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cu (井蛙), 信区: honglou
标  题: 《红楼》评点断想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Dec 28 22:46:52 2003), 站内信件

《红楼》评点断想

■张俊 沈治钧
──────────────────────────

作者简介: 张俊(Jun ZHANG)﹐男﹐64岁﹐籍贯山西。大学本科毕业﹐现在北京师
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职称教授。主要著作有: 《程甲本红楼梦校注》(合作)《清
代小说史》。沈治钧
论文提要: 在红学发展史上, 评点曾经作为一种最早出现而且是应用最广泛的批评
方式, 风行了200多年。进入现代, 西方的文艺理论及其批评方式在红学界渐居主
流地位, 评点遂告消歇。近些年的情况有了新的变化。随着《红楼梦》文本研究的
深入, 人们对红学评点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了。进而, 红学界甚至呼吁对作品加以重
新评点, 并逐步展开了新的实践。正是在这种学术氛围中, 我们也应出版社之约初
步进行了新评点的尝试, 目前全部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本文拟结合拙批, 就《红楼
》评点聊为断想。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2
一、《红楼》评点的历史回顾
1、《红楼》评点与小说文本相伴而生
《红楼》评点的出现是比较独特的, 曹雪芹(1715?-1763?)的小说正文与脂砚斋
(生卒年不详, 与曹雪芹大致同时)的评点几乎同时出现。也就是说, 脂砚斋是在曹
雪芹的手稿或誊清过录稿上直接加批的。曹雪芹的其它一些亲友, 亦可能程度不同
地参与了评点, 现存的评语中留下了棠村、梅溪、松斋、杏斋等名号。有些批语表
明, 评点者还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曹雪芹的创作。如甲戌本十三回写秦可卿病逝,
 有畸笏叟(生卒年不详, 大致与脂砚斋同时, 卒年稍晚) 一条回后评透露, 评者「
命芹溪删去」了「秦可卿淫丧天香楼」1 的情节。这就改变了秦可卿、贾珍等人物
的形象, 甚至也改变了故事发展的进程, 对作品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上述情况表明
, 曹雪芹对评点是颇感兴趣的, 对评点者的意见也是乐于接受的, 尽管有时他也许
不那么情愿。不难想象, 他身边这些热情高涨的亲友给了他的创作以相当多的鼓励
, 他们的思想情趣对《红楼梦》的面貌也有一定的影响。评点几乎同
1 陈庆浩(1941-
)编: 《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页243。
2
步作用于创作, 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 红学是从《红
楼》评点开始的。
2.嘉道间(1796-1850)《红楼梦》评点的热潮
乾隆56年辛亥(1791), 程伟元(约1745-约1819)和高鹗(1763-1815)用木活字排印了
《红楼梦》, 是为程甲本, 从此开创了作品广泛流传的新时代。遗憾的是, 他们把
前八十回原有的批语悉数删除了, 说明他们对脂批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 对评点
也缺少热情。然而, 此后的情形或许大出他们的意料之外, 据程甲本重刻的本子几
乎都带有评点。现知最早的评点刻印本是嘉庆16年(1811)东观阁重刊的《新增批评
绣像红楼梦》。之后, 各种评点本纷纷亮相, 南北评家各逞思智, 形成了一股《红
楼》评点的热潮, 评点者达数十人之多。其中, 尤以王希廉( 生卒年不详, 约生活
于嘉庆、道光、咸丰年间, 1796-1861)、张新之(生卒年不详, 生活于嘉道两朝,
1796-1850) 、姚燮(1805-1864)三家最富盛名。他们的评本一版再版, 可见当时深
受读者欢迎的程度。可以说, 当时形成「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
热烈接受局面乃至诱出「红学」这一学科称谓都与评点家的推波助澜有很大关联。
冯其庸(- )曾说「红学史上的评点派从时间上说他们延续了将近二百年。从数量
上说他们留下了大量作品可以说有清一代的红学是评点
3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4
派的红学。」2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评点派就没有红学的早期发展。

3.评点派对红学的贡献
早期评点派, 广义地说还应当包括题红派、序跋派和评着派。他们的批评内容相当
广泛, 涉及作者生平、家世、时代, 作品版本、思想及艺术的主要方面。这些, 仅
就史料价值而言, 也是现代红学的发展基础。相比之下, 狭义评点派, 即附丽于《
红楼梦》正文的评批圈点, 主要贡献在于对小说文本的诠释, 尤其是对作品艺术特
点的阐发。事实上, 现代红学中的文学批评派, 包括开山人物王国维
(1877-1927) 和吴宓(1894-1978), 正是沿着这条路径走下来的。我们现在较多地
注意他们融会新知的一面, 对其继承传统的一面有所忽略。其实, 王国维所不满的
主要是走火入魔的索隐派, 对评点派并无明显恶感; 至于吴宓, 评点家的气息就更
浓一些了。胡适(1891-1962) 、俞平伯(1900-1990)新红学派之兴起, 提倡实证,
不分良莠地将评点派与索隐派一起贬为虚妄之谈, 才使前者身价大跌。但俞平伯对
文艺批评有浓厚兴趣, 对评点派也就多了几分宽容, 到了晚年甚至对青年时代的孟
浪还进行了忏悔。民国年间(1911-1949)另一位红学家王伯
2 冯其庸(1924- ): 〈重议评点派〉, 《红楼梦学刊》第1辑(1987年2月), 页27

