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cu (井蛙), 信区: honglou
标  题: 关于钗黛人生理念的探索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un Jan  4 20:37:09 2004), 站内信件

作者:labournk   http://www.peopledaily.com.c
  在红楼的诸多矛盾之中,钗黛之争是一个为几乎所有读者关注的焦点。我们且
抛却由续书“鸠占鹊巢”带来的对宝钗人格的偏见,仅从八十回原著中人物的言行
风范来品评二者在为人处世上的差异,并借此观照她们灵魂深处的价值趋向,或可
有所收益。
  作为一个入世的,积极生活的人,宝钗对于人情世故是非常清醒的。这一方面
来自于她自幼博览群书,杂学旁收,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她作为豪门贵女,对自己家
族和前途命运的冷静思考。因着这样超越年龄的成熟,她在处事上表现出一种近乎
完美的豁达和圆融,有时甚至令人叹为观止。对湘云的体贴,对袭人的敬重,对熙
凤的理解,对黛玉的关爱,无处不见其细致。及至厚待下人,不责小过;尊重贾环
,一视同仁——为人的公正宽弘亦颇可赞赏。凭心而论,蘅芜清香带来的柔和而温
润的美感,是很令人沉醉的。
  许多人对宝钗的不满在于她藏愚守拙以趋利避害——再妥当的事情掺进了利益
的计算,总让人有很不舒服的感觉。但是别忘了,我们生存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利
害关系的集合,各种善行与道德的背后,大多潜藏着有意无意的利益的考虑。看看
《论语》就知道,孔子以“君子”和“小人”作为道德上两个对立的抽象群体,他
鼓励人们去实践“君子”这样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而方法则是告诉大家,做一个
君子会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为政以德,譬若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在求善的意向中已经深深的暴露出人的功利本质。所以宝钗的行为没有什么可指责
的:在这样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代里,这是一
个理智的人的生存本能,是一个少女对自己、对家族最负责任的做法。那些斥宝钗
为“闺中禄蠹”的自命清高者,又有几个人敢拍拍胸脯说自己的生活只为理想,不
计名誉和利益呢?

  与宝钗相比,黛玉的真性真情意味着一种超然,一种可以唤醒我们心灵深处从
保藏着的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和期待——这或者是所有人心房之中最温馨柔软,也是
最为脆弱怕光的部分。因为理想往往被嘲笑为幼稚甚至痴呆,在现实中遭受两三次
这样的尴尬挫折,我们就学会了把儿时的彩色梦幻深埋在心底。对于林黛玉而言,
纯洁宁静的大观园虽然可以保护她真挚而高贵的人格,却无法保护她未来的前途命
运。对真爱的渴望和对木石姻缘的期待,注定了她无法不被世俗人情羁绊——贾宝
玉的妻子不仅仅是贾宝玉的妻子,还是贾母的孙媳,贾政夫妇的儿媳,贾府的宝二
奶奶。当一己的命运与诸多人物的利害相关联时,对世俗的嗤然和冷淡也就意味着
将自己的祸福死生悬于人手。黛玉自己或许也明白,指望贾母的宠爱和宝玉的知音
就能玉成连理,这是一种荒诞而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但是,像她这样一个“偷得
梨蕊三分白,借来梅花一缕魂”的冰雪女子,是决不会媚俗以求自保的。这现实和
理想之间的矛盾让她没有办法不痛彻心扉——葬花吟的缠绵,题帕诗的怅惘,柳絮
词的哀怨,从中不难看出黛玉内心的无助和困惑。
  是的,在人生的分岔口上,她既已选择了“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的高绝出尘,就不得不面对命运刻薄的嘴脸。高标见嫉,红颜遭妒,她反抗的方
式也只有滴不完的珍珠,抛不尽的红豆——这却又给长舌妇人提供了更多的把柄。
柳本多愁,何禁骤雨?在现实的霜风凄紧之中,她,一个沉醉于理想化的爱情与人
生的梦幻之中的孑然行者,最终成了大观园的匆匆过客。“淡极始知花更艳”——
宝钗的谨严肃身终于可以“不争而得”;“愁多焉得玉无痕”,只消那一滴泪珠的
刻痕,便足以让这个冰雪雕琢的魂灵融化无形。三生石上的木石前盟,因不能清醒
的认识世情,投入世情而“心事终虚化”,徒然泣叹“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
陇中,卿何命薄”,不亦谬乎?

