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verve (Moving,just keep moving...), 信区: Rock
标  题: 误读摇滚的时代(by 王晓峰)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Oct  6 08:41:02 2001), 转信



误读摇滚的时代
(王晓峰原著,还没发表呢)
这是一个把任何东西都能误读的时代,我不知道这是否把“功劳”记在发达的媒体和掌
握话语霸权人的身上。这不是一个把《红楼梦》看上20遍的时代,因此也不会出现《红
楼梦》,这是一个连最深奥的知识都可变成快餐的时代,人们在面对信息爆炸的同时,
也在亲手制造一个又一个爆炸。这是一个撒娇的时代,人们都在把握着稍纵即逝的机会
贩卖着自己的矫情。同时,这也是一个符号化的时代,符号变成这个时代版图的坐标,
你只需把握住这些坐标就不会迷失方向,你只需要把写符号写在脸上,就不会成为时代
的落伍者。这也是一个解构的时代,任何文化都面临被解构与糟蹋得危险,文学、美术
、电影、音乐等等当它变成一种流行或现象时,它不过是患上虚热症人脸上淌下的几滴
汗珠,瞬间便蒸发。
在这些文化现象中,一直想扮演着主角但永远被打进配角花名册的摇滚乐竟是被误读最
大的一种文化现象。
摇滚乐最初进入中国时,面临的是误解而不是误读,这和当年摇滚乐在美国出现时的误
解形成截然相反的效果——美国人认为摇滚乐是共产主义颠覆美国的工具,而中国人认
为摇滚乐是西方没落资产阶级文化对中国的侵蚀。以阶级、制度的标准来定位摇滚使它
变得里外不是个东西,但恰恰是因为这一点,摇滚乐变得比任何有争议的文化都更有魅
力和生命力,因为它属于青年,但这不是一个由青年决定文化属性的社会,于是,极富
弹性的摇滚乐在中国青年心中扎根的同时,也由误解逐渐转变成误读。
现在没有人在以阶级论来为摇滚乐定性了,随着一个喜剧演员在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崔
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摇滚乐在中国终于彻底地变成什么也不是了。
媒体对摇滚乐的态度从最初的“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到现在动辄就拿摇滚乐说事
的转变,让人觉得,在很多人心中神圣的摇滚,如今已变成一个噱头。媒体对摇滚乐的
开放与极不正常的热衷,恰恰孕育着对摇滚乐的一场误读。
误读之一,什么是摇滚精神?
关于什么是摇滚精神,是大部分中国人陷入的第一个误区,以前,为了证明摇滚乐不是
洪水猛兽,我们从摇滚历史上找出很多正面的摇滚精神范本来为“精神”二字做出解释
,但是这种苍白虚伪的解释随着摇滚乐资讯的大面积降临而变得幼稚可笑,我们可以说
,“滚石”乐队演唱《我无法得到满足》是摇滚精神;约翰·列侬演唱《想像》是摇滚
精神;吉米·亨德里克斯在现场用一把吉他演奏美国国歌以示反战是摇滚精神;鲍勃·
迪伦在唱《敲响天堂之门》是摇滚精神;迈克尔·杰克逊为非洲灾民创作感人的《四海
一家》是摇滚精神;科特·库班在用一把手枪对准自己的脑袋时眼里流露出对这个时代
绝望是摇滚精神……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一点,这是
人家的摇滚精神,不是中国人的,我们只能把他当成苍白的例子来说事而已,不具备任
何说服力。因为我们的摇滚乐手不能写出《敲响天堂之门》,也没有人敢对着自己的脑
袋来一枪。那么,谈论这种摇滚精神就是一种扯淡。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惟一能代表中
国摇滚神的就是崔健说过的那句“如果西方摇滚乐是洪水猛兽,那么中国摇滚乐就像一
把刀子。”除此之外,我们就再没看到摇滚精神。但是,关于摇滚精神的争论比摇滚乐
本身的创作还要茂盛,对这种精神的争论,早已偏出摇滚的本身。而中国人历来纲举目
张的思维习惯却非要给摇滚精神罗列出一个甲乙丙丁不可,在这种毫无意义的争论中,
摇滚乐本身却变得越来越模糊。
摇滚精神任什么,美国人想得很开,你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好了,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