4
沆(王瀣, 1884-1944) 穷24年之功致力于《红楼》评点, 成绩斐然, 显示了这一批
评方式的活力。到了「文革」(1966-1976)以后, 人们痛感正常的文学批评荒疏已
久, 迫切需要温故而纳新, 于是「细读本文」、「回归文本」的呼声不绝于耳。在
这种情况下, 评点派被重新「发现」就是势在必然的了。可知, 从一定意义上说,
 评点派是现代红学发展的基础。


二、《红楼》评点的学术基础与现状
1. 《红楼》评点的学术品格
评点的学术价值取决于评点者的个人修养, 也取决于评点的动机和策略。论者或将
古代小说评点分为三种类型, 即「书商型」、「文人型」、「综合型」3, 有一定
道理。「书商型」评点的动机在于招徕读者, 一般假借名人壮大声势, 批语则粗浅
率滥, 价值较低。「文人型」评点重在发抒性灵, 自赏自乐, 当评点者的感悟能力
较强时, 会道出精辟透彻的见解。「综合型」的评点并不完全排斥商业目的, 也比
较注意调动文士的激情, 而以对读者实施导读为旨归, 学术价值
谭帆(1959- ):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之类型〉, 《文学遗产》第4 期(1999年),
 页79-91 。
5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6
较高。早期评点派主要不是以学术研究为归趋, 却能具有相当可观的学术价值, 原
因在于评点这种方法的独特性。文学研究的第一步就是文本阅读, 继而才是文本诠
释。倘若没有读懂研究对象, 诠释便是不可靠的, 则其它一切研究就都成了空中楼
阁。因此, 尤其是对《红楼梦》这种容量浩繁、辞旨隐微的作品来说, 「细读本文
」是对研究者最基本的要求。另外, 任何时代都需要对文学经典进行重新诠释。通
过学者的创造性诠释以及广大读者的积极接受, 经典才能够焕发生机, 与时俱新。
因此, 经典文本的诠释是永无穷尽的。然而, 我们却不能以此为借口对经典进行任
意的主观发挥, 因为随心所欲的诠释势必造成曲解, 甚至会摧毁一部经典。「文革
」中的「评红」运动就是曲解经典的显例。为了避免曲解及误解经典, 提倡「回归
文本」是非常必要的。所谓「回归文本」, 我们理解, 就是追寻作者的创作本意,
 亦称「文本原旨」, 这是最具有学术可靠性的释义类型, 是合乎学术研究的求真
精神的; 更何况, 成功的原旨诠释总能够阐发作者「欲辨已忘」之言, 也是具有创
造性的。评点的独特性在于, 它对评点者有一种显而易见的拘牵, 使后者不能够过
分远离文本, 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原旨诠释为归趋,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细
读本文」的实现。《红楼》早期评点派的实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这也正是它具
有相当学术价值的主要原因。
6

2. 《红楼》评点的理论基础
毋庸讳言, 现在仍有人对评点心存偏见。这主要是由于与现代形态的学术论著相比
, 评点看起来支离破碎, 浅尝辄止, 难以构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这不能说全
无道理, 但多半是囿于上个世纪初文化激进派的成见, 也疏于历史的关照, 因而是
缺乏理论上的合理性的。从历史的角度看, 中国现代的文化变迁过于急遽, 长期以
来, 人们对西方文化的接受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传统事物的继承热情。于是, 评点也
像许多其它传统文化因子一样, 在尚未经历现代化洗礼之前, 就被早早宣判了死刑
。从逻辑上说, 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 缺陷正是某一方法所赖以形成特
点的组成部分。其实, 现代形态的论著, 其学术贡献并非必定多于谈言微中的评点
式文字。钱锺书(1910-1998)曾说: 「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
的推排销蚀, 在整体上都垮塌了, 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
去时效。..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脱离了系统
而遗留的片段思想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段思想, 两者同样是零碎的。眼里只有
长篇大论, 瞧不起片言只语, 甚至陶醉于数量, 重视废话一吨, 轻视微言一克, 那
是浅薄庸俗的看
7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8
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4。可见, 即便评点是零碎的, 也同样能够做出不
俗的学术贡献。换一个角度看, 这未尝不是它在方法上的优势。正因为零碎, 它就
更灵活, 更生动, 更细致, 更凝练, 既有「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的亲切感,
 又具「鞭皮出血, 掴掌见痕」的直截性。当它被赋予现代学术品格之后, 也同样
能够自成格局, 系统严密, 变成锋利的思想解剖刀, 形成敏锐的艺术穿透力。总之
, 现代的《红楼》评点, 应当既不同于早期的「书商型」和「文人型」评点, 也不
完全等同于早期「综合型」评点, 应是具有现代学术品格的「学者型」评点。

