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BH (蔑视四级,重视重修),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红尘中的净土--《拉萨红尘》读书笔记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Feb 20 16:39:01 2003), 站内信件

    "呵 / 我是温柔的陷阱 / 每一种骗局 / 都以幻梦交织 / 你是否为我穿梭不停
/ 我是一汪停滞经年的湖泊 / 每一天的寂静 / 都封冻着激情 / 你是否为我化作
雪山矗立 / 而爱如寒剑 / 心被分离 / 你无尚的圣莲 / 是否为我唇上的火焰 /
绽开燃烧的春天"你看到过这段话吗?"在对爱情和家园的渴望中,犹如两心相吻时
唇齿间急切迸发出的火焰,拉萨便在这代藏族人情爱急流中熊熊燃烧着,或满目疮
痍,或幻灭……"
    第一部触及拉萨当代藏族青年情感命运及生存状态的长篇小说《拉萨红尘》在国内
各大数局上柜后已成为2002年文学类热点书籍之一。包括《中国青年报》、《中国
文化报》、《中华工商时报》、《北京娱乐信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在内的多
家知名媒体都做了详细报道,引起了当今文坛的广泛关注。
    "一部藏族当代女性讲述的西藏故事;第一部揭示现代社会藏族人的情感命运及生
存状态的长篇小说;第一部探索现代西藏人寻找精神家园心路历程的作品;一部基
于藏民族独特精神和心灵深刻渴望的小说。《拉萨红尘》以其迷离唯美的文字,突
出的抒情意境,神秘的氛围使之具有了别样的创作风格……"
    作者是白玛娜珍,我个人认为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作家,尽管她出落的确是很
美丽(这点我在书的封面2处就已经看的出来了)。此前她还著有诗集《在心灵的天
际》、散文集《生命的颜色》,而《拉萨红尘》是她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为什
么说她并不"传统"呢?一提起拉萨,我们眼前浮现的是一望无际的湛蓝的天空,广
袤无垠的大草原,西藏人民放牧时嘹亮的歌声,终年积雪的晶莹的大雪山,充满神
秘和诱惑的西藏文化……用一句杂志上的话说就是"遥远的拉萨已经成了不少人心
灵的庇护所,幻想中的家园"。近几年来在文坛稍有影响的藏族小说作家,大多也
是是把眼光投向那个我觉得有点不能代表现在的过去,似乎西藏那独有的神秘魅力
就只能通过"不可寻找的、非现实的生活载体"才能展现出来。但是,那个美丽年轻
的藏族女作家白玛娜珍,以一部《拉萨红尘》,就象馄饨中的一块净玉,展现了另
一个清晰的拉萨人文,就如评论所说,它"突破了以往西藏文学关注过去的传统,
将目光投向当代藏族生活"。
    小说讲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拉萨女子在梦想与现实的变更交替中的人生旅途:朗萨
(一个有清醒意识和观念的女人)和雅玛(一个观念和意识都很模糊的女人)同在
西藏的军医学校就读,毕业后,两人离开部队又一同来到地方工作。朗萨与来拉萨
朝圣的莞尔玛相恋,由于看到了现代文明对文化古城拉萨的冲击和渗透,朗萨和莞
尔玛最终离开喧哗的都市,去寻求梦想的生活,成为一对遁市的情侣(有点以前看
过的神仙侠侣的味道)。而雅玛则与一直喜欢的军医学校同学泽旦结婚,泽旦因为
事业上的自感渺茫,转而改为从商,后来渐渐对刻板的家庭生活失去了热情。此时
,空虚失望的雅玛与早已认识的同在医院工作过,而且已有妻室的汉族人迪再次发
生感情。接着,当曾经的同学徐楠多年后再次出现于拉萨,雅玛重又对爱情充满了
幻想,也激起了对"家"的渴望和寻觅。但幻想不是现实,雅玛看到了徐楠拮据的生
活状况,现实将她打醒,她又重回拉萨,并与泽旦离婚,开始了新的生活。
   如果说,以往与其同类型的西藏文学小说的作者只是从概念和抽象的角度去创
作,先给我们看到的是一棵没有枝叶的光秃秃的树干,然后才慢慢在上面添枝加叶
,用笨拙的手进行人工装饰和整修,粘上去的枝和叶却并不好看,也不真实,有些
是枯枝败叶,就当不提了吧,还有些竟然还粘的不稳,用手轻轻一碰就有掉落的可
能。尽管花了时间却免不了被人看出人工改造的痕迹。而《拉萨红尘》给我的感觉
则是一开始就从一枝一叶中清晰可见逐渐蔓延生长出一棵充满生命力和真实感的茂
密的绿色的可爱的小树,上面有你最想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最天然,也最贴近
你的思想情感。你能从每一处细微的枝叶上捕捉到生活的气息,感受到时代的气息
,聆听到拉萨人命运的呼吸,嗅出里面的人情味儿。
  这部小说,展现出的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应该是那样的"田园牧歌、异国情调
、一片净土的神话般的神秘的拉萨,而是将出乎很多未曾到过西藏的读者想象之外
的"本来就是这样的"东西,就是充满喧嚣、充满杂乱无章、似曾熟悉又十分陌生、
