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xiaochf (笑春风), 信区: Reading
标  题: 《物理学与哲学》ZZ(3)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5月18日19:45:06 星期三), 站内信件

第三章     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

    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是从一个佯谬出发的。物理学中的任何实验,不管它
是关于日常生活现象的,或是有关原子事件的,都是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来描述
的。经典物理学的概念构成了我们描述实验装置和陈述实验结果的语言。我们不
能也不应当用任何其他东西来代替这些概念。然而,这些概念的应用受到测不准
关系的限制。当使用这些概念时,我们必须在心中牢记经典概念的这个有限的适
用范围,但我们不能够也不应当企图去改进这些概念。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佯谬,比较一下在经典物理学和量子论中对一个实验进
行理论解释的程序是有用的。譬如,在牛顿力学中,我们要研究行星的运动,可
以从测量它的位置和速度开始。只要通过观测推算出行星的一系列坐标值和动量
值,就可以将观测结果翻译成数学。此后,运动方程就用来从已定时间的这些坐
标和动量值推导出晚些时候系统的坐标值或任何其他性质,这样,天文学家就能
够预言系统在晚些时候的性质。例如,他能够预言月蚀的准确时间。

    在量子论中,程序稍有不同。例如,我们可能对云室中一个电子的运动感兴
趣,并且能用某种观测决定电子的初始位置和速度。但是这个测定将不是准确的
;它至少包含由于测不准关系而引起的不准确度,或许还会由于实验的困难包含
更大的误差。首先正是由于这些不准确度,才容许我们将观测结果翻译成量子论
的教学方案。写出的几率函数是代表进行测量时的实验状况的,其中甚至包含了
测量的可能误差。

    。这种几率函数代表两种东西的混合物,一部分是事实,而另一部分是我们
对事实的知识。就它选定初始时间的初始状说的几率为1(即完全确定)这一点说
,它代表了事实:电子在被观测到的位置以被观测到的速度运动;“被观测到”
意指在实验的准确度范围内被观测到。而就另一个观测者或许能够更准确地知道
电子的位置这一点说,它则代表我们的知识。实验的误差并不(至少在某种程度
上)代表电子的性质,而表示了我们对电子的知识的缺陷。这种知识的缺陷也是
由几率函数表示的。

    在经典物理学中,当在进行精细的研究时,人们同样应当考虑到观测的误差
。结果,人们就得到关于坐标和速度的初始值的几率分布,因此也就得到很类似
于量子力学中的几率函数的某种东西。只是量子力学中由于测不准关系而必有的
测不准性,在经典物理学中是没有的。

    当量子论中的几率函数已在初始时间通过观测决定了以后,人们就能够从量
子论定律计算出以后任何时间的几率函数,并能由此决定一次测量给出受测量的
某一特殊值的几率。例如,我们能预测以后某一时间在云室中某一给定点发现电
子的几率。应当强调指出,无论如何,几率函数本身并不代表事件在时间过程中
的经过。它只代表一些事件的倾向和我们对这些事件的知识。只有当满足一个主
要条件时:例如作了决定系统的某种性质的新测量时,几率函数才能和实在联系
起来。只有那时,几率函数才容许我们计算新测量的可能结果。而测量结果还是
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叙述的。

    由此可见,对一个实验进行理论解释需要有三个明显的步骤:(1)将初始实
验状况转达成一个几率函数;(2)在时间过程中追踪这个几率函数;(3)关于
对系统所作新测量的陈述,测量结果可以从几率函数推算出来。对于第一个步骤
,满足测不难关系是一个必要的条件。第二步骤不能用经典概念的术语描述:这
里没有关于初始观测和第二次测量之间系统所发生的事情的描述。只有到第三个
步骤,我们才又从“可能”转变到“现实”。