3. 《红楼》评点的现状
由于文化观念的转变, 红学界一些学者不仅早已开始重新肯定早期评点派的重要贡
献, 而且也开始意识到新评点的必要性。例如, 两位资深红学家就不约而同地就此
发出了呼吁。冯其庸说: 「我敢断言, 现在如果有哪一位红学大家, 他确实具有很
高的鉴赏力和很高的文字功夫, 他对《红楼梦》具备了评批的条件, 如果能由他来
评批一部《红楼梦》, 那末, 这部《红楼梦》肯定会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5。周
汝昌(1918-
)
4 钱锺书(1910-1998): 〈读《拉奥孔》〉, 《七缀集》(香港: 天地图书
有限公司, 1990), 页35-36 。5 冯其庸: 〈重议评点派〉页32。
8
则说: 「在高等学府, 听一位名师讲授《红楼梦》, 那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大享受,
 他的心得、体会、欣赏、领悟..都非一般读者所能预想, 一聆讲说, 真是开心益
智, 养慧移情。可惜这种享受或福分, 并非人人可有, 而这一课程若不求指引, 全
凭『自学』, 那是困难重重、崎岖步步的。如今却有一个『妙法』, 可以代替课堂
受业, 可以闭户自修--却获得同样的享受福分。」他说: 「我指的就是读一部好的
评点本」6。他们一个强调新评点的学术性, 一个提倡新评点的导读性, 都是颇有
见地的。1995年同时有两部新评点本问世, 一部《红楼梦评点》出自王蒙(1934-
), 由漓江出版社印行; 一部《新评新校红楼梦》出自梁归智(1949- ), 由山西古
籍出版社出版。王评本笔调活泼风趣, 善于借题发挥, 深得冯其庸的欣赏7。梁评
完全等同于早期「综合型」评点, 应是具有现代学术品格的「学者型」评点。

3. 《红楼》评点的现状
由于文化观念的转变, 红学界一些学者不仅早已开始重新肯定早期评点派的重要贡
献, 而且也开始意识到新评点的必要性。例如, 两位资深红学家就不约而同地就此
发出了呼吁。冯其庸说: 「我敢断言, 现在如果有哪一位红学大家, 他确实具有很
高的鉴赏力和很高的文字功夫, 他对《红楼梦》具备了评批的条件, 如果能由他来
评批一部《红楼梦》, 那末, 这部《红楼梦》肯定会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5。周
汝昌(1918-
)
4 钱锺书(1910-1998): 〈读《拉奥孔》〉, 《七缀集》(香港: 天地图书
有限公司, 1990), 页35-36 。5 冯其庸: 〈重议评点派〉页32。
8
则说: 「在高等学府, 听一位名师讲授《红楼梦》, 那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大享受,
 他的心得、体会、欣赏、领悟..都非一般读者所能预想, 一聆讲说, 真是开心益
智, 养慧移情。可惜这种享受或福分, 并非人人可有, 而这一课程若不求指引, 全
凭『自学』, 那是困难重重、崎岖步步的。如今却有一个『妙法』, 可以代替课堂
受业, 可以闭户自修--却获得同样的享受福分。」他说: 「我指的就是读一部好的
评点本」6。他们一个强调新评点的学术性, 一个提倡新评点的导读性, 都是颇有
见地的。1995年同时有两部新评点本问世, 一部《红楼梦评点》出自王蒙(1934-
), 由漓江出版社印行; 一部《新评新校红楼梦》出自梁归智(1949- ), 由山西古
籍出版社出版。王评本笔调活泼风趣, 善于借题发挥, 深得冯其庸的欣赏7。梁评
本注重原作的整体性和文化性, 有哲学思辩意味, 颇受周汝昌的赞誉。前引周文即
因梁评本而发。可知社会是需要并欢迎新评点本的。
6 周汝昌(1918-
): 〈《红楼梦》新评点本〉, 《红楼》第3期(1998), 页62。7 冯其庸: 〈快读《
红楼梦》王蒙评〉, 《红楼梦学刊》第4辑(1995年8月), 页4-28 。
9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10


