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xiaochf (笑春风), 信区: Reading
标  题: Re: 马克思主义的“禅宗化”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5年06月03日16:05:31 星期五), 站内信件

“而印度的思维方式却有所不同,印度佛教的思辩色彩非常
浓重,从小乘佛教到大乘佛教,从逻辑推理到辩证思维,印度佛教在这样富于构建
性的思维上,产生了博大精深的佛门体系。仅仅是翻译佛经,中国人就花了几个世
纪。从东汉到六朝,翻译络绎不绝,其规模之宏大、态度之严谨,超过了近代西学
的传播态势。可以说,印度佛教,是从简到繁的演化过程,而到了中国,便开始了
由繁到简的过程。中国的佛教少有系统的论著,主要是祖师语录,这正切合了中国
人的思维特点。邓小平的选集也是如此,虽然没有理论体系的构建,但是却能够把
握问题的精髓。”
这话我也不太认同,印度佛教的思辨色彩非常,这个没错,但是后半句“从小乘佛
教到大乘佛教,从逻辑推理到辩证思维,印度佛教在这样富于构建性的思维上,产
生了博大精深的佛门体系。”我就不认同了。小乘跟大乘的区别在于,一个追求的
是自我的解脱,讲究因果报应,福德罪孽,一个追求的是大众的解脱,大乘常挂在
嘴边上的是,普渡众生。小乘和大乘在佛理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的。而佛教并不是
先假定一种由上帝所命令的,形而上的原理拿来做推论基本。他是承认宇宙间一切
事实,从事实里面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考察其本来之相--人生成立生活的真相。然
后根据这个真相,以求得人生目的的所归。佛教哲学的出发点,是归纳而不是演绎,
用归纳而不是演绎,就决定了佛教理论不可能由简到繁。佛门体系的核心2000多年
来都没有变化的。印度佛教的由简到繁,并不是印度人用他们的思维方式特意的把
佛教的纲领性义理由简往繁里推导发散。印度早年的佛经如《金刚经》《法华经》,
用心研读会发现,它跟中国佛教一样,都是语录体。早期的佛经流传靠的是口头传
述,为了方便背诵记忆,佛经都被编成了一问一答的语录体。佛灭后,弟子们结集
时也是通过辩论的方式,来确定谁的理解是正确的,是最符合佛陀所传的,这也是
语录体。《大藏经》三部,经律论,其中经部为佛指导弟子修行的所所的理论,多
为语录体,律部是佛为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弟子们为
阐明经的理论的著述。这后两部分倒是有系统的论著,但是到了禅宗出现,后两部
分就对禅宗来说没有什么作用了,也就没有了。所以说中国的佛教典籍尤其是禅宗
的佛教典籍没有太多的系统论述,不是中国人的思维造成的,是禅宗本身的义理造
成的。
【 在 xiaochf (笑春风) 的大作中提到: 】:
偷着上网,没法发长文,分开一段段写吧。
: “佛教的派别很多,但考察印度佛教和中国最具有特色的佛教——禅宗,两者
: 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印度佛教的教义非常繁富,而禅宗的教义非常简易。
: 其实只是民族思维的必然结果。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思维都是以《易经》的高度
: 概括而特点:大千世界,虽然无穷无尽,但都可以用阴阳来统帅,而阴阳都归
: 于太极,太极再归于无极,太极无极都是至简至易的出发点。经过几个世纪的
: 佛教传译,中国人终于把握了佛教的精髓,并且用中国人的思维把握它,最后
: 产生了禅宗。”
: 对这一段我有点不同的看法,中国人的传统思维说的没有错,
: “中国人在传统上本来就是酷信宇宙间有一种必然的大法则,可以范围天地而
: .................(以下省略)

--
仗义每多屠狗辈    负心总是读书人
   ! ! ! 百无一用是书生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22.248.31.10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