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arey (一劍西來,天外飛仙),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宋词略说(上)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Mar 26 10:15:17 2008), 站内

宋 词 略 说(上)

(备课笔记)



       大家好。今天我讲讲有关宋词的几个问题。

       一、词与音乐

       说起词学,历来研究比较多,成果也很丰硕。词论词史、作家作品、思想性艺术性
…….似乎多少年来人们将题目都作得差不多了,很难找到研究的突破口。其实,这里还有好
多有意思的问题可以探讨。

       词是宋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同学们是否知道,事实上,词是一种音乐文学,词里头
最活跃的因素是音乐(尽管词的乐谱早已失传)今天,西方还称词为“没有音乐的歌”。尤
其是在早期,音乐形式是词的第一生命,文学内容才是词的第二生命。词家填词,首先是配
合曲调而作的,要和得上音乐接拍,让歌妓唱起来更好听。(插)此时,文学内容似乎是为
音乐形式服务的,内容服从于形式,这与我们通常的文学理论中“形式服务于内容”的观念
似乎背道而驰。通常文学研究的套路在这里用不上了。因此词与音乐的关系便大有研究可作
。再有,唐宋歌妓制度与词的关系密切,历来研究少有涉及。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
题。

              所以,今天我讲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音乐与词的起源;二、宋词的两个
特性:歌词性和抒情性,就是与上面讲的两个题目有关。好,现在开始讲第一点。

       我们今天大多数人读词,看到的词集、词选,如胡云翼《宋词选》、俞平伯的《唐
宋词选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甚至唐圭璋编集的《全宋词》厚厚五
本,都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多年来,词的研究也是局限于文学方面,文字形式方面的居多
。我们的欣赏也往往仅局限于文学语言方面。其实,词本(上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合乐而唱
的歌词,是依曲谱而填的歌词。早先杭大中文系的词学研究专家夏承焘大师(词学研究顶尖
极、大师极的人物)是唱的,二十多年前我在大学里读书,为我们上古代文学课的一位刘老
先生,亦是唱的,身心沉醉其中,唱得如痴如醉,让我辈莘莘学子听得目瞪口呆,不能理解
。诗词的吟唱,现在专门有“吟诵学”一门学问,有一位福建的老先生津津乐道于此。新近
从报上得知,我国北京开办了一所国学学校,从小学一年级招生,目标是培养新一代国学大
师。校长乃著名的文学家老舍先生的公子舒乙先生。学校开设的也是四书五经、唐诗宋词、
古代戏曲、中医中药之类课程,学诗词亦是唱。我们很难想象,几十个七龄童子摇头晃脑地
齐声吟唱古诗词,会是个什么场面。

    总之,词本是依谱所填的歌词,故曰填词,不说写词、作词。词的产生,

事实上是与音乐连在一起的。

    下面我们先谈谈唐宋词所依附的音乐--燕乐。

1、燕乐与词的起源

唐宋词所依附的音乐是燕乐(宴乐)——它是中国古代三大音乐体系的一种。

宋代人将宋以前的中国古代音乐分成三个时期,形成三大音乐体系:雅乐、清乐和燕乐。雅
乐,也叫大曲,先秦音乐;  清乐,也就是乐府; 燕乐,也叫宴乐,唐代音乐。

中国古代音乐有七声音节:宫、商、角、徵、羽、变宫、变羽,早在战国时的编钟,已经有
了七声音节。前些年湖北省歌舞团创作了一台“编钟乐舞”,力图恢复古音。还将屈原的九
歌谱了曲放在里头。据观看过的人说已较少古味,很具现代色彩了。甘肃省歌舞团多年以前
还编了大型舞剧《丝路花雨》,音乐则力图恢复唐乐的面貌。

中国古代音乐究竟是什么面貌,于今已不得而知。今天我们还能听到的确切的古代音乐是昆
曲音乐,它是典型的明代音乐,目前浙江、上海等地还有昆剧团、京昆剧院等等,演出些《
牡丹亭》、《十五贯》之类的剧目。明以前是元曲,再前是唐宋音乐,它们的原貌今日已不
可求。

