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MadanaMohana (玛丹那-莫汉那), 信区: Reading
标  题: 译语的颠覆·百年变迁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4月01日11:21:49 星期五), 站内信件

科学、逻辑、哲学、文学……等词语,在当今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如果对比一下
上个世纪初的用法,你会发现它们的内涵变化了。

现在:科学=正确;逻辑=合理;哲学,不再单指西方的思辩体系;文学,则在纯
文学与文化学之间徘徊。

不知道是否出于一种这样的心理,为了证明中国古代也存在着某种东西,就渐渐泛
化了科学、逻辑、哲学的本来含义。也不知道,是否这是历史演化的必然结果。

译语的颠覆,其实背后还有文化移植的变异。近代学堂制度移入中国后,再一次演化为新
时代的科举制度;政党制度移入中国后,最终演化为权威领导体制;平等法律理念移入中
国后,变成了城乡身份区分制度;股票市场移入中国之后,变成了新式的赌博方式……从
文化到政治、从政治到经济,移入中国土壤的一切西方模式,都会被改变。从实体到名词
,从本质到形式,都会被逐渐地改变。中国太大了,中国太深厚,任何新的移植,都应该
考虑到将可能面临的基因的改变。

当把“科学”的含义视为“正确”,把“逻辑”的含义视为“合理”的时候,就沦为了科
学主义。科学主义是新式的迷信,因此需要新的补救。这就是新式的人文主义。两者都是
片面的,必须互相补救。西方在科学出现之前,就有补充的基督教传统,因此无需以别的
东西来补救。中国则不然,当把科学的内涵扩大为正确后,必须反省由此导致的偏颇,因
此必须提倡人文主义。在未来中国的词汇,科学将与人文成为新式的对偶。

从中,我们是否可以感悟到什么呢?是否,中国的文化土壤中蕴涵着自我纠正的能力呢?
再看“逻辑思维”一词,当它扩大逻辑的内涵的时候,用什么来补救呢?现在尚未
固定下来,有人用“直觉思维”,有人用“图形思维”,有人用“悟性思维”……不一而足
。但是可以想象,未来一定会有一个词语来救助逻辑主义的偏颇。很多事实的合理性都难
以用逻辑来思考的,如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心灵意识的新视角、中医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思维”一词也是翻译过来的。现在的用法非常混乱。有所谓“逻辑思维”、“
辩证思维”、“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对于人类的机能来说,思维仅仅是很低档
次的东西,人类除了思维,还有情感、灵性、悟性、气质等等东西。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归
属于思维,让思维控制人的一切,显然是悲哀的事情。这也算是译语使用的时候,没有根
本上把握东西两方文化背景的结果吧。

中国现在使用的大部分常用的西方译语,大部分来自日语的直接引用,这是上个世纪初发
生的东亚的事件。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初了,东亚与西方的文明交互又有了新的模式。
日本人翻译新概念的时候,不再斟酌汉字来翻译了,韩国、越南也是如此。而中国,汉文
化的土壤如此之深厚,对于大部分西方概念,我们都有相应的中文译语。到后来,国人用
的往往都是汉语辞源很深厚的汉字词汇。这必然导致中国的因文生义。加上制度移植的变
易,势必造成了概念和实体的双重纠缠。而几乎所有的学术都不能幸免于难。在强势的西
方文化的全球态势下,这样的纠缠,还会继续下去呢?还是中国人能够彻底澄清自己的思
维,建立起牢固的、正确的概念和实体?不得而知了。
--
※ 修改:·MadanaMohana 於 04月01日19:12:48 修改本文·[FROM: 192.168.97.126]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97.12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