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ogos (心海深处有涛声), 信区: Reading
标  题: Re: 李鸿章百年祭zt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Apr 20 16:46:50 2003), 站内信件


    甲午战败将满清贵族同光之治的美梦揉成齑粉,使举国上下的有识之士看清了

清朝朽木不可雕的真面目,也让列强识透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从而大大刺激

他们瓜分中国灭亡中国的野心和胃口,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此后,中国的

的各派政治力量纷纷登台亮相,一展身手。温和的维新派主张自上而下的改革,

走英国,日本和德国的道路;激进的革命派主张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制,

建立共和国,走美国和法国的道路。此外,中国还存在这样三种政治力量,一是以

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实力,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政治变革,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置

国家民族于不顾;二是深受压迫处于社会最低层的普通民众,他们痛恨当权者的腐败

无能,也仇视外国侵略者的骄横跋扈,反对一切形式西方文明;三是正在崛起的军人

力量,这派势力以袁世凯为代表,他们掌握新军,拥有现代化的武器和军事组织,这股

实力就是北洋军阀的前身,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前20余年的中国政治发展。

   甲午战败后,这五股政治势力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互相交手互相影响,而欧美列强和

日本则在背后纵横捭阖,通过设置代理人的方式控制中国的政治走向,谋取在华利益。

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是甲午战争之后清朝灭亡之前中国政治发展的三大

历史事件,也是甲午战败的直接结果。经过几十年的较量,维新派,封建顽固派,义和团

运动等三股政治势力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只剩下革命派(共和派)和北洋军阀两派实力了

。但在两者的较量中,北洋军阀始终占据上风,其因有二:一是北洋军阀军力强大,而共

和派不但内讧,在军事力量上更无法和北洋军阀相比;二是列强视北洋军阀为代理人,

扶植之以打压共和派。随着北伐的胜利,孙中山逝世,蒋介石上台,以及此后绵延长达

20余年的国共战争的到来,甲午战争所直接产生的全部政治势力至此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最大的遗憾自然是共和派没能在中国实现其建立共和国的理想,使中国真正走上

正轨。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这种悲剧的失败有其必然性。这就是,反对中国走向

共和和民主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力量的对比直接决定较量的结果。

  综上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一大转折点,影响他之后的历史发展长达
30余年之久!



【 在 flyfree (李逍遥) 的大作中提到: 】

李鸿章殁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换算成西历,就是1901年11月17日。再过
几十天,就该是他去世百年的祭日了。也许这是个注定不会被人们提起的日子。尽
管他的同时代人,前辈如曾国藩,同僚如左宗棠、张之洞,后生如盛宣怀、张骞,
都在被重新认识和评价,但面对李鸿章,人
们宁愿保持沉默。自从我偶然发现了这个日子,几次想动笔,又几次放下,一百年
的时光变迁,并没有使评价李鸿章变得更容易一些。


提到李鸿章,人们容易把他和中国历史上一些屈辱性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诸如甲午
海战的失利,《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定等等。由于对这些事件负有直接
责任,李鸿章不可避免的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进而成了某种国家落后的象征,是
“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但是
如果我们考察历史的真相,追问“为什么出现在这种场合的总是李鸿章,而不是其
他人?”,就会发现问题的答案恰恰就是它的反面,李鸿章事实上并非推行一条卖
国的路线,他希望通过洋务运动达到中国“自强”的目的,但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具
备“自强”的条件,这导致了他一生事业的
最终总失败,也是他身败名裂的根本原因。

让我们来具体考察这几个事件,那都是发生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的事。1894年,
在甲午海战中日本轻易全歼了当时中国唯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举国哗然,
纷纷指责李鸿章指挥有误。但不容辩解的是,没有李鸿章的苦心经营,北洋水师就
根本不会存在。成立新型海军是他的建议,
海军的经费是他千方百计保证供给的,海军的将官是他派出国培训的,舰队从国外
购进的每一艘铁甲舰船,他都要亲自到码头查看。可就是这样一支他花费无数心血
的舰队,到头来却被轻易的击溃,李鸿章的作战指挥失误也许是一个原因,但其中
不含有其他必然的因素吗?如果换了一个人
指挥,甲午海战就能取得胜利吗?这场战争的胜败其实在战争之前就已经注定了。
进一步说,如果不是有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中国的战败也许在很多年前发生了。至
于为什么是李鸿章出面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原因就更简
单了:清政府发现偌大的中国除了他竟然找
不到其他懂得外交谈判的官员了。甲午战争失败后,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去东
京进行停战谈判,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同意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固然是无
法让人原谅的,但是“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梁启超语),这样的
结果换了别人恐怕也是很难避免的。《辛丑
条约》的签订,李鸿章就更被动了。当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政府匆忙西逃,
逃命之际才想起了已年届八十,下台近五年的李鸿章,命令他赴京主持与八国的谈
判,收拾北京的烂摊子。谁都明白这项任命极其危险,而且对个人没有任何好处,
但李鸿章出于报国(清王朝)的考虑,还是
决定北上,并在谈判结束后的几个月,死在了北京。


