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bin (爱真的可以重来吗?), 信区: Reading
标  题: 余杰的《香草山》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Feb 26 11:22:32 2002), 转信

《香草山》是余杰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第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在一个“不
谈爱情”的年代来讲述爱情,具体一点地说,在一个爱情感觉裂碎的社会整体心态
中重构新的爱情话语,算不算一个判逆的动向?小说的叙事技巧、结构布局、语言
张力等小说因素都显示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上上稚嫩的一面。然而,这并不是这部小
说的关键,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余杰的第一部小说是一部“爱情小说”。

《香草山》像是要回答一个康德似的提问:“完美的爱情怎么可能”。据说现代乃
至后现代的人文精神走向是“本能冲动造反逻各斯。”“消解一切崇高感、美好感
的情愫因素”。所以,由启蒙理性建构起来的爱情价值体系(真诚、善良、相濡以
 、白头偕老等等)难以避免崩塌的绝境。金钱、暴力、对情感的调謔甚至于色情
文化在现代社会精神文化中很有市场。这种境遇中,完美的爱情如何可能?“纯粹
的爱情只能是一个苹果的两半重新再合,可是,一个苹果被切成两半以后,分别被
生命的无常抛到无何他乡,一半遇到另一半的机会已几近于零。”(见刘小枫《沉
重的肉身》P238)在前述的社会境域中,这更成为一个定论。
然而《香草山》讲述的就是一个纯粹而美好的爱情:在一家大公司中工作的宁萱,
因为读了一本书而大胆地想该书作者——廷生写了一封信,由此而展开了一对青年
男女身处异地的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在共同的理想、信仰、情趣、生活观念、文
化价值观念的基础上相知、相恋直至宁萱抛弃令人羡慕的职业赶赴北京与廷生结合
。两个完全相契的个体精神在爱欲中相合,重归前现代爱情的理想之国。在当今的
精神文化状态中,这是一个彼岸的乌托邦吗?如同《圣经》里描述的“香草山”?
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视之为现代社会道德意识相对混乱状态下的一种道德启蒙,
尽管它主要是以爱情为布道之音。有意思的是,据说,这部小说中主人公及他们的
爱情历程是以现实中余杰和他的妻子为原型的。
更重要的是,《香草山》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性爱话语,其中除了追慕先辈们崇高伟
大的的爱情——鲁迅、郁达夫、沈复、诺扎洛夫等等——之外,主人公的精神对话
和情感交流中更多地是传达着另一种超越个体精神的普泛之爱:对底层人们的关注
;对文革受迫害的个体遭遇的同情;对女性受压迫的命运的关爱……这显然是带有
宗教精神的献身之爱,这才是关键!难怪《香草山》中引据最多的是《圣经》。

在中国的人文精神领域,爱的精神从来都是缺席的,更多的是世俗化的功利追逐和
现世化的畅悦快乐。这样看来,“爱”才是《香草山》最具价值的思想内蕴,而不
是灵魂相契的两情相悦。它已超出一般意义的爱情小说,是一次凡俗精神的升越。

要承负这样的精神是艰难的。耶稣为此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间诸多的精神重负者
(马丁路德、朋霍费尔、别尔嘉耶夫、克尔凯郭尔、荷尔德林等等等等)无不是在
孤寂的爱的吟讼中独自行走。我们当然不能说余杰这个弱孩子真的已经能够承负起
这样的精神重负,然而,《香草山》中呈现的精神取向使我们看得见他向着这种精
神之光奔去的背影。
由早期在文化界左冲右杀到今天辟出广袤的爱的原野是余杰精神历程的一个转折,
这在《香草山》里是看得到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爱是一个无涯的海洋,
一切歧见的争论、私利的攘夺、文化的冲突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当然,《香草山》
在爱的言说上仍带着余杰惯有的锋芒,那种叛逆和斗士的凌厉之气,仍然毫发毕现

余。有人说,余杰的文字已无当年的锐气,这显然是对一个真正的思想者在思想历
程中体验变化的不理解。朝向爱的圣山,是每一个思想者的灵魂归愿。正如他本人
所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让自己发光”。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52.1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