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F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 信区: sanguo
标  题: 【代wesily版友发】司马懿形象(一)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Jun 24 12:29:18 2008), 站内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历史题材长篇章回小说的压卷之作,塑造了众多丰满鲜
活、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这部乱世群雄的颂歌与悲歌中,有一个人物在前期几乎默默无
闻,在后期却站在了正义的对立面上,即使是在京剧脸谱中也是以白脸的反面形象出现
----他就是司马懿。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司马懿是狡诈多疑和老谋深算的代名词,而他又在
与诸葛亮的斗智中屡战屡败,几乎总是处于被动、防守的一方。其实,司马懿并非人们认为
的那样简单,他在当时政治、军事领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应也不能为人们所忽视。本文试
图以《三国演义》小说为主要依据,对司马懿这一人物形象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毋庸质疑,诸葛亮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倾注最大心血描绘的人物之一,在他的身上,
凝聚了作者心目中人格魅力与个人智慧最高度的统一。智者的智慧是在与智者的智慧较量中
体现出来的----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慧,作者设计了很多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衬托。通
常认为:发挥主要陪衬作用的,前期是周瑜和曹操,而后期就是司马懿。然而,通过对小说
中前后描写的对比不难发现,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认识和态度是与对曹操与周瑜截然不同的。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乘胜以大军八十三万屯于长江北岸,虎视江东六郡;在其
大军的威逼下,刘备弃樊城,仅剩万余人败退至夏口。就在这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诸葛亮
只身过江,先是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坚定了东吴抗曹的决心,既而在与周瑜既斗争又联合
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中联手抵御曹操----而在此期间,无论是“羽扇纶巾”、“英姿勃发
”的周瑜还是久经战阵、深通韬略的曹操,他们的一举一动无不尽在诸葛亮的预料之内。周
旋于南北两军的最高军事统帅之间,孔明先生颇有易如反掌、手到擒来的轻松与潇洒;赤壁
战后,诸葛亮利用曹操与周瑜混战之机坐收渔利,兵不血刃的夺取了战略要地南郡、荆州、
襄阳,随后南征零陵、武陵、桂阳、长沙,以微乎其微的代价占据整个汉上九郡;在此之后
,无论是三气周瑜还是巧取汉中,诸葛亮都能游戏自如、游刃有余的轻松取胜;惟有在与司
马懿交手之时,却是另外一种情况:

当听到司马懿提督雍、凉兵马时,“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
: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曹睿驾回洛阳。却说细作探知此事
,报入川中。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
,吾有何忧!’”

“太傅钟繇奏曰:‘凡为将者,智过于人,则能制人。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臣量
曹真虽久用兵,非诸葛亮对手。臣以全家良贱,保举一人,可退蜀兵。未知圣意准否?’睿
曰:‘卿乃大老元臣,有何贤士,可退蜀兵,早召来与朕分忧。’钟繇奏曰:‘向者,诸葛
亮欲兴师犯境,但惧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长驱大进。今若复用之,则亮
自退矣。’睿问何人。繇曰:‘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也。’”

听到魏主曹睿诏司马懿复职时,“孔明大惊。参军马谡曰:‘量曹睿何足道!若来长安,可
就而擒之。丞相何故惊讶?’孔明曰:‘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
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
。’”

纵观《三国演义》全书,能让诸葛亮产生如此反应者,司马懿是绝无仅有的。当年刘备“军
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兵微将寡,曹操统百万之众追于后,孙权据长江之险阻于前,诸
葛亮尚且谈笑自若,轻松以对;而数十年后,他举兵三、四十万伐魏,与司马懿交锋时,却
时时处心积虑,全力以赴,仍对其颇有顾忌,“不敢有丝毫松懈”。最终六出祁山而不胜,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司马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能够得到诸葛亮的如此垂青和
重视呢?