让人既感到亲切却又让人反厌的红尘拉萨。城市在凝聚中裂变,在文明中丧失传统
,在扩张中变得畸形,在五光十色中变得奚落单调和枯燥乏味,在富裕中变得"贫
乏",在我们的眼中变的不堪入目。这一切将随20世纪末后经济上的高速发展和繁
荣,成为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不发达国家城市所共有的通病。
  那个生活在"从被黄沙覆盖、水源枯竭的"西藏边缘的藏、汉、回杂居地区的藏
族青年莞尔玛,经过一世世情缘未了的轮回,一路风尘来到梦中日夜向往的拉萨,
居住在"没有了甘冽的水井、白色的桑炉,也没有了友善的老邻居",充满了混乱和
肮脏的八角街小院里,他想也必须从"拉萨"撤离了。在城市边缘为自己寻找一个圣
母般善良美丽的女子朗萨,为自己寻找一个宁静的家园,一个水一般清澈的天堂。
  而那个雅玛,作为小说中最具真实感,也是最能表达西藏新一代的内心世界的
最有分量的女主人公,"她的栩栩如生和血肉丰满不仅仅只是被还原成具有典型性
格的现实生活中的拉萨女子,在她充满坎坷和悲欢离合的人生道路上,在她身体和
心灵深处渴望对外部世界的溶合中不断伴随的"阵痛",我们可以理解为作家在这个
人物身上赋予的某种象征意义"。从她少女时代的人工流产,"躺在一间充满血腥味
的肮脏的小屋里,躺在高高架起的窄床上堕胎……",她的未来的命运就这样被注
定在"阵痛"二字里,是那么的真实。这个喜形于色,敢爱敢恨,敢说敢做,心中没
有阴影,没有顾忌,似乎有着康巴血统和气质的女子雅玛,她不顾朋友和亲人们的
指责,坦坦荡荡地爱上异族男人,并且不止一个。不管她在少女时代三角恋爱中与
汉族迪难以割舍的相爱,还是婚后大胆与分别十多年的汉族同学徐楠的交往,都是
那么义无反顾,一往情深,毫不妥协,简单的那么纯粹。作者并没有把她放在一种
人们眼光中的世俗的道德观念上去展现,而是把她的命运和人性意义升华为一种象
征:寻觅--投入--阵痛--寻觅--投入……觉醒。
  小说中隐藏着一个强烈的动机可以用一句疑问来概括:"家"在何处,为何物?
不论是小说里藏族中的雅玛、朗萨、泽旦、莞尔玛,还是汉族中的迪和徐楠,每个
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命运诠释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对"家"的寻觅、沦丧、
寻觅和渴望重构。而朗萨和那个从大西北藏区流浪而来的最后成为她的情侣的莞尔
玛,在城市以外的山岭深处寻找着栖息之地,并在小说不断出现行云流水般的抒情
诗的点缀中,则成为作者心中理想化和童话般的一块净土和天堂。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流露出了她的散文般的优美风格,潺潺流水,娓娓道来,
一咏三叹。虽然从小说的创作结构中,或许略有欠缺,但在那多样的生活场景、气
氛、细节和真实的人物心理状态的烘托下,不论是从小说让我感受到艺术感染力和气息
,还是作者本人对小说的角度和分寸的把握,也算得上比较成功和优秀的一部,至少我
认为是,尽管我也没有怎么看过几部那样的小说作品。
    小说的结尾,把我们带入掩卷长叹的思索中,言尽而意远,另人回味无穷。但如果
我们设想把自己置于未来二十年或更远的历史前端,那我们对于今天的城市裂变和
阵痛或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而不只是沉沦在咏叹中,只做些许的哼哈。对于我们
有些人,今天看起来丑陋和不和谐的城市建筑群体,也不必心急如焚地把它视为这
座城市永恒的标志,也许多年以后,遗留下来的这些个别建筑将会成为记录一个逝
去的时代的见证和旧影,也将被定义为现在我们所说的某种风格。就如评论所指出
的:"在藏族文化已成为一种时尚消费品的今天,《拉萨红尘》表达了对藏族民族
现在和未来,对西藏更深厚的爱与思考。"
    话说到这里,要提及的一件事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就是作为大学生的我
们,在这茫茫乱世中是否也会作出与小说中的那些人物同样的事情呢?对于感情的
问题我们又知道多少呢?是否也会走一条类似的路子呢?又或者会是另一种结局,
在憧憬与现实中找到了自我,同时用你的直觉或者说是灵犀也找到了你的生命中的
那一片红尘中的净土呢?万事人为先,路就在前方……

   (本人为完成假期作业而写的随笔,其中很多资料处于报刊和评论)






--
       本人1980年出生,
           也因此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后因成绩稍逊被迫成为考场的地下工作者
                   如今浪子回头终于成为考场正规军
                       思想上蔑视四级,战略上重视重修
                           That's all,thanks!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1.23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