽)归知,不去浇水也不会成长的,知道
归知道,不去除草,草会越来越多,除我们的心草,你的心草不除,越来越多,知
道归知道,必须要除草、施肥、灌溉,好好照顾让你智慧生出来,要不然智慧会被
你的烦恼、妄想、执着阻碍无法生出来的。

    内观是很重要的事情,若没有内观,你就无法发觉四圣谛,苦、集、灭、道,
这缘起法,所以持五戒能够得现世的安乐,怎样说你持五戒能够得现世安乐呢?因
为你有持守五戒,就不用处处提防,你处处心里很安,所以这叫自由。如果你没有
持守五戒,犯五戒时,犯五戒就是犯社会法律,那么社会法律就把你抓去关,就算
社会法律没有抓你去关,没有发现到,但你自心的法律,自己本身所骗人的法律,
也骗不过自己的,因为要骗人应该先骗自己,想要骗人那就是骗自己,你有想要骗
别人时,你落入什么种子呢?落入欺骗别人的种子意识里面,所以,要骗别人必须
要先骗自己,这法律永远都无法消失的,在此处我们应该要了解,持守五戒现得安
乐的原理就是在这里,也可以使我们发心向上修持来达到解脱,因为修行必须要有
次第呀!那么你无法持守五戒,你自心的宗教情操悲愿不会生出来,悲愿不会生出
来,你的心就会产生一种非正常性的狂,狂、狂性,没有定力,没有耐性,没有慈
悲,往往什么事情你就不能为别人设想,所以,有持守五戒的人,慢慢培养会显露
一种慈悲心出来,也可以简单说善良的心会显露出来,包括你有戒就有德,所以,
你的福德慢慢增长,福德慢慢增长时你的智慧就会显露,心身安静,你就想探讨佛
法,你就会从佛法悟出来,悟出什么来呢?悟出佛陀所说的苦集灭道法,苦的根本
来源,所以,持戒不是只持戒而已,因为培养人天福报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生死向上
解脱,永远离开烦恼,永远没有忧悲苦恼,也可以到达究竟的涅槃,持守五戒虽然
说是简单,其实是修行最重要的基础,也可以说五戒若没有持守好,要再往上去持
什么戒,难啊!但是千万不要误解说,唉哟!我只要修行修好,我何必持五戒呢?
不错!那是在果地的人,已证果地者说‘心净何用戒’,心清净,我们就不需持戒
,但是,在因地未到究竟之时必须用戒来提醒我们,何况戒是必须要持的,因为那
也是道德的专案,尤其身为一个人一定要保持你的道德专案,你没有持守道德的项
目,社会就乱了,那么我们的心也会乱呀!因为你没有所谓的道德来安住我们的心
,我们的心怎么能安住呢?所以,持五戒的清净,也就是我们用功、福德最大的根
本基础。现今社会若是人人能持守五戒,那么每一天我们看报纸就不会看到那么多
杀、盗、淫的事,人间当然也就变成了净土,所以,净土是由大众建立起来的,并
不是天、神、什么人赐给你的,也不是什么人能为你创造的,而是由大众持守五戒
。在我的看法,人人持守五戒清净,人间净土即现,大家安和乐利在一起非常快乐
,人间净土即生,三皈五戒我们介绍到这里就好。

    八关斋戒乃是解脱道的起点

    现在再来介绍在家居士如何利用时间加班的精进法,持守五戒是基本法,那么
八关斋戒简单用世俗语来说叫做‘加班’,利用时间来加班,五戒像我们做工作,
几点上班、下班,一定要做的,但是八关斋戒就像我们去加班,啊!今天来加班一
下,利用这时间加班,所以八关斋戒,也就是佛陀为了在家居士,设立一个相当方
便、相当好的‘加班’方式,八关斋戒的风气虽然慢慢有人在提倡,慢慢在持守八
关斋戒,但是可能是因缘条件等等的因素,不能达到很圆满、很如法,若是能按照
佛陀所说的如法来持守八关斋戒,那么对在家居士相当有帮助。所以,学佛修行必
须要有次第,将你的次第一段一段渐渐的向上增进,像我们读书也一样,要从小学
、中学、高中、大学、硕士、博士,一层一层上来的,不能说从小学跳到大学,虽
然有的智慧比较好,他有跳级向上的能力,这就如我们佛教所说的顿悟,顿悟的人
,但是要顿悟也必须要有渐悟,意思说要有相当的基础才可以。所以,皈依三宝只
是信佛学佛最初的入门,那么皈依后开始来受持三皈依戒,你来受持三皈依戒后,
再进一步来受持五戒,五戒就是包含了十善讲过了嘛!这样才是真正实践学佛的开
始。

    过去佛陀时代受持三皈五戒是一起受的,而流传到现在可能为了方便居士、为
了社会方便法,变成三皈和五戒分开来受,要不然的话按照往例三皈五戒是一起受
的,也就是说受三皈依必须一并受五戒,否则只有受三皈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
,受时间、环境、文化、背景等等影响,却演变产生三皈依先受,再来受五戒的情
形,这不是说不可以,因背景、环境形成如此,其实,佛陀时代在律典之中,凡是
受三皈依的人都一定要受五戒,这是事实!所以,三皈五戒应该是没有分开的,只
是到后来变成受三皈依却没有连五戒一起受,这是环境的影响,也有可能是一种方
便权巧的引导,引导什么呢?引导在家居士来亲近佛法,也可能是社会、环境、文
化背景等等的演变产生出来的,所以,只要我们依止于佛陀,没有离开佛陀的正见
,没有违背佛陀教义就可以,学佛最终目的是要了生脱死,大家都知道嘛!学佛要
做什么?要了生脱死,要了生脱死一定要离一切大苦集,不然什么是生死呢?生死
在法方面则区分有两种生死——一种是身的生死,一种是心的生死嘛!所以,众生
持守三皈五戒就不会堕入三途苦,因为你有持守三皈五戒,就没有地狱,没有饿鬼
,也没有畜牲,这叫三途苦,这只是了生脱死的一种权宜之计,方便权巧,引导层
次的次第而已,修行虽然还没有成就,至少不会堕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牲),
还可以保住人身,只要这人身保住,我们就已经有学佛正见的因缘了,等到我们因
缘成熟就可继续受持,来达到解脱。所以由此可见,修行是渐次修行的,根器比较
利的,我们今世就来修到解脱,不要想还有来世的希望,不要这样想,但要这一世
尽力去修,并不是我们要怎样就怎样,说要解脱就解脱的,还需要靠你的正见力行
,佛陀叫我们不要求生、求存、求再生,那我们就希望我们这一世要有把握,自己
下功夫勇猛精进,一定要解脱,不要想:‘啊!我希望这一世种个善因下世再来修
!’这样你轮回的机会就特别多,那么你可预先知道你轮回的情形是怎样吗?所以
,我们最好不要走不可靠的路,最好用可靠的方法,藉用现在今世这个因缘,当有
办法生活在没有战争,生活又富裕,又可听闻佛法的时代,我们何不来把握现在,
勇猛精进,何必寄托在以后的未知数?这样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冒险,不可靠,想
要保住人身就很难。所以,现在我们有幸获得人身,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
此身呢?现在环境因缘成熟,你却没有把握今生当下的本钱,而让努力精进的时间
失去,虽然你拥有很多世间财产,但是我敢说一句,名和利再多,只要一口气进去
却没有出来,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了。所以,你想想这种无常性,有多恐怖!因此我
们要知道,既然这种无常变异迅速,我们就不要寄托未来,在这一世就精进,要好
好用功,假如真正因缘成熟,就可达到今世解脱。若是因缘没有具足,我们在这一
世没有办法得到解脱,也不用怕,你有持守五戒,至少你不会堕入三途苦,你还可
以保住人身,保住人身还有机会修行,这是我们为了解释所说的,并不是劝你们来
世再修,不是这样,千万不要误解我的意思。因为受持三皈五戒,戒律的意念便会
在心中扎根,我们身心又可再向上发展,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最后走出解脱生死的
大苦集,所以八关斋戒便是这种解脱生死的门径,因为八关斋戒和五戒有点不一样
,而八关斋戒也可说近阿罗汉住,近解脱,走上解脱,五戒基础的建立能增长持受
八关斋戒的信心,所以,八关斋戒也是迈向解脱生死之路的起点,持八关斋戒也是
我们众生出世的种因,而非出世之果。假使我们建立八关斋戒的种因,那么种因慢
慢的发展结果,我们便可以进入出世,种得出世之果。

    待缘制戒与不待缘制戒

    什么是八关斋戒呢?首先我们来介绍八关斋戒制立的因缘,为什么佛陀要制立
八关斋戒?制定八关斋的原因在哪里?佛教的戒律大都是佛陀亲自制定的,有的则
是佛陀入灭后才编的,我们用佛陀亲自制定的戒律才是学佛,对于祖师所说的我们
可以拿来做参考,如果有志效法祖师,我们就去学祖师,然而,既然发心学佛,就
须依止佛陀所说的,将佛陀所宣说制定的拿来做参考,再来研究,这才是真正学佛
,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环境、背景等等文化不一样,但是佛陀所说的法和他的戒律都
可以符合各种不同的环境和背景,因此佛陀他要入灭时跟阿难说:‘小小戒可以舍
。’小小戒是说无关于修行断除生老病死的一些戒我们可以免除,这在佛陀最后遗
教中也有说过,佛陀是一个人,所以,他所制定的法一定没有违背人的生活,大家
不要误解佛法认为佛教只会说一大堆道理,笼统一大堆,无法实践。无法实践的原
因,是因为后面的人慢慢把它变复杂了,慢慢加盐添味素、画眉毛、擦口红,改变
了原有的模样,越说越玄,越说越离谱的缘故。佛陀是人,所以他制定的戒律是让
人来推行,是让人来实践去做的,若不能让人实践去做的,请问定这个戒做什么?
定这个律做什么?说这个法要做什么?这样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八关斋
戒是佛陀亲自制定,为了让人来实践,以迈入解脱生死之道的。这些虽然都是佛亲
自制定的戒,但是区分待缘与不待缘二种戒法,一种等待因缘,一种不等待因缘而
制,二种制法因缘各自不同,待缘是等待因缘而制,属于声闻律仪。不待因缘制戒
是属于菩萨三具戒,‘三具’就是说一切众生都能够体会,都有办法亲身去实践,
三具戒的意思,就是聚该一切众生,就是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二、邪定聚,
毕竟不证悟者。三、不定聚,在二者中间有缘证悟,无缘证悟者。证三聚之义通于
大小乘,这是通于大小乘的。那么什么是待缘而制呢?也就是在僧伽生活律仪中,
有了某某人,有了某些因缘所做的行为会来影响僧伽团体的生活,其中包含了居士
的和合,佛陀他才开始制定这条戒,也就是说这样的行为影响僧伽生活,在家居士
也是一样,有这行为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自己的家庭生活,那么佛陀就来制定这条
戒,所以沙弥戒有沙弥戒制立的缘起,比丘戒有比丘戒制立的缘起,在家戒有在家
戒制立的缘起。现在我们所要说的八关斋戒当然也有它制立的缘起,八关斋戒制立
的缘起,就是大乘菩萨戒。佛陀当时没有所谓的大乘、小乘,大乘、小乘是佛陀入
灭后,走入部派佛教才开始分出来的。当然我们也不可以把菩萨戒否认掉,我们应
该以菩萨精神来追思佛陀,他当时利益众生讲经四十九年这种菩萨大精神,效法他
这种精神当然可以。佛陀是在一次因缘下,针对所有大乘菩萨所说的,但是在此处
佛陀他所说的法,是对一些根器较高的人说的,因为这些弟子的智商比较高,领悟
力比较好,也都能够信受奉行,而制戒的缘起并不是这些大菩萨弟子们犯了戒才来
制定,若说不是他的弟子犯了戒才来制定的,那又是如何制定的呢?这是等待因缘
才制定戒的,待因缘就是说等待有犯戒后,犯了这个行为影响僧伽的生活,不论在
家和出家都一样,只要有影响自己修行和影响别人,佛陀发现到就制定这个戒,制
止他不能再做,其实戒律要求的事,我们本来就应该要做了,不用等到去违犯之后
,才由佛陀来宣说何者可为,何者不可做。

    佛为我们制八关斋戒的因缘是什么呢?求受八关斋戒,严格来说,本来没有限
定时日,受持八关斋戒什么时候都可以去持,如果能够天天受持固然是很好,也可
以说受八关斋戒越多天越好,这是加行戒,加行戒就如刚才所说像我们去上班加班
,你加班越多越有钱赚,同样的,受八关斋戒越多,你就会越精进,越精进就越能
帮助智慧解脱。所以,当然你受越多越好,对你的身心都有帮助,但是,因为一般
世俗人事情太多了,居士实在太忙了,为了赚钱,养妻儿,又要服务社会,又来护
持佛教等等,事情实在太多了,实在很感恩,所以他的时间比较少,现在出家人也
很忙碌了,有的人认为出家人是米虫,其实他是不了解出家人也是很忙碌的。在时
间的安排上,出家众为了利益别人就像社会上的老师一样,必须先充实自己才能教
育别人的子女,引导众生步上解脱之道,所以,有的人毁谤佛教,说出家人是米虫
,实在是真不应该,他没有亲身尝试过,也不明了实际情况,如果他亲身尝试,跟
我们一起生活过,他就不敢这样说了。在家居士他忙碌在哪里呢?忙在事业、家庭
、应酬等等杂事实在太多了,但是有的人不是,他是把时间浪费掉,虽然这是个人
的业力,我们不可以说对或不对,因为他有他个人的业力、个人的因缘嘛!你叫他
不要这样,他就会一定听你的话吗?不可能。一句法说出去,一样的教义说出去,
有的人能体悟,有的人无法体悟,有的人接受,有的人却不接受,有的人对他说有
帮助的事,他不接受,对他有害处的他反而偏偏接受,其实这并不是他故意要这样
做的,这是业力故,就是他的智慧福报因缘不够具足,所以,才被业力牵着打转,
他一转念就消业了,转念就是消业了嘛!但是要他转念哪有那么简单,若不是有相
当冷静且具有大智慧、福德因缘很好,转不过去哦!只要稍微一个念,只为了赌一
口气却搞得家破人亡的一大堆哦!所以,他的事情太多,根本就不能放下一切时间
,事实上,不能放,也无法放,因为他有家庭责任,所以,时时刻刻叫他空出时间
来受八关斋戒,那是不可能呀!这是事实。

    佛陀为了适应在家居士修行的需要,乃制定每月的六斋日来受持八关斋戒,在
优婆夷堕舍迦经有说:‘天下人多忧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日六斋持八戒。若有贤
善人欲得阿罗汉者,若欲急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
月十五日斋亦善,二十日斋亦善,人多忧家事故,为一月六斋。’这是优婆夷堕舍
迦经所说的经文。佛陀制定六斋日受八关斋戒,可以说完全是为在家学佛的人设想
,因为在家居士非常忙碌,现在所谓工业发展社会的今天,时间真的不够用,时间
就是本钱,自己没有好好利用时间将它调整好,只要稍微浪费一下,时间过去就不
能回来了。所以,我怀疑有些人为何有时间说一些闲话,有的人怎么那么有闲去做
一些没有用的事,因此,我在法语里说:‘口语不离一切法’,一个行为者除非他
生意需要、家中需要之外,利用空闲的时间讨论佛法,这样就没有时间去说一些无
关于佛教的事情,无关我们生活的事,不关于我们正念的事,对我们来说那些完全
是没有帮助的。尤其现在我们这个社会,每天就像走马灯一样,一大早开始出外奔
波忙碌,直到很晚才回来,搞得很累,倒下去就睡了,明天一早起来又开始奔波。
搞得很累,晚上回来倒下去又睡了,一天过一天就这样一直过下去,人就一直老、
病、死啦!以后却怨叹、看不开,哇!一天又起嗔恨又堕入三途苦了,说起来做人
实在也真可怜呀!简单说不会知足,不会运用时间,不懂得了解佛法来活得自在,
这样实在很可怜。一大早开始冲闯、争斗!斗一斗晚上累了,如有做恶的人又须提
心吊胆,慎防他人的报复,明早起来又争又斗的,争斗的目的最多为了吃,但是吃
饱也吃不下了,睡饱了也睡不着了,那么玩久了也会腰酸背痛。你想他到底来这世
间的目标是要做什么呢?盲目啊!没有目标啊!茫茫然每一天都活在大苦集当中,
甚至怨天怨地、报复等贪嗔痴一大堆产生出来。所以现在真的在这工业社会,说起
来人要修行会越来越难,怎么说呢?由于他时间因缘的关系,社会污染引诱很多,
一失察觉就掉进去了,就会被社会污染给拉下去了,所以,一个月六斋日受八关斋
戒就很不容易了,有时甚至一个月叫他受一次八关斋戒他就很难了。

    那么有的来受八关斋戒也只是应付而已,他不知道什么叫做八关斋戒,有人说
要去受八关斋戒,唉哟一窝蜂,一大堆人热烘烘地大家受就跟着去受而已,你问他
受八关斋戒是什么他不知道,为什么受八关斋戒,他也不知道,他只是认为去受八
关斋戒就很有功德,但是不了解受八关斋戒功德在哪里,要怎样去受功德呢?并不
是徒具形式就有功德,是要转念行为实践力行才有功德啊!如果说没有转念,也没
有用行为实践力行就有功德的话,这是不可能的事呀!在过去的农业社会,虽然生
活上不如现在物质这么富裕,但是我敢说他精神道德方面都很充实的,简单说比现
在还好,看一看现今社会每一天人人都在忙碌,而且紧张,不只是紧张而已,甚至
忙到自己都不晓得为什么忙碌,你要叫他去受八关斋戒,一个月一天,就不容易了
多人只空求应付,以一个空壳来受八关斋戒,是为了什么呢?就是要得功德而已,
他不了解实践力行转念才有功德,否则功德何来?在社会生活当中,只要你时时能
持戒都是功德,处处能利益他人,都有功德呀!但是佛教重点不止于在功德而已。
培养功德、受持功德的目的,是要做为悟证缘起、解脱生死的基础,如果只求功德
并不是究竟,何况佛陀有说升天不如人呀!所以在修行学位上就是这样子,而所谓
的六斋日,究竟是指哪六日为六斋日呢?以我们中国国历和农历来说,就有不一样
,现在在我们这里,大多数都用农历来讲,国历和农历本就不一样呀!何况是外国
呢?外国的六斋日也是不一样呀!因此,现在所讲的六斋日是按照我们中国的农历
来说,也就是农历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而在我们中
国农历也有分大月小月,月大有三十日,当然他二十九、三十来受戒,如果遇到小
月没有三十日,就依二十八、二十九,要是有的话就是二十九、三十,所以简单说
就是用月底两天嘛!佛陀为了在家众制定每月六斋日来受持八关斋戒,主要的因缘
当然也是为了让在家居士、在家众,能向上出离而为解脱种下善因,若对世间没有
感觉苦的人,他不可能会学佛,因为学佛最主要目标是为了要离苦。你对世间没有
感到苦,你就不用学,很多人修行不明了这点,就如同小孩子你叫他学佛,他实在
不知道要去学什么,也不知道学佛有什么意思,只有培养个宗教情操跟着人走而已
。所以真正要学佛就要了解世间有苦,那么世间有苦吗?事实上是有的,先不谈求
不得苦等缘起苦,就我们人的自然苦而言,什么叫做自然苦呢?有这肉体,就有病
、老、死这叫做自然苦,这种自然苦人人都有,没有人能逃得过,也没有人能够不
用感受。所以,这自然苦只要肉体存在就能感受到的,若是能够明白这样,人人都
应该来学佛,修行,来离开苦,因此,佛陀制定八关斋戒的原理,就是为了引导在
家居士,使他(她)出离心越来越强,让他有个出离心,所以到六斋日那一天应该
到僧团当中,请出家人来为他受八关斋,藉着这短短一天一夜的时间,远离一般社
会纷扰杂乱的业务生活,专心一致来修行佛法,增益自己学佛出离的决心,才能渐
渐向着解脱道来精进,这样是很好的。佛陀对在家居士一般信众的度化,则考量他
的生活时间来作安排引导,所以佛陀对在家居士用两种方法,一方面顾虑到他家中
生活的时间,因为在家居士工作忙碌,时间安排上较为短少急迫,另一方面则顾到
他不能只有为社会忙碌而忘却自己的修行,所以用很多方便权巧的事,来引导在家
居士如何向上、向善、向解脱。这是佛陀对在家居士的悲愿,并不是像一个机器的
形壳,刻板僵化,叫你一定非要怎样不可,对于做不到的还要勉强他去做,这就没
有办法。佛法的度化,不论在什么环境当中都不离开佛陀的正法,而且还必须清楚
要运用什么方法来引导,才能使人接纳,所以佛陀度化在家居士用很多权巧的方法
来引导,但是权巧方便者,不能离开佛陀所说的缘起,和佛陀所说的戒律,简单说
不可缺少‘戒’,也不可缺少‘法’,一定不可以离开这两项,也可以说法、律两
项要具足,要是没有法和律的配合就没有办法修行,所以,对于佛陀指示我们的修
行方式,我们应该脚踏实地的力行,按照佛陀说的方法去行持就能达到解脱。

    六斋日的渊源

    佛陀之所以制定每月的六斋日受八关斋戒,我们在前面已经有说过了,但是受
八关斋戒,为什么要定在六斋日这个时间呢?关于这一点,根据经论则有很多说法
,但是有的说得很离谱,那么我们就不找出来讲,我拿一些较符合理性的来解释给
各位听,第一龙树的智度论有提到:说佛之所以定于六斋日受八关斋戒,是因为依
据印度固有宗教相传,在这六日当中,世间有一种恶鬼,经常追随在人的后面,一
有机会就会夺取人的生命,即使他不能夺取我们的生命,也能带来很多的灾难瘟疫
,怪病,要不然,他日也会发生种种不如意的事,因此在古代的人,智慧未开时,
人民认为这六日是最不吉祥的日子,大家到了这六日时,心里就非常的恐怖、不安
。由于一般人的误解,便传说过去曾有一个很有智慧的圣人,为了要消除人民内心
的恐怖和灾难,于是教他们在这六日中首先必须做福,而当时的持斋、修福,和现
在我们佛法受持八关斋戒是不一样的,只教他们在六斋日整日都不吃,一天都不吃
,断食就对了,他们以为这种作法可以避免恶鬼的迫害,他们之所以断食的理由是
,恶鬼见人间在吃东西,那么它会肚子饿嘛!因此便生起一种饿的感觉,痛苦难受
,在这当中它比较会想要来报复,若是比较善良的恶鬼,它虽然肚子饿得非常难受
,也只是忍受而已,不会想去加害别人,祸及人民,但是比较凶恶的恶鬼,它就不
是这样子了,会生起一种错误的感觉,它以为人类有得吃,为什么它们没有得吃这
么饿呢?这是它不知道业力的缘故,所以它会起一种嗔恨,找人麻烦,人民为了避
免这种麻烦,古圣人叫人们在六日时,在这一个月六斋日当中不要吃东西,不吃东
西这个饿鬼就不会来找我们,这是印度古代宗教固有的传说,所以古代印度宗教一
向就有这个六斋日子,一直流传到现在,仍然盛行于印度。在印度六斋日的传说他
们都知道,印度对这个六斋日持守很多人都很用心,所以佛陀成佛之后,他所组成
僧伽的集团,发现以前的固有六斋日,持斋修福是一件很好的办法,佛陀很多教化
的方式,都为了适应当时印度的环境,因为佛陀想度印度人,而他们的印度文化是
这样,很多印度环境和印度文化,本来就如此的。他就用权巧方便,用因缘方法将
它改善过来,所以在经典中经常看到佛陀借用他们固有的方法,将它重新改造,把
它拼装在佛教,以佛陀的思想把它扭转过来并且引导他们产生很好的效果,因此度
引了很多人。佛陀认为印度的旧有生活不错,值得保留,便在僧伽集团成立之后,
思考如何帮忙在家人修行时,就认为这六斋日在过去固有是一件很好的办法,也可
以借用此种风俗,用巧妙的修正,引导他们从迷信的持斋修福,转为福慧双修的八
关斋戒,所以佛陀就向大家开示,说什么呢?说以六斋日首先做福,我们以六斋日
首先来做福,持守这种善事,好事,但不一定一天都不吃,除了不用一天都不吃之
外,还要受持净戒才能做到消灾免难,换句话说,佛陀就把他改一下,将古代印度
宗教中的六斋日一日不食的风俗,改为过午不食,所以‘八关斋’中的‘关’就是
关闭恶门,而‘斋’就是过午不食。很多人说吃素食就是持斋,其实吃素食不可以
说是持斋,持斋应该是什么都没有吃,持斋戒就是说没有吃才对,现在很多人都说
他在持斋,哦!你每天都吃那么多,还叫做持斋?这种是不对的,持斋就是说我今
天持斋戒,今天我就过午不食,这应该是佛教的术语大家都听懂嘛!不要你吃素食
却把它说成持斋戒,这是不对的,佛陀将过去固有的一天都不吃,改为一天吃两餐
,过午不食再加上持守几条戒呢?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此处跟五
戒不一样,五戒是断邪淫,这里是不淫,所以这才称为出世因,而这个原理有个因
素,因为这地方比五戒进一步,五戒只是不邪淫而已,这里却是不淫。第四不妄语
。第五不饮酒。第六离香花璎珞香油涂身。第七离高广大床坐及作倡伎乐故往观听
。第八不非时食。所以佛陀加上这八条,关闭这八条受斋日不应该去做的事,如此
一来不仅可得消灾免难,修福增慧,也可以藉此机会摄心来受持六念,简单说,受
持八关斋戒不只是持守八条戒,并且须加上这过午不食,最重要的则是安住在六念
来得到涅槃。因为五戒只有持戒而已,而八关斋却不是,受持八关斋戒一定要受持
六念,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我们在后面的比喻会说到。由此可证六斋日的持
斋,这个宗教仪式,并不是佛陀开始才有的,在佛陀之前就有了,是属于印度固有
的一种仪式,佛陀为了转变这种持守六斋日的风俗,才将古有加上修正,成为佛法
中特殊修持八关斋戒的斋日。

    佛陀出生在宗教复杂的印度,迷信的宗教仪式很多,所以佛陀就借用了这些迷
信的宗教仪式,将它加以改良,而这种改良的个案,我们则可时常在经典上看到很
多。比如杂阿含经四卷九十三经有说,曾经说什么呢,婆罗门所教的祭祀,祭祀火
,用三火来火供,可是婆罗门教的祭祀在佛陀看来完全是一种迷信行为。佛陀为了
要教化婆罗门,要引导婆罗门入于正信,就运用善巧的方便,没有直接明说:啊!
你用三火来火供是没有用的,这是迷信呀!佛陀厉害就是厉害这样,智慧就是这样
好,他没有说你们这样是错误的,没有,他反过来说什么呢?唉!你用三火祭祀虽
然是很好,但是在佛法中,在我的法当中也有三种火,什么三种火呢?若是能像我
所说的这三种火,它的功德更加殊胜,佛陀他就是很有智慧,用方法来引导,不会
说你们这样不对,这样不行啦!这种我们还做不到,我还做不到,有时我感觉别人
的用法不对,我就说,唉!你用法不对!可是佛陀不是这样说,佛陀慢慢引导他,
把他引进来,这样子就是有所差别的地方。所以,佛陀说三种火,他说:你用我这
三种火功德就会特别殊胜,婆罗门教教徒听到之后感觉到奇怪:‘好神奇呀!我们
婆罗门教有三种火,用火火供的三种火,而你们佛教里竟也有这三种火!’佛陀便
藉着这个因缘机会跟他们开示:‘有呀!在我教法里也有三种火,就是一、供养父
母叫做根本火,二就是供养妻儿眷属名居家火,第三供养沙门婆罗门叫做福田心,
福田心就是福田火,有个福田心种这个福田,就是福田火’,婆罗教事火的目的,
无非是希望获得天人的福报,但是只有用火来烧东西,烧一烧让天人收到,以此来
求得升天的福报,其实是不可能的事,一切业力是由自己的行为所感召而来的,不
可能由天人赐福给你,这全是自己业力的感召,而非由他人赐给你的。所以,佛陀
认为求天赐福,不是用那种迷信的方法,来将东西烧一烧让天上收去,这是不可能
呀!佛陀说这不符合求福之道,因为这样的缘故,所以才设定了三火,以不一样的
原理重新给予三火新的定义,也就是这样子。所以佛陀重视在家庭中奉养自己的父
母,对家庭尽责任,并促进夫妻之间的和乐、及教育子女,这才是佛陀的重点,能
够做到这样你才有功德,你这种功德才能升天嘛!我们时间又到了,我们下一集再
来继续说佛陀所说的婆罗门教的三火和他的三火。感恩,我们下一集再见,祝福各
位吉祥如意。再见!

    大愿语录:

    自求佛心,舍弃执着,灭除烦恼才能解脱。必须专研教理,专精修持,亲近大
善知识,解行并重。


☆   8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七
时  间: Tue Jan  6 11:57:27 2004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大家吉祥如意!

    正直以圆智 方便导正法

    我们前集说到婆罗门事火的事情。事火就是火供,火供就是以为将东西烧一烧
之后天人就可以收到,就会赐福给我们,当佛陀看见之后,认为要将它转变过来,
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他们认为这种火供对内心具有一种相当的寄托。所以,佛陀
就跟他们开示事火的功能,运用他们那一种习惯,将它转换成有意义的事。佛陀说
在宗教方面,必须要有恭敬虔诚的心,专心尊重供养沙门,沙门就是指出家的修行
人,只要是出家人均可称为沙门,当时印度婆罗门,也称出家人为沙门,这是当时
佛陀由婆罗门转换过来的,所以并非指佛教的出家人而已。因此,如果能够供养沙
门,这样你就可以得到很大的福报,婆罗门教听到佛陀这种开示之后,他认为:‘
嗯!有理哦!佛教里面也有火事、火供的方法呢!’也就是说婆罗门教听了之后说
:‘咦!那么佛教里也有这种火事呀!但是他的火事和我们的火供不大一样,仪式
不一样喔!这样才是最合乎情理也是真正的火事之道。’所以,佛陀当时将很多原
有印度的名相和礼俗给转变过来,就是说虽然外表的名相一样,但是里面的含义却
不同,相当符合情理,不可一次把它否认掉,所以,实在很赞叹佛陀的大智慧!比
喻来说一个故事,摩登伽女本来相当爱阿难,因为阿难听说长得很庄严,有一天,
佛陀在大众前打坐开示时,摩登伽女就去跟佛陀要人,就跟佛陀说:‘喂!你将阿
难藏在哪里?’(若是现在的人,就会问:‘你这野女人来到这里乱来,阿难到底
是你什么人?’)但是佛陀并没有这样,佛陀问说:‘你找阿难有什么事?’她说
:‘我很爱阿难!’佛陀说:‘好,你很爱他可以,可是阿难现在修得很高了,你
跟阿难不论在修养、修道方面距离相差太多,即使结婚你们也不会幸福呀!起码也
要相当,才差不多可以,你若真的爱阿难,回去征求你妈妈的允许,准你留在僧团
里修学,等修学跟阿难差不多时,才准允你跟阿难结婚。’你看佛陀这种慈悲智慧
,他没有用那种攻击的方式,也没有用那种粗语嘲笑排斥,更没有使用暴力,以嗔
恨的心去对待摩登伽女,反而用智慧劝摩登伽女修学,结果摩登伽女说:‘好!我
一定修得跟阿难一样,才和阿难结婚!’嗯!结果怎样呢?一天、二天、一个月、
二个月的过去,等到摩登伽女不断的精进之后,发现到这一切都是由自己内心的欲
望贪着心态在作祟,这永远都是苦的,所以摩登伽女了解之后,向佛陀忏悔,从此
之后便修得很好。所以我们想到佛陀的待人处事、他的人格,内心就起了相当恭敬
的心,我们学佛也是要学他这样!掌握适时因缘观机教化,摩登伽女的个案之外还
有很多的个案,例如事火,六斋日等等,都是佛陀以这种方法转变产生出来的,我
本人就是还未达到那种智慧和柔和,总认为无理就是无理,仍无法做到圆融转化,
所以我们还要学佛,来增进智慧柔和及慈悲圆满不足的地方。

    佛陀开示印度婆罗门人,劝他们放弃过去形式的事火。事火就是用火来烧的火
祭,把这种转换过来,转成佛教的实质事火,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培福!否则大家以
火焚烧来进行火祭,以为用火烧一烧天人就会收到,其实这种方法非但浪费损福报
,而且又劳人伤财,于是佛陀将它转变,大家也感到,嗯!这很合乎道理啊!所以
对于有道理的事,人们就可以接受,当接受之后便依照佛陀所开示的去实行,所以
佛陀为了要度印度一些外道,方法并不是没有,经由佛陀的方便引导使他们离开了
迷信,并且慢慢走进佛的正信知见,所以这种巧妙智慧的运用,是相当有智慧的人
。那么我去探讨这至少要具备三种条件:第一要有很大的包容心,第二要有相当高
的智慧,第三处理方法一定要相当的圆融,能掌握时机和因缘,以便如何在当下能
够恰当圆满,这是以我主观建立的看法,至少要能达到这三种条件才可能。印顺导
师曾说过一句话,这一句话在我心里一直相当的认同,并且是有理和值得恭敬赞叹
的,怎么说呢?印顺导师说:弘法利生的法师和居士,需要适时地‘正直舍方便’
,我们一定要深深思惟,就我对印度佛教史的论究,方便适应虽利于佛法的传布。
但是方便适应不能离开佛法的大纲。讲述方便法的目的就是要将佛法传播出去,也
是要方便让所有的人从迷入悟,这是一个重点,这样也才不会因为时代、环境及时
间的变更,使得佛法丧失其实用的价值性,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当时印度的生活,当
然这两者不能相比,是不是这样呢?在不能相比的过程当中,将那个时代的那一套
硬拿来我们时代套用,不仅死板板的不能接纳,也不易叫现代人去接受,佛教重视
在人间的生活和修行,若是你不能适应就会慢慢被淘汰,所以印顺长老说这一句话
是没有错的,为了弘法,为了将佛陀的佛法传布出去,不能说不用方便法,虽然是
方便,但是如果已属过时而且在时间上不能再适应者,则应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
也就是说虽然我们以方便法传布,但也要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就是说对于无关于
我们离苦,无助益于信徒离苦,或无关于使众生开智慧,或对解脱无帮助的事,说
得太多是没有办法使人有所体证,并加以使用,这种可以说是没有好处的。所以说
要以正直舍方便的精神,应用利益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来传扬佛法的真义,印
顺导师这几句话说到我心坎上,无疑是对现在弘法的法师和居士包括我在内,打了
一针强心剂。因为方便不可以没有,但是要‘正直舍方便’,对于无关于帮忙别人
、利益别人,也无关于体证苦集灭道,换句话说,无关于修行的事,无关于修德并
助益身心的事最好不要说,因为越说越会歪曲佛陀的教义越多,印顺长老说的这一
句话让我感触良多。佛教在长期的发展中,经过二千多年时间,必定有所流转变动
,这是难免的事情嘛!二千多年时间,有时候不要说二千多年,光是交代一句话,
等一下经过另一个人的传达,一句话出去,哇!错误了,差一个字就整个都不一样
了,何况二千多年流传至今呢?难免因为环境、背景等等流变因素,产生有所不同
的地方。所以我们如果能依止印顺导师所说,正直舍方便的这个精神,佛教必定会
更加发展,更加被社会的知识份子所肯定,也不会让一些知识份子骂我们佛教,只
不过与其他多神教一样,拿着香跟着拜,热闹一阵就过去了,说简单一点跟印度一
样,遇到事情之后,一股力量来就散了,若能让你真正体会佛法时,无论是什么环
境都无法左右影响你,完全都是真正的真理,不是用什么代价交换的,真理就是肯
定嘛!

    佛教是用真理来领导别人、吸引别人,并不用其他任何不属于真理的方式,例
如用骗的手段,或是用勉强的手段、或用任何不正当的引诱手段来让人承受,因此
佛教是重视真理的,是用真理来服人。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也不管环境如何流
转,只要正直舍方便,那佛教绝对是更加发展,绝对会更加兴旺,这是真实的事。
所以佛陀当时为了要度印度九十六种外道也有运用方便法,将他们原有的名相,变
个角度把他转换过来,方便引导他走入正法,并不是引导他走入迷信、执着迷信,
那就不是方便,而是变成随便了,更不是将方便变成事实,方便只是引导他走入正
见而已。并非就让方便左右下去,也就是说这方便只是引导他进入佛法的正见而已
,像我们的手指月,或像我这手指电灯,说:‘盛谛呀!那里有一盏电灯呢?’原
理就是叫盛谛去看电灯在那里,这只手并不是电灯呀!所以方便法只不过是引导你
到达正确的目标,所以佛陀也说一些作为引导的方便法,但是我们不要方便之后却
变成随便,反而让人引导去,让人左右,这样就不对了。

    六斋日的第二种说法,依据四天王经所说:佛说六斋日受八关斋戒修福德,就
是因为六斋日当中诸天下来巡查人间的善恶,因此佛对诸众弟子说,每六斋日应该
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心念,这是引导人走入善念,弃除恶念。如果心生善念则一直
保持下去,但是如果心生恶念一定要把它制止、改善。话说回来,佛教徒哪须诸天
审察呢?就算不是六斋日本来也是应该好好的精进,断恶修善呀!反倒说天上会来
审察这一件事,把它变成一种迷信,非要依靠有人在看才来做善,那没有人看就做
恶了吗?这是方便说呀!所以两种版本比喻来说给大家听,但骗别人一定要先骗我
们自己,只要想去骗人的念头一出现,在我们的意识当中,这种有意欺骗别人的心
念就已经种下去了,业的行为也已经产生了,所以因果要同时看,种这种骗人的因
,以后就会得什么果,虽然佛教说多因多果,不是一因一果,没错!但是因缘成熟
时果报还是在呀!我们要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要做给别人看,而是为我们自己本身
来做的,说得世俗话一点,是以我们的良心来做事,何况若需要天神来审察我们的
善恶好坏,那么我们修行不就操纵在别人的手中了?自己也就没有办法自由地主宰
自己,因为他能给你的东西,就能跟你收回来。我在回归自然第一辑就有说过了,
佛教重视自体证,并不是由别人来赐给我们,也并不是让别人来安排我们的生死,
而是由自己的业力产生轮回变化,不要说有人在看我,有人在对我关心,我才来做
好事情,没有人在关心,没有人在注意时,我就不用做好事,这种就比较不圆满。
不仅对心理活动是如此,对我们身口意行为的活动,也应该谨慎防患,提防我们身
心的违犯,不可有所疏忽懈怠。所以我时常开示弟子们,修行一定要随观身、口、
意,若是有人问修行要怎么修,你就说要随时观察我们自己的身、口、意,千万不
要将我们的身、口、意走向恶的方面去,这是第一步,所以修行到底在修什么呢?
修身口意而已,转念而已嘛!简单说转念也就是将恶念转为善念,让执着、迷信的
念头转为正念,所以修行就是转念呀!念就是业力呀!有意的行为就是业力呀!这
很重要。大家千万不能疏忽掉。

    不了义法须依止于了义法

    当时印度宗教修行目标很多,大多数由于受到婆罗门教的影响,都想死后求生
天上,或认为祭祀能得到天神的赐福,佛陀为了要改正他们这种迷信的宗教仪式及
思想,所以有时会顺应民间的思想,加上一些不了义的人语,想藉用这个机会加强
他断恶修善的观念,让他们能够真正地断恶修善。所以有时也谈一些天上的事,其
实天上的事,并不是佛陀所创造发明的,当时在印度复杂的宗教思想当中,他们一
直认为,印度人所说的语言是梵语,是梵天的话,婆罗门种则是大梵天的子民,是
所有位阶中最高级的,那么他们的目标就是说死后我们还要回去梵天所属的那地方
。那时候的古印度就深信有天上的说法,但是佛陀为了要度他们,当然不会一开始
就否认呀!说:‘呀!这天是不存在的啊!’其实这只是一种方便法而已,为了度
众方便嘛!你们说有什么天,我就跟你们说有什么天,他们说有天我就说有天,因
为不管是什么天都是由我们的心所产生的,应该都是属于唯心造作的‘唯心论’,
佛陀当然了解这不过是个唯心论而已,但是佛陀为了要引导他们,让这些婆罗门教
走进一个正见的思想,才借用他们的梵天说来比喻说明,以便使这些人持戒修福断
恶修善。而受持八关斋戒最大的目的是要能悟缘起法,并不是修行以后只想求去天
上享受而已,并不是这样的。最大的动机目标是为了达成体悟缘起法,亲证涅槃,
这才是最终的目的,不然的话我们永远都在天上、人间中往返,去到天上,等到福
报尽了又溜下来,像我们爬楼梯一样爬上去溜下来,跑来跑去的,爬久了我们也会
累啊!因为有些初入门的人必须要有所依靠,借助依靠的力量,才能让他由浅入深
,否则头一次你就马上跟他说空性呀!缘起性空呀!这些缘起甚深的法,他是听不
进去的,听不进去反而会远离你,所以必须要让他先有依靠的心态,慢慢引导他,
像我们也是一样,做一件事情也是先要慢慢的引导才可以,比如读小学就先教他ㄅ
ㄆㄇㄈ……注音符号,教英语则从ABC……字母先教,慢慢地引导;引导,才能从
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硕土、博士这样出来的呀!不能一下子你就教他博士的
课程他会听不懂呀!学英语你不能不先教他认识字母,他就能够听懂呀!这是不可
能的。所以这是一种引导的方法,但是最大自标也是要他们达到涅槃,涅槃就是断
除一切轮回生死,也就是让他们灭尽贪、嗔、痴,因为有一些人必须找一些依靠呀
!所以我们要说依靠的方法,然后他才能去研究或是修行,他才会怀疑,咦!学佛
岂是这样而已吗?这样才能慢慢深入佛法的研究,追究到底是为什么?所以佛教里
才有这种有漏和无漏的区分,有漏法就是世间法,无漏法则是出世间法,也就是了
义和不了义,共法和不共法的说法,共法就是跟一般宗教的说法一样,不共法就是
跟其他宗教所说的不同,因此,佛教有两种法,一种共法叫做人语,另一种不共法
就叫做出世语,了义法,也就是出世法,为了能够让你了解了义法,有时难免不能
离开不了义法的引导。就如同我今年五十岁,不可能我已经五十岁却没有走过八岁
呀!别人问你:‘大愿师父呀!你今年几岁?’我说:‘今年快五十岁啦!’那么
快五十岁的人有没有走过九岁呢?你不能否认没有呀!虽然九岁时是九岁当时的智
慧,当时的理想和身材,而现在五十岁则有五十岁的理想和身材,这是生活缘起缘
灭的变化过程,但是你也不能否认你没有经过五岁、八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呀!
是不是这样呢?这都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了义法必须要依止不了义法,除非他是
个大根器的人,听到佛法之后他马上了解,若不是的话,了义法也是不能缺少的,
为了方便引导也是必须的。

    佛教修持戒、布施、精进、禅定,这别人也有,其他的宗教也有持戒、禅定、
布施、忍辱,并不是我们佛教特别独有的,唯一不一样的就是重视智慧的解脱,这
也是佛教不共外道的地方,所以叫做共法和不共法。如果听到能赐福给我或是赐福
给别人的说法,那么这是无法取信的,他们到底要凭什么赐福给我们呢?像我们在
银行存钱,你没有拿钱去银行存,如果要钱你就得向银行贷款呀!谁能赐给我们?
只有自己而已!祸福不是别人赐给我们的,祸福是由自己行为所感召来的,绝对不
是坐在那边别人就会白白地赐给我们的,因此,并不是什么人赐福或赐祸给我们,
福祸全是由自己的业力行为来造作感召,要不然佛教就变成多神教了。所以有一些
人后来经由经典来做参考,我们看经典是拿来做参考的,哪里是了义,哪里是不了
义,你一定要判别明白,千万不要将你所看的经典全都当做是了义法,像在回归大
自然中我有说过,并不是‘如是我闻’这样就代表佛说的,如现在度法师和盛谛你
们大家也都能说如是我闻呀!一时是说一九九几年,我在慈莲寺的谛观园如是我闻
呀!听到大愿法师所说的什么话,所以‘如是我闻’是说按照我本人所听到,此和
彼所说的实际的话,并且按照他的话一句一句不增不减地说出来,没有加油添醋,
原原本本地说给你们听这才叫做如是我闻,不能说离开二千多年了还可以听到佛陀
亲口说法。佛陀他的世寿也只到八十岁而已,是不是呢?所以这如是我闻,应该只
有佛陀他最初的弟子才有资格说‘如是我闻’。以后的人不能断章取义,把如是我
闻全都推给佛陀,认为只要有‘如是我闻’就一定是佛陀所说,这是不可以的,所
以看经书不能像工厂接订单一般,啊!只要人家跟我们捧场我们就跟他买卖,我们
也要考虑这个人,买卖数量够不够,公司接下订单之后会赚钱吗?是不是以后他会
倒闭?对方是否营运稳定,有没有风险?这都要具足考虑的事情呀!世间法都这样
了,何况是学佛呢?不要别人一说马上就听,经典原本就是让我们作参考用的,千
万不要照单全收,否则就会把佛教变成神格化了,会产生这种情形是因为不当运用
一些方便法所造成的,方便一多的结果反变成一个听二个听三个听,刚开始时前面
的人没有歪,慢慢后面的人就愈偏愈远了。换句话说,就是前面的人这样说,但是
他的动机其实不是这样的,然而后面的人加个盐,加个味素,却慢慢地将里面整个
滋味都变了,以后的人不知道,错认为这是真的,便这样子一直误解下去。所以一
定要注意正直舍方便的精神,方便是要引导人从迷进悟,突破迷信,而不是引导人
走进迷信,这是相当重要的事情,否则反而会变得更严重。如果要说真正另有动机
除非是他自己不知道,不知道是没有话说,若是自己本身知道还用这种机会骗人,
就是有意来断人慧命,这说起来实在是很严重的呀!

    受八关斋戒的目的主要是在‘六念’,佛陀和其他宗教主要的不同就在于动机
,也就是说:过去的印度在受八关斋戒时,他们想说我们都不要吃,佛陀将他们这
个想法给转换过来之后,就把重点放在六念清净的修法,若是能够持戒而使六念清
净,当然恶魔就会退出呀!当你持戒清净时,魔怎么敢来找你呢?因为你有定呀!
慧呀!你的心念并不会随顺业力被它牵着转呀!所以我们就是定慧不够才被外魔来
引导,心念起心动念就是魔,起心不正念就是魔呀!起心正念就是天人呀!起心善
念就是善人呀!起心恶念就是恶人呀!所以在起心动念当中,全看你的动念是什么
当你的念头正确就有正见,就有福德因缘,魔怎么敢找你呢?不敢啦!看到你自然
就跑的老远了!那么你住的地方自然就会平安和吉祥呀!并不是求别人赐给我们平
安吉祥呀!平安吉祥全是操纵在我们自己手中的!比如说你要平安,开车出去却将
眼睛闭上,不管红灯绿灯胡乱闯,那么谁能保护你平安吉祥?那是不可能的!所谓
的‘平安’就是平常叫你处事小心,言语小心,行为小心就是最平安,而‘吉祥’
则是做事要有因果律,知因识果,并能够与隔壁邻居和睦相处,人人和乐,人人和
蔼,那么这就是吉祥,就是‘安吉’——平安以及吉祥,如果自己为非做歹却希求
平安吉祥,这怎能获得平安吉祥呢?这是不可能呀!现在社会上有的人吸食安非他
命等毒品,就是受到了毒品的污染,他们在怕什么呢?就是做坏事怕被警察抓到,
来到寺院便说:‘师父,你能帮忙我,保佑我,教我一个方法,让我不要被人抓去
关!’若是发现这样我会马上打电话叫人把你抓去关,你做错事情应该要受法律的
制裁,何必还要求菩萨保佑你不用被抓去关,这种没有道理呀!这样你本身就不对
,你犯错事菩萨保佑,菩萨岂不是更加不对,这样说菩萨不也就是魔就是鬼呀!是
不是这样呢?你不对它还溺爱你,还掩护你,你错了它还帮你,像这样的菩萨是什
么菩萨呀!我说它真的是魔呀!鬼呀!最恐怖的就是这一种啊!所以‘安吉’是由
你自己创造而来的,要是没有自己创造的话安吉从哪里来呢?所以若能在受持八关
斋戒之外,并时时刻刻地来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不要希望天人来巡视、观察时
,我们才规规矩矩,想到:‘哦!今天是六斋日,天上要来巡查。’这时你才规规
矩矩不做坏事情,这种就不对,等到一过了斋日之后你又马马虎虎,又做一些坏事
情,做一些不好的事,这都是不正确的。谁要保护你呢?唯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
我们应该了解一切行为都是由自己负责,所以佛教主张业力轮回,这也就是说一切
行为由自己承担,并没有任何人可以跟你帮忙和负责,所谓的‘帮忙’也只是教你
、引导你而已,不能代替你作主,所以你做给别人看,做给天人看,但是业力行为
所感召的业果,简单说谁能有办法帮你负责呢?因缘成熟还是必须要自受,自己做
自己来承受,没有一个人能替你承担,不可以说不知道呀!反正我做给人看,虽然
别人说我是好人,但是却在暗中做坏事情,你做坏事情可以骗得过自己吗?等到因
缘成熟时,仍然是要自作自受的,除非你学得很好,已止因了,虽然你面对现实的
一切,但是你了解这只不过是因缘,你如实承担并没有再感召贪、嗔、痴,否则,
不论你行善或行恶,在业力轮回当中总归仍会遇到的。佛陀说:‘人的业力轮回生
命,并非一期就结束。’除非你这一世学到成功圆满,要不然你还有来世的可能呀
!在‘业力轮回’当中我就有说过,若是不了解可以参考‘业力轮回’的说明。

    渐次戒与顿立戒

    什么是八关斋戒?戒在佛教大体上分为有二大类,这二大类分别是:渐次戒,
顿立戒。什么叫做渐次戒呢?渐次戒是在家三皈依五戒,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戒、
比丘、比丘尼戒,没有受过三皈五戒,不能受沙弥,沙弥尼戒、十戒,也就是在家
弟子没有受三皈,就不能受五戒,以上有说过,过去佛陀时代三皈依五戒是一起受
,慢慢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背景的需要,便先受三皈依再来受五戒,其实三皈依五戒
应该一起受,要不然的话三皈的动机要怎样力行?而你没受过沙弥、沙弥尼戒的十
戒,那么你就无法受比丘、比丘尼戒,这是有个渐次,有个层次的,因为受戒的过
程必须要有个渐次级级来增加的,所以称为渐次戒,像读书从小学开始,一直到上
中学高中。而在家二众加上出家五众,总称为佛教的七众弟子,所谓的在家二众就
是说优婆塞和优婆夷,那么出家五众就是说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和式叉摩
女。式叉摩女也是出家五众之一,解释为‘学法女’,‘正学女’,这有很多不一
样的名相,将七众弟子结合起来,便是佛教的组织架构,所以是个大团体、大组织
,这是由渐次戒得名,非他的层次次第,这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明了什么叫做渐次
戒。现在再来介绍顿立戒,什么叫做‘顿立戒’呢?就是指八戒、梵网经、璎珞经
所说的菩萨戒,但是‘菩萨’一词照理说应该是于佛陀灭度之后才出现的,因为在
部派佛教阶段才开始有个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本来佛教在佛陀时代,并没有区分大
乘和小乘,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菩萨戒,但是在现在基于菩萨戒的精神,我们对于流
传至今的菩萨戒却不可以随意否认的,然而菩萨戒应该要依照理性,我们去学佛陀
弘法四十九年的精神及方法,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嘛!所以这两种戒是在七众之外,
属于特别解脱戒,菩萨戒与前面所说的渐次戒不同,因为七众弟子,依照佛制定的
戒律,应受渐次戒,但是他不受三皈五戒,同样可以直接受八关斋戒,这个意思就
是说你要去受八关斋戒,可以不用经过三皈五戒,不用先经过渐次戒,这就是顿戒
和渐戒的不同处。

    现在我们来说八关斋戒,八关斋戒属于什么戒呢?它是属于顿立戒,并不是渐
次戒。非七众渐次戒就是八关斋戒嘛!而八关斋戒的内容是什么呢?当然它分有八
条,分开为斋戒,八关斋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这地方各位请
留意八关斋戒和五戒不同处,其中的区别就是五戒禁止邪淫,八关斋戒则是不淫,
差别就在这地方,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
舞倡伎,不故往旁听,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第八不非时食。以上所说八条戒,前
面是防备不可犯的,后面是指吃的东西,这就是八关斋戒的内容,所以很多人说:
我吃素食是持斋,这不是正确的,因为照理研究起来,持斋就是过午不食,才可以
说我吃斋,因为我过午不食嘛!中午过后不吃叫做吃斋呀!不可说你吃素食就说你
在吃斋,可以说你是吃素食,也千万不要说我在吃菜,以前因为不明白‘吃菜’的
意义,让我把这个身体给搞坏了。在二十几年前,当我还是在家居士修行时,起初
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法,在一次探讨修行的过程中,当我在打坐时真正感到不可再吃
众生肉,有了这种体悟后,便戒荤食。那时候听人说要吃菜,我就吃菜,以前吃素
食,并不像现在那么丰盛,而且也没有人告诉我素食的真正意义,那么我就想可能
只有吃菜而已吧!当时贩卖素食的人很少,别人也不能特地煮给我吃,于是自己便
去菜市场买菜,将菠菜、花菜、空心菜全部都买回来,再买新的锅子,用油爆香倒
水进去,每一样菜洗一洗后全部放进锅子里煮,每天吃饭只吃菜而已,这样吃了三
个月、五个月身体却败坏了,所以最好我们说吃素食,不要说吃菜,吃荤的人也是
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也吃菜呀!所以在误解吃菜的情形下,身体一直衰弱下去,肠
子也产生毛病,别人才跟我说:不是哦!吃素食不是吃菜,吃素食和吃菜不一样,
不吃肉类的东西,才是吃素食的。因为一句话却让我们没有智慧的人受到影响,所
以我鼓励大家不要说吃菜,要说吃素食,因为吃荤的人也有吃菜呀!吃素食的人也
是吃菜呀!不可能说吃荤的只吃肉不吃菜吧!也是要调配嘛!所以‘斋’是过午不
食才可说是斋。

    安住六念 清净梵行

    我们从以上的八条戒来看,就我看来除了六、七、八条及第三不淫之外,其余
和五戒的戒条都是一样的,五戒是不邪淫八关斋戒却是不淫,这个是不一样,八关
斋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改不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已
经都说过了,对于这几条我不需要再来作解释,这样很浪费时间,也就是说不杀生
、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都说过了嘛?这在五戒里有说过,所以在八
关斋戒不需要再说这些了,现在我们必须要解释的是八关斋戒的第三条,就是不淫
戒,在受八关斋戒当中必须一日一夜断淫欲,因为淫欲是障道法,会障碍你修道开
悟,障碍你悟道的障道法,何况在淫欲当中,会产生以后生小孩等等事情,这会阻
碍你修行,所以淫欲是障道法。佛陀所制定的八关斋戒除不可淫欲之外,在斋经里
有说:一日一夜心如真人,心像如来清净,不思淫欲,不念房事,除不淫欲之外,
在受八关斋戒还不可想男女间之情事,一心修治梵行,梵行也叫做清净,修治梵行
清净的意思是说身心清净,不兴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一心一意专注。这也
就是说一日一夜中的八关斋戒是要学佛陀,效法如佛陀一般身心清净的梵行,身不
患淫行,口不说淫语,心也不想淫事,就是说你们的身体不犯淫行,口不犯淫语,
不说一些让人引起绮念想入非非的粗语、绮语,在一日一夜之中心不想淫事,安住
在六念,那么重点就在六念的安住,如果你没有安住,就像我们的手没有拿一样东
西就会想乱拿,我们嘴里含个东西,就不想,也不会想再去含东西,拿个东西之后
,你就不会再想去乱拿东西了。同样的道理,心若不用个东西把他安住一下,一个
还在初学的人,你叫他都没有杂念,且又以正念安住这是不简单的,所以佛陀才用
方便法,将过去他们原本一天都不吃的习俗转化,引导他们以便走入佛教,但也只
有限于过午不食而已,这是基于考虑在家居士的忙碌生活,身体的健康也是重要的
,唯有身心健全、精神充足才有心来悟道。所以佛陀才叫他用六念,一日一夜必须
安住在六念之中,不要说一日一夜,凡是精进的人长期安住于六念中这是最好。但
什么是‘六念’呢?‘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若是有
一淫念浮现起来,或是回想过去的淫境,或是忆想未来的淫事,便是不持淫戒的清
净戒了(即破了淫戒),另外第六条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
往旁听,这八关斋戒,就这一条来说,因为现在电视很方便,很多人吃饱就坐在电
视下,那么要怎样来解释呢?其实对于这种问题,佛陀当时的印度并没有电视可看
,所以从这事相看来,只是属于自求解脱生死的小乘法门,对于这小乘和大乘的说
法我们再简单补充,其实本来在佛陀时代并没有派别之分,这是到了后来部派佛教
时期才产生的,我们参阅印度佛教史就知道了,但是在度别人之前必须要自度,这
应该才是正确的作法,我们不可以说他这样就是小乘,像初出家的人,必须要一段
时间研究佛法,亲近善知识,有的人他不知道方法,自己躲在小茅棚里要怎么修呢
?当你自己错了你也不知道呀!没有大众的熏习也会容易懈怠,所以有的人说自己
要去一个地方静修,其实静修必须先要了解佛法,一定必须先亲近正见的善知识接
受他的引导,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他会给予你指正,慢慢等你智慧开启,认为你要
亲身体证按照理论来实践的时候,那么就可以找个清闲之地来实修,否则你初出家
什么都不懂,好的不学,坏的却学一大堆,糊里糊涂地不知道,白白将时间浪费过
去,唉!时间一过去是挽回不来的,很可惜,所以就像教学一样,当你还是一个小
孩时,以学生的身份来接受栽培、教导,等到读完书、做了老师以后,就要将你所
知道的来教导别人,但是眼前要先能够独善其身,要预先充实自己呀!要不然的话
以后他怎么来教导学生呢?对于刚初出家的人也是一样,不可以说他住山上就是独
善其身。不是这样,他是在充实自己,等待他充实自己有所体证之后,再去教导别
人,才不会错误,才不会自误误人,不能说将自己的眼睛闭上,连过马路也不知道
,这样盲人领导盲人就会发生一同跌入断崖里的危险,不可以呀!所以你不可以贬
说他是小乘,这是因为他明白必须先充实自己,然后才能去教导别人,何况大乘、
小乘,也是因为佛陀入灭后,至少差不多一百年以上左右,有部派佛教时,才有分
大乘和小乘,这个原因就是说当时佛陀灭度后,等到时间一久,有的人认为仍应按
照佛陀的修法,有的则为适应社会环境,两方面就互相争论,按照佛陀生活方式在
山林修行的人跟都市生活的人说,说什么呢?说他们是现代佛教,认为自己是大乘
呀!度别人的,像一只船要载别人呀!那么自称大乘的人就毁谤过山林生活的人,
说是独善其身的小乘呀!在那时才开始有大乘小乘的差别,在佛陀时代并没有所谓
的大乘小乘,都是大乘,全都是自利利他,假如佛陀没有自利利他,当他悟道之后
就不用讲经四十九年了,佛陀弟子个个都是为了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要不然怎么
能将佛教延续到现在已两千多年呢?不可能,所以这是从以后部派佛教时产生下来
的,有的人根本一点正见都不了解,也不知道什么是佛法,常常说别人是小乘,总
喜欢贬低他人说:‘啊!你那小乘是独善其身呀!’小乘大乘是悲愿大小的差别而
已,你有悲愿只有你自己了解,你教导别人,你就是大乘,你要去教导别人自己先
要知道修行的方法和次第,你不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带错了,就不是什么大乘、小
乘了,而是带去地狱,带去外道。是不是这样呢?所以大乘小乘之差别,简单说就
是他的悲愿,悲愿大你就是大乘,没有悲愿你怎么说你是大乘,虽然你研究很多,
你不教导别人,不回向给别人你就是小乘呀!差别就在这里,但是为了悲愿度众生
,自己必须先了解体证。否则你不懂怎么去带领别人,危险哦!若没有的话不知会
害了多少人走进歧途、走进邪见,你知道吗?说起来实在是不懂不怕,不知断了多
少人的慧命,实在可惜,无常嘛!短短几十年过去,浪费了实在可惜,而所谓的香
华鬘是印度一种化妆的装饰品,用香花把它串一串做帽子呀!做挂在脖子上的花串
啦!去印度看什么节庆,都用鲜花串成一串去供养佛,他们用很香的花串成一串,
或是用金银财宝结成的饰品,挂在头上作装饰,有的挂在胸前,或是挂在耳朵,挂
在手上,全身挂的铿铿锵锵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香华鬘。现今在我们社会经济富
裕的地方,已没有用花串成一串戴的叮当响,大多数都是戴金子,耳环、金链子,
挂得全身都光亮叮当的,所以耳环,钻石戒指,这都是装饰品,这一大堆装饰品都
是属于与香华鬘同样的性质,当时印度环境差经济也不好,所以他不能用这么多的
金银财宝等等做香华鬘,都用鲜花,自然的花鬘来做装饰,而香油涂身则是源自印
度本来的习惯性,因为印度属于热带气候,天气干热,皮肤要是干燥,就时常用油
来涂身滋润,所以有钱人不论男女,都有养成有擦油的习惯,当然,经济不好没钱
的,生活三餐都不济了,要怎样去买来擦呢?所以比较有钱的人,每洗一次澡就擦
一次油,他们是这样,现在我们的时间又到了,我们下次再来说香油涂身。祝各位
能够身心安乐,吉祥如意!天气比较冷了,大家要注意早晚要多加衣服,不要让你
的法体不舒服,就很可惜!所以祝福各位时时吉祥安乐,我们以后有因缘再见!

