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OT (是时候好好做人啦), 信区: sanguo
标  题: “借荆州”质疑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Sep 10 11:38:03 2007), 站内

发信人: cccx (raccoon), 信区: Sanguo
标  题: “借荆州”质疑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Sat Jun  9 11:58:57 2001)

转载自以下URL:
http://xf-www.hb.cninfo.net/sanguo/lvyou/mingcheng/bdzj/lkq/2.html

                                  "借荆州"质疑
                                      刘克勤
    从建安十四年到二十四年,荆州底盘一直为刘表集团所占据,前后十年。但无论史书
、文学作品、戏曲,都在沿袭一个错误的说法,即把刘备的据荆州说成为借荆州。这就是
所谓的借荆州之说。一个"借" 字,歪曲了历史,颠倒了黑白。一千七百余年,人们津津乐
道,反复传诵,"借荆州"之说似乎成了铁的事实。
    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对于这个误会,我们是不是该打上一个问号呢?
                                  荆州之争由来已久
    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三国之争的战略要地。从刘备说,在未夺取蜀
地之前,荆州就是立身之地,更何况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集团所制订的战略决策
就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所以,荆州既是刘备的立身之地
,又是其北定中原的战略反攻更据地。对孙权来说,荆州一直是其垂涎三尺的大肥肉。
鲁肃第一次见孙权的献策就是"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
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可见,孙权并不想隅居江东,他想图天下,第一步就必须把荆
州拿下。从另一方面说,东吴如果不占据荆州,就很难立国。刘备驻守荆州,犹如西部
门户洞开,成了孙权的心腹之患。对于孙权来说,吴蜀联合抗曹的前提是夺取荆州。那
么曹操对荆州更是觊觎已久,只是北方未靖,无暇南征。建安十三年,全国形势出现较
大变化,北方基本平定,而南方的孙吴集团西图荆州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曹操深虑若荆
州为吴所有,则其势益难摇动,乃急派军出合肥以牵制孙权,使不得全力西进。并问计
荀彧,荀彧献取荆州策"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
意,荆州可一战而定。"
    赤壁之役,是孙刘曹争夺荆州的第一次总爆发。战后,荆州之土被瓜分为三部分。
刘备领有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南郡江东二县(枝江,很山),及临
江郡一部,孙权表刘备荆州牧,驻所公安。孙权占有南郡,江夏郡,及临江郡。曹操割
有南阳郡,并以南阳之南部、南郡之北部置襄阳郡,以南阳西部置南乡郡。这便是孙、
刘、曹争夺荆州之结果,由此,三国鼎立之势也便形成。
    赤壁之战的胜因,很大程度取决于孙刘的联合作战。但是,由于战后地盘瓜分的因
素,导致孙、刘之间的间隙,为孙、刘今后的荆不是该打上一个问号呢?
                                  荆州之争由来已久
    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是三国之争的战略要地。从刘备说,在未夺取蜀
地之前,荆州就是立身之地,更何况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集团所制订的战略决策
就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所以,荆州既是刘备的立身之地
,又是其北定中原的战略反攻更据地。对孙权来说,荆州一直是其垂涎三尺的大肥肉。
鲁肃第一次见孙权的献策就是"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
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可见,孙权并不想隅居江东,他想图天下,第一步就必须把荆
州拿下。从另一方面说,东吴如果不占据荆州,就很难立国。刘备驻守荆州,犹如西部
门户洞开,成了孙权的心腹之患。对于孙权来说,吴蜀联合抗曹的前提是夺取荆州。那
么曹操对荆州更是觊觎已久,只是北方未靖,无暇南征。建安十三年,全国形势出现较
大变化,北方基本平定,而南方的孙吴集团西图荆州的迹象越来越明显。曹操深虑若荆
州为吴所有,则其势益难摇动,乃急派军出合肥以牵制孙权,使不得全力西进。并问计
荀彧,荀彧献取荆州策"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
意,荆州可一战而定。"
    赤壁之役,是孙刘曹争夺荆州的第一次总爆发。战后,荆州之土被瓜分为三部分。
刘备领有南部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南郡江东二县(枝江,很山),及临
江郡一部,孙权表刘备荆州牧,驻所公安。孙权占有南郡,江夏郡,及临江郡。曹操割
有南阳郡,并以南阳之南部、南郡之北部置襄阳郡,以南阳西部置南乡郡。这便是孙、
刘、曹争夺荆州之结果,由此,三国鼎立之势也便形成。
    赤壁之战的胜因,很大程度取决于孙刘的联合作战。但是,由于战后地盘瓜分的因
素,导致孙、刘之间的间隙,为孙、刘今后的荆州之争埋下了伏笔。
    周瑜领南郡太守,刘备领荆州牧。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
又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
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
这是战后孙、刘间的第一次间隙。这个时期主张夺荆的代表人物是周瑜、甘宁等人。
    建安二十年,刘备定蜀。孙权借机派诸葛瑾索还荆州,遭到刘备的拒绝。孙权便遣
兵袭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鲁肃与关羽两军在益阳对峙。刘备惟恐荆州有失,自成
都急率兵至公安增援,孙权也亲临陆口督战。吴蜀大战有一触即发之势。后来因曹操克
汉中,刘备恐益州出问题,遂求和,孙权亦以曹操在汉中,欲乘机攻取合肥,乃至罢兵
,划湘水为界分治之。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其目的是控制荆州北部,同上庸、汉中等地连
接起来,在汉水一线构成一道屏障,巩固刘备集团在荆州的统治。关羽久围樊城不下,
便给了孙权可乘之机。孙权用吕蒙计,致书曹操乞降,以换取偷袭荆州。曹操亦因樊城
之围久不能解,乐于坐山观虎斗,便答应了孙权的要求。这样一来,关羽腹背受敌,兵
败麦城,荆州之地除襄樊仍为曹军占领外,大部分被孙权据有,三国荆州之争也暂告结
束。
                                  借荆州之说源于《江表传》
    《江表传》曰:"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公
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
郡。"
    这几句话,大概就是"借荆州"的总更源。《江表传》为吴人所作,多有偏颇之言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曾借孙盛之口批曰:"《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
之辞。"
    那么,《三国志》中为何又多次记载了"借荆州"之事呢?