    有意思的是,有时乐器也是决定音乐走向的因素。雅乐的主要用琴瑟演奏,音域小、声
音细,音稀而淡,寿命很短,很快就没落了,它的没落也就决定了诗经四言诗时代的结束。

    汉代兴起的清乐,也叫汉乐府相和歌。和,就是以丝管两种乐器相和(所谓丝、管,就
是琴、箫),所谓乐府,也就是歌曲,由琴、箫伴奏的曲子。后来,曹操、曹植写的诗其实
都是乐府,可以唱的。当时廟堂(廟堂,朝廷举行大型仪式的地方)演奏的曲子还配上了钟
鼓等打击乐器,钟鼓琴瑟齐鸣,庄严肃穆。中国古代音乐讲究和谐,尤其是唐以前。所以古
代有“八音和谐”之说,古代贵族音乐讲究庄严肃穆。不过清乐乐曲格局小,单调而少气魄
,歌词句法呆板,基本为五言诗。

    汉魏六朝时还有民间音乐,如北方的古诗十九首,江南的吴歌小调(如小放牛等)这类
中国音乐发展到最高也就是江南丝竹,好听,但没有气派。两种音乐都处于小型状态,民间
状态,初级状态,缺乏大型音乐的气魄。

    唐代出现的燕乐,就打开了中国音乐史上的宏伟一页。燕即宴,宴会上演奏的大型音乐
。唐五代词所填的曲子,就是燕乐。唐宋词风靡一代,与燕乐的产生相关。



    燕乐与西域音乐的关系密切。西域大致是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海上通道开通之
前,东西方唯一通道就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它便穿过西域。西域一带当时有32个国
家,龟兹(QIU CI)是最大的一个。龟兹也可称作是唐代音乐的发源地。中亚细亚的伊朗、
印度的音乐流汇到此,与本地音乐融合,形成龟兹乐。再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又与本地音
乐融合,形成敦煌乐,再到长安,与中原本土音乐相结合,形成中西结合的燕乐,这个传播
过程完成于中唐以前。中唐音乐的特点是奔放、节奏快。乐器主要有琵琶、觱篥等。其实,
《全唐诗》中有许多音乐资料,有人专门编了一本《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其中描写的音
乐舞蹈场面与中国传统的音乐舞蹈场面完全不同。其中介绍的“胡旋舞”乃胡人之舞,当时
安禄山会舞(安禄山,唐玄宗开元时“安史之乱”的叛将之一(史,史思明),胡人)。

    当时西域乐器传入也很多。唐五代词主要是用琵琶演奏的。汉唐时琵琶有两种,一种是
秦汉时由西域传入的汉琵琶,传说是由王昭君带回来的。竖抱,称竖琵琶;一是唐琵琶,斜
抱,斜琵琶。两者的弦法、音色都不同。当时外来乐器还有羌笛、胡琴。

西方音乐大规模地传入中国有两次,一次是汉朝。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向北发展,进攻西亚,
北方发生了一次民族大融合。当时北朝的民歌是用胡语、鲜卑语等演唱的,我们熟悉的《敕
勒川》,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些民歌,都是由后来译成汉语的。第
二次便是唐王朝统一中国后,西域音乐经长安、洛阳到达中国腹地,再到远东的朝鲜、日本
。西域音乐的主要成分包括了伊朗和印度的音乐,中国的琵琶也是伊朗印度的古琵琶改制的
。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也随之传入了佛教音乐。唐乐中有“天竺乐”,“天竺”就是“印
度”的译语,又译“身(yuan)毒”。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现代对燕乐的研究成就最多的是日本。日本林谦三《隋唐燕乐考》、《
隋唐燕乐乐调研究》对文化背景的研究就比较高明。另外,岸边成雄有《丝绸之锷系囊衾帧
返龋嗬值睦戳ヂ雒枋龅檬智宄。这些对我国的研究应有所启发。

    实事求是讲,国外的研究背景比较开阔,而一些中国学者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抱着“以中
国为中心”的眼光,研究就有局限。尤其是唐乐研究。国外研究由于没有这个框框,就比较
客观。唐乐中西域音乐成分较多,所以要考虑外来音乐的影响,将它们与整个东亚音乐放在
一起研究。