一.早期:蓄华敛芳,偶露峥嵘

司马懿出身官宦世家,“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从小就表现出非凡
的才干。而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尤其是曹操当权时期,司马懿出现的次数屈指可数,这是有
其内在原因的。

首先,从司马懿最初的性格取向来说,他并不十分赞成曹操那种挟天子而纵横天下的行径,
“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以至于在曹操慕其名想把他收罗帐下的时候,他假扮患“风
痹”之症作为推辞的理由,并且还以“坚卧不动”的高超演技骗过了曹操派去深夜刺探虚实
的人。然而同智谋与势力同样显赫的曹操相抗衡毕竟是很困难的----曹操做了丞相之后,再
次敦请司马懿出仕,而且还以“若复盘桓,便收之”相威胁,迫使他“惧而就职”。显而易
见,在这种完全被动的情况下,司马懿虽已加入到曹操阵营之中,却很难马上就发挥出其过
人的抱负与谋略。

其次,曹操既重才又忌才的双重性格指导下的用人思想决定了司马懿的才干不可能在早期淋
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司马懿深知:恃才傲物、功高盖主,在曹操面前抖机灵是不明智的;聪
明尽显于外的下场是可悲的----在这方面,弥衡、杨修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在曹操当权时
期,司马懿选择了蓄华敛芳的策略,在明哲全身的基础上进一步历练自己、完善自己,同时
等侯时机,蓄势待发。

再次,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整体情节发展来看,司马懿虽与曹操、周瑜同为衬托诸葛
亮的人物形象,但其活动的主要情节都设置在后期,因而不宜在前期出现的过多;同时司马
懿作为曹魏阵营的一员,如其聪明才智表现的过于突出,对于体现作者拥刘反曹的主题是不
利的。

综上所述,在小说前期,司马懿较少出场。曹操虽了解其才干,却没有让他去独当一面的执
行重要任务,而只是用之为主簿,以一个参谋人员的身份带在身边。究其原因,乃在于小说
后来借华歆之口说的一番话:“先时太祖武皇帝(曹操)尝谓臣曰: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
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

然而,司马懿毕竟是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因此作
者不得不在前期作些必要的描写,以给读者留下足够深刻的的印象,从而为其后期建立的丰
功伟业作出含蓄的预示和合理的铺垫。所以,司马懿虽在前期出场不多,但每次出现,都被
设置在一定的关键时刻,发挥与众不同的独特作用。

第一次是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统大军,收降张鲁,占据汉中、东川,时逢刘备刚刚从刘璋手
中夺取西川,自领益州牧,立足未稳。司马懿立即向曹操建议“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
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
也。”然而,司马懿的意见并未被仍然沉浸在胜利喜悦中的曹操所采纳,他感叹说“人苦不
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放弃了乘胜南下,挥师入蜀的良机。不久,刘备集团的势力在
西川得到巩固之后,乘机兴兵夺取了汉中和东川,这使曹操对自己当时怀着知足常乐的超然
心境做出的错误决定追悔不已。这里把司马懿直接与曹操相对照进行描写,更加突出了司马
懿的远见卓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于沔阳登坛受贺,进位汉中王。曹操闻讯大怒,准备起倾国之兵,再亲
往两川征讨,欲灭刘备而后快。而此时,司马懿在深入分析了蜀、吴之间外密内疏,因争夺
荆州“彼此俱有切齿之恨”的矛盾关系之后,建议曹操不必急于出兵,而是利用孙刘矛盾,
联吴击蜀:首先说服孙权攻荆州,刘备必发两川之兵回救,待其首尾不能相顾之时,再出兵
取汉川。司马懿的这一策略是有很深见地的:联合孙权共同攻打刘备,既能使刘备遭受重大
打击,又可以节省自己在兵力、财力和物资方面的投入,更为重要的是还将使孙刘反目,免
去了以倾国之兵入蜀作战时孙权与刘备联合,乘虚而入,使曹操首尾难顾,陷入两线作战危
险境地的后顾之忧,可谓事半功倍,一举三得。这一次,曹操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马上派
满宠出使东吴,果然得到孙权的积极响应。但是,刘备集团的荆州守将关羽高傲自大,轻视
江东诸将,缺乏对东吴与曹操联合发动战争的可能性的重视,也没有执行诸葛亮“北拒曹操
,东和孙权”的战略意图,与孙权的关系搞的极为紧张,最终使荆州陷于南北夹击的境地。


同年秋,关羽攻占襄阳,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又将曹军大将曹仁围困于樊城,“威
名大震,华夏皆惊”,曹操甚至考虑迁都以避其锋芒。就在这关键时刻,司马懿又发表了自
己独到的看法:“于禁等被水所淹,非战之故;于国家大计,本无所损。今孙、刘失好,云
长得志,孙权必不喜;大王可差使去东吴陈说利害,令孙权暗暗起兵蹑云长之后,许事平之
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孙权,则樊城之围自解矣。”司马懿的建议再一次得到采纳:按照与曹
操的约定,孙权乘关羽率大军南征之机,暗中集结兵力,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得手;而
此时,关羽已经陷于曹仁、徐晃两支部队的夹击之下,首尾难顾,荆襄九郡全部失陷;关羽
兵竭势穷,败走麦城,最终被孙权擒杀。