三、《红楼》新评点的实践原则
鉴于《红楼》新评点是学术发展的需要, 我们也尝试着进行了这一工作。
以下结合前五回拙批, 讨论新评点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体例应务求完备, 探索评点的系统性
评点派过去常遭诟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系统性不强, 反映在体例上则是各行其是,
 章法淆乱。如圈点此有彼无, 回评或置回前或放回后或前后互见。批于稿本上常
用侧批、眉批, 刻本则多用双行小字夹批。或仅有夹批而无回评, 或相反。同一个
本子其回评往往繁简不一, 甚至多有缺漏。现在来看, 这些问题有的是评点的特殊
性造成的, 有的可以改良, 有的则是可以避免的。依照有话须长、无话宜短的原则
, 对批语的繁简不必强求一律, 但应尽量避免畸轻畸重。眉批、侧批本是草拟于稿
本上的批语形式, 有很强的随意性, 现在似不宜采用。因此, 现在可以保留的形式
当是夹批和回评。夹批主要针对字句和段落, 长可数百字, 短可三言两语。当然,
 批语的内容也应体现系统性原则。如小说第二回「冷子兴演说宁国府」, 说贾府
「如今生齿日繁, 事务日盛, 主仆上下, 安富尊荣者尽多, 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
用排场费用, 又不能
10
将就省俭, 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尽倒, 内囊却也尽上来了」8云云, 我们拟夹批评
之曰: 「此从『日用省俭』说贾府败象, 谓其大者『恣意奢华』, 小亦『不能省俭
』, 此乃贯串贾府生活始终。五十五回凤姐、六十二回黛玉、七十三回林之孝、一
百六回贾政、一百七回贾母, 主仆上下, 都曾有『出多进少』、『不知省俭』之叹
。」《红楼梦》的主要线索之一, 是贾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像此类关乎全局的地方
, 应随处点明, 并要联系内容, 前后贯通, 揭明隐线。也就是说, 作品是浑融一体
的, 评点也要一气贯通。
至于总评, 置于回后似比放在回前更妥当些。采用回后总评, 意在对全回进行总结
, 概括阐明本回的思想艺术特点, 揭示本回内容在全书中的地位及其与前后回之间
的内在联系。这样既可以引导读者回味刚刚阅读的故事, 也能够强化评点的系统性
。兹摘引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回评数则为例, 以窥一
斑:
回目下句戏用「葫芦僧」、「葫芦案」字样,既点明葫芦僧曾居之葫芦庙又含有糊
里胡涂之意,语意双关故作调侃恰如甲戌一则眉批所云:「略一解颐略一叹世。」且
看命案所涉之人辗转勾
8       曹雪芹(1715?-1763?): 《红楼梦》(张俊等《红楼梦校注本》, 北京: 中华书
局, 1999), 卷2, 页27。
11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12
联关系微妙。犯案人薛蟠出身「四大家族」之一薛家是贾王二府姻亲而雨村「复职
」又仗二府之力。受害之人一为英莲乃雨村昔日「大恩人」甄士隐之女一为冯渊为
小乡宦之子。知情者门子系士隐近邻雨村「故人」。审案人即夤缘新任应天府尹贾
雨村。一命案也纠合多少人事关系绾结多少人情世故写来清清白白一丝不漏。
此回题面文字在写宝钗与宝玉相聚之由。上回已叙明黛玉丧母贾母惜孤接其入府二
玉所以会合。此回借葫芦案为引线带出宝钗写其随母进京依傍荣府转转牵合二宝遂
得相会。甲戌眉批曰: 「盖宝钗一家不得不细写者。若另起头绪则文字死板故仍只
借雨村一人穿插出阿呆兄人命一事..撰成半回。」文章深层之义则在透过葫芦一案
展示「末世」之世途情态。甲戌「凡例」声言: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庚辰首回
亦云:《石头记》一书并无「伤时骂世」之旨。然通书首宗命案其首尾曲直本自了
了并不胡涂不难勘断。而雨村在得知案情隐秘后则违心行事,「徇私枉法胡乱判断
了此案」以为进身之阶。一桩人命官司豪强之横行仕路之趋炎吏治之窳败,一派世
况尽隐其间。故甲戌夹批针对「凡例」所
12
云批曰: 「可谓此书不敢干涉廊庙者即此等处也,莫谓写之不到。」
此回叙事以葫芦案为主线分作三层。一、二两段为一层续承上回以黛玉为过脉带写
李纨来历引出薛氏一家导入本回正题自三段起,至充发门子止为一层了结葫芦案夹
叙英莲一向行踪补明前文由「当下言不着雨村」起至回末为一层详述薛家投倚贾府
缘由王府回末总评曰:「看他写一宝钗之来先以英莲事逼其进京及以舅氏官出惟姨
可倚转转相逼来。」如此之写,「步步收缩步步生发」如水泻地串纳无痕。
黛玉、宝钗均为通书之主但二人家世根基、出身来历则不相同。两人如何与宝玉聚
合章法亦有别。二玉之相会描绘入微何等排场何等光景。而此回写宝姑娘入府情景
则多用侧笔,写得极其简括极其闲淡至若二宝如何见面如何接谈更一字未及。张其
信《红楼梦偶评》以为此用「双笔」「对待写也」是「画家阴阳笔法」,而非「宝
玉与黛玉情深而与宝钗情淡」故也。至第八回「识金锁」、「认通灵」始详写宝玉
与宝钗之「缘」之「合」是笔有繁简、画有阴阳也。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14
除夹批、回评之外, 我们并拟在书前设一篇幅较长的「前言」, 对《红楼梦》作综
合性的论述。另外, 拟设简要校勘、注释和图示, 以涵盖评点所不便涉及的内容。
这样, 前言、夹批、回评、注释、校勘及图示, 彼此勾联, 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有
机的整体, 希望可以解决系统性方面的问题。平心而论, 早期评点派也并不是完全
忽视系统性的, 只是做得不够而已。我们现在应当借鉴现代论著的经验, 在旧评点
原有的基础上, 更上一层楼。亦即展其所长, 补其所短, 使《红楼》评点焕发生机


