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cu (井蛙), 信区: honglou
标  题: 开花不结果的生命--深入骨髓看宝玉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Dec 16 21:01:52 2003), 站内信件

   贾宝玉是谁?贾宝玉就是贾宝玉,既不是我,也不是你,更不是他。贾宝玉只
是红楼梦里的一个公子而已,但就是这个公子却引出了红楼梦读者的多少争议啊。
就艺苑论坛来说这种争议就很多。出现这些争论就本人想来根源在于各人看宝玉的
角度不同又或是出于其它的原因吧。以下是本人对贾宝玉的一点肤浅理解,供大家
参考,并不强求同意。如有异议,实属正常。

    作为一个男人,贾宝玉是幸福的:他是国公后裔;是宁荣两公选定的唯一“略
可望成”的苗子;是贾府太上皇贾母的最爱;是显赫的国舅爷(皇上的小舅子);
是两府公认的接班人。他面前已铺就了金光坦途,他只须依照常规稳稳当当的走下
去就可以了,无须体会什么怀才不遇投靠无门的滋味。凭着这些背景和已生俱来的
天赋,想延续祖辈的光荣甚至辉煌那么一下子应该不是什么难事。但事实上他又是
怎么做的呢?小时抓周金玉器物一概不要伸手只抓些脂粉钗环,长大后也始终没能
向着光荣的祖先们靠拢,他对宁荣二公委托警幻仙子所做的煞费苦心的启示呆若木
鸡。他成了另一种冥顽不化的不肖子弟:一种不恃强不凌弱不为非不作歹不受酒色
财气蛊惑的良性不肖,一种极易被误解极易被误读的处世态度。从而,贾宝玉就有了
一种被溢恶或被溢美或溢美与溢恶交替并存的命运。

    误解贾宝玉性格的始作俑者,恰恰是书中那些与他至亲至爱的人:贾母、贾政
、王夫人等。与一系列世俗感觉迥乎不同的是贾雨村和警幻仙子,然而,他们的认识
也有局限性。他们对贾宝玉的诠释尽管超尘脱俗,也只是从某一最醒目的特征入手
(如“情痴情种”,如“闺阁良友”)去强调这一异样孩子的不同寻常罢了,还不能真
正理解贾宝玉的所作所为。
那么贾宝玉究竟怎么想,又是怎么一个活法呢?在短短十九年中,他究意拒绝什么?
忙碌什么?向往什么?

    贾宝玉拒绝什么呢?不喜读“四书五经”,不愿与一般士大夫诸男人交往,不
热衷举业文章并厌弃八股文,不习惯峨冠博带吊贺往还甚至晨昏定省等繁文缛节,
不关心家族盛衰,不准备尽辅国安民的责任。一句话,主流文化期待于男人的许多
天经地义的事情,大都被他等闲视之了。换句话说他在人生目标选择上出了毛病。
也就是说,没有沿袭着主流文化指示的路标,去追逐主流文化所赞赏的功名。正是这
一核心性的背离,贾宝玉被贾府中人视为“不肖”,更被很多红楼梦读者骂为废物
和白痴。但事实上那些毕生追求显赫达贵的人真的就于国于家有利吗?不是的,他
们有的处心机虑向上爬,过河拆桥,致人于死地。如贾雨村之流。有的本来就是封
建王朝刻意选拔和培养的没有什么野心的“人才”,苟且偷安,封妻荫子是他们的
全部人生目标,除了少数真正“忠君爱国”的,谁愿意尽辅国安民的责任。用一个
女诗人的诗来描述最合适:“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个是男儿”。到了贾宝玉的
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存在两千多年了,已经熟透了,都烂得掉渣了。这样的社会
已经没有希望注定要走向灭亡,用曹雪芹的话来说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
若许年”。当中国的文人政客陶醉在太平盛世的迷梦之中的时候,黄发碧眼的洋人
亚当·斯密在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出版的《国富论》却在对中国说三道四:“
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中国下层人民的贫困程度,远远超过
欧洲最贫乏国民的贫困程度。”。更有甚者,所谓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1748年
(乾隆十三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里更是肆意的攻击:“中国人的生活完全以
礼为指南,但他们却是地球上最会骗人的民族。”贾宝玉背离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的
方向,或许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点吧。我想这应该是红楼梦的博大深奥之处同时更是
作者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吧。


