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ft (终于不再感兴趣……), 信区: sanguo
标  题: 三国韬略---变换速度魔方:缓疾论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Apr 14 16:30:16 2007), 站内


变换速度魔方:缓疾论
     三国韬略中的缓疾理论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被一致认定为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武器
。缓疾韬略旨在通过改变行动速度,达到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效益这一人们求之不得的
结果。
    很难从表面上判定缓与疾的好坏,决定采用缓疾韬略的制约因素是很多的。三国时代,
韬略家对于缓疾韬略的理论贡献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其中,突出缓的作用,最大限度地
保存自己的实力,以外力为催化剂,用速度争时机,视缓疾为有质感的打击力等论点,均有
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兵贵神速”,“其疾如风”,“疾战则存”,“兵之情主速”,“兵闻拙速,未睹巧
之久”……诸多古训表明了行动疾速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这是考虑了军事战争的特性,总结
大量的战争实践而得出的结论,无疑都是正确的。三国时代的许多战役或战斗,都是以疾速
取得主动,赢得胜利的。曹军征讨三郡乌丸,长驱直入,轻装疾进,兵如天降,使敌人猝不
及防。曹军攻打刘备,精骑日行三百里,夺取江陵,取得主动。司马懿进攻孟达,兵临城下
之日,孟达如梦初醒,感叹何以如此神速。
    与此同时,三国韬略家还发现缓的巨大作用。田丰、沮援为袁绍设计的伐曹方略,就以
缓为主,以缓对疾,以久待速。《三国志·袁绍传》中记载了田丰针对袁绍南下而创设的用
缓、持久韬略:
        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指袁绍)据山河
之固,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
指黄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末劳而彼已困
,不及二年,坐可克也。今释庙胜之策,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
可惜由于袁绍无识,刚愎自用,不听忠告,终于身败名裂,遗笑方家。
    曹操平定乌丸之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逃奔辽东。辽东太守公孙康早先不服曹操管辖
,至此,有人建议曹操乘胜攻打公孙康,袁尚兄弟亦可一并擒获。曹操不听,说是让公孙康
去斩杀袁尚兄弟,接着便引兵撤退。不久,公孙康果然杀了袁尚兄弟,传首而至。诸将大惑
不解,曹操解释说,公孙康平时也畏惧袁尚兄弟,我军急攻,双方则齐心合力对付我们;而
我们缓和一下,双方就会自相残杀。这是所谓势之所然。曹操兵不血刃,营造缓和之势,促
使对方矛盾,从而借刀杀人,坐收渔利。
    关羽率军攻打曹仁,曹操派遣于禁前往援助,时值大雨,汉水泛滥,于禁所统七军全部
覆没,关羽威震华夏,急得曹操要迁徒许都以避其锋芒。司马懿、蒋济认为关羽得势,孙权
必不乐意,于是设计化急为缓,转移矛盾。同意割长江之南给孙权。关、孙争战,关羽败北
,樊城自解。
    在行动中根据情况,采用缓疾韬略,最大的目的,还在于保存自己的实力。两点之间以
直线的距离为最近,两军对垒,以速决战取胜为最大效益。但为了获得这一效益,有时就以
缓代疾,等待时机,营造时机,不费一兵一卒,不费吹灰之力,取得期望之值。
    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体味到缓疾韬略的内蕴在于控制事物进展的速度,以此作为外力,
促使对象改变状态,朝着有利于己方的方向发展。以外力为催化剂、助产婆,迫使对方改变
心愿。沿着—定的渠道行动,是实施缓疾韬略的一大奥妙。袁绍借公孙瓒之外力,不急攻冀
州,而是派说客游说,以缓取胜。贾诩劝张绣对付曹军,前后异策。诸葛亮进兵南中,武缓
文疾,效果显著。此外,韬略家们变换缓疾,或外缓内疾,内缓外疾;或前缓后疾,后缓前
疾;或军缓政疾,政缓军疾; 或实缓虚疾,虚缓实疾……变换速度,转动魔方,使对方感
到压力沉重,失去原来所有的反击力量,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
    缓疾韬略在三国时代被开掘的另一个内涵是,以速度争时机。俗话说,时不可失,机不
再来。然而,缓疾韬略的使用,可以使行动合着时机的节拍。时未至,缓之;时已过,疾之
,从而将对时机的把握,转化为对速度的控制;对玄虚之物的认识,转化为对实际之事的操
作。
    董卓已裹胁汉献帝西归,控制了号令天下的正统天子,只是认识不足,倒行逆施,失去
统一天下的大好机会。袁绍原本可以先将汉献帝抓到手中,但左顾右盼,顾虑重重,优柔寡
断。这些,对于后起的曹操来说,本已没有什么机会,但就在时机的缝隙之中,曹操下决心
听取谋士之策,设计迎取献帝,从而一跃而上 成为政治上的强手,缓疾韬略的重要作用可
见一斑,失去的时机,可以以疾取回。 等到效益明显时,袁绍则悔之晚矣。
    中原的统治权已被曹操控制之后,统一天下的机会,多在曹操之手;然而孙策、孙权占
据江东,从外围攻入腹心,也仍然存在着统一天下的机会;刘备后来居上,运用缓疾韬略,
先借荆州,后夺益州,关羽之军,声威显赫,同时存在着统一全国的可能的时机可以等待,
必以有识为前提;时机更可以营造,必以缓疾韬略为手段。
    在三国韬略家的心目中,缓疾韬略不只是一种工具、手段,而且在某种意义已成为有质
感的打击力。疾进的军队,快速的政治、外交反映、处置,会令人觉到一种时间、速度上的
无形压力。往往兵未至而心已散、城已空,力未到而气已竭、谋已消。所谓虚张声势,先声
夺人,就是缓疾韬略中疾的原则所发挥的。另一方面,缓兵之计、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等均
是缓的原则的效应。我方的缓疾内容一旦公布于众,就形成一道力的辐射,敌方即会对此作
出相应的部署。 如果抽换其中内容,造成速度的变档,就会使敌方措手不及,打乱整个防
范系统。
    三国韬略家们在其命运选择的关头,也常常动用缓疾韬略。荀彧、许攸之投奔曹营,可
谓疾速不停。贾诩游刃于群雄之间,缓疾从容。诸葛亮隐居隆中,缓缓不动······相
反,世人违背缓疾韬略,往往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袁绍急于攻曹,袁术急于称帝,刘备急
于报关羽之仇,姜维急于败魏,均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而刘表缓于见机,刘备缓于决断,
袁绍缓于行动,均错失良机,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只有时伏则缓,时至则疾,缓疾快
慢,与时俯仰,则举无遗策,算无过失,赢得主动,赢得成功。
--

--
> 2442 g yefeng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44)
  2444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2k)
  2445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k)
  2446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2k)
  2447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k)
  2448 g jjwr         Apr 10  ● 官毁说还是比较可信一些(476)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0.10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