2. 批语应力求细致, 发挥评点的方法优势
评点这一方法, 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细读本文」, 因而特别有助于原旨诠释。这
一点前文已有所讨论。这里要强调的是, 我们应当欣然接受文本的拘牵, 因为它不
是对研究者的心智束缚, 而是激发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触媒, 能够促成评者与
作者超越时空的对话。既然是在从事学术研究, 首先就要埋头「细读本文」, 意即
《红楼梦》首回所谓「细玩」文意, 深得「趣味」。拙批于此略有阐发, 云: 「『
细玩』二字注意, 此乃提醒读者, 读是书当深切体味之, 不可囫囵读过。『趣味』
二字, 意同六朝人锺嵘《诗品》所云之『滋味』, 原指诗之『指事造形, 穷情写物
, 最为详切』者也。小说独标此义, 当自雪芹《红楼》始。
13 14

二十三回黛玉听《牡丹亭》戏文, 领略『其中趣味』,『细嚼』『如花美眷, 似水
流年』八字『滋味』, 不觉『心痛神驰』。二十四回庚辰批云: 『看官闭目熟思,
 方知趣味。』是知读书也, 需『细玩』, 应『细嚼』, 当『熟思』, 方知其『味
』。」对《红楼》评点来说, 「细读」的表现就是细密的思考和周延的表述。比如
小说第四回从黛玉视角写王夫人与凤姐极简略的一问一答, 似乎了无深意。我们则
以为颇堪「细玩」, 拟夹批云:
王夫人问「月钱」似是家常「闲话」细玩则别有意焉。阅后文十一、十六、三十六
、三十九、七十二等回屡屡写及凤姐迟发月银放债盘利,引起「抱怨」。王夫人当
已风闻此事如置若罔闻,有失荣府当家人职任倘若究诘又恐伤内侄女情面。有此轻
轻一问既显自己身分又有暗示凤姐不可造次行事之意。再者凤姐一生有三欲也即权
欲、贪欲、情欲。上文写其形容写其口锋写其情致未及其欲念此借「月钱」事一点
其贪欲。是知有此一问前后摇映直伏后文。甲戌于此句下批云「不见后文不见此笔
之妙。」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也。
凤姐答语「放完了」一句答王夫人所问答之迅捷似有做贼心虚之嫌。且看三十六回
王夫
15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16
人亦问「月例」凤姐忙作解释然甫一转身即便发作扬言「要干几件刻薄事」。以此
证之可知此处王夫人所问绝非无由凤姐所答亦非实情。下句借找缎子事迅疾一转摆
脱窘境并推说是王夫人「记错了」。机变乃尔令人可畏。
类似这种地方, 最能体现《红楼梦》「无一字闲文闲笔」的特点, 评点者有责任静
心「细玩」, 表而述之, 与读者共同提高欣赏口味。「细读本文」的另一个好处,
 就是能够发现问题, 提供研究线索。比如, 针对小说第四回有关薛蟠年龄的叙述,
 拟作夹批曰:
薛蟠年龄诸本歧出。按上文「表字文起」下,甲戌本有「年方十有五岁」一语庚辰
本作「五岁」,蒙府本作「年方一十七岁」。甲辰及程本均删此语。细审各本庚辰
显有脱漏而如甲戌则宝钗小蟠两岁是年应为十三岁。按时为红之七年至二十二回即
红之十三年钗当为十九岁矣然贾府则为其过十五岁生日前后相舛。如依宝玉年龄为
基点断之则红七年宝玉七岁钗大两岁应为九岁与二十二回相合。如是则本回写薛蟠
应为十一岁然则十余岁孩童便要买丫头作妾又似违常理也。
16
《红楼梦新证》以为「小两岁」云云是「口语不定之辞」非指「小二岁」也。
表面看来, 《红楼梦》「所写岁时节序, 年龄大小」, 前后相合, 「井然不紊」9,
 但实际情况并非总是如此乐观, 其中错讹淆乱之处不少。当我们将各种本子互勘
时, 问题就会更为明显。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目前红学界还未达成共识。
我们以为, 这很可能是揭示《红楼梦》成书过程之真相的一个有效突破口。上引批
语表明, 曹雪芹在「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的过程中, 似乎对人物年龄做了较大的
调整, 宝玉、宝钗等青年男女的调整趋势是少年化。这个问题十分复杂, 长期困扰
着红学界, 这里也不便展开讨论。评点并不是解答此类学术难题的最佳工具, 但它
却是揭示问题各项细节的有效手段之一。矛盾揭示得越充分, 就越有可能找到解决
矛盾的方法。而且有些矛盾有可能在被揭示的过程中不解而自解。这就是「细读本
文」的魅力, 是体现《红楼》评点的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周汝昌: 《红楼梦新证》(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页212。
17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18

