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Reading
标  题: [重点]一张报纸的几个专栏,三位作者的不同世界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Jun 10 16:06:10 2007), 站内

[重点]一张报纸的几个专栏,三位作者的不同世界

2007-06-05 08:59:58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报专栏作者集体推出作品集

  一张报纸的几个专栏,三位作者的不同世界

  用鬼吓醒人

  2000年5月,《南方都市报》副刊版招揽了一大批专栏作家,他们烹制的文字盛宴,让
人神魂颠倒、如痴如醉,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无比辉煌并激动人心的时段,那也是一个足
以让人对母语油然起敬的时段。

  “心怀鬼胎”的怪才余少镭乃其中之一。我曾亲眼看见有余之拥趸(且称其粉丝为雷达
)冲上办公楼,恳请余老师解决人鬼问题,此事足见其人其文之“鬼魅”。幸会如此疯狂粉
丝,余老师当时有点面无人色。

  余少镭辖下的鬼,鲜见穿红戴绿、青面獠牙的厉鬼,而多为调皮、精灵、温情、善良、
无力、内心矛盾、神经错乱、被欲望千般折磨、被生活万般调笑、偶尔恶作剧的老少鬼,他
们的际遇有点类同于人间的小人物,生活如一地鸡毛,愤懑无处发泄,处境尴尬极需抚慰,
心怀欲望与仇恨,但又残留低度体温,他们逗留人间,无非是爱恨情仇,换言之,这种鬼比
之那些从棺材、坟场里爬出来的鬼,要可人得多,与此同时,这些鬼又要比那些推理悬疑小
说里人不人、鬼不鬼的形象更加突出,他们的故事更能长久地留存于人的内心,就像神怪世
界里的照妖镜,是人是妖、是美是丑,照一照,原形即露。

  想来,赞誉《现代聊斋》的言辞不少,我愿意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这些感受与有神
论、无神论的争议无关,余少镭的鬼,也不是唯物论、唯心论所要谈论的话题,或者就像谢
有顺先生所说,神鬼从来就不是物质层面上的问题。

  我私下认为,余少镭笔下的鬼,在中国的语境里意义特殊。一个社会,如果既缺乏宗教
抚慰,又缺乏理性教养,那么,她的子民就很容易沾染上无知无畏的德性:愤青们一茬接一
茬,贪、腐前赴后继,其实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无恶不作不是做不到的问题
,而是想不想得到的问题。余少镭写鬼的意义在于,鬼相逼问了人间真相,拷问了世人无知
无畏的德性,更重要的,那些鬼以类似恐吓的方式唤醒了人的本能害怕与恐慌。以死亡后的
未知与不确定逼迫世人反省,这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拷问方式,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显现
出世人的怕相与怕感,这的确有些剑走偏锋了。想一想,如果人连怕的感觉都没有了,长此
以往,人间又何异于地狱?

  为什么世人缺乏怕感?我想是因为永不消停的过度欲望。《现代聊斋IV》中的《生关死
劫》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有男名富贵,因参加“千万富贵”游戏急火攻心,猝死现场,
直奔地狱,在闯关地狱的时候,又遇游戏,暴中千万冥币,狂喜过度,再死一回,又入地狱
。作者对世人永无休止欲望的讽刺堪称入木三分,甚是绝妙。类似的短篇,还有《超思维》
、《边缘人》、《齿冷》、《人体拼图》等篇目,在这里,不一一举证。余少镭的过人之处
在于,他写鬼,不流于单纯的鬼相,而志在讽谏复杂而细碎的身边人相,这样一来,他的鬼
就成为立体的鬼、艺术的鬼。

  但凡有了怕感,才会自我怜惜,才会有爱感,因为,爱才是终极的救赎,爱得越宽,生
命与神的体现就越广大。读了余少镭的《现代聊斋IV》,我真宁愿这世上有鬼,但这大抵是
一种极其天真的愿望了。

  ■ 胡传吉

  破解谋杀易,祛除魔障难

  余少镭以讲鬼故事著名,不过这一次的故事与鬼无关。美女周莫如命带“破月”,是百
年难遇的凶命,凡是接近她的男人,都会在月圆之夜或月食之夜神秘死去。名记者区元爱上
了她,坚信凭一己之力,能消除周莫如的厄运;结果,自己却时刻处于死亡的威胁之中。这
是一场“借鬼行凶”的有预谋的凶杀案。作者讲好了一个缜密无缝的侦破故事,处处咬合紧
密,悬念那根线始终攥在作者手中,想紧就紧,想松就松。

  故事的核心,是在一场劫数面前,一位英雄如何恰到好处地冒出来,经历九死一生,消
弥这场灾难。这个英雄有可爱的缺点(风流倜傥,阅人无数),但他最终却忠于女主人公,并
在爱情中萌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勇气,同生共死,拯救了她。这种类型小说的主题和结构并不
新鲜,可是世界上的套路虽多,能把套路玩得炉火纯青,让读者愿意跟着千里追凶、无怨无
悔,就是一种能耐。