    2、宫调、曲牌、词牌

    词主要是琵琶伴奏的。唐琵琶四弦,每弦七音,四七二十八,故曰二十八宫调。每根弦
用一个音定调,可以演出许多曲牌曲子。填词用的曲牌名,就是词牌。唐宋词大都是用琵琶
演奏的。因为琵琶曲的盛行,也吸引了词人写了大量作品。唐代的白居易、韩愈都填词,且
都与歌妓交往密切,白居易的诗句:“樱桃樊素口,扬柳小蛮腰”,樊素、小蛮就是白居易
的两个歌妓。歌妓可以说是词的最早传播者。吴先生的一位博士,就是研究词与歌妓制度关
系的。

燕乐乃东西方音乐的结合,中亚音乐的总汇。后来燕乐又从长安传洛阳,传到中原,风行一
时,当时有诗曰“洛阳家家有舞(胡)乐”,又传到朝鲜、日本,古代朝鲜、日本称中国音
乐为唐乐。两国今天仍保留有不少唐乐资料。日本已发现唐琵琶,大约是中唐时的。唐代张
志和的《渔歌子》创作十九年后传到日本,天皇及其子女争相和之,使这首词在日本迅速流
传。



    波斯

                      龟兹



           天竺                     敦煌

                                                 长安       洛阳



       狮子国





总之,词的形成与燕乐有关。词,是合乐而唱的歌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词形成于唐代
,兴盛于宋代,又称长短句。词体成立的标志便是依曲拍为句。最初它是配合燕乐乐曲而作
的。唐明皇组织教坊(大乐队),自己打羯鼓。教坊与词关系密切,”梨园弟子清词来”,
(《教坊记》)《教坊记》,唐代崔令钦撰,记载了当时的教坊制度、逸闻及乐曲的内容、
起源。著录了开元天宝年间三百多个曲子。是研究唐代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的重要资
料。今有人作《笺订》。

关于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1、隋唐之际;2、盛唐,任二北(半唐)据“水面上槌砣浮,直
待黄河彻底枯”,槌,是武后是才有的。3、中唐,因为此时白居易、刘禹锡等大词人开始
大量填词。

词的名称有多种。唐五代称词为“曲子”或“曲子词”,敦煌抄本有《云谣杂曲子词》;欧
阳炯为〈花间集〉作序,称《花间集》为“诗客曲子词”(“诗客”即诗人、文人,〈花间
集〉是第一部文人的词集。两宋的词集,或称“乐章”(柳永的《乐章集》);或称“歌曲
”(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集》);或曰“笛谱”(周密《频洲渔笛谱》)都表明了词的歌
词性质。

乐曲是词调的来源,但不等于词调,隋唐乐曲转化为词调的,只是一小部分。词调与曲调的
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人依谱填词,而且词曲相应,声字相称。有名的词人词调很多很丰富,在
创调上有很多贡献。比如苏轼、姜夔等。

按谱填词时,因为音乐有乐段,在词里就必须分片,又称“遍”、“段”、“阕”,一首词
两段歌词之间的分片,一般叫上下两片,有三片的,最长的四片,吴文英的《莺啼序》。分
片,在音乐上叫“过门”。词的分段依据是乐曲,与内容无关。

词的短小者为小令,有说是58自内;长短近中者为中令,一说58字到90字,不定;长者90字
以上,叫慢词、长调。所谓令、引、近、慢。所谓“长短句”是曲拍规定的。乐曲的变化使
它参差不齐;押韵也跟着乐句走。音乐的小的停顿处,就是押韵处。词韵比诗韵宽。(唐代
著《切韵》,孙缅著《唐韵》;宋代陈彭年著《广韵》,206韵,基本依照《切韵》、《唐
韵》的韵部。宋官韵以《广韵》为准。这样还是比较琐碎,宋代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
礼步韵略》索性把邻近可同用的韵合并起来,得107 韵,后来又有人归并为106韵,就是我
们常说的平水韵。一直沿用到清代。古代科举考试时,就依据此韵,又叫礼部韵)诗是逢双
句押韵,词逢乐句停顿押韵,一韵表示一个乐句结束。所以诗的乐句组合比词复杂得多。早
期词全是应歌而作。《花间集》是当时的流行歌曲集。词谱现早已失传,现在填词只能根据
平仄谱。目前最好的本子是龙榆生的《唐宋词格律》。

古人论词曲之间的关系:宋元之间,词与曲一也,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清
。宋翔凤《乐府余论》)

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耳。(刘熙载《艺概·词曲概》)