3. 总结红学成果, 推动学术发展
《红楼》新评点应适应时代的发展, 既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需求, 又要遵守学术
规范, 使评点能够雅俗共赏, 使红学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评点承担
一部分总结红学成果的责任, 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学术进步。现仅举拙评首回一则
夹批为例。批云:
甲戌本、庚辰本第十三回有署名梅溪眉批一条,两者当为一人。然究竟为谁?胡适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以为或即雪芹之弟棠村。吴恩裕《早期抄本石头记批语试
解》以为即孔继涵孔子六十九代孙。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则以为「也许」是脂砚
斋另一化名。三说均难成定论。○ 《风月宝鉴》乃《红楼》又一异名。甲戌眉批
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其旨在「戒妄动风月之情」。
或谓另有一《石头记》原稿,乃「石兄」所作《红楼》一书即雪芹将《风月宝鉴》
与《石头记》两部旧稿糅合而成。今人杜春耕力主此说。俞平伯、周绍良、吴世昌
等曾从《红楼》中分离出诸多应属《风月宝鉴》旧稿之「风月故事」。
18
有关梅溪和《风月宝鉴》的问题, 历来为红学界所关心。尤其是后者, 曾惹出多起
笔墨官司, 目前尚在热烈讨论中。批语撮述其主要的学术观点, 于读者或许不无帮
助。当然, 新评点不应仅仅满足于这一学术层面, 最好能够有所发明, 有所发现。
不过, 我们深知, 红学进步到今天, 要提出几点值得向方家讨教的新观点, 不是件
周汝昌: 《红楼梦新证》(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页212。
17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18