    大愿语录:

    ‘对于佛法仅止于了解,不力行修证,虽然广闻,反成障碍,错失因缘,人生
无常,一失难得,警策精进。’


☆   9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九
时  间: Tue Jan  6 11:59:59 2004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大家吉祥如意,我们又见面了!

    饮食乃以养身命为目标

    我们前集说到饮食部份,饮食就是说到吃的东西。比较穷的国家,人民百姓时
常为了吃而起斗争,像非洲国家,很多都是为了吃而争斗,因为他们没有东西可以
吃,快要饿死了,他们吃东西最主要的目的是来充饥的,否则的话,会活活饿死。
所以贫穷国家的人民为了生命的问题,也就是为了他的生存问题,时常会为了吃而
起争执,但是富裕国家的人民是为了饮食每天忙碌,为了想哪里较好吃,哪里不好
吃,哪一个比较有知名度,别人说到哪里吃很好,这就不是为了充饥,不是为了存
活生命来吃,全都为了吃知名度而来吃。你看为了吃的享受产生了很大的问题,但
是那些没得吃的人为了三餐温饱从早忙到晚,像我们小孩时代也是一样,物资匮乏
没得吃真是很可怜,看到一个木瓜还没黄熟,就采下来吃了,番石榴未成熟也照样
采来吃。相互比较下现在的人实在很富裕,虽然富裕可是有的人仍不知足,不只要
求吃饱而已,还要向外求好吃、营养多,其实现在的人就是营养摄取过量,所以毛
病特别多。和乐从口,是非也从口而出,吃东西也从口入,所以吃的东西也是相当
大的一个学问,并且希望每一天都吃得很丰裕,结果吃得丰富营养过多,造成百病
丛出,很多人为了吃东西造成营养过剩所以产生很多毛病,像现在的社会很多怪病
,大多数都是由饮食而来的。虽然我们在学佛,但仍是世间人,就必须借助饮食来
维持我们的生命,也就是我们吃是为了要维持我们这身命,维持我们身命是要做什
么呢?要借着这个身体来修行,既然我们已经生来这世间了,就不可以厌恶这世间
,也不可以看到这世间的乱象,每天吃饱都在这里痛苦地过日子,既然来了,来者
则安之,来者就是说来修行,你就没有那么多苦了。所以我们吃东西,不论你肉体
有多健康,如果在精神上你不能集中思惟,你就无法来悟证缘起甚深的教法,也就
是我们吃东西,就是要照顾身体营养充足,不要认为吃素食的人随便吃一吃就好了
,这样会把身体搞坏的。佛陀没有叫我们修苦行,也没有要我们以随便吃东西来刻
薄自己,最好该吃的就把营养调配好,才有精神来做事,否则每天都软绵绵的,像
耆那教每天都为了吃的问题而困扰,要不是吃不饱而饿死,就是无精打采,他们认
为使我们的精神,使六根向外攀缘就不会了,其实不是这样,心的欲望嘛!你心的
欲望生出来嘛!假如没有什么欲望生出来,你这肉体还能怎样?这都是由我们心的
欲望产生,才指使你这肉体去做事情,所以我们吃东西,就是为了让我们吃得营养
就够了。佛陀的修行法是中道,这是叫我们要处在中道来悟证,也教导我们在家弟
子要修中道,不是只有出家人修中道而已,在家弟子也必须要修中道,因为佛陀对
于苦和乐两边都有修过,但是他却不能在苦和乐的当中悟到真理。说到苦就是他曾
经修过苦行,那么乐就是他当时在王宫当太子时的享受,每天唱歌,听歌舞,要什
么就有什么,尽情去享乐,可是在修苦行当中不能悟出真理,一天到晚享受快乐,
也不能悟出真理,后来他才去掉苦和乐两边,走在中道而体证真理苦集灭道缘起正
法,所以悟苦集灭道来成正觉。饮食目的是为了养身命为目标,所以既然要受八关
斋戒,我们就应该要来持守,何况一个月才六日受八关斋戒,即使每次都去受,一
个月也才六次而已,有的一个月受不到一次,有的一年受不到一次,有的好几个月
才受一次,应该对你的身体不会产生问题,就是说虽然过午不食,对你的身体不会
产生任何影响。现在依我们日常生活的营养摄取,照理说一个晚上不吃,真的也是
不错,这可以让你胃肠的东西调适清理,哪里有什么不好呢?所以一夜一日受八关
斋戒而过午不食,我们应该没有问题才对。如果你身体真的需要,因为你有病一夜
不吃,手脚就会开始发抖,或者没有体力,为了治病或身体虚弱,那么可以开缘,
以喝果汁及吃流质的东西来补充体力,包括现在有所谓的牛奶,你把它当作开水喝
,假使还是没有办法时,也是要开缘呀!那么过午不食有什么好处呢?依吾人的经
验是精神上比较能统一,晚上若吃太饱,打坐则容易打瞌睡,头脑不仅容易昏沉,
精神也容易散乱,所以晚上如果我们没有吃,或吃少一点,那么我们的身心都可以
轻安。若是你身体有需要,那你就不必过于勉强,像我本人,十几年的时间,都过
午不食,慢慢的身体一直虚弱下去,医生诊断后都说这是营养不良,晚上你方便一
下,吃个东西,这无所谓呀!所以这一条关于吃东西的戒,并不是在戒律里规定得
很严,但是当你受八关斋戒时,应该持守好,尤其你偶而过午不食精神会比较好,
现在社会流行一种断食疗法,这就是受到日本断食治病法的影响,很多哦,但是以
我曾经试过断食治病法的经验,如果真的要断食的话千万不要乱断食,因为要断食
时必须经过专门的人或是有经验的人指导,否则断食之后,将来身体是容易产生很
多后遗症的,本人也有经验过,一定先要了解断食的过程后,才能清楚断食后必须
的节食和复食,千万不要拿自己的身体当做实验品,简单说,说错话可以重说,但
是生命若是死去时就不能说:等一下,我要慢一点才死,让我重新活一次,然后再
死。做错事可以重做,可是生命只要一失察觉就不能回来了,所以千万要注意,我
们最好经过专门的人来指导,不要断食演变的最后却产生断命。

    受持八戒学五思念

    我们来受八关斋戒的功德到底有多少呢?初学者做任何事情,他第一都是执着
于功德,其实这是难免的,我们都不要计较那么多,有的说:唉呀!什么功德、不
功德的,因地和果地不同呀!果地也要从因地起来,没有说他一出生就是释迦牟尼
佛,出世他就是佛陀了,他也是由一个悉达多太子开始来修的,并不是这个人一出
世就已经成佛做祖了,并不是这样,所以修行必须要有个次第,起先一定要培养宗
教情操,然后认为做任何的善事都有所功德,修行就是要有福德因缘做为背景,这
也是难免的,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见到有正见的善知识,由于你因缘福德善根不够
,你就无法遇到正见的善知识,若是因缘福德具足的话,才可以来修得正法。才不
会自己盲修瞎练,否则乱修乱搞浪费很多时间,结果烦恼、痛苦、执着反而更多,
所以佛陀他也有轮回说,但是佛教轮回说是业力召感,佛陀也有说,我们的生命并
不是这一期就结束的,若是想要这期就结束的人,你一定非要证得究竟涅槃不可,
若是没有的话,业力仍是会感召的。所以你现在所做的善业,只有善的因果,就是
说做善业,因缘成熟会感召乐果,做恶业当然他会感召苦果,除非他已经证了涅槃
,断除了一切烦恼的执着,要不然是难逃业力因缘成熟的招感。所以很多人求功德
,这只是初学的过程,我们不可以说不对,其实也是难免的,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
的,所以受持八关斋戒,虽然只是一日一夜,如果我们能如法受持,使我们的身心
能够清净功德就很大,乃至不可限量的。其实你受戒、持戒无论你持哪一条戒,受
哪一类的戒,必然都有他所应该得的功德,你不想得功德,但是事实也有呀!所以
说你不要认为:唉呀!我只要得功德,不要这样想,真正的功德是因为你自己本身
持守你的戒律和你的行为才会产生有功德,而且功德并不是用嘴念来的,是由你持
守力行而来的,所以就在家学佛的信徒来说,受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受八关斋戒有
八关斋戒的功德,但是受持是最重要,不是只有去受而已,力行持守才是最重要的
,假如你没有持守,只是看别人走就一窝蜂地跟着别人,一边受戒一边造业,一边
说是非。这哪里可以求什么功德呢?反而造口业,造业,因此,我们来受戒并不是
只有形式上受戒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受戒,但你并没有持戒力行,这反而
会多了一条戒罪的,我们已经说过了,有一条戒罪和一条性罪,你明明去受戒,但
是却没有按照戒律来受持,你反而多了一条戒罪,本来你没有受戒也只有性罪而已
,现在受了戒,却不依戒奉行,这叫做明知故犯,千万不能不知道。不要只想去得
一件披衣,或手烧三个戒疤,烧一个疤出门遇人就说:‘我是受过戒的人了!’其
实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有持守,尤其佛对于八关斋戒曾说:‘受持八戒学五思念。
’其实这也就是六念,也有说六念的,佛法、斋,佛法里的八关斋戒有持戒和斋,
所以在这过程中,就是让我们了解时时刻刻要持守六念的安住,你若没有持守六念
安住,那么我们怎么说呢?所以持戒并来持斋,我们的功德就很大,不仅能灭恶也
能增长善,你受八关斋时,专注六念来摄受你的身口意,行住坐卧间又能注意你的
身口意,所以死后可以终生得到泥洹,来升天,最后终能达到涅槃。升天的意思,
就是说当下你能得到安乐,虽然受持八关斋戒可以生在天上,但也必须等到你因缘
成熟具足之后,你才可以慢慢修行得到解脱。那么可以生在天上的天也是因为你没
有烦恼、福报好、减少是非的关系,这是因为你有持戒少造业、心安、没有造是非
,因此可免掉一些事情来烦恼,所以生在天上,而事实上当你当下安乐,没有烦恼
当下就是活着生在天上了,你每天很快乐,你就是天人享受,亨受世间尽有的享受
,这也是和天人的生活一样呀!所以不要想说,我死后才去天上,佛陀为了当时的
印度文化环境,因为印度其他宗教都想求生天上,佛陀利用这机会,跟他们说你来
修我这种法死后也可以到天上,这是引导他们的方便法,我们不要认为真的死后要
去天上,活着的时候不快乐,死后怎么会有快乐呢?佛陀曾说:‘此有故彼有,此
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里有,那里就有,这里没有,那里就没
有,这里生那里就生了,这就像在我们家明明很烦恼,即使到了别人家里哪会没有
烦恼呢?这是不可能的,假如有的话也是暂时的,烦恼也是会生出来呀!所以我们
应该要了解,这种功德,这种果报有多大呢?就是你必须要持守戒律,包括时时注
意六念,若能这样,那么八关斋戒的功德就很大了,否则的话,你跟着别人走,跟
着别人受,跟着别人拜,做什么也不知道?一边受,一边造业,你看会有功德吗?
不但没有功德,还犯了一条戒罪,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

    我们可以再用一个比喻:有一天,天帝闻到佛法说八关斋戒功德殊胜时,就很
高兴地来赞叹一句话,说什么呢?‘六斋神变月,奉行八戒斋,彼功德殊胜,则为
与我等’,意思说:唉哟!佛陀说这个八关斋戒,功德这么大,你若能持守六戒日
,这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就会和我一样大,所以天帝赞叹说持守八关斋戒的功德,
是有多么大,功德的殊胜是能和天帝一样的,当佛陀听到之后,就骂他,怎么骂他
呢?立刻骂天帝说:你这种说法是不合乎道理的。为什么他不合乎道理呢?我们要
了解,天帝是没有资格说这种话的,唯有阿罗汉才有资格说这种话,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天帝是还没有远离贪嗔痴等三毒烦恼,又没有解脱生老病死轮回的大苦集,
所以还有种种的欲望在牵绊着你,你只有享受天乐而已呀!怎么可以说受持八关斋
戒的功德和你是一样的呢?你没有资格这样说!佛陀马上这样骂他,这时佛陀又说
:‘你天帝释所有的功德,老实说只能感受天帝释果报而已,是不出离三界苦的,
可是你受持八关斋戒所得的功德却是近阿罗汉住。’什么是近阿罗汉住呢?就是他
已经慢慢接近了脱生死的阿罗汉果位,是三果至四果的阿罗汉,已经舍去生死重担
能证得出世的三果圣者了,所以这不一样,你天帝释说受持八关斋戒功德和你一样
,不能这样说,因为受持八关斋戒也等于是受持出离烦恼贪嗔痴等,所以功德也渐
渐要与阿罗汉一样了,你天帝释只不过是人天福报而已,并不能以出离心得到苦集
灭道法来证得涅槃。听完佛陀的这番开示之后,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知道,天帝释的
福德和无漏福德相比之下实在是相差太大了,这也因为天帝释所修的,只不过是感
召人天的福报而已,那么受持八关斋戒却不一样。因为受持八关斋戒是以出离心来
培养无漏福德的,要不然怎么会说近阿罗汉住,这是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清
楚才可以。有关我们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赞叹很多,实在无法一一的说明,并不是
只有以上所说的个案而已,另外在戒经里的赞叹也是很多,我们举个比喻来说,拿
几点出来作参考,但这都是给我们作作参考而已,像文师问经说:‘世间菩萨,八
关斋戒者是!’处胎经也有说:‘八关斋戒者,是诸佛父母’,优婆塞戒经卷五中
说:‘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与一切罪,悉皆消灭’。你看受八关斋戒的功德有多
么大!其中又说:‘善男子,是八戒者受了八关斋戒者,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
也。’璎珞挂在身上有多么庄严,可见受八关斋戒功德有多么大呢!在阿含经中说
:‘若于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不可计量,就是不可计算的意
思,这也代表了受八关斋戒的功德有多大,先不管戒经中所说的对不对,在菩萨处
胎经中也有说:‘八关斋者是诸佛父母。’受持八关斋戒功德和五戒功德有什么不
一样的地方呢?各位要先了解,否则的话是不能明白佛陀怎么会骂天帝释的,因为
五戒是不邪淫,八关斋戒则是断了正淫,两种差别就有不一样。八关斋戒,也有一
个名词叫做‘近住律仪’,也有称为‘长养律仪的’,就是说一个发心受持八关斋
戒的行者,他出世善根本来是很薄弱的,但是经常受持八关斋戒之后,他对出世的
善根也会一天一天的增长出来。简单的说,五戒就是我们应该做的,也就是人人应
该持守的,那么八关斋戒就不一样了,他叫做加行戒,像我们加班一样,五戒就像
我们每天要上班是应该做的,上班大家都要做满八小时,但若是受八关斋戒就不一
样,这像你又再加班的意思一样。所以八关斋戒和五戒不一样,若是你能经常受持
八关斋戒,你就能慢慢学习出家的生活,虽然只有一天一夜的时间,但是经过长时
间的训练培养,你就有成就的一天,就算没有大成就,你也种了出家的种因,因为
受持八关斋戒毕竟是和平常的五戒不一样。

    六念持斋戒  圆满悲智法

    现在来说六念,因为八关斋戒除了在受持当中持戒持斋之外,最重要的是在一
日一夜中安住六念,如果你无法在一日一夜安住六念,而以散乱心去受持的话,你
也只不过是种下人天福报而已,假如你能安住六念,那么你的功德就不一样了。所
以简单说,受持八关斋戒也就是佛陀他为了当时印度存有整天都没有吃的习俗,为
了要转形引导他们来受持。因为印度当时的文化是贪着在功德的获得,他们认为这
是很好的,过午一夜没吃而已,没有什么,引导他们来的目标就是要让他们修六念
法门,使他们从修身心的人天福报之外,可以再进一步培养他内心的清净,训练他
内心的受持,有关于八关斋戒的问题,也说很多了,现在我们继续来说八关斋戒的
持法,受持八关斋的戒条之外,必须要有受持的方法。什么受持方法呢?也就是说
我们在一日一夜当中不能只是去受戒,去受一个仪式完之后,就在那里白白空过,
心中乱打妄想,八关斋戒日跟其他的受戒法有一点不同,也就是说,受其他的戒时
,只有受持戒法而已,但是在受八关斋戒日时,除了受戒之外,还必须有修行的方
法。也就是除了正授的时间外,必须修六念法,这种做法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
,要不然你来受持个戒和斋,这其他的宗教也都有了,如印度婆罗门教本来就有了
,所以佛陀用这种方便引导,使大家除了持斋受戒外,也能有很好的佛法受用,佛
在斋戒经中跟我们说:‘受戒一日,应当修持六念’,什么叫做六念呢?也就是念
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现在我们分开来解释,一条一条来做简单解
释。

    第一念佛,佛是人间的大圣者,也就是已经达到圆满体证人生的实相即缘起性
空的人,佛陀的正觉是将自己证悟后的法,用他的悲智推及世间,使能彻悟自他,
便众生彻悟出自己都是由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也就是说佛已经是真正了解中道教
义的人。佛陀他不但自己得到究竟解脱一切忧悲苦恼,来断灭贪嗔痴等等,简单说
已经灭尽生死轮回的大苦集了,他才能确实在这世间教化众生,也就是他自己在自
利之后,不是独拥享受,并包括教化别人,让别人知道,让一切众生同样和佛陀一
样,能依教奉行,按照佛陀所说法来修持,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佛陀有如此不可思
议的清净功德,包括如此悲愿,所以修行者不管你是不是受持八关斋戒,必须时时
刻刻念佛陀的智慧、念佛陀的人格,我们来信佛陀并不是落入跟其他神教的信仰一
样,我们所说的信是追随着佛陀伟大的人格,追随着佛陀的智慧,以他慈悲智慧的
精神来做为我们修持的模范,并不是跟佛陀拜、求、贿赂,并不是这样子。所谓的
念佛,也不是像现在一般人所认为的想法,因为这种思想,只有嘴念佛号,那么心
其实是散乱的,念佛必须忆念佛陀的智慧、想佛陀的人格、伟大的智慧以及他的无
量无尽功德,你光是嘴念,心却无法了解佛陀的伟大,也无法来赞叹佛陀,那么空
念有什么用呢?所以念佛,最主要是忆佛,想他,像我们想我们自己的小孩一样,
当爸爸妈妈的人想孩子,只有嘴里念着儿子、儿子、儿子,有什么实益呢?不是这
样的。念佛就是忆佛,想佛陀伟大的精神和智慧,这我们应该要了解,所以念佛所
种的实相,念佛所说的法门,念佛的十种德号,佛有十种德号,就是说:佛有如来
、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什么叫做善逝呢?就是说行一切八正道而入涅槃
),第六世间解,第七无上士,第八调御丈夫,第九天人师,第十就是佛世尊,念
佛就是要念他十种伟大的圣号,伟大的精神并不是空嘴念,要时时对佛生起崇高的
敬仰,那为什么要专心念佛呢?因为佛具足两种,就是圆满智慧和慈悲者,我们如
果能时时刻刻用真正的诚心来念佛忆佛,想他崇高无量的功德智慧的话,那么我们
的智慧会慢慢开启,所以佛陀过去走过的路,我们跟着想,在我们的意识当中,也
就会种下善的种子,慢慢地追随佛陀的教法,力行来修持,所以慢慢地能够体悟出
真理,我们就有办法真正和佛陀一样,能断除一切的烦恼,并且善用佛陀他的智慧
弘法做利器,使得悲智双运,福慧具足,每一个学佛行者均不可缺少六念中的念佛
,因为佛教的解脱是重于智慧而不是重视在平常的信仰和迷信,虽然平常的信仰能
够培养出宗教的情操,但这只不过是做为我们来悟缘起教法和开显智慧的助缘而已
,所以我们要增长智慧必须时时刻刻来念佛陀的清净功德,然后依教奉行,不可以
只有空嘴念而已,一定要时时刻刻依止于佛陀的教法,确实来依教奉行,因此常常
念佛清净功德并依教奉行,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念佛既不是空念,也不是迷信、
信仰的念法。

    第二念法,‘法’梵语叫做达摩,法是如来(佛)所说的言教,什么言教呢?
就是他的经验,佛陀所说的言教就是将他经验过的来教我们,佛陀运用修行来观察
体证,并发现自体证过程的方法,所以这并不是他自己的幻想,或是凭着自我主观
意识,或思想想出来的东西,佛陀他实证,实体证自体证这种法,也就是宇宙人生
的真理,也就是道的规律。唯有按照佛陀所走过的方法,他的规律来体悟宇宙人生
的真理,因为佛陀是过来人,所以他说的法当然我们可采信,因为他是自体证的觉
者,佛陀亲身发现这种秘密,他立刻公开于大众,让人知道什么叫做诸法的真理,
什么是道的规律,能让人人按照这种规律向着真理之路精进,最后终能步入体证真
理,包括证得涅槃,断灭一切生死忧悲苦恼。如果你在修学佛道过程当中没有依佛
陀的法来行持,是不能得到真理体悟完成正觉,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做一件事情必
需要有他的次第和引导法,佛陀他就是摸索出次第,也就是他已经走过了,教我们
的方法,就是依止他这样走,绝对能达到灭苦,所以规律的道则究竟是什么呢?也
就是指中道的德行,法就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中道,这中道德行则重于身心的躬
行实践,佛教不是重视理论而已,佛教也不是重视自我主观的建设去说一些理论道
理,佛教不是这样,佛教重视理论和实践并行的,也就是解行须并重,所说的理论
不能实践,对我们没有帮助,这就不能说是佛法。所以他实践中道法,向上向善向
解脱,说明白一点就是八条正道,就是八正道,人人若能将八正道实践向上,即是
具有正确知见可以达到离一切苦的目标,假如我们无法依止八正道修行,那么就会
偏离了,若依止八正道修行,就可达到不偏不邪的正行,达到向上向善向解脱正见
的究竟解脱,简单说若没有依止八正道修行,就容易偏了却不知道而空过岁月,所
以八正道是我们解脱的唯一道路,这种实现究竟解脱的路也称为法,也就是引导我
们修行达到究竟解脱的方法,那么依八正道老实实践者,他所证得的是什么呢?当
然也是缘起正法,缘起正法是侧内侧外遍一切处,而无所不在,他说他已经看清楚
,人生宇宙都看清楚了,所以成为自觉,自证解脱自在者。所以佛要我们经常思惟
法,他的动机也就是在这里,在生活当中常常忆念法,做一个自由解脱的人,若无
法将佛陀所说的法,时时刻刻来思惟,想他的方法,我们就容易散乱也容易产生邪
知邪见,我们在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拿出佛陀正见的法和八正道来思惟力行,就能使
我们时时刻刻走在正行当中,当然就可以得到自由解脱了。因为你有依止八正道,
身口意就能安住,一切行为动念都是正见如法,一天一天慢慢的熏习(熏习就是不
断的继续用功),终归可以得到解脱。

    第三念僧,僧就是三宝之一,大家应该都知道(三宝就是佛、法、僧。),僧
伽是承担如来家业者,是住持正法的主要人物,在佛法中有他特殊的地位,僧为人
天的福田,怎么说呢?佛陀已经入灭了,但是僧伽就是专精研究佛陀的教义,僧伽
就是依教奉行,代表佛陀弘法,所以僧伽很重要,是住持正法的主要人物。有的人
认为在家居士和僧伽一样,就修行而言是一样,不错,在家居士认真精进也是一样
,可是,不是说在家居士学到究竟,僧伽也学到究竟,两个一起走出去,别人看到
在家居士,不知道他是有法可问的人,那么在家居士胸前必须挂一个牌子,上面写
说我是在家居士,然而僧伽他就不一样了,佛陀他有设定,他的生活,别人一看就
知道,他是出家师父,所以你有问题就可以问他,差别是在这里。并不是在家居士
不能修行和出家人一样,可以,但是,至少僧伽是专职,在家居士他无法专职,所
以佛经所说在家居士可能只能证到三果,僧伽可以证四果,但是在家居士,若是他
的生活、修持和僧伽一样,也是有很多证四果的个案。简单说在家居士无法按照僧
伽生活来修持,却可以证得四果,真是更加的不简单,僧伽在佛教当中是具有很重
要的地位,所以僧伽的质很重要,不要自己本身教别人错误,却来误导了别人,很
多在家居士听到师父所说的都对,因为他初学不了解什么叫做三法印,他不了解什
么对不对,听起来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听一听每一条都对,因为他是初学,所以认
为出家师父所说的都对,在不断增进之下才发觉,哇!不对了,这样已经浪费很多
时间了,因此僧伽的质很重要,他的地位在佛教中也是很重要,依据佛说斋经记载
:所谓的念僧是念真实的僧,清净的僧伽,乃是证得四果的圣者、圣僧,虽然现在
要找到证得四果的圣者很难,但我们时时刻刻念僧伽的清净,也可以。四果就是第
一须陀洹初果,第二斯陀恒,第三阿那含,第四就是阿罗汉这就是四果,这也是修
行的次第。但是对凡夫比丘僧也应该恭敬和供养,此处所谓的‘念’,乃是念其功
德,为承担如来家业,将他的身心奉献于佛法中,专心研究修证佛法以自利利他者
,所以你念胜义真实僧,平日依止学习,能离一切大苦集,证得不生不死的大涅槃
,何况僧伽是僧团的和合众,利用身心来奉献佛教,以大众力量和合僧,除专心研
究佛法之外,包括来推行佛法,因为是人弘法,而不是法弘人,也就是佛法虽然很
好,但是也必须我们去推广,简单说僧伽是推广佛法的团体。

    念天持戒积福  增长解脱资粮

    第四念天,佛教的修行目的并不是想求生天,啊!修一修到天上去,并不是这
样,那么若是这样,佛陀为什么叫我们去念天呢?因为佛教的目标重视在解脱,并
不是重视死后求天,因为死后求天就是印度婆罗门教,印度其他六道很多,很多印
度思想,也都想求死后念天,不要说印度,现在我们中国佛教里也很多死后想求生
天,其实佛教修行的目标,并不是求天,而是求解脱,天人虽然有福报,但是也有
享尽的时候,所以天人不如修行人,也不如我们在人间修行,修行的目标也是在这
地方,为什么佛陀叫我们念天呢?佛陀他再三开示我们,不要以升天作为学佛的唯
一目标,因为诸天是不究竟的,各位我们应了解,当福报享尽后也必须要堕落,所
以念天的目的并不是贪执天上的福乐,并不是这样子,而是念诸天人所有功德,记
详细,念天就是念诸天人所有的功德,想到他们一切因地的行为,就是说他在因地
修善的时候,而感召天人的果报,回想自己是不是依止具足如此行为功德没有?这
样的念天思惟,可以加强持净戒的信念,因为福,持戒积福,也就是持戒就是积福
,能时时刻刻念天人,因地修行的福报,能助长听闻佛法的信心,包括行一切向善
的功德,增长我们修福的助道因缘,最后能成就道业,简单说念天不是想死后升去
天上,不是这样子,不要误解了。念天目标是念天人的福报,那么我们有依止天人
的福报的目标行持没有,这样会使我们时时刻刻安住在戒,因为持戒而生福。所以
念天是念天人的功德,并不是念天的享福,求升天上的美好,在此处要记详细。

    第五条念戒,戒是道德的规律,要做为一位佛陀的弟子,就必须将自己的身口
意行为合于道德规律,所以才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佛教的弟子,若没有合于道德规律
,我们就不要去做。不合于道德规律去做者,那你就是犯恶业,只有如此我们身心
才能得到安住,所以修行必须时时刻刻随时观察我们的身口意,身口是否安住在道
德范围里,意根有没有时时刻刻安住在八正道里,若没有的话我们到底要怎样修行
呢?所以关于修行的次第我安排一个德目,那就是:修行随观身口意,行住坐卧悉
明觉,口语不离一切法。不要利用空闲的时间来说长说短,说别人的是,说别人的
非,当然最好是能够谈论佛法,大家在一起谈论佛法,能相互慢慢熏习,使我们提
起正念,所以真正有修行者,他平常对于不是有关于修行的事,他比较不喜欢说,
他对修行的事比较喜欢说,因为你嘴要说心就先要想,所以当你心想时,就已经种
下意识,因此便能培养我们平常落实于八正道当中,所以佛教修行有次第,所受的
戒当然也有层次,但是不管你受的是什么戒,既然你去受戒了,我们就必须要持戒
。不能只有受戒而不持戒,持戒也叫你一定要了解戒的精神,千万不能让所谓的戒
条绑死,很多人受戒之后,却被戒条绑死,演变成有的戒师所说的戒是不能如实修
行,是不能落实生活的,到最后反而一些在家居士认为不如不要去受,反正做不到
我去受戒做什么?其实佛陀所说的戒是大家都能做得到的,他不是谈玄说妙,大家
按照他这样做都能做得到,所以受戒一定要持戒,要不然你去受戒要做什么?不能
别人走跟着别人走,这样不可以,前面曾经说过你只去受戒,没有持戒又多犯了一
条戒罪,不要只是跟着别人走而已,不可以认为这没有什么,业力的力量是很怕人
的哦!虽然佛教是主张多因多果的,但是等你有种下这项恶因,因缘成熟时,机会
成熟,机会特别多,果报自然现前了,不要认为这无处可以看!怎么看不到!你用
手往地上拍打看看会不会痛,当然大力打就比较痛,小力一点打就比较不会痛,因
果当下就可以知道,不用等到死后才来谈论因果的事了,现世就可知不用等死后才
看得出因果,当下就知道了。假使你种下恶的因,你的心会不安,这就是因果了,
不用死后说因果,佛教说因果有现在的因果,也有死后的因果,所以叫做业力,那
么你去骗人时时刻刻你心不安,然而你每天做善事利益别人,你的心就能感觉到知
足快乐,所以假如你每天能够依佛教的八正道来修行,那么你就会清净,这就是因
果呀!当下所做的因果呀!若你跟隔壁邻居处不好,当然隔壁邻居处处找你麻烦,
你一看到隔壁你的心就不安,这也是因果呀!这因果现在就可以明白,不用比喻死
后的事,我们看不到,也不容易接受,因此,死后的事不要说,现在说现在的因果
就可以了。所以有关于受戒,我们必须要持戒,否则只是空谈受戒无用,像现在受
戒的人很多,但是当下一边受戒,一边造业的人,凭良心讲也是很多,这是什么原
因?这就是他不了解受戒的意义,也不了解受戒的重要,戒就是让我们依止的道德
规范,了解超越道德规范的我们不可做,所以叫做戒。

    时间很快的又过去了,一眨眼又到了,真的是‘岁月无常’,感恩各位吉祥如
意!再见。

    大愿语录:

    修行要脚跟着地,不能狂妄急躁。要知因识果,如果没有因果律,任何宗教都
崩溃瓦解。


☆  10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
时  间: Tue Jan  6 12:01:07 2004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我们又见面了。

    布施舍悭贪  利己兼益人

    时间实在过得很快,新的一年又快到了,所以我们想到这样时,就感觉到这一
辈子能够遇到佛教,体证到佛陀所说教法的人,那么他就没有空过,不然一辈子只
为了吃、穿、住啦!浪费时间,也不知在做什么,若是你为了吃、穿、住而忙碌,
但是内心却保持着没有贪嗔痴,能这样很对,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等到眼睛一闭,
五蕴体又要败坏了,所以到底以我们业力的轮回来说,还有没有来生?还有来生又
要做什么?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地方,所以必须要持戒,不管你是受什么戒,持戒
的重点也就是不管你现在持戒以后又要如何?你现在不持戒,那么当然业力现前时
会提心吊胆,我昨天去做了一件坏事,是不是鬼在驱使我?我死后是否会下地狱?
内心会不安,你既然持戒清净那又怕什么!何况是地狱、饿鬼、畜生,那都没我们
的份,持戒清净哪有地狱、饿鬼、畜生,所以受戒、持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根据
毗尼义钞说:在家二众,什么在家二众呢?优婆塞、优婆夷,受了三皈五戒,闻佛
所说可证初果及二果,受八关斋戒,闻佛所说就能进一步证入三果及四果,那么若
这样天帝释说: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跟他一样。难怪佛陀会骂他,这是不同的!持
戒清净的功德,当然是无量的,因此持戒最殊胜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不可以
小看一日的受持八关斋戒,看不起认为具足一天一夜有办法受持清净者,所以这功
德不是用语言可以表达出来的,八关斋戒是具足一切无量的功德,如果我们时时刻
刻可以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你的身、口、意就不会违背犯戒了
,所以戒是菩提本,一定要专心持守。何况你又来受持六念,所以讲到六念中的第
六念——念施,普济一切众生,众生的贫困都是从贪而来的,那么贪就是吝啬,一
毛不拔,我来说个一毛不拔的故事,让各位听听是否有理,这说起来实在有理啦!
但故事虽是故事,其中的真理还是归真理。有一个人死后来到阎罗王的面前,阎罗
王叫他去当畜生,其实良心讲当畜生并不是阎罗王派的,这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先
说给各位调整清楚,不能让各位听了,以后认为师父只是说法而已,不太说故事,
事实上我们六道轮回,不是别人派给我们,也不是别人指使我们的,不是阎罗王或
天人派的,更不是神、佛、菩萨来派的,而是由自己的业力所感召而来的。那么这
个故事也就是说,有一个人在阎罗王的面前,阎罗王叫他去当畜生当猪,他活着时
一天不做事,只是吃,希望别人拿东西给他吃,整天就只是吃睡而已,所以果报感
召去当猪,那么他就不愿去当猪,他不服抗议,举手抗议说:‘阎罗王你这样不行
,为什么我等这么久你就叫我去当猪,很多人都出世去当人,为什么叫我去当猪?
’阎罗王就跟他讲说:‘好,你要去当人,不去当畜生,但是你要了解,人是没有
全身都是毛的,你全身都是猪毛满满,所以,如果你要去当人我可以答应你,但是
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你要把全身的毛拔掉,要不然人哪有全身都是毛,那怎么
能看呢?你若是真正想要去当人,你答应我拔掉全身的毛,只须头发的毛留着就好
。’他说:‘这简单,我甘愿去当人,甘愿拔毛!’但是当他开始拔毛,很痛时就
说:‘不了,我甘愿去当畜生。’阎罗王就说:‘你这一毛不拔的人,你哪有资格
去当人!’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这样,所以我们会穷就是因为我们吝啬,但是为了
以后出生当人而要去布施,布施必须量力而为,不应时时刻刻贷款借钱而去布施,
拿饭钱去布施这是不对的,这违背佛陀真正的教义,佛陀他说‘四分法’:以后在
我们律方面会说到,经济方面也会说到布施一定要适量,千万不可影响你的环境,
不影响到你的身心,不影响到你的生活,要不然你布施反而会变成烦恼施,布烦恼
施要做什么?不如你不要布施,所以众生的贫困是从贪来的。

    布施既然可离贪,也可实际利益别人,所以既然我们会穷、会贫困不知足,原
因都是从贪来的,如果你可以舍去贪,你就可利益别人,那么你就不贫困,这样就
能知足了。有些人贪求不尽,永远都是在贪,过去在印度,贫困的人很多,所以佛
陀就教导他的弟子们,广行布施,而现在我们,贫穷的人很少了,真要找到穷的人
富裕,人家说‘钱淹脚目’,虽然近来经济不好,但这只是个过渡时期,我们想想
看,虽然我们的经济这么好,还是有急难的,还是需要大家广行布施的,像近来水
灾、火灾频传,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布施,去回馈社会、利益社会。况且这本来就是
我们应该去做的,因为取自社会就应该回馈社会,施舍人家需要的,这才是最不简
单的,不要在人家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如趁人家在火灾中还去偷人家东西,当别人
有困难我们要去帮助他,不然的话,你又藉机会去敲诈或偷,或是为了得到利益却
来做危害他人的事情,这都不好,我们看到别人可怜时,当下应该要用慈悲的心去
施舍给他,所以佛陀教导弟子要去广行布施,原理就是要叫你舍悭贪,简单说不是
叫你布施却一天到晚想去得到功德,虽然初发心的人有功德可得,但不管你有没有
想要得到,或是不想得到功德,这并不是用嘴说想要得到就能得到,而是由你的力
行去做出来的,何况学佛并不是要得到什么,因为布施就是要你去舍悭贪的,你不
舍悭贪却想布施得功德又多一个贪,当然这是稍有境界的人在听的。所以我们要了
解这里所谓的布施是要舍我们的悭贪,一来是要舍悭贪,二来也可以布施贫困的人
,做社会慈善事业都是布施,不是只有拿钱去寺院才叫做布施,也不是拿钱去供养
出家师父才叫做布施,不是。对于社会慈善事业把握最适当的当下去布施最好,因
为很多人现在有一个让我们调整不平衡的地方,那就是很多人认为助印哪部经典的
功德最大,大家马上印一大堆,其实功德在哪里?寺院堆得几乎没地方放,就是说
市面上的流通量已经饱和了,大家已经都有了,这部经典等于没有作用了,浪费布
没有人看,随便放的一大堆没有用,让蟑螂、虫咬坏掉了,最后送到古物商,那功
德在哪里?如果这部经书很好,市面上没有,而且对人相当有帮助,那么你印给别
人看,这才叫做有功德,因为你发心一元、二元来布施,让别人看到这本书,让别
人体证佛法,这功德是无量的。那么当社会贫困我们看到之后,认为有所需要去帮
助,当下利益他人,我们即能舍悭贪而且又能利益他人这是最好的,所以一定要用
的恰当。

    贫困可分为三种:第一财产的贫困,第二学法方面的贫困。财产贫困也可说是
物质的贫困,而学法方面的贫困,也就是知识的贫困,第三做人处事社会知识的贫
困。物质的贫困和知识的贫困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世间知识,另一种则是出世间
的知识,所以贫困分为这三种。所有社会上所说的老师,教导我们做人处事就是属
于世间知识的范围,然而所谓出世间的知识,却是学佛的善知识,以他们走过的智
慧经验来教我们,虽然有的人可施舍财物给别人,但是对于其他物质的贫困仍是要
靠自己努力去对治。所以说布施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财施,财物的布施对治贫困
,第二种法施,佛法的布施,也就是佛陀所说的布施法为最,用佛法来教导别人,
这就是要让你运用出离世间的知识来行法的布施,第三无畏施,就是做任何事情均
经历过相当的经验,那么就不要怕也不会怕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既然没犯任何的戒
律,且又都按照佛陀的教理去如实修行,不论在世间法也好,或是在做人的道理方
面,我都做得非常好,利益别人本来就是应该要去做的,我怕什么!所以财物的施
,可以供给贫困的人以改善物质生活,而佛法的布施,可以让众生的精神生活充足
,至于无畏的布施,则是可以让众生从事善法,来做善,勇猛精进,不怕一切。佛
法的行者必须依佛陀的悲智去行持,因此学佛的人一定要学习佛陀的两种精神,两
种什么精神呢?一种是弘法利生的精神,一种就是用自己亲身的经验去体证缘起法
,所以学佛一定要学两种——‘法’与‘律’,佛陀的法与他的戒律,若是经济方
面允许,我们就应该用自己剩余的财物,或是能力范围内做得到的财物,多做有利
社会人群的公众福利,让这个社会上真正有需要的人包括苦难的人可以得到温暖,
这才叫做真正的财施。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取之于社会,那么就应该用之于社会
,东西是需要运用的,这东西如果需要就很好用,那么就好好地加以运用,否则不
需要的话放着也没用。钱财也一样,不要做守财奴,我们的东西,如果没有去运用
,有时放太多,心挂碍得要死,放也放不开,那么这就是在做守财奴,所以我们应
该用之社会,不可忘记社会贫困的大众,这种功德才真的是无量。比如说,有的人
在世活着时相当节俭,不懂调适钱的使用,四处藏着,放在床铺底下,等到要死的
时候还跺脚,跺脚意思是说床底下有放东西,死后跺脚没有关系,但是内心对这东
西产生有意的行为执着,执着这个地方我已经放钱了,在死之前没有处理好,如果
再轮回出世为一条狗,它也会流浪到这个地方,真的哦!因为你有业力的行为,认
为还要到这个地方来看顾这些钱,这些钱是我的,放在这个地方,所以这种有意行
为的执着意识,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如果我们能够时时刻刻常念布施,自己心中
的悭贪将会渐渐减少,且可以广结善缘,真正是功德无量,所以六念法门,是要在
家学佛的弟子,一定要依六念方法来行持,因为初学佛者,他对于佛法修行的次第
了解有限,且对出世生死的观念也比较薄弱,所以一定要有层次的引导,让他从一
个方便的层次渐进。在家居士为了生活及事业、家庭的责任等等,大都不能专心深
入经藏,又不能落实行持达到体证,大部分只记得功德,所以叫他们念三宝的功德
,念自己持戒的功德,念自己布施的功德,念升天得到安乐的功德,然后慢慢对生
命的无常,世间一切感受是苦,内心了解苦恼,并对出离苦恼有信心,因此更可深
入研究教义,体证缘起法,离一切生死烦恼大苦集。

    修行必须要先具足几项,在我们律篇里会说到,这地方先稍微说一下,即信具
足,慧具足,戒具足,施具足,这四项是有次第的,一定要知道,八关斋戒就是在
家学佛信众不可缺的法门,因为它是加行戒,一方面有功德可得,一方面又可种下
出世的正因,时间不很长,持守又不困难,且又不会影响我们的事业及家庭生活,
加上所得的功德又很大,实在是很适合在家居士来修行。但是不要只求形式的受戒
,必须如法持守奉行,这样才是真正受戒,如果在一日一夜的持守八关斋戒中,遇
到有其他特殊的情形时,譬如说:饿得肚子没办法,或因身体问题没办法过午不食
,或者说逆缘现前,没办法如法受持过午不食,那么你都可以舍戒,因此八关斋戒
舍戒可说是非常简单,怎么说呢?本来受持八关斋戒只有一夜一日,不需要所谓的
舍戒不舍戒,但是假使你在一夜一日的受戒当中,不得已必须要舍戒时,当然也有
变通的方法,因为既然你受了,就不应该要舍戒,一夜一日而已,用不着舍戒,但
是为了预防万一,有其他意想不到不能继续受持八关斋戒的情形现前,那么就向一
个懂事的人说,唉呀!‘我因为因缘环境未具足,没办法受持八关斋戒’,这样就
算是舍戒,有够方便吧!在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之中有说,也有舍八戒许可,是这
样说的:‘若受斋日,欲舍斋者,不必要从五众而舍斋也,若欲食时,趣语一人,
斋即舍’,就跟一个懂事的人说,说我肚子饿得没办法,我逆境现前,我实在没办
法持守下去要去吃东西,这样你就是舍戒了。这意思就是说,在你受持一日一夜当
中没办法,不要想说我受持八关斋戒一日一夜就准备要舍戒,这样你就不要去受持
八关斋戒,也不要想说我受持八关斋戒功德很大,去只跟着人家念,而不知道在受
什么?一天吃饱不知持守六念、受持六念,当然也不是每项都同时受持,你若根器
没办法就受持一念清净就好,要六念同时持守清净会感觉非常复杂,方法不只一种
,很多,但是这最主要方法是出迷入悟,不要入迷出悟这就不对了,出迷不可执着
,要离开执着,所以引离迷走入悟这都是方便,方便不可变成是随便,引导人走错
路这是很可悲也很可惜。所以有特殊情况而不能继续持守斋戒,就向懂事的人说一
声:我不能持守斋戒了,这就是舍戒,要不然八关斋戒只一夜一日而已,不用再去
舍戒,这范围在一天一夜里。八关斋戒就讲到这里,如果有不详细或不了解的人自
己可再深入去研究,要不然你去受八关斋戒时,当然有法师会开示,引导我们继续
增加了解。

    自觉佛道  下化众生

    现在来谈菩萨戒。八关斋戒之后就是说菩萨戒,其实佛陀时代,并没有所谓的
菩萨戒,但是菩萨戒的精神我们又不可否认,佛陀时代只有三皈五戒及八关斋戒,
所以要说菩萨戒之前,首先来介绍何谓菩萨。菩萨我们时常听到,人家说你是菩萨
,菩萨的称呼时常听到,你是位大菩萨,听到菩萨一般人都认为是相当崇高伟大的
印象,甚至大部分人会联想是佛堂上所拜的观世音菩萨及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
普贤菩萨等等菩萨,都会这么想,菩萨是简称,应该称为‘菩提萨埵’,解释为‘
觉有情’的意思,因为菩萨在部派佛教里开始就已经有了,这个‘菩萨’的名词是
从部派佛教引进中国佛教里,有些人认为菩萨两个字是我们中国才有的,其实不是
,在部派佛教早就已经有‘菩萨’的称号了,所以菩提萨埵也就是觉有情,‘觉’
是觉悟,人家说你觉悟了吗?觉悟了,觉知、觉见的意思,觉分为觉知、觉见等意
思,那么觉悟什么呢?当然觉悟苦集灭道因缘法,觉悟我们的苦,从贪执来的,有
所执着,有这个五蕴身,有这个肉体,有这个肉体就有眼、耳、鼻、舌等等,没有
这个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人就不成为人了,父精母血来生成这个肉体给
我们,有这个肉体就有精神及物质,精神和物质则统称为‘五蕴’,也就是说‘人
’,也可说是五蕴体。那么有精神和物质就是说有眼睛可看到外面,今天喜欢看,
大家听得很喜欢,大家听得静静地,听得很有精神,讲得很好,让他们听得精神集
中,今天讲得大家都在打瞌睡,这里打瞌睡,那里也打瞌睡,就说无聊了,讲得口
干舌燥一看大家都在打瞌睡,这样你心想就不要讲了。所以在这个地方就是好与不
好,快乐与不快乐产生累积起来的,今天讲得大家精神集中听懂,明天要讲时心会
想我讲得大家听懂,嗯!再来讲,如果又邀请去讲看大家在打瞌睡,我讲他们听不
懂,讲得口沫横飞他们却睡得打呼,你内心就会感到不想再来说法,所以在这个地
方慢慢累积善恶好坏,和不好不坏的心态,在这个心态之后,有了意志,产生意志
行为,这好与坏的行为,就感召你快乐与不快乐。