    让我们用了个简单的理想实验来演示这样三个步骤。前面已经说过,原子是
由一个原子核和环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所组成;前面也已论述过,电子轨道的概
念是可疑的。人们或许会主张,至少原则上应当能够观察到轨道中的电子。人们
可以简单地通过一个分辨本领非常高的显微镜来观看原子,这样就应该能看到在
轨道中运动的电子。当然,使用普通光的显微镜是不能达到这样高的分辨本领的
,因为位置测量的不准确度决不能小于光的波长。但是一个用波长小于原子大小
的γ射线的显微镜将能做到这一点。这样的显微镜尚未被制造出来,但这不应当
妨碍我们讨论这个理想实验。

    第一个步骤,即将观测结果转达成一个几率函数,是可能做到的吗,只有在
观测后满足测不准关系时,这才是可能的。电子的位置可以观测得这样准确,其
准确度随γ射线的波长而定。在观测前电子可以说实际上是静止的。但是在观测
作用过程中,至少有一个γ射线的光量子必须通过显微镜,并且必须首先被电子
所偏转。因此,电子也被光量子所撞击,这就改变了它的动量和速度。人们能够
证明,这种变化的测不准性正好大到足以保证测不准关系的成立。因此,关于第
一个步骤,没有丝毫困难。

    同时,人们能够很容易理解没有观测电子环绕原子核的轨道的方法。第二个
步骤在于显示一个不绕原子核运动而是离开原子的波包,因为第一个光量子已将
电子从原子中打出。如果γ射线的波长远小于原子的大小,γ射线的光量子的动
量将远大于电子的原始动量。因此,第一个光量子足以从原子中打出电子,并且
人们决不能观测到电子轨道中另外的点;因此,也就没有通常意义的轨道了。下
一次观测——第三个步骤——将显示电子离开原子的路线。两次相继观测之间所
发生的事情,一般是完全无法描述的。当然,人们总想这样说:在两次观测之间
,电子必定要处在某些地方,因而必定也描绘出某种路线或轨道,即使不可能知
道是怎样一条路线。这在经典物理学中是一个合理的推论。但是,在量子论中,
我们将在后面看出,这是语言的不合理的误用。我们可以暂时不去管这个警告究
竟是指我们谈论原子事件的方法还是指原子事件本身,究竟它所涉及的是认识论
还是本体论。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对原子粒子的行为作任何陈述时,措辞都必
须非常小心。

    实际上我们完全不需要说什么粒子。对于许多实验,说物质波却更为便利;
譬如,说环绕原子核的驻立物质波就更为便利。但是,如果不注意测不准关系所
给出的限制,这样一种描述将和另一种描述直接矛盾。通过这些限制,矛盾就避
免了。使用“物质波”是便利的,举例说,处理原子发射的辐射时就是这样。辐
射以它的频率和强度提供了原子中振荡着的电荷分布的信息,因而波动图象比粒
子图象更接近于真理。因此,玻尔提倡两种图象一并利用,他称它们是“互补”
的。这两种图象当然是相互排斥的,因为一个东西不能同时是一个粒子(即限制
平很小体积内的实体〕而又是一个波(即扩展到一个大空间的场),但二者却互
相补充。摆弄这两种图象,从一种图象转到另一种图象,然后又从另一种图象转
回到原来的图象,我们最终得到了隐藏在我们的原子实验后面的奇怪的实在的正
确印象。玻尔在量子论解释的好几个地方使用了“互补性”概念。关于粒子位置
的知识是和关于它的速度或动量的知识互补的。如果我们以高度的准确性知道了
其中一个,我们就不能以高度的准确性知道另一个;但为了决定系统的行为,我
们仍须两个都知道。原子事件的空间时间描述是和它们的决定论描述互补的。几
率函数服从一个运动方程,就象坐标在牛顿力学中那样;它随时间的变化是被量
子力学方程完全决定了的,但它不容许对原子事件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描述。另
一方面,观测要求在空间和时间中对系统进行描述,但是,由于观测改变了我们
对系统的知识,它也就破坏了几率函数的已定的连续性。