    贾宝玉忙碌些什么呢?其一,贾宝玉有一定的精神文化生活,读书,写字,弹琴下
棋,作画吟诗,低吟悄唱,拆字猜枚。他读什么书?《南华经》、《西厢》、《牡丹亭
》等。这些杂书杂学直接导致了他价值观念的绝对复杂。其二,贾宝玉有一定的社
交往来。有与北静王的相互倾慕和多次过往;有与秦钟、蒋玉菡、柳湘莲之间的相
识相交。与薛蟠、冯紫英们浑浑噩噩的游宴活动,过往的内容纯属花天酒地声色犬
马,对此,贾宝玉不仅随和,也很投入,也善于周旋,也能如鱼得水。即使卷入平庸低
俗甚至污言秽语的戏嬉之中,也不曾有过什么不适不快如鲠在喉的反映。这里反映
贾宝玉做为男人的生活态度。其三,“无事忙”。他忙些什么?用鲁迅的话说,他忙
着“周旋于姐妹中表及侍儿”之间,他忙着对平辈小辈和下人中的女孩子表示“特
殊的体恤和尊重”,这种行为后面潜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吗?没有,完完全全
是一派主动付出不计报偿的坦荡气象。


    对于贾宝玉,贾母可谓准确无误地捕捉住了他的行为特性,但可惜又没有看懂
。她老人家凭着经验进行了几番认真鉴定,终于以权威的口吻宣布:这不是什么男女
之事!即并非什么性意识性吸引使之然。贾母毕竟是很有眼光的,颇有点超尘脱俗的
劲头。但究竟是什么?她依然没有斟酌出参悟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她只是否决了世
俗的偏见,却没能抽绎出类似哲学家们才能得出的那种结论。从而,不无天真地发问
:想必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平心而论,这些行为的惯性状态中满溢着一种很熟悉
又很新鲜的珍贵的东西,满溢着与生俱来与后天养成的、融合着两种文化精粹的仁
爱与博爱精神。那就是脂批所谓的“情不情”,那就是鲁迅所指出的“爱博心劳”
,那就是吴组缃所说的“尊重同情和无限亲爱体贴之心”,那就是一种对柔懦弱小之
人的恤惜关爱并力求做一点力所能及的救援之事的行为惯性。可以肯定地说,这是
一种超越当时时代的进步,其人道精神与个性意识远已超越了时代。也正是在这一
点上,贾宝玉与那些出类拔萃的姐妹们有了大的不同。不同于薛宝钗的独善,黛玉的
自恋,不同于贾迎春的淡漠,不同于贾惜春的“冷面冷心”。


    贾宝玉还有他独具个性甚至偏僻乖张的向往与追求;还有对最佳生存方式与最
佳死亡模式所作的浪漫设计。贾宝玉并不怎么留恋人世,不怎么留恋生于斯长于斯
却又渐被悲凉之雾笼罩的大观园世界。他看到了许多死也屡屡想到死.除了与林黛
玉之间的是是非非之外,他还有许多莫可名状的烦恼。贾宝玉其实是相当孤独的。
这位天之骄子,人中凤凰,在情感深处,在精神隧道中,积淀了无尽的寂寞,一种连林
黛玉也触摸不到的理解不了的寂寞,这当然够恼人的。贾宝玉的烦恼还来自敏感,一
种不同于林黛玉也不同于贾探春的敏感。林黛玉的敏感主要是以自尊自重自怜自虐
为轴心的;贾探春的敏感中除了自强自卫情结之外还包孕了对家族盛衰的某种关注
以及由此生发的某种历史内涵;而贾宝玉的敏感则主要表现为对大观园内外所见所
闻的人之聚散祸福存亡的“情不情”思考。敏感度愈强,其烦恼则愈甚。于是,贾宝
玉拥有了比林黛玉宽广比探春博大的苦闷。这也是贾宝玉最可贵之处。他有超出常
人的悟性,经常能由一些小事悟出道理。他的思想超出了当时社会所能理解的范畴
,是超时代的。贾宝玉其实是相当孤独的,因为历来超时代者都是很难被理解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贾宝玉的奇思遐想尽管掺透了许多无奈许多感伤,尽管依循着这种
思维将会不可避免地造就出自我封闭型的中国式多余人性格,但其中毕竟跃动着崭
新的生存观念:不关注留名青史,不关注长生不老,不关注善修来世,而只是执著地探
寻一种宽松宽容宽和的生活空间。这是关乎生命质量的前所未见的价值追求。它产
生在背离传统价值期待(虽不彻底)与尊重个性舒扬(虽不高亢)的结合点上。它还是
良性的思想状态的必然延续与深化。