    《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中均有记载:
    赤壁之战后,刘备去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周瑜劝孙权借机软禁刘备,并说:"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
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军争夺江南诸郡,鲁肃邀关羽相见,并指责关羽:"国家区
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
求三郡,又不从命。"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吕蒙时,对鲁肃有二长一短之评价:"后虽劝吾借玄徳
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然而,同在《三国志》中,《蜀书》、《魏书》的说法又有所不同: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表琦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
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庐江雷绪率部曲数万稽颡。琦病死,群
下推先生为荆州牧,治公安。"
    《三国志·诸葛亮传》:"曹军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生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
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三国志·关羽传》:"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
军,驻江北。"
    在《三国志》曹操传中亦有记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
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蜀书》、《魏书》均肯定刘备得荆州是"征""收"而来的,只字未提向孙权借
荆州之事。很显然,《蜀书》、《魏书》与《吴书》的记载前后不一致,那么,这是什
么原因呢?
    陈寿作《三国志》时,在晋武帝太康元年间,在此之前,魏吴两国都有官修的史书
,如《乌之战后,刘备去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
    周瑜劝孙权借机软禁刘备,并说:"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
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建安二十年,孙、刘两军争夺江南诸郡,鲁肃邀关羽相见,并指责关羽:"国家区
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
求三郡,又不从命。"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吕蒙时,对鲁肃有二长一短之评价:"后虽劝吾借玄徳
为陌生一些。很显然,他在作三《志》时,蜀魏第一手资料多些,而吴史借用的多些。
这就难免不加甄别,把吴人观点混杂在其间了。
    另外一个因素,陈寿作三《志》,以魏为正统,只要做到魏史不出纰漏,至于吴蜀
之争,孰是孰非,均是其次,写《吴书》时,照搬吴人观点,写《蜀书》时,参考蜀人
观点,并不校正,以至于以讹传讹,流传后世。
                                  为"借荆州"正名
    "借荆州"之说出自周瑜,鲁肃等人之口,记之《江表传》、《吴录》、《吴书》
志,尤以陈寿作三《志》,套用吴人观点,更使此说铁之又铁。
    然,"借荆州"是吴人强词夺理之说。
    何谓"借"?本我之物而假与他人也。建安十三年即赤壁之役前,东吴政权领有卢
江、豫章、鄱阳、庐陵、丹阳、会稽六郡,并无占有荆州半寸土地。当时荆州乃刘表辖
地。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南征,八月刘表卒,其子刘琮代,九月刘琮降曹,其后荆州
之土大部分被曹操占领。破曹后,刘备即表刘表之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当时,孙权并无
异议。刘琦不久病死,但刘琦部下皆推刘备为荆州牧。对此孙权也未提任何不同意见,
为了巩固抗曹统一战线,就在刘备领荆州牧后,反与刘备联姻,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
备。可见,荆州之土从来不为孙权所有,既不是你的,他人据之,何借之有呢?
    吴人坚持"借荆州"之说,还有一个观点:即吴强蜀弱,你刘备当时是来投靠我的
,是从属关系,战争的胜利果实只有我独享,给刘备的驻守之地,理应是施舍性的。比
如鲁肃与关羽的对话,就代表了这种观点:"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
   闹时缜ⅲ鳌⒄疟戎ā⒐蹋峭病#⒌牵捎诶贰⒃睦染窒扌裕?
不可能完全跳出原有史记的窠臼。尤其对吴史,他更容易犯照抄照搬的错误。
    陈寿是蜀人,蜀亡归依司马氏。比较起来他对蜀史、魏史相对较熟,而对吴史就较
,犹豫不决,是诸葛亮出使柴桑,舌战群儒,才坚定了与刘备联合抗曹的决心。所以,
当时就孙吴政权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及孙权个人心态,只求挡住曹操攻势,保住自身地
盘已心满意足矣,哪里会有占有荆州半寸之土的欲望呢?