    一般地讲,关于同一实在的两种不同描述之间的二象性已不再是一个困难了
,因为我们已经从量子论的数学形式系统得知,矛盾是不能产生的。两种互补图
象—一波和粒子——间的二象性也很清楚地表现在数学方案的灵活性中。数学形
式系统通常是仿照牛顿力学中关于粒子的坐标和动量的运动方程写出的。但通过
简单的变换,就能把它改写成类似于关于普通三维物质波的波动方程。因此,摆
弄不同的互补国象的这种可能性类似于数学方案的不同变换;它并不给量子论的
哥本哈根解释带来任何困难。

    然而,当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著名的问题:“但是在原子事件中‘真正’发
生了什么呢?”这时,了解这种解释的真正困难就产生了。前面说过,一次观测
的机构和结果总是能用经典概念的术语来陈述的。但是,人们从一次观测推导出
来的是一个几率函数,它是把关于可能性(或倾向)的陈述和关于我们对事实的
知识的陈述结合起来的一种数学表示式。所以我们不能够将一次观测结果完全客
观化,我们不能描述这一次和下一次观测间“发生”的事情。这看来就象我们已
把一个主观论因素引入了这个理论,就象我们想说:所发生的事情依赖于我们观
测它的方法,或者依赖于我们观测它这个事实。在讨论这个主观论的问题之前,
必须完全解释清楚,为什么当一个人试图描述两次相继进行的观测之间所发生的
事情时,他会陷入毫无希望的困难。

    为此目的,讨论下述理想实验是有好处的,我们仅沿一个小单色光源向一个
带有两个小孔的黑屏辐射。孔的直径不可以比光的波长大得太多,但它们之间的
距离远远大于光的波长。在屏后某个距离有一张照像底片记录了人射光。如果人
们用波动图象描述这个实验,人们就会说,初始波穿过两个孔;将有次级球面波
从小孔出发并互相干涉,而干涉将在照像底片上产生一个强度有变化的图样。

    照像底片的变黑是一个量子过程,化学反应是由单个光量子所引起的。因此
,用光量子来描述实验必定也是可能的。如果容许讨论单个光量子在它从光源发
射和被照像底片吸收之间所发生的事情的话,人们就可以作出如下的推论:单个
光量子能够通过第一个小孔或通过第二个小孔。如果它通过第一个小孔并在那里
被散射,它在照像底片某点上被吸收的几率就不依赖于第二个孔是关着或开着。
底片上的几率分布就应当同只有第一个孔开着的情况一样。如果实验重复多次,
把光量子穿过第一个小孔的全部情况集中起来,底片由于这些情况而变黑的部分
将对应于这个几率分布。如果只考虑通过第二个小孔的那些光量子,变黑部分将
对应于从只有第二个小孔是开着的假设推导出来的几率函数。因此,整个变黑部
分将正好是两种情况下变黑部分的总和;换句话说,不应该有干涉图样。但是我
们知道,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个实验必定会出现干涉图样。由此可见,说任一
光量子如不通过第一个小孔就必定通过第二个小孔,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并且
会导致矛盾。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几率函数的概念不容许描述两次观测之间所
发生的事情。任何寻求这样一种描述的企图都将导致矛盾;这必定意味着“发生
”一词仅限于观测。

    这确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结果,因为它们似乎表明,观测在事件中起着决定性
作用,并且实在因为我们是否观测它而有所不同。为了更清楚地表明这一点,我
们必须更仔细地分析观测过程。

    首先,记住这一点是重要的:在自然科学中,我们并不对包括我们自己在内
的整个宇宙感到兴趣,我们只注意宇宙的某一部分,并将它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在原子物理学中,这一部分通常是一个很小的对象,一个原子粒子或是一群这
样的粒子,有时也可能要大得多——大小是不关紧要的;但是,重要的是,包括
我们在内的大部分宇宙并不属于这个对象。