    觉悟就是了解,不是神赐给我们苦与乐,更不是佛菩萨赐给我们苦与乐,也不
是任何人赐给我们苦与乐,就像现在社会有很多人都得到幻想症,要不然就是忧郁
症,都认为快乐给别人,痛苦都给自己,其实在佛法来讲,世间没有一个人有力量
能让你快乐与痛苦。假使今天那个人讲经讲得很好,你如果听不懂,别人可以快乐
那么你会快乐吗?你不快乐呀,假使这个人,真的对你很好,但是你没有领受,那
么快乐从哪里来呢?所以这个快乐,是自己本身所分别出来的。别人要让你痛苦,
假使他骂你,你不感觉他在骂你,痛苦在哪里?你无所痛苦啊!所以快乐与痛苦,
绝对不是从外面来的,体悟佛法、了解佛法、修证佛法,最主要的是你在活着时,
就已经在超越生死、快乐与不快乐的情景下,这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那么多方法
,就是要引导你达到这个地方,我时常说涅槃并不是死后的事情,不是啊!涅槃是
真真正正在活着时就了解人生宇宙的真实相,了解透明性你就无所恐怖,就像这个
月会钱又到了,而你银行里面的存款足够付会钱,你哪会怕呢?假如你银行里面钱
不够,等到会钱应缴的期限到了时,你就开始烦恼紧张,当然就是这个样子,所以
了解宇宙人生生死的本来实相,就是缘起空性,你哪有什么紧张烦恼的事,没有啊
!所以觉悟苦,就是‘集’来的,我们要灭苦,就一定要修道,要修道一定要按照
戒律,依戒与律慢慢来亲近法,了解法来修道,但是要了解修道、体证,这有个次
第嘛,循次第渐进而上,就能了解生死的本来实相,觉知宇宙人生本该因缘生因缘
灭嘛!简单说这个身体也是因缘生因缘灭的东西,世间一切也都是因缘生因缘灭的
东西,没有一个无因自生,无因自生就是说没有因缘而自己能生出来的,这是不可
能的,那么觉见什么呢?觉见宇宙人生一切都是生灭无常的,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
,就像今天大家来结缘,大家来这里听我讲,因缘具足,等一下时间到了,一个小
时过后,我做我的事,你们也要回去做你们的事了,这次听法的因缘就散了。等到
因缘又到了,大家又来听我说法,所以不是你永远坐在这里听,我永远在这里讲,
我们这个身体,五蕴身也一样,都在无常变化,心念在变,肉体也在变,肉身在变
什么呢?变老,出生那一天就渐渐开始衰老了,简单讲,从在妈妈的肚子里,有这
五蕴身,我们就开始成长,到达一段时间后,就开始老化,这就是无常变化,不要
听到无常之后,就开始紧张,变得消极,你了解无常,体会时间宝贵你才会更加积
极把握,利用时间更加努力、精进,努力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不要听到无常脚就
软了。听到无常之后,你会更加意志坚强,我要不是了解无常,我实在不要这么拚
命,一天忙到晚,因为我们了解无常性,人身难得,时间不长,所以更要积极,这
才是真正了解无常。了解不是消极的,而是要积极的,了解无常的人是积极的,若
因无常而消极的人,他就是对无常不了解,无常是不能永远存在、不变的意思,所
以叫做无常。

    有情就是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所生之意思,五蕴身众缘和合的意思,也可
以说众生就是众多生命和合之意思,但是在众缘和合,很多生命当中来说,有的是
有情爱的,有的是无情爱的如植物乃至矿物,树木也是众缘所生之物,草木也是众
缘所生的东西,一切矿物也是众缘所生之东西,就像前面那台录影机,它虽然是个
物质也是众缘所生,由电线、电源等等所合而成的才能摄影,要不然怎么能摄影呢
?所以包括有情、无情,一切皆是众缘所生的,没有一样不是众缘所生的,植物、
矿物都是一样,现在我们要说的只是有情爱的生命,有情爱生命,所以称为有情,
那么我们将觉有情合起来讲,也就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为觉他,自觉觉他
的意思,这也是所谓菩萨的意思,我们学佛的目的,也就是希望能成就智慧,亦就
是成佛(觉者)。但是要成就觉者,成佛也就是要智慧开启,那就必须要经过很多
修行的次第,菩萨是成就的正因,佛则是菩萨的果,我们可以这样说,要成佛必须
要有出离心,你对世间一切享受执着不舍,那么你要如何成就呢?你就是执着这个
地方,所以不能体证苦集灭道,你对世间苦有认识你才想要出离苦,你才会想去了
解苦的原因,所以你也才能体证苦集灭道,了解四圣谛,了解十二因缘,了解八正
道等等。

    学佛乃为知苦以离苦

    现在常有很多人来找师父开示,我问开示什么?他说他要学佛,我说:‘你为
何要学佛?’他说:世间有苦。那就有资格学佛,假如说学佛就是要保佑儿子、女
儿考上大学,保佑不生病,保佑一生不会死,那这个人不够资格学佛。他不具备学
佛的动机,不是针对要离苦而修的,他就是要求保佑感应,虽然有些人可以由求感
应心态转悟入正见,可是有些依然被迷信拉走了,再说得简单一点,若我们不生病
,医院医生再好也跟我们无关,那么你如果生病,医生在哪里你就追到哪里,原理
就是这样,学佛就是你知道苦,而想要出离苦才有希望,那么你不知苦,感觉世间
很宝贵活得很快乐、很好,永远想要来当人,那你学佛要做什么?所以学佛就是要
做出离苦恼无烦恼者,出离不是说要赶快死,死后要生到其他世界,不是这样,这
样就有求生、求存、求再生,如果有想求再生的心态,你要如何出离?永远只是在
换一个地方生存轮回而已,不能真正出离一切生死的痛苦,是不是这样呢?所以在
我们学佛当中一定要想求出离,出离就是要有舍除一切烦恼痛苦的决心,你有这种
决心,你也有慈悲喜舍的大愿心,当我们要出离生死之后,我们还有一个大愿的心
,将体证之后的心得教导给别人,所以叫做菩萨,时时刻刻念众生长期生活在苦海
中,思惟如何来救渡他们出离苦海。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要度人必须先度自己,
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下水时要将他救起来,自己不会游泳,你跳下去自己也会死
,反让别人增加麻烦,是不是这样?所以要先救度自己,你无法救度自己,要如何
去救度别人呢?要救度自己必须要深入佛法,包括要修持法之前,一定要先持戒,
在戒中不犯恶,所以你内心就会定,不犯坏事,心理自然就会产生定,‘定’就会
思惟佛法开智慧。但是不要误解只持戒就会开智慧,持戒本身不会,也不要误解修
定的本身会开智慧,这都不会,这要相依相缘的,因为你持戒之后心才能安,安才
能定,定才能思惟佛法。并不是持受戒而已,你不修定,或是只修定,却不思惟教
义,这都不会开智慧,不要说持戒自然就会开智慧,这种说法不圆满。也不能说修
定就会自然开智慧,外道修定的人一大堆,有些人禅定功夫非常好,强强滚都有喔
!这样是否会开智慧,若会开智慧佛陀就不会以一大事因缘来成就佛,来建立一个
佛教,佛教是自体证,并不是别人赐给我们的,是佛陀亲身体证的。这个地方我们
要了解,了解佛法,以佛法的戒律行持,达到自己体证,将自己体证离苦的方法一
一来教导给众生,让一切有情的众生同样得到解脱,所以菩萨是由于实践成佛之道
而得名,成就佛道是因为他实践了菩萨之行而得果,简单说菩萨是因,成佛是果,
其实说回来应该是怎样呢?要先有自体证之后才行菩萨道,这样说才对,无体证怎
样行菩萨道,这样就误人了。你自己没成佛,怎样教给别人,所以说菩萨这种解释
是叫我们平常既然要修行,就要开始培养菩萨自觉觉他的心,你培养自觉觉他的心
,有出离心及有度化众生的心,这两种也就是要学佛的法、律,学佛的方法,成就
的方法,就像佛陀所说应该必须要做的戒律,所以学法和戒律,两种的意思就是这
样。千万不要认为我去行菩萨道这才会成佛,不是这样,不能误解,这样就变成错
误了,要能利益众生必须要学佛,智慧开启了,觉者才能教导别人,否则就容易把
别人带偏了。所以这是提醒我们,要如何在菩萨的因地当中培养我们出离心,培养
我们慈悲心,出离就是要对治自己,以慈悲心来思念众生,跟我们息息相关,不忍
心看他痛苦,要培养慈悲心,就一定要想到我们人并不是独居的生活,而是群居的
生活,今天我有衣服穿,也要有做衣服的人,虽然你用钱去买,但是若没做衣服的
,我们有钱也是没有用,吃也一样,住也一样,所以在群居的生活当中,大家都不
能被否定的。我们不可瞧不起他人,我们一定要了解跟大家都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果依佛法来说,我们在还没有学到究竟之前,并不是一期生命就结束,如果依据
业力的轮回来说,我们有缘见面说不定是过去具有亲戚关系,也可以这样说,培养
你自己本身,有一种慈悲的心态,不要把它误解了,因此菩萨是成佛的正因,成佛
是菩萨的结果。

    菩提道次第 三十七道品

    这地方我再补充一下才能更加了解,如果要行菩萨道,就必须要清楚法与律,
若不知法与律要如何去行菩萨道,若是行世间善,只是世间的善人而已,佛所说的
离苦方法很多,但是依三十七道品受持才能成就道业,三十七道品是修行实践的次
第。三十七道品是什么呢?简单解释分七段来跟各位说明,第一是四念处,四念处
当中,第一就是身念处,第二受念处,第三心念处,第四法念处,所以四念处就包
含四项;第二是四正勤:一、已生恶令断灭,二、未生恶令不生,三、未生善念令
生,四、已生善念令增长,四正勤重修精进;第三是四如意:一、欲神足:乐修、
持戒解脱之法,二、勤神足:一心正念精进佛法,三、心神足:安心一境,四、观
神足:观察五蕴生灭变化,四如意足重修禅定;第四是五根:一、信根:信正信的
道理,二、进根:精进正法,三、念根:一心念无常苦,四、定根:心不散乱,行
住坐卧悉明觉,五、慧根: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五种就是慧根能生圣道
;第五就是五力,一、信力,二、进力,三、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此五种
慧力能入圣道;第六是七菩提分:一、择法菩提分,二、精进菩提分,三、喜菩提
分,四、轻安菩提分,五、念菩提分,六、定菩提分,七、行舍菩提分,这七菩提
分能由凡夫地由迷而达到悟,由未觉悟而成觉;第七是八正道:一、正见:见四圣
谛真理,正确认识宇宙人生的真实相,走向正道,二、正思惟:思惟四圣谛真理,
来断灭恶的欲念及我执等,生起正当的正念,三、正语:摄口,摄口不是什么都不
说,开口都说善语及法,说出和善真实话,不离正法的语言,口语不离一切法的意
思,四、正业:常摄行善,时时刻刻要摄住心,来行善持戒不要去造恶,努力行正
当的行为,五、正念:以正业来维持我们生命,不做不道德的职业,为了自己生活
,为了自己物质享受,做一些不道德的生活,这都不是正业,六、正精进:一心专
精不间断的向了解体证苦集灭道方向去努力,七、正念:忆念道精进正业,不要使
我们的心经常思想而行为偏向邪见,八、正定:身口意保持清净,触境不染,你的
身口意时时保持清净,根尘触境不会被境染,自在生活,你会过得生活自在。

    我们为什么不自在?十二因缘所说的触受落入爱取有,在回归自然中有讲到(
若要回归自然,我们常住有,从演讲集当中做成书,可打电话来索取,我们可以帮
你寄去),所以行菩萨道除了了解佛法以外,也必须行持体证苦集灭道四圣谛,更
要了解戒律,因为菩萨戒是菩萨应受持的戒律。简单讲菩萨是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来
的,那么什么是菩萨戒呢?就是菩萨应持守的戒,菩萨戒是一切成佛的根本原因,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受持菩萨戒,也应该学佛陀当时弘法利生的精神为根本,梵
网经有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是根本,是大众诸佛之根本,菩萨戒是佛陀
入灭后,经过部派佛教才产生出来的,所以我就不介绍菩萨戒,因为我是将菩萨戒
来引导大家,要学佛陀出离的精神,和利益众生的精神为根本,所以菩萨戒也就是
学佛陀当时利益众生四十九年弘法的精神。因为菩萨戒不是佛陀当时所说的,是佛
陀入灭后,有分山林派及都市派,经过部派佛教时,才有菩萨戒的出现,菩萨戒以
提倡佛陀一生弘法利生的精神为出发点,若不是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跟佛陀的精神
结合。今天时间刚好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乐,所求皆愿,时时刻刻活在自在清净
当中。再见!

    大愿语录:

    ‘妄想欺骗别人,必须先欺骗自己;不信因果诳众生,最可怜者莫过如此。’


☆  11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一
时  间: Tue Jan  6 12:02:18 2004

    回归根本佛义

    我们这个在家居士戒律篇,已经讲到菩萨戒了,菩萨戒我没从戒条讲,前集已
经讲过,菩萨戒应该是佛陀灭度后,在部派佛教才开始产生菩萨戒,所以我们一定
要来提倡佛陀度化众生,弘法四十九年的这种精神,那么我们就称这种为菩萨的精
神。戒本有很多种版本,希望各位有兴趣去探讨,我们不能说,对、不对,好或坏
,这种对、不对或好坏是相对待的,是依各人现在所需要的解释分别法来区分。因
为各个时代的生活,文化等等都不同,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文化,和现在我们的文
化及生活习惯已经有所差异,何况说离开了二千多年至今当然一定会有所不同。佛
教是印度悉达多太子由于他感叹人生很无奈,对生老病死不能了解,所以才来离家
出走,为了追求我们人的生老病死到底是何因,彻底来自体证,最后发现到法的自
然,那么我们堪称为缘起法,后来传遍了全世界。印度的生活文化,和我们生活完
全不同,何况佛陀当时为了想要度一些印度原有思想的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佛,
从心外去追求,认为说藉由天人、什么人的帮助可以让我们得解脱的方法,这种称
为外道法。要借用印度现有的沙门生活甚至将旧有印度的一些习惯、方法,戒加以
转变它的内容,目的也就是希望能够用他们过去执着的方法,来转化、引导他们走
入正信。因为很多人,既然他要出家作沙门,或是修行的主要目标是想要离苦,追
求解脱,但是毕竟他们找不到门路,无法找到一条解脱的路,既然是这样,佛陀当
时想说若一下子全部改掉,他们会觉得难以接受。像我们现今社会世俗有一种俗例
讲说‘新例不设,旧例不灭’,有人若这样拜,我们跟着就这样拜,久而久之就会
养成一种盲目跟从的习惯性,所以佛陀他,当然是大开智慧的人,认为说我就不要
设立什么所谓的新例,只须利用他们旧有的风俗习惯,来转化它的内容就可以了,
藉此慢慢引导他们走入正信,所以佛陀用很多方法来应机教化。但是传到中国,当
时,因为佛法要传过来之前,已经有大乘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大乘佛教取道较快的
沿海路线传入东亚,而且也很快的就传遍中国,另外原始佛教则顺由斯里兰卡路线
较慢地传布于各地。所以当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当然有中国人的生活、文化方
式,印度的生活方式,与我们中国的生活方式,当然不一样,因为它的天气、生活
、历史,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通通不一样,所以为了要将佛法传布,等于也就是要
将印度佛法传在中国里把它传布推广出去,就必须一定要运用方便法。过去传法的
祖师,为了顺利弘法也一定必须运用。所谓的‘方便法’也就是现有的中国文化,
用中国文化加入我们佛教思想,来作方便的转变,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转迷入悟让他
们走入正见。但是后来,时间愈久,方便法却愈来愈多,有的人以方便法作转变却
不能将他本有的宗旨稳住,反而随顺了方便,慢慢离正见愈来愈远,就如我在回归
自然第一辑所说,我们眼睛远远的看,若要看到一棵树的树枝及树叶较简单,那么
若要看到这棵树头,就必须要走近一点了,同样的道理,我们已经离开佛陀二千多
年了,只能见到枝叶,要见到树头较难,所以若要真的见到树头,我们一定要研究
探讨根本佛教。既然我们要学佛,就应该好好地来学习佛陀的身教及言教,这才堪
称是学佛,我们不能否认其他的宗教,也不能排斥其他的宗教,因为各人有各人的
因缘,各人有各人的智慧,各人也有各人契机的方法,要信什么我们没资格去要求
别人,也没有资格去希望别人信什么,但是既然我们已经要来信佛了,我们就一定
要来学佛。虽然佛离开我们二千多年了,难免我们离这棵树的距离愈来愈远,看不
见树头,那么若要真正看到树头你就需要走近,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走近并亲近佛
陀以前的根本佛教思想,这样我们就有办法彻底了解佛陀在说什么,既然我们要学
佛了,我们就一定要学佛,这是我的希望。各位思惟看看如何?所以离开根本佛教
愈来愈久,离开正见的生活当然会愈来愈远,虽然外型看起来是佛教,但法门的传
布却是已经偏离了佛法,初学者往往智慧不能具足,当然也就不能够对佛法彻底了
解,不能分辨出什么叫做真?什么叫做假?何况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有漏与无漏?
再就当时印度复杂的宗教派别中,各个宗教都宣扬其法门均是究竟解脱之道,尤其
耆那教所讲的法门,他们完全与佛教看起来似是而非,好像与佛教相同,也好像与
佛教不同,你若不是真正有用功过,了解研究过,是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不是佛教,
对不对,所以往往外表是要学佛,结果所走的却是走向印度外道的宗教,这样的现
象很多,也很可惜,如何可惜呢?我们想学佛,结果无法学到佛的教义,却学到印
度婆罗门教的教义,这样你想想看,我们可怜吗?实在很可惜,讲起来也真的很可
怜,他有心,但是初学者无法选择对与不对,所以不知不觉就走错了,他有要学的
心,实在很好,但是因缘不具足,却自己误解佛法,学到印度的婆罗门教,及印度
其他的宗教外道,这样实在可惜。所以佛法现在传遍整个世界,其中当然涵盖很多
各国的文化色彩,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的根本目的、根本思想一
定要与佛法的根本教义完全相应及契机,若无的话,只有外形是学佛,内在的涵意
已经偏离,那样就太可惜了。所以此处我们一定要了解,千万不要盲目的信仰及盲
从认假为真,否则,经过长时间的认假为真,要转变就没那么容易。也等于我们慢
慢养成那个习惯,若不是大智慧的人,他就无法扭转过来,却随顺我们自我的主观
,随顺人说我们就去听,不去分析对或不对,所以产生演变成佛教多元化。各人讲
各人的话,一百个人讲一百个人的话,所以很多被称为名嘴的人,名嘴就是很会讲
话的人,那么就受人称赞、及拥护,赞叹及供养,但是时代不同,真正的明师却反
而被遗弃,明师就是他真的有修行,他讲的法真的正确无误,并且能与佛陀真正的
教义相呼应,这样的修行者结果反而被人遗弃,不能得到像名嘴一样地受人赞叹供
养,因此产生了很多的后遗症,所以这是现代社会的共业吧!

    法尔如是 提升教众素质

    因为社会的转变,不是过去多子多孙的时代,过去的人一生就是生十几个,像
我父母生我们就总共生十个,现有的人生一个、二个,三个已经就太多了,社会在
变、环境在变,以前农业社会走入现在所谓的工业社会,所以演变慢慢不同,从前
是追求多子多孙,现在则是一个、二个恰恰好,有一些佛教里面的团体为了道场人
员需求,不得不勉强来收僧众,这是因为道场广及道场分院多,所以若无法多纳一
些僧众,就无法掌理寺院,寺院也等于是无人照顾,所以就比较不去注意这项,任
何人来都不拒绝,来就收,不依照佛陀的教诫,因为依教诫来说应该先留在寺里面
,经过见习两年的规定,导致引起了一些社会不满和误解佛教的问题。我们常常在
报纸上都可以看到,这些也是社会在变、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的一种现象,这也是
很如实,因为时代环境,走到每一个地方当然都有每一个地方的倾向出来。如果女
众欲求出家,应该先住在寺院两年学式叉摩尼法,如此不仅可提升僧众素质,也可
避免被误解产生很多是非出来,而影响到整个佛教。谈到式叉摩尼法的因缘,就是
佛陀当时为了女众出家而规定的,所以我们应该不能放弃佛陀当时规定女众出家的
式叉摩尼法,若是放弃式叉摩尼法之后,往往会产生很多后遗症出来,甚至让没有
真正了解佛教的人产生误会。何况广收僧众素质不足,当然若素质高、出家众愈多
,对社会、对佛教都好,能够将正见的佛教传布,能够让社会安和利乐,能够让大
家过着人间净土的生活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质的方面若不好,也是很容易导致整个
佛教界产生是是非非的问题,包括让外面的人误解,师徒失和气等等……。如果因
此演变出很多的是非,对自己或是彼此都不利之外,包括对佛教团体通通都不利。
其实佛法不怕我们去考验,因为真正被误会的不是佛法,佛法完全没有任何一个人
有办法去否认掉,它是缘起自然法则,这是真正的真理。因为就是传法不对,就是
僧众的素质不够,才是引起别人对我们佛教误会的最大原因,法的方面绝对没办法
让人否认掉,因为佛法是考不倒的,简单讲,法没问题,有时候是因为人为的问题
,所产生出来的而已。所以说到出家,出家并不是佛陀成佛之后才建立的,也不是
佛教专用名词,出家沙门并不是佛教的专用名词,在佛陀以前,也就是说在印度佛
陀未成佛以前,印度的文化就有很多种的外道沙门了,沙门也叫做出家人,是印度
人对各类出家者的通称,意思是‘净志’或‘息心’两种的解释。也等于是佛陀未
成佛之前的印度,就有很多所谓的沙门团存在,在印度的生活当中,追求佛法,是
为了要了解真理,佛陀于自体证悟道之后,创立佛教僧伽,也依着印度文化沙门生
活的方式生活,所以印度人就对佛教的出家人,称为‘沙门释子’。同样是沙门,
但是加了一个沙门释子,因为佛陀是属释迦族出生的,所以称为沙门释子,意思是
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出家弟子,就是这个原理,也等于说原本在印度就有出家生活了
,并不是佛陀才制定的,意思就是这样。

    世界上各类宗教出家的目的,都是想解脱达到自在,不错,出家的动机都对,
都想说要解脱达到自在,但是以出家形态来达到究竟解脱,虽然是很多宗教之共同
的思想,但是想藉用出家来实践禁欲的生活,以达到真正解脱生死最高境界的,却
只有佛教而已。意思就是,虽然出家的沙门团很多,大家的目标也都是要解脱生死
,可是以出家生活达到这个目标的却只有佛教,只有佛教才有办法达到真正了脱生
死的最高境界,其他的宗教现在还没发现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其他宗教僧伽团
外表看起来很相似,但是出家的内容却都完全不同,就其他的宗教出家而言,虽然
也有他们的宗派,而且也各都有一套道理及修行法门或修持的方法,我们不敢否认
没有,但那都是属于似是而非的理论及修行法,好像能够真正解脱,也好像不能究
竟离苦,不像佛陀能够有个相当明白的次第安排,所以他们就不能按照次第来修行
,演变到最后却变成盲修瞎练,希望死后能够生到天上,做天人来享乐,去那里喝
好茶,享受云游四海的乐趣,就像我们中国过去所讲的八仙那种自在的生活。有的
想说,我来修行就希望天神能够赐福免难,没有灾难,求神赐福给我,让我永远没
有灾难,永远平安自在,绝对没有这种东西,有的话除非就只有深信因果而已,我
们详细来参考佛教的起源,或印度佛教史,就能够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不再
讲到那里去,因为我现在是在讲戒,讲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希望各位拿印度佛
教史,或是我本人有讲过佛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及‘佛教的缘起’作参考
。所以他们所修的就是没有一个根据,也就是说不能用如实的根据来成就,来体证
,这也等于说是假相观。有一种叫做如实观,一种叫做假相观,假想的假相、幻想
出来,佛教所讲的并不是幻想想出来的,而是真正如实,有凭据、有证据,你若是
能够按照这样修就能够活着的现在马上去体证。并不是没有证据,没有根据的狂热
,属于一种偏执的迷信,佛教一直都是主张破除迷信,才能走进悟,唯有破迷才能
转迷成悟,并不是叫你走进迷信里,走入迷信就如同走入一条死胡同,不仅对自己
本身的慧命没有帮助之外,还会在我们的生活里面,产生受人蒙骗的情形,更严重
的有时候还引起家庭纠纷,甚至导致社会不安。所以佛教一直是叫我们要破迷信,
不谈玄,不谈妙,无怪力乱神,这种的倾向,只有佛教的宗教生活才能完全具备,
因为佛陀是建立在人性理智上来体悟真理,相当有凭据及依据,人人按照佛陀讲的
方法去行持,人人都是能够体证的。就好像说捏手会痛,你捏就会痛,这是如实,
并不是说捏不会痛,这就不是如实观的,绝对的真理,是佛陀亲自体证,由自体证
的境界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并不是如一般苦行的极端禁欲,也不是无因果论者的极
端纵欲,乃是依自然法则,顺着人性的实际生活,透过出家舍离世俗杂务,然后专
心来修行,如实体验并观察身心种种正负面生命的现象,以证悟出究竟的离苦解脱
道,这绝对的真理,并不是用假相观,而是用如实观彻底来观察体证。因此佛教所
说的绝对真理,即是所谓‘世上一切无有永久绝对’的,并没有一个是永远绝对的
东西存在。因为皆是相对的,均是缘生缘灭而无常的,你有苦当然有乐,有生就有
死,有善就有恶,有富就有贫,有智慧的人当然就有愚痴者,这都是因缘生、因缘
灭的当中所来成就的,并不是愚痴的人永远是愚痴,也不是贫穷的人永远都是贫穷
,并不是有钱人永远都是有钱人,关于佛陀的讲法,是有一个业力。当一期的生命
终结之后,除非你已经学到断灭一切烦恼执着,无所谓的求存、求生、求再生的心
态,对贪嗔痴完全百分之百的消灭,不然你这期的生命尽了之后还有你的业力,依
你的业力轮回,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所以不是永远绝对是这样,无论你内外(内
外等于身心)绝无所谓永恒不变的实体存在。譬如说:灵魂或是梵我诸神之类。这
等于也是因缘生灭,并没有一种永远不变的。譬如说:‘梵我’,梵我从何而来,
‘灵魂’、灵魂从何而来?当然一定要有一个起因与结果,绝对不能无因自生,若
是无因自生,我们就不能成就一个东西。佛教终极真理即是‘涅槃’。涅槃也就是
终极的真理。也就是说佛陀所讲的教义,终极就是涅槃。涅槃就是:对此绝对真理
的了解体认,亦即如实知见一切事物而无妄念或无明等所盖覆,也就是渴爱灭与一
切苦灭。若要了解涅槃回归自然第二十集以上就有讲到,可能拿来作参考。

    佛教的出家生活,并不是只有身出家而已,其实若无道念坚固者,是很难保持
下去的,况且有很多人出家没多久就还俗,也有很多人出家不久就走入歧途。佛教
虽然希望人人都能够来信佛、学佛,但却绝对不勉强人人都能够过出家生活,也不
勉强人人都一定要去出家,实际上,也不可能人人都能够过着出家的生活,因为各
人的业力、各人的观念、环境、思想不同,所以不是人人都能够过着出家生活的,
实际上也不可能人人都能过着出家的生活,这是事实。现在佛教的出家,有纯正、
正见理想的,当然也不可否认有不纯正理想的出家者,纯正理想的出家者,就是他
痛感人生是苦,他能够了解,体会人生是苦,是无常、是空、是非我,所以他对人
生的生老病死一切苦,产生无奈感,而且也是一个谜。所以世界上所有最大的财富
,权力、名利、恩爱等等都是不能永久存在的,只要你的呼吸断掉,我们世间人有
讲一句世间语言‘一命呜呼哀哉’前气出去、后气没进来,生命就完了,一切名利
等等,也随着结束了,居家生活虽然很有保障,经济很好,但是只要你遇到这段生
命结束后,一切的名利也都随之结束了。因为在家居士社会生活比较有障碍,有种
种不可去避免的事,而出家生活专精一心奉持禁戒,他体会这之后,就心想说我去
出家修行一心专门来研究生老病死苦等等,佛陀所体悟的法,按照佛陀所讲的修行
渐次来修行,藉自体证的经验之后,再布教利益众生。简单说就是身心必须都要出
家,身住于山林寺院里,是属‘身出家’,心里一心专精修行,不再恋慕世俗的五
欲之乐,即是‘心出家’。何谓‘五欲’?当然是色、身、香、味、触,对名利的
得失他都不沾粘,对世间五欲的名利,也不会去起贪执,不会再去执著「我’,因
此就会专心一致安心乐道,这种身心出家者,就是真正精纯的出家动机,也就是为
了要了脱生死,也为了要来彻底了解生老病死的原因是什么?包括自己自利之后,
再利益他人。

    出家的动机及目标

    当佛陀的僧伽势力愈来愈强时,僧团的规模也愈来愈庞大,也就是说‘沙门释
子’愈来愈多,所以依附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因为这个缘故许多怀有不单纯的出家
动机者,当然也有机会依附于佛陀的僧团里,藉这个机会,我们简单讲一句俗话,
就是凑热闹的人,混入了出家的僧团里面,这是难免的,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因为
佛陀当时五年前开始弘法之初都没制戒,五年后才制戒,可见一些不单纯的人,已
经走入当时印度佛教的僧团里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一件事。现在也有很多身心出家
的人,但是也有少数一些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者存在于当今的佛教团体中,这也不能
说无,一些人虽然他剃了光头,穿了出家坏色衣,就是说剃发染衣的人,虽然他已
经至戒场受了具足戒,也住在寺院里,或独居或二、三个住一个地方,本身也做到
洁身自爱,但是他的内心和外表,都是不一致。外形是出家,但是内心一直是被五
欲所染,一直都是在追求世间的一切五欲,外表是出家相,但是内心却是渴求五欲
,他们是为了生活,为了名利地位,而来出家,并不是为了离生老病死、世间一切
苦来出家的,也不是为了要发悲心,来专心研究佛法,以便将了解的来传布给所有
的人知道,能够在那里断了一切苦,他的动机,在起先要出家时就不单纯了,所以
这种人看起来其实很可怜,因为他得不到现实生活五欲的乐趣,又得不到佛法的利
益,所以以后还会感召业力的轮回,讲起来实在很可怜。这是佛陀时时刻刻呵斥的
一种出家人,在佛陀的时代就有了,时代转变至现今世界社会里,虽然我们的生活
水准提高了,但这对身心出家者,我们刚才有说很多,只有身出家而心没有出家的
人,当然也有少数。我们不敢说没有,佛陀的时代就有,现在时代怎么会没有呢?
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出家人不了解,反而会误会佛教的出家人,是因为在社会上遭遇
到种种的失败,甚至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对社会前途已产生心灰意冷,没希望,没
有勇气面对现实,所以才走上剃发出家染衣的,他们不了解所以才会这样误解。如
果是这种的出家动机者,绝对不是佛教的出家生活目标。譬如说:有一次我去参观
佛牙,但是有一位大学生就问说:‘你出家是不是在社会生活没有饭吃,或家庭、
事业等等失败才来出家?’当他这样问我时,我就答覆:‘不管你有得吃、没得吃
,这是其次,因为你们不了解现在的生活是如何的丰富与富裕,现时社会所欠缺的
是内心,并不是物质,所以我说你不了解。但是有一样东西必须要了解,你回去看
你妈妈或你奶奶,或是看你本人,你现在看不见你自己,以后你能够看到,但是你
看你妈妈以前与你一样,但现在为何与你不同,你奶奶以前也和你妈妈一样,和你
一样,为何现在不同了呢?所谓的会老、会病。’那大学生智慧相当高,一听之后
,就说已经知道我们出家的目标。出家的目标是世间没有一项是永远不变的,他很
聪明,马上能够知道,既然是如此,我们要追求不变的原理,所以要对世间的一切
彻底来体会,很不简单啊!

    现在也有很多人误解佛教出家人是消极的,或是遭遇什么,这是他对出家不了
解的缘故,但现在及过去也不可否认都有很多的出家人,都是他本身的动机不正确
,而进入佛门内。现今的佛教,因为有些出家人动机不正确就慢慢的直接影响到佛
教的团体,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这是难免的事。比喻说:佛陀在的时候,虽然佛
陀做的很好,但是也有人毁谤他,骂他、加害他……等等,从过去流传下来的经典
就可看的很清楚,简单说就是因为环境及各人思想不同的缘故。慢慢僧伽的素质若
不好,就容易被社会一些人误解佛教是消极的,他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反而看不起
僧伽,认为僧伽是一盘散沙,僧伽本来是六和敬的,却被误认僧伽是散沙,不值得
尊敬。其实出家人放下一切,不是什么都叫你放下,若什么都放下,吃饭也要放下
,对不对?睡也放下啊!所以是应该放下的放下,不应放下的要积极去力行,应该
放下我们就一定要放下,应该放下的也就是我执及贪、嗔、痴三毒,不做是非之争
,不介入无关于断苦修行,或是对社会无利益的事,因为如此,所以才会被一些人
误会,出家人是一种消极思想的表现。其实出家人绝对没有一种消极思想的表现,
若消极时,为何来出家呢?就是因为起先出家动机不正确,否则出家人真正是一个
很积极的人,其实佛教的出家人,自己应该放下我执,息灭贪、嗔、痴,如此利己
的积极修行外,还要负起积极的教化,教化别人,让别人能够放下一切贪嗔痴离开
一切大苦集。世界社会的是非罪恶祸乱起源,岂不是全由于我执、我们的贪、嗔、
痴、放不下,而产生无明痴见而引起的,所以佛教的出家生活目的,是想自求解脱
及助别人解脱,这才是真正佛教出家目的,而不是像一般人认为佛教出家是专对事
业,爱情等等失败,而走入佛门逃避的消极生活误会,佛教出家是意志坚强思想正
确,他有利己利人的大丈夫精神。所以若要出家,一定要先了解出家生活的情形、
自己出家的动机是否正确,要出家一定要先了解,千万不要盲目。否则别人说出家
好就出家好,别人说在家居士好就在家居士好,别人讲这好你就跟着走,那么你就
是自己没主张,没有主张的人怎么有坚强的毅志、毅力来精进修行呢?何况修行要
有长远心,若无长远心,你是无法马上修行就马上得到什么?现在社会就是因为产
生一种速成风气,希望要得到速成,所以才有让别人骗的机会,才会被别人骗走,
若是你脚踏实地,没有速成的思想,那么你绝对不可能会被人骗,这就是因为共业
的缘故。假如个个都能了解,世间并无不劳而获,绝对无速成的东西,一定要靠我
们自己努力才能获得成果,何况修行是一件比平常世间事还更艰难的事,那么你无
正确的思想,要如何去成就呢?这是不可能的情形。出家的动机正确,你以后才能
够成就,出家的动机不正确,那么你成就就很难了,所以佛教的形象,知见是否相
同?就是说你出家的动机,是否与佛陀当时出家的观念统统一样,佛陀未出家前身
为太子时,是因为对生、老、病、死苦之谜不解,对于我们人生,从哪里生?人出
生后,为何会老?会病?会死?来世间为何有如此多痛苦,对众生不平等遭遇,互
相残杀,为了解开这些谜团而出家,探讨这原理,追求这真正本来的面目是什么?
经过了数年的修证,自体证中来确实了解,了解生出苦的根源,是由我们自己本身
执着而来,无明故,有无明,所以我执,所以才产生互相残杀,产生生、老、病、
死,求不得苦等等的苦现前。所以他已经真正彻底了解了,从此建立僧团,然后,
他开始头一次度五比丘,再四处弘扬自体证的佛法,佛法,法就是缘起法、四圣谛
、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我们在佛教的起源有讲到,希望各位参考佛教的起源及
回归自然系列讲座,在这其中都有详细的讲述。因为建立了僧团,之后就开始传布
缘起缘灭的自然法则真理,所以要出家者,也必须一定要具足佛陀出家修行的正见
,确立出家的动机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不要盲目,否则只有身出家心无出家,也
只是一位光头俗汉而已,外表像出家,而内心却与世俗无差别,这样对自己及佛教
团体都没有好处。

    佛教的组织及教徒

    佛教的团体是由七众弟子所组合而成的,教徒有分优婆塞(在家学佛男众)优
婆夷(在家学佛女众),式叉摩那(学法女,学法女必须住寺院经过二年学式叉摩
女法),我们会讲到,我们会在戒律里讲到。然后沙弥(未受具足戒之出家男童)
沙弥尼(未受具足戒出家女童),此处在我们讲戒的时候,式叉摩女与沙弥戒,我
会再跟各位做介绍,其他比丘、比丘尼我就不介绍了。因为现在讲的是在家居士如
何修行的戒篇,所以我就不介绍沙弥与沙弥尼,只说到沙弥讲到式叉摩那,沙弥,
沙弥尼我们都说过了,比丘(出家具足戒之僧伽)比丘尼(出家受具足戒之女众)
。教理有分:一、五戒(包括十善):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五戒包括十善,这是
属人天乘;二、四圣谛:苦、集、灭、道(回归自然就是在讲四圣谛),这是属缘
起法;三、八正道:八正道包括三十七道品,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中主要实践的圣
道,也是说主要的道品,八正道也是唯一修行实践的道路;四、十二因缘、三法印
是四法印,共称四法印,所以也有说四法印,也有说三法印。教主是释迦牟尼佛,
由佛、法、僧、信众共同组成僧伽集团,佛教的组织就是如此,所以被称为佛教的
三要素。‘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法’简单说就是缘起、八正道,还有僧伽,起
先就是五比丘为僧伽,所以如此三要素及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以后慢慢演变
僧伽当中产生沙弥、沙弥尼又加上式叉摩那法,所以佛教是属于七众弟子。简单说
佛教的形成是由七众弟子来架构组成佛教组织,并不是只有佛、只有法,也不是只
有僧,佛、法、僧三项就像香炉的三只脚,缺一不可。所以有的人认为说皈依佛就
好,不用皈依法,不用皈依僧,这样就是不健全,所以在我们的三皈依里有说,希
望我们能够多参考三皈依。因为佛教有如此健全的次第教法,及如此健全的组织教
团,正因为这个原理,所以才能够将佛法流传遍布整个世界。

    现今世界不知有多少信佛之人,由于信佛的人很多,就必须要有它的组织,来
加以凝聚汇集,而在外型的组织之外也须有内涵如实的教理,这样才能够利益自己
,利益别人,要不然慢慢就会被社会淘汰了。尤其社会渐渐地水准提高,人的智商
愈来愈高,在这原则下,若不是真正具有利益社会、利益自己者,那么慢慢就无法
立足,所以谈玄、谈妙、谈神格等……,这种都骗不了人,虽然暂时骗得了,但骗
不了永久,还是要如实按照佛陀的教义,脚踏实地修行,这才是真正的究竟,否则
不仅无法达到离苦之外,往往还会误了自己、误了别人,可惜白白走这一趟人生。
现在藉此因缘来介绍沙弥,很多人不了解出家必须要经过沙弥,我们现在来介绍沙
弥和各位互相研究什么叫做沙弥?‘沙弥’二字是梵语,在中国解释分为两种‘息
慈’,止息的息,慈悲的慈,‘勤策’戒律也有这样说,亦有称呼‘求寂’共三种
,息慈者即是息恶行慈的意思,也就是熄灭世俗污染,慈悲济世众生,那么要慈悲
济世众生,必须要修行,修行一定要随观身口意,行住坐卧悉明觉,口语不离一切
法,不要讲世俗话,一些世俗话讲多,就容易被世俗的环境影响。勤策者,意思是
对修行精进,真正的猛勇策励。求寂者,意思是说求灭苦入寂灭之道彻底了解苦,
而来修行离苦达到圆寂之果的意思,圆寂就是修行,透过修行达到圆满寂静,简单
说,也就是究竟涅槃解脱之道。所以此处我们要了解。时间过的很快,又到了,所
以在此处跟各位说一句:‘再见!’感恩各位的护持,感恩!再见!

    大愿语录:

    真正障道的是自己懈怠,不肯努力精进。真正障道的是——被自己过去潜意识
的习性所牵制主宰。



☆  12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之十二
时  间: Tue Jan  6 12:03:06 2004

    各位诸山长老、各位护法居士、各位善信,今天我们又见面了!

    三品沙弥的缘由

    我们说到这梵语,梵语是印度以前古时的语言,他们认为印度的梵文,是梵天
所作的,所以称为梵文,以梵文所发的语音,则叫做梵语。所以沙门、沙弥是梵语
,沙弥是出家之道的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说,出家须从沙弥开始。沙弥在佛陀初期
僧团当中,本来是没有的,沙弥的出现应该是佛陀未出家之前还是太子时,他那时
有娶妻,并亲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罗侯罗,后来佛陀离家修行,证悟真理成佛后(佛
就是觉者),罗侯罗也随着佛陀出家,在那时才开始有沙弥的。所以在罗侯罗未出
家之前,无所谓沙弥,罗侯罗出家之后,才有沙弥的,因为罗侯罗九岁出家为沙弥
,因此就称九岁出家者为沙弥。当时佛陀叫舍利弗为罗喉罗受沙弥十戒,也就是从
这里开始,有了第一位沙弥的产生,第一位受沙弥十戒的人,就是罗喉罗。所以说
印度的沙弥,就来供奉罗侯罗为祖师,因为罗侯罗是第一位,当然就是祖师,这也
是印度沙弥供奉罗侯罗为祖师的缘起是这样来的,佛陀为什么不做罗侯罗剃度的恩
师呢?为什么佛陀不为罗侯罗剃度呢?因为罗侯罗要剃度时,佛陀叫舍利弗为罗侯
罗做他的剃度恩师,这原理也就是佛陀不想让佛法僧三宝混乱不清,所以那时叫舍
利弗做罗侯罗的剃度和尚,而目犍连为阿阇梨,罗侯罗的名字也叫做罗云,他出家
三宝当然佛宝就是释迦牟尼佛,也就是他亲生的父亲,法宝当然是沙弥十戒,他出
家的僧宝是舍利弗为和尚。沙弥可分为三品,第一、从七岁至十三岁,叫做‘驱鸟
沙弥’,因为这种沙弥年龄比较小,无法承担任何的职务,只有从事为僧团看守食
品等等微量工作,‘驱鸟’就是来驱赶鸟,怕鸟来偷吃东西,对于过去在原始佛教
时期,佛陀过去的生活中,沙弥是否有这一种说法我们也不太了解,这地方是依戒
律里的沙弥律仪说出来的,所以我们也就按照沙弥律仪来解释。沙弥那时的年纪小
,只能帮忙僧伽做一些简单的事,他从事这种辛劳的职务,就可以在这里慢慢种了
善根,为沙门僧伽团服务,因为年纪小,所以称为驱鸟的沙弥;第二、从十四岁至
十九岁,叫做‘应法沙弥’,这种沙弥能随顺,顺应沙弥行法而做,就是说他可以
做沙弥的职务,故名应法沙弥;第三、二十岁至七十岁叫做名字沙弥,这种沙弥本
应受比丘戒,但是他出家的年龄比较晚,或是有其他特殊的因缘,不能一时来受具
足戒,他有具备了比丘的年龄了,但是又滞留沙弥之位,所以叫做名字沙弥。沙弥
虽然分为三个等位,但同是受持沙弥十戒法,既然你是真正的沙弥,不管你在哪个
等位,都要受沙弥十戒法,所以均称为沙弥的缘故,就是因为你受沙弥十戒,所以
称呼你为沙弥。若是剃头改装,就是说剃头穿出家衣服,叫做染衣,但未受沙弥戒
者,我们不能称为沙弥,应该称为‘形同沙弥’,外面形态虽然和沙弥一样,外面
形态,就是穿着、剃头都是和沙弥一样,但他却没有具足受沙弥十戒的资格,所以
他没有具足沙弥资格。就是说没有受沙弥十戒者,仍是属于一般社会世俗人的本质
,所以称为形同沙弥,就是说看起来像沙弥,但是其实他只是看起来像沙弥这样而
已,所以只称为形同沙弥,不能说是沙弥。若是已受过沙弥十戒者,则称为法同沙
弥。这是由于受持沙弥戒法,而成真实的沙弥,因此,法同沙弥者也就是说他已经
受持沙弥十戒了。律中也有规定,七岁以下有力量做驱鸟(驱鸟是一种鸟名)这力
量,虽然他七岁以下,可是,拥有七岁以上的力量者,不能度他做沙弥,不应度,
七岁以上无力,虽然年龄七岁以上了,但是没有力量去驱赶鸟,这也不能度他为沙
弥;七十岁以下可以照顾自己生活的,可以出家为沙弥,但是七十岁以上者,不管
能不能照顾自己生活一律不可度。主要的原因是比丘大家都忙于弘法利生,忙他修
行的道业,所以并没有时间去照顾年纪小,或是年纪大的弟子,因为对于年纪太老
、或是太年轻的,是没有力量忍受出家这种严格的生活,他无法自己照顾自己,所
以佛教界不希望他们出家。但是出家的老人一定要尽力去照顾他,什么是出家的老
人呢?已经出家,已经受出家沙弥具足戒的人,对于出家以后的老人,一定要尽力
去照顾,佛陀对僧团长老的尊敬,在我们律篇里有说到,所以我们可以参考律篇的
说明,其中跟我们说得很清楚,佛陀对长老是很尊重的,包括很严格地教导比丘,
一定要尊重长老。沙弥十戒在八关斋戒中,已经有介绍过了,其中九条只有执持金
银宝物戒,我们没有说过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来做,这一戒的介绍,沙弥十戒戒条
,顺便来跟各位简单念一下,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淫,这地方不一样
是不淫,不同在家居士不邪淫,他是不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着香
华鬘,不香油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第九不
非时食,那么这在我们八关斋戒里面有说过,但是第十条不捉持,就是说不拿生像
金银宝物。这十条戒内容、意思,在八关斋戒之中有说明过了,只有第九条没有而
已,那么八关斋戒八条,为何在这里变成九条呢?这是因为九条,这地方是说,在
一条当中加成二条,只有八条,八戒中第六条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倡
伎,不故往观听,但在沙弥十戒中将他们分成两条,也就是第六不着香华鬘,不香
油涂身,第七条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也就是一条变成二条,这原理是在这里
。沙弥十戒和八关斋戒差别的地方,是他的时间上不同,沙弥十戒一定要久持的,
但是八关斋戒是一日一夜受持而已,沙弥戒是属于终身必须去受持这沙弥十戒,一
个是终身持,一个只受持一日一夜,所以沙弥戒和十戒和八关斋戒,除第九条之外
,前面沙弥戒和八关斋戒差别只有在受持时间的长短。

    简朴生活以制贪执

    沙弥戒第十条,我们现在来做个介绍,不捉持,就是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这
条戒,通常称为银钱戒。银钱戒,佛教的发源地在印度,依照印度的文化习俗沙门
是过着乞食的生活,和我们现在中国佛教是不一样的。他们的乞食生活是日中一食
,也就是一日才吃一餐而已,是沿街托钵而得,也就是说,从这条街沿路走去,手
中拿着一个钵,民众看到之后就知道佛陀的弟子,或是印度沙门要出来托钵了,是
要用东西来供养的,于是就将东西放在他的钵里,因此他吃的方面是从托钵而来的
。可是他住的环境呢?却住在树下,所以他们这种生活实在是非常的简单,也可说
到处都可求得安身之处,到处托钵,随处睡树下,是这样子。印度环境是属于热带
的地方,印度很热大家都知道嘛!依地球的地理位置而言,它是属于热带地方,因
为天气热,树木生长较快而且高大,所以树叶很宽很茂密,晚上住在树下,过夜之
后自然凉爽,感觉很自然。其实佛陀跟大自然生活是没有分开的,佛陀在公园里出
世,在树下悟道,他入灭也是在双树下,包括佛陀的弘法,除了后来慢慢有精舍之
外,在孤独长老来建精舍之前,大多数都在大自然的树下弘法。这是当印度热带天
气的时候而言,如果就天气较冷的时候来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冬天,佛陀依
其自己亲身的经验和体证,也只需要三衣,三件衣,就可以阻挡寒冷了,可见印度
的天气是很热,冬天并不是很冷,所以,我们佛教才说三衣一钵。不论出家或是在
家,我们吃、住、穿都是不能没有的,简单说,是不能缺少的,假如我们缺少根本
就无法生存下去,所以佛陀时代的沙门,吃是由托钵而来的,那么住则是在树下,
或是属于现在我们说的屋檐,也就是烧砖的棚底下住,那么他的衣呢?他穿的三衣
从哪里来的呢?印度当时的风俗,跟我们中国佛教生活不一样,人死后大多数怎样
你知道吗?都抬去要不是放在树林里(那山里树林全部放死尸的),要不然就是抬
去放在洞里,那山里的树林、山洞都是葬放死尸的场所,并不像我们将他埋起来,
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或是以火化的方式来处理,他们都抬去树林,所以这树林就像
墓园一样。抬去丢在那里,或是丢在洞里,露天放在那里或是放在洞里,顺其自然
任由他腐烂,等到尸体肿胀腐烂时就任由鸟兽自动去抢食吃他的尸肉,等到将死者
送葬完了之后,死者的家属也有将送葬时所穿的衣服,或是他的衣服丢在墓地的地
方,当死人的肉被鸟吃完了之后,所留下来的衣服,动物是不会吃的,出家人就可
以去把它捡来利用,将衣服重新洗干净,晒一晒之后再染色,染成坏色做成他们披
在身上的三衣,这就是佛陀时代比丘所穿的粪扫衣的来源。这样佛陀僧伽的生活,
包括他的吃、住、穿的问题,就没有什么问题了,简单说,也就是这么简单的生活
。但是对于行的问题,在印度的生活,尤其是僧伽出家人,更应该要行脚,行脚是
打赤脚用走的,他以行脚游化为本分,走到哪里饿了就托钵到哪里,走到哪里,他
就住在哪里,随顺因缘的成熟来弘法,来传布佛陀的法,当时传布佛陀法的人,除
了佛陀之外,有证果的弟子,也都可以传布他的佛法。所以,佛陀在当时的印度方
式,四处游历弘法,此外就是说用行脚的,佛陀还有一个很严格的规定,假使你不
是身体生病不健康者,那你就不可以坐车,一定要用走的,所以他说不得无病而乘
车,无病而坐车者,是不被允许的,假使你没有生病而去坐车,这样是不可以的,
所以,佛陀对生活的规律很严格,好处是能经行,他走的时候,像我们四念处走法
,脚抬起、移出、踩下去清清楚楚,藉此来观察我们身心的变化,所以,印度出家
沙门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因为这样,我们不需要有所谓的财富,因为财物过多
就容易贪,你若是没有所谓的财物,对于吃穿住和交通器具,都是用最简单、最原
始的,又怎么会贪呢?所以说起来财物对佛陀僧伽、僧团来说,是没有用处的,财
物怎么有用呢?是不是这样呢?更何况财物能使人增长贪心呀!因为你财物多自然
容易会产生贪心,自古以来,我们记得吗?世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人就是
因为这地方而产生互相争斗,所以对物质要求过度,是容易使人增加贪心的。不来
捉持生像就是说,佛陀禁止手不能去拿生像金银宝物,也就是让出家人能破除财富
的贪心,不用为了财物来产生挂碍,虽然财物能造福人群,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像现在我们的生活,你如果没有财物,没金钱,那么你连日常生活都有问题,但是
在当时印度的生活,他就不是这样子,印度的生活是对财物的问题,要求程度低而
且简单,如此一来,他就无所挂碍了。所以当时修行比较好修行,是跟环境有关系
,所以财富可造福人群,这是不可否认,但是,你如果没有好好运用财物,也有可
能财富是害人的。佛陀主张不蓄积财富,乃至不可去拿财物,这是属于犯戒行为的
现象,也就是,还让我们对财富起执着,包括为财富问题来累积财富,因此产生越
多的贪执,但后来佛教的出家人越来越多,在越来越多的当中,不管在素质方面,
或是身体健康方面,都会产生问题。出家人的身体,当然有的很强壮,但也有人的
身体体弱多病,后来佛陀为了事实的需要,就渐渐的准许出家僧众有僧房,就是说
在家居士发心来建精舍,因此就开始有了僧房的出现。所以现在中国和过去的印度
不一样,过去在印度时的僧房,是由在家居士供养的,在家居士建的,所以,他们
出家众不用为了来建僧房而烦恼。有时候佛陀最多也只是派他的弟子去做监工而已
,监工就是说是他所做的僧房规划要符合佛陀僧团的所需,这样才符合佛陀的制度
,当时也只有这种做法而已。然而在中国佛教却不是这样,寺院由出家人筹建,难
免出家人掺杂沾染在金钱里,这是因为文化、环境慢慢演变,变成现在出家人不能
没有金钱,若是没有金钱,连他的生活都有问题,所以,这也就是文化慢慢演变的
原理,时代环境不一样的关系。因此,佛陀那时候准允出家人有僧房,也就是现在
我们所说的寮房,所以他就要有生活必须的日用品,将生活需要的日用品储蓄起来
,才不会在雨期时无法出外托钵而演变成没有办法生活。渐渐地后来因为办道的需
要(办道就是有人要来闻法,佛陀就到那个地方讲经,所以那个地方就有个道场,
有个精舍,过去叫做精舍,这个精舍大家都会集合在那个地方,听佛陀开示,听佛
陀的教化),所以,慢慢的就有接受财物的必要,应付大家的开支。金钱是人类文
明的一种产物,也可以说是在相当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媒介,我用金钱跟你买东西,
你东西给我,银货两讫,尤其现在佛教对金钱的需要,可以说是无法免除的。后来
佛陀为出家的弟子们制作了一种,一种什么呢?说僧法,所谓的‘说僧法’乃是出
家人沙门旁边要跟着一位白衣,白衣净子,凡是接受人家布施金钱财物,便由那位
俗人代收,也就是说,不是我的东西,是净主的,这个净主的,现在我们若去泰国
或是根本佛教国家,我们都可以看到,这净法是可以警策出家人不要为金银贪执而
起,所以,这是很好的一个现象。什么叫做生像金银呢?生色者,生字生像是自然
生出来的,意思就是这样,生成的黄金就是称为生色,以银镀成金色,我们称的色
泽一样,所以这种我们称为像的意思,简单来说,自然生出来的黄金,本来是黄色
的,不需经过加工制造或将它染色原本自然的色泽,叫做生金,本质以白银,以石
黄煮染色而变成黄色,这叫做像金,又叫镀金,生就是说自然,生像以后才用染色
镀金产生出来的,那么宝物就是七宝,七宝者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珍
珠、玛瑙等七宝,大多数都说这七项,这是财物,这种东西是属于我们每个人过去
对这种金银财宝贪求不尽。就是无始以来我们这种相当严重的习气来指使我们贪得
无厌,就是说越多越好,越多越好都贪得无厌,永远都无法满足,世间没有人说我
已经太富有了,我们金银财宝已经太多了,没有一个会这样说,这就是贪求不尽,
永远永远都在那里贪执追求,有时追求到快要死了,他还对金银财宝看不开,这有
很多,也是事实,因为他不管一切都想追求到他需要的贪着,所以,永远都是无止
尽的。这种不计营求,便产生我们对修道的道心慢慢消失了,包括影响我们的修道
的道心,因为它是来增长我们的贪心,废除我们的道业。所以佛制出家人不得捉持
金像,捉持金银,是来订定出家人不能去拿金银财宝的东西,来防制我们的贪心,
贪求不尽的心,而影响我们的道业,所以沙弥十戒最后一条戒的原理就是在这里,
现在这一条戒只是徒具形式而已,因为环境嘛,时代、社会的演变嘛!只要这种形
式而已嘛!简单说就是不实际。