    第二,破曹是孙刘联合作战的结果,谈不上谁依靠谁,更谈不上谁施舍谁。东吴当
时固然领有六郡,但投入的抗曹兵力微不足道。《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权大悦
,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领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吴主传中记载: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算来算去,东吴
投入兵力也就是三两万人吧。那么,刘备当时有多少兵力呢?按诸葛亮所说"今战士还
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琮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可见,孙、刘当时投入抗曹兵
力是不相上下的。曹操南下,固然有防止孙权占有荆州的意思,但曹操心目中真正的畏
惧的是刘备而不是孙权。刘备投吴时,魏国谋士以为孙权必杀刘备,唯有程昱说:"孙
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其后荆州
之土大部分被曹操占领。破曹后,刘备即表刘表之子刘琦为荆州刺史,当时,孙权并无
异议。刘琦不久病死,但刘琦部下皆推刘备为荆州牧。对此孙权也未提任何不同意见,
为了巩固抗曹统一战线,就在刘备领荆州牧后,反与刘备联姻,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
备。可见,荆州之土从来不为孙权所有,既不是你的,他人据之,何借之有呢?
    吴人坚持"借荆州"之说,还有一个观点:即吴强蜀弱,你刘备当时是来投靠我的
,是从属关系,战争的胜利果实只有我独享,给刘备的驻守之地,理应是施舍性的。比
如鲁肃与关羽的对话,就代表了这种观点:"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
    这个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孙吴当时面临曹操强大的压力,自身难保,谈不上比刘备强的问题。"是时
曹公新的表众, 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孙权面对众臣劝其降曹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算来算去,东吴
投入兵力也就是三两万人吧。那么,刘备当时有多少兵力呢?按诸葛亮所说"今战士还
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琮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可见,孙、刘当时投入抗曹兵
力是不相上下的。曹操南下,固然有防止孙权占有荆州的意思,但曹操心目中真正的畏
惧的是刘备而不是孙权。刘备投吴时,魏国谋士以为孙权必杀刘备,唯有程昱说:"孙
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
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所以,当曹操听说刘备
领荆州牧后,一时惊慌,竟把手中的笔掉在地上。
    第三,在破曹中,不存在独出吴力,而刘备坐享其成的问题。《江表传》所记载的
刘备"望江诸而怀后计",纯属无稽之谈,早已受到史学界批评,所以是不可信的。《
三国志》中多次记载均是"周瑜,程普······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
破之。"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
公,遇于赤壁","备与瑜等复共追。"可见,在当时大敌压境的形势下,孙、刘两军
都是倾力而出。后来的华容之役,几乎是刘备独家功劳;合围曹仁,又是?
    第三,在破曹中,不存在独出吴力,而刘备坐享其成的问题。《江表传》所记载的
刘备"望江诸而怀后计",纯属无稽之谈,早已受到史学界批评,所以是不可信的。《
三国志》中多次记载均是"周瑜,程普······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
破之。"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
公,遇于赤壁","备与瑜等复共追。"可见,在当时大敌压境的形势下,孙、刘两军
都是倾力而出。后来的华容之役,几乎是刘备独家功劳;合围曹仁,又是双方合力。凡
此种种,破曹和夺取荆州,并不是孙权一家之功,刘备至少出了一半的力吧!
    既不是借,亦不是施舍,所谓借荆州之说看来只能是捏造之说了。谎言被重复一千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算来算去,东吴
投入兵力也就是三两万人吧。那么,刘备当时有多少兵力呢?按诸葛亮所说"今战士还
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琮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可见,孙、刘当时投入抗曹兵
力是不相上下的。曹操南下,固然有防止孙权占有荆州的意思,但曹操心目中真正的畏
惧的是刘备而不是孙权。刘备投吴时,魏国谋士以为孙权必杀刘备,唯有程昱说:"孙
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
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所以,当曹操听说刘备
领荆州牧后,一时惊慌,竟把手中的笔掉在地上。
    第三,在破曹中,不存在独出吴力,而刘备坐享其成的问题。《江表传》所记载的
刘备"望江诸而怀后计",纯属无稽之谈,早已受到史学界批评,所以是不可信的。《
三国志》中多次记载均是"周瑜,程普······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
破之。"孙权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军退归。""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
公,遇于赤壁","备与瑜等复共追。"可见,在当时大敌压境的形势下,孙、刘两军
都是倾力而出。后来的华容之役,几乎是刘备独家功劳;合围曹仁,又是双方合力。凡
此种种,破曹和夺取荆州,并不是孙权一家之功,刘备至少出了一半的力吧!
    既不是借,亦不是施舍,所谓借荆州之说看来只能是捏造之说了。谎言被重复一千
遍,难道就能成为真理吗?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210.32.133.3]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03.14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