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Noco (最后的馒头), 信区: sanguo
标  题: 转载:黄权的无奈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Jul 20 09:50:32 2007), 站内

后汉三国时期,各种政治势力在华夏大地纵横、驰骋。他们时而相互利用、和平相处,
时而勾心斗角、兵戎相见。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剧烈的动荡之中。在这场长达百年的混乱
中,不少能人志士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这个巨大的政治旋涡,并在这个旋涡中四处飘零,
沉浮难料,只能是随波逐流,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本文的主角------黄权,就是其中
的一位。

   一

  黄权(?---公元240年),字公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早年事迹不详。
仅仅是在《三国志?黄权传》中记载:“少为郡吏,州牧刘璋召为主簿”。主簿,是东汉
三国时期中央和州郡长官所属属官,专门负责文书簿籍、掌管印鉴,是个文职官员。是
州的属吏,高于功曹书佐,而低于别驾。这个职务,虽然不能证明黄权在刘璋手下很受
重用,但至少可以说明黄权在益州还是有一定声望的。在益州面临外有曹操、张鲁的侵
犯、内有“庞羲、李异等,皆恃功骄豪,欲有外意”的情况下,以张松、法正为首的一
派益州地方势力积极酝酿迎接刘备入川,借此推翻刘璋的统治。而此刻身为主簿虽然没
有意识到张松、法正等人的别有用心,但是却一眼看出了刘备入川的巨大危险性。他向
刘璋建议说:左将军刘备以骁勇闻名于世,现在把他请到益州,如果把他当作部曲来对
待,他肯定会不满;如果把他当成贵宾来接待,那么,一国不容二主。如果客人安如泰
山,则主人就会危如累卵。不如关闭边界,以等待时局安定。”(原文见《三国志?黄权
传》、《后汉书?刘焉传》及《资治通鉴》)。但是刘璋不但没有听从黄权的劝谏,还将
他“出权为广汉长”,这无疑是将黄权降职。但是后来形式的发展果然不出黄权所料,
刘备入川后不久,反戈一击,同刘璋展开了益州争斗战。刘璋连战连败,但即便是这样
,刘璋也没有想起黄权这位忠心的臣子,更谈不上让黄权在危难时期为自己出谋划策,
最后只能是将大好的河山拱手相让。而黄权面对“郡县望风景附”的局面,在广汉据城
坚守,直到刘璋投降之后,他才奉命投降刘备。裴松之在《三国志?黄权传》注引中引用
徐众的话评论:“(黄)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武王下车,封比干
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对黄权的忠义赞赏不已


  不过,对于黄权的投降,也有人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清人王夫之在《读通鉴论
》中就说:“黄权、王累、严颜、刘巴之欲拒先主也,智在一曲而不可谓智,忠在一曲
而不可谓忠。奚以明其然也?……料先主之必见夺以为智,知其一曲而不知其大全也,
非智也。”笔者认为王夫之的说法未免有点苛刻,没有必要扣上这么一顶大帽子。一则
黄权已经为刘璋战斗到最后一刻,算是尽了做臣子的职责;二来自古以来就有“良臣择
主而事”之说,面对刘璋这个“暗弱”的主子,实在也没有什么辅佐的必要。所谓“智
在一曲而不可谓智,忠在一曲而不可谓忠”实在有些欠公允。

  刘备占领益州之后,一方面任用自己的旧部担任益州要职,“诸葛亮为股肱,法正
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见《三国志?先主传
》);另一方面对以前刘璋的部下也是进行了提拔和使用,“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
璋之所授用也,吴壹、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
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同上)。对于黄权,授予黄
权偏将军一职。徐众对这个职务的任命显得有些不平:“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
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见《三国志?黄权传》注引)。其实,
笔者以为徐众有点大惊小怪了。毕竟黄权是在一个小小县令的位置上被刘备提拔到偏将
军的职务上的,这个任命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从后来的事实分析,黄权对这个职位似
乎也是比较满意的。要不然他就会象刘巴一样“自以归附非素,惧见猜嫌,恭默守静,
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见《三国志?刘巴传》)。不久,黄权就在汉中争夺战中为刘
备出谋划策,大显身手了。

