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cu (井蛙), 信区: honglou
标  题: 细说高鹗续书的功与过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Dec 15 17:03:46 2003), 站内信件


细说高鹗续书的功与过
作者:西湖残月

俞平伯先生临终前写的两句话:“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程伟元、高
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难以辞达。”
  如果对俞平伯先生的沧桑身世有比较深切的了解,这两句带有强烈自责、忏悔
色彩的话中含有多少悲怆和酸苦!一部小说的续书问题竟令老人家在病重临终之际
如此牵肠挂肚,割舍不下,真不知道是该感到庆幸,还是该感到悲哀。它使人联想到
一个风云变幻、充满苦痛的时代,一种风雨飘摇带有无奈的人生。不管怎样,这注定
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令专家学者大伤脑筋的一个文学奇迹。一部小说以
其残存的八十回成为一个民族难以企及的文学顶峰,为完成全璧而补续的后四十回
竟能达到乱真的程度,与原著一起家喻户晓,流芳百世。就连对续书骂得最起劲的红
学家在整理出版《红楼梦》时也不敢弃之而不用。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已使续作成为
原书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为《红楼梦》作续书的特殊艰巨性及今人不可续的理由
  众所周知,续书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有时甚至比创作一部新的作品还要困难。
不理解这种困难,就可能会把续作一笔抹倒。
  如果说丰富的生活经验、进步的世界观和熟练的艺术技巧是一般优秀作家必备
的修养的话,那么作为续书的作者,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更加特殊的要求。其中生活
经验在作家的创作中起着极其重耍的作用,它是作家塑造艺术形象所必需的生活材
料的宝藏,是创作真实性的一个重要前提。续作者的困难就在于他所具有的生活经
验必须要与原作者所描写的生活内容相同、相近或相似。这是因为续作不是和原作
迥然不同的新的创作,而是原作所描绘的生活事件、人物形象的发展,它必须要与
原作相衔接,必须处处追随原作人物的足迹,必须处处与原作所展示的生活场景相
呼应。因此一个作家尽管他有各种丰富的生活经验,如果这种生活经验与原作所描
写的生活内容并不相近的话,那么他可能具备了创作以他所熟悉的生活为内容的作
品的条件,却没有具备续写别的作品的必要条件。
  任何一个作家总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分析、认识和评价生括,而进步的
世界现,才能使作家正确观察、分析、认识和评价生活。但是,对一个续作者来说
,其意义就不止于此了。续作者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正确而深入地剖析原作。
他应该通过对原作的分析,了解原作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原著激动人心的思想力量
是什么?原作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沿着一个什么规律在变化和发展?只有在下过这个功
夫之后,才能得到续写原作的坚固基础。要做到这些,续作者的思想观点就必须比
原作者的思想观点更高,否则要想正确而深入地剖析原作是不可能的,要想正确地
描写和加工续作所要表现的生活场景也是不可能的。因此续作者是否具有比原作者
更为进步的世界观,是续作成败的重要关键之一。
  在艺术技巧方面,对一个续作者来说,其要求就更加苛刻了。特别是被续写的
