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narch (秋泠), 信区: Reading
标  题: 关于克尔凯戈尔的这句话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Oct  9 22:31:27 2001), 转信

    “最确实的沉默并不是闭口不言,而是高谈阔论。”

    要理解克尔凯戈尔的这句话并不是太容易的。我虽然比较喜欢克尔凯戈尔
的文章,但对他的东西也一直是断断续续地在看着,而且不少认识体悟感到难
以言传。在此,围绕这句话,我把就书中看到的克尔凯戈尔一些有关表达、交
流的思考及实践摘录部分转引在此,供大家更深入地明了这句“沉默”之言的
真实含义。
    克尔凯戈尔在世42年,留下著述至少25部。一生从未真正地从事过任何一
种工作,他似乎在写作方面花费了其清醒的一生中最多的时间。克尔凯戈尔写
了些什么呢?写的是一种真理,他把它称作“主观性真理”或者“存在主义的
真理”。按他的观点,这种真理是最重要的真理;但不幸的却是,这种真理不
能用来直接交流;它由对于每一个个体的生活之深刻的悟识或者启示或者选择
构成,并且,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情况又各不相同。克尔凯戈尔发现,他自己处
于一种想要著书立说来阐述这些真理——亦即想要交流这些不能被交流的真理
的自相矛盾的状态。因而,他发展并利用了一种间接交流的理论。
    克尔凯戈尔对于这一理论的许多灵感源自于他所钟爱的哲学家苏格拉底。
在显然是由其门徒柏拉图记录的他的议论中,苏格拉底的交流方式被看成是一
种反论。他极少说出他所指的准确意思。他表达时夸大其辞、表述不全、谬误
百出、诗情画意,乃至神话鬼怪。苏格拉的反论的经典实例是他声称自己一无
所知。当苏格拉底被告知在德尔菲的神(上帝的代言人)谕称他是全雅典最聪
明的男人时,他声言备感惊讶。如果他一无所知,他怎么会是全雅典最聪明的
男人呢?无论如何,苏格拉底经过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是:他确实比其他人更聪
明些,因为,即使他一无所知,但他知道他自己一无所知。其他人也一无所知,
但却认为他们知道些什么。苏格拉底关于无知的反论式的声明当然地被用于不
断破除其对手们对于知识的骄傲自满的伪装。我们知道,其反论的力量是多么
地巨大。在柏拉图对话《阿尔基比亚德篇》中,苏格拉底曾迫使他的一个对手
痛哭流涕。阿尔基比亚德哀求道:“苏格拉底啊,你这是把我怎么了?我都不
再知晓我是何人了。”
    根据克尔凯戈尔观点,苏格拉底“从个体入手接近每个人,将他们的一切
剥落殆尽,而使他离开时两手空空”。苏格拉底所教授的东西根本没有客观性
的内容,而是,苏格拉底变成了反面的条件,从这里,求学者们学到了一些有
关自己的东西。
    克尔凯戈尔和苏格拉底并非是仅有的“掌握了反论”的人,对观福音书
(马太、马克和路加福音书)中的耶稣也是这种人。在前三本福音中,耶稣极
少“所说所指”,他传教布道时用的是一种交流的间接方式。克尔凯戈尔认为
他所用的这种方式对他的布道来说不仅是种铺垫,而且是至关紧要的。例如,
每当问及关于天国的问题时,耶稣总是用比喻来回答。仅在马太福音13章中,
就有六种这样的比喻。(比如,天堂就像种植庄稼的农庄,像面包中的面酵,
像埋在地里的财宝、买珠宝的人,像渔民打鱼的网。)耶稣使用间接交流的方
式千变万化,不仅仅是我们看过的比喻:“天国就像一粒芥茉籽”。而且还有
粗浅的寓言:“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吧”;讽刺:“富人要进入天堂,可
能和要使骆驼穿过针眼一样”;以及诗:“天国和你同在。”等等。
    依据克尔凯戈尔,耶稣的交流方式是不稳定的,他动摇了个体和真理之间
存在的那种体面的自满状态。耶稣的方式对其目标是必不可少的,耶稣所传播
的东西是不可能用其他任何更客观的方式来传授的。听讲的人被迫面对“这种
课程”所给予的全面矛盾的压力,并在面对时又被迫面对其自己。这也正是老
苏格拉底使用的方法。

    “我写的一切均是谎言。”
    在选择间接和反论式的交流时,克尔凯戈尔模仿了苏格拉底和耶稣的方式。
他是这样做了,通过不露声色地著述其所有的哲学著作并以托名作者发表出来,
而紧接着又宣称对其内容将不承担任何责任。在其著作中,克尔凯戈尔使用了
十四个不同的假名,其中,每一个作者都具有其自己的个性、风格和对于生活
的看法。当克尔凯戈尔终于坦承(那时大家都已知道)他是这些托名作品的作
者时,他曾声言:“在这些托名著作中,没有任何一个字是属于我的。对这些
著作,我没有任何评论——除非作为第三者,对其意义一无所知——除非作为
一个读者,更和它们没有任何即使最为疏远的私人关系。”克尔凯戈尔为了各
种实用目的而不承认其著作权,那是他欲诱使读者达到真理——亦即间接地交
流真理之庞大计划的整体部分。
    实际上,克尔凯戈尔的托名著作根本就没有交流过客观真理,甚至于都没
有这种概念。与其说其托名著作是知识,倒不如说为反知识则更确切些。因为,
正如克尔凯戈尔理解的:知识始终是抽象的,而存在则一直是具体的。克尔凯
戈尔从知识中偷盗了语言,而又用语言来反抗知识。正如克尔凯戈尔的弟子——
自负的让-保罗·萨特所说:克尔凯戈尔的著作是非知识的形式,他们在伪装成
知识的同时又控诉了知识。克尔凯戈尔的词句会在我们的面前自动爆炸而销毁。
他们有埃希氏菌的那种特质,除了引导我们返回到我们自身以外,不会将我们
引导到任何别处。萨特说:“克尔凯戈尔以回归的方式使用客观性的概念,这
样,其语言的自动销毁就必然地揭开了使用语言者的伪装。”举例来说,克尔
凯戈尔的著作《恐惧的概念》,其地道的名字本身就是个悖论,因为,按照萨
特的说法,“‘恐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切概念之非概念性的基础。”克
尔凯戈尔的强压式概念迫使我们远离我们自己的概念而回过头来靠近我们自己
的自由和我们自己的主观性真理。正如萨特所说:‘拜读克尔凯戈尔时,我爬
到最高处时还是爬回了我自己;我想紧紧地抓住他,但那被抓住的却还是我自
己。这种非概念性的作品是一种吸引,它吸引我去理解那个作为一切概念之源
泉的我自己。”

ps:因为只是看了部分,认识很浅,暂且先引述这些,待有空读得更完整些且
    有更深的认识并觉得能表达时再谈谈自己的一些体悟。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03.93.19.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