    式叉摩尼戒不可偏废

    我们八关斋戒、五戒说到三皈,三皈戒和五戒十善,八关斋戒,说到沙弥戒,
我们现在要来说的是式叉摩尼,这条在佛教中过去就有了,应该不可废,但这一条
很多都被废了,所以为了这条戒被废,因而会产生社会等等一些是非,简单说也从
这地方演变出来的。我顺便介绍式叉摩尼法,什么叫做式叉摩尼法,式叉摩尼法是
梵文,中国有好几种解释法,比如说:式叉摩那、式叉,式叉摩那尼或说式叉摩尼
,这都是一种名称,在好几种戒本里称呼不同,但这都只是一种名称,它的意思是
学法女或正学女两种。式叉摩尼是佛制定女众出家前必须要修的过程,简单说,式
叉摩尼法是佛陀制定的,这是佛陀时代,由佛陀亲口制定的一种法,并不是以后才
来制定的。这过程被中国佛教慢慢遗忘,将它忘记了,所以才有为了剃度的风波,
引起社会对佛教的制度有所误解,甚至也有剃度完之后,因为家长、家属的不同意
,产生很多让人误解佛教是不顾亲情的、佛教是无情的、佛教是一种消极逃避等等
后遗症出来。若是我们将式叉摩尼法这种制度加以保存,那么这个问题就不会发生
,而引起社会对佛教制度有所误解,所以,式叉摩尼乃是沙弥尼与比丘尼必须经过
的一种过程。

    女众出家和男众出家不同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也就说,女众要出家必须要经过
式叉摩尼这种阶段,男众就不用。因为女众出家若不先经过式叉摩尼这种阶段,那
么在你沙弥尼,这种阶段是无法进入比丘尼的地位,也就是说一定要经过这样的层
次,若没有经过这层次,应该不可以受具足戒。照理说受具足戒等于没有得戒,戒
本是这样说,但是男众要出家,他就不用,他只需走过沙弥就可再进入比丘,这差
别在哪里呢?因为女子出家就是要经过一个式叉摩尼法,佛陀当时为何要来定这一
条式叉摩尼法呢?因为女众和男众的生理不一样,不得不先经过式叉摩尼的这一个
阶段,不是佛陀不平等有看轻女众之嫌,或是认为女众要出家就比较麻烦,要经过
式叉摩尼法,并不是这样,再说,佛陀本来是不准允女众出家的,后来他经过阿难
尊者再三的请求,阿难尊者再三地跟佛陀请求,经过他请求之后,佛陀才答应,但
是必须依据八敬法,才能成为比丘尼。所以,佛陀当时要收女众出家须先依据八敬
法,简单说,最初女子出家时,她是依据八敬法才成为比丘尼的,那时根本无所谓
的式叉摩尼,没有经过沙弥尼,也当然没有经过式叉摩尼的规律了,为什么呢?就
是后来出家的女子渐渐多起来了,越来越多,意思是说当时的出家的女众素质很好
,所以不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在前面有说过,佛陀制戒有两种制戒缘起,一种是
因缘成熟遇到僧团中有人影响僧团时,一种是必须制好在那里等着,制戒就有两种
的戒法。当慢慢地女众出家的人越来越多时,难免素质就会慢慢的不齐,难免人多
质就差了,当然是人多质好,这样是最好,我们的要求也是这样。有些女子自己出
家没有多久,自己认为已出家,可以来度众了,竟然她就来度别人的女众来出家,
就是说她自己出家后,又去度别的女众,那么慢慢在这出家的过程,她自己出家没
有多久,又在这度别人出家的过程里,这师资的问题以及师资条件,并没有很严格
的要求,因此产生很多的问题出来。甚至有些比丘尼度了在家女子来出家,那么她
一出家就去受比丘尼戒,就变成比丘尼,在身心未能妥善安顿前,难免对出家的生
活不习惯。现在我们也有,出家的生活不习惯,竟然没有多久她就自动离开僧团了
,简单说还俗去了,离开僧团还俗去了。这是因为出家过程的限期也发生问题的缘
故,怎么说呢?就是说佛陀制定了很多沙弥尼戒,原理就在这里,受了沙弥尼戒后
才能成为比丘尼,有些比丘尼度了在家的女子来出家,那么要度她的比丘尼,不了
解女子还没来出家之前,她的一切生活,她不了解是不是已经有了小孩,肚子里有
没有小孩,要出家之前,要度人出家这比丘尼她完全没有去查明。所以,这女子来
求出家后,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小孩,加上当时的印度环境很复杂,并不像现
在我们的治安社会风气那么好,甚至强暴的很多,到处都有像土匪强暴等等的情形
产生。那么女子被人强暴之后,自己本身也不知道自己已经怀胎有了小孩了,她自
己也不知道,在她遭遇这种变故后,认为世间无常是苦才出家,动机正确。但是当
她自己出家做比丘尼以后,没有多久竟然肚子一天一天大起来了,那么这种后遗症
会怎样你知道嘛!出家人大肚子,当然会受别人的误解,出家人竟然会大肚子?是
不是她没持戒而犯戒呢?这真是尴尬的事情,其实她并不是出家后才犯错的,这是
因为未出家之前就被人家强暴,大家对于她的遭遇不了解而产生质疑。但是,谁会
了解呢?尤其在当时印度其他宗教很多,都尽量藉机会找麻烦,不是来毁谤,就是
运用其他各种不正当的方式来打击僧团。我们曾经看过很多这样的个案,甚至要毁
谤佛陀啦,要害佛陀啦,你看,堪称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是被耆那教的人打死,
被耆那教的人打得受重伤,然后才死的。可见当时印度文化,他们沙门出家的宗教
复杂一般可见,我们就可以了解。所以,难免别人抓到这种毛病之后,就大作文章
,藉机会要将佛教污染,甚至来毁谤,所以,以为比丘尼出家之后才犯了淫戒。这
还有个问题会产生,那就是这个小孩子出生之后要怎样处理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
题,尤其对僧伽团体问题影响最大,所以佛陀为了女子出家,增加了式叉摩尼法,
就可以运用这段时间做观察期,观察什么呢?观察期间为两年,这两年时间也等于
是磨练期,除了观察这女子性情使她渐渐能习惯出家的生活之外,也可以来观察这
女子的生理,是不是未来出家之前曾经有了小孩,是否有受孕没有,有没有受胎,
有人强暴或是她已经结婚之后才来离婚是否有小孩,这都是佛陀当时考虑到的事情
,这些层层的顾虑及观察,都是为了避免出家后又来产生这个问题出来。所以,有
人以为两年的观察期太长了,其实,所谓的两年在僧祈律卷三十九中有说:二年者
二雨时,二雨时,经过二个雨期,也就是将今年的雨期开始到明年雨期为止就是二
雨时,这意思也就是说今年到十二月三十日到后年的正月初一日,就算是两年了,
实际上,它只有一年零二天而已,甚至零一天而已,在我们的僧祈律里,就是这样
说的。现代的科技很好,但是式叉摩尼法也不可舍,因为现在的人要验明出女子有
没有小孩很简单,应该是很简单,现代科技发达嘛!使女子住道场,是要她能渐渐
地习惯出家生活让她体验出在家和出家的生活不一样,这不一样地方就是需要考验
的地方,并可藉此看出她是不是有正当出家的动机。所以,出家前二年的式叉摩尼
法,不可不重视哦,这不可以不重视哦!这若不重视会引起很大的问题。

    式叉摩尼戒之内容

    什么叫做式叉摩尼戒呢?是说式叉摩尼除了持守沙弥十戒之外,又另外加上六
法,就是说沙弥十戒者,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非梵行,就是不淫,第
四不妄语,第五不饮酒,第六不着香华鬘,不香油涂身,第七不歌舞倡伎,不故往
观听,第八不坐卧高广大床,第九不非时食,第十条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这刚才
我们已介绍。六法,第一、不与污染心男子身相接触,所以它有限制,不要跟有邪
念心的人亲近,因为他有污染的心态所以你不能跟他亲近,亲近恐怕产生问题,在
这地方佛陀当时制立式叉摩尼法的缘起。第二、盗人四钱以下,价值四钱以下乃至
一针一草,都不可以,式叉摩尼法就是要清净受持。第三、不故断畜生命,也等于
不可以杀生的意思,故意杀害异类众生使之死亡者这个问题。第四、不妄语,也就
是相反而说,对于无说有,有说无,有看见说没有看见,没有看见说有看见的情形
,都必须要制止,所以不可以说妄语。第五、不非时食,不非时食就是说不是吃的
时间你就不能吃,那时候,就是说日影过中而进食者,由于过去并没有像现有的科
技,现在有表啦!闹钟啦!那时都看手纹,早上看手纹,中午看太阳,看太阳就知
日影过中,日影过中就是中午已经过去了,所以,那时候的时间判别是用这种为标
准。第六、就是不饮酒,当然乃至不能一滴沾唇,沾唇就是来喝个酒,这式叉摩那
法当中,这六法当中没有准许我们去喝酒,式叉摩尼若是犯了戒律就不可以。式叉
摩尼戒的十戒前面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这四条戒就是四根本罪,就
是说任何人必须要把他逐出僧团叫做(灭),他犯了这四条叫做‘灭’,但是犯了
以上所举的六法之中的任何一法者,必须重新羯摩,羯摩就是说忏摩、忏悔的意思
。简单说作授戒忏摩等,业事之一种宣告的仪式,就是集大众,在大众当中坦白说
,我今天犯了什么戒,我犯了哪一条戒我犯了式叉摩尼法戒哪一条,所以叫做羯摩
。在根本说一切有□刍尼毗奈那卷十八中,又有一种说法,式叉摩尼六法的说法,
但是它里面的内容和四分律的规定有一点不一样,因为我们的戒本很多,佛法流传
到现在戒本很多。第一他有说不得独在道行,就是不能一个人走,佛陀为何要制定
这一条戒呢?这原理我们应该来想想看,应该是印度生活水准不好,治安不好,当
时的土匪很多,暴徒也很多,所以,恐怕一个人走,你会被暴徒强暴,因此就是说
不可以一个人走。第二不得独渡河水,不可以一个人走大马路,不可以一个人过河
,也就是恐怕你要过河要坐筏,以前都坐竹筏,竹筏在海上的时候,藉机会把你强
暴了,所以,那时的动机是这样子,假使你一个人坐筏,在筏上你也没有办法应付
他,所以被人强暴。第三不得触丈夫身,也就是不能跟男众在一起,不可以摸丈夫
身。所以,在现在印度,泰国,我们去泰国知道了,印度我本人没有去过,那么泰
国我曾经去过,泰国在家人,看到出家人都要让他,包括都不敢摸到他的身体。可
能过去跟这一条戒律影响有关系,因为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上车坐或很多人的地
方,对于出家人都会跟你保持一个距离,恐怕在无意中触到你的身体,可能跟这条
戒律的习惯性有关系。第四不与男子同宿,不可以和男人睡在同一房间。第五不得
为媒嫁事,就是不能做媒人,不能说你已经做个式叉摩女,你要去做修行的人了,
还来做红娘,这是不可以的。第六不得覆藏比丘尼重罪,不能说看到比丘尼犯了有
错误的戒律,我们应该要说出来,我们要说时,就是佛陀当时的半月说。人家说诵
戒的原理也就是像现在人的检讨会,现在人就是说,半个月一次大家来检讨,将这
十五天来的得失,或是有任何人犯了什么戒律,我们把他揭发出来,把他说出来让
大家知道,让他有改过的机会,从此不会为僧团的和合来产生烦恼,为了僧团引起
僧团生活的不安,所以,由于这缘故,叫做不得覆藏比丘尼的重罪。那么,综合讲
起来式叉摩尼法,应该现在社会环境不同,这自由的社会,人人生的小孩越来越少
,过去生很多,现在很少,爸爸妈妈难免对他这子女疼惜溺爱,若爸爸妈妈不是正
信的佛教徒者,那么他听到小孩子要出家,有的人则是产生激烈的反对。因为他们
就是希望我生孩子养孩子,就是期望他(她)将来养我,那么你出家了,我就好像
变成没有生小孩子一样,唯有这观念,出家者,若是经过式叉摩尼法,经过二年住
寺院,不可能两年住寺院,他爸爸妈妈不同意还能让他在寺院两年,所以,这种社
会问题就止息了。我将自己本身对戒律的研究,及在家居士如何修行的戒律,说给
大家参考,说到这地方也应该告一段落了。怎么一段落呢?就是说在戒的部份,若
是我没有说得很清楚,也没有说得很圆满,那么希望各位自己去找戒本来研究,因
为本人不是专门研究戒律,只是将我知道的跟各位做一番介绍而已。所以你要更加
详细自己去找戒本,自行研究,但千万不要走入神格化,不要走入迷信,我们研究
戒律,一定要将我们可以做得到的,或是我们可以力行的,或是对自己、对社会、
对修行有帮助。不要研究戒律到最后变成怪人,变成机器人,变成不自由,慢慢产
生精神分裂,甚至消极下去,这是我们曾经有看见过。所以,我们戒律说到这里告
一段落,以后我们在戒之后继续来说的就是律,戒说到这儿就告一段落,现在开始
接下去要来说律,戒就是禁止不可以做的,律是应该去做的,这是在家居士必须修
行的,不要说在家居士,出家人也应该说人人应该要做的事。时间已经到了,在这
地方祝福各位诸山长老,祝福各位护法居士,祝福各位善士能持戒清净,能持戒积
福,持戒越清净,你的福报越好,让你们福报圆满,再见!

    大愿语录:

    人若以执着心处事,则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劳身积福;劳心积业。


☆  13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戒篇):跋
时  间: Tue Jan  6 12:03:27 2004

    三藏浩瀚辄难入门,三学诠证亦非易事,然教理行证实为依缘互摄,偏废不可
,为求次第之随顺悟入,首应以戒行为进道之耳目,嗣后始足以明思辨惑、持定修
慧,成就住持佛法,自惠利人之道业。

    论及戒行虽广则八万四千,但实以五戒法者为其根本,随持受者之身分及修学
之调摄严净,更制立渐次递进之戒学,以利行人检点身心,策励正行。如来曾亲嘱
以戒为师,意衷实祈七众弟子得以本份因缘,尽形寿受,以为解脱生死之津梁,趋
证涅槃离苦之终径。

    近来受授皈戒之风气甚盛,然观诸现今习受戒法者,虽有求趣菩提之发心,但
每多不解行持义理,致多流于形式,重于事相上之讲究,或侧重经论研习,轻忽律
仪戒相之资育,致有心口相违、言行相悖之情事迭生,待至违戒犯律之际,亦多昧
于业行轮回之省思,人心颓势,败坏日甚!

   吾师上大下愿法师,深觉戒行实为众善之本,清净三业五欲之利器,为求在家
居士得以在俗繁琐之际,了然戒律仪规之义趣,以贯行法义之亲证,遂将多年研习
经律之实修心得,撷其精髓,依义解义,用资讲解明分,祈以七弟子众得以端赖佛
恩,渐趋正法眼藏,并臻净人心,证佛果之效。爰此缘由,承蒙师父嘱咐,谨立此
跋文,如实翔述,愿阅后人人得以循此准绳,戒行清净,获自在法喜!



                          一九九七年二月二十八曰皈依弟子圆智敬跋于慈莲寺



☆  14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自序
时  间: Tue Jan  6 12:04:06 2004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
                                 大願法師講述
    大願語錄:
    人與人之間本無障礙,亦無任何等級差別,只有自然法則之生滅,因為認證不
足故,而起障礙、煩惱。

                                   自序

    此律篇是屬戒篇的後續,律是行為的軌則,既然生於世間共處群體生活,就必
須履行共同的遊戲規則,恪遵各己本份,盡該盡的責任、義務。而這共持的依準規
範,主要是用來自律行為,繼而發展人們安居樂業的人間淨土生活。

    這共同的遊戲規則,持續相傳流布運行於社會,營造人們共同需求的和諧空間
,這樣的共業行為是必然的。反之,若無遊戲之準則,那麼社會就變成無律可依,
將導致亂象橫生、人心惶惶,所以必須仰賴共同規則來規範運行。甚且世間事本來
就沒有絕對的對或不對,端由各人主觀知見、業力造作不同而異,只要多數認同就
算差強人意了,因為這並非佛法所指的解脫道。但藉由遊戲規則的訂定,大家共同
的遵守,社會才不致脫序無章,有此約束範圍亦不易造作出軌。

    律篇所述全係現實生活中,為人處世的方針,亦是修行解脫道的助緣資糧,於
此謹供有緣人參考,祈令多少奏功生效,於各人建立和樂家庭,攜手營建和諧共榮
的社會,成就圓滿清淨、光明與慈悲的生活。

                              一九九七年五月廿三日大願寫於慈蓮寺大悲殿庭


☆  15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时  间: Tue Jan  6 12:04:16 2004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

    佛教的積極性常被誤解

    我們今天來討論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先來說律,規律的律篇。有人會問,戒律
、規律兩項不是應該要連在一起講嗎?其實是連在一起講的,只是我將它們分開來
解釋,這樣比較容易瞭解。戒就是戒止行為,表示不應該去做的;律就是應該去做
的規律,尤其身為一個三寶弟子更應該去做的。有些人只瞭解佛教戒律的一小部分
,那麼他就斷章取義的,認為佛教的持戒是消極的,認為佛教這樣也不行,那樣也
不行,太過拘束了,所以說佛教是消極的。會這樣認為的人就是不瞭解佛教。若真
瞭解佛教之後,觀念就會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原來佛教完全不是消極,而是積極
的。我們在律篇當中,就可以瞭解佛教是相當積極的。佛教所說的戒,即「諸惡莫
作」,就是說惡事不可做,壞事不可做。佛教所說的律,就是「眾善奉行」。戒是
「諸惡莫作」,律是「眾善奉行」,這兩者都是相當具有積極性的。佛陀不是神,
佛陀是人。因此他所制定的戒律都符合人生活的條件。

    或許有人誤以為覺者是高層次的神,也等於把他神格化,演變成佛教不能落實
於生活的緣故,也因此懷疑是不是對自己本身有斷惡的效果,同時又能對社會有所
貢獻?這個「眾善奉行」是佛陀所制定,戒的本身確實可以適應我們生活。「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加上「自淨其意」就成為完整的佛教。它們都不是消極的,是積
極性的。所謂的消極,無非是對佛教瞭解不清楚,要不就是將佛教落入神格化,才
產生誤解佛教是消極的。其實佛教是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因為佛是人嘛!他是親
身體證,所以他所說的方法,都是可以做到的,所以是完完全全人間佛教。佛教重
視度人,而且是針對活著的人,這點一定要瞭解,佛教的戒律不只是一般人所講消
極的行為「諸惡莫作」而已,這從佛教所制定的戒律中就可一窺究竟。在家居士如
何修行的戒篇已經講過了,若是不清楚,希望各位自己能再做研究,因為我所瞭解
的還是有限,所以希望各位能夠互相研究。

    道德是規律規範的準繩

    現在我們來講律——我有表明過:要將戒律兩項分開講。以下我要講的就是律
的方面。律是規律,凡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規律。不但每一位佛教弟子必須要遵循
處事的規範,就算不是佛教的弟子,也應該要如此去做。怎麼說呢?這種規律和規
範,來自道德,我們每個人對道德的修養,間接對人間其他人也都有影響。譬如我
本身做一件違反規律的事情,起因只是自己的無明,起貪瞋癡所造成,然而結果不
是我自己受害而已,還包括我周圍的人也會波及,重點就是在這裏了。也就是說我
本身犯了戒律,除了我自己以外還會影響周圍的人。比如說:我破口罵人,別人有
心聽進去,他就起了煩惱。其他如偷盜等等……,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我呼籲不
必加上任何的宗教色彩,也不管有沒有學佛,同時也撇開佛教的招牌,我們只是以
法來說,希望各位應該要行持規範、規律,唯有如此,我們這個社會才可以得到和
樂,將這個世界改變成人間淨土,使得人人過得快樂與輕安,有如是天上天人的生
活。假使我們不建立現有的天人生活,卻妄想死後才到天人的地方,這樣未免太過
遙遠了,也太危險了。當下的東西我們不會取用是很不利的,有如口渴時,發現前
面有一杯水,卻不拿來喝,不把握這無常的現象,只是捨不得喝,弄倒了就沒有了
。所以我再次呼籲大家:能即時行持這種規律,是每一位佛教徒、非佛教徒,都必
須要去做的規範。

    戒殺與護生的行持

    譬如說:五戒之一的戒殺就是禁止我們不殺眾生的生命,這就是規範。但是在
佛陀的戒律方面,只持戒不故殺之外,必須還要去做利他的規律,也就是說除了不
去殺眾生的生命之外,還必須去行持放生、護生和救生。對一切眾生應該秉持慈悲
平等關愛的心,更要積極的去做利益眾生的事情。譬如說放生,我們不明究理看到
放生物就買回來,賣主就會想:「這種東西,有人買去放生,我就再去捕捉。」我
們在後頭買放生物,生意人在前頭捉來賣給你,這樣到底是放生還是殺生呢?你可
以仔細想想看:首先,他捉很多來,在捉的過程中難免會死去損失一些,然後從你
買來放生前的這一段過程中,又將死去損失一些,這到底是放生還是殺生呢。肯定
的說:這是間接的殺生,根本談不上放生。其理由很簡單,它們沒被捕捉之前原本
都沒死,何必等你捉來再放生呢?真正的放生一定要做好護生,就是保護眾生的生
命,像保護野生動物,應該保護的要盡力保護,這才是真正的放生。所以說戒不是
指不去做的規範而已,還必須將消極的一面擴展到積極的一面,這是一定要做到的
,所以才區分戒就是不要去做,律就是應該要去持的,否則就永遠被人家認為佛教
是消極的片面而已。

    盜戒與布施齊頭並進

    那麼對不偷盜的盜戒之外,還須積極做到什麼呢?還要負奉行規律的責任,就
是說不偷盜之外,還要去行布施。不只禁止偷盜而已,還要去行兩種布施,一種布
施是假若你智慧比較好,就用你的智慧去教導別人,讓別人也跟你一樣有智慧。不
過,智慧有兩種,一種是世間的智慧,它是求生的能力;另一種是出世間法,也就
是出世間的智慧。假如對方傻,而你比較聰明,你就將聰明的世間法去教傻的人,
假如別人不懂得佛法,你就將你懂的佛法教導別人,施予世間法或出世間法這兩種
,都是不只持守自己不偷盜而已,還持守布施。還有一種就是我們經濟很好,生活
過得去,看別人沒得吃,看別人可憐,我們可以施捨財物幫忙別人。不管是施予智
慧,或是施予財物,只要心中不求償還,這種行為就叫做布施。所以我們持守自己
不偷盜之外,還要奉行布施,這是佛陀的戒律並行。

    不邪淫與有禮貌的行持

    如何受持不邪淫:不要說我們在家居士只受持性行為不邪淫就好了,當我們對
別人說話時,每開口都講一些會使人想到邪念的話,這樣我們就不對了。我們對別
人,行為必須要清淨,對男女之間說話要有相當的禮貌。所以戒邪淫的真正意義是
廣泛的,在律方面,要做到自己身心清淨,還要使人身心清淨,對別人彬彬有禮,
恪守男女有別的禮貌。

    不妄語與正語的行持

    持守不妄語:除了不說謊之外,還須講些真實的正語。什麼才算真實的正語?
就是說你對佛法深入聞、思、修之後,所瞭解的真相,用它來教導別人,這才算正
語。我們不能再用一些邪知邪見來教導別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前面我們
已經解釋過了,這地方重點在介紹律,所以在戒方面我就不再重覆了,唯一要提醒
的是持戒之外,不要忘了還有律要去行持。

    不飲酒與智慧的解脫

    我們受持不飲酒的目的就是要避免產生飲酒亂性,頭腦必須要時時刻刻保持清
醒,這是戒。在律方面,我們應該還要為社會服務,並精進修道。佛教所重視的,
跟其他的宗教不同,佛教重視智慧的解脫。有智慧才能究竟離苦,若是用祈求別人
賜予的迷信信仰,一味的跟著別人拜和賄賂,祈求賜東西給你,如果別人真能賜給
我們東西,這也只是暫時性的,無法久遠,何況求別人是難,處處求人,想依靠別
人也是不自由,更痛苦,所以最好是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智慧。我們不要奢求別
人能給我們什麼,別人唯一能給的,只能教導我們方法而已。佛陀說:「我只能教
你方法而已。」為什麼別人只能教你方法,卻無法給你實際的東西呢?我打個比方
:現在有人肚子餓,他說:「師父!我肚子餓死了!」我可沒法子替你止餓,但我
會教你方法:「現在你去大寮。那裏有東西可以吃。」方法給了,實際的饑餓卻並
未消除,他必須走到大寮,取到食物,還得把食物吃進肚子裏面,才可以止餓,原
理就是如此。所以,你真的要相信:沒有什麼人可以賜給你什麼,他只能教你方法
,告訴你要如何去止餓,告訴你要如何止掉你的煩惱、痛苦等方法而已。我也不能
送什麼給各位,你餓了,我也沒辦法立刻幫你止餓;你病了,我也沒辦法立刻讓你
痊愈,我只能將我瞭解的布施給各位,各位聽完以後,認為值得學,認為對自己有
幫助,那麼你就使用,使用後得到個中滋味,「嘿!真的!」到那時候你再教給別
人,教給別人我們叫做回向,也叫做如實的回向。這不同於誦經的回向,誦經回向
是很好,可以引導我們起慈悲心,但這種慈悲心,還沒達到如實的慈悲。真正如實
慈悲的回向布施是要將你親身聽來的佛法了解體證之後,將方法再教導別人,這才
叫真真正正的回向,真正的慈悲,這樣對自己有幫助,對別人也才有幫助。

    佛教是重視智慧的,要啟發智慧是不可以喝酒和吸毒的,因為你喝酒、吸毒,
你會亂性,精神不能集中,精神無法集中要如何悟道呢?我在回歸自然有說過,所
以一定要瞭解,除了自己不喝酒之外,還應該集中你的精神,以清楚的頭腦,來服
務社會人群,來精進修行佛道,這才是真真正正持不飲酒戒。不只是佛教弟子,應
該包括非佛教弟子,只要你有這種慈悲心念,只要你想對這個社會有所幫助,就應
該去力行,去實踐這種的規律。你可知道社會越文明,大家的煩惱就越多。因為我
們現在這個社會已不欠缺什麼物質享受,但最欠缺的卻是內心的安寧。物質在我們
已經太過於享受,是不欠缺的,最欠缺的是內心的安寧,因為內心缺少一份寄託,
所以才有很多人亂找信仰,怪力亂神等很多騙人的社會問題因而演變出來。有的人
身不由己,自己不想騙人,環境逼他去騙人,這種實在對社會、對本身、對整個團
體都沒有幫助,反而危害了社會。所以才有人說:「我們這個社會病了。」但社會
生病應該歸咎於我們不肯開發自己的智慧所致。真正要幫助社會,要運用我們的智
慧,才能使這個社會重新得到安樂,這是社會上每一份子都要做到的。

    戒與律圓融不可偏失

    所以修持五戒,並不只是佛教徒的事情,是人人都應該做的事情。持五戒以外
共同行五戒的禮儀,這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假使人人都實踐這種規律,那
麼我們社會就會安和樂利,人間就是淨土了,我們不用再向外去追求什麼,個個家
中和樂,從左右鄰居擴展到整個社會,大家一團和氣。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有如活
在天上一樣,希望大家都可以活在真實的天人生活當中。那麼我們不只是不犯五戒
而已,一定要去力行這種律儀,我一再提醒大眾,不管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我
們一同做這種利益自己、利益社會的事情,因為這叫做人天乘,也是根本的教義。
既然是人,又是慈悲、有智慧、有道德的人都應該奉行五戒戒律,奉行五戒戒律的
同時也必須要守規律。

    佛教裏有兩種法,一種叫做共法,另一種叫做不共法。共法是指大家必須應該
來做的,不共法就是說有的人智慧還無法開顯,所以還沒悟到緣起性空的真理。有
一點應該要注意的,它就是「不管智慧開否?和能不能看到玄玄妙妙的事,是兩回
事,不相干的。」後者跟了脫生死沒有關係,佛教重視破除迷信,不談玄玄妙妙的
事情。所以只管開顯你的智慧,悟緣起性空真正的道理,也就了解法了。法就是自
然。既然我們了解法是自然,那麼我們對每一件事、每一樣東西的來龍去脈都已經
清楚了,當然就不會產生顧慮和煩惱,沒有顧慮和煩惱我們就活得快樂自在了!因
為重點在這裏,所以佛陀教導在家弟子不只對外有個戒律,對內在家弟子也得遵循
生活的規範。我們必須要重視道德的戒和大慈大悲精神的律。戒就是道德,律就是
大慈大悲的精神。

    佛陀的法律與涅槃的真相

    我時常在說:我們學佛,要學會兩件事,一種是佛陀的法,另一種則是佛陀的
戒律,也就是學佛陀的法和律。若只學法,不學戒律,就不算一個具足佛陀法律的
行者。法就是了解佛陀不共法,「緣起甚深法」,這樣的正知見,加上行持,可以
捨去我執,一旦捨棄「我」的執著,那麼你行一切事,就不再沾粘執著,可從減少
痛苦,到達究竟沒有煩惱痛苦。把一切痛苦我執捨掉,當下就是出世間,這也是佛
教所指的涅槃境界。涅槃就是活在世間對世間任何事物都清楚瞭解,內心明白世間
一切事物本身並沒有對和錯、是與非、善與惡,因此不受整個世間的外境物質引誘
而產生煩惱痛苦。這情形就是佛教裏最高的境界,叫做「涅槃」。涅槃是活著的事
,不是死後的事。或許,有人以為人死後才可得到涅槃,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要
學道德的戒,也要學大慈大悲精神的律。但大慈大悲必須從關愛自己家庭做起,然
後擴展到不相識的人……。

    內外如一的大慈大悲

    很多人他嘴裏說慈悲,但不關愛家庭,棄家庭不顧,出了家門,對待別人實在
好的不得了,人家稱讚他:「哦!這個大菩薩」。可是,一回到家中,卻變成一個
很沒有理性的人,像這種對家中的關愛和外面的關愛有厚此薄彼的不同待遇,顯然
不是佛陀所說的法,因為佛陀向來並不這樣說。只要我們聽了佛陀的教義之後,我
們即知道佛陀他大慈大悲,做事是圓滿的。這個大慈大悲心,必須要由內心建立,
也須從對自己的家庭付出關愛開始,然後推展至其他人。也像我時常所呼籲的,我
們佛教徒要修行,應以身作則,循序漸進引導我們家族一起修行。假若你要修行,
而你旁邊的人卻不會跟你修行,反而阻止你修行,譭謗你修行,這時候,我們就要
檢討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教義?我敢說一句話,我們以佛陀說的教義修
行,我們周圍子女眷屬都會跟著修行。我不敢說自己修行得很好,但是在我剛走進
佛教之前,曾受到我的親族及朋友們很大的阻攔,我開始檢討自己,修改自己的行
為,慢慢的影響就近的人。現在我的眷屬,不知道有多少人主動要來學佛了。我們
不可以用貪瞋癡勉強別人一定要跟我們學佛,因為牽強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何況
俗語說得好:「有心度眾非度眾,無心度眾才是真度眾」。只要我們對自己的貪瞋
癡下功夫除掉它,其次再對我們應該做的職務及義務盡本分做好,那就行了。佛教
重視因緣但決不是硬拉人家來參與,是以我們本身所做的行為,來感召他人,使他
人心悅誠服而自願參與。所以我們必須從關愛自己,關愛自己家庭開始。不可以口
說慈悲,只對別人慈悲,而對自己不慈悲。如果說慈悲,對我們家庭、親族子女眷
屬卻不慈悲,只對別人慈悲,這是不圓滿的慈悲。簡單小家庭無法下手做到,我們
要向外怎麼有可能呢?所以我們從家庭下手,就是要對父母、對子女、對夫妻、對
兄弟等之間建立互相關愛。假使我們無法從家庭建立關愛,那我們如何培養大慈大
悲呢?單向外面慈悲會形成一種暫時性的應付而已,它不是出自我們內心真正的慈
悲。如果出自內心的慈悲,那麼連我們周圍的眷屬都應該是我們慈悲的物件。

    健全經濟道德處處樂融融

    一個家庭甚至社會,若是要和樂就必須要有健全的經濟和道德。若家庭經濟不
健全,這個家庭絕對無法和樂,每天都會為了吃,疲於奔命,爭相搶食。我用一件
比較簡單的事情來說明:在我們地藏殿邊有一個水池,水池裏養了一些錦鯉,我有
空時,就去看錦鯉的生活,錦鯉生活在水中,大夥兒遊來遊去,每只錦鯉當然都有
它的欲望,都在那裏找吃的。我就抓了一把飼料,把飼料丟入水池中,結果這些魚
沖出水面爭相搶食,它們為了吃,爭鬥得很厲害。這意思就是說我們人在饑荒之時
,也會搶食。健全的經濟就是要讓我們現實的生活安定,現實生活不安定,家庭必
定會起糾紛,是不是這樣呢?一個國家也是如此。你看現在經濟不好,所惹出的糾
紛就很多,若經濟好,百姓就安和,大家都不用為了吃而互相爭鬥。最近我們從報
紙上看到很窮的國家,為了吃的問題惹出很大的問題。所以佛陀跟我們說,一個家
庭要和樂,第一要件是經濟和道德要健全。若是經濟和道德兩項不健全,這個社會
,整個世界也是一樣,想要安和樂利是絕對辦不到的。現在很多政治人物,都要使
這個社會安和樂利,他們的出發心是絕對正確的,但是要使這社會安和樂利,必須
要具足兩項條件,第一條件經濟平穩,第二條件道德健全。這樣不管小至家庭,大
至社會就能安和樂利,世界也就和平了。

    佛陀對在家弟子,有很清楚的開示,經濟及社會道德。如何來持守?如何來建
立?和如何來負責?所以依這原理。我感恩很多在家居士,努力維持家庭,還可以
護持佛教,使我們出家人能專心研究佛法,我更應該布施佛法給所有的人,以表示
對他們的感恩,為了感恩,我想到了佛陀所說的戒律和在家居士修行的方法,於是
將我瞭解的和佛法結合起來。我又發個心:我應該來講「在家居士如何修行」。我
發現現在很多在家居士要修行卻找不到門路。像我說的回歸自然比較深,初入門的
人很多向我建議:希望我能說初入門的人能聽得懂的修行方法。幾經斟酌,我才開
始針對「在家居士如何修行」來下手寫稿。我把它分成一系列、一系列,依次第來
說,讓初入門的都看得懂。其實,佛陀他當時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只是我將佛陀所
說的,及我所瞭解的,和現實的生活結合起來,方便布施給各位而已。各位有辦法
按照這樣做,我們這家庭、社會必將和樂,再進一步修行追求解脫才有希望。如果
自己本身吃飯就有困難,那你要怎樣去修行呢?沒有照顧肚子,怎麼顧佛祖呢?我
二十幾年前就這樣想過了:「沒有照顧肚子,怎樣去顧佛祖呢?」這是現實的一件
事,佛教沒有否認現實的問題,千萬不要以為佛教只是在說道理而已,佛教重視道
理和實踐並行。這種道理若不能實踐的就不說,說那些也沒有用。不能用的,說了
也等於白說。所以佛陀開示我們對經濟和道德,都要相當的圓融。

    現在我來說在家居士對家庭經濟方面的態度,任何一個家庭若經濟很差又沒有
道德,這個家庭就不能圓滿,我曾經說過,一個家庭要維持它的健全,一定不可以
沒有打好自己的經濟基礎,你沒有經濟基礎,你的家庭要如何維繫健全?再說小孩
肚子餓了,一直硬吵,吵得哇哇叫!爸爸媽媽聽得也會沒精神。是不是這樣呢?不
要說小孩,成人肚子餓了,讓它餓,餓昏了,還是沒有得吃,我們心慌、心亂氣狂
也有。經濟不好,為了經濟問題家庭時常起糾紛,所以家中經濟基礎一定要打好,
若沒有打好,家庭一定不會健全的。佛陀還有說哦!說家庭由個人負責,尤其是身
為家庭之主者,就要對家庭經濟負起特別的責任。佛陀說家庭經濟不是一個人負責
而已,它必須分層負責,簡單說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將家庭經濟建立好,不單是現在
社會需要經濟,過去印度及世界各國同樣需要經濟,經濟若不好我們什麼都不用說
,所以過去經濟很重要,現在經濟仍然很重要。每一個在家居士的經濟很重要,包
括出家人的經濟也是非常重要。今天假使說我沒有東西吃、沒有得穿,肚子餓得沒
有體力,我怎樣能在各位面前和各位互相研究佛法的戒律?我想這是不可能的。假
使我現在經濟有問題啦!徒弟叫了:「師父!我們肚子餓了!」那麼我沒有好的經
濟讓徒弟安心吃飯,請問我怎麼有心能在諦觀園這地方和各位互相研究佛法呢?我
想這也是不可能的。不管是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經濟問題的,也無法否認經濟問題
的重要,不管在家、出家皆如此。

    放下、看開 不否認事實

    有些人對佛法不瞭解,自認為學佛的人就必須要看開。「唉呀!學佛要看開!
」「賺那麼多錢是帶不去的,辛辛苦苦有什麼用呢?」這種見解是不合乎佛陀意思
的。佛陀沒有跟我們這樣說,這叫做消極,不符合佛陀對在家居士的教法,也不符
合佛陀的意思。這是對佛法的「空」不瞭解,對「放下」不瞭解,對「看開」不了
解的緣故。佛教所謂的看開,是叫我們不要「執著」,對世間一切物質及一切親情
不可以把它否認掉,但是叫你不可以「執著」,因為這是因緣生,因緣總歸也會消
滅。

    法是自然的。什麼叫做法?法就是自然。「緣起」就是「自然的」,東西有生
就有滅,這生滅的自然法則,我們無法去左右,也無法去控制,假使我有個很好的
徒弟,你叫他不要死,或是我徒弟希望師父不要死,都是不可能的。妻兒,夫妻等
等都是一樣,有因緣生起就有因緣消滅,但是不能消極,認為這是假的,不需要親
情,不需要現在物質的生活。如果有這種想法就大錯特錯了。不瞭解佛陀「中道」
義的人犯這種錯誤是難免的。因緣和合相總有一天會消失,這是事實的真相。但是
現有的情形,我們就必須要惜緣、惜福,感恩,積極的努力。不管是物質,也不管
是經濟或感情,都要盡職,並盡力去爭取培養互相關愛,它不是消極的一面。這樣
的做法是真正的看開,真正的放下,絕不是旁人所說的消極。

    下面所說的這一類就不同了,那就是自認為學佛的人,有能力去賺的錢,卻不
去賺,自己家中子女眷屬無法建立和樂關愛,而認為自己就是在修行,這種就是對
於看開已經沒有盡責了,也已經產生一種錯誤觀念,對佛陀中道義不瞭解,也等於
產生一種消極。看開是認清緣起緣滅的真相,終有一天必會分開,必會分離,不能
永遠不變的存在,對這真理,對這自然,自己要清楚,一定要瞭解。到了那一天,
心愛的人分開了,而我的心還是很自在,我的命失去,我還是很自在,確實瞭解這
是無常。現實的東西目前在一起,說不定下一秒鐘就分離了。現實的人、事、物就
是這樣,有聚合的一天,就有分散的一天,這叫做真正看開了。身心自在,瞭解一
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是因緣的生滅,所以不會再去沾粘,對現實自然生滅,你已經
徹底瞭解「放下」,簡單說就是放下貪、放下瞋。能放下貪、放下瞋(瞋恨的瞋)
,那麼你就沒有愚癡了,對一切愚癡,對一切執「我」的執著捨掉。那麼這叫做放
下。不要應該做的事情放下不做,那麼這種並不是放下,它叫做愚癡。家中經濟我
們要負責,子女眷屬的情愛我們要建立,夫妻感情要建立,對社會關愛要建立,你
都放棄叫做斷滅,這種不是真正的放下。放下就是放下我們的貪瞋癡,放下我的執
著。並不是放下當下的因緣,這一點要明察,並請記詳細!不是放下我們當下因緣
及親情和事業,棄家庭不顧,這種是消極的態度,是誤解佛教所說的放下。真正放
下的人,他對一切諸惡以及消極行為都放下,反過來積極去盡自己本份利己、利人
的事。所以真正看開的人他的生活是有規律的,他的生活是有責任的。責任和執著
我們要認清楚,在「慈蓮月刊」中,我曾說過一個法語:責任和執著兩項,看起來
雖然是一樣,但是它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不要誤解了,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將「放下
」當作消極,將「積極有責任」當作是執著,這不一樣,各位要分清楚的。

    對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理透視它認識的相當清楚,做事不違背道德,以及違反大
自然的法則,處處積極把握當下,但對一切,內心沒有生起沾粘執著,積極面對一
切,負起責任,而沒有將寶貴時間以及空間,浪費在消極的行為上。也可以說做事
不對,我們可以重來,事情做錯了我們可以重來一次,但是呼吸、生命是不能重來
的。因為我做不對的事,可以改過重新做;但你的生命死後,時間過去之後,你就
不能重來了。要不我死去,明日再重來,這怎麼可能呢?瞭解無常必須更加積極,
而不是消極放下。看開一切都是假的,這是一種沒有責任的斷滅說。我們要瞭解緣
起甚深法,要不你就誤解什麼都是假的,你就變成消極了,你會抹殺掉現有的事實
,佛教沒有否認現有的事實,假若它否認現有的事實。那麼這佛教對自己沒有幫助
,對別人沒有幫助,對社會也沒有幫助,等於變成是一種消極。真有如此的消極做
法,如何成就緣起甚深的佛道呢?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經濟基礎的發展是每一位在家的佛教徒,都必須要去承擔接受的;包括非佛教
徒,也應該去承擔接受。何況經濟發展,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但是發展經濟必
須要取財有道。也就是說你要發展經濟,必須以正當的方法去取得,不能為了要建
立經濟,而違背你的道德,不擇手段去取得你所要的物質經濟,這樣是不可以的。
佛陀曾教示我們在家居士:我們要謀職業,穩定我們經濟基礎,但很容易生出想獲
得財物的欲望,取到不正當之財,反過來等於你去犯罪。也就是說佛陀認為你為了
穩定經濟基礎,你有這欲望,可是你卻沒有用正當的手段去取得金錢或財物,反而
卻做出犯罪的事。所以佛陀就在善生經說:「先有的生『善』之技術,後求財物。
」重點就是說一定要以正當的手段換取別人的金錢。不騙人、不拐人,這都是可以
的。如果用騙的、用拐的,這就不可以了。佛陀開示在家弟子謀求經濟的職業很多
,包括有士、農、工、商,包括書寫、算畫,一切的技術等都算正當的職業。綜合
起來,除非你所做的是違背道德行為的職業,否則,你都可以去做。不可做的,包
括為了自己享受,為了自已經濟穩定,反而讓別人承受痛苦,這種行業我們都不可
以去做。

    財物的運用與收支平衡

    我們以正當職業取得財物之後,還得注意運用,並不是用正當力量及智慧取得
財物之後就算了,佛陀教我們不是這樣而已。我們更加必須要注意它的運用,不能
毫無節制的浪費呀!因為錢可害人,也可以幫助人,是不是這樣呢?佛陀向我們交
代、叮嚀的很清楚,不要沒有節制而浪費。佛陀對經濟財物的運用,他的說法,我
們必須要注意,佛陀說:對我們的經濟、對我們財物使用,必須注意收支一定要平
衡。預算我一個月收多少錢?計算支出什麼款項?以我們一個月收入多少,就支出
多少為標準,不要沒有節制亂開支。沒有節制亂開支你就會「寅吃卯糧」(透支)
,就像社會上所看到的騙人啦!偷啦!拐啦!綁架啦!一大堆,報紙上幾乎天天都
有這種新聞。為什麼會這樣呢?歸納起來,就是他的開支沒有節制。比如說:嗜賭
的人,他開支很大,又不努力去賺錢,使得支出和收入不相符,所以才冒險走歪路
。佛陀知道會這樣,因此解釋得很清楚,說支出、收入兩項都必須要有計劃,不要
收入三塊錢,卻花五塊錢,這樣,會使得我們永遠負債累累。

    佛陀的經濟四分法

    佛陀將開支說得很清楚,以正當職業所賺來的經濟,將它分做四份。所謂的「
四分法」:一分為飲食;一分為田業;一分為貯藏,以應用所需要;一分給予耕作
旁而生,其他放著,作我們的利息。若是以現在生活來說,一分做家庭費用,也就
是說必須要維持家庭生活的日常開銷。一分為經營事業費用,也就是生意事業的費
用。一分儲蓄起來,貯藏就是儲蓄起來,放在家裏或在銀行。佛陀這樣說,過去印
度不曉得有沒有銀行?那時代有沒有?我們不曉得。現在存在家裏和銀行,那一種
比較安全?如放在家裏可能被人偷去!我們這裏的小偷很多,就是沒有守五戒的原
因啊!守五戒,小偷就沒有了。所以我們急需要時可以用得到。最後一分以現在社
會生活來說,就是投資。選擇在正當的事業中,做一個投資。例如:買公債,或是
銀行存款生利息,或是正當事業可以照顧得到的,那麼可以來投資。佛陀教我們經
濟四分法的用法,如此的清楚明白,也跟我們說綜合的開支。我們必須要有相當的
預算,如果沒有相當預算,我們時常會為經濟煩惱。以上所說的是經濟四分法,我
以漢文解釋,它出自善生經所說的。另外在雜阿含經第四十八有說,說什麼?以一
分為生計(和生活費用一樣嘛!);二分為營業費(事業的需要);一分為儲蓄(
儲蓄就是存起來)。雜阿含經是這樣說嘛!意思也相差不多啦!這就是佛陀他時常
開示在家弟子,對家庭經濟的根本原則,我們對根本原則無法建立,對收入和支出
無法掌握好,小孩子要註冊就開始煩惱啦!是不是這樣呢?繳互助會錢日期一到就
煩惱了,福報比較不好的跟別人租房子,交房租費日期一到就煩惱了,一下子感冒
或是意外的開支,你就開始煩惱了……,是不是這樣呢?一產生煩惱,就想打坐。
坐禪可以坐得住?思惟佛法,一邊思惟錢就「跑出來」了!是不是這樣呢?想佛法
哦!怎麼想,腦子裏還是跑出錢來!一天到晚煩惱錢,那有精神思惟佛法?所以佛
陀為建立在家居士修行根本基礎,對關於家庭經濟量入而出的適當運用,就是以上
所說的四分法,佛陀已經說得很清楚啦!

    濫用、浪費造成經濟蕭條

    家庭經濟最需注意的就是慎防濫用和浪費,佛陀也有說家庭經濟最要注意的是
千萬不能濫用和浪費。不該花費卻去花費,不該浪費卻去浪費,佛陀說都不可。沒
有計劃的開支,就算國庫也會倒。因此,規劃預算是必須的。像我們慈蓮寺都要預
算呀!師父的道場是新的道場嘛!要開發一個道場,要建設一個地方,那麼我去問
會計,問我們副寺(會計),我們裏面剩多少錢?她說剩多少錢,我就去做多少工
程的花費。要不,會引起常住的人心不安,他們會說:師父呀!你把錢都花到建設
,那我們吃飯從哪里來呢?他們就不會安心,所以必須要做計劃。我們慈蓮護法功
德會裏也是一樣,一年有一年經濟編列,今年編列明年,都有預算啦!如果沒有預
算開支,時常都在負債;這就是佛陀時常開示,我們財產消失的原因啦!也就是對
經濟沒有計劃的不良效應。所以我們人人必須要注意,尤其是因為懈怠、放逸、浪
費,沒有計劃,而將金錢浪費掉了。不該花的你把它浪費了,這是佛陀深深戒止過
的。他叫所有的人一定不可以濫用和浪費金錢,不需要花的必須要存起來,不可以
把它浪費了。

    窮的六因

    浪費、濫用經費,那麼你以後會窮。濫用經費有六種原因,佛陀說得很清楚。

    第一、就是說沈迷於飲酒,工作不好好做,拿到錢就去喝酒,喝得每天都爛醉
,認為喝酒可以解憂愁,他越喝越憂愁呀!因為你喝酒,只暫時將你的神經意志迷
惑而已,可是你的經濟越來越不好,喝酒亂了性,往往還發生事情,事情越多,叫
做雪上加霜,愁上加愁。所以喝酒只讓你暫時麻醉,不可能解決事情。真正有智慧
的人遇到事情,如實面對去把它解決,不是逃避也不是消極的,逃避不能解決,一
定要用智慧,如實面對現實去解決。所以每天都在喝酒的人,既浪費時間,精神又
無法集中,對事業更無法專心,有時也因為喝酒而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憾事來。
這樣不是煩惱更多嗎?而且又浪費你的金錢呀!

    第二、有人像無業遊民每天都沒有事情做,不利用時間去努力賺錢,不管什麼
時候,都可看到他徘徊在街上,閒逛百貨公司,無緣無故的把時間浪費掉。

    第三、又有人沈迷伎樂、娼伎,伎樂就是說花一些錢換取快樂,像打電動玩具
、看表演、看職棒、磨腳底、看賽馬,以及時下最流行的KTV、MTV等等!你要調劑
你的身心一下,還無可厚非,但千萬要選擇有防火安全,有政府立案正當的地方才
可以去。人與人相處難免有壓力,或工作疲勞的壓力,那麼為了紓緩你內心的壓力
,去正當的KTV唱歌,這沒有關係啦!這沒有什麼的,但是有的人,工作放棄啦!
拿了錢,就去KTV唱歌,時間浪費,耽誤自己,往往之間引起喝酒還造業,因而浪
費了很多的歲月,甚至在那產生很多是非出來,實在很可惜。

    第四、沈醉賭博,這賭博可以迷人,也最容易增長人的貪心,還包括會放棄他
正當的職業,因為賭博我有感觸,我今天若贏了,就會貪心,我若輸了,就認為還
要贏回來,因為我還沒有學佛之前會賭博,也會打麻將,所以我才有體會到賭博的
滋味。若今天贏了!喔!比做生意還好賺,若輸了就不甘願,若做生意的錢輸了,
還會再去賭,很想把輸掉的討回來,於是就越陷越深了,這佛陀說得很對。所以賭
博會迷人,還會耽誤人的時間呀!在賭博方面往往最會引起什麼?你知道嗎?就是
惹出事端,引起是非呀!這些恐怖的事情,我深深體會過。

    第五、結交惡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惡友會引導你在不知不覺中
走上不歸路。起先你做壞事情,你不知道,等到你發現時,已經來不及了。

    第六、怠惰,怠惰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每天都迷迷糊糊啦,每天都不
曉得做什麼,都沒有計劃,就是說一天過一天,事業沒有計劃,經濟沒有計劃,不
專心也不盡責去做事情。世間任何事情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若不付出相當代價,
你就無法成就。不要說社會事業,就依我修行的經驗好了,你若沒有真心下功夫,
內觀用功的話,不會有佛陀自動賜給你智慧,更不會有什麼人賜努力給你的,智慧
是由自己努力內觀開顯的,並不是別人從外表給你的。我如果認為別人會賜給我什
麼,我就會懈怠,我就會想依靠別人。依靠之後會失望,我敢說絕對會失望。如果
不想失望,一定得靠自己努力,腳踏實地,精進用功。

    時間到了,我們下集再見,感恩各位,祝福各位,身心安樂。再見!

    大願語錄:

    修行人能作世間事,但心莫存世間意,修行雖曰放下,是要放下一切妄想執著。


☆  16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二
时  间: Tue Jan  6 12:04:23 2004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大家吉祥如意!

