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px (幸运之神照临),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转载] 对“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商榷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Jul 13 21:19:46 2005) , 站内信件

【 以下文字转载自 Literature 讨论区 】
发信人: Javid (暗藏唏嘘), 信区: Literature
标  题: 对“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商榷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12月24日11:12:12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白衣殷原 于 2004年 11月24日 发表
自认为应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先秦著作之中,《孟子》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此为不争之事
实。其中许多名言名篇,传诵千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下简称《生》文)多年来就
作为初中语文课本的“保留项目”,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对《生
》文中“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断句,笔者产生诸多疑问,自认为应断为“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在此不揣冒昧,求教于诸方家。
古人著作,原无标点,后人辅以句读,以利诵读。据笔者所查,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五经》
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也断本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据《汉语大词典》
,东汉赵岐在《孟子经注》中也断本句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再往前,资料所限
,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以此算来,这种断句法至少已有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权威”了。然
而,“学则须疑”,继承文化遗产,给古文加标点符号,绝不能迷信古人权威,而应以文本为据
,大胆设想,细心验证。笔者弄斧班门,愿就愚见陈述一二。

一、从文义上分析。如果暂不考虑文章前后的风格是否一致,“空乏其身”字面意义倒也讲
得通,可先搁置一边,回头再说。但“行拂乱其所为”这一分句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
文义上“行”难以讲通。归纳起来,在原断句方式下对本句中“行”字大致有以下几种解释
:
朱熹在《孟子章句集注》中对此句所加注曰:“空,穷也;乏,绝也;拂,戾也,使之所为不遂,
多背戾也。”对“行”则视若无睹,未置一辞。在当代人所作译注中,《译注孟子》(人民日
报出版社1998年版)对本句翻译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使……不顺畅如意”
可还原成“拂乱”(全文使动用法不言而喻),“他的经历”即“其所为”,“总是”应为译
注者所补充的强调之词,对“行”字则效仿朱子,使之无影无踪,隐身而去。但对它岂能如此
?!此其一。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1996年版)对此句解释为“用种种行
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行”处理为“用种种行为”作“拂乱其所为”的状语。然而
,“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应与“拂乱其所为”同属并列关系,同为“天”对“是人”的
磨练,难道它们就不是老天“用种种行为”进行的吗?“行”应为这一排比句的共同状语吧
。照此推测,文本难道不应该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拂乱
其所为”吗?看来,“用种种行为”这种解释方法也难以自圆其说。此其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五册语文课本课下注释
对“行拂乱其所为”这一病句是这么解释的:“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所为,所
行。”试问:“所行不顺”的主语是谁?是“天”所行不顺?于文不合;是“是人”所行不顺?
如果是后者,试问译文如何与原文对应?陕西祝嘉鹏先生认为:“行拂”即行为违背人的意愿
,意思是行为不顺达;“乱其所为”意思是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并认为这种理解与课文
完全一样(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9年第10期)。看来,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可
仔细一琢磨,问题来了:谁的行为“违背”人的意愿,又是谁的行为“不顺达”?它们俩能等
同吗?更重要的是,“行拂:所行不顺”能成立吗?首先,“不顺”的含义“拂”有吗?即使有,
也应是“(老天使‘是人’)所行不顺”吧?这么一来,“行拂”不与“乱其所为”也成了并
列结构了吗?中间应有逗号吧,况且,“行拂”与前后不协调,应为“拂其所行”吧?其次,据
赵岐所注,“拂乱”应为一词。义:所行不从,拂戾而乱之。可以判断出,它是个动词,加上宾
语,“拂乱其所为”意义完整顺畅(真不明白当年赵岐为什么非把“行”划在“拂乱”之前,
自相矛盾而又遗害千年)。由于课本注释经不起推敲,与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只
好含糊其辞地把“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为: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在这里,编者无
奈地把“行”处理成状语去修饰“阻碍干扰”。看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者也是有“苦”
难言吧。此其三。

从上述分析看来,“行拂乱其所为”这种断句法实在难于自圆其说。追根溯源,问题就出在
“行”自实属“乱点鸳鸯”而来。“空乏其身……其所为”这十个字笔者认为应断为“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让我们仍先从文义上加以分析:
首先,有无“身行”这个词?答案是肯定的!《汉语大词典》中有。
其次,“身行”其义如何?《汉语大词典》对它有三条解释:

1.操行,品行:仁人之用国,将修志意,正身行。(《荀子?富国》)
2.亲自执行:昔者子城子罕相宋,身行刑。(《史记?李斯列传》)
3.只身行走: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苏轼诗句)