建安二十四年秋冬两季,发生在荆州、襄阳、樊城地区的这一系列战役,其意义是极为深远
的:此后,孙曹刘三大集团之间的势力格局和相互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蜀、吴之间的矛盾
因关羽被杀而趋向深化和尖锐,两年之后,刘备为报杀弟之仇,一意孤行,兴兵伐吴,被东
吴陆逊火烧联营七百余里,蜀国元气大伤,精锐力量几乎损失殆尽;同时,东吴的实力也遭
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从此,蜀、吴与曹魏的实力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显而易见,在次这关乎全局的事件中,司马懿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他洞察和分析不同
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的能力,以及基于这种关系而产生的政治联合和军事打击相结
合的战略思想,都使他明显的区别于曹操身边的其他谋士。他从中表现出的智慧、干练、冷
静和统领全局的魄力无疑是其自身非凡将才的一次预演。实际上,作品中显示出他联吴击蜀
的战略观点,已经把他与主张联孙抗曹的诸葛亮相抗衡,为以后诸葛、司马之间的正面交锋
埋下了伏笔。

总之,正如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所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
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
纵横四海。”对于司马懿而言,经过几十年“隐介藏形”和“潜伏”的历练,纵横四海的日
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二.中期(上):运筹帷幄,锋芒毕露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汉丞相、魏王曹操因头风病反复发作,于洛阳病逝.曹操病危时,召
司马懿与曹洪、陈群、贾诩等人同至榻前,嘱以后事。洪、群等皆是曹操心腹,可见此时,
曹操已经把司马懿当作自己的股肱之臣看待了。

然而,司马懿真正飞黄腾达、建功立业是在曹操死后、曹丕和曹睿当权时期。曹操进封魏王
之后,司马懿曾被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和当时身为王太子的曹丕关系非常密切,“每与大谋
,辄有奇策,为太子所信重”因而曹丕称帝后,司马懿迅速得到重用,历任丞相长史、督军
、御史中丞、侍中等要职,封向乡侯。

蜀汉章武三年夏,刘备伐吴,被陆逊火烧联营,大败而归,病逝于白帝城。曹丕欲乘蜀汉新
败、国中无主之机兴兵讨伐。司马懿献计,召集羌王轲比能取西平关;蛮王孟获攻益州、永
昌等四郡,以击西川之南;东吴孙权攻两川峡口,径取浦城;降将孟达攻汉中;魏将曹真出
阳平关取西川,五路大军,共五十万,五路并进,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
后可图”。不料诸葛亮技高一筹,洞察到联军虽然势大,却彼此不相统属,并不同心协力;
于是根据其不同弱点,各个击破,最终五路大军无功而返,蜀国转危为安。这就是小说中所
描写的“安居平五路”。

“安居平五路“是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在运筹帷幄上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司马懿的计策虽然
没有成功,但足以显现出他纵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设计能力。曹丕深知:此时曹魏阵营
内能与诸葛亮较量的,恐怕无人能出司马懿之右。这就更增加了他对司马懿的倚重。此外,
通过这次失败,也使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战略战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为以后必然出现在自己
与诸葛亮之间、更高层次的较量积累了经验。

魏黄初五年秋,文帝曹丕亲统水陆大军三十余万伐吴,临行前“封司马懿为尚书仆射,留在
许昌,凡国政大事,并皆听懿决断。”曹丕在位时的几次亲征,都命司马懿留守后方,“内
镇百姓,外供军资”,曹丕还曾下诏说“吾东(征东),抚军(司马懿)当总西事;吾西,
抚军当总东事。”足见其对司马懿的特殊信任和重用。

黄初七年夏,魏文帝曹丕病逝,十五岁的明帝曹睿即位。曹丕临终前召见曹真、陈群和司马
懿,托付后事,命其辅政。显而易见,此时的司马懿已经进入曹魏政权最高决策者的行列。



三.中期(下):祁山斗智,不败而胜

与曹丕在位时期主要镇居后方,调理内政不同,因为客观形势的变化,在曹睿当政时期,司
马懿开始走上战场,为主实施与蜀、吴之间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从而使司马懿的军事指挥
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由此也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精彩故事。

