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maggiemaggie (风淡淡), 信区: honglou
标  题: 我找到的那扇门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Wed Sep 12 15:47:08 2007), 站内

2003.7


  忽然一个问题缠住大脑:《红楼梦》到底是怎么写成的?期间作者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
程?翻来翻去,试图找到答案;这一下翻到了第5回。

  这一回的内容就是交代交代这本书的最终结局。实际上这在很多小说中是非常忌讳的:
早早预知了结局,让人没兴趣看下去了呢。

  可实际上红楼梦不怕这个:它的整部书的推动力不是靠的悬念。(它的内部张力决定了
它的整体趋势是下滑的,寥落到骨头里的,长期的小虫所蛀——在文中可以体现为家长里短
,大小私事,——经年累月到了最终便是呼啦拉的大厦倾,摧枯拉朽一败涂地。)

  那难道非提前交代结局不可吗?不是这样了。
  看那警幻提醒宝玉:“若不先阅其稿,后听其歌,翻成嚼蜡矣。”说毕,回头命小丫鬟
取了《红楼梦》原稿来,递与宝玉。宝玉接来,一面目视其文,一面耳聆其歌曰...
  那说到这里就明白了,曹雪芹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他这部奇书,没兴趣读下去呀!因此上
就先半吐半露的先跟你说了:你看看她们这些人富贵一场,恨爱一生,最后不过都这么着了
啊!这就是我要给你们讲的故事呢。作者就是这么吸引并讲解着让读者看下去呢。

  那曹雪芹他具体要讲些什么故事?要我们读者来看什么?判词里统统说了:12钗苦乐悲
欢;富贵场上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再试图理解得直接清楚一些,那就是,如作者自己所言: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曹雪芹写这书的最初初衷,就是要写个“情”字儿:都只为风月
情浓。这是他最早的著书意图。那写着写着就发现,要写情字,就得写写情侣,也就是些痴
男怨女。那要写这些个痴男怨女,就得给他们活动的空间与场景。那就得写到候门,红楼,
那就是贾府。作为作者,他避不开这么个逻辑路子。

  那好吧,整部书就得从贾府写起。
  具体怎么个写法?不能直截了当来一句:话说这金陵城中有一处大户人家…..作者自己
嘲弄够了历来老套的言情小说,他如何能够这么俗不可耐呢?
  那就要想办法找点人事来和贾府发生点联系,作为开篇的线索。
  还是看作者自己的说法吧:第6回: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
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
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
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你道这一家姓甚名谁,有与荣府有
甚瓜葛?且听细说:
  看看,作者很是知道该如何组织他手头以及脑海里的材料呢.

  那么具体的他是怎么找出合适的线索并组织材料的呢?充当开篇线索的这人是谁?
  这人不止一个呢。――先是贾雨村,林黛玉;接着是薛蟠,薛宝钗;然后是刘姥姥。
  雨村是最早被派去与贾府发生联系的--
  石头<作者自喻>出来,故事开头. 扯到石头与一僧一道,以及士隐。士隐与雨村有所交
情;雨村给贾家的侄女儿当家庭教师,还要护送她去贾家;雨村发迹,断葫芦案,扯上贾薛二
家,引出宝钗;
  好吧,等到把黛玉、宝钗都送进贾府,那”怀金悼玉”的故事,就可以上演了。
  (实际上作者一定要长长久久的把他们留下来,比方说写黛玉父母双亡,比方说宝钗家她
哥哥自从到了贾府就”可以放意畅怀,因此遂将移居之念渐渐打灭了”.)
  姥姥呢,她去贾府打了回秋风.借她的眼写的贾府自然又是另一种层面。
  于是几经周折,曹雪芹的笔端终于从石头说话开始,一路探触到了贾府,荣府.这部怀金
悼玉的红楼一梦,就此上演了.

  王安忆说,她看小说的时候总要去找一扇门,这扇门打开,整个故事的走向就豁然开朗了
.不记得她说她找到的门是什么,我觉得我找到了我的那扇门。


Btw1:
这个书写了许多年.那么最初的写作动机可能渐渐就变了.

最初的人生体验和想宣泄的,可能不过是对情的困惑与挚爱.但随着年岁增长,经历人世沧桑
,对人对世界都会有诸多感慨--就象刘姥姥的形象,我想他最初一定不会浓墨去写的.还有乌
进孝的插曲,也当是人到中年之后的阅历.--于是不经意间,作者就写尽了人间万相,教人感慨
.

以上这些基本都是由于我自己亦写过小说,因此不由自主就会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猜测,判
断. 大致如此吧。


Btw2:
从我自己写小说的经验以及对文字的感觉来看:

整个故事向下的基调,当是作者自己人生观与阅历以及性格所致。是他本身的状态决定的。


另外它的文字写成,有先有后。比如第一回,当是比较靠后的时间写成的。——作者已经写
了很多文字了,他希望把这些材料整理成整体,要一个提纲携领的好开头。

比较起来,前面有几回都是后来写的。突出的是第6回,刘姥姥那一回。作者完全从刘姥姥
的视角观看贾府,彻底入戏,是很娴熟的写作技巧。

第8回宝玉宝钗比通灵,当是作者早年间写的,文字比较不如后来老道,能感到作者冷眼旁观
的视角。比如说宝钗 “见到周瑞家的,脸上堆出笑来”,这个,太露骨了,很不大家。和
他后来的文风还是比较有距离的。另外这一回的风格还是相当的通俗香艳的,和整个红楼梦
的格调,有出入。

也难免整个故事时有矛盾的感觉。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FROM: 192.168.31.15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