3. 总结红学成果, 推动学术发展
《红楼》新评点应适应时代的发展, 既要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需求, 又要遵守学术
规范, 使评点能够雅俗共赏, 使红学在普及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这就要求评点承担
一部分总结红学成果的责任, 在更高的起点上推动学术进步。现仅举拙评首回一则
夹批为例。批云:
甲戌本、庚辰本第十三回有署名梅溪眉批一条,两者当为一人。然究竟为谁?胡适
《考证红楼梦的新材料》以为或即雪芹之弟棠村。吴恩裕《早期抄本石头记批语试
解》以为即孔继涵孔子六十九代孙。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则以为「也许」是脂砚
斋另一化名。三说均难成定论。○ 《风月宝鉴》乃《红楼》又一异名。甲戌眉批
云「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其旨在「戒妄动风月之情」。
或谓另有一《石头记》原稿,乃「石兄」所作《红楼》一书即雪芹将《风月宝鉴》
与《石头记》两部旧稿糅合而成。今人杜春耕力主此说。俞平伯、周绍良、吴世昌
等曾从《红楼》中分离出诸多应属《风月宝鉴》旧稿之「风月故事」。
18
有关梅溪和《风月宝鉴》的问题, 历来为红学界所关心。尤其是后者, 曾惹出多起
笔墨官司, 目前尚在热烈讨论中。批语撮述其主要的学术观点, 于读者或许不无帮
助。当然, 新评点不应仅仅满足于这一学术层面, 最好能够有所发明, 有所发现。
不过, 我们深知, 红学进步到今天, 要提出几点值得向方家讨教的新观点, 不是件
4. 妥善处理继承与借鉴的关系
提高新评点的学术素质发扬已有的评点成绩, 扬弃其糟粕, 本是红学研究题中应有
之义, 也是新评点的学术基础。在所有古代小说名著中, 《红楼》评点的遗产是最
丰富的; 尤其是, 其中还包括作者亲友的批评, 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雪芹的思
想意识与审美情趣。如果我们在原旨诠释时完全无视它们的存在, 试图从头做起,
 那是很遗憾的, 也不合学术规范。现代的《红楼》评点应当兼顾学术的积累、传
播与推进,
20
即以科学的人文研究为旨归。有鉴于此, 我们比较重视对旧评点成果的总结和吸收
。如小说首回, 一僧一道称英莲为「有命无运, 累及爹娘之物」, 拟夹批云:
「有命无运」一语, 为英莲一生断语。此不惟英莲一人也, 亦总括诸钗; 又非仅指
闺阁中人也, 多少志士仁人, 亦遭此数。甲戌眉批感叹: 「武侯之三分, 武穆之二
帝, 二贤之恨, 及今不尽, 况今之草芥乎。」于此可知作者「胸中悒郁」之深, 故
甲戌批又云: 「则知托言寓言之旨, 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
此批涉及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及他是否具有民族意识的问题, 红学家历来都极感兴趣
。这是一种原旨诠释, 事关紧要话题, 最易惹起争论, 故不得不谨慎从事。中国古
诗文历来有藉香草美人兴寄感慨的传统, 则《红楼梦》集中表现薄命女子的悲剧命
运, 显然具有超越「谈情」题旨的延伸意义。联系曹雪芹家世中的特殊变故, 说他
著书别有感慨也是合乎常情的。甲戌本眉批居然由一个薄命女的「有命无运」而联
想到历史上著名的悲剧英雄之「恨」, 思维之跳跃, 令人惊诧, 很值得注意。倘然
此语与曹雪芹的思想合拍, 无疑可以说明他确有较为强烈的民族意识, 因为诸葛亮
是象征?
21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22
雄, 具有明确的符号意义。曹雪芹先世为汉人, 在遭家变之后, 萌生出对汉民族的
某种认同感, 和对异族统治的某种敌意, 是有可能的。据余英时(1930- ) 考证,
 此批很可能是敦敏(1729-?)、敦诚(1734-1791) 兄弟所为, 他们(敦诚的可能性
较大)是在「为阿济格有大功而遭赐死抱愤懑不平」10, 可备一说。无论如何, 这
种大幅跳跃式的思维联系是今人难以意想所及的, 又是特别具有启发性的。像这样
的旧批语, 理应在新评点中有所继承; 若予舍弃, 诚为遗珠。当然, 旧评点中的某
些糟粕, 又是必须扬弃的。像张新之那样处处攀扯儒家经典, 把《红楼梦》解读为
一部「演性理之书」, 附会牵强, 没有保留价值。除了评点以外, 我国其它形式的
传统文论也是丰富的理论宝藏, 应当为我所用, 这是不言而喻的。
《红楼》新评点也应当注意吸收消化国外的文艺理论, 以增加现代气息。实事求是
地讲, 西方文论确有其新颖别致的一面, 能够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所谓「东海西海
, 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 道数未裂」11, 从大的方面说, 东西方的人心与文心总是
相通的。就《红楼》评点而言, 我们也不必以这一传统方法的特殊性为借口来拒绝
引入西方理论。同时也应看到, 西方的
10 余英时(1930- ): 〈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文字因缘〉, 《海外红学
论集》(胡文彬、周雷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页340。11 钱锺书: 《
谈艺录》, 中华书局, 1984 年, 页1。
22
创新理论五花的思想合拍, 无疑可以说明他确有较为强烈的民族意识, 因为诸葛亮
是象征正统的「汉」相, 岳飞则是著名的抗「金」英
21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22
雄, 具有明确的符号意义。曹雪芹先世为汉人, 在遭家变之后, 萌生出对汉民族的
某种认同感, 和对异族统治的某种敌意, 是有可能的。据余英时(1930- ) 考证,
 此批很可能是敦敏(1729-?)、敦诚(1734-1791) 兄弟所为, 他们(敦诚的可能性
较大)是在「为阿济格有大功而遭赐死抱愤懑不平」10, 可备一说。无论如何, 这
种大幅跳跃式的思维联系是今人难以意想所及的, 又是特别具有启发性的。像这样
的旧批语, 理应在新评点中有所继承; 若予舍弃, 诚为遗珠。当然, 旧评点中的某
些糟粕, 又是必须扬弃的。像张新之那样处处攀扯儒家经典, 把《红楼梦》解读为
一部「演性理之书」, 附会牵强, 没有保留价值。除了评点以外, 我国其它形式的
传统文论也是丰富的理论宝藏, 应当为我所用, 这是不言而喻的。
《红楼》新评点也应当注意吸收消化国外的文艺理论, 以增加现代气息。实事求是
地讲, 西方文论确有其新颖别致的一面, 能够给人以有益的启示。所谓「东海西海
, 心理攸同; 南学北学, 道数未裂」11, 从大的方面说, 东西方的人心与文心总是
相通的。就《红楼》评点而言, 我们也不必以这一传统方法的特殊性为借口来拒绝
引入西方理论。同时也应看到, 西方的
10 余英时(1930- ): 〈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文字因缘〉, 《海外红学
论集》(胡文彬、周雷编,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 页340。11 钱锺书: 《
谈艺录》, 中华书局, 1984 年, 页1。
22
创新理论五花八门, 颇多轩轾, 甚至同一派别内部也常有自相矛盾的情形。这就需
要我们用心鉴别, 有所取舍。即使对那些确实可以借鉴的理论, 至少也要避免评语
, 由幻境导入人世, 叙述重在现实。卷末雨村草庵一梦, 归结《红楼》。甄贾二人
亦有将神话与现实联结之叙述功用。(第一回夹批)
此「穿红着绿」丫头, 与上文宁府「华冠丽服」之人, 相映成文, 皆黛玉眼中所见
, 何其雅正。与六回刘老老一进荣府见门前几个「挺胸迭肚」之人不同, 关合黛玉
、老老各自身分。(第三回夹批)
以上写英莲遭际、冯渊冤死, 甲戌批称之为「一首薄命叹」。此段故事, 由门子口
中补出, 穿插于顺时叙述中, 首尾完整, 行文如绘, 即所谓「故事性之人物叙事」
也。后文如十五回老尼说张金哥事、四十八回平儿说石呆子事、七十八回政老说林
四娘事, 同一叙事法。(第四回夹批)
24
这些批语是否达到了化盐于水的境界, 我们并无自信; 若读者尚无金屑迷眼的感觉
, 则幸矣。此外, 可资借鉴的国外理论还有很多, 这里不一一讨论。我们希望, 《
红楼》评点能够沟通古今文心, 融会中西理论, 为构建现代中国的小说批评话语系
统, 做出一份贡献。