    第二点,词牌就讲这些。



    关于词音乐的研究,成就较高的是夏承焘先生,(已去世)。敦煌文献发现了25个曲谱
,夏先生已进行了识别(但曲谱边上的小圆点,据说无法识别。人们意见分歧,莫衷一是。
破译成了难事。十多年前,上海音乐学院讲师叶栋有〈敦煌曲研究〉一文,将25曲译成现代
曲谱,但他用宋代大曲的方法研究25曲,也有人认为路子不对,因为唐乐与宋乐是不同的。
学者杨荫浏先生有〈中国音乐史稿〉一书,对词乐也有研究。现在有的研究燕乐研究将词、
歌舞、曲三位一体结合进行,如大型舞剧〈丝路花雨〉的尝试,它力图表现唐词、唐曲、唐
乐舞的面貌。里头有大型歌舞〈秦王破阵乐〉,连马都上了舞台。上海又有乐器工人恢复了
唐乐器“觱篥”,(日本又叫“尺八”,在中国已经失传。1999年9月17日《杭州日报下午
版》刊登一则消息:《日本“尺八”杭州寻根》,说的是当时在杭州开的“中日尺八交流研
讨会”)总之研究各式各样,但似乎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东西并没有真正译出。





    3、宋词与音乐

    宋代的版图大大缩小,此时西夏崛起,中原与西域基本隔绝。国都也已不是长安,先是
开封,后又是杭州。此时西域音乐的通道重又阻塞。词乐中中原音乐的成分增多了,词曲也
更加本土化。

    就乐器讲,词曲的伴奏由琵琶渐渐移向了笛子,笛子是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与胡琴、
琵琶不同。新出的曲牌如〈水龙吟〉,水龙,就是笛子。〈念奴娇〉又名〈鼓笛慢〉——笛
曲加上小鼓打节拍。所以词的风格与所依附的音乐、乐器有关。宋代风格豪放的词牌都是笛
曲,高亢嘹亮;而源于唐代的琵琶曲,一般则流丽漂亮。

    多年的研究表明,宋词的音乐与唐五代有很大不同。研究需要另起炉灶。从根本上说,
宋乐与唐乐不同,研究上有相当难度。唐乐的研究是世界性的,香港、日本、新加坡对唐乐
的研究都有成就。结论是唐乐是典型的中原音乐与西域音乐相结合。唐失西域后,现在的延
安成了中国的西部堡垒,再往西就是当时新崛起的西夏国了。所以宋代较之唐代也相当封闭




    宋代音乐与唐代不同,它以本土音乐为主,宋乐有两个中心,一是以开封为中心的汴京
新声,是中原音乐;一是南乐,南方音乐,渊源于六朝江左的清乐,近似于现在的江南丝竹


    北宋以后北中国音乐进入了南方,南北音乐有了一次交融的机会。北宋柳永、周邦彦的
词,南人都能唱。

    北宋大量的小令、慢词应该是典型的宋乐而不是唐乐。唐谱、宋谱符号各异、节拍不同
,不能混同。他认为,词风、词派的形成发展与音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音乐甚至可以成
为区分词风词派的依据,音乐的不同也导致了词风上的很大差异。后来词谱失传,人们填词
,已无法顾及这点,仅依平仄字数填上算数。没有音乐之本,这是很遗憾的。如〈念奴娇〉
一名〈凯歌〉,是军乐,肯定是有它音乐上的特点的。

    宋词的音乐大有研究可作。比如当时的歌妓制度与宋词的关系;宋词音乐与隋唐五代音
乐有什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是如何影响宋词的文学风格的?宋词新创的词调与唐五代词调
有什么区别?等等。研究光有文字资料还不行,需要音乐行家的配合。而且,与音乐有关的
研究需要实践,非常不容易。读博士时,导师曾放了几段现代人破译的曲子,如席臻贯破译
的一段琵琶曲,(现在是舞剧〈丝路花雨〉中的一段曲子;叶栋破译的〈敦煌曲谱〉‘由上
海乐团演奏。这些听起来并不好听,有些怪怪的。其实当时音乐的原貌谁也不清楚。

    词与音乐的关系就讲这些。下面讲第二点。









二、宋词的歌词化和抒情化

    宋词有两个特性,与它的音乐性和文学性相关。这就是宋词的歌词化和抒情化特性。也
就是它的音乐性和文学性。下面我想谈谈这两点。



一、宋词与歌妓制度(宋词的歌词化——音乐性)