    现在,从已经讨论过的两个步骤开始对实验作理论的解释。第一步,我们必
须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来描述最后要和第一次观测相结合的实验装置,并将这种
描述转译成几率函数。这个几率函数服从量子论的定律,并且它在连续的时间过
程中的变化能从初始条件计算出来;这是第二步。几率函数结合了客观与主观的
因素。它包含了关于可能性或较大的倾向(亚里土多德哲学中的“潜能”)的陈
述,而这些陈述是完全客观的,它们并不依赖于任何观测者;同时,它也包含了
关于我们对系统的知识的陈述;这当然是主观的,因为它们对不同的观测者就可
能有所不同。在理想的情形中,几率函数中的主观因素当与客观因素相比较时,
实际上可以被忽略掉。这时,物理学家就称它为“纯粹情态”。

    现在,当我们作第二次观测时,它的结果应当从理论预言出来;认识到这一
点是十分重要的,即我们的研究对象在观测前或至少在观测的一瞬间必须和世界
的另一部份相接触,这世界的另一部份就是实验装置、量尺等等。这表示几率函
数的运动方程现在包含了与测量仪器的相互作用的影响。这种影响引入一种新的
测不准的因素,因为测量仪器是必须用经典物理学的术语描述的;这样一种描述
包含了有关仪器的微观结构的测不准性,这是我们从热力学认识到的;然而,因
为仪器又和世界的其余部份相联系,它事实上还包含了整个世界的微观结构的测
不准性。从这些测不准性仅仅是用经典物理学术语描述的后果而并不依赖于任何
观察者这一点说,它们可以称为客观的。而从这些测不准性涉及我们对于世界的
不完全的知识这一点说,它们又可以称为主观的。

    在发生了这种相互作用之后,几率函数包含了倾向这一客观因素和知识的不
完整性这一主观因素,即令它以前曾经是一个“纯粹情态”,也还是如此。正是
由于这个原因,观测结果一般不能准确地预料到Z能够预料的只是得到某种观察结
果的几率,而关于这种几率的陈述能够以重复多次的实验来加以验证。几率函数
不描述一个确定事件(即不象牛顿力学中那种正常的处理方法),而是种种可能
事件的整个系综,至少在观测的过程中是如此。

    观测本身不连续地改变了几率国数Z它从所有可能的事件中选出了实际发生的
事件。因为通过观测,我们对系统的知识已经不连续地改变了,它的数学表示也
经受了不连续的变化,我们称这为“量子跳变”。当一句古老的谚语“自然不作
突变”被用来作为批评量子论的根据时,我们可以回答说:我们的知识无疑是能
够突然地变化的,而这个事实证明使用“量子跳变”这个术语是正确的。

    因此,在观测作用过程中,发生了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变。如果我们
想描述一个原子事件中发生了什么,我们必须认识到,“发生”一词只能应用于
观测,而不能应用于两次观测之间的事态。它只适用于观测的物理行为,而不适
用于观测的心理行为,而我们可以说,只有当对象与测量仪器从而也与世界的其
余部分发生了相互作用时,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变才会发生;它与观测者
用心智来记录结果的行为是没有联系的。然而,几率函数中的不连续变化是与记
录的行为一同发生的,因为正是在记录的一瞬间我们知识的不连续变化在几率函
数的不连续变化中有了它的映象。

    那么,我们对世界,特别是原子世界的客观描述最绔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
,在经典物理学中,科学是从信仰开始的——或者人们应该说是从幻想开始的?
——这就是相信我们能够描述世界,或者至少能够描述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丝毫
不用牵涉到我们自己。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实际可能做到的。我们知道伦敦这个城
市存在着,不管我们看到它与否。可以说,经典物理学正是那种理想化情形,在
这种理想化情形中我们能够谈论世界的某些部分,而丝毫不涉及我们自己。它的
成功把对世界的客观描述引导到普遍的理想化。客观性变成评定任何科学结果的
价值时的首要标准。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仍然同意这种理想化吗? 人们或许会
说,量子论是尽可能地与这种理想化相一致的。的确,量子论并不包含真正的主
观特征,它并不引进物理学家的精神作为原子事件的一部分。但是,量子论的出
发点是将世界区分为“研究对象”和世界的其余部分,此外,它还从这样一个事
实出发,这就是至少对于世界的其余部分,我们在我们的描述中使用的是经典概
念。这种区分是任意的,并且从历史上看来,是我们的科学方法的直接后果;而
经典概念的应用终究是一般人类思想方法的后果。但这已涉及我们自己,这样,
我们的描述就不是完全客观的了。