汉中争夺战开始后,面对曹操的强大压力,黄权向刘备建议:“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
,此为割蜀之股臂也。”黄权清醒地意识到汉中对于刘备的重要性。在黄权的积极建议
下,刘备任命黄权为护军,迎战张鲁。这时,张鲁已经返回南郑县,向北投降曹操。黄
权随即击败了杜濩、朴胡,取得了战斗的胜利。陈寿在《三国志?黄权传》评价说:“破
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权本谋也。”黄权,在汉中之战中为蜀汉政权的建
立和巩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刘备自立汉中王时,黄权被提升为治中从事一职,这也是
刘备对黄权在汉中之战中的优异表现的一种奖励。田余庆先生认为黄权“于蜀于魏都说
不上有甚么建树”(见《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蜀史四题”),笔者认为亦是有违史
实的。单单从汉中之战中黄权的表现来看,其能力和作用都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后人
大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法正、黄忠的身上,而忽略了黄权的历史功绩而已。

  刘备称帝不久,马上倾举国之兵讨伐东吴,这是一个已经被当时及后世一致判定的
错误决定。但是在当时的蜀汉政权,公开向刘备表达不同意见的却仅有寥寥几人。黄权
便是其中的一个。黄权说:“吴军勇猛善战,加上我们水军顺长江东下,前进易,后退
难。请陛下让我为前锋,向敌人发动攻击,陛下应该在后方坐镇。”(原文见《三国志
?黄权传》及《资治通鉴》)。在这番话里,黄权不仅含蓄地说出了对于刘备东征这个错
误决定的担心,同时还在战术上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但是此时的刘备已经是铁了心
进攻东吴,没有采纳黄权的意见。不过刘备却做出了一个容易被后人忽略的决定。《三
国志?黄权传》及《资治通鉴》中皆记载:刘备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很简单,虽然刘备对黄权的意见不予接受,但是对黄权的军事能
力还是非常放心的,所以才委以重任,督江北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权在刘备心
目中的分量和黄权的出色能力。

   三

  夷陵之战最终毫无悬念地以刘备的惨败而告终,刘备败退永安,而黄权却因为“在
江北,道绝,不得还,八月,率其众来降(曹魏)”(见《资治通鉴》)。对于黄权的
投降,刘备曾经由衷地说出这样一句话:“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对于这句话,后
世意见不一,但是却都认为是刘备从心里觉得对不起黄权,所以在有关官吏请示刘备是
否逮捕黄权的妻子、儿女时,刘备才会网开一面,不予追究。裴松之就认为:“汉武用
虚罔之言,灭李陵之家,刘主拒宪司所执,宥黄权之室,二主得失县邈远矣。诗云‘乐
只君子,保艾尔后’,其刘主之谓也。”

  对于黄权的投降,曹丕也是显得非常高兴。《三国志?文帝纪》注引《魏略》中还记
载:“帝置酒设乐,引见于承光殿。权、合等人人前自陈,帝为论说军旅成败去就之分
,诸将无不喜悦。赐权金帛、车马、衣裘、帷帐、妻妾,下及偏裨皆有差。拜权为侍中
镇南将军,封列侯,即日召使骖乘;及封史合等四十二人皆为列侯,为将军郎将百余人
。”从这个记载看,似乎黄权一定是在曹丕面前尽显奉承之能事,才博得如此礼遇。但
事实却并非如此。《三国志?黄权传》中说:“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 你舍
弃叛逆,效仿忠顺,是在效法陈平、韩信脱离项羽,投奔汉高祖的故事吧?这句话明显
是给黄权一个下台阶。这时候的黄权原本可以顺着曹丕的话,说上一段慷慨激昂的献媚
之语,以博得曹丕的欢心,来换取高官厚禄。但是黄权却出人意料地回答道:“臣过受
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
!” 我以前受刘备的厚待和信任,现在兵败,既不能降吴,又因道路不通而无法回蜀,
只好归顺了陛下。更何况败军之将,能保住一条性命已是万幸,哪里还敢奢谈效法古人
呢!这话虽然是由衷之言,但还是有点不合时宜的。不过,曹丕对黄权的梗直还是非常
欣赏的,也没有怪罪黄权,而是拜黄权为侍中、镇南将军,封列侯,委以重任。

