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ya (树妖妖·龙宝宝), 信区: Reading
标  题: 《长恨歌》——奇特的失败之作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Sep  5 12:09:36 2002), 站内信件

《长恨歌》——奇特的失败之作
作家或出处:光明网


  跟时下满天飞的“著名作家”相比,王安忆无疑当得起另一个更具份量的头衔
:资深作家。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位上海才女在新时期文坛的每一次"热"时几乎
总能站在潮头的位置,从《雨,沙沙沙……》到《小鲍庄》再到轰动一时的"三恋
",王安忆的创作轨迹简直让人难以捉摸,以致文坛一有风吹草动,就有人忍不住
望望上海:王安忆又写什么了?

  目前中国文学处于“杂语时代”,王安忆拿出了她的长篇小说《长恨歌》。我
认为这是一部奇特的失败之作。在这本书里,王安忆力图超越以往,却终于未能起
飞。

  说它奇特,是因为以王安忆在文坛立足多年,以她过去取得的成就,不可能缺
乏驾驭长篇的情节和场面的能力,我也毫不怀疑她刻画人物的功力,失败的原因在
于理念的偏差,作者令人遗憾地选择了错误的创作路向。

  王安忆试图在《长恨歌》不到三十万字里浓缩大上海四十年岁月的整体风貌,
这种意愿从书里与情节几乎无关却占据大量篇幅的对上海的评述中可以清楚看到。
这种巴尔扎克式的记录历史和描绘时代的冲动,对任何作家都极富吸引力和挑战性
。但王安忆没有类似《人间喜剧》的宏大构想,她只有三十万字,怎么办呢?王安
忆只好尽可能多地直接站出来对读者说话了。

  出于这种理念,王安忆把整个故事写成了她关于上海的评述的例证,把她所见
过和所能想象的所有上海女人的典型风范,一古脑儿敷到书中主角王琦瑶身上,王
琦瑶生活的每一次重大变故,生命中每一个男人的来去,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联,
她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旧上海(作者认为那才能代表大上海)的兴衰史,她的活动
场景就是一幅旧上海的风情画,她简直就是旧上海的象征,十里洋场的代表。凭王
安忆的细腻和文采,书中不乏可圈可点的华彩章节,对人物某一侧面的描写也颇有
出彩的地方,溢满全书的繁华辉煌后的疲惫感和大时代里的孤独无依感更是让人唏
嘘不已。

  但是,所有的人都被抽离了性格,全成了所谓的"扁形人物"。他们只是作者用
来指称某一类型的符号,被作者呼来唤去地向读者示范着:看,这就是上海。 这
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的大忌。"淡化情节"和"零度情感"什么的我们或许还能接
受,但如果它的人物都从根本上失去了性格,那么这部小说就注定了要走向失败的
深渊。

  即使在作者苦心经营的对上海的描述方面,《长恨歌》同样算不得成功。都说
《长恨歌》的笔调像张爱玲,当然,只要你描写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不可能避开
张爱玲。但《长恨歌》里的旧上海,只是摩登女性们的上海,"沪上淑媛"们的上海
,充满花香和脂粉气的上海,是我们在早期电影和旧画报中认识的上海;而张爱玲
笔下的上海,却不单是这些,它还是银行里辛勤的女职员的上海,是公寓里干干净
净的苏州姨娘的上海,电车里打瞌睡的胖头胖脑的商人的上海。虽然我不是上海人
,更无从知晓旧上海,但总觉得张爱玲的上海更可信可爱些。那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 至于书末以一出莫名其妙的盗窃凶杀案结尾,则完全跌入了畅销读物的套路,
在已经做好的菜上撒了一把粗盐,甚至让人开始怀疑起前面那些伤感情怀的诚意来
。对于一位严肃作家来说,绝对是得不偿失,这骆驼背上最后一根稻草,终于把《
长恨歌》给压垮了。


--
我要找到的,是属于我的幸福。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72.6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