    在开始时已说过,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是从一个佯谬开始的。它从我们用
经典物理学术语描述我们的实验这样一个事实出发,同时又从这些概念并不准确
地适应自然这样一个认识出发。这样两个出发点间的对立关系,是量子论的统计
特性的根源。因此,不时有人建议,应当统统摒弃经典概念,并且由于用来描述
实验的概念的根本变化,或许可能使人们回到对自然界作非静态的、完全客观的
描述。

    然而,这个建议是立足于一种误解之上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正是日常生活概
念的提炼,并且是构成全部自然科学的基础的语言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在科学中
,我们的实际状况正是这样的,我们确实使用了经典概念来描述实验,而量子论
的问题是在这种基础上来找出实验的理论解释。讨论假如我们不是现在这样的人
,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用处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认识到,
正如冯·威扎克尔(von Webzsacker〕所指出的,“自然比人类更早,而人类比
自然科学更早。”这两句话的前一句证明了经典物理学是具有完全客观性的典型
。后一句告诉我们,为什么不能避免量子论的佯谬,即指出了使用经典概念的必
要性。

    我们必须在原子事件的量子理论解释中给实际程序加上若干注释。已经说过
,我们的出发点总是把世界区分为我们将进行研究的对象和世界的其余部分,并
且这种区分在某种程度上是任意的。举例说吧,如果我们将测量仪器的某些部分
或是整个仪器加到对象上去,并对这个重复杂的对象应用量子论定律,在最终结
果上确实不应有任何差别。能够证明,理论处理方法这样的一种改变不会改变对
已定实验的预测。在数学上这是由于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对于能把普朗克常数看
作是极小的量的那些现象,量子论的定律近似地等价于经典定律。但如果相信将
量子理论定律对测量仪器这样应用时,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量子论中的基本佯谬,
那就错了。

    只有当测量仪器与世界的其余部分密切接触时,只有当在仪器和观测者之间
有相互作用时,测量仪器才是名符其实的。因此,就象在第一种解释中一样,这
里关于世界的微观行为的测不准性也将进入量子理论系统。如果测量仪器与世界
的其余部分隔离开来,它就既不是一个测量仪器,也就根本不能用经典物理学的
术语来描述了。

    关于这种状况,玻尔曾强调指出,对象和世界其余部分的区分不是任意的这
种讲法是更为现实些。在原子物理学中,我们的研究工作的实际状况通常是这样
的:我们希望了解某种现象,我们希望认识这些现象是如何从一些普遍的自然规
律中推导出来的。由此可见,参与现象的一部分物质或辐射是理论处理中的当然
的“对象”,并且在这方面,它们应当和用来研究现象的工具分离开来。这又使
得原子事件描述中的主观因素突出出来,因为测量仪器是由观测者创造出来的,
而我们必须记得,我们所观测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由我们用来探索问题的方
法所揭示的自然。在物理学中,我们的科学工作在于用我们所掌握的语言来提出
有关自然的问题,并且试图从我们随意部署的实验得到答案。正如玻尔所表明的
,这样,量子论就使我们想起一个古老的格言:当寻找生活中的和谐时,人们决
不应当忘记,在生活的戏剧中,我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可以理解,在我
们与自然的科学关系中,当我们必须处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过去的那
部分自然时,我们本身的活动就变得很重要了。


--
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总是读书人
   ! ! ! 百无一用是书生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22.248.26.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