《红楼梦》不但艺术水平极高,并且还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独特
的表现方法,从而构成了独特的艺术境界。要续写这样的好作品,困难确实是很多
的,因为既然是续书,续作者就要受原书艺术风格、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方法的约
束,就不能够撇开原书不管,按着自己的一套技巧任意挥洒。续作者就要具有与原
作家不差上下的一副笔墨和相近似的艺术风格、艺术构思以及艺术表现方法,使续
作能够处处与原作艺术色调相一致,使续作与原作在艺术上达到浑然一体的极致。

  正因为续书有上述特殊困难,我们应该理解续书的难处,对高鹗的续作不要提
出不切实际的过分苛刻的要求。不看到续书的困难,一味要求这要求那,就会把高
鹗的续作一棍子打死;相反,如果大家都看到了续书的困难,就有可能比较客观地
评价高鹗续书的功过。而且也不会在二百多年之后再想着如何写出比高鹗续书更好
的红楼后半部。

  2、高鹗高鹗续的最大功绩是出色地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故事,使后四十回与
前八十回基本上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评价后四十回,既要考虑其与前八十回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更要考虑其自身的特
殊性和独立性。毕竟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空前绝后的艺术难题。
到第八十回止,曹雪芹只是把贾林爱情发展到自觉的阶段。贾林爱情的幼苗是开花
结果呢,还是枯萎凋谢?这个问题就只好由续作者高鹗来回答了。我们应该看到,
《红楼梦》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贾林爱情的悲剧来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特别是封
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因此贾林爱情的结尾与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有着极为密切
的关系。高鹗如何续写贾林爱情的最后阶段。就成为续作成败得失的根本关键之一
。正是在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高鹗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令人信服地描写了在封建
礼教和封建道德控制下,在贾母、王夫人,凤姐等封建代表人物的精心策划下,贾
林爱情被扼杀了,林黛玉终于在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的鼓乐声中死去。贾宝玉也终
于在苦闷和痛苦中出走。一对封建叛逆者的爱情.终于以动人心弦的悲剧终结。
  如果我们不带任何成见地进行思想艺术诸角度的分析,多以宽容之心体谅古人
,就会认可高鹗续书的成功之处。
  “残月”一直是把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作为一个整体来读的。每每读到黛玉
之死时“竹影风动”孤寂凄凉的场景,都忍不住泪水涟涟。高鹗以他的胆识和才华
,证明了他的品位和境界远在众多才子佳人小说和红楼续书的作者之上。试看高鹗
以后,那许多《续红楼梦》和《补红楼梦》的人,那一个不是想把黛玉、晴雯都从棺
材里扶出来,重新配给宝玉?哪一个不是想做一部团圆的《红楼梦》的?我们这样退
一步想,就不能不佩服高鹗的续书了。
  在总的悲剧气氛中,高鹗将前八十回中已露端倪的人物和事件一一作了交待和
安排,许多伏线得到呼应,同时又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许多情节,使后四十回与前八十