    財損八因

    我們前集說到「濫用經費而損失經濟」的六種原因,是要提醒大家不可失足踏
入災禍中,因為我們本身不知道時間和經濟浪費掉的原因,假使你已落入前集所說
的六種主因,你就無法保住你的財產和讓你的家庭和樂。你的經濟和你的家庭和樂
,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世間人說過一句俗話:愛情麵包哪個重要?就是說感情和經
濟不能缺少,二項都要具足,這個家庭才容易和樂。除此之外,在雜阿含經也有例
舉消失財物之因緣,共有八種,第一、王家之難:怎樣王家之難呢?政府下個命令
或一個政策,就能將你所有財產沒收,也就是遇到政策改變,致使你現有的一切房
屋、田舍等,化為烏有,或國家滅亡改朝換代,換了國家統治當然會換條例,現有
的法律全都被否認了。像我們世界,現在到處都有聽說紛爭的地方,紛爭產生,這
一國去侵犯那一國,到頭來,被侵占的那一國人,就無法擁有他們本來的法律,不
被所侵占者的法律承認,所以叫做王家之難。第二盜賊:就是遭賊偷走財物。像我
們一樣,不管什麼時候都能聽到遭小偷或強盜搶財物。第三水災:水災叫做天災地
變。除非是大水災,我們無法抗拒,如果是小水災就是我們的水溝沒有通,所以才
淹沒我們所有的財產。第四、火災:現在火災很多。縱火的人很多,他們縱火是為
什麼?你知道嗎?因為他的心態不平衡,他在社會上自己站不住腳,站不住腳的原
因,若不是自己不積極,就是投機事業失敗,導致站不住腳無法立足,就消極想到
要報復,就有瞋恨報復的心。第五、自然消耗。第六、放利不還:就是錢借人生利
息,結果借錢的人不還你。第七、怨家破壞:遭人破壞、仇人來破壞、現在怨家破
壞,像戰爭就是屬於怨家破壞,戰爭一來我們的財產就沒有了,不管你有多少財產
,多少土地,都沒用了,都破壞了。第八、不肖子弟:生個浪子,父親留下很多財
產,到他手中都浪費掉了。

    浪子不回頭 血本無歸

    我曾聽到一個個案:某某人,生個兒子很不孝,原本家境貧窮,經由他辛辛苦
苦努力經營,終於積蓄一筆錢買了一些財產,這些財產慢慢因為政府政策影響帶動
,一下子變得很值錢,因為他只有一個兒子而已,從小時候就寵慣了,兒子開始染
上喝酒、賭博等等的壞習慣,他心想父親剩很多財產,不用去賺,一輩子都吃不完
,也不會修行啦!現在一命嗚呼哀哉了,還生一個兒子一天到晚放蕩、浪費,雖然
留這麼多財產,不到三年就被這不孝子花完了。舅舅在說話沒注意到他外甥昨天晚
上回來,在床上睡覺,被他聽到了,外甥就走出來說:「舅舅,我哪有那麼差勁,
我不用三年,我二年花完給你看啦!」後來聽說他父親死了之後,經過二年財產真
我父親遺留下的財產,我二年就花完讓你看了!」

    教育可防不孝子

    現在生了不孝子,就是很可憐的。不孝子什麼原理呢?並不是生出就是不孝子
,佛教是說多因多果的,也就是我們將他生出,生、養和教育很重要,不是生下來
把他養育成人而已,最重要的是教育他。那麼教育好壞跟父母親有直接的關係,千
萬不要誤解我這個兒子生出來就是仇人啦!這是欠他的,不能有這種說法,佛教是
說多因多果,佛教說緣,是適當的因緣,你有把這小孩適當的教育,適當的對他指
導,他絕對會惜緣、惜福、感恩,但是你沒有適當指導他,那麼小孩子會產生問題
。像現在社會有個問題,就是我們從以前農業社會慢慢轉變成工業社會,大家都太
過追求物質的享受,但心靈欠缺。為了物質的需要,父母親都必須去工作賺錢,留
下的小孩讓別人替我們教育。自己的小孩讓別人教育。這是個相當大的問題,當然
父子母子間的感情慢慢會疏遠,變成一生出來,有錢請別人幫我們撫養,問題於是
產生了,子女跟父母親的距離會越離越遠。過去我們家庭溫暖,社會和諧,像我小
時候,白天父母去做工,我們去學校讀書,放學回來,到了晚上,功課寫完了,就
在我們家附近的樹下。聽人彈琴、說故事、唱歌,所講的故事都是勸我們做到忠孝
節義,都不離開勸善,都是些對實際生活上有幫助的道德及因果事跡,大家在耳濡
目染之下,和隔壁鄰居的感情,和父母的感情,和兄弟姊妹的感情,都相當的融洽
。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住的地方越來越窄,不是關在一個像鳥籠的小房間,要不然
開口就是說一些社會是非,不應該的事,沒有幫助人,也沒有幫助社會,東家長,
西家短的說一大堆,演變社會越來越不平穩,社會越來越緊張。這個原理也出自家
長教育子女的良莠關係,家長與子女間缺乏建立溝通橋梁,有一條橋梁,有事情他
會溝通,如果沒有橋梁就斷了。另一方面小孩子受傳播媒體影響,叛逆性越來越重
,青少年的問題很多,包括吸毒的問題更恐怖,他不知道吸毒像判死刑。乍聽之下
,很好奇呀!一吸毒,掉進去就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子女的教育實在太重要了。
子女的教育若是不好,不論你有多少財產都將化為烏有。就像我以上所說的故事一
樣。所以對子女的教育要用心下一點功夫,除了義務的九年國民教育之外,父母對
子女的教育也是相當重要的。千萬不要以為早上我送小孩去上學直到小孩下課我去
接他回來就沒事啦!反正學校就幫我們教得好好的,這是不夠的。環境很重要,有
的人想要培養他的小孩把書讀好,得到好成績,但是父母親卻在那裏看電視,那麼
小孩沒有那個環境也無法讀書。最好培養我們家中的人下班回來,吃飽後,充分利
用時間大家都在那裏寫字,父母也在那裏寫字讀書,培養我們的小孩讓我們小孩有
讀書的風氣,這樣我們的小孩素質就會變。素質要變,環境很重要,沒有一個好環
境要說他會自愛而自動讀書的畢竟是少數。年紀輕輕大多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
闊,這時期最需要教育和輔導,否則生一個壞小孩,枉費你拼了一輩子,三代的累
積,一代就把它花完了。

    穩定經濟沒有過患

    佛陀開示,財產對我們並非可依賴之物,一方面又教在家弟子必須注意我們的
經濟,經濟若沒有安排好,說要修行打坐,肚子卻餓得咕嚕咕嚕叫;或一邊念經,
一邊煩惱月底的會錢或小孩子上學的註冊費,這樣怎麼有辦法修行呢?所以在家居
士在經濟方面一定要相當注意。實際上一個家庭經濟若沒有圓滿,那麼連帶整個家
庭也就不會和樂。像現在社會的亂像是有原因的:過去經濟景氣,大家要賺錢都很
容易,一下子經濟景氣差了,心就亂起來了,心一亂,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結構,
好多人失業。平時工作好好的,一旦失了業,你說會造成多嚴重的後果出來呢?這
是一個過程,我希望這個過程馬上就過去了。所以佛陀對在家居士的經濟,一直的
叮嚀,一定要把它做好,不穩定經濟我們就無法修行。出家修行的人不一樣,他沒
有經濟上的後顧之憂,因為有信眾布施,讓他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可以專心
修行。在家與出家的經濟來源,差別在這裏。佛陀說為了經濟我們應當學習正當的
職業,我們要用正當的職業來取得經濟,不要用不正當的職業取得經濟。以正當的
職業所得到的財物,供給家庭生活費用,若有剩餘,我們必須把它儲蓄起來,並不
是賺多少,花剩就統統花光它。佛陀沒有這樣說法,他叫我們要儲蓄起來。儲蓄起
來做什麼呢?以備日後有需要時就能用到。不能說都沒有儲蓄,一旦要用時,才來
煩惱,才來追錢。佛陀開示的用意主要就是為了健全家庭生活的基礎,若經濟好,
家庭生活的基礎就穩定,這樣我們才沒有生活的顧慮。佛陀他雖然鼓勵我們儲蓄,
但若是有意的過於節儉,就是說省錢不要省得太過份了,譬如隨便吃啦!卻變成身
體搞壞了;或應該花的你不去花,佛陀也反對這樣,反對我們的生活太過於刻薄,
過份節約變成了刻薄,佛陀叫別人不可以這樣。

    具足四法得安樂

    佛陀時代有一名婆羅門教的青年叫做跋迦,這婆羅門教的青年有一天問佛陀
說:「佛陀呀!如何而得現法安樂呢?」佛陀就跟他開示說:「要得到現法安樂,
必須要具足四項方法,第一、方便具足。第二、守護具足。第三、善知識具足。第
四、正命具足。」佛陀所說的第一、「方便具足」,意思就是學習職業,學習功夫
,學習職業修養完備,也就是說我們學習一個職業,有一個功夫,這功夫學會了。
第二、就是「守護具足」,意思就是說財產的保存,因為你有功夫,你有辦法在社
會上賺錢,賺了錢你要懂得如何保存財物,不要剛賺來馬上就花完了,或賺五塊錢
花十塊錢,他叫你會賺,但是要會理財,懂得經濟支出計劃,懂得保存。第三、「
善知識具足」,善知識就是說結交一些好朋友。好朋友不會拉你去吃安非他命,不
會拉你去賭博、遊玩、浪費、做壞事等等,所以你要結交一些善友,來增長道德的
修養。我們道德修養越好,福報就越好,道德修養越差,福報就越差。那麼我們福
報從哪里來呢?和道德修養有相當大的關係。第四、「正命具足」,是說不浪費,
不濫用財物,同時亦不可過於節省吝嗇。要知道正命具足是避免濫用、浪費或吝嗇
(就是說過於節儉)。佛陀的家庭生活教法是提倡中道的生活,是叫你過中道生活
,不是濫用、浪費,也不可乙太過於節省自薄,太過於節省自薄,也是不可以的。

    家庭生活規劃面面俱到

    佛陀對於家庭是注重經濟計劃的,如佛所說,此等的家庭經濟計劃,絕非只有
圖利安養自己及妻兒而已。也就是佛陀鼓勵在家居士,對於家庭經濟計劃目標,不
是只圖利自己的妻兒而已,只因鞏固家庭為最大的目標,畢竟是在家庭經濟充足中
,方能做到自利及利他的一切善行。我們的經濟來源穩定之後,生活就沒有顧慮之
憂,除了自己的生活沒有顧慮之憂之外,還要做利益別人的一些善事,就是說除了
用自己的經濟養護自己的妻兒之外,還必須要供養我們的父母,扶助親戚。我們自
己的經濟充裕,而親戚有困難,我們必須要幫忙親戚。現在這種風氣比較少,在我
們小時候感覺這種風氣很盛,假使我們要去親戚朋友家,覺得他家比較窮,我們會
順便帶一些米啦,或是帶一些菜,帶一些能生活的東西去,過去都是這樣。或是自
己生產什麼東西,就帶什麼東西去。過去親戚之間的感情很好,現在即使是住在隔
壁的鄰居也都互不過問,我不知道你,你不知道我。現有的人感情距離越來越遠,
雖然土地越來越窄,人越住越密,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距離卻越來越遠,過去土
地廣闊,人口少,所以房子大,人住的空間大,但是人與人之間,像隔壁鄰居親戚
朋友等,雖然空間寬廣,但是他們的感情卻是很親近,時代變得不一樣了。人與人
是營建共同的生活,而不是獨居生活,在共同生活當中,各人崗位的事,各人做好
,各人的責任各人承擔起來,叫做共同的生活,共同生活才能帶來社會和樂、世界
和平。

    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來

    現代人住的距離越來越近,感情距離卻越來越遠了。想想過去的生活,比較有
人情味,我曾經體會過,它有它特殊不同的地方,過去的生活和現在差很多,有時
回想起來,感覺過去的農業社會反而比較好,怎樣比較好呢?農業生活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當中,每個人心是充足的,是平和的。現在不一樣!雖然物質很豐富,可
是內心充滿空虛、緊張、嫉妒、煩惱、壓力等等,人人心中不安。因為就是有這種
事情發生,所以有的人才想藉由這些事發生之後,徹底檢討,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但他不瞭解我們從哪里跌倒,就要從哪里爬起來。假使我們的經濟失敗,我們應
該瞭解我們的經濟為何失敗?是不是我們的經營不對,或是已被時代淘汰,或是我
們的努力不夠,若是計劃不好或品質不好,就要從這方面加強。經濟跌倒,我們找
經濟專家來輔導我們,教導我們如何將經濟振興起來,再把它復蘇起來,這樣才對
。現在不是,有人在經濟跌倒之後,變得不如實,希望去求人啦!去拜拜啦!或是
拿錢布施給別人,期待經濟就會好起來。像這樣的做法是不切實際的,所期待的也
只是天方夜譚而已,不能實現的。記得你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千萬不要
從經濟跌倒,卻一天到晚念經、拜佛,一天到晚借錢布施,這樣的做法哪能讓你的
經濟好起來呢?最後你會後悔的,非但你的經濟不能好轉,又加上欠人家一屁股債
呢!所以經濟要從經濟下手。若夫妻感情失敗,不和樂,你不要一天到晚吃飽了去
拜拜、求神求佛的呀!祈求什麼人加持賜給你,讓你們夫妻感情和好,這種是不圓
滿的事。夫妻感情不好,你要檢討,為什麼夫妻溝通不好?理念為什麼不一樣?為
什麼產生夫妻吵架?是不是自己的修養不夠?還是溝通角度不對?從這地方去下功
夫,若自己找不出理路,我們要去找專家,他能教你輔導你,你回來按照教你的方
法去力行,夫妻之間的感情就會好起來,不要夫妻感情不好,卻一直向外追求,認
為念經夫妻感情就會好;認為我來拜佛,夫妻之間感情就會好,不是這樣子的。你
要念經讓夫妻感情好,在念經時要知道經的意義,經典告訴你要修養自己,包括能
慈、悲、喜、捨、包容等,等修養到家了,這樣夫妻之間的感情才會好起來,你若
空念經,不知道經義,希望用念經的力量回向先生或太太對我好,這一種有一天你
會感到失望的,失望之餘還抱怨佛祖,抱怨別人騙你,教你只是能教你方法而已,
所以若是夫妻感情不好,你也可以從研究佛理這地方下手,夫妻感情會好的,重點
就在一定要知道佛教的教義,它教你慈悲喜捨,包容忍辱。你能慈悲喜捨,包容忍
辱,家庭當然和樂。另外,還有一種方法也可以用,運用先瞭解對方的個性,對方
的需要,用在中道,恰到好處,那麼家庭夫妻才能和樂。小孩子不會讀書,不善教
導子女,爸爸媽媽迷信,一天到晚吃飽向外祈求,向外拜,借錢來布施,貸款來布
施,希望這布施有福報,希望你的小孩馬上由醜小鴉變成天鵝,立刻變聰明,變得
很會讀書,我說:「你的小孩,保證越考越壞。」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做法本末倒
置了。你應該抽出時間來教導小孩,抽出時間來跟小孩輔導才對。

    「自然苦」誰也躲不掉

    佛教說人在世間有苦,苦分自然苦及緣起苦。自然苦是捏會痛,因為有精神和
物質自然會痛苦,這是實際的,任何人都逃不掉的,你再怎麼修也是有這種自然苦
。佛陀他修到成佛了,他自己也有酸痛症。在阿含經有說個個案,有一天佛陀在向
人開示,開示到一半,「唉呀!我現在腰很酸,酸痛的受不了,讓我休息一下,叫
阿難代替我說。」你想想看,佛陀他已經是個覺者了,但他照常還有自然苦,照常
有自然病苦。這自然病苦是人人具足,不論你修得比較好,還是修得比較差,統統
都有的。但是差別就是說,修得比較好的人,只有身體精神物質自然苦,不會引至
心苦來,也就是你精神物質苦,不會影響你內心的痛苦。也就是修行境界越高,他
的痛苦就越少,差別就是在這裏。那麼我們修學的目標,就是要對治緣起苦,緣起
苦就是說在我們自己本身感召外面的因緣,像意見不合,別人說的話,你聽不入耳
,你聽了不喜歡,那麼你會難過,譭謗你,你也會難過,罵你,你聽到也難過。像
這種,我們要修行,讓這種緣起苦不要生起來。比如說:一個人對你譭謗,我們還
沒有修學之前動不動就心浮氣躁,想要報復都有哦!希望讓他得到不好的報應,沒
有開始修行之前大多會這麼想的。開始修行時,當感覺有別人譭謗之後,你會檢討
自己,有錯,立刻改善;若沒有錯,當作耳邊風過去,我們的心,苦的機會就會越
來越短。其實身體苦,不算什麼苦,緣起苦(內心的苦)才是最痛苦的。想必很多
人都嘗試過了,像夫妻感情的苦啦!心苦的苦是真的很苦,經濟跌落的苦啦!我們
求不得苦啦!時常跟仇人在一起的這種苦啦,等等的苦,這種心的苦比身體的苦還
痛苦,有時候遭遇到睡不著,吃不下,這我都有經驗過。睡不著,吃不下,精神每
一天都不穩定,頭腦鈍鈍,容易發脾氣,你想看看,是不是非常恐怖?學佛就是要
改善這一項,調適這一項,讓我們的心時常都在平和當中,時常都在清淨的生活當
中,讓你的精神集中,我們才能活在明白、清淨當下的生活當中。所以千萬不要誤
解,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之後,不如實面對,不當下用實際方法,卻向外去求,想不
勞而獲。這樣非但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容易產生副作用,所以這種是非常嚴重
的。

    救急甚於救貧

    假使我們經濟好,能幫忙親戚就儘量幫,若自己的經濟能力差,做不到勉強幫
忙,會讓我們起煩惱的就不可勉強。比如有個朋友要向你借錢,在答應之前,你要
考慮清楚,縱使朋友不還你錢也沒有關係,也不會影響你的經濟,影響你的生活,
你就答應借他,否則就不能勉強,這樣才對,這種才是真正在幫忙別人。包括扶助
親戚之外,我們還要做賑災、濟助貧困,像社會引起天災地變,需要救濟,或是說
一個人他有臨時的急難需要救濟,我們做得到,都要幫忙他,讓他生活能安住,雖
然我們不能救他窮,至少我們能救他急。有錢沒錢,各人的看法不一樣,有的人剩
了好幾億元還說很貧窮,有的人有得吃他就覺得很有錢了,甚至還布施給沙門,行
種種的善業呢!(沙門就是出家人,修行者),當時佛陀是這樣跟我們開示的,他
說:「布施一定要有布施的節量。」佛陀用的是四分法。布施包括回饋社會,利益
社會等等。布施也不一定要用金錢,用你的嘴巴也能布施,還有你的行為也能做為
布施。

    人要活在正業和正命

    佛陀說經濟充足,不是只求自己的享樂。佛陀開示在家弟子經濟取得的方向主
要就是要走正當的正業行為,不要為了取得經濟而用不正業的行為。佛陀就是說人
要活在正命。用正業的行為活在正命。什麼叫做正業呢?像受雇或受聘做一份工作
,拿別人的錢,拿得很心安,沒有違背自己的道德良心,也不為了我們取得經濟而
害到別人。如果所擔當的職務貽害到別人,那麼這種職業就是非正業了。所以你用
正業賺來的錢活命,叫做活在正業和正命。對家庭經濟要盡責。包括對父母的孝養
,對妻兒,甚至對自己的親戚妥善照顧外,還要布施

    出家修行者,以及賑災救急等等……份內應做的善事,這種善業使我們的財物
能運用於合理方面,在相當合理之下是以正義為中心,以免得到財物之後,產生多
行惡事,因為錢能幫忙人也能害人,有人認為錢能使鬼推磨,在得到很多錢之後,
去做一些不應該做的勾當,像嫖啊!賭啊!當黑社會老大啊!這就是做惡呀!這是
佛陀教化在家弟子處事的道理,他對在家弟子強調,要以經濟及道德做為家庭和樂
的基礎。佛陀成佛之後,並沒有放棄這個社會,他說任何人都和社會息息相關,人
與社會的因緣從在家開始說到出家,他都有相當明細的剖析。可是現在的人,都好
高騖遠希望求一些比較玄、比較妙而又高深莫測的道理。但是不管你有多大的理想
,到頭來一定要回歸自然,從腳踏實地做起,若沒有的話,都是空口說白話,也只
是口頭禪而已,對我們實際生活沒有幫助。所以佛陀才對在家居士的經濟問題等等
如實地說得那麼清楚,希望各位在家居士能夠做為參考。佛陀又說生財之道與用財
之法,都得建立在道德之上,不論你賺錢、花錢都要合乎道德標準,就是只能利益
人不能損害人。我們能按照佛陀開示的,我們的經濟要穩定就不難了。經濟上了軌
道,我們還要做修行的事。做利益社會,回報社會的事,比較不難。雖然你有心要
來幫忙社會,回饋社會,可是你沒有經濟能力,想要出力,卻為了要賺錢養妻兒,
養家庭。你的時間會抽不出來,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一定要將經濟做好,一個在
家弟子的經濟一定要做好,千萬不要把經濟疏忽掉了,經濟疏忽掉我們就很難修行
了。這是佛陀一直對我們的叮嚀,我們怎能忘記呢?

    家庭經濟人人有責道德人人有分

    現在我們來說,家庭中個人之義務:佛陀說每個人都要建立經濟穩定的觀念,
這是每個人的義務。佛陀也很重視家庭道德,家庭道德要建立在家庭中的每個人身
上,換句話說,在家庭中,這個道德一定要建立,家庭中每一份子都得互相理解,
夫妻、子女、父子,都是一樣,都要互相理解,甚至社會、隔壁鄰居等等都要相互
理解,互相關愛、互相照顧,從家庭中和樂至善,漸漸進入信仰,從信仰中培養宗
教的情操,培養宗教情操建立社會道德觀念。佛陀說對家庭的首要義務,就是經濟
健全,除了經濟之外,不管如何你一定要孝養父母,意思說你把家庭經濟做好,一
定要孝養父母。若是這樣說,家庭經濟不好,父母也要孝養呀!不能說經濟好才孝
養父母,不是這樣,佛陀說我們一定要孝養父母。百善以孝養父母為首。過去說「
孝順」,為何現在講「孝養呢」?孝順兩字就是說,不但要孝,也要順他的意思。
現在的社會,道德和過去不一樣了,我曾經聽過別人這樣說:「父母做壞,下令他
的小孩去做壞,那麼他的小孩不和他去做壞就是不順。」其實這樣變成違背道德了
,佛陀所說的孝養裏就包含道德在內。就是說父親叫我去賣安非他命,我絕對不可
以唯命是從,因為這種不可順他,這種違背道德的事做不得的,所以叫做孝養父母
。也就是為人子女對父母的養育要有感恩之念,要有實踐孝養的義務。我們想想看
,雖然我是男眾沒有生過小孩,那麼你看到一個女眾要生小孩,肚子先要懷胎十個
月,你看這種壓力,和種種的不自由,然後還拼老命才生下小孩。生出之後不是就
算了,為了小孩子,世俗人所說的抓屎抓尿,甚至上刀山,下油鍋,父母都肯做,
任何苦都肯受,好不容易才把孩子養育成人。哇!說實在的,若不會孝養父母的人
,他如何能修行拜佛呢?自己家中有一對現成的活佛,他都不會去力行供養他。所
以孝養父母一定要如實做到,不能馬虎。

    出家不是離家出走

    有的人會誤解出家人和父母斷絕關係,這種誤解我必須來更正一下:我出了家
,就是離了家了,斷了親戚,斷了父子母子的感情,這是誤解了。佛陀所說的斷,
是叫你斷掉「沾粘」,不是叫你斷掉一切,斷一切就是斷滅法了,還修這個做什麼
?修這個是無情,修這個就像枯木,修這個做什麼呢?佛陀叫你要有智慧,對父母
的感恩不能忘記。佛陀他成佛之後,他又回去孝養他的父親,孝養他的姨母,他父
王生病了,又對他開示佛法,他父王死去後又親身去為他扶棺。你看看佛陀這種做
法,你能說不孝嗎?只有不懂佛法的人,才會誤解佛教不重視孝道。其實佛教最重
視孝道了,怎麼重視孝道呢?假使不孝父母的人,人道都做不好了,怎能修天道?
怎能修佛道呢?所以別人說出家,離了家,是離了煩惱的家,離了貪瞋癡的家,並
不是你出家之後,就不照顧父母了。父母養你養這麼大,還送你出家,結果你卻連
一點感情都沒有,這是不對的!你照常要盡心照顧父母,孝養父母,怎樣照顧?就
是用佛法來照顧,所以佛教要出家及受戒時,戒師會問你,父母有沒有人照顧?假
使只有你一個兒子而已,父母沒有人照顧,你不能去出家,父母沒有人照顧怎麼辦
呢?就是說父母有人照顧,家庭又沒有負債,這樣你才合乎出家的條件,才准許出
家。這在出家戒律裏都有很清楚的記載。

    為父母說法是大孝

    有的人不瞭解,以為出家之後就不管父母了。事實上,出家之後還是照常要孝
順父母的。但在生活起居上已無法照顧到父母了,那麼要怎樣孝順他們呢?父母的
生活既然不用我們負責,我們一定用我們所研究的佛法,讓父母心裏沒有顧慮之憂
。以我的分析,分成二種,一種讓父母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養他這身命使得
沒有顧慮之憂,那麼這種叫做世間普通的孝;真正的大孝,一定要用佛陀的真理,
來教導父母,讓父母瞭解真理,心會安,心沒有煩惱,心每天都過得很輕安自在,
那才是真正身體有得吃、穿、住,而心也沒有煩惱,心健康,身也健康,這樣才是
孝順。我們出家之後的人,或是修行佛學的人,是要來輔導自己父母心的健康,世
間的物質,就是讓他身體健康用的,真理是讓他心健康用的,二項都健康,這樣才
是真正的孝順。所以真真正正要孝順父母,包括在家、出家,任何人都要孝養父母
,你若沒有孝養父母,這樣你就無法走在中道,也是不懂佛法的人,不要說我學佛
之後,父子、母子這都是無情的,這都是無常,要離得開,這都不對,你修不對了


    修行兼顧家庭力行中道義

    我們身為一個在家居士,修行之後對父母妻兒的關愛,應該比未修行之前更加
強,更加深。唯一有所差別的就是說你已經覺悟父子、母子感情再好,夫妻感情再
好都是應該的,但是總有一天會離開的,等到離開之後,你的心沒有顧慮之憂,這
樣就是你已經開悟了。並不是修行之後放棄了父母,放棄了妻兒,放棄了一切社會
,這樣你修行要做什麼呢?所以在家居士修行,一定要兼顧家庭,包括對父母的孝
順,包括對子女的教育,這都一定要親身做到,尤其孝順父母是絕對的義務。除了
孝順父母之外,必須能使夫妻關係合和,佛陀對夫妻之關係,特別鼓勵當太太的婦
女,必須持守貞節,及相夫教子(幫助丈夫,教育孩子)。這是家庭和平的基礎,
做太太的若無法相夫教子,那麼這個家庭就無法和樂圓融。凡是家庭中的每一份子
,都要適當應用現有的身份、地位,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盡自己該盡的職務,我是
家庭主婦,我就應該盡家庭主婦之義務;我做人家的先生,我賺錢盡義務;小孩也
要讀書盡義務;我做工人;我工作要盡義務……,所以家庭中的每一份子,都必須
儘量做到個人義務,那麼這個家庭就井然有序,和樂無涯。

    善生禮六方

    在善生經中,有一段佛陀開示婆羅門之尸迦羅越的說法。這尸迦羅越是梵語,
譯為漢語叫做善生,這善生是婆羅門的小孩,他父親聽說是一個酋長。在死之前囑
付過他,在他死後每天都要禮六方,所以他盲從祖先遺留下來的習慣,每天早晚必
須禮拜天地,拜上、拜下,及東、南、西、北,一共六方,所以叫做善生禮六方經
,裏面有寫拜六方。有一天佛陀從那裏經過,看到善生非常虔誠在那裏拜東、南、
西、北、上、下。(跟現在的人很虔誠在拜,但不知道在拜什麼意思一樣。)佛陀
就問他,為何你要禮拜天、地、東、南、西、北呢?這位善生就回答說:「這是我
們代代祖先留下來的禮拜六方之法,傳到我父親,我父親臨死之前,也交代我每一
天早晚都要禮拜六方,不禮六方是不可以的。」「我父親只這樣教導我而已,而我
父親,祖先也是這樣教他而已。其實我也不知道到底禮拜六方,是拜什麼意思?真
的我自己都不知道拜什麼?」佛陀聽了之後,就藉這個因緣開示婆羅門之子善生說
(以下是部分經文的意思。詳細見一三五中阿含大品善生經。):「居士子呀!(
居士子是說在家修行的兒子。)如何為聖弟子者當禮拜六方師呢?」「六方師,居
士之子不可不知:父母為東方,師長為南方,妻子為西方,奴婢、工人為北方,親
友為下方,梵志沙門為上方,他們對我有恩,故因禮拜此六方師。」他這樣說禮拜
六方師,意思是說,你只會禮拜六方而已,不知道拜什麼意思?真正有智慧的人,
要拜六方一定要知道拜「六師」,六方師居士之子不可不知,就是說不可不知此六
方,不可不知道拜六方的意思是什麼?佛陀說:我告訴你,六方即是父母為東方,
師長為南方,太太為西方,工農、奴婢等為北方,親友為下方。沙門梵志為上方。
佛陀這樣告訴他。你拜這六方一定要拜可以,但是要拜之時,你要知道拜東方就是
要做什麼的,你知道嗎?就是要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父母則以五事善念其子,為
人子女應感恩父母生我們,養育我們,教育我們。我們拜西方時就是感恩太太,夫
要以五事愛敬供給太太,妻則以十三事善敬順夫,為人夫者,須知有太太,家中才
能調理得很好,她能讓我們無後顧之憂,專心賺錢。南方是拜我們師長,弟子要以
五事恭敬供養師長,師長則以五事善念弟子。若是拜北方方法是:大家以五事憫念
奴婢,奴婢以九事奉大家。印度當時有蓄養長工、奴婢,如果沒有他們這些工人的
幫忙,我們也無法成就,所以當老闆的一定要以五事照顧他們。禮拜下方就是說,
親友之間要以五事愛敬供給親友們。拜上方又是拜什麼?你知道嗎?就是拜修行人
,拜沙門、梵志。印度修行人叫做梵志。施主要以五事尊敬供養沙門梵志,沙門梵
志則以五事善念施主。佛陀用如實的做法跟他開示,這善生聽了佛陀的開示之後,
才瞭解禮拜六方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那麼這意思是佛陀看他盲目的拜,不知道拜什
麼。所以藉機會引導這個很虔誠的年輕人能轉念,這是方便接引,方便的開示,讓
他知道自己在拜什麼,不應該是盲目的。

    親子之間五事供養

    佛陀對親子之情的關係開示,說做人兒子的,我們需要以五事來對待自己的父
母,佛陀就藉這個機會開示,開示我們做兒子的,要怎樣拜東方呢?東方要拜父母
要具足什麼條件呢?第一、必須維持父母的財產,父母親遺留下來的財產,我們要
維護好,不要家產遺留到我們手中時,就把它浪費掉,父母親把財產留給我們,累
積三代,但是一代就把它花完了,哇!這是不行的。佛陀又說,第二、供奉使他沒
有缺乏,供奉父母使父母沒有缺乏,什麼叫做沒有缺乏呢?就是說,身體的吃、穿
、住都不成問題,這是身的健康,內心的健康就是要讓他們瞭解人要如何能使自己
的心平靜,瞭解佛陀所說的一些教義——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讓父母對世
間一切能慢慢瞭解看清楚,他就不會煩惱和執著,這是心的健康。第三、凡有所為
,先白父母。做什麼事情先跟父母說一下,不能不告訴父母,讓父母起煩惱,第四
、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就是說父母所做的事,我們要恭順,不可忤逆,除非父母
所做的事不對,有違背道德,若是這樣我們當兒子的要勇於建言,對他婉言相勸,
千萬不要忤逆父母。第五、父母正命不敢違背,父母親教我們的事,若不違背道德
範圍,我們要去奉行,我們要去聽,我們要去做,不要違背父母,讓父母煩惱,除
了子女應該履行以上所說的行五事之外,父母也必須以五事來慈愛子女。就是說兒
女用五事來對待父母,我再重覆一遍:第一、必須把父母親遺留下的財產維持下來
。第二、供奉父母,使他們沒有身心的煩惱和顧慮之憂。第三、有所為,必須跟父
母報備。第四、父母所為,恭順不逆。第五、父母正命不敢違背。子女對父母行這
五事。但是父母也要慈愛子女,佛陀開示,父母親慈愛子女必須要具足五項:第一
、禁止子女惡行為,做父母親的一定要來輔導、教化子女,讓子女沒有惡的行為,
不要讓子女走到惡行為去。其實在我本人的看法,我們自己的小孩會不會讀書並不
是最要緊的,只要我們為人父母的儘量去做,盡到責任就好了,最要緊的是不要讓
他走上邪道最重要,假使小孩走到邪路,那讀再多書也沒有用。所以我們一定要知
道,要把子女教育好,我們盡力教育,子女儘量去讀,讀多少算多少,但是要灌輸
他有道德,灌輸他有慈愛觀念,灌輸他不做壞事,子女若走到邪路,我們就是再富
有也都枉然了。第二、輸入於善,不只斷惡而已,包括他一定要去行善,對善事情
,對幫忙利益別人的事,很樂意去做,保持一種慈愛的心。第三、使他修學業,幫
忙他修學業。為人父母親一定讓子女修學業,教育子女學業進步,讓子女有進修學
業的機會,他要讀多高,我們做父母的儘量讓他讀,現在的社會,大多數的父母都
做得到。過去在農業社會裏,家家戶戶,子女都生太多,生八個、十個比比皆是,
要每個人都栽培讀書,是不大可能的。書讀不起,哥哥、姊姊都得背弟弟妹妹,放
學回來還要煮飯,怎麼還有時間去讀書?現在小孩生得比較少,要讀書,父母希望
子女都能讀上去,這一項現在比較容易做到,小孩子很會讀書,父母親不讓他讀的
比較少,若真有困難,我們慈蓮功德會也有獎學金,若有這個問題,小孩子很會讀
書,但是沒有錢讀,可以來申請,可以來申請獎學金,沒有關係。第四、娶美婦,
做父母親責任上要代替兒子選個比較美的媳婦,美是身心都漂亮,不要外面美,內
心都不美,幫他娶個太太,以後能理這個家庭。第五、適時能讓兒子主管家務等事
,訓練兒子有家庭觀念,有責任,父母親慢慢教他要有責任,教他之外還要引導他
實際持理家庭,以後才能建立一個家庭,先讓他有個家庭觀念。佛陀也開示我們要
如何尊重老人。佛陀教我們,經濟一定要建立好,兒子對父母孝順,父母親對子女
慈愛,又繼續說如何尊重老人。希望各位繼續聽下去,瞭解佛陀對我們在家居士修
行的次第。在律的方面,說得很清楚,我們已有一條清楚的門路可走,對我們修行
也比較方便。時間到了,我們下集再來說佛陀他開示如何尊重老人?感恩,祝福各
位身心安樂。再見!

     大願語錄:

     若不知苦的根源,將永遠當苦的奴隸!苦的解脫——不沾粘愛與不愛



☆  17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三
时  间: Tue Jan  6 12:04:29 2004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我們今天又見面了。

    佛陀重視老人問題的緣起

    我們前集講到父母必須要對子女行五事,現在來說佛陀開示如何對待老人?如
何對待老人,其實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先看看佛陀在二千多年前,開示用什
麼方法去對待老人?在佛陀十大弟子當中,有一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我們大家想
必都知道。有一次,舍利弗帶著僧團先行到另外一個道場,過去不像現在開汽車,
或騎摩托車,很快就可以從甲地到達乙地,過去沒有這麼方便的交通工具,過去都
須靠走路,在過去的印度,最多是坐馬車,其他都要靠走路,用兩隻腳走路。但是
佛陀講經不是固定在一處,他走到哪里,講到哪里。比如說從這個道場要到另外一
個道場,必須要走路,靠走路的時間會很長,因為佛陀要去,所以他的弟子會提早
一天,或兩天,先去做什麼?去那地方準備整理道場,讓佛陀開示用,也就像我們
在做法會之前,都有信眾來整理道場,意思一樣。舍利弗帶了一些人要來整理這個
道場,以方便讓佛陀開示,當他們到達那個道場時,已是夜間了,年輕比丘都搶先
占好位子,鋪上臥具,準備休息。以前不像現在的道場都有寮房,過去佛陀時代,
很多地方沒有寮房,除非特殊有精舍的地方才有,否則大多數都睡在樹下,要不然
就是在磚瓦硼下。剛到一個新地方,又是晚上,大家都疲倦了,年輕人手腳較快,
找到自己要睡的臥具,搶先占好位子,鋪好臥具準備睡覺。位子少,人多,一下子
所有能睡的地方都被占得滿滿的,可以說已經沒有睡的地方了,年紀較大的舍利弗
,沒有跟年輕人爭占位子,所以沒地方睡,只好在精舍外找一棵樹,就在這棵樹下
打坐過夜。

    化暴戾為祥和的故事

    這件事傳了出去,佛陀知道之後,就將所有僧伽集合起來,向大眾開示:在過
去久遠劫以前,有一隻鷓鴣鳥,及一隻猿,一隻象,三個本來是朋友,一起住在森
林裏,雖然在樹林裏,但彼此都不相讓,遇到大小事都爭來鬥去,結果反而誰也得
不到什麼。後來發現互相爭鬥中,感覺這很無聊,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大家都受害
。(也就是說我們人互相殘殺有時候講起來實在很可憐。然後才互相研究說,若是
這樣,我們要想一個解決的辦法,反正大家都受苦嘛!爭來鬥去都受苦。後來方覺
悟到「佛法應在恭敬中求」。)最後決定在他們三個當中推選出一位年齡較大,智
慧最高的長者,大家都應該尊重他的判斷。不要再為了什麼大小事意見不合,時常
的吵吵鬧鬧。如此一來,紛爭的局面就從此改觀,變為和諧。用和諧而不用鬥爭的
,這樣才能夠解決亂局。鷓鴣不能吃的食物,猿可以吃,猿用不著的東西,大象可
以用,三個朋友彼此互相幫助相讓,從此反而得到更富足生活,他們的內心更加安
住,因為他們有互相禮讓,你需要的,我不需要,我讓給你;我需要的,你不需要
,你就讓給我,在他們三個互相配合之下,這地方於是很快和樂起來。

    出家長幼尊卑以戒臘為準

    佛陀說了這故事後,他又說:「你們大家要知道,在我佛法的教化中,並沒有
高低階級的分別。(在佛陀的教化中,沒有分什麼階級的高低,什麼人階級較高?
什麼人階級較低?)雖沒有階級的分別,但是也不能沒有長幼的禮節。(雖然不分
階級,但是長幼的禮節一定要有,不能連長幼的禮節都沒有。)你們對法臘,戒臘
較高的長老,一定要恭敬奉事。(在我們中國佛教也是這樣。)(※法臘、戒臘是
指出家學法、受戒多少年。)(怎樣你知道嗎?就是說,不管你年紀大小,依受戒
的戒齡為準的,誰較早受戒,誰較慢受戒,依戒臘,並不是以你的年紀。)看到戒
臘高的,你們對他要有禮貌,合掌、恭敬奉事……等等。因為他們在學佛的路上,
已經跋涉過千萬的里程,經驗已經很老到了。(簡單說。佛陀他走到哪兒,徒弟們
就跟他走到哪兒。)(過去在我孩童時代,時時聽到年紀大的長輩說一句話。說:
哎呀!年長的在講,你不妨聽聽看,我們過橋多過你們走路。這意思就是這樣,因
為年紀大,經驗豐富,所以他們已經看多了,經驗也多了。)因此可以你們讓年輕
人、初出家的人拿來做參考,他們也可以依經驗教你們;這是教法的象徵,他能夠
將他的教法教你們,所以要給長老最好的床座睡覺休息,甚至供養最好的水(因為
以前印度水少)及最好的飲食給長老。」你看佛陀對於長老,年紀大的老人,是何
等的照顧。

    老人是寶 經驗最「老」

    佛陀他的開示真理,才是真真正正的恭敬老人,因為老人最寶貴的特長,就是
他們人生的經驗豐富,有時候他們走過,我們未走過,人家試過,我們未試過。我
時常說一句話,說社會世間,什麼最貴?經驗代價最貴!你若無經驗,往往之間,
人說的你不會相信,所以經驗的代價,有時候是從賠了夫人又折兵中換取來的,有
時候是人家一輩子的經濟都賠下去,或連身命都賠下去才得到的,這種經驗,往往
都是用最大的代價來體會出來的,所以,年輕人做事吸取別人的經驗可以達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經驗也常常是人生處事的智慧。

    慘無人道的命令——老人的悲哀

    我們再來聽聽有關老人的故事。佛經裏有一個故事,可以說是尊敬老人意義的
代表。在佛陀的時代,有一個波羅奈國的國王,為了國內的經濟發展費盡心思,經
過別人的建議之後,就下了一道非常慘無人道的命令:「家中不准養老人,若不從
者,滿門抄斬。」波羅奈王認為:老人不能做事,只會吃而已,老人是多餘的,這
多出來的東西,浪費了糧食,如果能省下一個老人的糧食就能養活一個幼兒,不是
更有意義嗎?這位波羅奈王想著這種天真的事情,因為過去他們印度的國與國之間
時常都有戰爭,互相爭鬥,為了爭取各國的界限而戰,當然他們重視的就是養年輕
的人好去打仗,然而年輕的人當然要從幼兒開始培養,他認為老人無法上戰場,而
且老人對經濟沒有幫助,所以才下這一道命令。於是將老人放逐到山上自生自滅。
在這種無理性、無道德的經濟政策下,波羅奈國裏,看起來統統都是身體健壯的年
輕人,因為他們沒有老人,老人都捉去山上,讓他們自生自滅,從此就再也看不到
一個老人,國內全都是身體非常強壯的年輕人!

    瞞天過海救國齊喝采

應該要去養他,這樣才對,怎麼可以親眼看他老了之後,就要將他放棄到山上,讓
他自生自滅!這實在很殘忍。這孝子又想:我若不將老人背至山上,會被抄家滅族
,他想來想去,也想不出辦法來,又不忍心將老人(他父親)丟棄山林裏讓他自生
自滅,於是就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瞞著親友及隔壁鄰居,暗中在屋旁挖了一個地
洞(就是地下室的意思),將他父親藏在地下室中,每天除了照顧他的生活之外,
又拿一些能安慰他的書,讓他去看,讓他開智慧。這老人雖住在地窖裏,仍然比讓
人背至山上,還加倍好呢!何況有時候到夜晚時,還可以從地下室偷偷爬起來哩!
那孝子為了孝順他父親,用了這種策略。

    災禍臨時顯現薑還是老的辣

    經過不久,這種不人道的事傳至鄰國,因為這種政策太過於不人道,不惜緣、
不惜福、亦無感恩的作風,讓鄰國實在看不慣。看不慣,鄰國國王就下了一封挑戰
書,挑戰書的內容就是要讓波羅奈國的國王回答他兩個問題,如果在三天內答不出
來,就要舉兵征伐。這兩個問題是什麼呢?第一、世間誰的生命最長?第二、世間
什麼東西最寶貴?波羅奈王接到這封挑戰書後,竟然無法回答這兩個問題,又因為
挑戰國的兵力比他強得太多了,所以非常煩惱,就召集文武百官來商議。滿朝文武
百官還是沒有人能回答這兩個問題,最後只好貼出告示,告示中說,只要有人能回
答這兩個問題,就可獲賞黃金萬兩,希望大家能夠趕快提供答案。一天過去了,兩
天過去了,都沒有人來提供解答,國王心裏頭碰碰跳。眼看三天要到了,若無法答
覆就將引發戰爭,會損害不知多少的生靈百姓,說不定還亡國。在國內有幾十萬人
竟然無一個人能夠回答,有的人想回答,但怕回答錯誤,惹來殺身之禍,過去君主
時代不像現在民主時代,過去伴君如伴虎,非常危險,你若講錯了,說不定你就被
殺了。就在這緊要關頭,忽然有一位年輕人來撕下告示(過去告示貼上了之後。旁
邊有兩個公差在那裏看顧,假如有人撕下告示,就將這人帶上去。)。這位年輕人
自信滿滿的將告示撕了下來表示能夠答覆這兩個問題。國王就立刻召見這位年輕人
,國王很著急的問年輕人第一個問題:「世間什麼生命最長?」「智慧命最長。」
只見那個年輕人不慌不忙的回答。國王接著問第二個問題:」世間什麼最寶貴?」
「信最寶貴,信為第一財。」年輕人還是很從容的回答著,回答完之後,在場的文
武百官就立刻鼓掌稱讚妙!妙!說得對,道理非常的好,國王非常高興,即刻吩咐
左右重賞黃金萬兩給這位年輕人,這時這位年輕人立刻拒絕,為何拒絕呢?年輕人
向這位國王頂禮說:「我沒有資格接受這些黃金,因為想出這兩個答案的人並不是
我。」「奇怪!這是你答覆的,為何又不是你呢?」國王當場感到非常納悶,「不
是你,到底是什麼人想出來的?」這國王就問這年輕人,這年輕人就回答說:「是
我父親!」國王說:「你父親為什麼不親自來見我?親自來回答呢?」這年輕人說
:「他現在人在地下室。」這年輕人請求國王恕罪,就說:「因為國王下今,老人
都要抓至山上讓他自生自滅,家裏不能養老人,養老人要抄家滅族。我感念父親養
育我,不忍心年邁的父親被活活的放逐到山上自生自滅,所以我違背國王你的禁令
,將我父親藏在地下室中,我每天送飯給他吃,因而他能逃過生命,但是沒有自由
,他不能來晉見國王你,當面向國王答覆他想的對策!」當這位孝順的年輕人激動
的說完這番話之後,國王立刻恍然大悟,後來他就開始懺悔地說:「我錯了!過去
我只知道老人沒有經濟利用的價值,人年紀大,身體多病、衰弱了,但是我沒有想
到一項,老人的經驗、智慧是最具足的」。原本國王只想到一方面,想老人多病,
對於國家經濟沒有用處,卻沒想到老人有相當的經驗及智慧,結果差點弄到亡國的
下場。就是差點為了無法答覆這兩個問題,讓隔壁很強的國家出兵侵佔而亡國。許
多禍國殃民的悲劇,大多由戰爭而發生。戰爭,各位都知道,在戰爭中,人的生命
可以說像毫無價值,這真的很愚癡。所以國王在懺悔之後,馬上下令解除禁令。

    玄玄妙妙的派不上用場

    佛陀開示在家弟子,要充實經濟,建立家中個人義務。以孝養父母為首務。一
個人若無法孝養父母,風水是輪流轉的,將來你的孩子有樣學樣也說不定啊!現在
我們是人家的孩子,以後我們會當別人的父親,當別人的母親。既然是這樣,我們
現在一定要孝順,孝順父母。社會中很多人誤解佛教,誤解修行學佛的人,認為對
親情、家中和樂等等,都不重視,其實誤解了。從我所講的律篇之中,不難明白佛
教徒是否重視它們了。佛陀一直開示修行人一定要如實,不要放棄現有,去求玄玄
妙妙不實在的事,這玄玄妙妙的法門是不能得到什麼的。那麼,現實、如實就一定
要孝養父母,這是能使家中和樂的事實。所以我講這律篇,就是要讓各位瞭解,佛
教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對社會沒有幫助,是一種消極的心態,並不是這樣的,戒
就是停止去造惡,律就是我們必須要進一步去做的,不論出家、在家,我們都一定
要去做的。只要人人奉行戒和律,那麼這個佛教對社會、對我們本身都有幫助。要
不然,怎麼會有幫助呢?不奉行戒和律的宗教,這宗教在社會上就沒有用處,這宗
教人家會尊重嗎?是不會受尊重的。所以佛陀對於經濟的建立,孝養父母的建立,
父母如何對孩子?孩子如何對父母?包括如何對老人?以及夫妻之間、主仆之間如
何相對待等等都講得非常的清楚,我們若聽到之後,才知道原來佛教是如此的圓滿


    夫妻並非相欠債

    佛陀對在家弟子的開示,從充實經濟起步,建立家中個人的義務,包括孝養父
母為首務,然後夫妻之間和樂為次。所以,我們現在再來說夫妻的關係。現在社會
離婚的人太多,過去的人若稍微做的不對,內心就很不安,可是現在不同,現在離
婚聽說有最速件,一星期前結婚,一星期後就離婚了,怎麼會有這種像小孩辦家家
酒的事呢?其原理就是夫妻當中,互相不瞭解。我們先來聽聽看佛陀對夫妻間相處
應如何的說法。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大家都知道,家庭的組織是雙方分工合作的
,家庭一定要有分工合作才能合樂,一對夫妻的結合一定有它的因緣,有的是由戀
愛而結婚的,有的是經過媒人的介紹,有的是由父母作主而結婚的,這大家都知道
。現在大多數都是戀愛結婚的,若過去應該是父母主婚的較多。我曾經聽過一個老
人說了一個故事,故事說:過去結婚,都由父母作主,她嫁給對方七天了,她還不
知道丈夫的臉是長什麼樣子。你看過去的人多保守,那時候社會經濟比較差,還沒
有電燈,晚上都要靠點蠟燭,所以她在一星期之內真還不知道他丈夫的臉到底是長
成什麼樣子?也不敢正面看她丈夫長成什麼模樣。過去人的保守,和現在人的開放
,聽起來像天地之別,差太多了。既然結婚,不管是自己親人作媒人的,還是別人
作媒人的,或是自己戀愛的,都沒有關係,那都是有相當具足的因緣,若無因緣,
怎能結婚呢?但是在這結婚的當中,不管是如何,現在很多人都說一句話,「夫妻
是相欠債!」這句「夫妻相欠債」不能這樣說,因為這聽起來好像兩人在一起是牽
強的,有成見的。一下子就說是夫妻相欠債,那麼你就無法使家庭和樂了。你為何
不會想說夫妻是百世因緣,這輩子才作夫妻呢?夫妻互相建立一個家庭,教育子女
,這因緣是很深,甚至講起來比父母還深啊!想想看,怎能說是相欠債呢?相欠債
如何結合當夫妻呢?還未到,就想說夫妻是相欠債,我敢說,這對夫妻一定不會和
樂的。

    互助互愛互諒 夫妻相處歡

    夫妻本是百世的因緣和合的,夫妻一定要惜緣、惜這個福、感這個恩,若無惜
緣、惜福、感恩,我們要如何?所以常住若辦佛化婚禮,我都送新郎新娘三句話,
送他三句六字:「互助、互愛、互諒!」夫妻若無互助、互愛、互諒,那麼這對夫
妻每天都要爭執,說不定一星期天天戰,五天小戰、二天就大戰,這成何體統。子
女看到也會學起來,包括子女也不能得到安樂。所以不管你是用什麼角度,一定要
瞭解既然你們已經給為夫妻,就應該共同合力來組織一個和樂的家庭,不要為一些
小事就要離婚,或離家出走等等……,遇事一定要如實面對,用智慧解決,不要遇
到小小的挫折就逃避,既然這樣,當初何必結婚呢?在人與人的生活當中,偶爾有
意見不合的地方,這是難免的,各人的思想觀念,當然都不盡相同,你的思想和我
的思想、你的觀念和我的觀念當然都不會完全相同。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這是事
實,沒人的地方才沒有是非。但在是非當中,不一定是不好的,怎麼說呢?因為從
是非中可以檢討自己,是非可以拿來做為改善自己行為的方針。意思就是不論在什
麼環境當中,你若是轉識成智,那麼你就能夠開發智慧,你若無法轉識成智,就讓
環境牽著鼻子走。當然,是非會害人,是非也能夠使一個人失去理智起瞋恨,做出
極端的手段;是非也會使人失去他的人格,造成意志的懈怠和消極。有人的地方難
免都有是非,有嘴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非常難以止息。除非我們有辦法持守五戒
中的妄語戒,包含有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能夠做到這樣,那麼有口
戒就能守住不說是非,若無,要我們的口不說是非,真難!身體的病都是從嘴巴吃
進去的,但是我們的禍端,都是從嘴巴講出來的,這是我的經驗。飲食直接影響了
我們的身體,嘴巴惹的是非,卻引起了大家的不和樂,大家意見不合就爭鬥,所以
在這夫妻的生活當中的齟齬,大多數是由於口的是非和互相瞭解不夠,意志不投機
、互相體諒關心不夠所引起。

    不守口戒 家庭悲劇層出不窮

    有的人在結婚以前,還在彼此交往時,都不用真心誠意、坦白的態度互相來交
往,因為那時候未結婚,結果只將自己好的拿出來表現,壞的都藏在口袋裏,叫做
揚己之善處。將自己的善處拿出來表揚,將自己的善處提出讓對方高興,讓對方覺
得歡心,認為這個人很好。等到結婚之後,就將他過去不好的習氣,都暴露出來,
反正已經結婚了,彼此生活在一起久了,自己的毛病隱藏不了多久的,很快就會跑
出來了。人若在一起久了,就容易產生問題,像我們的手若太親近,沒有留下一些
空間,手就會打結,我們若留下一個空間,手就不會打架,一定的。過去彼此能夠
控制自己本身的壞習氣,將自己的好處,拿出來讓對方歡喜,但是若結婚後,觀念
就改變了。過去是男女朋友不能太隨便,現在反正都結婚了,已經是夫妻了,所以
處處就隨便,以為夫妻之間,不需要客氣,以為客氣是虛偽的假面具,認為客氣要
做什麼?客氣是虛偽的假面具,夫妻還在客氣什麼?大家坦白一點,一句話來一句
話去,所以都不再客氣了。因為不能互相客氣,相敬如賓,於是一點小事情就無法
冷靜,產生互相不合,引起了冷戰,要不然就是睹氣。夫妻生活之間,最重要的是
要互相客氣、互相禮讓,若無法互相客氣,無法互相禮讓,那麼就難以維持,意見
不合,彼此就將對方的壞處毫不考慮的都挖出來,第一次不能夠忍受時,就把對方
的瘡疤挖出來,第二次不能夠忍受時,又把對方的瘡疤挖出來,第三次不能夠忍受
時,把對方的瘡疤統統挖出來,聽久了之後就厭煩,只覺得對方太可恨,你什麼事
都說我的壞處,都沒有在講我的好處,彼此怨恨如仇人。起了個貪瞋癡就會影響我
們周圍的人,事實本來就是這樣。彼此不合,反目成仇,彼此的感情就破裂了,感
情一破裂,就會造成不幸的家庭悲劇。因為感情破裂之後,內心起了瞋恨,就想要
藉機會報復,於是很多不幸的家庭悲劇出現。

    夫妻之間怎樣保障終身恩愛幸福這很重要,如果能依照佛陀開示的「言色相和
」及「忍受」力行於生活上,就能夠讓夫妻保持終身的恩愛。佛陀所開示的「言色
相和」及「忍受」二種是夫妻家庭和樂的精神支柱。也就是說,夫妻當中,一定要
臉色和婉,講話要柔和,互相要忍辱。這兩種,夫妻都必須要具足,家中才會和樂
,佛陀所說的「言色相和、無相違戾」就是在講話時要有笑容,講話的口氣要柔和
,讓聽的人感染柔和的氣氛,就不會心情不好,不會精神不好,也不會產生衝突。
我們若「笑頭笑臉」有禮貌,講話輕聲細語,對方再大的脾氣也發不出來。你若「
臭頭臭臉」,講話大小聲,讓人看了當然就發一肚子火,這是難免的。兩人見面的
時候,禮貌和笑容是很重要的,夫妻之間的生活,互相體諒也是很重要的,若不能
互相體諒、互相肯定,互讓,反而互相批評責罵,言色處處像阿修羅,更惹人厭。
不管太太批評先生或先生批評太太都是感情破裂的主因,批評易造成修養忍辱不夠
者產生更大的惡感。有一些信徒會問我說:師父啊!現在你看我到底修到什麼境界
了呢?或者說:我有哪個地方做不到的?師父你要告訴我,好讓我有改善的機會,
你儘量說沒關係。像這種信徒有這種理念,很好!因為他想要瞭解自己哪里修不好
,哪里還要改善,什麼毛病要改進。但是我若是直接了當的說出他的弱點,有時候
他也無法接受。這就是說,他有心想要修行,如果我講的太直接,甚至口氣講得較
重,他就無法接受了。等我開口講幾句話之後。他就心情不好,顯得不高興,以為
我看不起他,這都有的。何況是夫妻呢?父母生我們這個色身,有了這個色身,當
然就有耳朵,有了耳朵,那麼我們就會聽到語言,聽到聲音。這是自然的現象。除
非你將耳朵塞住,要不然耳朵都會聽到,這是自然的,因為裏面有耳膜,有精神和
物質,所以大家聽得到。別人的建議,我們聽到之後,有好的就學,壞的我們就放
棄,所以耳朵會聽到是自然的。夫妻之間互相批評,極易引起對方的反感,耳朵一
聽到你在批評我,立刻會有所行動,因為還沒修到如如不動的境界者,大都如此。
明明知道這只是精神和物質而已,但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講理論很容易,實
在要達到那境界很難。所以一句話講出去,要讓人覺得很好聽,那也是要功夫。也
不是為了討好人,專講奉承好聽的話,隨隨便便講出去就算了,沒那麼簡單的。若
夫妻互相批評,互相挖苦對方的短處,那麼惡感就立刻產生,他會以為你在輕視他
、饑笑他、看不起他,他就會反唇相譏,於是兩人你一句來,我一句去,原本是動
口而已,日後就動手打架了。夫妻會相罵、吵架、打架,都有它的原因,絕對沒有
無因自生的。而且這些行為都是自討苦吃,自己自找麻煩而已,沒有一點意義,這
又何必呢?尤其夫妻之間,每天要同住在一間房子裏,如果不和樂,就像怨憎會苦
,見了面大家不高興,很痛苦。

