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barcode (kenneth), 信区: Rock
标  题: The Strokes  情崩纽约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Oct  4 23:36:25 2001), 转信

想不到The Strokes的发展会如此迅速兼顺畅,未及一年,他们已由Media Hype变
成真真正正的传媒宠儿,简直是2001年乐坛神话。
  The Strokes五位成员:歌手Julian Casablancas、结他手Nick Valensi、结他
手Albert Hammond Jr、低音结他手Nikolai Fraiture与鼓手Fabrizio Moretti,平
均年龄才二十一岁,而他们同是成长与美国纽约市,也是多年好友。不过叫人意外
的是The Strokes是他们第一队乐队,从前并无组乐队经验。至于主音歌手Julian
的背景亦颇引人入胜,他曾是问题学生,被送到瑞士国际学校接受纪律教育,他更
不时在访问中大闹那里是人间地狱,非常恐怖。而他的父亲John Casablancas的来
头也绝不简单,他是著名模特儿公司Elite的创办人,旗下名模包括Cindy
crawford、Linda Evangelista、Naomi Campell等等。这些事件无疑替The
Strokes增添多一点传奇色彩。
  2000年秋天,当The Strokes经理人将他们三曲Demo示范录音带送到Rough
Trade老板Geoff Travis手上,随即换来一纸唱片合约。可能有人会认为Geoff
Travis独具慧眼、先知先觉,但事实上却是Geoff一口气签下的不止The Strokes,
还有The Moldy Peaches和A.R.E.Weapons这两队来自纽约的名字,这次只是表示他
的渔翁撒网奏效而已。
  最后,这盒Demo带被Rough Trade出版成The Modern Age EP,虽然悭水悭力,但
凭着The Strokes那些重拾七十年代纽约New Wave Punk之音余韵的作品,令他们一
鸣惊人,成为独立圈热门话题。然而,The Strokes当时名气只限于英国之内,在
他们的家乡美国,其知名度实属有限。直到4月时,NME炮制We Y NY特辑,将The
Strokes捧上天,在加上The Face杂志亦对他们推崇备至,终于引来主流唱片公司
RCA垂青,跟他们签下长达多年的合约。
  The Strokes的成功,除了有赖时势造英雄外,其实还有很多有利因素。传媒不
断推波助澜固然重要,而The Strokes的音乐比起同期冒起的纽约的单位更接近群
众,看看The Moldy Peaches近似Donovan与The Beat Happening混合体的
Psychedelic-Folk,或者A.R.E.Weapons仿如Suicide般黑暗低调的Electro-Punk,
甚至Interpol师承Joy Division和Mogwai的低调Post-Punk,又怎会及得上The
Strokes简单直接的New Wave Punk来得抢耳,再者The Strokes的现场演出亦是不
可或缺的一环。自从发表The Modern Age EP后,The Strokes音乐会门票已变成千
金难买,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音乐会都是全场爆慢;看过的人皆有赞无弹,他们
的号召力也吸引到不少名人捧场,Oasis、Kate Moss、Stella McCartney、
Manic Street Preachers全是座上客,连深居简出的Radiohead成员Thom Yorke与
Greenwood兄弟亦有前去欣赏The Strokes于牛津的演出,至于大导演Francis Ford
 Coppola儿子Roman Coppola看完The Strokes后表示渴望跟他们合作-过往Roman曾
执导Air、Daft Punk、Moby和Fatboy Slim的音乐短片,而Mansun那个派钱的
Taxloss音乐短片亦是他的杰作。
  若想听The Strokes的Live Bootleg来填补音乐会扑空的失落,原来一样要破财
;在拍卖网站Ebay内搜寻The Strokes Bootleg的踪影,虽然你会发现多款不同场
次以供选择,但售价却不菲,盛惠七十至八十美元,比起好一些绝版经典唱片还要
昂贵,可见The Strokes的风头的确一时无两。
  另一方面,The Strokes俊朗外表与有型衣着是重要因素,要知道近年乐坛正缺
乏Model Group,The Strokes可谓生得逢时,不论音乐或潮流杂志,都会将The
Strokes放在显眼位置,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们有型有款,其照片有看头缘故。
据说The Strokes首场音乐会,台下十五名观众全市女性,可见外表是他们一项煞
食的武器,其中NME那辑拍自纽约街头相片更是经典。
  加盟新公司短短数月,The Strokes已推出单曲Hard Explain,其处女大碟Is
This It,亦准备就绪,风浪亦随之而来。首先,澳洲RCA Records因借助The
Strokes澳洲演出的声势,抢先推出Is This It,令到拥有这碟英国发行权的Rough
 Table极度不满;与此同时,Is This It那裸女摸臀的唱片封套遭一些美国连锁百
货公司拒绝售卖,最后唱片公司将美版换上哥特图案才解决问题。
  明显地,Is This It并非一张慢工出细货的唱片,从碟内收录了The Modern
Age和Hard  To Explain两张单曲内所有作品可见乐队无意制造筹备经年的专辑。
从昔日经验告之,慢不一定是好,以往一些事业如日方中的新乐队,长时间躲在录
音室,不但令人气下滑,到头来只带来过分工整修饰的大碟而失败收场,也许"快
、靓、正"才是Is This It取胜之处。
  Is This It的录音一点也不像主流出品,不过粗糙制作保留独立味道之余,亦适
合The Strokes的风格,太好的话反而不够原汁原味。无疑整张唱片充塞着浓浓七
十年代New Wave Punk的味道,The Stooges、The Ramones、Talking Heads、
Blondie影子随处可拾,其中以Television对他们的影响较深;The Modern Age、
Barely Legal、Alone Together都是原始中见冷静的Punk Rock乐章,感觉就如
Television经典作Marquee Moon一样独特,而Julian的唱腔也几分Tom Verlaine神
髓。Take It Or Leave与Soma是The Strokes激昂Punky的一面,而Last Nite的
Garage-Punk演奏令人想起早期The Fall,相反主题曲那漫不经心的感觉较近似现在
Lo-Fi Rock声音。行云流水的Trying Your Luck是七十年代末期New Wave Pop.很
Catchy悦耳,是The Strokes最平易近人的一刻;至于细碟作品Hard To Explain那
机械式节拍与密集Bassline所组成的紧凑节奏,使歌曲更见张力,控诉式的New
York City Cops将Punk反建制思想表露无遗。
  Punk一向不是讲求天长地久,我想The Strokes的音乐亦不是属于长青金曲类别
。但无可否认,Is This It是这刻最刺激最狂放,最能代表2001年的唱片。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03.93.19.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