回基本上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从贾宝玉失玉到黛玉死亡、宝玉哭灵共五回文字,情节曲折多变,异常紧凑。
虽然篇幅不长,但容量很大。其间就写了宝玉赏花失通灵,家人四处找“宝玉”;
宝玉疯傻惊贾府,贾母请人议娶薛宝钗;袭人吐露宝黛心事,风姐暗设“掉包”奇
媒;葬花处傻姐儿泄机密,得消息黛玉迷本性;黛玉焚稿断痴情,宝衩出闺成大札
;黛玉魂归太虚境,宝玉泪洒相思地……作家把这十多件事情安排得非常巧妙,一
浪推一浪,一环扣一环,层层相因,节节贯注,云谲波诡,文气跌宕。在读者心日
中,打下了一个又一个问号,使他们牵肠挂吐,十分关切宝玉和黛玉的命运。通灵
宝玉能否找到?风姐“掉包”计能不能实现?黛玉能否知道“冲喜”之事?知道了
又将会怎样?宝玉能不能识辨“掉包”计?宝玉与宝钗成婚后又将会怎样?……这许
多悬念紧紧地扣着读者的心弦,令人不忍释卷,非看个水落石出不可。就这几回人
物形象的描绘来看,贾母王夫人的冷酷,王熙风的阴险,贾宝玉的痴迷,林黛玉的
怨恨,傻大姐的呆傻等等,作家都是信笔写来,不加修饰,却都绘声绘色,逼真鲜
活。此外,作者写黛玉正好在贾薛成亲的若有若无的音乐声中死去,也获得了很好
的艺术效果,历来被传为运用艺术对衬手法成功的典范。
  高鹗就像作品中的晴雯补缝雀毛裘,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这种工作不是谁都
能做好的。有人埋怨高鹗画蛇添足,弄了个“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陷
于大团圆的老路。但只要认真阅读后四十回就会知道,这种结局安排在文中占了多
么小的份量,与众多人物的离离散散,生生死死相比,它是多么微不足道,轻描淡写。
高鹗此举也许会使全书的悲剧色彩有所冲淡,但也未必是庸俗的名利思想使然。我
们还可以有另一种设想,他太善良了,太喜爱原书中那些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少男少女
,实在不忍心使结局过于悲惨,令人过于抑郁,所以涂抹一点亮色,给读者,给自己一
点安慰。毕竟人活在世上不全是在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尽管饱受风霜坎坷,但还要
活着。我们宁愿把高鹗朝好处想,如果他真是那种目光短浅,没有眼界的庸俗文人,
他完全可以在后四十回中,让宝玉和黛玉欢天喜地地结合,并将众多的女孩子纳为姨
娘、小妾,然后再让宝玉科场得意,使贾府再度振兴,就像比高鹗稍早的小说家夏敬
渠在其《野叟曝言》中所写的那样,高官厚禄,位极人臣,子孙蕃衍,大富大贵。但高
鹗没有沉缅于这种潦倒文人的白日梦中,他极其沉痛地用自己的笔使高贵显赫的世
家走向崩溃,家破人亡,到书的结尾处,死的死,亡的亡,出家的出家,“兰桂齐芳”,
又能怎么芳呢?“家道复初”,真的会复初吗?高鹗在书中只是略作交待,即使他描写
了这种浩劫过后的小康,我们会有欢天喜地的感觉吗?宝玉走了,黛玉、贾母、王熙
凤、迎春亡故,探春、湘云嫁人,妙玉被劫,只留下一批苟且偷生者,这还叫贾府吗?
这还是《红楼梦》吗?那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和失落是任何安慰都无法抚平的。
  从高鹗在后四十回的情节设计和主次安排看,他在做推倒大厦的工作,给人们留
下一片废墟。他没有重建什么,只是画了份草图。我们能责备他什么呢?他已经做得
很不错了。我们不要忘记,笔在他手上,他是后半场戏的总导演。在悲悲切切的哀乐
声中,贾府如同年久失修的大厦,颓然瓦解。大树既倒,猢狲自然烟消云散。木石前
盟成为一种永恒的缺憾,在金石姻缘的鼓乐喧闹中,林黛玉魂归离恨天。宝玉的撒手
而去,使宝钗在煎熬中度日如年。一场交织着血泪的爱情就这样终场。贾母在大起
大落的转折关头,回光返照后溘然长逝;工于心计的王熙凤终于在心力交瘁的无奈中
含辱而去。其它如探春、迎春、惜春、鸳鸯、司棋、妙玉、袭人、宝琴、湘云、紫
鹃等,亡的亡,散的散。一个悲剧接一个悲剧,汇成血泪之河。这就是高鹗所想告诉
我们的,反观前八十回的热热闹闹、轰轰热热,我们只能用有类似经历的弘一法师的
绝笔来概括那种难以名状的感觉:悲欣交集。高鹗续作中的人物性格基本上能与前