以上三义,放在《生》文中皆难以成立。但细细分析起来,第2义、第3义其实各是一个短语,
“身”与“行”各有其实在意义;而在第1义中,“身行”才是一个词,它的“身”义虚化,“
行”义侧重,是一个偏义型名词。这种偏重一义的结构能否给咱们一个启示呢?可否大胆推
测,在孟子原文中,“身行”实为一词,词义侧重于“身”而“行”义虚化呢?这种推测有无
成立的可能?答案是肯定的。仅以孟子的这篇文章为例,在原文排比句中,“筋骨”为并列式
结构名词,“所为”是所字结构名词,而“心志”一般都解释为“内心”,“志”义虚化;“
饿其体肤”一句有硬译为“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的,这一译法后半句倒显得极为
生硬牵强,使“肤”义虚化,把“体肤”译为“身体”倒更恰当。否认虚化,“使‘志’苦,
使‘肤’饿”毫无疑问,难以成立。“心志”“体肤”能成立,“身行”为什么就不能成立
呢?也许有人会问:《孟子》其余章节中有没有“身行”这一词和这一用法?答案是否定的。
可遍查《孟子》全书(依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译注孟子》),“心志”“体肤”等词在
别的章节中也未再现,甚至“空乏”“拂乱”亦无踪迹。这就是说,《孟子》其余章节中无
“身行”这一词绝不意味着它不成立!

最后,“身行”一词在本文中作何义?“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又作何义?完全可以把“
身行”译为“自身”,把“空乏……所为”译为“使他自身遭受贫困之苦,使他所作的事颠
倒错乱”。这种译法是何等的通顺流畅!与原病句下含糊其辞的译法何止判若云泥!可见,原
断句在文义上难以成立,而“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二、从文章修辞上分析。《生》文排比鲜明,讲究修辞,这是毫无疑问的。文本中“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为“使动用法+‘其’+名词”的结构,构成排比。再看后文,“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属于这一结构,修辞风格前后协调一致。而按原断句“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它的结构如何?“空乏其身”勉强可归于这一结构类型,“行拂乱其所
为”呢?“行拂乱”作为一个词难以成立,更别说具有使动用法了;作两个词或更多的话,哪
个词作使动词,另外的词在结构上又起什么作用?很难回答。也很难想象,擅长言辞的孟子会
写出这样晦涩难懂的句子,何况,一般都认为《孟子》一书可能还经过孟子本人的亲自润饰

在词的选用上,“身行”如果作为一个词,那么,“苦…心志…筋骨…体肤…身行…所为”一
句中名词都是两字结构,“空乏”与“拂乱”亦齐整,整个排比句式的修辞结构也十分严谨
匀称。如果断为“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虽然勉强使前四个分句都成为四字结构,但却
使后一分句成为六字结构的“异己分子”,明显不符合排比修辞的一脉贯通。在选词上也凌
乱杂散。根源难道不就在于人为的使“行”字“擅离职守”而左右添乱吗?

可见,“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修辞上是完全符合孟子的语言风格的。三、从文章朗
读上侧面验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1998年版)划分“苦……所为”朗读节奏为:苦其
/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此种朗读,前四分句两两一停,
后面一分句呢?明显打乱了朗读的节奏。陕西祝嘉鹏先生与天津市佟楼中学曲世才先生都认
为“拂乱”是两个词,认为按文章朗读节奏应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后两分句依然节奏混乱,“行拂”明显多余,而且“行拂”在文义上也
难成立;去掉的话“空乏/其身”与前后又不协调一致。这两种读法的共同病根在于“行”
字位置错乱,影响了文义的理解与朗读的节奏。依笔者的看法与断句,可按文义朗读为: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种读法,“其××”音节齐整
,“苦”“劳”“饿”一致,“空乏”与“拂乱”对称,整个句子也工整和谐。当然,如果按
古文朗读对骈句的习惯性读法,也可读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音节依然和谐悦耳,气势一脉贯通,与原断句法明显有天壤之别。这也从侧面
上论证了笔者断句的合理性。

四、小结。不管对文本从文义上、修辞上加以正面分析,还是从朗读语感上加以侧面验证,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种断句法文通字顺,合情合理。而原断法“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语焉不详,如果细加研究,则破绽百出,难以成立。
因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正确的断句应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补记 由于资料所限,笔者未能查到《十三经注疏》。如果能进一步在先秦诸子中查到“身
行”一词,且其义侧重于“身”的话,则本文的论断就更见言之有理、证之有据了。如果愚
见成立,则一代代莘莘学子当可免去贻误之毒,晦涩之苦。为使笔者茅塞顿开,以利教学,故
笔者甘愿贻笑大方,在此抛砖引玉,以求真相大白。


注:原文发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7月第64-65页



--
               B U F F O N
                    _
                   | |
           G I     | |    G I
                   | |
                   |_|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83.34]

--
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PX海德格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192.168.52.11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