    和婉規勸免摩擦

    夫妻之間並非不能糾正對方的缺點,假如說對方做法偏差,而我卻什麼都不說
,容易造成姑息養奸,這樣也不可以。若對方有稍微的錯誤我們要糾正時,切記!
不要太過直率,先找個適當的地方,用柔和、婉轉的語氣向對方建議、好好地商量
,在他精神好、情緒好時才商量,當他情緒不好時,我們最好不要開口,我們也要
選對時節和因緣,絕不可以一看到人做錯了就一句話罵過去,哦!這樣他會耐不住
,會一句、兩句馬上回應出來,事端就產生了,一場戰爭就無法避免了。所以要觀
看因緣有成熟否?時間適當否?講話角度要婉轉柔軟才可以提供意見,不能直話直
說,說出他的錯誤和弱點,專找他的瘡疤,而且一下子全搬出來,這樣他會發脾氣
,他會惱羞成怒,不高興,一句兩句回應個沒完。若我忍辱不夠,換我一句兩句又
回應出去,這樣相罵就產生了。有的更粗魯,當你直接向他問話時,他不會回答你
,直接和你相罵,他內心早有個記恨心,說你就是看他不好,或是當時要娶親時,
嫌他家太窮,不是嫁妝太少,不然就是聘金太少,或是過去如何如何的不是等等,
從壞的一直想,說你就是只會欺負他,講他的壞處,對他講話都不客氣,由此他的
內心就開始記恨,記著一天、二天、三天、五天,七天……。當有一天,機會、因
緣成熟時,就暴露出來了。暴露出來,產生問題,常記恨在心中,永遠無法抹滅,
這都是有可能的。其實夫妻之間,任何一方都有相當可取之處,你要誠心欣賞他及
讚歎他,先生有先生的好處,妻子要欣賞和讚歎他;妻子有的好處,先生要欣賞和
讚歎她,如此才可以。不可以說他有好處不去欣賞,也不讚歎,而只看他壞處,這
未免太可惜了,就如欣賞一朵花似的,你要讚歎它開得好美,縱使有一點瑕疵,你
也知道那是一種缺陷美。還有,不要忘了,一有機會,要將對方的好處提出來稱讚
一番。語言是是非的來源,也是傳佈的工具,嘴巴能夠來讚歎別人,我們也靠嘴巴
傳佈我們的意思,只是語言很容易造業,也很容易引起糾紛。所以一位修行人,若
要改善行為,必先懂得語言相和的道理,若是語言溝通能夠達到「語言相和」,夫
妻間的共同生活,就不會產生惡劣的結果,而常常都能保持恩愛幸福。有人認為佛
教家庭不該有幸福快樂的夫妻生活,我卻不這樣想,你也不否認吧?或許有人懷疑
夫妻修行真的能夠幸福快樂嗎?持否定答案的人,其實他是不瞭解佛教,他認為說
學了佛,夫妻不能在一起,不能合好,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瞭解,我們是個在家
居士,夫妻之間一定要求幸福、求快樂,要不然你就不是在家居士的修行人了。像
佛陀制定五戒的目的,就是要讓家庭道德方面做到圓滿。而佛陀所講的「四大皆空
」,被不明究理的人誤用得慘兮兮!很多人說,哎喲!你們學佛的人,都四大皆空
了,還要什麼夫妻和樂?修行人都在四大皆空還要錢幹什麼?唉呀!這是放棄,不
是四大皆空的意義。

    四大皆空無關夫妻和樂

    「四大皆空」就是說地、水、風、火,四大本來都是空的,不能控制的,不屬
於誰的,它們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和合存在,縱使和合存在而成為人或動物,仍
然還是四大,不屬於誰的。人的肉體是由地、水、風、火四大結合的,地就是人的
骨肉,水就是人的血、尿、汗、唾液……,火就是人的溫度,風就是人呼吸的氣,
人就由這四大因素來結合。才會變成有肉體的軀殼,在生長過程中,需要藉由身外
的四大(食物、空氣、水……),不停的補充,作出新陳代謝作用以維持身命,四
大欠一項,我們的生命就一命嗚呼哀哉了!但是很多人誤解四大皆空,以為修行人
什麼都不可以做,才能四大皆空。其實不管你有沒有修行,四大本來都是空無自性
的,終歸有一天人會死亡(四大分散),那時候,四大還是四大,並沒有因死亡消
失,它們又是由和合的狀態分散開來而已!所以四大皆空與夫妻幸福圓滿是毫無關
係的。本來不管人有修行,或沒修行,不管是好人,不管是壞人,四大皆是空。人
的軀殼壞了(死了),有人用火燒了它,水大化成蒸氣,風大回歸空氣中,火大融
入氣溫中,地大化成灰燼,結果四大還是四大,並沒有消失,只是狀態改變而已!
有人將死屍埋在地下,屍體就被蟲蛀爛了,四大有的養肥了這些蟲,有的變了血水
,等於都一樣,四大還是四大,只是暫時分散,但都不會消失的,任何人奈何不了
它,也無法讓它滅盡,所以叫做四大皆空。夫妻百世恩,一定要求幸福、求快樂,
但是也要體會四大皆空,總有一天會分離,分開之後,任何一方不可以煩惱、痛苦
,不能說分開之後,我們就吃不下、睡不著。雖然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但是我們要
這樣想:世事無常,人總是會分開的。一個在家居士佛教徒,夫妻之間建立圓滿,
你才有辦法繼續修上去。否則,你要檢討自己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確?要不然我們怎
麼會愈修行,家中愈不和!愈修行,夫妻距離愈遠。應該愈修行,家中愈和樂,夫
妻距離愈近,這樣才是真正的修行。佛陀只叫你不要執著,不是叫你放棄夫妻、父
子、親族等等的感情,是要瞭解四大皆空,因緣聚合分散,誰也做不了主。因此沒
有必要憂悲苦惱。佛陀要我們有這個正見而已。佛教所說的教義是如此的圓滿,可
惜的是,無緣認識佛教的人,無法自己理解,大多產生誤解。

    社會的亂源乃因缺乏因果道德觀念

    佛教所說的空,並不是一味的否認,什麼都沒有,也不是否認現有的清淨安樂
生活,更不否認夫妻幸福生活,也沒有否認家中夫妻、子女、父子等親情的快樂生
活。佛陀說這些都是如實的,不能否認的。若不這樣修行要做什麼?每天修行卻生
出憂悲苦惱,這不是自討苦吃是什麼?不能否認的,如果認為空就是無(什麼都沒
有),那就成為斷滅,這種斷滅法,就是無了。有斷滅思想的人將造成沒有因果觀
念,不重視道德,也不管做人好壞與否。大家要知道,自己內心當中若無因果道德
觀念的話,那做起事來就太可怕、太可怕了。社會所以會亂,大家沒有因果道德觀
念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有些人認為出家人,或是在家的修行者,都應該要放棄一
切親情,有這種觀念的人多得是。然而他們對佛教的認識可說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
瞭解。果真如此,那豈不是變成沒有人性的修行,對自己、對社會,又有何利益呢
?因為所修已成枯木(沒有情感),對自己、對社會無一用處。佛教重視智慧解脫
,雖然沒有叫你修苦行,也沒叫你偏向在享受裏沾粘舒服、快意,只叫你走在中道
,佛教是中道的代名詞,加油添醋違背中道的,已經不是佛教的本意,你看到它,
可不能還把它當成佛教看待才好。走在中道才不會修成怪人。佛教是人間的佛教,
既然是人間佛教,應該要對人間有所利益,若對人間無所利益時,我們還修這個做
什麼。怎麼說是人間佛教呢?佛教不是修死後到哪兒?佛教是修活著的時候就能得
到涅槃,所謂涅槃就是得到幸福快樂。

    四大皆空五蘊亦空

    什麼叫做空呢?不是叫你連幸福快樂都空掉,真正的空,前面已經講過,不是
每項都空掉、都沒有,不是這樣,若是什麼都無,就無法發展人間淨土了,若想達
到涅槃,也是不可能夠。四大皆空,是指我們身心的五蘊體,這種身心的五蘊體是
不論人有修沒修或修行到何種境界?無論在家或出家?無論是佛教徒或不是佛教徒
?無論你有何較好的地位或在較次級的地位?都同樣是四大皆空。並不是學佛的人
才是四大皆空,其他人的四大永遠都不空,都能永遠存在。四大皆空是地水風火的
結合,地水風火一結合可以形成人的身體,牛、羊、豬、魚…的身體,甚至蔬菜果
樹的植物體。佛教稱之為因緣和合體,既然是由因緣和合的東西,有一天就會分散
,這是免不了的,肉體分散我們稱它為死亡。四大假合體中的四種元素(地、水、
火、風)不受任何人或神管轄。所以並沒有一個「我」的存在,因此稱為空。也就
是水就是水,不是我。火就是火,不是我。四大皆如此,稱四大皆空。不論任何人
,有生必有死,不論地位高低,不論財富多寡,也不論他處在任何的角度,終歸有
一天都會死的,這是自然的法則,這也是如實的。生就是四大地水火風的結合,稱
為身體,死就是四大地水火風的分散,稱為屍體。若是使四大元素缺一項者,如風
不來(停止呼吸),或水分流失了(失血過多)……,那麼生命也就分散死亡了。
所以說四大皆空是人人具足,有生就有死,這生死的因緣都屬自然法則,不分貴賤
,不分等級,人人如是。今天時間又到了,我講到此處,等後集再繼續來解釋,祝
福各位身心安樂、所求皆願,再見。

    大願語錄:

    樹葉枯黃自然掉落,生老病死自然法則,即是如此無常,當積極自利利他。



☆  18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四
时  间: Tue Jan  6 12:04:35 2004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吉祥如意!我們又見面了。

    四大皆空人人有分

   上集說到四大皆空,很多人誤解這個四大皆空是出家人的專利,不是出家人就
不必四大皆空。在前一集中我已經稍作解釋了,不管是有修行或者沒有修行者畢竟
都是四大皆空的。有的人錯認了佛教,他把佛教當成是一種悲觀,學佛一定要每天
裝出一副很悲觀的樣子,正襟危坐,愁眉苦臉,正經八百……什麼的。好像對世界
任何一切輕安快樂的事情,統統不能擁有,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學佛若不是為了
得到輕安,得到快樂,得到和平,得到自在,那我們學佛要幹什麼呢?不學佛便罷
,如果愈學煩惱愈多,那麼我們就不需要學佛修行了。

    修行人假如常聽到下面這句話是很正常的:「唉喲!你是看不開的,已經四大
皆空了,怎麼還在說感情和快樂的事情呢?」當你聽到這句話,你要同情他的無知
,因為他不瞭解佛所說的覺有情的意思,或壓根兒沒聽過。佛說的覺有情,不是愚
癡的無情,他所說的快樂,也不是從物質上去追求快樂,而是使內心輕安快樂。佛
陀所說的:經濟的穩定,這就是物質的快樂。物質的快樂之外,必須要充實內心的
快樂,這樣才能得到身心的安樂。讀過這本書的人相信不會再誤解修行人了,也不
會一開口就說:「一個修行者還要什麼情與無情?還要什麼快樂與不快樂?」應該
不會再這樣誤解了,先前有這種見解是不瞭解佛法的,要不然就是對佛法瞭解不徹
底。基本上佛教是重視親情,重視友情的。

    覺者不縱容渴愛的生起

    覺者:覺有情。所以並不是無情,並不是像枯木,而是重視在他徹底覺悟後的
有情,心中有情而不被情所束縛,也可以說心中有情,而不被情粘到,心中有愛但
是不會被愛粘到。縱然無明未覺,只要不落入渴愛沾粘之中,仍不偏離中道。在無
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當中,最重要
的是說,你有觸、有受(感受到)由此止住,你不能再落入愛、取、有。假使你經
感受到又落入愛、取、有,你就產生一個或好或壞的煩惱,好、壞都將成為個人的
業力,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千萬別去沾粘渴愛,才不會有煩惱生起。有好多人說他
們的煩惱好多好多,不知怎麼辦?如果他們繼續縱容渴愛生起,煩惱的滅除仍是遙
遙無期。

    世間無主宰者亦無我

    佛陀在親情、友情的生活當中,已經說得非常清楚,還有佛陀也親自力行,更
常常教導他的弟子,去實踐親情和友情,因此佛教並不是無情的,更不是斷情,唯
一要注意的就是不沾粘情,不沾粘愛,不沾粘一個「我」。說起來「我見」最可怕
。雖說實相中無我,一旦執有一個我,就牢不可破,連別人都說是我的,如:他是
我的兒子;這「東西」是「我的」;這一千塊是我的……。其實世界上的任何東西
沒有一樣是我的,說真的不管是財產、房屋、汽車、衣服、身體、夫妻、兒女、兄
弟姊妹……,都只是有使用權而沒有永久擁有權,沒有一樣東西真正屬於誰的。所
有的東西大家互相使用,宇宙的空間大家互相使用,一個家庭建立之後家人互相使
用,人與人當中互相溝通,就是互相使用,一切的一切都是互相使用的,沒有一樣
東西屬於私人的。連生命都只屬於因緣而不是屬於我的,那還能從哪里找到一樣是
我的呢?如果真有「我的」人、事、物,那麼「我」就能控制它、操縱它,事實不
然,你看:明天要感冒會不會跟自己通知說「明天要感冒了,你自己要注意了」或
「感冒了,自己能叫自己不要感冒嗎?」「在痛苦時,自己能叫自己不要難過?」
「人要死了,自己有能力叫自己不死嗎?」會感冒的、會痛苦的、會死的都沒有。
「一個我」存在其中,只是一些因緣顯現著無常的現象而已,所以說東西以及包含
四大的身體都只是暫時有使用權而已,並不是永遠是我們的。你如果瞭解這樣,你
就不會沾粘了,因為連身體都無法如願地操縱它,你還在為誰辛苦為誰忙?所以佛
陀不論對親情或是對友情都教導他的弟子如何明確去實踐呢!

    佛陀的法與精神受肯定

    有一些人錯認為出家人都必須要斷情,不再認親情,才叫看得開,才能修成正
果,這種的說法也是不了解佛陀教義的人,怎麼說呢?一個人學佛要有目標,目標
又包含兩項:一項就是了解真理(法),另一項就是瞭解佛陀的「精神」。不學佛
就沒話講,如果想去除煩惱就必須要學佛,而學佛一定要瞭解佛陀他所體證的真理
。它的精神又是什麼?就是利益眾生,希望眾生個個離苦得樂,希望所有的眾生都
斷除憂、悲、苦、惱,證得涅槃,這是佛陀的大悲願心,這大悲願心假如失去的話
,那就變成獨善其身了。所以在這個前提之下,我們必須瞭解戒、律、法及佛陀的
精神,如此才樣樣具足。我們不要認為出家以後什麼都不要了,既然什麼都沒有了
,你就不用修了。如果什麼都沒有了,就沒有因果沒有道德觀念和業力的輪迴了。
這種的無和涅槃是不一樣的,真正的涅槃是看徹底了,瞭解清楚了,知道任何事情
的起點與終點,真理知道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已無得失心。並不是盲目無明的那
種,什麼都沒有了,這樣是很恐怖的,恐怖什麼呢?沒有因果觀念,沒有道德觀念
,包括不會生智慧,當然就無法用智慧轉生煩惱的念,因此也無法體會真正的沒煩
惱(涅槃)。

    「放下」的真諦

    很多人嘴裏說放下,但卻不知要放下什麼?也不知道要如何放下?假若沒有真
正瞭解人生宇宙的真相之前,要說放下談何容易!除了徹底體證真理的人夠格說放
下以外,其他的大多誤以為「放棄」就是放下。例如:出了家即斷絕親情,不跟親
人往來,這種即是放棄而非放下。因此出家以後,是不能斷親情的,同時,還更加
要認識親情才是正確的。或許有人不是這種說法,他說:「唉呀!你已經學佛了,
怎麼又落在社會的世俗事上去了。」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忘恩負義的,也不合乎慈悲
的原則。現在有的每一樣東西,都要在現有的生活空間裏發展而來,離開這個現有
的生活空間另外去找一個不屬於此空間的東西,這樣我覺得比較不如實。聰明的人
會活在現有的當中,這樣比較如實。在如實的生活當中建立了身心的安和,那麼這
是我們修行的方式與目標,若不是的話,就變成跟社會跟人群脫離,那就錯了,所
以別認為出家以後就必須要斷情,包括父子情、母子情、朋友情,不論什麼情都斷
離了,才算是出了家,這是無情無義的作為,而且完全錯了。你不妨想想看:要不
是有父母生你,怎麼會有你呢?何況父母又養育你!若你不感念父母的親情,那麼
你就像朽木、頑石了。

    我曾經講過,佛陀當時雖然離開王宮去修行,但是當他證悟了佛法之後,他還
是回國度化所有的百姓,度化他的父王,他不只度化他父王而已,包括他父王生病
時,他還親自照顧,死後還親自抬棺……等等的孝行,以及說法度眾當中,均以孝
道為基礎,逐漸導入涅槃。由此可知佛教不是像一般人所想像的:出家以後,每項
事物都不能管。真正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叫你每項事物別沾粘罷了。出家是叫你離
開煩惱、執著的家,並不是離開所有世間一切的事情,如果這樣,那麼一些智慧上
有障礙的或是植物人,豈不是變成大修行人了?其實他們只是「無記」罷了!修學
要學智慧學解脫,並不是學無記,無記不能解脫。所以孝順父母,奉事師長,慈心
不殺,修十善業,這是人人必須修持的德目。

    老師授求生技能 師父授涅槃功夫

    如果沒有老師教我們社會的知識及求生的技能,那我們如何在社會求生存?除
了老師教我們求生存的知識及技能之外,另外修行人教我們心地的安靜也不可或缺
。一般的老師是教我們一些求生的條件,而出家修行的師父會教我們心靈的環保。
老師及師父教給我們身心安住平穩的條件,自己的身心安和二項,就建立在這個地
方。我們如果能守住這二項,依照他們所教導的方式,先做好慈心不殺,就是生慈
悲心不殺害生靈,然後繼續修好十善業。十善業是人人必須要修的。不管你是修行
人也好,不是修行人也好,是出家人也好或不是出家人也好,都應該修十善業,及
孝養父母、奉事師長,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

   由於我們過去的行為,現在要自己去承擔業力牽引而來的結果;而你現在所做
的行為,又將成為你自己未來的果報。因此你最後所受的果報並非操縱在別人,而
是取決於你自己一切的行為。也就是說,你現在的行為會感召以後的結果,你的結
果是由你的行為感召而來的。因此,果報現前時,求佛、菩薩、鬼神是無濟於事的
。正所謂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就是這個道理。在此你可不能怪佛菩薩不慈悲
,因為這不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哩!至於他們的能力只能隨機告訴你斷惡修善、自
無法超脫,於是慈悲說三十七道品度化眾生出生死苦海。至於出不出煩惱苦海,就
看你聽不聽話了?你有業力的輪迴就產生一切行為和業,那麼這個業的當中,還有
分很多,屬於無記業者(非善非惡),沒辦法感引他去輪迴,如果是有意的(有心
念的),那麼就有輪迴,被你的業力拖著輪迴,這種各位應該都知道,我們也說過
很多遍了。

    世間知苦到出世間滅苦

    佛法沒有離開過世間法,離世間法也沒辦法找到佛法。在世間法中你才可以體
會到「出世間」的法。如果沒世間法來衝擊你,你怎麼知道「苦」(世間),你怎
麼知道怎樣去「離苦」(出世間)?有世間的法來衝擊「知苦」,你才知道「離苦
」,佛法是重視這項離苦。如果所學是跟「離苦」沒關係的,不能算是佛法,修學
就不會進步,充其量,只是增加一些累贅或談話資料而已!所以佛法絕對不離開世
間法。佛法藉世間法導入涅槃(出世間),首先從「如何把人做好」做起,因為,
人道假如沒做好,怎麼生天道呢?人道做好,是第一個層次,像我們求學問,小學
假如沒畢業,……都不懂,文字不會念,你怎麼讀中學?又怎麼讀高中?怎麼讀大
學?怎麼上研究所取得碩土、博士學位呢?求學問有次第,鑽研佛法也是有次第的


    緣起甚深

    佛法是甚深緣起的真理,甚深就是很深很深的意思。並不是一般人簡單說說,
我聽了之後,也像鸚鵡學說話,會說緣起,緣起就了事了。要徹底瞭解緣起是很不
容易的,身心精神片刻都不能渙散,都能集中,假如身心精神沒有集中的話,那你
就沒辦法悟出甚深的真理。瞭解緣起正法的人,他就是初果的聖人了。從凡夫進入
初果,就像瞎子畫世界地圖。你想想看,從凡夫進階到初果的聖人是何等的不容易
啊!由此可知甚深緣起法有多深呢?你還記得嗎?在阿含經內阿難有講一句話:「
唉呀!佛陀啊!這個緣起法很好,但是也很簡單。」佛陀說:「不是這樣的,阿難
因為理論和實際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要知道學佛的第一步就是悟緣起。確實了解緣起,瞭解五蘊就是緣起
的,你才會慢慢減少自己的執著,減少自己的執著之後,你會發現周遭的一切事物
都是無常,包含自己的身心都是無常。你瞭解了無常之後要更加積極為社會服務,
無當時間過了,就不會回來了嘛!所以你要更加積極為社會服務,不是說你悟到無
常後,卻消極下去,遇到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反正世間無常嘛!這種做法是反常
,不是真的認識無常。「無常」是說:時間過去,不能回來,我們就把握當下寶貴
的時間,做好份內的工作。不要讓時間溜掉了,這樣就太可惜了。所以體會無常的
人,他對世間一切事情,包含對自己的修行及服務人群會更加積極,對自己本分該
負的責任,他會積極去完成,因為他瞭解無常,瞭解時間的寶貴。所以我們若瞭解
無常後,對任何事情會樂意參與,修道也會很精進的,但是要悟證佛法,必須要以
人天道做基礎,即是以做人的五戒及十善來作為我們悟道的本錢,以人天道作為悟
證佛法的資糧就對了,資糧就是說本錢,譬如說你要爬上二樓,需樓梯一階一階爬
上去,不能說你一下就由地面跳到二樓,這是不實際的,否則也只是空談說妙,說
一些理論,對斷除煩惱、滅一切苦集完全沒有一點幫助,甚至會惹出更多的煩惱,
何況家庭夫妻的生活如果不和樂,那你要怎樣修行呢?家庭夫妻不和樂,夫妻互不
能溝通時,心情像一顆石頭壓著,內心的無明火隨時都會爆發,你怎麼有辦法身心
集中、有辦法安住於四念處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家庭夫妻的和樂,這是相當重
要的問題,因為夫妻是每一天都要見面的,甚至從早到晚,整天都在一起。夫妻在
一起,建立這個圓滿的家庭,你們不和樂的時候,你內心的痛苦比肉體的痛苦還要
難受,各位應該都有嘗試過。

   自然苦不用怕 緣起苦可避免

    肉體的痛苦,雖然是苦,但它是自然苦,誰也不能避免,但內心那種煎逼的苦
才是最為苦的。假如在那當中,你要瞭解:自然苦不可怕,緣起苦最可怕。緣起苦
也就等於是心的苦,由你的眼耳鼻舌身看到外面不合你的意,而在這當中,產生了
你內心的不安,內心的恐怖,內心的煩惱,而引起的這種心苦,是比你身體的苦更
加倍的苦,坐立不安。吃不下,睡不著,每一天都沒有精神,事事興趣缺乏,因為
這樣,才會有很多人走上自殺這條傻路。我說要自殺倒不如為社會服務,服務到自
然死亡,這才有意思。父母生給我們身體,用來自殺實在很可惜的,他的那種行動
是愚癡的、是盲目的、是無明的、是顛倒的,那些年紀輕輕,正當要為社會服務的
時候,稍微遇到一點刺激或打擊,那麼就以自殺來做消極的逃避,實在太不值得啦
!因為人身難得啊!

    人身難得有如盲龜進洞

    佛陀說要得到人身就要像是什麼呢?像海面上有一根浮木正在漂流著,浮木的
中段有個洞,那時海底有一只瞎了眼的烏龜,它每一百年才浮上海面一次,浮上來
的時候正好能鑽進那根浮木的洞裏。啊!這真的太難了,海那麼大,浮木漂來漂去
,位置不固定,浮木只有一個洞,烏龜又瞎了眼。一百年才浮上來一次;這跟大海
撈針一樣的難呀!人身沒那麼容易得,如同以上的比喻可想而知。既然得到人身,
就要愛惜這個生命,安住這個生命,所以遇到事情,你一定要去面對它,事情一件
一件該來的就來,你就一件一件的如實處理它,對你來說會增加許多做事的經驗。
我們以前有說過,人最大的本錢就是經驗,老人的經驗豐富,而年紀輕的人,經驗
就比較不足,就像我也有經驗過,年紀愈大,經驗愈豐富,如果經歷不豐富,只是
略有所聞,聽聽而已,就不切實際。只有自已經驗過的事情才能印證過去人家所講
的原來就是這個樣子。所以真正要修行的在家居士們,你們夫妻關係一定要和樂,
否則,你如何面對群眾呢?不論你在工廠上班,或者在那裏服務,同事之間或因工
作性質,每天都得面對許多所服務的群眾,你要怎麼去應付他們?唯一應付得體的
,只有實行佛陀所說的中道法,即現有的生活,必須要如實。佛教重視中道,但中
道並非疏忽現有的生活。夫妻生活一定要如如實實,不作假、不虛浮、不瞻前顧後
才可以。

    忍辱是夫妻和樂的秘方

    好了,閒話不要說太多了。我們再說夫妻之間的忍辱。忍受是很重要的,但各
人有各人的性情習氣,譬如說,我自己也有習氣,習氣真的沒那麼好改。與人共事
時,每一個人都要去瞭解對方的習氣,我們要互相忍受對方的習氣,若無法忍受,
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兩個人就爭得臉紅脖子粗,這樣結果得到什麼呢?如果演變成
雙方痛苦難過或懊悔不已,這又何必呢?因此遇事多忍辱,多思惟是必要的。忍辱
是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前因地修行的專案之一,在成佛因地修行當中,忍辱波羅蜜很
重要。依我的體會,修忍辱就是在積福,有忍辱的人,他就有福,沒有忍辱的人,
他就沒有福。例如他在做善事,雖然他在利益別人,不經意中他不夠忍辱,發了脾
氣,一把無明火就燒盡功德林,所以忍辱是很重要的。

    但是要修忍辱一定要靠內觀的培養才能紮根,如果不靠內觀的培養,那忍辱隨
時會被無明火打垮。內觀就是要行住坐臥時時刻刻悉明覺,明覺自己行住坐臥的身
子當中,每一個舉動在做什麼?走路時,明覺身子在走路,只有身子在走路,沒有
一個我摻雜在裏面;停下來或站著時,明覺停下來或站小的身體(還是沒有我停下
來或站著);坐著時,明覺坐的身子(只是坐的身體,沒有我);躺著時,明覺身
子躺著(只是身體躺的姿勢,沒有我躺著的觀念),如此慢慢的訓練,一天有明覺
三分鐘,然後擴展到五分鐘,再擴展到一小時、二小時、半天…(除了睡熟了)。
修行不須速成,也沒有速成的方法,修行是如實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能離開明覺
的,一離開明覺就是無明瞭,一定要如實的經驗,如實的體證,才算是老實的修行
,你如果想走速成,有時候會跌得更嚴重!我們不要重蹈「欲速則不達」的覆轍,
就像我當初還是在家居士的時候,我們有很多人同時在一起修,有的人說修行就是
要如同坐飛機比較快速,我就說我的修行要像坐火車就好,他就問:為什麼?我說
:我一步一步走,因為修行不是在短暫的時間內可以成就的,是要有長遠心的,就
像我坐的火車,火車若沒油,還是停在鐵軌上;要是坐飛機沒有油,掉下去就可能
摔死了。所以說修行重在有長遠心。知道方法,腳踏實地,老實一步一步走,內觀
,行住坐臥明覺,看你在做什麼事情清清楚楚,有耐性,有毅力,起內觀,點點滴
滴,從短時間進展到長時間,這樣才有辦法。要忍辱你如果沒有內觀也沒有辦法,
遇到事情發了無明之後才想到了,有的人是做事情發現不對以後卻不會檢討,但有
的人就能馬上檢討,這種人,他內觀的覺察力就強多了。「不怕念起,只怕覺遲」
,過去的聖賢曾經說過這句話,大家不要怕念頭起來,但是最怕你發現得太晚了,
你如果發現晚了,你就被你的念頭拖著轉,這該歸咎於自己不修內觀的功夫。可見
修習內觀是何等的重要啊!夫妻之間,可以忍一時就風平浪靜,退一步就海闊天空


    為爭一口氣 見不到佛法

    我們人大多數未見法,以為有一口氣可爭。所有的是是非非都是為了爭一口氣
而引起。那口氣又值多少錢?所以夫妻之間一定要互相瞭解,遇到事情互相容忍,
互相讓步,要是對方的火氣很大時,不管自己是否有充分的理由都應該暫時讓他(
她),不要與他(她)辯論,一辯論,就會火上加油,干戈會愈來愈嚴重,造成雙
方理論不成變瞋恨,這是常有的事。如果真的非理論不可,一定要等到對方無明火
熄滅的時候,找環境、找因緣以和平的口吻告訴他(她)說:我剛才是讓你,你那
樣沒道理,我只是讓你,並不是我理由不充足,要讓他(她)明白道理,可能到那
時候,他可以慢慢接受也說不定。接受之後,他(她)還會想:這個太太(先生)
真好,有忍辱,實在是因為要避免夫妻失和,所以才會忍辱自己的無理取鬧。這時
對方就會被你感動了,這就是以柔克剛的方法。以柔克剛是夫妻之間解除生活糾紛
的一種法寶,除了夫妻和樂靠忍辱之外,可以說任何地方,忍辱都可以派上用場。
例如:一個人受別人毀謗是常有的事,何況被罵只不過是給自己做檢討的一個機會
罷了,人家罵我們,我們檢討看有道理沒有?如果是有理的,他就是在教我,假如
是無理的,那就隨順因緣吧!因為被罵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己有所過犯,另一
種自己沒過犯,純屬誤會。

    若是有過犯就應該生起慚愧的心,慚愧就是懺悔,不對就應該趁此機會檢討改
善,若是沒錯就把它當作一陣風,這樣吹過去而已!因為對方所說的不實在,是沒
道理的,既然我不是如他所說的,所以他就不是在罵我了,何況人家要罵你,你要
接收起來,才罵得到你,就像我打電話給你,你要拿起話筒來聽,我才能把話傳給
你,假使電話鈴響,你卻不接,要怎麼跟你說話呢?這道理又像耳朵的聽神經,耳
朵會聽見聲音的動靜,這是自然的,縱便是聾子,仍能聽到靜的聲音(無聲),但
聽見歸聽見,聲塵的生滅並不損於聞性。何況它們只是精神跟物質而已,根本不損
於自己,與自己又有何干呢?天親菩薩說過一句話,我感覺不錯所以拿出來做比譬
:他說罵有二種:一者是實,二者是虛,若是對方所說的是實在的,我們應該起懺
悔、慚愧的心,若是對方所說的是虛偽的,那就跟我沒關係,與我無關,有如聲音
,也如風,都不損於我,是故應該要忍。天親菩薩所說的這句話,我覺得很好用,
包括夫妻之間,或與任何人相處,對我們都很受用。一個家庭的夫妻生活,若能互
相忍辱,家中就能和氣,家庭若和氣,自己就減少煩惱,對方也能夠反省覺悟,不
再為了小事就產生糾紛。

    求人夫妻散 求己夫妻聚

    家庭夫妻生活和合快樂,這要從忍辱與柔和的講話態度中培養出來,要能這樣
笑容滿面,是從互相瞭解個性而建立的,並不是說你們夫妻不用忍辱,也不需互相
瞭解個性,只知道每天吃飽向外求菩薩,求神仙,求符水,求人幫忙,求人加持,
那麼你夫妻感情就會好,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不切實際的。目前的社會中,就有很
多從事這種行業的人,等著別人上勾去求他,然後藉機騙財騙色呢!你能不小心嗎
?記得我在前面說過:我們從哪里跌倒,就應該從哪里爬起來。也就是說我們在哪
裏失敗,我們要腳踏實地從哪里重新建立,找走過的人,經驗豐富的人,來教導我
們,讓我們有知識,知道如何解決遇到的困難而已。當夫妻意見不合時,不從內觀
不互相去溝通,也不互相去瞭解,更不從自己的修養去改善,反而去相信別人可以
賜給我們,給予我們什麼?這豈不是「憨也憨輸人家」!一個家庭要和合快樂,首
先彼此應該知道該有的修養、該盡的責任,如果知道又能做到,那麼這個家庭就會
和樂了。

    看輕太太的丈夫非英雄

    做丈夫的如何對待自己的太太呢?佛陀開示說:做丈夫的不許看不起自己的太
太,以為太太是沒有能力自營生活的人,以為太太都需靠丈夫賺錢來養她,否則,
太太就無能為力了。現在的社會已經改變了,現在講求男女平等,有的時候,太太
賺的錢比先生賺的錢還多呢!這是因為各人的能力,各人的福報及各人經營方針不
同有關係,所以要是太太在家裏照料家務的,做先生的從外面賺錢回來,就不要嘮
叨。認為太太是沒有經濟能力的人,只會依靠丈夫吃飯而已,把太太當做一個寄生
蟲看待,這樣是不對的,丈夫在外面遇到不如意的事卻能忍辱,但一回到家中,卻
把那些怒氣全部出在太太身上,找太太出氣,這樣是不公平的,因為一個家庭,如
果沒有太太料理,那麼我敢說是很難圓滿的,何況科理家務是一件很複雜又是長時
間的工作,你看,光是買菜、煮飯,還要照顧小孩,整理環境,這些都是每天的例
行工作。很煩、很煩的,而且;這種事情是長期的工作,如果沒有太太來治理家務
的話;這個家庭是無法達到圓滿的,這是真實的事情。當太太的,為了處理家務,
照顧好家庭,使出門賺錢的丈夫,沒有後顧之憂,也才能專心在事業上求發展。如
果沒有一個好太太科理家庭,那麼你就無法在事業上得到發展。俗語有一句話:「
丈夫事業有成就,後面一定有一個好的太太做助緣。」我們仔細觀察,真的有這麼
回事,因為有一個大大做你的好助緣,你才能專注於事業而沒有後顧之憂,這句話
是真正的道理,假使一個男人他還要兼顧家務,另一方面又要在事業求發展,這就
很難得到圓滿的成就。家務是一件很繁重長期的工作,這不是普通人承當得起的,
除非有相當的耐性,否則,腳底抹油(溜了),所以有時我說。女眾的耐性比較夠
,你看她長期要來承擔一個家中的事情,有時候看她生小孩,養育小孩,孩子小的
時候,那樣煩她,那樣吵她,假如她沒有相當耐性的話,就自己先氣死了。所以要
有相當耐性的太太,才能承擔這種長期的家務工作,做丈夫的人應該要體諒太太長
期的辛苦,絕對不可以看不起太太。

    太太替你省下了一牛車的銀子

    有時我們用現在的經濟學來算一算,太太有的時候,賺的比先生還多!你看:
托人照顧一個孩子一個月也要八千塊,請人煮飯至少也要萬把元,洗個衣服也要幾
千元,打掃個家裏也要幾千元……,算一算,你看!做一個太太應該比先生賺更多
吧!所以不能看太太沒有出去賺錢,先生就認為太太是寄生蟲而看不起她。如果丈
夫能夠體會太太的辛苦,那麼內心就會生起感恩的心,遇到一些意見不合,馬上想
到太太的好處,就能忍受下來,減少糾紛的發生了。假如時時刻刻看不起太太,只
為一點小事情,因為不平衡,你就會激動,問題就會出來了。佛教的修行是重視熄
滅自己的貪瞋癡,做為下手的目標,自己若是產生了貪、瞋、癡,就會影響別人也
連帶受苦,這是不爭的事實。太太尚未信佛的話,那麼我們應該勸導太太學佛,因
為學佛可以使我們減少貪、瞋、癡,貪、瞋、癡,瞋恨如果沒有了,脾氣就如燈油
乾枯,脾氣也就沒了,修得好不好看你的柔軟心,心愈柔軟的人,當然是修得比較
好,他遇到事情以後不會發脾氣,還會轉變他的心,產生一種慈悲、寬宏、柔和,
那麼這樣就能使家庭幸福。

    貧賤女子出身低 吃苦耐勞人間少

    但是另外還有一類做丈夫的,他見太太出身貧賤而鄙視唾棄。做丈夫的人不想
想看,很多富貴家庭出身的婦女,平時驕傲的性情積成的惡習,有時反而看不起自
己的丈夫。這個意思就是說,既然夫妻結婚,有了這個好因緣,就不可以嫌棄這個
太太過去出身是貧賤的,既然已經有因緣結婚了,過去不好的事就把它放棄,只要
從此以後,改掉十習惡因,等於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重新做人,這樣就是一個好
人了。所以各人有各人的習性脾氣,但是有的時候因無明故或受環境的影響會做錯
事,是在所難免,但是能從此改過,那就是一個好人。平常個人有個人的習氣,所
以個性不同,但卻不可輕視貧賤人家的女子,她肯吃苦不怕辛勞,就是她的優點,
何況她對家庭、丈夫都很有幫助,所以才被稱為賢內助,因此對自己的太太不能存
有絲毫鄙棄的意思。

    醜媳婦心腸好 照顧家庭是個寶

    有一類的丈夫,是嫌太太的容貌醜,但是奇怪,當初娶她時怎麼不嫌她醜呢?
娶老婆是兩廂情願的事,好壞要如何去比較?好壞又沒有一個標準,容貌的好與壞
,是在於個人的看法,沒有一種標準的界限,各人的業力不同,善惡看法就不同,
內心的心念不同,他的行為就不同,所以就顯現各人不同的五官。所以實在不該嫌
棄她,也別說我這個太太很醜,何況美分為體態的美,跟品德的美兩種,也就是外
在的美跟內在的美兩項。當然內在跟外在都美是最好的,如果沒有的話,最好是存
有內在美,內在美比外在美還重要,為什麼呢?因為往往只有外在美,反而容易出
問題。外在很美、很清秀,可是沒有內在美,內在的修養不好,所以她的操節不好
,那麼很容易出現家庭問題及社會問題。佛陀稱女人的端正美麗是著重在心性的,
也就是說她的內在。只有一個內在真正健全的人才是真正美,如果只是外表很漂亮
,而內心不美,那是不足取的。

    賢愚無界限 品德為優先

    還有一種丈夫,嫌太太的性情不好,腦筋智慧太愚笨,比不上人家,跟不上別
人的太太。其實愚笨也有愚笨的好處,況且愚笨與聰明又沒有一定的界限,有的人
你看起來很聰明,但那種聰明,有時候你沒辦法去適應。有人做智力測驗,但他所
做出的量表只是可以做為參考,根本不夠標準,也不夠客觀的評定什麼叫最聰明,
什麼叫做最愚笨。究竟什麼樣的太太才算是最聰明的呢?只要能守貞節,不染惡習
,就是說沒有壞習慣,譬如說:平時不打麻將,不抽煙,不喝酒,只做正事不做一
些不應該的事,常常顧著家庭,不亂交一些惡友,行為不會不檢點。有了這麼多的
優點,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們不能說還要求什麼聰明、愚笨的了。有人雖然外表看
起來很聰明,可是所做的事都是違背道德良心,那麼這種人是不聰明的。假使一個
女人會守節,會顧家庭,會照顧孩子,會教育子女,會照顧丈夫,那麼這就是真正
聰明的女人。所以說一位太太能料理家務,教育子女,生活又勤儉,守貞節,又會
照顧丈夫,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太太了。何況雙方既然做了夫妻,就應該互相體讓、
互相體貼、互相憐憫、互相照顧。要憐憫太太照顧家庭長期的辛苦,丈夫看到能力
稍為不足的太太時,要耐心的教導她、包容她。

    丈夫善待妻子五大秘方

    佛陀在善生經裏,有訂下做丈夫怎麼對待太太的五種條件:第一就是敬,相待
以禮。不要認為,娶來了,是我的太太了,不必以禮相待,這是不行的。對太太要
有恭敬的心。只對外人很恭敬,卻對自己的太太不恭敬,這是不對的;第二不輕視
。不要輕視自己的太太,也不要輕視太太的親族,怎麼說呢?輕視自己的太太,輕
視太太的親族窮,沒學問,都是不可以的;第三是守貞節。就是夫妻感情不可向外
發展,夫妻互相要信任,做丈夫的要有做丈夫的標準,不可出去外面胡作非為,這
樣才可以。丈夫一定要自己以身作則,才不會說:上梁不正下梁歪。你如果把感情
向外發展的話,讓太太對先生的感情起懷疑,認為先生沒有安份守己,先生有了外
遇,那麼請問這個家庭怎麼和樂?這個家庭又怎麼健全呢?它不但影響自己的家庭
,又影響別人的家庭,甚至影響了整個社會;第四就是委以家內之全權。先生的事
業經濟,必須讓太太清楚,就是說家中的事全權都要委託太太,讓太太知道清楚,
還會處理,包括我們的經濟收入,包括我們的一切行為都要和太太溝通,不要太太
走她自己的路,丈夫走丈夫自己的路,這樣這個家庭就像雙頭馬車了,兩個人就沒
辦法融合起來了,如果夫妻沒辦法融和起來,這個家庭又怎麼能圓滿呢?第五,與
以衣服莊嚴。就是當先生應該有責任買一些比較莊嚴的衣服給太太穿,這佛陀說的
很清楚,意思是你出去感覺這件衣服不錯,太太穿這件衣服會很喜歡,就買一件回
去送給你太太。你太太歡喜的東西,儘量買回去送她,別說錢她在管,她自己去買
,那不同,那滋味不同,若是先生自動買給她的,那她心裏感覺就不同。送太太東
西,表示做丈夫對太太的體貼與關懷。

    妻子送給丈夫的五件大禮物

    佛陀說當太太的也要有對待丈夫的五事:第一治事有秩序。做事要做得清清楚
楚,別經常有頭無尾,做太太的必須把家庭整理好,照顧得很好,對孩子認真教育
好,但是教育子女實在沒有一個規範,如何才是照顧好,最主要要盡責任,最重要
要費心,要用心把責任做到,如果沒用心,就代表沒盡到責任。所以我們一定要多
用心,太太的責任要做好教育子女的工作,太太應該做的責任就必須要去做,不要
推卸,不要給先生煩惱和罣礙;第二要侍奉丈夫。意思是說要會體貼丈夫,丈夫整
天為了家庭經濟,為了事業忙碌,為了服務社會忙碌,當然很辛苦,當他回來之後
,做太太的應該要笑臉相迎,接待先生,太太不要以為在家裏照顧孩子照顧得很辛
苦,滿肚子是火,一等先生回來,就大聲的吼叫,這個家庭又怎麼能和樂呢?先生
一覺得家庭不溫暖,他就會跑出去外面拈花惹草了,家庭若是溫暖,他就懶得出去
了,就算你叫他出去,他也不要,他會覺得這個家庭很溫暖,太太很體貼,所以他
就不會向外發展。做太太的應該笑臉相迎丈夫回來,不可看先生回來就愁眉苦臉,
這樣不行,這樣就不好,不管自己丈夫今天有賺到錢或沒賺到錢?他今天賺錢賺多
少?有沒有升官?都不要給先生臉色看,或者是對他潑冷水,或是給他漏氣……等
等,應該要安慰跟體貼丈夫,先生已經盡到責任了,做太太的就必須敬愛自己的丈
夫,尊重自己的丈夫;第三,必須要守貞操。太太對丈夫要盡忠,不可違背丈夫,
紅杏出牆及行為不檢等等的事情。夫妻之間沒有任何的隔閡,才可以團結融和一體
,夫妻如果有隔閡的話,那麼這個家庭就不能融合一體了,若無法融合一體,又要
怎麼建立一個圓滿的家庭呢?第四,就是說守護家財。做太太的要將家中的財務好
好的運用,守護好,也就是說先生賺回來的錢,會節儉,又會計劃用途,不可以自
己偷偷拿去做不正當的事,否則,就違背了丈夫,因為紙包不住火,若讓丈夫發現
,家庭革命就起來了,所以用錢應該要清楚,要用得明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別
亂用錢,錢該用的就用,不該用的就別用。我們以上有講過了,千萬不要太浪費,
也不要吝嗇,用在中道最好,如果沒辦法用在中道的話,那麼你就沒辦法將家中的
財務做得很圓滿;第五就是遇事要精神不懈怠。做太太的在這個家裏,除了好好照
顧這個家庭之外,還要好好的侍奉自己的先生,最好遇到事情還能認真去處理,不
要遇到事情以後,不認真去處理。太太還要常常讚美自己的丈夫,既然夫妻結婚就
是有因緣,讚歎自己的先生,讓自己的先生感受到這個社會雖然很大,但是要像自
己的太太這麼體貼,這麼懂事真是少有,要給先生感覺這麼和樂。太太有了這些認
識,那麼這個家庭會更加和樂,會更加幸福,丈夫會更加愛你這個太太。

    以上所講的就是佛陀開示夫妻的關係,先生要怎麼對待太太,太太要怎麼對待
先生,由此可見,佛陀對在家居士家庭生活的建立、社會的和樂是多麼的重視。希
望各位能將佛陀所開示的道理盡力力行體證。祝福各位,家庭和樂,真正能活在快
樂幸福的家庭生活當中,我們下集再見。感恩!

    大願語錄:

    心地本含如來種,普雨滋潤自然生,無漏真智若顯現,清淨菩提自然成。



☆  19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五
时  间: Tue Jan  6 12:04:42 2004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我們再來繼續律篇。

    一個家庭,夫妻的關係是非常重要,因為夫妻必須要共同建立家庭,所以在佛
陀的時代,佛陀就時時啟示說一對夫妻譬如「同命鳥」。就是說一隻鳥同一個身體
,但是兩個頭,叫做同命之鳥。那麼要是這樣想,就可以瞭解佛陀說家庭夫妻關係
的重要性。

    婦女要有五種美德

    在玉耶女經中,佛陀也有提出一個女人要怎樣才能產生五種美德?第一就是做
一個「母婦」,為人的太太者用像母親疼愛兒女的心去愛自己的丈夫,也就像母親
在照顧孩子的心去照顧自己的丈夫,事事必須要體貼,像是為人的母親非常忍辱。
你們想看看,孩子這樣吵媽媽,這樣煩媽媽,可是媽媽她都不會發脾氣,很有耐性
的愛惜這個孩子。所以為人妻子,若是以疼惜子女的心來對待丈夫,那麼這個家庭
絕對非常的和樂,所以佛陀說做人的妻子,一定要具足像一個母婦,像是母親照顧
子女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先生。

    第二做一位「妹婦」,用妹妹恭敬哥哥那樣的態度來恭敬自己的丈夫,相禮相
讓。現在很多人還未結婚之前,彼此都互相恭敬,保持一個距離,等到結婚之後,
就隨興了,一隨興之後,產生了時時刻刻的磨擦。我們人都要保持一個空間距離,
才不會磨擦,太近的話,手都會打架,保持一個距離才比較不會打架,這是實際的
事情。所以做人的太太若是可以對先生像妹妹敬重哥哥這樣的態度,那麼這個家庭
一定相當的和樂。因為妹妹會尊重哥哥,做哥哥的也會疼惜妹妹,互相禮讓。

    第三做一位「臣婦」,「臣」也就是說像我們過去帝國時代,身為人臣者必須
要陪伴君主。君就是皇帝,以臣子對待國王那種謹慎的態度來對待丈夫,不要跟自
己的丈夫為了一點小事來爭高爭下,爭長爭短,這種都沒好處。人最好是爭真理,
千萬不要為了不應該的事情互相來爭鬥磨擦,夫妻之間千萬不要開玩笑過份,有的
人開玩笑過份,稍動一下就要離婚,我看你討厭,我最討厭你啦!實際上心裏不是
這樣想,但是這個嘴巴就是愛講話,雖然表面沒事情,但是一個人耳朵聽進去之後
,他還沒達到這個境界,不曉得耳朵聽進去只是精神跟物質而已,他有一個我,產
生了一種瞋恨的心,這瞋恨心裏面有一種報復的心態很強。一個人見面的動機很重
要,見面的動機如果內心上壞印象,一點小事,他就會想到壞的地方,要是好印象
,壞事情他也會想到好的事情去,這是很重要的事。所以夫妻當中千萬不要為了一
點小事情,就隨興,爭高爭低,爭長爭短,惹出不應該的後遺症,因為他有報復的
瞋恨心,如果遇到事情之後,他就會藉機會報復,那麼這個家庭就產生糾紛,夫妻
就磨擦,磨擦之後就影響整個家庭了。

    第四做一位「婢婦」。婢婦就是說像侍女,侍女就是婢女。以婢女恭敬主人那
樣的服務,那樣的尊重,那樣的接待自己的丈夫,維護丈夫的尊嚴。一個人平常他
的面子都很大,所以有時候先生和太太一起出門的時候,在朋友當中,或者是大眾
場合,做太太的人要覺察,語言方面對先生的尊重、愛敬等等,我們都一定要做到
、注意到,不要太大意,太過大意的話就產生後遺症,往往在前面覺得沒什麼,說
不定事情發生之後,先生記恨在心,記在心裏。那麼先生記在心裏以後,慢慢遇到
事情之後他就會有報復的心態,所以一定要像為人婢女一樣的尊敬主人,侍奉主人
,一心對待自己的丈夫,維護丈夫的尊嚴。

    第五做一位夫婦,也就是說像一對夫妻,彼此相敬相愛,患難與共。遇到困難
的時候,夫妻彼此都不要放棄,遇到了艱難,我們一定要冷靜,要更加和合,共同
討論來突破這個困難。不要遇到困難之後,譬如說:先生事業失敗(人在這個世間
有成功跟失敗,失敗其實可以讓我們得到經驗,所以失敗是難免的事情,不要認為
在失敗之後,我們心情就不好),然後做太太的就離家出走,放棄這個家庭,置家
庭於不顧,這樣我們就不能遇到困難共同來解決。既然一個家庭是互相結合起來的
,夫妻共同結合的,不要因一點小事就怕艱苫、怕波折,就遠離先生,那麼這樣就
不行。先生有困難,太太一定要患難與共,太太有困難,先生要患難與共,家庭有
困難,事業有困難,一定要冷靜同心合力去突破。

    夫妻譬如「同命鳥」

    社會很多都為了一點小事,先生本來事業做得很好,等到有一天事業失敗了,
或者是一時走錯路,事業走下坡,太太就離家出走了。常聽到人家這樣說,這樣不
好,夫妻有因緣才會來結合,既然有因緣來結合,遇到事情一定要相護相依,福禍
相依,遇到困難合力來突破。生意成功的話有福同享,有難就來同當,這才是真正
佛陀教我們的。這樣夫妻才能真正永久。夫妻是共命鳥,這是很重要的事情,千萬
不可為了小事情家中不和樂,家中不和樂不只是夫妻的事情而已,簡單說人與人之
間就都需要互相,何況說來做一對夫妻呢?

    夫妻每天要一起生活,一起建立家庭,一起教育家庭,這是一個相當密切的關
係,密切到什麼樣子呢?就像人有身體就有眼睛,不可以有身體沒有眼睛,否則就
沒辦法看前面目標,走路就危險了,所以夫妻的關係很重要,因此佛陀才開示,夫
妻就像是一對共命之鳥,一個身體兩個頭的共命之鳥。夫妻如果可以和樂,生活過
得就輕安,我們如果過得快樂的時候,家中不染,我們心中才能安住,才能往向上
、向善、向解脫的路去走。在佛經裏面時常看到佛陀將夫妻譬喻成共命鳥,實在比
喻得很圓滿,很貼切。夫妻如果不和,如同一個身體兩個頭,方向不同,那麼家庭
就痛苦,這個家庭就產生禍端,產生痛苦,產生磨擦。簡單說人來世間就已經有很
多苦了,何苦還互相爭鬥呢?

