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luluhanhan (挺住意味着一切), 信区: Reading
标  题: Re: 关于《活着》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Apr 23 22:42:19 2003), 站内信件


gotoheaven同学提到《活着》以真实取胜,也就是说借着本质文字的描述去贴近生
活,或者赤裸裸的呈现出底层生活的可悲。就像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中的医生检
查到患者身上溃烂的伤口时,他看到了一朵玫瑰红色的花朵。

 生在死之后出现,花朵生长在溃烂的伤口上。这是用文字最直接的表露。

而我为何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感受不了富贵的悲哀,富贵的亲人的死为什么不能
给我带来悲剧性的震撼呢?因为他们在小说中生存的蒙昧状态和迟钝,存在的非自
觉状态和麻木,精神价值和灵魂维度的空缺,这本是人之为人,人之非兽必不可少
的东西,但余华声称“就是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别的什么东西而活着!”
又声称“事实永远不会过时,观点会过时”,他似乎认为只有物理性存在的身体和
事件性真实才是真实,而人的灵魂性存在,人的价值关怀和意义理想追求都是虚幻
的。这么说似乎有点过头,但是对于家珍以及富贵的娘亲他的爹爹,同样都是对生
活以及信念麻木不仁的人物。

其实真实分为事件真实(现实主义),物理真实(自然主义),情感真实灵魂真实
,内在心理真实(心理小说和意识流),价值真实,思想观念真实(荒诞派其实就
是对人的处境的一种观念化的认识),余华的真实观似乎就停留在生存的层面上,
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为了吃饭而后吃饭继续生存的态度上。

小说中的姿态一直很明确,原生态的真实就是前两者的真实,似乎后的真实都对前
者构成遮蔽,但问题在于那种放弃后者的状况只有在麻木和处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
才可能,余华始终关注于最底层的人是否是这个原因呢?或者也可以这么说,这里
借用美国行为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满足理论,小说中人物处于社会最底层和生存
边缘,始终在苦难打击之下,在生存本能的最基本要求之下,没有可能考虑更高层
面的从动和需求,因为只有在前一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才可能考虑更高一层
次的需求满足,底层人之外的人的存在就更不真实。

另外,gotoheaven提到的先锋小说家划分,现代主义,在小说上就称为先锋小说或者
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先锋小说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只是注重技巧的革新,但当
先锋小说颠覆传统的叙事、话语、结构等形式的成规的时候,也就同时颠覆了积淀
在这些成规里的意识形态,换言之,当他们致力于改变“怎么写”的时候,也就同时
改变了“写什么”。他们在玩种种新潮花样的同时,无意间就拆毁了隐蔽于成规中的
种种预设,破坏了这种预设中固有的“真实”。gotoheaven已经把作家分类妥当详细,
我就不再罗嗦什么了,可以补充的是,先锋作家已然经过多方的尝试后又逐步淡出这样
的写作框条。

像曾经在叙事技巧上有过不少创新、玩过不少花样的马原,写过不少炫丽得胡说八道
,流畅得不知所云的孙甘露和格非,现在都几乎已经无声无息了。第二种是还在写
,甚至写得不少,但总让人觉得他们在七冲八突,陷于某种困境而不易突围。比如
莫言,长篇这几年也写了好几部,出色的却甚少,《丰乳肥臀》洋洋洒洒,却叫人
难以卒读,当年《红高梁》的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的野性 与匪气,现在一变而为让
人无法忍受的扭捏作态。

其实余华已经转型成功为“新现实主义”作家了,但是之前他的先锋代表作,
从《现实一种》到《世事如烟》,你可以不喜欢它的冷酷无情,可以不喜欢它眯缝着
一只眼睛隔着门缝阴冷地看世界,但它总戳在那儿,使你无法忽略它的存在。



