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unday (GONE), 信区: Rock
标  题: 有关刘索拉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Jul 14 15:17:41 2002), 转信

                   先锋的归来——刘索拉在爵士节

  “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解脱。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圣地,空气中所有浑浊不堪
的杂物都荡然无存。他欣喜若狂,打开窗户看看清净如玉的天空,伸手去感觉大自
然的气流。突然,他哭了。”
  刘索拉,1955年出生于北京。5岁起学习钢琴。197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
作曲,并从事中国民间音乐、戏曲的研究。1987年,刘索拉发表了中篇小说《你别
无选择》,一举成名,被读者视做中国先锋小说的重要人物,并在第二年获得国家
中篇小说奖。1988年,她根据自己的小说《蓝天绿海》改编的摇滚歌剧问世,由著
名音乐人侯德健制作,中央乐团和香港的摇滚乐队演奏。同年她参加了汉城奥运会
音乐节。1987年,刘索拉第一次出国,以国际写作计划的参加者身份,在美国考察
摇滚乐和布鲁斯音乐。随后她定居伦敦和纽约,至今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上。
  本文开头的文字,就选自《你别无选择》的结尾。这位中国先锋文化的先行者
曾经如此地为音乐感动过吗?她在海外12年的漂流生涯,为音乐和写作带来了纯净
的境界吗?在西方人面前,刘索拉拥有怎样的地位?在上个星期,第七届北京国际
爵士乐集萃活动上,刘索拉终于回到家乡父老的面前,为那些读着《你别无选择》
成长的青年,也为那些关注着中国先锋音乐进展的人们表演,她的声音,回答了所
有的问题。对于她热爱的美国黑人音乐,以及无法摆脱的东方情结,刘索拉有独到
的看法,本刊记者的采访,也许能为她特例独行的新声作出更多解释。
  记:你曾经说过,第一次在美国听到布鲁斯音乐的时候,整个人都傻了。我想
知道,你第一次听到的是谁的音乐?
  刘:应该是朱尼尔·威尔斯吧。我总是记不住他的名字。
  记:那么,布鲁斯、爵士乐这些黑人的音乐,总是给人一种身体的感觉,律动
的感觉,而我们东方的文化、音乐,则更偏重于精神方面。我不知道你出国以后,
是怎么把他们结合到一起的?
  刘:所以说,一定要结合(笑)。对我来说很有必要来结合,因为我感觉到,
其实我们有很多身体的东西,被我们给忘了。在中国音乐里,有很多身体的感觉。
比如说,你要是听听小彩舞的演唱,你听听崔蓝田的河南梆子,还有王昆当年唱道
情的时候,都有很多身体的感觉。老一辈音乐家的作品,都有很身体化的成分,我
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就给忘了。我们还自以为非常精神,就越变越拘束,到最后,到
了我们这一代人,就连哭和笑都不知道该怎么样表达。好象这是什么感情不外露之
类的,但你会发现艺术也不彻底,无论是表演还是创作,这都是因为没有了身体性

  记:所以你被黑人的音乐感动。
  刘:对,所以我在研究黑人的音乐以后,又回到中国,才发现了中国音乐的身
体性。梅兰芳就不用说了,老的音乐家都是用全身去演唱,但是我们后一辈太注重
去模仿他们了,我们没有想到为什么有那样的声音。说小才五地道,真棒,就想去
模仿他们,或者去音乐学院学一下,让老师说我是好学生。而没有想到大师的声音
是怎么出来的,他的声音就是他的生活经历,这是生物性的,所以带到了他的音乐
中去。一个音乐家要是没有身体性,他就不彻底,如果只是用感情、用心,那还不
够,那就是还不明白。我们所说的唱歌要用胸腔、脑门来共振,那还不够,唱歌要
用脚底板,要感觉声音是从脚底板出来的。上次我见到马友友(著名海外大提琴演
奏家),跟他说了我的想法,他特别同意,他说我的大提琴就是用全身拉出来的。

  在爵士节的现场,刘索拉用自己的人声和琵琶、电贝司、架子鼓合作,表演了
无法归类的奇异音乐。她的音乐中,不仅有爵士乐和布鲁斯的成分、学院派实验音
乐的成分,更多的还是无词的哼唱、叫喊,以及歌剧、中国戏曲、民歌甚至“跳大
神”的片段,就像她1996年在日本发表的专辑《中国拼贴》一样,这个现场也像是
将许多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元素拼贴到了一起,显示出开放的胸怀和融会贯通的勇气
。而她本人,同时还是专业的小说家。这种做法,在海外的中国音乐家来说,可能
已经是家常便饭,但在壁垒森严的国内音乐界却很少见,刘索拉是如何看待的呢?

  记:很多国内出去的音乐家都会和不同形式的音乐合作,例如你说到的马友友
,曾经和“巨人弦乐四重奏”(一个融合了流行、先锋、古典音乐的团体)合作,
吴蛮的琵琶也经常在各种音乐家的作品中出现,但是国内似乎没有这样的气氛,你
对国内的情况怎么看呢?
  刘:其实你要是有安全感,就不会有什么界限;不敢打破界限,就是没有安全
感了。总觉得自己是这样的,别人是那样的,害怕失去自己的身份。当然国外的音
乐家也不全是那样,有的音乐家也是要保护自己的地位,但是那都是老一辈的音乐
家了,所谓反对流行音乐,那都是很早以前德国的音乐家、理论家的提出来的了三
四十年代的事了。现在的古典音乐做曲家不会在乎和流行音乐合作,而且,什么是
流行音乐?现在莫扎特、贝多芬就叫流行音乐、大众。音乐国内的音乐家还在乎这
样的学说,这是很古老的事。音乐家应该在音乐的大海里到处游,很自由地表达,
如果总是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认为不然自己就丢了,那我想可能还是因为没有安
全感吧。
  记:从这一点来讲,是不是你个人的身份也处在融合之中?你既是音乐家,又
是小说家,还画画?
  刘:我不做美术,我不敢说自己是美术家我画画只是玩票。(笑)
  记:那么在音乐和写作之间呢?
  刘:我就是在音乐和写作这两件事上做得比较长,投入了主要的精力。我觉得
这两件事都是我擅长的,可以一直做下去。我的一本小说可能会在下个月在河南人
民出版社出版。
  记:你有没有想过做多媒体之类的尝试,或者用别的方式把音乐和文学结合起
来?
  刘:那倒是没有想过,也许我会做。但我做事是这样的,我应该先做一个好的
音乐家,然后再做别的,我写小说就先做一个好的小说家,然后再说。如果我的小
说也不怎么样,音乐也不怎么样,那么把它们合起来也没有什么意思。
  记:你是怎么在音乐和文学这两条路上同时走下去的?
  刘:那就是我必须对自己加倍地要求,如果我真的想把两件事都做好、做下去
。在表演、作曲和写作上我都有很多的事要去干,我必须不断地去实验。
  刘索拉在伦敦生活到1992年,又在纽约定居到现在,不断周游列国,参加各地
的演出活动、和各种音乐家合作录音,交替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国内的文学
爱好者、音乐爱好者却始终没有忘记她,这不仅是因为刘索拉当年摇滚先锋和文学
探路人的身份,更是基于她在海外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扬。1997年,刘索拉在纽
约创立了自己的ALSO音乐制作公司,以传播中国民族音乐和当代音乐为主业,除了
出版自己的唱片外,还将推出更多中国音乐家的作品。这也算是她的新事业吧

--
    最深刻的思想和最真实的情感总是那样难于表达;一个艺术家越充分地展示自己深
层和本质的东西就意味着将越快地燃烧掉自己。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4.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