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ft (终于不再感兴趣……), 信区: sanguo
标  题: 三国韬略---化解千钧之力:刚柔论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Apr 14 16:17:27 2007), 站内


化解千钧之力:刚柔论
     三国以前,人们对刚柔的认识已形成一些重要的观点。《老子》上说:“柔弱胜刚强
。”(《老子》三十六章)《淮南子·兵略训》指出:“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三略·上略》)以柔克刚,成为弱小集团或势力寻求的
有力武器。
    三国时代,群雄争霸,更多的是以刚克刚,实力碰撞,但那些掌握刚柔韬略的势力,则
发展迅速,所向无敌。一旦敌对的双方旗鼓相当,不相上下,那么刚柔韬略的运用则更为重
要。因为刚强而无柔韧,部队的战斗力势必丧失殆尽。当然,纯柔纯弱,则其势必削。只有
能柔能刚,不柔不刚,刚不可折。柔不可卷,才 能真正达到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三国韬略家对于刚柔韬略的理论贡献有三个方面:
    一、刚柔相济,优势互补。曹操迎接汉献帝,进而以此为政治资本,是刚中带柔,柔中
藏刚。网罗群英,任其所长,不为个人喜怒为断,是藏刚露柔;而赏罚分明,御之以道,是
柔中寓刚。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言辞中刚柔相杂,促使孙权下定决心主战。南征孟获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刚柔并重,实效显著。孙权对曹魏的政策,内强则刚,内弱则柔,
作为调节器,用于同蜀汉的外交斗争。司马懿对付曹爽集团,外柔内刚,先柔后刚,刚以柔
为用,柔以刚为体,终于取得权力斗争的胜利。
    二、以柔克刚,取胜之道。三国韬略家所辅佐的集团,大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由寡到众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面对极其险恶的形势、强大的对手、难以逾越
的障碍。从而,如何战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就成了当务之急。严峻的形势,促使了对
刚柔韬略的研究,促进了对以柔克刚原则的探索。以柔克刚最先为老子韬略思想的精华和核
心。老子从自然界的大量现象观察到了这些结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老子·七十六章》)“物壮则老, 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三十章》)“兵强则不
胜,木强则折。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只是“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三国韬略家们积极寻求军事实力以外的
途径,发展自己,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实力,从而将以柔克刚的原理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法则。
克刚之柔的内涵,被三国韬略家们诠释为传统观念,如王权至高无上的思想,仁义道德的理
想等。柔的内涵被赋于新的政治模式,如太平道、五斗米道的政治纲领。柔的内涵被理解为
软性的、妥协的、和平的方式,如联盟的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柔的内涵被确认为一种文
化内核,如以汉族文化吸引周边少数民族的思想等等。从形式上观察,与军事抗衡相对的政
治、外交、经济、贸易活动的频繁开展,也可以认为是对柔的内涵的一种拓展,总之,三国
时代的韬略家们以其卓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将古代难以实际运用的以柔克刚韬略理论上升到
一个新的高度。
    三、取之以刚,守之以柔。韬略家们认为,攻城掠地、克敌制胜,无不以刚为主,以柔
为辅。而一旦结束激烈的争夺,则刚退柔进,柔主刚副。董卓以刚继刚,刘彰柔而又柔,袁
绍刚柔错位,刘表刚柔无适……最后均遭失败,不能成就霸业。曹魏篡汉,司马氏代魏,均
取之以刚、守之以柔。民众并不呼啸反对,社会并不因此而乱,关键即在于其所制定的政策
、方针不是以暴代暴,而是以柔克刚。孙权的继承者们,尤其是孙皓,守之以刚,守之以暴
,从而加速了灭亡。
--

--
> 2442 g yefeng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44)
  2444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2k)
  2445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k)
  2446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2k)
  2447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k)
  2448 g jjwr         Apr 10  ● 官毁说还是比较可信一些(476)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0.10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