【 在 gotoheaven (假装没感觉) 的大作中提到: 】
:     首先我想谈谈真实,因为flyfree谈到了这一点,因为这一点和《活着》有不容
: 忽视的关系,余华对真实的解释是非常特别的。引几句余华的话:
:     “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的时候,我忍不住会去怀疑自己真正的现实是否
: 正在被虚构。”
:     “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这个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
: 我觉得生活的真实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杂的事物。我觉
: 得真实是对个人而言的。”
:     我们从这两句话至少可以看出,在余华的话语系统中,一种已经得到默认的价值
: 被他轻而易举地颠覆了,但我们又必须承认,他说得有道理。类似这样的话,卡尔维
: 诺也表达过,他说“虚构或许是一种更为真实的生活”,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余华实际
: 上将自己置于一种这样的位置,那就是:拨开一切蒙蔽真实的迷雾,寻找真正的真实。
: 《活着》可以说是这样的一部作品,他所致力的,便是寻找并构筑一种真实的生活。
: lulu和flyfree同学提到《活着》里人物的逆来顺受,我并不这样认为。在余华的笔端
: 我们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愤怒与富贵的愤怒,这两种愤怒搅和在一起。富贵的沉默
: 并不意味着他已经放弃,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里深刻地指出了沉默的力量。富贵
: 的沉默实际上是一种更为彻底同十也是更为有力的抗争。你可以试想,如果你被现实逼到
: 了墙角,唯一能做的就是默不做声,展开一种更为冷静而长久的对峙。前不久我把《飞
: 越疯人院》重新看了一遍,在看完之后,我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看似弱智的印第安人
: 酋长最终成为了秩序的破坏者,而看似强大而充满自信的麦克默菲却倒下去了。我怀疑
: 酋长已经深刻得参透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同样,《活着》中的富贵正是用一种
: 近乎麻木的方式对活着的意义进行了一种彻底的消解,这是对生活的揶揄、暴动和叛乱。
:     如果有了这样的认识,那我们就不会认为富贵对亲人的死无动于衷。如果你看书更
: 仔细一点,你就会发现当彩霞在医院难产的时候,富贵的心急如焚。至于在小说进行到
: 最后,富贵面无表情地讲述那些故事,那可以理解成一种坚强。也可以理解成为“哀
: 莫大于心死”,可以理解成为一种出离悲痛之后的俯视。lulu提到了余华的零度情感,
: 这一点无疑是余华小说的一个特点,这一点余华颇引以为自豪,也确实,我还没有看
: 到哪个当代作者在呈现苦难、暴力、死亡与鲜血的时候能保持如此地不动声色。这对于
: 唤醒读者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     我想附带再谈谈余华,谈谈他的先锋。
:     中国的先锋小说以一种相当迅猛的姿态扫荡文坛,同时也以同样迅猛的速度归于
: 沉寂。这不是没有理由的,先锋本质上是一种极端,当他们把叙事推向一个高度实验化
: 的角度,当他们推翻(能否推翻)传统小说重视情节的传统,接下来的就应该是回归。
: 中国的先锋小说家其实并非lulu所指的那几位,通常应该是这些:刘索拉、徐星、马原
: 格非、余华、残雪、苏童、孙甘露、北村等,而韩少功、张承志一般归入寻根,刘震云
: 、池莉、方方一般归入新写实,王安忆、莫言一般归入新历史,至于王朔,这是个文坛
: 怪物,很难归入某一派别,其实这些所谓的派别也没有严格的界限,我所说的是中国
: 目前的文学史的一个归类。但大家可以看到,目前中国文坛,先锋小说似乎已经成为
: 个亿 历史概念,存在于大家并不久远的记忆当中,格非在清华当老师,马原在同济
: 大学当老师,其他的也基本上停止创作了。
:     严格来说,《活着》已经不能算是一部先锋小说,它的先锋性在哪?我更愿意把它
: 当成余华的创作转入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信号。在《活着》里,除了语言的反复跳跃,
: 和意象的纷繁呈现,以及零度情感之外,其他的先锋性已经不复存在了,如叙事上的
: 平淡,基本上没有什么特色可言。我认为,作为先锋小说,余华最成功的创作应该
: 属于《鲜血梅花》应该属于《现实一种》应该属于《往事如烟》。
:     头晕,只能说这些了,3x


--

   我是那漆黑的部分,请让我否定自己:
   然后在一根花枝中心洁白起来。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53.3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