    內心的痛苦是超越身體痛苦的,如果是工作上的疲勞痛苦,躺著睡一下,休息
一下,有充足的時間讓我們休息,那麼我們身體的疲勞就會好起來。要是心裏的痛
苦呢?那真正坐不住,吃不下,對世間的任何一切都不會產生興趣,甚至沒有堅定
意志的人,他就走上自殺這條路。自殺實在很不應該,父母生育我們,社會教育我
們,社會的人付出很多,才可以培養我們社會的經驗、學問跟佛法出世斷除煩惱的
智慧,那麼我們還沒用這個色身來為社會服務,哇!你就將它怎樣?將它糟塌掉了
(自殺)。要自殺不如我們來盡心服務社會、回饋社會,這樣不是比自殺還好嗎?
是不是這樣呢?所以很多人看不開就想要自殺。再艱苦也都會過去,不會說今天艱
苦,時間就留下不會過了,在我的感覺,無論再怎麼難過,時間都在過,不論較快
活、較快樂,時間也都在過,所以我們不要遇到波折,不要認為環境影響了我們的
心,也不要認為社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看到社會的現狀內心不平衡。我們就消極,
走逃避的路,這種都不行,這種都是沒辦法承擔的人。

    過去在印度的時候,有一種鳥,它有一個身體,但是有兩個頭。我們現在社會
,生出來的小孩,也有兩個連在一起的,我們報上都曾經看過,再經過我們發達的
醫學來進行分割。在過去幾年前,有一個「忠仁跟忠義」那件事情,出生後身體連
在一起而來分割,現在都已經在讀書,而且讀得很棒了,以後他們也能回饋社會,
來為社會服務。你想想看。他們有堅定的意志,且將波折一一突破,所以不要遇到
一點小事就消極,人一定要有堅定的意志,做人才會成功,做人才有價值。因為它
兩個頭連在身上,所以這兩個頭一定要相應互相體貼、互相協調、互相瞭解、意志
相同,相親相愛,否則一個要往東,一個要往西,這樣你想想看,這只鳥從早到晚
吵架就好了,醒來一個要往東,一個要往西,意見不合,那麼兩個磨擦的痛苦,影
響到這個身體。

    夫妻要福禍相依

    夫妻之間也一樣,一個要往東,一個要往西,理念不合就影響這個家庭的發展
。假如先生跟太太的理念不合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冷靜來研究,冷靜來思考,瞭解
是先生的理念較對,還是太太的理念較對,這樣才能互相溝通,理念一致,按照這
個理念來走。若是兩個人的理念不同,又同一個身體,天天就你爭我奪,這實在很
可憐,那麼麻煩就大了。一個家庭,先生走一路,太太走一路,理想不同,這個家
庭不能說很幸福,他的事業也不能說很成功。夫妻就像這種一個身體兩個頭的共命
鳥,除了要相愛相親之外,還須彼此瞭解,彼此原諒,互相協調、互相體讓、有事
共同來處理,福禍相依,如事業的成就,家中的快樂同享,遇到了波折,事業波折
,一定要共同來突破。以上曾經說過,不要遇到一點小事就來離開,更加傷害這個
家庭,傷害彼此。

    來世間未成佛道,我們要廣結善緣,我們要有理性、有智慧,千萬不要再結惡
因。因為人來世間未到究竟涅槃解脫之時,這期的生命會感招來世,這期生命所做
的會感招來世,這是因果的問題,千萬一定要建立。若是沒有建立因果,這個社會
就會亂了,家庭就不會和樂了,所以若是大家可以共患難,互相和樂,家庭才會安
樂,才可以維持一生。譬如說家庭夫妻不和合,就像兩個頭一個身體的共命鳥,一
個向善、一個向惡,兩個的理念不同,一個想要飛東,一個想要飛西,就時常產生
鬥爭,也如同一輛馬車,無論是兩匹馬也好,四匹馬也好,如果馬一致向前拖,這
輛馬車就可以載重。假如馬兩匹分兩個方向或四匹分做四個方向,馬匹的方向不同
,那麼這些馬非但不能拖運載重,彼此的體力更互相耗盡,而這輛馬車也仍然不能
前進,一個要拉東,一個要拉西,結果受苦也是馬本身,那輛馬車本身沒有影響。

    但是一個家庭夫妻如果不能意志相同,反而影響這個家庭,家庭當中上有父母
,下有子女,都受到夫妻的意見不合而影響,情緒不好又影響社會,所以社會跟家
庭有相當關係,一個家庭如果建立圓滿,走入社會就會圓滿,這是很重要的。

    像現在社會離婚的機率很高,也曾經聽過離婚最速件的,結婚一個禮拜之後就
離婚的也有,每天都有太多人在離婚,那夫妻不合,離婚後困難痛苦的就是什麼呢
?就是那些無辜的子女,和無辜的父母,跟無辜的兄弟親戚,雖然你們賭一時之氣
來離婚,但賭一時之氣離婚之後遺症呢?留下來的呢?不是離婚就算了,我們擁有
自己生下來子女的關係,父母親為了我們的離婚心情痛苦煩惱,那麼我們要怎麼孝
順父母呢?雙方的家庭父母煩惱,我們的親戚朋友,左右鄰居……等等,為了這件
事情產生困擾,他們的煩惱是我們引起的。我們的慈悲在哪里呢?所以夫妻一定要
像共命之鳥,互相意志相同,千萬不要像馬車一個拖東,一個拖西,這樣影響了家
庭的大小成員,影響他們的情緒就會影響社會環境情緒。所以我們結婚之前一定要
慎思、慎思,瞭解彼此理念是否相同?以後共同建立家庭會圓滿嗎?以後結婚了我
們就不要嫌不好了。

    結婚後一定要互相包涵,互相忍辱,俗話說:懦弱的馬也有一步踢。無論再怎
麼差,也能互相照顧,互有優點。我們要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世間每一樣東西都可
以讓我們使用,看你用什麼角度來做。譬如說有一種毒,這種毒我們吃下去會死,
譬如說DDT,現在聽說DDT不能噴,很毒,DDT我們人吃會死,但是可以幫忙我們人
殺一些害蟲。東西好壞是由我們如何轉用的,如何將它轉化、如何調配的。所以既
然結婚之後,我們一定要和樂,共命之鳥如果可以和樂,那共命之鳥也可以活得很
快樂啊!自在啊!假使說有一隻鳥兩個頭,甲乙不和,那產生出來的後遺症也就很
多、很多了。

    同舟一命助人助己

    我們再來講一隻鳥甲乙不合的故事。有一隻鳥它有一個身體兩個頭,這頭我們
將它分為甲乙,但是甲乙本身就不合,有一天,這個甲在睡覺的時候,這個乙就看
見旁邊有好吃的東西;這時它沒有等甲醒來時才吃,它就自私,就想說趁甲在睡覺
的時候,才不會跟我搶東西吃,趁這個機會它就自己享受,自己吃了,那麼吃了以
後,因為它雖然頭不同,但是身體相同,東西吃了,肚子會飽飽,這個甲睡醒的時
候,就說,唉!我在睡覺,沒有吃東西我的肚子怎麼會飽飽呢?咦?喔!它就馬上
知道既然在睡覺沒吃東西,為什麼肚子會飽飽呢?不用想也知道,一定是甲在睡覺
時乙偷吃,那麼內心就不高興,不高興就抗爭、抱怨。於是,甲就跟乙說:「你啊
!趁著我在睡覺的時候,你偷吃什麼東西?我們是同一個身體兩個頭而已,為什麼
有好吃的東西,你不等我醒了再吃呢?你就是自私嘛!」意見不合就衝突起來了,
兩個頭意見不合,甲說一句,乙說一句,結果就吵了起來,彼此都互相折損,互相
刺激,都沒有得到好處。

    事情過去了,雖然表面上過去了,其實沒有過去,怎麼沒有過去呢?當然這個
甲就會記恨,記恨這個乙自私,吃東西沒等我醒了再吃,甲就記恨,這個瞋恨記存
起來之後,事情過了好幾天,這個甲就逮到一個好機會,什麼好機會呢?因為它們
棲息在一個地方,那時剛好乙在睡覺。乙在睡覺的時候,甲就想說:「今天報復的
時間到了,這個地方旁邊剛好有一種毒草,我就來吃這個毒草,吃一吃等你爬起來
讓你肚子痛,讓你痛苦。」於是這甲就開始吃毒草,甲吃完毒草後,乙醒來覺得肚
子怎麼怪怪的很難耐,沒多久的時間就開始呻吟了,怎麼呻吟呢?痛苦啊!這個甲
看見乙在呻吟,就說:「你今天吃到苦頭了吧!我報復到了。」才剛說完,那劇毒
也發作起來,因為是兩個頭同一個身體,甲也覺得劇毒攻心,非常的痛苦,因為甲
的身體跟乙是共同的。忍不住!甲和乙都在那裏掙扎,痛苦呻吟沒多久,一個身體
中毒兩個頭都死亡了。由於這個甲的瞋恨心念頭一起,做了如此的報復,卻沒想到
雖然兩個頭,但卻是同一個身體,這毒草吃下去後果不堪設想,連自己也要損傷啊
!有時夫妻在吵架也沒有考慮到那麼多,只恨不得說你快點去死而已,恨不得說你
快點有惡運讓我看,這樣瞋恨報復的心實在很恐怖。所以佛陀跟我們講,修行就是
要對治瞋恨心,我們如果能將瞋恨熄滅,社會就安和利樂,否則,這瞋恨就如無明
火會燒功德林,這瞋恨心很恐怖,夫妻之間先生沒考慮到太太,太太沒有考慮到先
生,互相殘殺,結果就像這只共命鳥。

    如果不按照佛陀所說的夫妻相處之道,互相來結合,來經營這個家庭,來建立
這個家庭,那麼家庭要怎麼安和樂利呢?有一些家庭,也像是這只意見不合的共命
鳥,當時還沒結婚的時候,你愛我、我愛你的,愛得要死,結婚沒多久,大家吵得
要死。何必呢?這樣何必?雙方都痛苦。為了一點小事就互相報復,希望看見對方
痛苦才會高興,結果下場呢?害別人也害自己,所以這個問題我們要瞭解,毀人自
毀啊!

    佛陀遭遇種種波折

    既然夫妻是共命鳥應該相愛相敬,互相扶助,千萬不可互相勾心鬥角,否則這
個家庭就不能圓滿,就不能和樂了。彼此心中的痛苦,就是因為不能互相瞭解,勾
心鬥角,起了一個怨恨嫉妒報復的心,不讓別人佔便宜,其實我們讓別人佔便宜,
實際上是沒有讓別人占到便宜。而我們去占人家便宜,實際上卻是我們吃虧。怎麼
講呢?有因果關係,總是有還他人的時候。被人佔便宜,若不是我們欠人家的,總
有一天他會還給我們,所以我們一定要用這種心態去對待,不然在這世上生活,社
會在變、環境在變、人心在變,不能掛無事牌的。

    佛陀也曾遭遇很大的波折!什麼波折呢?我們以最簡單的來說,當時佛陀離家
出走為了要悟正法出家修行,遇到很多波折,修苦行,找不到門路,甚至斷食,還
險些被水沖走,身旁五個比丘誤會離開,然後弘法的時候,受到外道婆羅門及其他
宗教的種種的排斥、譭謗等等。譭謗之外還想盡辦法要害死他,包括提婆達多用酒
把象灌醉,要踏死佛陀,甚至在山頂上推石頭想將佛壓死,結果壓到佛陀的腳,腳
流血,波折很多喔!別以為成佛之後都沒有事情,都一樣的,最後年紀大了以後,
佛陀唯一的孩子羅侯羅,也比佛陀早死,佛陀左右手的弟子,也就是目犍連和舍利
弗,兩個人都是佛陀的左右手,也都一一往生了。你想想看,佛陀本身有沒有波折
?有!佛陀的波折很多,但是佛陀他瞭解這個波折的原理,就是我們已經有自我產
生了,所以他的心沒有被波折痛苦影響,雖然外在波折很多,但是他的內心還是安
穩的、自在的。

    我們修行的目標也就是這樣,不是遇到事情就害怕!不用怕,事情總是會過去
的,痛苦也會過去。所以夫妻當中一定要有愛,有慈悲的包容心,才可以得到愛,
如果不用慈悲包容心,我們就不能得到別人相對的慈悲包容。就像我們的手往桌子
上打,越用力打,你就越痛,你用小力就不會痛,何況說我們愛人家是應該,善待
別人是應該的,不要勉強別人回報我們。若是活在世間,時時存有想讓人回報的心
,活得會很痛苦,我有經驗過。該我們做的我們就去做,對人能付出多少就儘量付
出多少,何況夫妻當中一定要有慈愛包容慈悲的心,這種才能得到別人的愛,你如
果用恨來對待,只有增長恨,簡單說就是以愛對待別人,以慈悲喜捨對待別人,那
麼別人對我們就會增長慈悲、增長喜捨、增長愛我們,你用恨對待人家,最後只有
增長恨,到頭來自毀毀人。

    琉璃王興兵屠城

    我來說一個故事,就是琉璃王的事情,琉璃王的父親當初想要娶一個釋迦族的
女子,由於琉璃王他父親這個國家兵多將廣,甚為強大。而淨飯王就是釋迦族,佛
陀的父親淨飯王的領土比較小,雖然他的文化比較高,但是兵力卻比較弱,如果以
強勢來講,釋迦族這邊比較弱,琉璃王的父親比較強。那麼琉璃王的父親希望娶一
名釋迦女子為妻,可是釋迦族當時並不同意將釋迦族女子嫁過去,一方面又怕對方
攻打過來,於是裏面一個大臣就出了一個主意說:沒關係我來處理。他家剛好有一
個奴婢,生得很可愛很清秀,看起來很像釋迦族,那麼他就為她沐浴裝扮,坐上了
一輛高貴的馬車,就出發了,就說這是我們釋迦族的貴族,送給琉璃王的父親做老
婆,以後就生了琉璃王。

     琉璃王出生做太子的時候,琉璃王的父親想說釋迦族的文化素養比較高,當
時在印度分很多國,釋迦族的文化比較高,於是就將琉璃王送到釋迦族學習,這個
琉璃王小時候就很霸道,孩子時就當孩子王。有一天去一間類似現在圖書館、休閒
中心的房舍,那地方剛蓋好,希望邀請佛陀回去剪綵,慶祝一番,並且在那邊講法
給釋迦族人聽。琉璃王當時就在外面和釋迦族的孩子玩,看見了這地方覺得很漂亮
,就進去,看見了一張椅子,這張椅子原本是要給佛陀坐的,那麼他就自稱王,爬
到上面去坐,跟釋迦族的孩子說,他是國王,跟底下的孩子發號施令。然後被釋迦
族的長老看見,很不高興,心想說:你這個孩子又不是釋迦族,而且那椅子又是要
讓佛陀講經坐的。這個時候就從上面把他抓下來,罵他說:你不是釋迦族的孩子,
你是釋迦族奴婢的孩子而已。當時還是孩子的琉璃王太子,被人羞辱、嘲諷、挨罵
之後就記在心裏。那時太子出門在外都有派人照顧,都有一位婆羅門,琉璃王做太
子時瞋恨心很重,就跟旁邊照顧他的人說:你幫我記著,將來我要是登基當王的時
候,這件被污辱的事你要提醒我,別讓我忘記,你要幫我記著。這瞋恨心琉璃王就
把它放在心上。

    等到太子慢慢長大,做了琉璃王的時候,那位婆羅門就提醒他當時被釋迦族污
辱的過程,哦!這個琉璃王的心禁不起別人每天講,肚子一股怒氣就上來,便一心
一意想要報復,要去滅釋迦族。瞋恨心一起,就帶著他精銳的戰士去討伐釋迦族。
佛陀知道這件事,就帶著所有的比丘在路上打坐,阻止軍隊的前進。琉璃王就問說
:佛陀啊!樹林裏很清幽,樹林也很寬闊,環境很好,為何帶你的弟子在路邊坐呢
?佛陀知道琉璃王要去攻打釋迦族,他說:「不忍心看見自己的釋迦親族被人殘殺
」等等。」於是跟琉璃王開示,琉璃王聽了之後,就不敢過去,帶領著他的兵馬調
頭回去了,所以頭一次阻止琉璃王殘殺釋迦族。然而這個琉璃王他並不是這樣瞋恨
就算了,都還記得!有一天又想說,佛陀離開這個附近,到別的地方去弘法,離得
很遠了,假使再趕來也沒辦法阻止這場戰爭了。於是又出兵去攻打釋迦族,一到釋
迦族,破了城門開始大屠殺。

    在大屠殺的過程中,有一位在家居士修得很好,這名居士叫做摩訶男。這個摩
訶男怎麼呢?在經典上常看見摩訶男跟佛陀請法。摩訶男也是一位釋迦族,但是他
是在家居士。他在社會上人際關係很好,事業做很大,所以很多人都對他很好,摩
訶男看到釋迦族被殘殺的情形,內心產生了一種慈悲心,就跟琉璃王說:「看在我
們的交情,看在你也是釋迦族一分子的情面上,你能不能幾分鐘時間給我。」琉璃
王說:「怎樣?」「我跳到前面這水池裏,等我浮上來的時候,你再殘殺好不好,
我實在很不忍心看你殘殺釋迦族無辜的老幼。」琉璃王就說:「哎呀!你跳到池裏
時間能多久呢?讓你最會撐也兩三分鐘而已,允准你,達成你的心願。」就下令暫
停屠殺,摩訶男就噗通一聲!跳了下去,跳到這池中,琉璃王就在上面等,一分鐘
、二分鐘、三分鐘、四分鐘、五分鐘……一直過去,咦!二十分鐘過去,半小時了
,怎麼沒有爬上來,就懷疑是不是下面有什麼古怪,還是有什麼特殊的逃走秘道?
他的部下就噗通!跳下去看,上來說:「大王!這個摩訶男為了救釋迦族免遭殘殺
,將他的頭髮綁在下面的石頭上,已經自殺了。」琉璃王聽了這話之後,他那種殺
戮的心,殘忍的心就這樣柔和降了下來,於是就停止殘殺釋迦族。你想想看,瞋恨
引發這麼嚴重的傷亡,難怪過去人家說,無明火會燒盡功德林。

    家庭和睦才能行善培福

    所以這個瞋恨影響夫妻,影響家庭,影響社會。社會很多都是因瞋恨報復的心
,嫉妒的心,惹出很多的糾紛,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慈悲包容才可以得到對方的愛,
如果用瞋恨,只有增長瞋恨而已,到最後就像釋迦族被琉璃王殘殺那樣,不知殺死
多少生靈,不知造多少惡業!所以夫妻和合,家庭美滿,我們才能行善培福,夫妻
家庭不能美滿,每天都在那裏煩惱,情緒不好,怎麼有心去行善呢?怎麼有心去修
行呢?家庭和合才能行善培福,家庭如果不和合要行善培福是不可能。家庭夫妻不
和合,無精打采,心事重重,每天都情緒不好,要怎麼去利益別人?無法行善培福
,怎麼進一步的去修行,離苦得樂,滅生老病死的大苦集呢?何況佛法又是甚深的
教理!

    社會上的宗教全都是好的,除非他是騙人的,除非他是邪教義的,除非他是不
修心的,否則宗教都是好的。我們不能在宗教當中互相排斥,唉呀!基督教不好,
天主教不好,其他教不好,不可說其他宗教的是非,因為各個宗教能夠生存,當然
有它的優點。信仰任何宗教的人,都有他與該宗教的因緣,我們不要去勉強別人一
定要信什麼教,我們也不要排斥別的宗教,宗教與宗教互相排斥就不算宗教了,因
為宗教各具其宗旨教義,每一個宗教有它的宗旨,有它的教義。宗教推廣它的宗旨
教義來利益社會、來淨化人心,佛教也推廣它的教義淨化人心。宗教各以自己的宗
旨、教義來淨化人心,所以都是好的。除非是邪教。什麼是邪教呢?沒宗沒旨,包
括都勸人作壞危害社會,這種宗教除外。

    各人有各人的宗教目標和理想,我們不能勉強別人不要去講,也不能左右別人
一定要這樣講,也無法左右別人要怎麼做。各人有各人的業力,各人有各人的理想
,各人有各人的目標,隨順他的理想目標去進修他的興趣,這是因緣的問題。所以
不僅是夫妻,還包括社會、包括宗教等等,都應該要這麼做,否則隨時都在你爭我
鬥,哪有心情去靜思,思惟真正緣起緣滅甚深的教義呢?這不可能!所以從家庭的
和樂演變到社會,就像是一串念珠一樣,一粒接一粒,都有連帶關係,小到大,大
到小,像一串念珠,一粒接一粒串在一起掛在手上,你如果掉了一粒,斷了,全都
掉光了,所以不要輕忽一個家庭,小小一個家庭就足以引起社會的問題,這是事實
呀!所以夫妻要圓滿,時時刻刻一定要相敬,內心如果還沒到境界,當起了一個瞋
恨心的時候,馬上我們要提醒自己,用慈悲來對治瞋恨,如果沒辦法就念大慈大悲
觀世音菩薩,學他的慈悲,來化解我們的瞋恨。因為大家都知道有大慈大悲觀世音
菩薩,若我們沒辦法達到內觀的境界,那就來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就可以淨化
我們的瞋恨心,那麼我們就能家庭和樂、社會和樂、世界和樂,大家就很自在很快
樂。人間淨土就生出來了,然後再更加精進向上追求緣起甚深的教義,斷滅生老病
死的大苦集。

    弟子應以五事對待師長

    我們再來看佛陀對師徒之間相處的說法如何?佛陀教我們說:為人師者和徒弟
,像老師和學生,到底要如何才能達到圓滿,達到理想。做人徒弟,或做人學生者
必須要以五事對待師長。佛陀說:徒弟應以五項來對待師長,也就等於說學生要對
待老師依五項:

    第一、在師長前必須起立:

    也就是說我們當學生的,看到老師在那裏我們要起立,老師沒坐我們不可坐,
看到老師來要站起來,看到師父來我們要站起來,老師叫學生坐,學生才可以坐,
師父如果來,我們為人弟子要站起來,這是一個禮貌,如果有客人來,我們也站起
來這也是一種禮貌。我們尊敬別人,別人就尊敬我們,我們對人有禮貌,別人就對
我們有禮貌,所以佛陀說的並不僅限於師徒關係,應包括人與人,你對我謙虛禮讓
,我當然就對你謙虛禮讓,互相謙虛禮讓,那麼這個社會處處就和樂,處處就能互
相關愛了嘛!

    第二、親近侍奉:

    就是為人學生有因緣機會一定要親近師長為他服務,奉侍師長是做弟子的責任
。人說世間的第一福一定要孝養父母奉侍師長,慈心不殺;這在十六觀經裏有說,
如此這樣就是人間第一福。福是靠自己培養來的,不是去求來的,也不是用錢買來
的,是靠自己培養起來的,真正的培養是沒有離開心,做一切事情都沒有離開身,
所以奉侍師長是做弟子的責任。

    第三、若聞思語:

    就是說師父在開示的時候,做弟子的一定要專注聽師父開示,思惟師父開示的
意思是什麼,不要師父在開示,做弟子的一句來、一句去,沒禮貌,不瞭解師父所
講的意思是什麼,就跟師父爭辯,做弟子的一定要瞭解,等師父開示完後有疑問才
舉手發問,師父再解釋。不要人家在講話,你從中間就插話進去,這也是我的一個
毛病,十多年前認為別人在講話,我們靜靜的聽,等到他說完我們再講,可是毛病
是有時候人家講到一半,覺得沒道理,我就插話下去,他還沒講完,我就從中插話
,這就是我自己的修養不夠。我們內觀要覺察,當學生的,老師在教我們,我們要
注意聽,專心聽。聽聽看老師在教我們什麼?專心聽完後,如果有疑問才跟老師發
問,千萬不要「近廟忌神」。認為我們隔壁那間廟不興,要跑到很遠去拜拜才會興
旺,現在社會上師徒的關係往往會這樣,相處一久就覺得這位師父沒什麼,「近廟
忌神」,這個老師教我們一久,就覺得這老師沒什麼,其實他不瞭解。佛陀在長老
偈有講:不管他是做你的老師還是師父,至少他的經驗比你豐富,不然他走的路也
比你遠,可以用他的經驗來讓我們做參考,是不是這樣?何況說你用互相的角度。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弱點,世間絕對沒有十全十美的,除非
說學到跟佛陀一樣,在因地修行當中,都還有習性,何況說阿羅漢也還有習性,只
是阿羅漢他的習性是善的,不是惡的習性而已,所以我們聽師父在開示的時候一定
要專心,千萬不可有散亂的心,不可沒禮貌。

    第四、尊重師長,對於師長要有感恩的心:

    如果對自己的師長沒辦法感恩,對自己的老師沒辦法感恩,對長輩沒辦法感恩
,那麼這樣要怎麼面對社會呢?所以我們一定要感恩、惜緣、惜福,時時刻刻尊重
師長。

    第五、凡所教誨,悉皆持:

    也就是說老師教我們的,或是師長開示所教我們的,必須要記住。謹慎思惟老
師在講什麼,瞭解他的意思,還要依師長的教導去奉行,依師長的教導去做、去經
驗,有疑問再去請教師長,那麼這樣我們才會進步,不可自己我慢自高。看輕師長
,看輕老師。這就是佛陀所說的,弟子必須應該要對老師、對師長行五件事。今天
時間又到了,祝福各位身心安樂,吉祥如意。感恩!再見!

    大願語錄:

    入道發心為首務,修行急務立願先,忘失菩提修善法,依然還在輪迴中。


☆  20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六
时  间: Tue Jan  6 12:04:46 2004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我們又見面了。

    我們前集講到弟子對師長行五事,現在我們來講師長也應該要以五事慈愛弟子
,就是佛陀說弟子應以五事對師長,師長也要以五事對弟子。什麼五事呢?

    師長以五事待弟子

    第一、善能調伏:

    這善能調伏說起來簡單,其實並不那麼簡單。要調伏,必須為人師長者瞭解弟
子的根器,要瞭解弟子的根器必須觀察,觀察弟子他的根器到底是屬於什麼?適時
的給予輔導與教育。就這一項我就覺得很難了,怎麼很難呢?弟子若很多,要怎麼
去輔導、教育?除非具備佛陀那種智慧和觀察力,瞭解這個徒弟是屬什麼根器,用
慈悲喜捨來輔導這個徒弟,讓他做什麼,成就什麼,不然怎麼去調伏呢?調伏就是
:第一、能調整他的習性。第二、教他能降伏自己的內心。若是如此他就能成就,
否則就無法成就。第三、使已憶持者,更能憶持。也就是說師長教育弟子,應該奉
行的事情,引導弟子讓他在教育方面、修行方面,都有所進步。能令自己的弟子已
生的惡念,慢慢將它調伏,加以消滅。未生之惡念,讓它不生。已生之善念,讓它
能增長。未生之善念,令它速生。對於修行道業、教育,要教他時時刻刻憶持不忘
,要教導一個人,其實只能將理論給他,引導他時時刻刻鞭策自己而已。不然,我
覺得要征服一個人,就必須先征服他的心,若無法征服他的心,那征服的只不過是
一個外形上的相,外形這個肉體,並不能令他信服,主要是用教義引導他,教育他
待人處事之道,但也必須他具備那樣的根器,於適當的因緣助長他,那他才能成就
,否則光是教他斷惡,他豈能斷惡?叫他修善,他就會修善嗎?不是那麼簡單。所
以,為人師長要教育一個弟子,教育一個學生,其實說起來沒那麼容易。既然我們
已身為人師了,也應該要盡力,盡我們的力量,以我們自己能做到的去盡力,不然
我們希望別人聽我們的話,希望別人按照這樣去做,那我們內心就產生一種痛苦,
怎麼說呢?你教他這樣做,他不照這樣去做,我們教他說這不能做,可是他沒辦法
,他要去做,這樣我們也會產生痛苦。我們必須瞭解,我們無法阻止別人說話,無
法阻止別人想什麼,也無法阻止別人的行為,簡單說就是這樣。因為各有各的業力
,各有各的行為,為人師父者只能引導、教育而已。要聽或不聽,我們也沒辦法,
我們無法左右一個人的心,有時候自己都無法左右自己的心,要如何去左右別人的
心呢?這心念的問題其實是靠自己內觀察覺的力量去改變,第三者是無法左右的。

    第二、其所聞一切學業,悉皆傳授:

    就是說為人師長者,所懂的、所學的一定盡可能教育弟子,應該盡自己所學,
我們自己學多少,就該教他多少。所以如果說,有一個弟子要去拜師,必須親近一
段時間,瞭解這個師父的教義,他的行為,他的作為是不是合乎自己的意思,因為
佛教重視六和敬,也就是說他的教義是否契機?他的教義是否有正見?他所做的行
為與我們所要學的,是否理想相應?若是有,那麼一定要親近他,若是沒有,親近
他以後就會惹出是非和糾紛。導致演變成師徒傷了感情反而不好,簡單說:我們都
勸人和樂,自己卻無法和樂呢?那要如何去勸別人和樂,怎麼去以身作則呢?所以
在我本人的體會和瞭解,只有征服自己的心,以我們所瞭解的去教他,並不一定他
就能接納,各人都有很重的主觀意識,但最主要的是,我們已身為人師,就應該盡
力,將自己所學、所瞭解的,像瓶子裝水般要倒盡,將自己所懂的儘量教他,絲毫
不保留。別像過去的人,像我們中國的醫術,或中國的武術,過去聽說真的很有一
套,可是由於自私心作祟,所以教導學徒、弟子,都唯恐學徒勝過自己,所以就將
重要的部份減一點、保留一些,動機就是防止日後徒弟對他怎樣時,還不致輸給徒
弟,這樣的心態。所以一個保留一項,二個保留兩項,十個就少了十項了,日子久
了就失傳了。學佛就不是這樣,在教育方面就是不同,一定要盡自己所瞭解的,毫
無保留的教給徒弟,儘量教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比我們還行,徒弟比我們還行,這
對我們相當有好處,我們可以不必為他煩惱,不用再為他教育,反過來,說不定他
還能教我們,不然的話怎麼說是:「師度徒,徒度師。」互相教學、教學,教他兼
學習,我們教他,再從他的優點當中學回來;這樣我覺得很理想,不要說怕徒弟比
我們還行,徒弟比我們行,我們可以減輕這個責任負擔,又有辦法再去教化別人,
這不是更好嗎?我們的心若經常自己想說,徒弟要永遠比自己還差,那我們的心會
很痛苦,那這個徒弟親近你也無法進步。所以,瞭解的就該儘量去教他。世間並無
所謂能自私佔有的東西,你懂的東西不教給別人,等你死去也消失了。所以,你教
他,讓他瞭解,他又去傳授別人,這樣就沒有斷,細水就長流。你如果沒教他,自
私將你所瞭解的隱藏起來,等到有一天我們死去之後,你所瞭解的等於無用,無作
用了,東西是要用的,無作用的東西,就沒有價值性了。就像佛陀他悟道,這人性
的佛法、人性的佛教,也必須對我們人間有所助益才有價值,佛陀悟的道若無價值
,那我們學它做什麼呢?它的價值性是什麼?就是在現有人生當中,將我們不正確
的觀念轉為正確的觀念,時時刻刻內觀來改善我們的行為,就因為這麼好才延續了
二千多年至今。佛法是不會出問題的,若有任何的問題,乃是由於人的因素,並非
佛法本身。所以身為師長者,教導弟子、教育學生一定要盡力,將自己所瞭解的,
儘量去教他,希望他比我們還行、比我們更懂。

    第三、指示良友:

    因為自己的徒弟和學生,最初他對社會、世間的閱歷不夠豐富,所以他無法明
確分辨,什麼是對?什麼是不對?什麼是究竟?什麼是不究竟?哪一個是良友,可
親近否?哪一個是善知識,可親近與否?為人師長者應該有責任,引導弟子親近善
知識,因為初學的弟子他不懂,到底什麼是正見?什麼是不正見?什麼叫邪見?完
全無法判別。若是他能自行判別,那他就能自依止了。自己能夠自皈依,自皈依佛
、自皈依法、自皈依僧,不必再經由別人教他,引導他,他自己就能依教義明白去
行持了,所以我們做師父、做老師的應該要引導他,讓他親近正當的善知識,在善
知識處習得正見,習得對修行有幫助,對社會有幫助的正確觀念。

    第四、於各地所而保護之:

    就是說:自己的弟子假如為了弘法的需要,或他為了修行上的需要,因為弟子
的社會經驗不足,不知社會上處處都是陷阱,為人師長及老師應該保護弟子,讓他
不因為無知而失足,墮入邪見抱憾終生。這是我們身為師長者對弟子應有的責任,
師父是教弟子的慧命。師父兩字,這「師」者應該教他出世的智慧,包括還應該教
他世間求生經驗,生活的方法。師長及老師的差別,應該必須各人在各人的崗位,
盡力去教化弟子,出離生死的大苦集。「父」者,應該對弟子身命的生活有責任,
等於是說:一個出家師父要收徒弟,必先具足讓徒弟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生
活無後顧之憂,他才能專心來研究佛法,等他自己實踐親證過了之後,再專心來回
饋社會。就是說:你雖然初出家,仍必須要找一個地方專注修行,瞭解教義力行精
進。不能永遠躲在山上,一定要來淨化社會,而要淨化社會必須先淨化自己的內心
,將自己淨化的滋味,瞭解的經驗教予別人,讓別人也能按照這個方法淨化自己,
出離大苦集。如同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照顧、保護我們,保護我們長大之後,送去學
校受教育,從小學、中學等等……,這一段時間不勉強你去做事,只希望你專心完
成學業,等學業完成之後,以你自己專長來服務社會、回饋社會,這才是真正的學
以致用。所學的就是要用,學以致用就是利己利人,所學的不用,學它何用呢?

    所以師父者,師者,應該教育他出世的智慧。父者,應該要有責任,讓他有得
吃、有得穿、有得住,才能專心研究佛法,對弟子有身命與慧命的責任,簡單說就
是這樣。若是師徒能依佛陀的開示相處,那麼生活在一起就永遠安穩無患了。若不
能如此,致使師徒之間發生磨擦,結下惡因,往後會產生許多糾紛,慢慢的內心起
了瞋恨心,而演變影響了整個社會,這都有相續不斷的因緣關係存在,很重要。雖
然看起來很單純,但以整體來看卻是如佛陀所說的「因緣的問題」,因緣相續,相
依互存的相續,若是善的就善,若是壞的就壞。有時往往簡單的一個小小起點,就
演變成影響了整個社會,我們不能說這沒關係。

    朋友之間 應以五事相對待

   現在來說佛陀開示朋友間之關係。朋友之間須以五事相對待。佛陀無論在對任
何居士的開示過程當中,對每一個角度,每一個細節,都觀照的相當清楚。佛教是
人間佛教,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佛陀針對的就是,現在我們的生活,若是我們所修
的方法,於現處生活用不上的話,對我們一點幫助也沒有,對我們沒幫助,那我們
學這佛法就無作用了嘛!佛教是人性化的佛教,所以他對任何的觀察都很清楚,教
化的很明白,他說朋友之間:

    第一、應該要布施:

    朋友之間經濟許可者,應該要互相幫助。對於佛法,因緣成熟者應該熱心的引
導。就是說:朋友與朋友之間,我們修得比較好,過去的因種的比較好;這世又有
努力的經營,所以獲得較好的經濟,身為朋友,我們有責任幫助經濟較差的朋友,
甚至不單是朋友而已,還應該幫助社會,做利益社會的工作等等,都是布施。布施
應當出自內心,在不影響自己的情況下行布施,重點是讓你捨離你的貪。所以朋友
與朋友之間的經濟交往,應該要能互相。除了經濟交往之外,有二種布施:一種布
施是金錢,一種布施是智慧。智慧是指他的經驗。在佛教當中叫做出世的緣起教義
佛法。等你的朋友因緣成熟,可以接受佛法時,那麼我們應該熱心引導他、教育他
,讓他能夠接受。所以佛法說布施分二種,一種是財的布施,一種就是智慧、經驗
的布施。這是朋友與朋友之間,必須要做到的。

    第二、佛陀說朋友之間一定要以愛語:

    朋友之間,必須常以愛語來勉勵和讚歎,也就是說:朋友與朋友之間要經常互
相讚歎、互相勉勵,只要是出自於你口中的讚歎跟勉勵,對他的精進與毅力都會有
所幫助的,而且你也不會損失什麼。如同一部車,車子沒油,需要油時,你將它加
上油,這車子就有衝力。所以這讚歎與勉勵是很重要的。何況說我們讚歎別人,勉
勵別人,也能令別人對你結個善因。隔壁鄰居也好,社會人與人之間也好,不一定
是朋友,只要我們時常的互相勉勵和讚歎,那社會就不同了,就會往大家和樂、忍
辱、慈悲去發展了。所以,朋友與朋友之間,一定要具足互相勉勵和讚歎。

    第三、力行:

    朋友之間應該多為對方設想,在需要我們實際去行為時,假如做得到應該去行
為,不管是出錢出力,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用實際的行動去幫助他,不要光是
說一大堆理論,在實際需要時,你又不去幫助他,佛陀說這是必須要去力行的,理
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只要我們做得到的,就應該去力行幫助別人。簡單說,其
實幫助別人也等於幫助自己,因為不管你用什麼角度去幫忙別人,總是出自於你的
內心做該做的事情。很多人做任何事都想得所謂的功德,其實,我覺得不要做事就
想得功德。那是我們應該去做的,怎麼說呢?社會生活是共居的生活,不是獨居的
生活。比如說:我們自己怎麼做衣服,我們自己怎麼去播種,我們自己怎麼去種菜
,我們自己要怎麼去蓋房子?這些都是社會大眾的力量來護持,是由結合大眾的力
量來相依相存,在相依相存當中才能夠發展,我們才能過著安穩自由的生活。假使
社會沒有很多人的奉獻,很多人的犧牲,我們怎能得到安樂呢?既然是這樣,我們
就該說:社會任何一個人,不論是士農工商等等,任何人都有他的優點,也就因為
有他們的優點,有他們的犧牲,有他們的付出,我們才有辦法享受這世間的生活,
否則怎麼享受呢?比如說:沒有人蓋房子,那我們要去住哪里呢?雖然你有錢,但
是沒人蓋房子,你也是沒地方住啊!是不是呢?穿啦!吃啦!等等……。除了身體
物質之外,也有人教他佛法,也有人教世間的經驗給我們,我們才有經驗。

    不管是世間的生活經驗,或是出世間斷除煩惱的經驗。這都有著相當的聯繫關
係,因為這個原理,所以我們才能生存在這娑婆世界,我們才能感覺很溫暖,否則
我們自己一個人,不能學那麼多東西,自己一個人也不能做那麼多事。所以最好做
老師的人專門研究教義,教給別人;政治者,專門研究政治,讓社會政治能夠安穩
等等;事情都專心,專才能做到精,不專就無法精,不精就無法圓滿,所以在這當
中,一定要互相以實際來幫助和感恩、惜緣與惜福。

    第四、同事:

    有好的事業,有好的佛法,我們必須與朋友共用。假使覺得現在需要做事業,
哪一樣比較好,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勉勵跟共同交換意見,在事業方面我們比較有經
驗,朋友沒經驗,我們將經驗教給他。在佛法當中,先修的人,先深入瞭解的人,
教未修的人,較瞭解的人教不瞭解的人,這樣可以互相依存,彼此互相精進,朋友
的責任應該要這樣,這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之間不能自私,也不能說有好的東西
不共用,好的是說:在事業方面的成就,物質的追求,包括內心的追求,身心的享
受,這才能真正讓朋友之間,互相共用物質與精神的滿足。

    第五、不出惡聲:

    朋友失敗時,或是朋友處於落魄之時,落魄是指他事業失敗,或是在人事物上
失敗時,他的精神無法快樂,精神無法安住時,朋友間應該以語言安慰,包括鼓勵
他,千萬不要用不妥當的語言對待他,讓他覺得被落井下石。人掉到井底最需要的
是一條求生的繩子或梯子或浮木讓他暫時不往下沈,然後想辦法救他,不要見別人
落井又丟石頭,落下井已夠可憐了,你又丟石頭下去。所以,社會應該別只是錦上
添花,若能雪中送炭才能得到溫暖。朋友若有需要時,我們一定要用愛語勉勵他,
千萬不可用惡語、惡聲對待他,這很重要。以我自己的經驗,一個人若失去方針,
需要別人時,只要一句安慰關心的話,內心當中就產生一種很知足的感覺,覺得有
依靠,感到溫馨、溫暖。所以朋友與朋友之間,若能依照佛陀所說的這種作法,那
社會就很溫暖,朋友之間也很溫暖,朋友間的甲對乙已經說五事了,但是乙也應該
對甲產生五事,就是說彼此(甲與乙),朋友如此對待,我們也該如此對待朋友,
這是佛陀他所說的。所以乙也應該對甲:

    第一、保護不被誘惑:

    朋友之間有責任,互相保護和提醒,照顧他不被社會惡事引誘,什麼是惡事呢
?賭、嫖、飲啦!或是販毒、或是做危害社會的事情等等……。這些行為無利於自
己和社會,不要讓他被引誘,讓惡牽著走。朋友之間必須有這樣的責任,提醒他和
保護他,提醒是說看他走錯時,我們該提醒他說:哎喲!老朋友,這不能走,這走
下去是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哦!是陷阱哦!如同拿火燒自己「引火自焚」一樣哦!也
就像夜晚點火,飛蛾撲火一樣,自己「自投羅網」。所以我們有責任提醒朋友、及
保護朋友,別讓朋友掉落陷阱,也要保護朋友不被外道邪見引誘。什麼叫做外道邪
見呢?就是說:這種宗教的教義是騙人、拐人的,這種宗教教義簡單說是違背道德
行為的,對這種違背道德行為的,我們別讓它引誘了,做朋友一定要互相,生活及
心理二樣,都要能互相照顧。

    第二、已被引誘者,保護其財產:

    眼見朋友已受影響,被污染了,已經染上毒癮,屢經勸阻仍不能回頭,發現他
眼前不能馬上自新,不能馬上改正過來,有可能越陷越深,越深變成怎樣呢?導致
財產耗盡。站在朋友的立場上,必須設法保護朋友的財產,保護財產要做什麼呢?
不是要占為私有,也不是我們自私,不是。我們保護他的財產,是避免他影響家庭
生活,也避免他財產耗盡。有朝一日朋友若改過自新時,沒有本錢,沒有生活的基
礎,他就沒有重新建立家業,建立事業的機會。所以做朋友的能發現這樣的問題時
,可以這麼做,等到有一天,朋友能改過自新又要創業時,他才還有本錢,還有機
會,這是佛陀所說的。

    第三、為其恐怖時之依處:

    也就是說在朋友最需要的時候,我們以朋友的立場,應該設法安慰他、幫忙他
、照顧他,給朋友有一個依靠,甚至一句話、一個行動或一通電話,給他安慰和照
顧,讓他覺得很安慰,很溫暖、很可靠,這是我們與朋友之間必須要做的

    第四、於不幸時不離捨:

    不幸是說:朋友遭遇事情不幸、事業不幸或生命不幸等等,不可眼見朋友的不
幸而離開他,不予理會,這不行。既然是朋友,朋友有幸時當然我們沾他的光,不
幸時應該全力去支援他。不要看見朋友不幸時,就遠離他,看不起朋友,成就時,
就捧的像什麼似的,親近的像什麼似的。看他不幸時,反而遠離、看不起他,那這
就不是朋友了。這種朋友是什麼朋友?這種朋友叫「虎朋友」,不是「好朋友」,
若是真的好朋友,看見朋友落難,看見朋友失敗,看見朋友有不幸的事情,我們都
要全力去支援,全力去幫忙他,全力去照顧他,這樣才對。若是看見朋友困難就遠
離,反過來還譭謗他、罵他,又說他的是非,說:「這應該的,這是天在報應。」
等等的惡言惡語,這叫做「虎朋友」,這不是好朋友。

    第五、尊重其子孫:

    朋友雖然不幸走了,這不幸是說生命不幸終了,但朋友應該要尊重他的子孫,
朋友已遭逢不幸了,我們以朋友的立場,來幫忙處理家產的問題,處理他的後事,
但做一切事情都不可以自己的主觀,自己的主見,應該尊重他的子孫,要如何和平
互相幫助、互相和樂來處理這件事情,讓大家都能夠圓滿。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自己
的主觀,一定要經過商議。必要時,應該要讓他們都清楚整個過程是在做什麼,以
免讓人誤會,認為我們是要侵佔,惹出一些糾紛。人在這個社會不可能沒有朋友啊
!人不能沒有朋友,因為沒有朋友會覺得很孤僻,我覺得朋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但是交朋友應該要小心謹慎,不要亂交朋友。人家說你二、三句好話,捧你一下,
你就信以為真,不冷靜判斷,交朋友必須聽其言、觀其行,聽他說的是什麼?做的
是什麼?一個人嘴巴說出來,是由心想出來了,嘴才會說出來。他所說的是什麼?
對不對、好或壞,要交朋友時應該要知道,不要交錯了朋友,被朋友所影響,誤入
歧途造業,時間到時如人家所說:「演戲的要結束,看戲的卻不結束。」拖你沈下
去的很多。你當初和這朋友做一件不對的事,這朋友以後就拖你下去,你若不照著
做,他就揚言舉發你,連你一起拖下來,所以交朋友時,起初就應該多注意,發現
交錯朋友時,我們要面對現實,勇敢地向法律自首才有更新的機會,不可一步踏錯
,一錯再錯,這樣永遠內心不安。只是時間快慢而已,總有一天會被揭露出來,何
況我們若做錯後,不趕快坦白,不趕快改善,內心隨時都提心吊膽,活在世間不自
然、不自在啊!不怕做錯事,最怕沒發現到,最怕自己無心改過。過去的聖賢說:
「錯了只要改過,他就是好人。」那就是他有懺和悔,有內觀、有懺悔,有懺有悔
那就是好人。智者大師也說:「第一清淨、第二清淨、第三清淨的人,錯了可以懺
悔,他也屬於清淨的人。」如同一件衣服,衣服髒了,洗一洗也會乾淨啊!只要以
後不再沾染就好了。所以走入歧途的朋友,千萬要自己謹慎,馬上自己爬起來,不
要走錯路了,還繼續錯下去,這樣就沒有自新的機會,俗語有一句可以做為我們的
座右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句話是說,親近好人,就會變成好人,親近
壞人,就容易變壞人。可做為要交朋友的參考,要交朋友之前,一定要有理性,不
要跳下去,全身黑漆漆了,才嫌難洗。不過沒關係,儘管跳下去全身污染黑漆漆了
,只要你有心想要洗,慢慢洗還是會乾淨的。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佛陀的時代,有一次,佛陀帶領著阿難尊者一行人,經過魚市場時,魚市場當
然有在殺魚,魚殺多腥味自然就會跑出來,大家從那兒經過雖然沒觸摸或沾上,但
是那一股腥味從鼻孔聞入時,總還是會覺得腥味很重(我們的鼻子會聞到這是自然
的現象,有精神跟物質當然就會聞到),嗅到腥味之後,佛陀就藉此機會向弟子開
示說:我們該知道跟壞朋友相處,壞朋友的習氣就如同魚的腥味一樣,會沾汙我們
的身心。你想想,佛陀當初就是帶著弟子們,走到那裏就藉機會開示,讓弟子們親
身去體會,過去佛陀弟子們的修行方法較為貼切,不會只是說一大堆理論,而與實
際差距太遠。所以佛陀的弟子,經由聽聞親身體會滋潤較多,這種活生生的教育,
像現在有很多教育已走出了教室之外,帶到戶外觀摩山巒崖壁的地層,看自然的演
化,這種比較貼切,學生要吸收也比較快。所以佛陀藉這機會教化他的弟子,開示
千萬別交上壞朋友,沾汙了我們的身心。

    後來又有一次,佛陀又帶著阿難尊者及許多的弟子,經過一處花店,也有記載
說是賣香料的店,我們姑且不管,總歸是說有香味的地方就對了,大家身上都沾滿
了花的香味。也就是說一經過花店,覺得有一股清香的花味,聞起來令人內心也覺
得舒暢,佛陀掌握這因緣又開示弟子說:阿難啊!你們與好的朋友交往時,好的習
氣就如同這種花香一樣,因為交的是良友,他所說的言語與習氣,會清淨我們的身
及心,佛陀藉此機會開示好與壞。以這個個案來應對過去聖賢所說:「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意思是說:不管是社會生活也好,在團體當中也好,在因地修行當中
也好,不管是社會人或修行人都好,當未達果地時,必須要有善知識或適當的朋友
,即使你開悟了,成佛了,你還是要有社會善知識良朋益友相扶持,佛陀當時也有
他的知音,只不過他不以心分別,都平等對待。一般人總會覺得什麼人因緣跟他較
好,什麼人跟他因緣較差,這難免的,這和過去的因及現在他的理想和習性有關,
我們不能否認這件事,雖然有這種關係,但是對待仍要以平常心對待,不能說這個
與我因緣較深,我就對他較好,這個因緣較差,我就排斥他,不是這樣。因緣的問
題是說,過去我們的生活習性,跟他的生活習性,比較接近、比較契合,但是對壞
的習性方面,則應該趕緊用我們的毅力、內觀的力量將之轉變,好的習性則是大家
維繫。

    所以朋友交往很重要,若是錯交了朋友,而自己又沒發覺,就如同做了一件不
知道錯的事,慢慢的陷下去。尤其我們曾親身體驗過,學好的較慢,學壞卻特別快
,很奇怪!所以慢慢被影響了還不自知,最後導致失足誤入歧途,不知不覺也就越
沈越深,等到你察覺時已經難以自拔,很難自己爬起來了。我希望你發現之後,不
管是不是容易爬,只要你有要爬起來的念力,只要有想爬起來的念頭,我敢保證都
爬得起來,最怕的是你跌倒發現之後,毅力不堅,鬥志不足,不敢爬起來,像現在
很多販毒的青少年,看起來智商都很高。結果都因一時的好奇陷了下去,要爬起來
很難,我看一看、觀察,與他們言談過,發現他們是毅力不夠,意志不堅,加上環
境的種種因素。一個人有了改變自己的意志後,還得有那樣的環境讓他爬起來,有
了堅毅信心之後,他若再和朋友相處就不致被污染了。剛改過沒多久又陷下去,就
是毅力不夠堅定,若是毅力夠堅定,既然已戒除了,再和過去染毒的朋友相處,應
該是以你的力量拉他出來才對,那才是朋友。怎可能說又被拖下去呢?你毅力夠,
瞭解這是不對的,況且你已經親身經歷身受其苦的過程,你一定要以你走過改善的
路將他拉起來,這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啊!不然也是「虎朋友」,殘害朋友的「虎朋
友」。

    朋友人格有四類

    佛陀曾經告示弟子,除了朋友彼此以五事相對待之外。朋友與朋友之間的格分
四種。我們人有人的格,學修學佛就是要將我們的人格,身心的人格慢慢昇華,簡
單說:讓我們自己本身改善,昇華內心,改善行為,由行為的改善,慢慢增長人格
,但人格的增長不是我慢,不是貪愛,是改善自己、增長自己,所以各人有各人的
格,內心的格絕對不可缺憾。所以他說朋友有分四種格。

    第一、有朋友如華:

    如華:意似花一般,有人所交的朋友,在他得意之時,事業成功時,將他捧得
像貴人似的,當成花開正豔之時,每天澆水,插在頭上走路,常常到處開口閉口都
說這個朋友的好處,說得朋友像似仙人一般,等到有一天朋友若失意落魄的時候,
慘了!猶如那朵花凋謝了,馬上將它棄置於垃圾桶,就遺棄他,置於一旁。一聽到
他的名字,哇!不像以前那樣讚歎他、捧他,還開始會譭謗罵他,看他從那來,就
好像不曾相識閃到一旁。哎喲!你跟這種人結識,人家說句世間的粗魯話,才不致
於被他影響到。當時他得意時,你像似迎仙人般的接待他,讚歎他又替他宣揚,失
敗時看他來卻閃到一旁,不願被影響,甚至看他來了連忙轉頭,吃一碗面付錢都不
願順便幫他付。所以朋友與朋友之間,佛陀曾提到有這樣的朋友,這種朋友不宜深
交,這種叫做現實的朋友,一定要注意。

    第二、有朋友如秤:

    說有一種朋友如同秤一樣,如果你比較重的時候,他就怎樣呢?他就垂下來。
較輕的時候,他就翹起來。有一種朋友是屬於這樣的,等你有成就,你有功名,在
你富貴之時,他就向你求助,向你邀功,我都是幫忙你啦!我都是如何照顧你啦!
我在你身後費心費力幫忙你多少,你知道嗎?你的成就與我有相當的關係,功名富
貴的時候,他就向你邀功,對你百依百順無所不從,對你好得不得了,捧你捧得很
高。但是等到有一天,你不像以前那麼威風如意時,他的態度就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了,這種朋友實在要不得。

    第三、有朋友如山:

    是說朋友像似山一般,什麼山呢?山高如同金山一般。鳥兒都棲息在金山。山
很高鳥兒都來棲息,很多朋友都來親近你,也就是說,一旦你成就了,大家都爭相
親近你,全身都會發光,像金山般會發亮、發光。就像一座寶山,與他相處日沾月
沐,智慧具足,正見不失,會讓我們覺得受益良多,也就是說:這朋友與我們相處
時,都引導我們走好的,不是引導我們走不好的,一心一意都以智慧,教我們如何
處事、如何修行、如何修身心,事業成就之外,身心安住淨化等等,這種的好朋友
如同一座山,能利益所有的人。這山很壯大,猶如金山,值得發掘,你有需要去找
這個朋友,朋友就會教你,不管是世間或出世間法,他都能給予你適時導正的利益
,可令鳥兒來此棲息生活,這種朋友可稱益友,非常好的朋友,親近他,不論是世
間、出世間,做人處事等等,他都能幫忙你,跟他相處你可獲得很多的利益。

    第四、有朋友如地:

    有朋友可替我們承擔一切,猶如大地。我們的地,你看,車子在開,它都不要
緊,你丟擲壞東西它也無所謂,它還可以裝載萬物,不會說你掘土,它就發脾氣凶
你,它依然如此不動、柔和,無論你好的、壞的倒在上面都一樣,它都不生分別心
,所以大地可裝載萬物,又包括慈忍(慈悲、忍辱)、對人處事柔和有始有終。這
種朋友可豐富我們的生活內涵。所以佛陀所說的四種朋友,有二善、二惡,二種好
的,二種壞的。告誡我們交朋友應該認清他的動機。大願就所知道的說給各位,與
各位共勉勵,那麼說歸說,做歸做,自己應該謹慎,時間到了,說到此處。

    我們下集再繼續來介紹,佛陀開示的朋友關係。感恩各位,若有說的不如法,
說的不圓滿的地方,希望各位能給我建議,包括對我指導,也希望對各位有所助益
的能帶回去運用,感恩!祝福各位吉祥如意,所求皆願。再見!