观点,你可以自己找一种精神来支撑自己,没必要去用自己的精神来否定别人的精神。
因此,有多少个摇滚乐听众,就会有多少个摇滚精神。而中国人的习惯就像秦始皇统一
度量衡一样,谁都想让自己的观点成为ISO标准认证,结果变得更加混乱。
而在这种混乱下,一批批新听众也加入到摇滚精神的争论之中,使这种混乱变成了恶性
循环。
误读之二,以枳为桔与以桔为枳。
我们发现,文学、美术、电影乃至生活方式在东西方文化结合过程中最终都能“和平共
处”,唯独音乐在两种文化碰撞中总是显得不和谐。如果说东西方音乐结合得比较和谐
的范例,那就是文革时期的样板戏,京剧中的作念唱打与芭蕾舞的结合,京剧曲牌与交
响乐的结合几乎到了完美的境地。除此之外,几乎没有令人满意的个案。究其原因,最
大障碍在于中国的音乐自成一派,没有任何音乐的融合它也是完整的,重旋律不重节奏
的五声音阶于强调节奏与和声对位的西方音乐在结合上,总是对不上点。尤其是当西方
摇滚乐的表现形式被中国人接受之后,这种不和谐便显得尤为突出。
崔健是一个成功者,他把汉语的歌词韵律和中国式的旋律与西方摇滚乐的和声、节奏完
美地结合在一起。出了崔健之外,更多的中国摇滚忽视了旋律、歌词韵律、节奏与和声
之间的关系,仅仅注意到摇滚乐原始的形式,所以总给人南橘北枳之感。但是摇滚乐手
并未因对摇滚的误读而警醒,相反,他们为自己能逼真地模仿某一类风格而感到自豪,
中国摇滚以群体现象出现的时间至今不过10年,但是西方摇滚越50年间出现的风格我们
几乎都尝试过了。这种以枳为桔的做法,只能让中国摇滚边得越来越不伦不类。
而从欣赏者的角度来说,东西两种文化的背景差异,尤其是语言上的障碍导致我们在对
西方摇滚乐的理解上出现了极大偏差,摇滚乐的内涵在语言这道屏障前变成我们不太具
有想像力的感官刺激和词藻堆砌出来的想像,从目前国内流行的西方摇滚乐就能看出,
偏重感官刺激的重金属与偏重形式化的另类音乐一直是听众兴趣的焦点。虽然近些年在
盗版的推波助澜下,中国歌迷能听到更多的摇滚乐,但是在接触面上非但没有开阔,反
而变得越来越窄。歌迷在欣赏西方摇滚乐的是后以枳为桔,在欣赏中国摇滚乐时却以桔
为枳。
误读之三,用刻舟求剑解释这个时代
西方摇滚乐对中国的启蒙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他们能找到的相关资讯是60、70
年代的西方摇滚乐,因为这二十年摇滚乐太具符号化,更能被对摇滚乐一无所知的中国
人所理解,这也是为什么到后来摇滚评论界对《伊甸园之门》和《光荣与梦想》这两本
书推崇的原因,每每谈及摇滚,似乎不引用这两本书的词句就不够深刻。但事实上,随
着中国的开放,中国的流行文化与西方流行文化几乎与时俱进,文化变得越来越多元,
各种文化相互渗透、融合,很难说今天的中国流行文化到底具备什么样的属性。中国摇
滚乐也同样如此,对于更多把科特·库班视为神灵而对鲍勃·迪伦一无所知的新一代中
国青年,他们需要的是与他生活的时代更接近的东西。诚然,80、90年代西方摇滚乐坛
确实没有太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供中国人解读,但用60年代的摇滚精神来注释90年
代人的生活状态,总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评论界变得越来越孤芳自赏,歌迷们潜在的
从字里行间寻求摇滚真谛的心态因这种刻舟求剑式的评论而感到迷茫。
这是听摇滚的时代还是看摇滚的时代?是该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是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相
信每个人在发达的媒体面前都会变得是那么无能为力。归根结底,我们做的太少,说得
太多,以空对空,混淆是非。因此,摇滚乐在中国的命运是,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
将一直被误读下去。



--
               在刹那燃烧生命比庸碌一生要好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36.15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