  黄权降曹以后,由于自己的突出能力,不断得到曹魏政权的重用。先是担任侍中、
镇南将军、育阳侯,后来领益州刺史。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黄权又升至车骑将军,仪
同三司。黄权没有因为自己的降将身份而受到排斥。当时有消息说黄权的家属被刘备杀
害,曹丕诏令发丧,黄权则认为刘备一定不会这样做,坚持不发丧,后来证实黄权果然
没有错。刘备去世的消息穿到曹魏后,魏臣纷纷向文帝道贺,惟独黄权没有任何表示。
曹丕知道黄权的心意,只是同黄权开了一个玩笑,也丝毫没有怪罪的意思。

  司马懿对黄权也是非常器重。他在写给诸葛亮的信中曾经称赞黄权是个豪爽之士。
景初四年(公元240年),黄权去世,谥为“景侯”。

   黄权在曹魏之时,官运亨通,施展了自己在蜀汉政权没有来得及施展的才能。但是
黄权也有自己无奈的地方,那就是自己的两个孩子天各一方。其子之一的黄邕在曹魏继
承了黄权的爵位,成了魏国的大臣;另一个留在蜀汉的孩子黄崇,被培养成了自己所效
忠的曹魏政权的死敌,后来担任尚书郎,在绵竹之战中同诸葛瞻父子一起战死疆场。一
对父子、兄弟最终成为了敌人,这不能不说是个乱世的悲哀吧。

   四

  对于黄权这样一个背主之臣,历史对他的评价多数是抱着一种称赞的态度。三国时
人对他的评价很高。杨戏在《蜀汉辅臣赞》中称赞黄权:“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
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对黄权的能力表示赞
赏,同时对他的不幸表示同情;陈寿则认为黄权“弘雅思量”。除陈寿外,很多史料中
都曾提到黄权。

  《魏书》云:“降顺之人,验之古今,未有不由危逼者。故黄权无路归款,列地封
侯。”

  《周书》中说:“黄权归魏,良史称其盛烈。事有变通,今其则也 。”

  田余庆先生则认为:“黄权不同于孟达,不是恃才好术者流,降魏后仍是不苟且,
无反覆,始终不易其性,得事君之体。这是古代众多史家褒奖他的原因。” (见《秦汉
魏晋史探微》一书)。

如何看待这个人物呢?笔者浅见:黄权虽属贰臣,但却辱不失节,可亲可敬。但是,虽
然得到当时及后世的称赞,在他的内心之中只能留下两个字:无奈。出仕为官,偏偏遇
上暗弱之刘璋,难伸壮志,此无奈一也;得刘备重用,本想建功立业,谁知壮志未酬,
走投无路,只能委身于魏,此无奈二也;虽得志于魏,但非本意,口中还不忘蜀汉旧人
(《三国志?黄权传》中司马懿致诸葛亮信中曰:“每坐起叹述足下(诸葛亮),不去口
实。”),此无奈三也;虽有二子,不但不能共叙天伦,反倒成了敌人,此无奈四也。
实在是可悲可叹!


--

※ 修改:·Noco 于 Jul 20 09:51:02 修改本文·[FROM: 202.192.159.41]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02.192.159.4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