宋词的歌词化与歌妓密切相关:词因曲而填,填了又由歌妓来唱。歌妓制度在宋代词文化中
相当重要。

歌妓,是指专习歌舞等技艺的女艺人。它分几类。有宫妓、教坊妓和官僚士大夫家养的歌妓
。宫妓指专门供奉宫廷的女艺人,大部分是直接从民间搜罗选取的色艺精妙的乐户、倡优及
少量平民女子。教坊妓也是民间搜罗的高超艺人,居处离宫廷不远,用作供奉宫廷;一些官
僚士大夫家中,还有家养的歌妓。

在词的歌词化和抒情化两个特性中,过去的研究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局限于后者。将每首词都
看作是真实思想的表露。如讲词的意境,凡词境一高,便是诗化(诗歌化)。其实词自有与
诗不同的特点。宋代诗仅以文字为载体,而词就不止了。词是歌词,音乐是他的重要载体。
词的第一读者是歌妓,歌妓又是词的主要传播者(如同现在的歌星,歌词作者不红,歌星倒
大红大紫)北宋文人就是词填得再好,名声也远不及诗文。文人也自掩词名,欧阳修自己写
的词自己不承认,“自扫其迹”,所以至今他的词作往往被误入他集。(《生查子元夕》“
误入朱淑真集”)。柳永专事填词,更是被上流社会瞧不起,进不了士大夫行列。

当时的词,歌妓拿到手要能唱,有两个条件,一是词谱,调子是否好听;二是歌妓的文字修
养,对歌词内容的理解能力。歌妓在传播词的过程中地位很重要。当时,有的词唱遍了天下
,唱红了歌妓,却不知道词作者是谁。就象现在的流行歌曲,你们唱时也不会去关心它的作
者。

歌妓制度甚至是官僚制度的一部分。苏轼派歌妓到苏州去接皇帝,堂而皇之;唐宋太学生聚
会,由寨主写个条子,到教坊里去喊个歌女助兴;谁中进士了,去杏园狂欢,教坊歌妓必到


歌妓源于乐户,乐户世代相传,户口另立,世代以歌舞为生。当时的扬州、湖州、德清都有
那样的乐户。扬州出美女,每年选派20名歌伎进京。歌伎社会地位低下,若是有一两个人有
幸成名,全家都光荣。

当时不仅宫廷,而且官僚士大夫家都养歌妓。苏轼贬到黄州,穷得“举家食粥”,也还带着
歌妓。自谓别的没有,只有几个红粉的“虞侯”,供家宴专用。辛弃疾的歌妓就更多了。当
时家宴歌舞的场景真是很难想象。后来人们忽视了这点,生造出许多文人与歌妓的爱情故事
。其实,歌妓不少年龄极小,十二三岁,就像《红楼梦》里家养的小戏子芳官之类,那里来
的缠绵爱情。

    当时,宋代士大夫有几个离不开——酒、歌舞、茶,词的发展便与这一文化背景有关。
没有这种生活方式,宋词的发展也没有这么快。歌舞宴席越多,新词也就越多,许多词是歌
女席间拿出绢帕,文人当场写就的。“小令”原就名出“酒令”,歌伎又名饮伎,酒席上劝
酒唱歌。还有敬茶时唱的“汤词”,汤词,是习惯上的送客词。



    词人在词中的浪漫优美,往往并非有什么真的恋情,而是单纯为歌妓唱歌而作。苏轼二
百多首词中有五十余首是为歌妓而作的,柳永的比例更高,辛弃疾也有不少这类作品。



    不少写得很女性化的词,并非是真情的表露,叶嘉莹教授曾提出用西方的阐释学来解释
后人的读词(《唐宋词十七讲》),意思是如何去读词、理解词、阐释词,是读者的事,与
作者的本意(真实思想感情)无关。注意了这点,就知道,所谓词的女性化,主要原因就是
它通过歌妓来演唱,唱词也符合演唱者的身份。往往与词人本人思想无关。对温庭筠的词、
柳永的词,便能这样理解。词为歌妓而作,思想感情歌妓化,女性化了。词的主角,也已异
化为歌妓。这其实是一个未曾展开研究的,很有意思的课题。当然,这也不绝对化。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 修改:·carey 于 Mar 26 10:17:25 修改本文·[FROM: 218.18.102.20]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8.18.102.2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