  钗黛在现实的抉择中截然两立的态度,可以看作面对功利性的社会人生,在价
值取向上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醉”与“醒”的矛盾——一个执著
于理想和情操的人格,往往会忽视自我与社会复杂的决定关系而在生活中缺乏必要
的圆融变通,对自身的伤害也就在所难免。佛家视执著为一种痴迷,我想也有这方
面的原因。
  但是,如果追究到人的生存的意义,则二者孰醉孰醒,仍待商榷。海德格尔将
“存在”界定为人自省自知而步入有意识的亲在,这时候人可以清醒的感知到自己
的存在,从而通过思考“人”“存在”的价值提升心灵的境界。反过来,当人沉浸
在“日常事务”的繁琐喧嚣中时,他的思维就化作别人存在的投影,结果是迷失了
自我的意识,背离亲在而陷于“存在的沉沦”。从这个角度讲,许多所谓的现实的
幸福如口腹之餍、情欲之欢,其实都是将感官刺激从内在愉悦中剥离出来的干瘪的
果实。更甚或,成为一个虚妄的符号,一种赖以炫耀的资本。曾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笛卡尔云:“我思故我在”,皆可看作对人生功利性的质疑,进而试图从
道德上或智慧上深究至灵魂的极境。
  这正是人类理性的伟大之处。尽管蝇营狗苟占据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但只要
有一两朵骄傲而高贵的灵魂之花,就可以证明人这样一种生物生存的独特价值。在
功利的混沌中衍生出对“美”的不懈的求索,不管这求索的终极是否是一种无奈的
悲剧,仅仅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就足以惊心动魄了。所以引导人们通过自律来实现
更高层次的追求的人,如佛陀、孔子、耶稣、穆罕默德,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圣人
,原因或者就在于他们用自己的信念,点醒在红尘中沉沦迷惑的芸芸众生。

  而用生命为代价去实现“美”的追求的勇敢者,比起那些委婉生存以获取现世
幸福的人,的确更容易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保存下来自己的精神火种。我想这样
的例子大概是不胜枚举的。简而言之,同为亡国之君,刘禅因乐不思蜀得以保全首
领,李后主却为“一江春水向东流”而遭鸩杀,但千秋之下,优劣评定一目了然。
因此对于宝钗和黛玉,之所以多数红迷心仪后者,就是因为她的生存信念已经超然
于现实的祸福,实现“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真诚的存在。她的生命正因为在理想的
境界中升华,而避免了沉沦在庸庸碌碌的“幸福”之中。
   因此黛玉和宝钗的悲剧就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用自我的燃烧来抗争命运
的无情和不公,诚如泰戈尔诗云“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她无怨无
悔的坦然的死亡,更像是一种对命运的反讽,《芙蓉女儿耒》中的颂歌,庶几可看
作作者对这样一种高贵的精神发自内心的赞美;而宝钗的悲剧在于她用心的经营世
务,到头来却发现不过是在命运的涡流中无谓挣扎。“青春已大守空闺”“悔教夫
婿觅封侯”,她的令人羡赏的圆融通达,换来的是精神上的沉沦和厌酷,是“展不
开的眉头,挨不完的更漏”,是残生里无尽的等待和茫然。

  我们通常说黛玉和宝钗都是封建桎梏的牺牲品,其实我觉得她们同样也是命运
的如刀秋风摧落的寒花。面对这恸哭今古,令万艳同悲的无情力量,我们更不能断
定,宝钗的玲珑,究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还是一种一叶障目的自以为是。这令我
联想到罗丹一座著名的雕塑《青铜时代》:一个健硕的青年独立在混沌的黑暗中,
他只手插入头发,另一只手艰难的伸出,似要攀援什么,又似要把什么东西推开。
这青年人的站姿略显疲惫,松弛而无力的小腿肌肉似已无法支撑身躯,然而从膝盖
以上,肌肉逐渐绷紧,内在的力量若同无可遏制的浪潮在他的躯干和上肢中澎湃,
在胸部以上,坚实的肩膀撑起略成后仰的头部,微微张开的眼睛和仿佛在颤抖的嘴
唇表现出一个在迷朦与无知中渐渐觉醒的精神——这就是青铜时代,一个人点燃自
我的理性精神,从而与禽兽分道扬镳的时代。这一尊伟大的雕塑从灵魂层面将“觉
醒”所包含的人文意义展示给观众,由此更坚定了我对林黛玉人生信念的理解和认
同。她的觉醒,不仅是对人生悲剧本质的认识,也不仅是对心灵最高层次交通的追
求,更重要的是,她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美”的存在、毁灭和永恒的延续。而
在《青铜时代》中表现的觉醒的力量,不也能够在林黛玉的花样年华中找到相似的
轨迹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或许是红楼人物中与作者最为接近的一个。


--
         ¤ ╭⌒╮ ╭⌒⌒╮
          ╱◥██◣ ╭ ╭ ⌒⌒╮梦里的家园
         ︱田︱田田| ╰----------------------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235.3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