刘备死后,诸葛亮受其白帝托孤之恩,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先是结好孙权,免除外患;既
而亲率大军,直入南中,七擒孟获,平定蜀国后方。他所做的这一切,无非都是为实现刘备
“克复中原,重扶汉世“的遗愿所做的准备。内外俱平之后,诸葛亮就要开始着手准备出师
北伐了。而在曹魏方面,曹睿即位后,封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舞阳侯。又因司马懿上表乞
守雍、凉二州,故令其提督雍、凉等处兵马。二州临近汉中,这一明显针对蜀国的举措自然
引起诸葛亮的不安,他采用参军马谡的反间计,传言司马懿据重兵意欲谋反。曹睿登基不久
,“疑虑未决”,终于中计,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蜀汉建兴五年春,诸葛亮上《出师表》,率兵三十余万,出屯汉中,令赵云、邓芝为先锋,
第一次北伐开始。战争初期,蜀军进展颇为顺利:先是智取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活捉魏
国驸马、大都督夏侯楙,既而诸葛亮收降姜维、骂死王朗、大败曹真;同时,又有昔日降魏
蜀将孟达,愿起金城、新城、上庸三处兵马为内应,径取洛阳;约请诸葛亮进兵长安,使曹
睿首尾难顾,前后夹击。就在这关键时刻,曹睿听取太傅钟繇的建议,遣使持节,赴宛城恢
复司马懿官职,并加为平西都督,令起南阳诸路军马,前往长安汇合。

听到司马懿复出的消息,诸葛亮大为吃惊,立即修书孟达,令其小心提防“不可轻易托人。
慎之!戒之!近闻曹睿复诏司马懿起宛、洛之兵,若闻公举事,必先至矣。须万全提备,勿
视为等闲也。”然而,诸葛亮的提醒并未引起孟达的重视,他笑诸葛亮“心多”,以为“司
马懿之事,不必惧也:宛城离洛阳约八百里,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若司马懿闻达举事,须表
奏魏主:往复一月间事,达城池已固,诸将与三军皆在深险之地。司马懿即来,达何惧哉?


孟达的判断建立在一个完全错误的基础上,那就是他断定司马懿既然已经接到去长安汇合的
命令,纵使现在已经知道自己起事,也应立即上表曹睿,得到批准后再从宛城出发来攻新城
。难怪诸葛亮知道孟达的回信后“掷书于地而顿足曰:‘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矣。’”在
这里,诸葛亮所表现出的对司马懿的理解和认识是颇为深刻的:“兵法云:‘攻其不备,出
其不意。’岂容料在一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马懿,逢寇即除,何待奏闻?若知孟达反,不
须十日,兵必到矣,安能措手耶?”

事情的发展果然一如诸葛亮所料,司马懿在得到孟达谋反的密报之后,率大军日夜兼程,直
趋新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城斩将,平定了内乱。由于他的随机应变、果敢机敏和“将
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大将气概,诸葛亮连接孟达内外夹攻的计划失败了。这是司马懿统兵
作战所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由此,魏主曹睿对他越发信任和倚重,还授予他遇机密重事
,不必奏闻,便宜行事的特殊权利。

新城平叛之后,曹睿令司马懿引大军二十万,以右将军张郃为前部先锋,出关迎战蜀军。而
此时,魏蜀双方最高军事统帅的目光已经不约而同的投向秦岭之西的一条小路----街亭。双
方深知,街亭作为汉中咽喉,是蜀军北伐的重要粮道,一旦街亭要路被切断,蜀军必将陷入
进退两难的境地。故司马懿不敢怠慢,亲统大军来取。不想诸葛亮已抢先一步,派参军马谡
驻守街亭。遗憾的是,惯于纸上谈兵的马谡没有执行诸葛亮依山下寨,当道扎营的命令,而
是自以为是的屯兵山上,最终招致大败。诸葛亮连失街亭、列柳城等战略要地,知大势已去
,不得不准备全军撤退。他自己带领两千余人在西城搬运粮草,而此时司马懿亲率大军来夺
西城。于是,诸葛亮大开城门,焚香操琴,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演出了一幕精彩绝伦、
流传至今的“空城计”。随后,诸葛亮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宣告结束。

--
技出群雄而谦虚不骄者为强,技停中阶而学上导下者为强,技不如人而恭心求进者为强。
技出群雄而自高自满者为弱,技停中阶而恼上鄙下者为弱,技不如人而自暴自弃者为弱。


※ 修改:·SF 于 Jun 30 23:29:41 修改本文·[FROM: 202.105.106.131]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02.105.106.14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