八十回保持一致,有的还有新的拓展。在一些次要人物的处理上,时有神来之笔。如
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
的小品文字。如写袭人,作者进行了较有创意的发挥。嫁与蒋玉菡这一情节对表现
袭人的性格很是恰切,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早有伏笔和安排,高鹗秉其意旨,写得合
情合理,有声有色,尤其对袭人内心活动的揭示,细致入微。宝玉的撒手而去,使袭人
陷入一种无所归依的难堪境地,在贾家死守,自己没有名分,不守,又无处安身。嫁与
蒋玉菡对她来讲自然是个最好的结局。她由怀着必死的心肠,到“真无死所”,终于
安然从命。一切都是别人的安排,一切又都是自己的选择。批评她对宝玉的不忠和
失节,似乎过苛,她是个婢女,与宝玉之间是否有爱情还成问题。高鹗以一个精巧的
安排给袭人找到归宿。如何来评价袭人,高鹗一言未发,把问号留给了读者。
  在后四十回中,对贾母和王熙凤的描写不仅有新意,而且有深度。在前八十回中
,贾母是个整天乐哈哈、安享清福的老太太,但她毕竟是个经受过苦难,见过世面,饱
有阅历的老人。当贾府被抄,全家大小惊慌失措,乱成一团之时,她显得极为镇静,从
容不迫,成为全家的灵魂和支柱。她不仅“祷天消灾祸”,有承担重任的勇气和胆识
,而且深明大义,有挽狂澜于既倒的手段和策略。她不失时机地用自己的积蓄来维持
残局,带领全家人度过难关。没有贾母的挺身而出,贾府败落的速度只会更快。续作
对贾母的刻画达到的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它对贾母的把握还是有分寸的,让其最
大限度地发挥了作用,贾母能暂时维持局面,但阻挡不住贾府的崩坍。她的死是幸运
的,她没有看到“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也没能看到“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她去了,贾府的支柱猛然抽去,所剩下的就只能是“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
尽”了。
  与贾母的最后辉煌相比,王熙凤的后半场显得过于苦涩和悲凉。她先前有大权
在握的自豪,左右逢源的得意,算计成功的欣喜,现在她要品尝的却是一杯又苦又辣
的药酒。她要从另一角度来体验家庭破败时的苦痛和失落。所有她该得到的她都得
到过,所有她该承受的她必须承受,尤其是冷落和屈辱。她咬紧牙关艰难地挣扎着,
但最后连自己的女儿都保护不了,于无限凄凉中含恨而去。王熙凤是贾府的总管家
,她的得势与失势,她的荣辱成败,都和贾府密切相关。高鹗要告诉人们的不仅仅是
物极必反,因果报应之类的道理。他不动声色地展示着一幅幅画卷和场景,所有关于
历史沧桑的叩问,关于人生命运的思索,尽在沉甸甸的书卷中。
  在艺术描写方面,后四十回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高鹗除文风上与前八十回保
持协调一致外,还发挥自己的专长,时出新意。高鹗比较擅长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如
前面所提到的袭人嫁与蒋玉菡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在林黛玉形象的塑造上,这一
点表现得相当明显,作者的笔触深入到林黛玉的潜意识中,更加突出了她的敏感多疑
。她在后四十回中,由于宝玉的颠疯和单纯,由于家庭的失势和败落,陷于一种更为
孤立无援的绝境。她对情感的执着已近乎病态,一声与其不相干的叫骂,能使她昏厥
;关于宝玉定亲的传言既能使她不饮不食,走入绝境,又能使她精神清爽,复原如初,
她使我们联想到为情而超越生死的杜丽娘。一个相当拙劣的掉包计终于葬送了这个
美丽而纤弱的生命,同时也使另两颗年轻的心灵饱受创伤。极其精细的心理描绘与
潇湘馆苦风凄雨的场景渲染,使人于极端清冷和抑郁中感到恐怖。林黛玉的结局,是
一出过于残酷、难以直面的悲剧,有谁愿意去参加埋葬青春和爱情的祭礼?这种安排