四、结语
以上断想, 拉杂道来, 只围绕着一个中心, 即希望学界同仁进一步认识旧评点派,
 同时积极致力于「学者型」的《红楼》新评点, 使红学研究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从而推动学术的繁荣进步。从事新评点, 我们自知并非合适人选, 勉为其难, 不过
是想效引玉之砖, 探其路径。我们深信, 在不久的将来, 必将有无愧于时代的《红
楼》新评本问世。
, 由幻境导入人世, 叙述重在现实。卷末雨村草庵一梦, 归结《红楼》。甄贾二人
亦有将神话与现实联结之叙述功用。(第一回夹批)
此「穿红着绿」丫头, 与上文宁府「华冠丽服」之人, 相映成文, 皆黛玉眼中所见
, 何其雅正。与六回刘老老一进荣府见门前几个「挺胸迭肚」之人不同, 关合黛玉
、老老各自身分。(第三回夹批)
以上写英莲遭际、冯渊冤死, 甲戌批称之为「一首薄命叹」。此段故事, 由门子口
中补出, 穿插于顺时叙述中, 首尾完整, 行文如绘, 即所谓「故事性之人物叙事」
也。后文如十五回老尼说张金哥事、四十八回平儿说石呆子事、七十八回政老说林
四娘事, 同一叙事法。(第四回夹批)
24
这些批语是否达到了化盐于水的境界, 我们并无自信; 若读者尚无金屑迷眼的感觉
, 则幸矣。此外, 可资借鉴的国外理论还有很多, 这里不一一讨论。我们希望, 《
红楼》评点能够沟通古今文心, 融会中西理论, 为构建现代中国的小说批评话语系
统, 做出一份贡献。


四、结语
以上断想, 拉杂道来, 只围绕着一个中心, 即希望学界同仁进一步认识旧评点派,
 同时积极致力于「学者型」的《红楼》新评点, 使红学研究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从而推动学术的繁荣进步。从事新评点, 我们自知并非合适人选, 勉为其难, 不过
是想效引玉之砖, 探其路径。我们深信, 在不久的将来, 必将有无愧于时代的《红
楼》新评本问世。
~~~~~~~~~~


参考文献目录
  CHEN 陈庆浩: 《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 北京: 中
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7 。
. 明清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4.27-28).               ZHANG.J_26
  FENG
冯其庸: 〈重议评点派〉, 《红楼梦学刊》, 第1辑(1987 年2月), 页1-32 。
--, 〈快读《红楼梦》王蒙评〉, 《红楼梦学刊》, 第4辑(1995 年11月), 页
4-28。
  LI
李洪岩: 〈钱锺书与陈寅恪〉, 《钱锺书评论》(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6), 卷1, 页62-99 。
  QIAN
钱锺书: 《七缀集》, 香港: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90 。
--, 《谈艺录》, 北京: 中华书局, 1984 。
  TAN
谭帆: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之类型〉, 《文学遗产》, 第4 期(1999年), 页
79-91 。
  YU
余英时: 〈敦敏、敦诚与曹雪芹的文字因缘〉(胡文彬、周雷编《海外红学论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页330-353 。
  ZHANG
张俊等: 《红楼梦校注本》,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
  ZHOU
周汝昌: 〈《红楼梦》新评点本〉, 《红楼》, 第3期(1998年), 页62-63 。
--, 《红楼梦新证》,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6 。

--
         ¤ ╭⌒╮ ╭⌒⌒╮
          ╱◥██◣ ╭ ╭ ⌒⌒╮梦里的家园
         ︱田︱田田| ╰----------------------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