    大願語錄:

    責任與執著,看起來是相連,其實不然,責任是責任,執著是執著,錯攬責任
就是執著,那是消極。



☆  21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七
时  间: Tue Jan  6 12:04:52 2004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大家吉祥如意!今天又見面了。

    瞭解佛陀才不致盲目崇拜

    我們前集說到朋友有兩好兩壞,說是這樣說,佛陀早在二千多年前就這樣開示
,希望我們能做到,人人都能依佛陀所開示的教義,包括他所說奉行朋友的關係,
大家能依教奉行,那麼就處處安穩無患,生活的很自然、很快樂。說到這裏我真正
從內心來感恩佛陀,他這種智慧,他做任何事情,都相當有次第和圓滿,值得我們
恭敬。

    有時候回想以前初入佛門,只是感覺佛法很好,但是別人叫我拜佛,我拜不下
去,坦白說真的拜不下去,怎麼拜不下去呢?我自己問自己,我是在拜什麼?叫我
拜什麼?我也不知道。我頭一次去皈依時,二十幾年前去皈依時,別人叫我拜,內
心拜得沒有滋味,為什麼我要拜?拜他做什麼?那時還不瞭解佛陀的偉大,不瞭解
佛陀的智慧,只知道要拜哦,就拜呀!你要頂禮就頂禮,啊!其實頂禮什麼意思,
心裏根本不瞭解,也就拜不下去。那麼以現在來說,雖然經過二十幾年,我仍不敢
說對佛法很瞭解,但每當我聽到佛陀也好,看到出家人也好,看到一部經也好,看
到寺院也好,看到修行也好,只要跟佛教有關係,我就聯想到佛陀,感恩佛陀他偉
大的精神,圓滿智慧的教義,從內心上拜下去。簡單說一句世俗話,看到佛像莊嚴
,想到佛陀圓滿的教義,兩隻腳就軟下去了,你就拜下去了,雖然我是很「鐵齒」
的人,但是我被佛陀的智慧和圓滿的教義,不論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如此次第究竟
,對人間有幫助,對我們現在有所幫助,這種偉大智慧的精神,被他吸引住,我們
才發現到佛陀偉大,追思佛陀的偉大。

    我們若不瞭解佛陀的偉大而去追思很難,我們看在家居士的戒學和律學,他所
說的非常樸實,非常的實在,能讓我們在生活當中馬上能使用到,能讓我們活在這
世界,減少很多煩惱和痛苦,我們自己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那麼我們周圍的人就
減少煩惱痛苦。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理論知道很多,但是遇到事情之後,難免
因事情太多了,消耗不掉,而影響我們的情緒,這是事實。我們的情緒會影響周圍
的人,不只是周圍的人而已,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所以真正要給社會和平,必須
先依佛陀教義來奉行,征服自己內在貪瞋癡。所以佛陀說得很圓滿,包括朋友的關
係,也給我們介紹得這麼好,安排這麼好,什麼朋友可以交,什麼朋友不可以交,
他也說這麼清楚。

    資方應以五事對待員工

    現在我們繼續說佛陀開示老闆如何待員工的關係,也就是主人要怎樣對待員工
,員工過去在印度叫做主眾,主人和他的長工,但是現在我們生活水準提高了,所
以老闆和工人之間的關係,也隨著社會潮流趨勢在轉變。記得以前,在我小時候,
要去學一門功夫(技藝),若沒經過(有頭有臉)的人介紹,是不可能學到好功夫
的,何況要學機械方面的技術,更是不可能,但是我很幸運,自己的親族剛好有學
這方面技術的親戚,若無,要去還真難!以前是老闆挑員工,現在慢慢變成員工挑
老闆,時間在變呀!說不定以後老闆還得自兼員工!其實我們不要分老闆和員工,
因為老闆和員工有因緣關係,才能做老闆,才能做他的工人,老闆若沒有員工也不
會賺錢,也沒有辦法呀!工人等於幫忙老闆賺錢,那麼老闆他有個環境讓工人賺錢
,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並不是單一的東西,單一的東西很難成就一項事情,所以
佛陀對老闆和工人之間,如何相處開示的很清楚。佛陀開示說,為主人者,做人老
闆的人,必須以五事來對待我們工人。

    第一、依其所能,課以工作:

    也就是當老闆的人,一定要觀察這個員工,到底他的能力在哪里?包括他的體
能、智慧,他的興趣是什麼?按照他的能力來分配工作,不要勉強他沒辦法做的,
或勉強他做能力不及的事,若是這樣,做老闆者他會罣礙,唯恐這件事情叫他做,
他做不好,那對老闆會有損失,工人心裏壓力也很大,因為他沒有能力,你派他去
做這件事,他會做得很痛苦,這我有親身體會到。甚至在精神當中,無法安住,無
法放鬆做事情,做的不會快樂輕鬆,容易鬧情緒,影響整個團體組織,這是事實的
,所以佛陀很明智,知道老闆瞭解這員工什麼能力,安排什麼工作,不要勉強他去
做,對老闆和員工兩者都有周全顧慮。

    第二、讓他有衣服、衣食:

    做老闆一定要考慮到工人的吃、穿,他若穿不暖、吃不飽,就無法對工作盡力
,所以主人應該要照顧員工,照顧他什麼呢?照顧他夠吃、穿,甚至提供他住。當
初佛陀是說吃、穿,因為當時印度長工住在老闆家、主人家,所以有得住。工人若
吃不飽、穿不暖,甚至沒有得住,做事情就不能安心。但是現在人很奇怪,奇怪什
麼呢?有得吃、有得穿、有得住,他的內心仍無法知足,缺乏惜緣、惜福、感恩的
觀念,永遠在不知足當中追求,一直追求物質,追求過度需求,缺少對自己內心淨
化,只追求物質享受,有得吃、住、穿,還感到不足。

    我來說一件真實的事情,有一天,在我們慈蓮寺有很多工人在做工作,那是以
前在開發時,有一對夫婦來做粗工。比較粗重比較艱苦的事,也有做水泥工的師傅
來做工,粗工夫婦一天所賺的錢,先生差不多壹仟壹,太太差不多八百。現在價錢
我不知道,那麼壹仟壹,八佰,夫婦共同出去賺。差不多二仟元,而水泥工夫婦賺
三仟多元,多別人將近一倍,但卻聽到水泥工夫婦埋怨做這個艱苦,賺不了什麼錢
,夫婦出門一天才賺三千多元而已。我聽到之後就去問做粗工的夫婦,我問說你們
一天賺多少?他們說夫婦差不多二千元左右,我說這樣夠花費嗎?他們說:有得賺
就好了,比以前好太多了,我們夫婦現在每天都有工作做,我們的生活就很知足了


    所以當下我發現一件事,人的物質享受是以什麼為標準呢?有人在工廠當守衛
賺一萬多塊,養兩個小孩供他們讀書,家庭理得很好;有的人一個月賺好幾十萬也
不知足呀!所以人無法知足,在物質方面無法知足,他永遠都是痛苦的。人生短短
幾十年,應在個人崗位積極去做,不可以懈怠,因為時間過去不能回來了,像我這
只手拿起,時間要它回來是沒有機會了,我們瞭解後,我們一定要積極,像我們一
輛車,趕快去使用,也像我們買個東西,這東西就是要使用,不是讓我們在那裏看
,久也會壞呀!這個肉體沒有好好運用也會壞呀!我們好好運用,可以利己,也可
以利人,利益別人其實是利益自己,所以不管你做任何事情,只要在自己崗位做好
,就是利益別人,也就是利益自己,說回來也就是布施呀!是不是這樣呢?所以我
們若能知足,就能安穩自在,若無法知足,永遠都沒有辦法,因為我們不能比上,
也不能比下,應該比自己,因為各人過去自己所做的行為不一樣,感招這一世就不
一樣,不能說他的生活比我們好,我們就瞋恨怨恨、嫉妒。就因為我們有這種怨恨
、嫉妒的觀念,才比別人差,說不定過去也是這個習性,流傳到現在也是這習性。
有這個習性,所以我們的貪、瞋、癡比別人更嚴重,福報比別人薄,難免我們的生
活比別人還不好,所以不要比上也不要比下,不要跟別人比,只要比自己有沒有盡
力、盡職?有沒有安份守己?每一天有沒有內觀,我們有內觀比我們自己就可以,
生活沒有節制,享受都會過去,不管好壞都會過去,只要內心的精神充足、和平、
快樂,這是最好,勝過物質,往往物質一大堆,可是對我們來說也沒有用,譬如:
身體不健康,情緒不好,很多東西你要怎樣去享受呢?享受不下去呀!所以現在我
們,不論吃、穿、住都已經沒有問題,我們應該要知足。

    第三、病時應該要有足夠的醫藥:

    讓員工生病時有治病的經濟來源,簡單說主人要有醫藥讓工人治病。在我們這
一項應該不用說,現在有農保、勞保、全民保險,最多去醫院繳個掛號費,掛號費
聽說身體不健全的人還有優待,又再半價。所以我們活在這裏,應該珍惜因緣,珍
惜這份福報,起個感恩的心,所以在醫藥這方面應該沒有問題。

    第四、我們要按照固定時間選比較好的食品:

    比較好的東西來按時送員工,也就是像過年過節時,印度當時經濟不好啦!過
年過節主人買個東西送工人,他就很高興,他就很努力幫你工作。其實,都沒有讓
什麼人佔便宜,因為文明社會才有建立金錢的制度,過去用金子啦、用東西做交換
,錢是要來運用藉以達到互相信任。錢的本身不能吃的,但是適當的運用金錢,卻
能讓員工感覺這老闆對我們很好,當然也有老闆對員工很好,但是員工對老闆不好
,也有這樣的,但這是少數,這是不懂惜緣、惜福、感恩、知足的人才這樣。第五
、按時休假:

    也就是員工不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工作,應該要有固定休假的時間,因為體
力有限,每天透支很多出去,身體的疲勞容易影響情緒,若是我們能讓員工按時休
假,那麼員工有工作時間,也有休息時間。現在我們甚至星期六都不用做,年節包
括法定假日都不用做,所以休假的時間很多了。當時印度經濟環境較差,他們可能
不像現在的人,現在的人時間很多,但是看起來更忙碌,原理是怎麼樣呢?時間雖
然很多,但都隨意浪費,不會自己調整和計劃,只好外面亂闖。我曾經去美國,參
觀我們一些法師在美國的道場。美國人如果休假時間,一輛車開著去海邊,雖然他
們不會像我們盤腿打坐,但坐在那裏養性、止靜、內觀,這種禪定我觀察了一個小
時、二個小時、三個小時,所以美國人好靜的這點,其實值得我們學佛的人,值得
我們跟他們學習。他們好靜,你跟美國人住在一起,不用怕嘰嘰喳喳的很大聲。在
很遠的地方聽到很大的聲音,就是有我們人的地方,所以這是一個環境影響起來的
。我們每天工作都很忙碌,一有時間我們靜一下心,我感覺這種比什麼還豐富,比
什麼還快樂,當然這是以我的看法,希望各位有興趣培養看看。向外跑交通又阻塞
,又浪費油錢,又浪費時間,又怕車禍危險,回來累了,明天還要上班,有時間夫
妻、子女靜一靜,要不然出去外面踏踏青,看一看,找一個好環境靜一下心,這種
感覺很好,這種休假很好,若不是,變成休假不是休假,工作時間八小時,休假時
間卻忙碌十二小時,這樣怎麼算休假呢?休假更忙,那這樣哪是休假呢?所以我們
可以自己調整,這是我跟各位建議。印度以前生活和現在我們的生活水準比起來,
當然啦!差很多,但如果以現在來說,生活用品和醫藥等等應該足夠,這種在現在
我們當中,其實是無所掛慮的,無論生活物質,以及我們本身醫藥等等,吃、穿、
住應該都不難,沒房子的人他租房子也可以活得很自然,所以在我們這地方應該不
難。除了老闆對員工如此照顧五事,佛陀又開示工人應該對主人行五事。

    勞方應對資方行五事

    第一、要早起:

   這是對以前印度所說的長工,一定要比老闆早起來,不要老闆起來,員工還在
睡,這是不可能,所以要早起。

    第二、要晚睡:

    不要老闆還沒去睡,員工就去睡了,這是當時印度的規則。現在我們已經沒有
這樣了,員工下班之後就回去了,他的時間自由運用和老闆沒有關係,上班時間有
固定上班的時間,所以自己好控制。

    第三、謹受與取之物:

    也就是說老闆高興叫我們拿回去,送我們的東西,我們可以拿回去,不可未經
老闆同意,那麼我們就順手牽羊,這是佛教裏所說的竊盜,竊盜也就是偷拿。老闆
不同意,你千萬不要去拿。這不是我們的東西,拿來我們的心不會安,不是不安而
已,總有一天會被發現,鴨蛋再怎麼密也有縫。所以,不論你做任何事,有多麼秘
密,總有一天會露出來,都會露出來,鴨蛋再怎麼密也有縫啊!何況人的嘴、人的
行為呢?所以我們若跟老闆偷拿東西,讓老闆知道之後,我們的人格會不見,不是
我們沒有格而已,還讓老闆看不起,所以老闆沒有答應的東西,我們千萬不要去拿
,老闆同意允許的,我們拿來使用,用得才自在。

    第四、能任事:

    自己應該做的事,應該做好,老闆叫我們做的,這是我們本份的事,不可以老
闆不在我就混,老闆在就做個表面。不管老闆在不在,都應該盡自己本份把它做好
,不管老闆有沒有管我們,都應該自己約束自己。不要希望老闆來管我們,讓別人
管,活得不快樂,管人也不快樂,因為管人的人說出來的語言,讓人聽了很不喜歡
,又得付出精神跟時間,所以我感覺自己管自己最好,自己將自己崗位做好,這是
最好。

    第五、就是頌揚主人:

    時時刻刻說主人的好話,讚歎主人,出去不可以說老闆不好啦!說主人壞話一
大堆啦!時常要讚歎主人。我們要瞭解老闆和員工是互相一體,沒有老闆,我們就
沒有這工作可以做,老闆沒有員工,工作又做不了,所以互相來賺錢,觀念一致,
這樣才對。所以要說主人的好話,不要出去譭謗主人,說主人的壞話,佛陀過去就
這樣跟老闆和員工開示得這麼清楚。現在工廠和員工,老闆和員工大家若都能依五
事來生活,工廠怎麼會發生問題,社會怎麼會有勞資糾紛呢?統統沒有呀!員工抗
爭等等糾紛對我們形象不好,連外來投資的人也會怕,對我們社會發展也有所阻礙
。我們若能以佛陀所說的,老闆對員工,員工對老闆這種做參考,大家依教奉行,
這社會絕對沒有所謂抗爭,外國有錢人要來我們這裏投資,看到也很高興!政治好
、經濟好,包括人的修養道德都好啦!包括治安好啦!哇!你不用去跟他邀請、拜
托,他自然就來拜託我們,我們要去拜託別人較難,希望別人能來拜託我們,等於
我們要像個磁鐵,鐵釘會被吸來。求人難啦,過去聖人就這樣說了,求人難,求人
不如求己,自己建立創造好,別人就自然說這真是個好地方,自然會來爭取。佛陀
他看事情,不管對未來也好,當時印度環境也好,說的法都可以適用。他的智慧如
此的圓滿,兩千多年至今還經得起考驗,出問題不是佛法本身出問題,也不是佛教
本身出問題,是因為有些人本身的行為出問題,本身語言教義出問題,佛法本身沒
有正信和不正信的差別,既然是佛法就是正信嘛!怎麼佛法裏還有不正信呢?因為
你偏離佛法了,才變成不正信。佛法就是正信,佛法裏面沒有所謂正信和不正信,
只有了義和不了義而已,佛法本身在佛陀所說的,應該都是了義法,這是叫做共法
和不共法的差別,所以一定要知道,佛陀關心工人和老闆之間互動的關係,唯有彼
此的互敬才能建立和諧的勞資關係。

    在家弟子應以五事待沙門

    佛陀除了說老闆和員工之外,又開示出家人和信徒的關係,就是說出家修行人
和信徒的關係,在家修行的弟子需以五事對沙門,沙門就是出家修行人,也就是說
在家居士要如何對待出家修行的沙門。

    第一、身行慈:

    就是說我們一定要以力行身行來行慈悲,千萬不要譭謗,建議可以,批評也可
以,批評是有不對你當面建議,提出不對的地方來說,但是千萬不可以譭謗,批評
本身其實並不是譭謗,譭謗就是沒有事實的事情而你亂講,這叫做譭謗。批評者要
適時適用,這個人,修行的出家師父有不對,你看到之後你感到這樣下去會害到僧
團,會害自己,那麼當下你找個時間,就跟他批評,跟他建言,這都是好事。並不
是批評出家人就會下地獄,批評出家眾會下地獄是因譭謗他,或是你在批評當中,
無法瞭解這環境是什麼,現在因緣是什麼,你在外面亂說,當然啦,你自己造惡業
。什麼叫做地獄呢?你說騙人的事,沒有事實根據,賭一時嘴快,舌樂,說出來很
高興,哇!大家都聽我說,說得口沫橫飛,有的聽得耳朵豎起來,越說越不像話。
但是等到有一天你靜下來之後。發現哇!錯了!我那些都說不對呀!那時你的心會
難過和痛苦,你的心痛苦那時地獄就生了啦!地獄並不是死後要生到那裏的,現在
就可以馬上生出來的,我們做任何一件違背道德的事,在內心發現難過,那時就是
地獄。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譭謗,不要譭謗沙門,出家修行人,社會人與人之間都不
可以有譭謗,這樣爭論跟是非就會減少,要不的話你譭謗我,我譭謗你,你對我勾
心鬥角,我對你勾心鬥角,大家永遠都在提心吊膽,生活在任何地方都不能安心,
都不能自在,這樣怎麼去行慈呢?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所以我們必須以
力行的身心,去行慈。

    第二、口行慈:

    我們說話一定要慈悲正見,千萬不要身口所做的行為都是違背戒律,違背道德
,違背自己的良心。什麼叫做戒律呢?就是身口所做的範圍,違背我們的良心和道
德,沒有這回事,說有這回事,那會毀壞一個人,使一個人的人格,使一個人的一
生,受你沒有慈悲的身口行為,來害他一輩子,這樣的事情很多呀!這身心的行為
要很注意,身、口、到心。所以佛陀說:第一身行慈,第二口行慈,第三心行慈。

    第三、心行慈:

    一切慈悲都要由心流露。

    第四、對彼不閉戶:

    這意思是說過去在印度,出家人都以托缽為生活,也可以說不要去擋路,讓他
自由出入,不要說這條路早上人家要托缽,把路擋起來,其實說起來有路讓人走,
實在不知道方便多少人,讓多少人自由,讓多少人暢通,這種也可以說是功德無量


    第五、布施:

    說到這布施,很多人誤解為布施一定要用金錢,假如布施一定要用金錢,貧窮
人要怎樣去布施?有的人布施越多,說功德越多呀!有的人甚至借錢來布施,你說
他的功德很多嗎?我說你布的是煩惱施,怎麼會有功德?標會來布施,繳會來布施
,拿房子貨款來布施,一天吃飽煩惱繳不完啦,布施有功德在那裏?這叫煩惱施!
布施要清淨快樂施。以上我們有說過,佛陀叫你經濟四分法去處理,我們內心做得
到,將日常不必要的花費把他儲存起來,去做布施。若你自己做不到,勉強布施,
這種叫做煩惱施和痛苦施。我們的行為、身體也可以布施,眼睛也可以布施呀!慈
眼視眾生呀!口也可以布施,都說善語、正語,都是好話,都可以讚歎,都說事實
的話,所以利益社會,利益別人,對別人有所幫助的,一切都皆為布施。假使你用
物質去布施,可以,你布施物質金錢就是因為不會影響你,你真正剩很多了。放著
也沒有用呀!朋友比較窮,你布施朋友也可以呀!社會需要,建設社會,讓社會每
個人都可以享受,回饋社會、建設社會慈善等等都是布施。對沙門出家人布施,我
們在家人應該有這責任,因為出家人他專門研究佛法,像社會老師等等一樣,出家
人研究佛法來教我們在家居士,我們在家居士要有責任,讓出家人有飯吃、住,這
是有需要,但是不要布施就要求功德,將所有的功德放在嘴上,那麼以後有一天你
發現沒有功德,沒有照你理想這樣圓滿,你的瞋恨跑出來了,那這樣功德在那裏?
要出自沒有掛慮,出自這應該要做的,是你的責任,做得到的就做,我說你功德無
量呀!不可以遇到每一件事都說功德、功德,這樣你會受苦,你沒有感受功德你就
多少去布施。其實你沒有那麼多錢,考取了你又煩惱了,小孩要註冊你又要借錢來
還債,有沒有苦呢?煩惱施啦!如果這樣,佛祖你就不要拜了。貪嘛!世俗貪、瞋
、癡一大堆,要怎樣拜呢?所以必須出自於你自己的誠心,不要誤解了布施。

    沙門應以六事待在家人

    除了在家居士應對出家師父的五事之外,佛陀也說沙門(出家修行人),不可
不用六事來對在家人,也就是在家居士用五事對待出家人,而出家人也必須用六事
來對待在家居士。

    第一、禁彼之惡:

    我們出家人一定有信徒親近,我們要有責任,來禁止他去走惡路,禁止他做惡
,教他斷惡。出家人應該教導在家居士斷一切惡,你如果沒有斷惡,你就沒有福,
沒有斷惡終歸有一天因果會報應,比如你做壞事,有一天被警察抓去,受法律制裁
,這就是因果。真正斷惡的人是真正的自由,沒有斷惡的人他永遠都沒有自由,雖
然他暫時取得物質,暫時取得嘴之快,但是他的內心是不會快樂呀!因為他已經知
道做錯事情,先心想身體才去做呀!一個人身體去做,嘴去說,是因為他心先想,
想要做壞事情,所以他的嘴和身才會做呀!假如說他心沒有想,那麼身體如何會行
為,嘴怎麼會說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你若有明覺內觀,就會發現到,所以修行要
內觀。

    第二、使他自於善:

    就是說身為一個出家師父,要教在家徒弟——「已生惡念速滅」,就是說已生
惡的念頭快消除;「未生的惡念不要生」,未生的惡念不要生了,不要讓他有機會
生出來了;「已生出來的善念增長」;「未生的善念趕快叫他生出來」。簡單說,
在家居士修行必須具足二項條件,一定先要斷惡修善,然後才走到自淨其意。我們
不只斷惡就滿足,應該教他行善呀!是不是這樣呢?但行善要有智慧、理性。

    第三、以善心自彼:

    就是說出家人必須用善心、慈悲心來對待在家居士,要時時用慈悲善心來對待
在家信徒,不要不用慈悲善心來對待在家信徒,反而將信徒當作什麼,這樣是不可
以的。

    第四、令彼能聞所未聞者:

    就是說未聽佛法的人,我們要引導他除了斷惡修善之外,引導他從來沒有聽過
的佛法,就是說能斷離煩惱的妙法。出家人應該教化在家信徒,讓他瞭解他從沒有
聽過的緣起正法,這種了義出世的正法,也就是說出世法。因為我們學佛的目標,
就是引導他斷惡修善走到自淨其意,自淨其意等於煩惱沒有了,煩惱沒有就究竟了
。什麼叫做究竟呢?就是涅槃。涅槃的意思不是說要得到什麼果,而是說他應該放
下的,都放得下,也就是萬緣放下積極落實在生活,並不是我修一修要得到一項什
麼?有得到一項什麼,還是會沒有的。等於過著無煩無惱的人生了,這不是消極,
是更加瞭解緣起,更積極力行我們的工作,這樣才對,不能說一天到晚無煩無惱,
而應做的工作不去做,這是不可以的。

    第五、令已聞者清淨:

    不是光教他法而已,還包括要引導他去力行、去實證。理歸理,事歸事,理事
二項要圓滿。教他佛法,引導他走進去,教他修行的方法,還要叫他去實證,引導
他修行,讓他身心能清淨。

    第六、開示天道:

    怎麼說天道呢?開示天道指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增長福慧。因為佛陀所說的
法,並不是死後要升天,他的法是在你現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
彼無,此滅故彼滅」。你在這地方有煩惱,當然死後也有煩惱呀!所以現在斷除煩
惱,以後就沒有所謂的煩惱,叫你念天的意思,是指念天人的福報。所以斷惡修善
等於說修十善,也就是人天的福報。叫你時時想到人天的福報,天人的福報,時時
要提醒這樣。

    居土對社會要行四事

    佛陀對社會道德的開示,所謂社會者,其意義比家庭還大的團體叫做社會,也
就是說這團體比家庭還大呀!這叫做社會。個人、家庭之外就是社會嘛!社會譬如
說:鄰、里、村、鄉、鎮、市等。佛陀在教義中曾說,對於我們家庭,應該付出應
該做的事情,除此之外,雖然未特別另外表示種種團體特殊的道德,也就是說沒有
一項一項拿出來舉例,拿出來說得很清楚,那麼我們將他研究看看就知道,仍可適
用於此。在經中我們時常看到,看到什麼呢?看到統攝一切團體之道德者,佛陀所
最重視的德目,所謂攝事是也。攝事像我們攝心,攝事為眾生互相團體條件之義。
佛陀除了對家庭之外,道德之外,對社會他也說得很清楚。他說社會道德必須一定
要攝事,有四事,名為四攝事。我看一看社會,大家都能以這四攝事來行持,那麼
我們這社會絕對會成就,成就什麼呢?成就和樂、無爭,大家都活得很快樂,第一
就是要布施,第二就是愛語,那麼第三呢?第三就是利行,第四就是同事。佛陀開
示:我們對社會道德,對社會生活要完全健全者,必須要行這四事,這四事在朋友
關係規則當中有說過,只是減少一項不出惡聲而已。

    第一、佛陀說布施:

    富者施貧者以財,賢者施愚者以法。因為個人生活當中,牽涉前世所做的行為
不一樣,況且人的生命不是一期就結束,那麼上一期行為所做的業力會牽引這一世
來,走到這一世,他有努力經營必然就有所成就,有的人不努力經營,當然就有所
差別,有的很有錢,有的很窮,所以我鼓勵窮人不要嫉妒,不要瞋恨,貧富和過去
的因及這一世的努力有關係,千萬不要落入宿命論,認為我呀!一輩子都窮啦!這
樣你就沒有機會爬起來,貧窮、富有是輪來輪去的,雖然你這一世富有,卻專門做
壞事情,來世就會窮呀!雖然你這一世窮,但是窮沒有關係,我們節儉一點,能生
活就好,內心清淨,多作一些布施的事。那麼窮怎麼布施呢?我有說過呀!不一定
要用金錢呀!嘴也能布施,身體也能布施,眼睛看到也能做布施啊!利益別人就是
布施,那麼我們窮也能變成富有呀!不可以說我這一世都已經窮,那這樣就變成宿
命論了,自己看不起自己,怎麼會有機會爬起來呢?所以我們有辦法能做得到,別
人較沒有,親戚比較沒有,能幫忙他,社會需要,我們剩很多,來回饋給社會,這
都可以。我們社會經驗知識比較好,他比較沒有經驗,我們布施給他。布施什麼?
布施經驗。先學習佛法的人,他對佛法瞭解比較多,那麼有的人瞭解比較少,你就
教他,團體中人人互相互助,使這個團體生活和樂圓滿。這團體生活能互相,大家
互相來相通,互相來布施,那麼社會就安和利樂。社會能這樣做,就會減少很多的
爭論。

    第二、愛語:

    互相以和悅之語慰藉勉勵,也等於我們互相說出來,輕聲細語、勸人、讚歎人
、柔和啦!鼓勵人用這種語言,用在社會,使社會團體融和,這種語言在社會生活
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我感覺人的爭論打架都由語言先衝突,再來才攻擊對方身體。
禍從口出,病從口入,我越想越體會,越感覺是真的,有時候一句話,說得不圓滿
時,第三者對你誤會了,演變一下,又說給別人聽,加個鹽添個味素,要你好則說
你好,要你壞說你壞,有的人不是要你好,也不是要你壞,可是他就是別人說就聽
、就學,為了逞一時口舌之快,不知道造多少惡因,不知道造多少惡業!所以佛陀
說修行一定要修我們的身口意,這是確實的事情,離開我們身口意其實沒有造業機
會,但是這嘴要修不好修,真的不好修,若沒有內觀覺察提醒自己,修歸修,真的
不好修。所以佛陀時常叫我們修行一定要內觀,時時刻刻培養內觀覺察,若是沒有
內觀,那也只是嘴說在修而已呀!還不是照常嘴巴亂亂說呀!是不是這樣呢?

    第三、利行者:

    在整體生活利益上必須要顧全公益、大眾利益,如果以現在來說就是社會福利
,做得到的人也好,做不到的人也好,對社會利益福利一定要兼顧,若兼顧不到,
那麼社會就變成產生自私。

    第四、同事者:

    自身同化於團體,即是依團體之生活遊戲規則的習慣,訂個遊戲規則習慣而來
行動之意,就是說家庭有家庭的倫理,社會有社會的秩序,自己有自己的規範,建
立一個圓滿的遊戲規則,按照這遊戲規則去做。遊戲規則如果訂的不對,非但害了
自己也害了別人,要怎樣處理呢?我們時間到了,下一集再跟各位解釋,感恩,祝
福各位吉祥如意、所求皆願、身心安樂。再見!

    大願語錄:

    真正障道的是自己懈怠,不肯努力上進。真正障道的是——被自己過去潛意識
的習性所牽制主宰。


☆  22  ──────────── 我是分割线 ─────────────────☆
发信人: General (侧耳倾听),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八
时  间: Tue Jan  6 12:04:59 2004

    各位諸山長老、各位護法居士、各位善信、吉祥如意!

    我們又見面了。

    我們前集講到四攝法,四攝法就是社會團體必須要具足的,假使無這四攝法的
四種精神,那麼社會就沒辦法成立為一個大團體了,但是在團體當中,難免有善有
惡,這是難免的事,但是惡者不可被同化,也就是說在這四攝法的當中同事一定要
認清楚這遊戲的規則,所訂的遊戲規則,團體必須要有團體遊戲的規則,大家依規
則來做。假如你發現這規則當中不對,這時候你要馬上瞭解,瞭解這規則已經是不
正確了,佛陀有告訴我們,瞭解之後一定要戒禁,不能說這團體所訂定的組織已經
錯誤,我們還繼續走下去,這樣就不對。佛陀特別為此提醒「於法同事」,也就是
一切規則習慣,必須毫不違背道德,不違背社會一切的秩序,若能這樣,自己當能
與同化,若這遊戲規則所定者是沒有違背道德,也就是沒有違背社會,沒有違背內
心的道德,那麼我們可以與遊戲規則同化。若發現脫離正當的規則,我們必須速速
脫離,趕快遠離這組織,假使說現在身不由己,無法脫離這組織者,應當以身作則
,極力來提倡改革,不能一直走下去,就是說不能同流合污。四攝法者,小而一家
,大至全世界,無論是哪一個團體,想要健全是不可缺的一種德目。所以這四攝法
非常的重要,若是我們對這四攝法清楚瞭解的話,那麼不管我們是個小小的家庭,
甚至社會都可運用,可使這團體健全,使這團體能夠和樂,使這個團體能夠無憂,
所以四攝法重點就是除了家庭之外等等的大小團體都可用。

    佛教也重視現實的生活

    佛陀並不是只注重崇高的理想涅槃,而不顧人民社會與經濟利益。我們從以上
的戒及律聽完後,我們就知道佛陀所說的教義不只是一種崇高的理想涅槃而已,不
管從何角度來看,都照顧著人民社會經濟的利益,上至整個世界,下至小小的家庭
,都完全考慮得很清楚,佛是很關心人類的快樂,不要認為學佛是悲觀的。如果學
佛是悲觀,那學佛要做什麼呢?這誤解了,我們希望能夠將佛教重回在人生的生活
,不要將佛教走入迷信神格化,這樣就不好。若是要神格化,我們可以信其他的宗
教,我們不能說其他的宗教對與不對,好或壞,這是了義與不了義的問題,既然我
們要做在家居士,既然我們要皈依三寶、親近三寶,那麼我們一定要學佛,這樣才
能專,不能說要來學佛,可是又不按照佛陀所講的教義來走,這樣就不像個學佛的
人。佛陀關心人類的快樂,並不是提倡悲觀,這大家一定要知道,不能誤解,誤解
佛教是悲觀的、消極的。

    佛陀對在家弟子的生活,非常的瞭解,如果物質與社會環境不好,就是說一個
家庭的物質及社會環境若不好,而想要過得自由快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但是佛陀
又不認為使物質生活舒適,就是人生的目的,並不是這樣。意思就是並不是你物質
的經濟生活已經很舒適了,就能很快樂、很充實,認為是人生最大的目標,佛陀不
是這樣的講法。若這樣,不用稱為佛教,也不用說是佛,因為不是只有追求物質而
已,物質的充實只是達到一個更崇高的目標,就是以物質充實作基礎,物質充實後
,又要達到更上一層,也就是淨化我們自己的心。從經濟安住好後才有精神充實向
上,並不是物質豐富就解決了,這只是更上一層的基礎所必須的條件之一而已。經
濟的條件是身體不可缺少的一種資糧,因為不管任何人都必須養這身命,若無法養
身命,你如何來修行?肚子無法溫飽,已經無法生活了,如何去修行?如何去利益
社會呢?貧窮的國家往往為了經濟利益戰爭,未來也好,過去也好,現在也好,國
家戰爭、人與人的衝突,都離不開經濟,所以經濟是身體不可缺少的資糧。

    經濟匱乏是一種煩惱

    為了想要人類幸福,達成更高的目標,經濟條件是必要的基礎,經濟不好,社
會就亂,心亂影響社會,整個團體就亂。因為佛教承認,不管在家或出家,想要修
行成功,達到斷除煩惱、涅槃,也可以說滅一切貪瞋癡等,最低限度物質環境是必
須的,你若無物質環境來作基礎,不要說在家居士,連修行人也都無法修行,所以
佛陀准許佛教僧侶,亦即是僧伽之一員,雖不得擁有私產,但是准予持有公產,公
有的財產,原因就是在此了。我們來看智者大師在小止觀裏有說過,修行首先要具
緣,次要調和,告訴我們:衣食仍需具足。你若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沒有一
個清淨的地方,那麼開始要如何修行?很難修行,所以衣食必先要具足。佛陀並不
是將人生與社會經濟背景的關係脫離,他並沒有脫離社會經濟背景的關係,並不是
這樣,因為佛陀是人性化,所以必先生活要具足,即使他已經成佛了,還是必須要
托缽生活,要穿、要住,並不是講神格化脫離這生活,這不是佛陀所悟的教義,若
是對我們的生活沒有直接的幫助,淨化我們的人生沒有直接的幫助,那麼佛陀所悟
的法就沒有價值了。佛陀視一個整體,必須顧到整個社會、經濟,甚至政治方面,
所以說佛陀他所瞭解、關心的層面甚廣,佛陀在經中有說過:「貧窮是一切非義與
罪行之源。」我們人若無經濟,那麼就會妄造搶、劫、偷,妄語、暴行、憎恨、殘
酷等等的手段,原因都是因為貧窮而來,你看那些沒得吃就搶,沒得吃就劫,為了
什麼?為了生活嘛!沒有為了什麼,為了生活,所以搶劫、偷、騙,要不然他就不
能生活了。所以佛陀倡議消除罪惡必須要改善人民的經濟生活狀況,我們若改善人
民的生活狀況後,大家得以安居,有得吃、穿、住,生活經濟穩定,那麼他就減少
冒險。經濟若無,那麼他就會為了生活,做出很多的冒險,佛陀對這經濟生活的狀
況,並不是叫我們遇到困難、遇到社會問題,都用暴力,用罰來壓制這個暴行,佛
陀他不是這樣,佛陀說這不能解決,應該穩定經濟,讓他安居,吃穿住安住,用暴
行來對待是不實際的,你以暴對待,他的暴力會愈強,一定的道理,只有慈愛才能
化解。所以佛陀說用暴行是絕對不會成功的,必須要改善人民的經濟狀況。改善經
濟狀況,應當為農民提供所需,以前印度窮,所以佛陀說提供種子和必須用的農具
,讓他們能夠努力經營能夠生活;為生意人提供資金,對雇工給予適當的工資,收
入能夠養自己的生活,也等於說,人人只要努力,就能夠賺到足夠讓他生存的機會
。其實在我們現在就已經達到這種層次及境界了,可是為何還會如此呢?社會為何
會亂呢?因為大家對於物質的追求沒有節制,對內心的淨化,沒有下功夫,所以我
們的心就不會平穩。佛陀說,人人若能夠賺到他生存的機會、工資,那麼他就會感
到心滿意足,他對生活就無所憂慮,罪行就慢慢地減少,就國泰民安了,這是自然
的現象。若沒得吃就搶就劫,如何國泰民安呢?佛陀瞭解這個緣故,就教導在家弟
子,改善經濟狀況是非常重要的條件。個人與家庭及社會,表面看起來是分離、分
隔,其實它是沒有分隔的,都是息息相關的,都是相依相成的,所以佛教說這叫做
緣起緣滅。但是佛陀並不是贊成我們囤積財富,財富囤積一大堆,貪求助物、執著
財富無止盡,佛陀他沒有這樣說,我們以上有說過,說過四分法,雖然他准許你賺
取足夠的經濟,囤積,就是存錢,沒有錯。但是他沒教你要吝嗇,錢賺一大堆,沒
有多大用處,這是與佛陀的基本教誡違背的,怎麼說呢?佛陀教誡在家弟子,謀求
生活的方式,必須正當的謀取,譬如:製造販賣毒品、軍火,可以說是危害人民、
危害社會,這種無人道的社會生活計劃,佛陀都嚴格的禁止,那都不能做。不要為
了自己爭取經濟的豐富,做出不應該做的、無人道的事,佛陀都開示得很清楚,這
都要禁止的,並不是為了生活,就忘了道德觀念。修行就是一定要顧慮得很周全。

    經濟生活如何規劃

    有一個叫做長生的人,有一次在拜訪佛陀的時候,請佛陀開示,說:「佛陀啊
!我只是一位普通在家的居士,在家的修行人,與太太兒女過著小小的家庭生活,
可否請佛陀您教我們佛法,如何能使我們在今生後世都有享受快樂的機會?」這位
叫長生的人,問佛陀問的很具體,相當具體,他希望佛陀教的就是能夠讓他們現在
家中過的快樂,包括今世與後世都有過著快樂的機會,不能今世快樂而後世就變成
痛苦。佛陀就馬上開示說有四件事可使你現在活的快樂。

    第一者,無論你們是做何種的職業,都必須要求精求效率。也就是身為一個在
家居士,不論做任何職業,任何事情,一定要專注精神去經營。不能只要當老闆,
不去努力經營,做任何事絕對沒有那種平白由天掉下來,雖然有相當好的因,也要
有相當好的緣,簡單說,也要有適當的助緣,才能夠開花結果的。若是你沒有適當
的助緣,也不可能開花結果,所以這社會會成功,不是突來的,是靠你求精求效率
,全心投入,並且要瞭解業務的過程,自己清清楚楚,瞭解一切運作。

    第二,對於本身努力流汗換來的收益,必須善加守護,不能賺了之後,無法守
護,這樣賺再多也沒有用,三代積蓄一代就花完,自己之前所賺的,後頭就花光了
,所以佛陀體會的很清楚,會賺錢,也必須要會守護,不可就將它浪費。時間、因
緣,機會若失去,還要找回來,很難,有這個因緣把握好,守護好,運用好,細水
長流,才有辦法連續下去,若你賺進來,馬上花掉,無法守護,有用嗎?佛陀說我
們的財產是五家共有,我們以上有說過,水災、火災、竊盜、不孝子孫及惡王,財
產雖然很多,但是遇上這五項就消失了,所以一定要會守護財物。

    第三、必須要親近忠實、博愛、寬大、有智、有德而能協助遠離邪途、遠離走
入邪途,有正見的善知識。佛陀不是只叫我們會賺錢,除努力經營賺錢,有相當的
收入能夠守護好之外,對於我們所交的朋友、所親近的人,一定要選,我們前面講
朋友時有講過。他又告訴我們,一定要親近忠實和博愛、寬大、有智、有德者,那
麼你親近之後,就不會走到壞的,包括又能夠協助你遠離邪見,走入正道。

    第四、用錢必須要合理而與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費亦不可慳吝。收入與支出要
有相當的比例,支出收入要做得很好,意思也就是不可貪心積聚財富,亦不可奢侈
揮霍,不應該花的去浪費。簡單說:就是應當量入為出,收入有多少,才支出多少
,也就是說,對於經濟要相當有計劃,一個人若有辦法對經濟計劃,不管你收入多
少,我們都沒有困難,若沒辦法計劃,雖然你收入很多,但是你也可能會沒錢,不
能說賺一百元卻花二百元,你若賺一百元花二百元,這種是不行的,可能你永遠都
在跑三點半!

    來世如何得到幸福快樂

    佛陀開示長生居士四件現生得快樂的方法後,接著又開示四種可以引導在家眾
身後快樂的德行,也就是死後來世的快樂。

    第一、「信」:應當堅信道德精神與理智的各種價值。「信」不是所謂的迷信
,而是要堅信道德,這種的價值很重要,也就是說精神與物質要配合,道德的觀念
要建立,包括理智的智慧,不能口說有道德觀念,但是所走的卻是不正見。

    第二、他叫你要信「戒」:應當克制自己,不可有心毀傷殺害生物,不能有偷
盜詐欺,不可有邪淫,不可有妄語、欺騙,不可有飲酒過量亂性來產生造惡業。

    第三、「施」:應當奉行慈慧,對於財物無所貪著。佛陀意思就是說,你自己
本身瞭解戒,戒就是五戒,那麼你瞭解五戒行為,這個就是你在修,現在安樂,來
世也是安樂。佛陀所說的施,是應當奉行慈悲,做得到,你去做,不能貪,布施的
重點就是叫你捨貪,捨掉貪著。

    第四、「慧」:應當要瞭解苦、集、滅、道,徹底的滅除一切苦,證入涅槃的
智慧。

    居士家庭生活的樂趣

    有一次,佛陀向一位最忠誠的在家弟子,就是興建祗園精舍的大富者,大家都
知道的,就是孤獨長者,給孤獨長者,佛陀告訴孤獨長者說:過著普通家庭生活的
在家居士,他必須具足四種樂趣,也就是說有四種快樂的地方,什麼四種快樂的地
方呢?很多人認為學佛就是悲觀,絕對不是這樣,這是誤解,佛陀跟孤獨長老說在
家居士的修行,能夠具足四種的樂趣。

    第一、能享受以正當方法獲得足夠財富與經濟上的安全感。用正當的手段去賺
錢,我們有錢,經濟穩住,我們就有安全感,不會被錢所困擾,也不用怕孩子註冊
,不用怕房租,都不用怕,所以覺得經濟是一個安全感。

    第二、能以此財富慷慨的用於自己及家人親友身上以外,並且能夠做種種的善
行,服務、回饋社會,種種的善行,這都是一種快樂感。

    第三、無負債之苦。當然有負債就有苦,無負債當然就無痛苦。

    第四、可度清淨無過而不造身、口、意三惡業的生活。因為自己本身經濟豐富
,你不用打妄語,不用身體做不正見的生活,簡單說在八正道裏的正命,因為你自
已經濟豐富,那麼你就能夠享受正命的生活。千萬不要認為說,我經濟豐富後,再
去造身、口、意的生活,雖然四項當中,有三項是屬於經濟,但是最後佛陀還是慎
重的提醒那位孤獨長者說:物質與經濟方面的興趣,與由善良無過失的生活所生起
的精神樂趣來比,兩項比起來,還不及後者的十六分之一的。佛陀的意思就是雖然
前頭所說的三項都是物質,但是這種物質的享受,與精神的享受比起來,物質的享
受不及精神享受的十六分之一,也就是重視精神的享受。我們若無法從精神上得到
享受,雖然擁有很多的財富,但不一定好命,真正的好命,就是內心無憂,內心知
足輕安。

    佛陀對在家弟子也談到如何用錢,如何儲蓄存錢的細節。佛陀關心在家居士的
開示,都有列很清楚的次第,他對善生童子的開示中,就有一項用錢及存錢的方法
。他向善生童子說,應當以收入的四分之一作為日常生活的費用,有怎樣收入,才
能有怎樣支出,佛陀都講得很清楚。要怎麼分作四分之一為日常生活的費用,怎樣
叫做四分法呢?將一半投資在事業上,四分之一存起來,預備以後需要時才能夠用
,也就是說以四分來說,我們的收入四分來說,他講的很清楚。一分作為我們日常
生活的費用,二分投資在事業上,最後一分存起來,所以他的歲入歲出,佛陀的歲
入歲出做得很適當,不是說賺一元花二元,不是這樣。我們從以上所舉的幾點個案
來看,就可看出佛陀他認為經濟福利,對人生的樂趣是有其必要的,也就是說經濟
是人生生活必要的重點。

    物質富裕但精神道德也不可貧乏

    佛陀不承認只有物質的享受而已,沒有精神道德的基礎也不行,因而也跟在家
居士開示說:雖然你的經濟充實了,你不能認為經濟充實,要吃要穿要住,要花都
有了,這樣就知足了,沒有這樣。他說:一定還要有精神和道德的基礎,真真正正
進步到此處,不能只有物質經濟的基礎,認為就知足,還要有精神和道德基礎的進
步,才是真正的進步。所以佛陀所說,都沒有離開身和心,他對身和心都兼顧得很
好。絕對沒有只顧物質,也沒有只顧精神,他將物質和精神調配得很好,這是佛陀
對在家居士所說的教法,沒有偏離任何一項。佛陀雖然鼓勵物質方面的進步,但其
重心則放在精神和道德的開展,我們要瞭解這一項。

    佛陀對於政道論開示得很清楚,就是說佛陀對於政治論也有講得很清楚,我們
簡單提出幾個來作比喻。佛陀他是提倡和平,包括他宣揚非暴力。你看,佛陀當時
在印度,都沒有拿過一支槍、一隻刀,也都沒流一滴血,就將印度的種族,不平等
的四種族改革成為平等。所以可以說是一位不流血的革命家,他的革命是用非暴力
的,是用他的慈悲喜捨,用他的真理來革命,使印度四種族能夠獲得平等,這是一
個不簡單的革命。佛陀不贊成任何形式的暴力與殺生,他都不贊成,這是人人都可
瞭解的,大家都知道的,從歷史上看來,佛教從來沒有所謂的「正義之戰」這東西
,佛教也沒有「正義之戰」這種的名詞。這種正義之戰是製造出來的虛偽名相,加
上了宣傳,變成了一種憎恨、暴虐、虐待、殘酷與大規模屠殺藉口,那麼請問誰來
決定正義呢?強者勝者就是正義嗎?弱小失敗者就是不正義嗎?是不是這樣,所以
政治若是用這種觀念來看,戰爭永遠是無正義的,佛陀從來就不接受這種論點的,
所以沒有什麼所謂的宗教正義之戰,沒有這個,因為這種是殘暴的。

    佛陀調停國際紛爭 關心國際和平

    佛陀並不只教導和平非暴力,他更曾經親自赴戰場勸阻戰爭的發生,甚至有各
種的事件,經過佛陀的調停開示,而阻止了戰爭,比如說,琉璃王發動戰爭,要來
殺死釋迦族時,佛陀就加以阻止,包括從歷史上很多戰爭的個案,由於佛陀他的慈
愛、慈悲而停止戰爭。佛陀不是這樣而已,他又藉此機會、因緣,從道德的力量給
與政治問題的指導,譬如說:摩訶陀與拘薩羅之戰,摩訶陀王阿闍世戰敗被擄,摩
訶陀的國王阿闍世被拘薩羅王捉去後,拘薩羅王就請佛陀作為裁判者,到底要怎樣
裁判?佛陀身為裁判後,叫拘薩羅王將他釋放。又如拘薩羅王昆留陀,想要征服佛
陀故鄉迦昆羅城的事,佛陀親自帶比丘靜坐在路旁,阻攔遠征軍的去路,所以過去
佛陀抗爭是理性的,絕對不會危害別人的安全及用暴力,沒有,他只帶比丘至琉璃
王帶兵馬征伐迦昆羅城的路上,坐在那裏。有一次釋迦族與拘梨耶因為爭盧泗尼河
水,為了這水的問題,已經準備用武力戰爭的時候,佛陀知道又出面去阻止,去講
和。又有一次,也是由於佛陀的一句話,而阻止了阿闍世王攻打跋耆國。你想想看
,佛陀他當時常常調和所謂的國際糾紛,更加跋耆種,當其建設共和國時,佛陀為
他開示國家健全條件:第一、常時集會。一個國家要健全要時常集會,像我們說要
時常開會,商議正事,大家研究正事;第二、以和合之精神相集合,以和合心議國
事。君臣和順,上下相敬,要具足這種的條件;第三、保守傳統的國法,不亂立新
規。即不能隨便改法律;第四、尊重國中老宿。尊敬國中年紀較大者,聽受其意見
,因為年紀大的人經驗豐富,他走過的較多,走過的多,所以經驗就較豐富,不能
看不起他;第五、良家婦女當守貞操;第六、尊重其國內外之宗教。從有歷史至今
,宗教都是被尊重的,除非是不正當的宗教,專門騙人、拐人、危害社會;第七、
如法尊敬阿羅漢而保護之。就是宗教的沙門,修行的沙門,應該來尊敬和護持的。
以上所說的,都是道德的條件,尊重一國之歷史習慣,人民互相和睦,尊重道德、
尊敬宗教,這都是一種道德,如此才能和平安樂。佛陀當時向跋耆種開示這七條,
後來這共和國一直強盛起來。所以佛陀說,若一個國家要強壯,必須要有強國之根
,根本的基礎,就是說你這共和國若要強大,必須要具備這七個條件,來作基礎。
跋耆共和國因為能遵守佛陀講的七種條件,雖然摩訶陀勢力很強大,也不能輕易消
滅它。你看看,佛陀當時對國家及社會的關懷,相當、相當的積極。佛陀的時代和
今天的國際社會一樣,也有不以正義治國的國家元首,人民受到壓榨、掠奪、虐待
、迫害,及酷刑等等。現在世界上很多,都還有這種現象,佛陀對這種不人道的措
施,深感悲憫。佛陀認為一個政府的首腦人物及行政官吏們,如果腐敗不公,則整
個國家也會隨之腐化而墮落,這是佛陀當時在印度就開示得很清楚。當然社會若腐
化墮落,人民自由就失去保障,快樂當然也就沒有了。一個快樂和平的國家,必須
要有一個公正的政府,那麼公正廉明的政府到底要如何實現呢?

    國王的十種職責和十種美德

    在佛本生經裏的十王法裏講國王的十種職責,經中說:佛曾經作過解釋。

    第一、國王必須要豪爽、慷慨、慈悲喜捨。執政的人不可貪著財物,而應當為
人民的福利而施捨。所以佛陀他起先說作為一個國王,必先第一個條件就要具足如
此。

    第二、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品性。絕對不可殺生、偷盜、詐欺、剝奪他人的自
由、邪淫、妄語及飲酒亂性等等,也就是說最低的限度必須能嚴守居士的五戒條法
,若無法嚴守居士五戒條者,這個國王就會墮落。

    第三、為了人民的利益犧牲一切,包括準備放棄一切個人的安樂、名聲、乃至
生命。

    第四、誠實正直。在執行職務的時候,必須不畏強梁、不徇私情,他的正心誠
意,對人民無罔無欺。

    第五、仁慈溫厚,性情和柔。

    第六、習慣節約、生活簡單,不能耽奢華,克正端嚴。

    第七、無瞋無恚,亦無怨毒,不念舊惡。

    第八、不尚暴力。不但本身不傷害他人,並應盡力提倡和平,包括阻止戰爭以
及一切運用暴力傷害生命之措施。

    第九、能忍耐、寬容、自製、諒解。必須要能夠忍受困苦艱難,包括別人如何
刺激我們,我們都要有忍辱,而不生瞋恨心。

    第十、不為反逆阻止之事。也就是說,這件事不應該這樣做,身為國王的就應
該不能這樣做,而有利益百姓的事,國王都應該去做,也就是說不做違反人民意願
之事,更不阻止任何有利人民的措施,簡單說就是應與人民和諧相處。

    佛陀所講的這十種是做國王必須要具足的條件,那麼這個國家社會就會強盛,
一個當政之人,如果有具備以上所說的十種職責,這個國家一定是快樂、和平、自
由的。印度過去的時代中,就有阿育王完全按照十王法戒條為其立國之本。佛陀他
的開示,一國的國王特別要注意的,就是身為國王的道德生活,國王是一國政治的
中心,他生活之善惡,直接影響國家之治亂。漢譯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卷中有講,曾
有記載做國王之十德:

    一、清廉寬容。
    二、能受群臣之正言糾正過失。
    三、好施與、與民同樂。
    四、租稅必依法徵收。
    五、整肅閨門。(不縱容自己的人犯惡之意。)
    六、不因酒亂性。(因為喝酒會亂性。)
    七、勤勉,不嘻笑,包括掉舉戲樂,護持嚴禁。
    八、審判必依法律,無私曲於其間。
    九、與群臣和睦,不與彼此競爭。
    十、常注意於身體之健康。

     今天的世界經常處於恐怖、猜疑、緊張、鬥爭,人人生活不安。若要和平、
安樂,除了佛陀所指示之外,沒有什麼辦法比這個還好,所以佛陀的理想就是非暴
,除了非暴之外,一定要和平、慈悲、友愛、諒解、容忍、尊重一切生命、不自私
、不憎恨、不逞強、求真理、求智慧,以慈、悲、喜、捨來待人。

     人人征服貪瞋癡 社會才能祥和

     佛陀開示:應以慈悲戰勝嫉妒,以善勝惡。若不用慈悲來戰勝嫉妒,我們將
永遠都在嫉妒。以善來勝惡,以布施勝自私,以真實勝虛誑。佛陀對自己的行持及
教導弟子,都是一樣,向自己的貪瞋癡征服,並不是向外去征服他人。要社會和平
先征服自己的貪瞋癡,並不是向外用貪瞋癡來征服任何人,征服任何國家,征服任
何世界。只要人類一天想要征服別人,人間就一天不會安甯,不會和平,沒有快樂
樂而和平的。」所以我們要瞭解,千萬不能用戰爭來爭取別人的意願,唯一能帶來
和平與快樂的是征服自己而非征服他人。依佛陀所說,健全的國家,是以道德及宗
教為基礎,上下和睦,尊重法律,如此國家就強盛,人民安樂自由,生活在快樂、
和諧、平安的社會。我們從以上所舉述中就能夠瞭解佛陀他對在家居士、對社會的
關懷,等等的慈愛、等等的開示、等等的教化。因為佛陀離開我們現在二千多年了
,難免會慢慢、慢慢使佛法遠離這社會人間,希望佛法能夠再回歸佛陀所理想的本
懷,重回到人間,這樣人人對佛法正確的認識,包括佛法對我們的益處,事實是真
的不可否認的。因為過去有關於佛陀本身的故事談論大多,導致蒙上了些許的神格
色彩,慢慢偏離了佛陀所講的正見,也在這樣的環境下,造成了多數人對佛法知見
的混淆,而不得法味真義。我們若能以佛陀的正見來研究、發展,上至下。大家都
能依佛陀的教義來行持,那麼社會人間淨土就不遠了,若是無法依佛陀所講的教義
,以非暴、慈悲喜捨,那麼世界要和平就很難。「戒」我們已經講完。「律」也講
到此處,我們作一段的結束,若是說未盡意,還請各位多多研究,若是說得不如法
,需要改進之處,希望各位諸山長老,多多向我建議指正,時間到了,祝福各位身
心安樂,所求皆願!有機會再見!

    大願語錄:

    執著片福不捨離

    因緣會合果報生

    一毫之善皆回向

    優遊自在得菩提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