由此可见,李鸿章的恶名很大一部分是他“自找”的,如果他不是积极推行“自强
”措施,这些事件也许就不会由他来承担。他不仅承担了他个人的责任,还要替腐
朽的清王朝分担恶名。李鸿章不幸被历史选为主要的个人,来承担十九世纪中国的
失败,并非因为他的无能和卖国,而恰恰在
于他想改变国家的命运,就不得不去承担由此而来的责任。


为李鸿章的所作所为辩护,并不是本文的主旨,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的论文和专著
了。我只是在想,他去世已经一百年了,如果说在他生前我们还不足以完整的评估
他那些“自强”措施,那么现在我们应该能够客观的评价它们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巨
大影响,我们不能只看见开花结果而忘了发
轫之处。

    光绪元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里曾这样谈到,他对当时中国的局势的看法: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
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媾煽,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
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
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方制之,譬如
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若非朝廷力开风气,破
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天下危局,终不可支,日后乏才,且有甚于今日者,
以中国之大,而无自强自力之时,非惟可忧,抑亦可耻。




从这个奏折看,李鸿章对国家危机的认识是很清醒的,他已经意识到了留给中国的
时间不多了。他也曲折的指出中国的出路在于变革,虽然他没有明说,但实际上他
开出的“药方”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中国进行从未有过的“现代化”运动。实事求
是的说,中国的“现代化”始于李鸿章。


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为了与海军配套,他也同时建立了
一系列军工企业,为中国工业打下最早的基础;为了使军工厂生产出来的轮船可以
找到买主,他创建了“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资本
的企业之一;军工厂需要各种矿产和能源,
于是他又开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采掘企业和冶炼工业;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根电
报线都是在他领导下铺设的;他提出派遣人员外出留学,其中就包括后来造就大批
人才的留美幼童;他在各省设立洋学局,在上海设立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在天津设
立医学堂;他同时也招聘外国人才到中国担
任各种职位,使他们能够为中国服务,但对他们的领导权仍然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对于他的这些举措,梁启超称“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比也”。美国总统
格兰特退休后周游世界,称李鸿章是他遇到的“四伟人”中的最伟大者(其他三位
是德国首相俾斯麦,英国首相迪斯累里,法国总理甘必大)。


但是这些措施,在他生前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效果,反而因为耗资巨大,使李鸿章倍
受朝内“清议派”官员的抨击。一旦甲午海战失利,李鸿章的下台也就不可避免了
。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些措施的意义极其深远,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社会。也
许李鸿章并没有想到,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
采取的“向西方学习”的方向实际上是由他开创的。


李鸿章的自强措施里,被人提到最多的是两个留存至今的近代企业——江南制造局
和轮船招商局。研究这两者的论文已经很多了,我在这里想特别指出的是它们不同
的发展模式。江南制造局采取中国人担任领导,聘请外国技师;而轮船招商局作为
民用的服务企业,则是纯粹的华人企业,它
的章程里特别规定,不接受外国资本。相比之下,江南制造局由于模仿生产西方的
船只兵器,受国外的影响更大,而轮船招商局由于采用了股份制,在组织结构上更
先进。尽管江南制造局在它的早年,由于各种原因一直不是很成功,但它所采用的
洋为中用的模式,甚至一些具体的组织生产
的方式,一直为后来的民族工业所袭用。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则要成功得多,它打破
了中国轮船运输被外国轮船公司垄断的历史,在成立短短十年以后,就一举成为中
国最大的轮船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很好的盈利。这对
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鼓舞和启示
是无可估量的。


从细节和局部上看,李鸿章采取的这些措施是先进的,代表了未来中国发展方向的
。但就它们所想达到的中国“自强”的目的来说,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因
为李鸿章的思想核心仍然是为清王朝服务,仍然希望保留封建统治和现有的政治结
构,这就意味着他所倡导的“现代化”本质
上是一种防御性的现代化,是没有实现可能的。梁启超谓李鸿章“只懂洋务,不懂
国务”,可谓一语中的,这就是他思想中最最落后的一面,也是他个人悲剧性人生
的来源。李鸿章身后的毁誉荣辱皆系于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李鸿章是中国历史上
少有的西绪弗斯式的悲剧人物。

    李鸿章死后,严复有一副挽联,上曰:



    使平生尽用其谋,其成功或不止此;

    设晚节无以自见,则士论又当何如。


    从挽联看,严复对李鸿章是既有肯定,又有批评的。但他大概不会想到,李鸿
章的声誉会在其后的岁月里下降到何等可怜的地步。好在百年时光悠悠,中国的历
史也己进入了新的世纪,知其罪其,自有来人,想来在地下长眠百年的李公,可以
休矣。


--
祝站管万寿无疆
祝板主永远健康



--
   祈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接受不可改变的事。
   给我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
   并赐予我辨别此二者的智慧。

※ 修改:·logos 於 Apr 20 16:51:18 修改本文·[FROM: 61.144.235.39]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