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fengche (dafengche), 信区: honglou
标  题: 周如昌评八十回“宝钗”之我见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ul  3 10:46:44 2006), 站内

    我没有经常光顾我们的bbs,因此也不曾得知,我们的文学天地,还有这样一方讨论红
学的沃土,真是难能可贵。且不要说现代社会不是一个文学盛行的社会,即使文学在小范围
内还刮着不大不小的风,那也大多仅限于所谓的“流行文学”,至于古典文学,特别是经历
了将近一个世纪被人们反复系统研究的《红楼梦》(真正进入科学体系的研究),就更加不
被许多文学爱好者予以重视了。且不要说文学爱好者,当今时下,许多研究古代文学的教授
,都普遍认为,在当下看古典小说实在不及几十年前来得有味儿。也正是随着人们对红学的
兴趣逐渐淡漠,近几年来红学界也不断提出“复兴”的口号,因此新解《红楼梦》借助电视
的手段,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的确是好现象,然而,我们在欣赏所谓“大家”观点
的同时,如果能结合自己的欣赏,发表一些真知拙见,那就更好了,这虽然有些初生牛犊的
意思,但毕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呼声,是我们向往新“红学”的呼声,它代表了红学的希
望之火,代表了红学的后继之道,因此,即使我们提出的观点与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有不
尽相同之处,我想也是可以得到谅解的,毕竟学术的天空从来就应该是没有禁忌的。
      发了一大堆的“感慨”,似乎有些偏题了。下面我发表一下对周如昌先生评八十回后
“宝钗”的看法。众所周知,周先生是继胡适之先生之后,红学界考据学研究方面的又一大
家。人们曾经评价周先生是只重视“考据”不重视“文本”的研究者,我们从上面的那篇文
章(那篇文章我不知道引自何处,暂且将他作为周先生的观点)中,不难看出事实上,周如
昌先生是非常重视文本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学规律的,他不仅引用了庚辰本的脂批,而且从原
文出发,例如举贾政哀叹不祥的诗迷,推断后八十回宝玉与宝钗的命运及爱情婚姻状况,这
是很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之处就在于,他始终没有脱离文本给读者营造的那个艺术世界,
从人物个性的角度去深掘小说中蕴含的可能性走向,这就与许多人脱离文本的“胡吹烂侃”
大相径庭了。
      我在钦佩周先生的同时,还想提出一些不同意见,也仅供大家参考。假使小说中后八
十回宝钗与宝玉的爱情状况,诚如周先生所说“总无缘”的话,那也只能是表示二人的性情
品格在某种程度上不甚相投,或者由于宝玉出于对黛玉的思念无法割舍,致使二人不得真正
“以心相许”,但为何提出要以“名义夫妻自处,同室异居,个保清洁”,还美其名曰“只
有敬重,而无轻薄狎昵之心”。此中做法在中国“士大夫”阶层是很有一些市场的,然而我
认为却是断没有进步意义的,是从精神上摧残女性的另一种可鄙做法,无论你有什么冠冕堂
皇的理由加以解释。也许周先生认为这种做法是真正体现封建制度对家长制婚姻的摧残的一
种表现,事实是,结合当时的历史状况,宝玉与宝钗也不可能有第二条路可走。我的感觉则
不然,如果说曹雪芹真正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就应该能够在遵循当时历史客观条件的基
础上,写出超越常轨,更具划时代意义的小说情节来,只有这样《红楼梦》的价值才能更加
深远。
      我的设想是如此,当宝玉宝钗二人结婚的当晚黛玉死去后,宝玉闻之黛玉的死讯异常
悲痛,甚至感到黛玉的死与自己的这场婚姻不无关联,而毅然离家出家。
      小说中不无这样的暗示:当黛玉混说:“假如我死了哪?”宝玉不加思索地就说:“
那我就出家当和尚去。”我认为此处宝玉的不加思索,并非是一时的激动之举,而是经过了
长时期的思考的。小说后八十回如果在抄家之前安排宝玉的离家出走,的确是许多人不能理
解的,但我认为同样是合理的,既然贾宝玉自命为“颂红”“惜红”之人,就不应该用封建
礼教的婚姻牢笼再去变相迫害和自己没有爱情的宝钗,况且,小说的末尾宝玉的出家也是许
多人认可的曹的本意,因此我认为把他离家出家的时间提前,不仅体现出人物的个性,而且
更能反映出曹雪芹艺术的魄力和更加恒久的魅力。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61.141.186.77]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