  这样的小说能让我们与贫瘠的常识作斗争,去想象日常经验之外的诡谲人生。好的悬疑
小说,总是比读者高明那么一点点,让读者自以为聪明,最后才发现自己还是在他的彀中。
有时,读者会以为自己发现了书中隐秘的通道,提前寻找到真凶,然后才知道自己中了作者
的迷魂计;当读者最终理清这个头绪复杂的阴谋之时,其实作者也已经抽丝剥茧地织好结局
,等着收网了。

  然而,破解一个谋杀案容易,要祛除我们内心的魔障却难。一出凶杀案只是一个强大的
引擎,它把人生的绝望和窘境给牵引出来了。区元和柯明成功地把阴谋粉碎了,可是,谁也
无法改变命运加诸于他们身上的无常。杀手是找到了,帮凶也一一伏法,可是,我们的女主
人公周莫如在真相面前,更加生不如死。一个人,如果能把苦难归咎于自己,虽然痛苦,内
心也是平静的,因为一种有根有源的悲剧能让我们以为找到了不幸的元凶;然而,一旦发现
这世上的“善恶有报”十分不可靠,人生完全无法掌控的时候,也许信念就坍塌了。周莫如
就是一个被动的“恶”的承受者。打倒她的,还不仅仅是因为最爱的父亲最好的女友都死去
了,还在于他们惊人的秘密,像霉菌一样浸染到她的内心,让她的单纯变质,无药可解。即
使如有神助,她也难以把命运的底牌翻过来了。

  作者曾经担心自己在书中写的感情大部分都是不正常的,怕读者不能接受。然而,我则
认为恰恰相反。他所谓非常态的感情都是言之成理的,起承转合自有逻辑。惟一缺乏信服力
的是贯穿全书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爱与恨落到日常生活中,需要一定的理由才能滋养成活
。区元对周莫如的亲狎,似乎有点花痴。

  最后孤苦伶仃的周莫如守在青灯古佛旁,要区元等她三年。不管三年之后如何,周莫如
已注定拥有了不幸的一生,这种不幸是先验性的,无可挽回的。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
一切有为法,皆作如是观。

  ■ 侯虹斌

  闫涛的那张嘴

  任何认识闫涛或跟他同桌吃过半顿饭的人,都会对他惊人的动嘴能力留下终身难忘的印
象。如果你不予以当场喝断,他就可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路说将下去。说什么“大珠小珠
落玉盘”,那张嘴,分明是比机关枪还猛烈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大珠小珠“射”玉盘地干
活。如果你不劝他且吃几口再说,他就可以一顿饭只说不吃,只出不进,一张嘴越跑越快,
接近失控。人家是满嘴跑舌头,他闫涛是满广州跑嘴,满饭桌跑嘴,而且连跑带跳。他的两
排牙齿,是跑道上的栏杆,他的舌头,就是口腔里的刘翔。

  我发现,美食家大都具有强烈的口腔化倾向。也就是说,口腔既是他们最重要的感受器
官,也是最主流的表达媒体。无论是吃喝还是说话,闫涛就是一个具有典型“口腔型人格”
的人。有这种人格者,兴奋点全在口腔,成年后会习惯于过与口腔有关的生活。他们一般爱
吃爱喝又爱说,最佳职业是政治家,教师,律师和演员,当然,不能不包括美食家。

  其实,国人之普遍人格类型,似乎大都属于这种,其中又以最爱吃的广东人为甚,至少
,以味觉发达和刁钻而著称的广东人,在各省人民中最具“口腔化倾向”,即除了爱吃,还
爱讲话。这大概是一种用以维系身心健康的“进出口贸易平衡”。爱吃,这个不在话下,除
了听起来很闹的粤语,广州人的爱说,曾经对中国近现代史造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公车
上书到“孙大炮”,无不能说会道,辩才无碍。尤其是孙文的善辩,在汇聚人气、非法集资
等方面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尽管他本人是个素食倡导者。其实,包括这本《饭醉分子》
在内,广州的多少事情还不都是吃出来的,讲出来的,或者是在边吃边讲时而滋生出来的?
茶楼,就是发育口腔化倾向的一张绝佳温床,“口水多过茶”这个词很可能诞生自人声鼎沸
的茶楼之上。1925至1926年间,毛泽东在广州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习”之余,还常到
广州中山四路的茶楼“妙奇香”(始建于1879年,1998年废)饮茶,后来念兹在兹,留下“粤
海饮茶未能忘”一句,见《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做最为言论/口腔化的另一个重要载体
,广州土产报章杂志长达二十多年的兴旺发达并且至今称霸中国,也就见怪不怪了。事实上
,粤语大众文化自80年代初开始面向全中国的强势传播,一直都离不开粤菜和粤语流行歌曲
这两员“口腔派”大将的冲锋陷阵。

  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吃喝一事,与其看人动手,不如听人动口。从另一个方面来
看,当闫涛把他的口腔活动转换成白纸黑字,至少表明他在人格类型进化上又取得了一个可
喜的跨越,相当于从口腔期越过肛门期和性器期直接进入了“肢端期”,这辈子和下辈子均
没机会和他同桌吃饭的读者,也不妨看看这个“饭醉分子”到底是怎样“镬从口出”的。

  ■ 沈宏非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222.125.44.16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