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yifeng (郁闷), 信区: Rock
标  题: 美好的黑夜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ul 25 23:22:25 2002), 转信

  按照普遍的说法,崔健出现之前的中国摇滚还是漫漫黑夜。

  既然是黑夜,那就应该赞美,因为黑夜里埋藏了无限的生机。在70年代末
The Beatles被少数几个中国人听到的时候,摇滚乐还连噪音都不是,但到了1984
年的“七合板”,刘元就已经写出了《Go Away》这样冲动朴素的作品;1986年马
克西姆餐厅为崔健提供了演唱《一无所有》的机会,到了1989年,北京的Party主
办者付给乐手的酬劳就已经超过了今天的水平——平均每人一两百元,这是不是证
明了中国摇滚10年的徒劳啊——但黑夜的美好之处在于纯洁,那些今天被无情挖苦
、耻笑的名字,那些因为缺少才华又无法超越名利而堕落的名字,在当年都是理想
主义的最完美化身。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摇滚梦寻——中国摇滚乐实录
》一书,就记录了一代人悲壮的身影,尽管其中的大多数今天不是销声匿迹,就是
僵死于名誉的颠峰,但如果没有80年代的理想主义,没有第一代摇滚人的饥饿、啜
泣、辞职、昏迷、流浪、奔波、死磕和继续死磕,就没有中国摇滚作为精神解放力
量的高大形象。亲爱的人,这是中国摇滚的第一个动力;就像90年代初的动力是颓
废、现在的动力是个人创造、将来的动力是娱乐一样,典型的中国特色,带着丰富
的道德因素,伴随启蒙主义思潮,跃上了一个精神的高峰。

  在80年代,摇滚乐还没有基本的商业土壤,如果不是有这样一个正派、崇高的
精神背景,摇滚乐根本就没有力量在封闭落后的环境中成长。那时候,“唐朝”老
五背床板的故事、王迪和丁武画风筝的故事,和更多故事一样,不仅传奇得可歌可
泣,更深刻地影响了90年代全国摇滚乐手的志向。

  1985年,崔健写出了《不是我不明白》(它后来作为电影《顽主》的插曲出现
,成了第一首触电的摇滚乐作品),有趣的是,这首歌并没有使用传统的节奏布鲁
斯形式,倒是以Rap的面目出现,像是预示着崔健那一代音乐家后来对黑人音乐和
技术的着迷。随之而来的,当然是1986年的《一无所有》,第二届百名歌星大合唱
活动让崔健登上主流舞台,当然,这首歌的最直接结果是引发了流行歌坛的“西北
风”潮流,王迪、孙国庆、井冈山、田震等缺乏创作能力的阳刚形歌手是最大的受
益者。《一无所有》当然也证明了中国摇滚乐的中国特色——精神的尊严,而不是
生理的愉悦或艺术的先锋开创了中国摇滚。

  接下来,崔健两进北大,1988年在中山音乐堂与“五月天”一起演出,被看作
他的,也是中国摇滚乐的第一个正规演出。1989年,崔健在北展举办了真正意义上
的首次个演,因为《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已经在前一年发行,这次演出也成了轰动
首都的一件大事。敏感的外国记者注意到,这个时候,摇滚乐在中国不是被当作摇
滚乐——娱乐、渲泄、身体的需要、生活方式,或60年代那样的社会运动产物——
来膜拜的,它完全是中国青年在文化层面上的神话,它的背后,理所当然地,是渴
望恢复人的价值的社会性需要。这有点像法国启蒙运动,而不是音乐的本职工作。
用美学家高尔泰的话说,中国需要摇滚的原因既不是丰富艺术、解放思维,也不是
促进商业,而是——启蒙。

  早在摇滚被公开之前,1979年成立的“万里马王”(老哥就是其中一员)、
1983年成立的“大陆”(第一支老外乐队,著名的吉他手艾迪就在其中)、1984年的
“不倒翁”和“七合板”、1987年成立的“ADO”已经用翻唱流行、民谣、乡村、
软摇滚和老摇滚作品来让北京的耳朵变得西化了。臧天朔、王迪、孙国庆、秦琦、
丁武、张永光等人就是那时侯踏入音乐不归路的。一直到1988年“萤火虫”(“零
点”的前辈、广州“新空气”的同事,伴奏界的名人)的组建,期间“白天使”、
“五月天”、“DA DA DA”等乐队也擦上了摇滚的边,而1987年组建的“黑豹”和
“宝贝兄弟”(常宽、陈劲、张卫宁、赵牧羊)则可以认为是最早的摇滚乐队。那些
最早参与乐队活动的青年,现在统统被当作摇滚前辈,而不只是音乐前辈,这是因
为,相对于历史,他们做了叛逆的事,相对于音乐,他们担当了英雄的角色。

  当然,在电声的背后,木吉他对这个社会的解放要广泛得多。1972年开始学习
吉他的曹平有资格说明这一点。他从广州的业余吉他演奏者,到北京的摇滚战士和
后来的传播者,见证了吉他文化为摇滚乐铺开的路基。80年代中期风靡全国的吉他
热,和大学里的读书热、参政热一起,真正让青年成为青年,他们第一次成为拥有
自己的特征的群体,并且开始要求社会承认他们的价值。民间、青年、群众——中
国摇滚只有在这一点上是和欧美国家相似的。如今超载又卸载的高旗,就是在
1985年参加吉他比赛时认识曹平、曹均兄弟的;不过,几个乐手的成果,远远比不
上吉他对青年——摇滚乐基本受众——的培养更伟大啊。

  受众眼里的早期摇滚,是战士和天使,是殉难记和侠客行,这也是第二代摇滚
人喜欢打扮成美国硬摇滚商业明星模样的原因。一开始,大家都比较幼稚,这没什
么。不过,这种神话倾向的另一面却是,摇滚生活的中国特色。广州的摇滚翻唱者
们还在歌厅里跑场子的时候,北京的战士们创造了一种绝对不平民化的生活方式。
自从1984年国际俱乐部开始为“大陆”乐队举办Party以来,各大宾馆的Party成为
了中国摇滚最早的温床,其中尤以马克西姆、外交人员大酒店、国际饭店、国际俱
乐部等地为知名。到80年代末期,观众和主办人渐渐以中国人为主时,却又变成了
艺术、文化圈里一种最新的时尚,对有的人来说,去看摇滚乐Party,和参加贴面
舞会是同样刺激的圈中乐事。这种边缘化是非常奇怪的,它没有让摇滚乐真正从社
会低层产生对抗,反而在社会的高处建立了贵族化的风景。在大众那里,摇滚乐是
没有身体的精神,几乎没有任何商业社会应有的基础;在圈子里,摇滚乐是远离主
流的另一个中心、边缘的中心,几乎没有任何群众娱乐、群众文化的迹象。后来,
“呼吸”、“眼镜蛇”这些毫无音乐价值的乐队奇迹般地出现,和他们所依赖的传
媒优势、话语强势是分不开的。

  中国摇滚的神话效益让它在石头上生长到了90年代,其负面效益就是,时至今
日,神话、仪式化、文学化、浪漫主义的目光仍然笼罩着它,盲目的热爱让新的孩
子失去着独立的思维和感觉。当年的启蒙和解放,今天已经变成了新的枷锁。

--

音乐渗透了我们的灵魂~~~
摇滚打通了我们的经脉~~~
看清了社会,看清了世界,看清了自己!!!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5.2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