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K (dinman的马甲), 信区: sanguo
标  题: 法正能回先主乎?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Dec  9 12:08:37 2006), 站内

    法正能不能劝服刘备放弃伐吴?

    首先我想说的是,诸葛亮并不是说法正一定能够阻止刘备伐吴。《三国志·法正传》载
诸葛亮的原话是:“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诸葛
亮的意思是法正“有可能”阻止刘备东行,即使刘备坚持东行,有法正跟随,也不至于大败


    为什么其他人不行而法正行呢?我想这其中原因有两点。

    第一,法正有智计谋略。《三国志·法正传》中说“亮每奇正智术。”刘备进攻刘璋,
刘璋的手下郑度劝刘璋坚壁清野。刘备问法正的看法,法正回答:“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三国志·法正传》)”事实果如他所料。曹操征张鲁胜利之后,没有得陇望蜀,进攻益
州。法正敏锐的发现曹操“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三国志·法正
传》)”劝刘备进军汉中,最终破夏侯渊于定军山,全取汉中之地。

    可以说夷陵之战中,如果有法正给刘备出谋划策。刘备是有可能避免一系列的错误的,
甚至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是诸葛亮说的“必不倾危矣”。

    第二,刘备很信任法正。法正在刘备的心目中是很有分量的。《三国志·法正传》中记
载“先主雅爱信正”。法正在刘备集团是“外统都畿,内为谋主”的重要人物,甚至“擅杀
毁伤己者”都不受惩罚。所以“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这里的“制”应当作“制止”
解。法正的劝谏是刘备听得进的。

    关于诸葛亮上面的话,裴松之的注更能说明问题。裴注说:“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
,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如雨下,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
。’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法正曾经用自己的智计成功劝服过刘备,裴松之引此注正是说明了诸葛亮有此感叹的来
由。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和马良不行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此二人并非主要军事参谋,加上刘
备的刚愎自用,因此二人对于军事行动的意见不被采纳。

    力主“联吴抗曹”的诸葛亮怎么会不去劝谏呢,诸葛亮一定有过劝谏,但是失败了。原
因很简单,诸葛亮不是刘备在军事上的主要依靠对象。刘备攻下成都以后,“先主复领益州
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三国志·先主传》)”
可以看出,总参谋长是法正,不是诸葛亮。而事实上,从《三国志·诸葛亮传》我们也可以
看出,刘备时期,诸葛亮主要的功绩是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在军事谋划上少有作为。《隆中
对》只是一个大而空的战略,没有具体的实施细节。诸葛亮的第一个任务是出使东吴,促成
孙刘联盟。刘备入川,诸葛亮同关羽镇荆州。刘备入主成都,“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可见诸葛亮在军事谋划上并不是刘备主要的依靠对象。即使到刘备东征时,作为丞相的
诸葛亮在刘备的心目中也还是个内政、外交人才。因此在军事行动上的劝谏不被刘备采纳也
是可以理解的。而夷陵之战时,蜀中新定,诸葛亮必须作为后援看守大本营,也是他不能帮
刘备谋划的一个重要原因。

    诸葛亮不是“谋主”,仅有才名的马良更不是。马良是因“有才名”,先被刘备“辟为
从事”,后来为左将军掾,出使东吴。刘备称帝,以马良为侍中。夷陵之战,马良被派遣安
抚武陵五溪蛮夷,恰逢刘备兵败夷陵,马良也遇害。(事见《三国志·马良传》)马良是个
德才兼备的君子,但也不是一个长于奇谋的谋士。他的意见自然也更动摇不了刘备东征的决
心。至于其他诸人,要么能力不足,如冯习、张南;要么计不见用,如黄权、赵云。

    话说回来。虽然法正拥有劝服刘备的能力和条件,但我认为,纵使孝直复生,刘备依然
东向。因为伐吴,不仅仅是为关羽报仇,还是为荆州的地盘。志在天下的枭雄又岂会为一名
将领倾举国之力,置国家安危与身家性命于不顾?实在是因为荆州的战略意义太重要了。何
况东征也有获胜的条件和机会,刘备又怎会轻易放弃呢?张大可先生对于夷陵之战的分析已
经十分精辟,我很赞成,也就不再赘述了。

--
鑒于很多人錯認爲dinman和GK是同一人,在此鄭重説明,dinman是我前ID,現已給我
LP使用。爲了讓以前認識dinman的朋友還能認得我,暱稱還將保留一段時間。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19.134.131.24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