和描写尽管惨不忍睹,却是成功的。续作中有不少鬼怪神灵的描写,营造了一种阴森
、不祥的败落气氛。对此,人们还有不同的看法,例如有的人就认为这是宣扬了宿命
论和因果报应,反映了高鹗的思想局限。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如果我们从艺术描
写的角度看,会有另一种理解。在前八十回中,这类描写时时出现,而且带有浓厚的
神秘色彩,但没有受到指责,被当作一种艺术手法。高鹗续作中的鬼怪神灵描写,也
属此类,它多带有一种象征意味,具有渲染气氛的作用。鬼怪神灵意象的一再出现,
意味着衰落,意味着死亡。这种乌烟瘴气与贾府的穷途末路不正是有一种内在的和
谐对应关系吗?它不是照本宣科的现实写生,但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心灵真实,给读
者以强烈的震憾。再结合当时人们的知识水平,不能不近人情地指责高鹗在搞封建
迷信。以现代人的眼光,找古人的毛病很容易,但这种做法等于将古人身上贴个封条
后封存起来,等于切断了历史和现实的血脉。

  3、高鹗是一个高手,但不是一个神手,续书有冲突,有波折,但是缺少一种诗意
和激情,高鹗将永远隐在曹雪芹的光环中
  千秋功罪我们可以找出一万条理由来为高鹗表功,但也可以找出更多的理由来
指责他。由于他和曹雪芹站在一起,我们脑海里老晃动着前八十回的影子。高鹗已
经竭尽全力了,但曹雪芹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高鹗也不是转世灵童。尽管我们可
以宽容体谅高鹗,但阅读后四十回时的那种失落和惆怅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所能做
的,也只能是掩卷长叹,历史就是这么无情,常常用缺憾来折磨一颗颗心灵,就《红楼
梦》来讲,它折磨了一个古老而敏感的民族。高鹗是一个高手,但不是一个神手,这
就是他和曹雪芹的区别所在。他可以将曹雪芹设计的大厦顺利封顶,他可以虚构许
多精巧的细节,但字里行间总缺少一种灵性。他的续作戏剧味特浓,有冲突,有波折
,但总是缺少一种诗意和激情。以高鹗的艺术功力,绝不在李渔之下,但文学史家将
李渔视为自成一体的作家,而高鹗将永远隐在曹雪芹的光环中。这是一种幸运,还是
一种不幸?曹雪芹是一个天才,他可以有许多惊世骇俗而又极其深刻的发现,但高鹗
只是个有较高修养,颇具见识才情的凡夫俗子,在他的笔下,自然不会有轻灵飘逸、
突破世俗观念的描写。于是,我们在后四十回中看到:林黛玉对八股文表示宽容,贾
宝玉给巧姐讲孝女经,贾兰摇头晃脑的小道学作态,饱受磨难的香菱被扶正。高鹗近
百年来的挨骂,受指责,也正是肇始于此。但高鹗只能是高鹗,而不是曹雪芹,这是个
人的道行不够呢,还是命运的戏弄?以高鹗的见识和才情,他可以写好贾母、袭人,但
写不好宝玉、黛玉和宝钗。在后四十回中,这三人有更换演员之感,还是先前的模样
,但心态和神情却大不相同。黛玉的诗人气质不见了,代之以病态的敏感;宝钗的淑
女风度变成了主妇姿态;宝玉的颠疯中透出痴呆和傻气。精巧的情节设计使三人演
出了一场场精采的人生剧,但三人精神灵气的丧失是无法弥补的。高鹗的写作太拘
谨了,他在不少地方重复、模仿前八十回中的情节,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这也许是
续书写作的一个通病,对原作的照应往往会束缚手脚。如果放开来写,相信高鹗会写
得更好些。
  一部只有八十回的天才之作与一部长达四十回的精巧续书已经流传了二百年而
且还会继续流传下去,这是不以哪个个人的好恶所能改变的事实。
  让“残月”扼腕叹息的是高鹗活着时并没说过自己续了后四十回,只是说在书
担上购回进行了整理,不要名不要利,死了一百年后才被人“考证”是他所续,非
但无功反而有过,被人口诛笔伐,想想也真倒霉!
  “残月”欢迎持不同观点的红友也来个“长篇大论”,把我驳得体无完肤“残
月”也认。但若是只挑出只言片语批驳,“残月”恕不接招!


--



      我梦见了潇湘夜雨!我梦见了满树繁花!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