    无所作为不思进取、“于国于家无望”。不负责任、整天混于脂粉堆,胸无大
志,贾宝玉的毛病很明显的,一些还是致命的。为什么有这么多毛病,一是生活环
境所致二是贾宝玉性格决定。性格是主要的。性格决定命运。以贾宝玉的性格别说
去保护大观园的女子他连自己都无法保护。因此我们对贾宝玉也毋须一棍子打死,
看到贾宝玉缺点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会有不同收获的,走出羊肠小道就会看
到大路,事物存在即是道理。既然曹公把他做为主人公来写就应该有他存在道理吧


深入骨髓看宝玉(二) 作者:侠盗手

(接前文。。。)
    前文提到:性格决定命运。贾宝玉的性格决定了他最后的归宿。那么贾宝玉的
性格是怎么样的?在贾宝玉身上我们不但可以看到他具有强烈的男人的性格特征,
同时也可以看到他秉具明显的女性性格特征———也即是说在他的人格体系中同时
具有男人和女人的性格特征。

    贾宝玉的女性性格特征在书中反映的很明显,那就是柔:对女孩子柔,他从来
就对女孩子曲婉附就,女孩子们做错了事,他一手包揽,庇护那些无依无靠的丫鬟,对
大观园中的那些姐妹百般逢迎,唯恐与她们发生不快而不睬自己。这些描写书中俯
拾皆是,这里就不详述。我们重点来看看贾宝玉的男人性格特征。

    如果说贾宝玉有强烈男人性格特征,那么这种特征又是什么呢?答案就是---
刚性和理性。如果说贾宝玉有刚性那我们为什么在红楼梦中很少看到他这种刚性呢
?问题出在他对女孩子的柔,正是他对女孩子的尊重和礼让,才导致他似乎“一点
刚性都没有”。就这点还是让我们看看曹雪芹是怎么写的。

    红楼梦中薛宝钗是很会以理劝人的:劝过平儿,劝过湘云,劝过黛玉,劝过宝
玉等许多人。对于宝钗的劝一向以自尊自重自怜为轴心的林黛玉的反映是怎么样的
呢?“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而史湘云的
反映就更甚:"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
“只可惜我没这样个好姐姐”。而对于宝钗的劝说贾宝玉又是怎样的态度?“他也
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
,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及后的反映更甚:第四十八
回当宝玉盛赞痴迷于学诗的香菱时,宝钗在旁立刻插话:“你能够象他这苦心就好了
,学什么学不成的。”尽管这里也是在导劝,含而不露,点到即止。无奈,宝玉的反应
干脆是“不答”。这种无声的态度似乎比有声的反驳更令人难以忍受。这些反映都
是大反贾宝玉一向柔的性格,从这一点看,其个性何等倔强!他对自己的信念何等执
著! 及至"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之后,黛玉劝他“都改了吧”,他仍说“你放心”。
话虽简短,却充分透露出了他刚毅的个性。自己疼痛难忍反倒劝慰黛玉。其阳刚之
气,于此可见。

    贾宝玉的理性又是怎么样的?贾宝玉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有自己独特思想的
人物。他对生活和世界有自己非常理性的认识。看似不问世事,对周围的人、事懵
懵懂懂,其实他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归宿,内心极为明白,对贾府错综复杂的矛盾是一
位冷眼旁观者。 他认为除四书五经外,所有著作都是后人编造的,原不是什么圣贤
文章。“文死谏”、“武死战”只是沽名钓誉而已。他的这些思想是极其理性的。
如果心中没有强大的理性,性格上没有强大的刚性,从小就开始接受正统教育,又处
在那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他,怎能会对此有深刻的洞察?

    贾宝玉与他所在的社会是格格不入的。个人的存在与时代、社会相脱节,这足
以酿成人生悲剧。众人皆醉我独醒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在贾宝玉否定了他所生活
的现实世界后,“悬涯撒手”选择了出家。他可以选择自杀,这是近代以来人们经常
采用的解脱方式。但贾宝玉没有这样做,因为他心中有强大的理性。自杀是对无意
义的生命的最后一次冲击,也是徒劳的一击。明白了这一点,是否自杀就不再是问题


    那么在短短十九年中,贾宝玉究意在追求什么?贾宝玉追求的是自己的精神境界
:物我相通、人我平等,不计功利、唯美是求。但是:既然他在现实中产生,为何不
能生长呢?既然他在现实中存在,为何不能永恒与永远?难道这是只开花不结果的生
命吗?


--



      我梦见了潇湘夜雨!我梦见了满树繁花!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