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ft (终于不再感兴趣……), 信区: sanguo
标  题: 三国韬略---拨云见日:谋决论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Apr 14 16:34:59 2007), 站内


拨云见日:谋决论
     三国时代,是斗智斗谋的时代;三国的历史,是韬略家左右命运的历史。
    韬略家们服务于各大集团,他们与所在集团最高统帅者的关系,是谋与决的关系。三国
时期各大集团的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关系。
    谋决理论在三国时期发展的侧重点是实用性、创造性、灵活性、久远性和渗透性。
    谋与决的价值,早被人们所认识,《尉缭子·兵教下》记载:“伤气败军,曲谋败国。
”军队中士气低落、沮丧,必然失败;而谋略错误,就会危及国家。《左传》曾总结过决断
的重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在斗争激烈的战乱年代,谋与决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
到个人、集团、国家的生死存亡、成败祸福,因而人们对谋与决的重视程度,也就可想而知
了。三国时代,谋决理论十分重视自身的实用价值,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迫切感和使命感,
而较少虚幻色彩。三国时代,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实践表明,成败的双方,实际上是重
视谋决与忽视谋决,谋决水平的高与低,谋决结合的好与差等因素造成的。何进、董卓、吕
布、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刘彰、刘禅、孙皓等,均为无谋而败,误决而亡。相反,
曹操、刘备、孙权等则因有谋而胜,善决而存。谋决理论中的实用性原则促使运用者去建立
庞大的智囊团,韬略家们正是在这个组织机构中发挥其才干。
    实施谋决的最大难点即在于创造性,因此,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狠下功夫
,并作出了突破。首先,注重设法网罗智囊。曹魏的智囊团人员多达八十余人,水平之高,
人才之众,阵容之强,作用之大,在争霸的集团中首屈一指,成就也最大。第二,积极发挥
智囊的作用。蜀汉诸葛亮采用集思广益之法,发展霸业,·其中诸如以攻为守,心攻为上等
战略,均通过集思广益的途径创发。三国时期各大集团均注意到“智不备于人,谋必参诸群
士”的戒律和“谋之欲众,断之欲独”,“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的古训,走上胜
利与成功之途。第三,运用逆向思维。孙策、孙权和刘备等人跳出中原激战的旋涡,向西南
、东南发展,以图成功。曹操在群雄割据,视朝廷、皇帝如弃履的情况下,尊王攘夷,挟天
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成功,并在军事上也进展顺利。刘备凡事与曹操对着干:曹以狭
,刘以宽;曹以急,刘以缓;曹以残,刘以仁。由此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支持
者。逆向思维的运用范围极广。成果也极为突出,对谋决理论效益的体现也很大。第四,谋
决主体的紧密团结,使得谋决的创造性原则达到最佳状态。董卓与吕布谋丁原,王允与吕布
谋董卓,曹操、荀彧、荀攸、郭嘉等谋袁绍,刘备与诸葛亮、庞统谋荆州、益州,孙权与吕
蒙谋关羽,孙权与陆逊谋刘备 ……正是这种亲如鱼水的融洽性,使得谋决的创造性得以爆
发出强大的能量,作出惊人的奇谋妙决。
    谋与决能否保持灵活性,是三国韬略家积极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重要问题;客观情况瞬息
万变,能否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保持正确的状态,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三国韬略家对谋决
理论中的灵活性原则,予以高度的重视,他们探索的结论表明,灵活性实为谋决的生命线。
曹操对袁谭的联合,孙权对曹魏的称臣,诸葛亮对东吴的立场等重大政治、外交、军事事件
,充分表明了三国韬略家们对灵活性原则的认识高度。
    “谋先事则昌”(《说苑·说丛》),事先谋划,就会成功,这表明谋划与决断相对于现
实中的发生的事、计划要去实施的事存在着时间上的超前性。这种超前性若从谋决角度而言
,则存在久远性。俗语说,深谋远虑,当机立断。一旦浅谋、则临时无策;人无远虑,则有
近忧。谋与决的久远性,是任何一个韬略家所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这在实际上,是具体
的谋与决的指导方针。曹操听取一批智囊之论,放眼社会历史发展大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政
治、军事、经济、外交策略,谋深虑远,坚定不移,从而击败强手,统一北方。刘备听从诸
葛亮隆中对策,百折不挠,终于在西南部中国称霸,成为鼎立之足。诸葛亮南中政策的制定
,孙权联刘计划的敲定,吕蒙袭夺关羽荆州的思想,曹魏统治集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策略…
…无一不是谋决久远性原则的体现。三国时代的韬略之士对于谋决久远性原则的理论贡献在
于:精通历史大势,洞察社会现实,掌握多种思想工具,把握问题的实质,他们对于物理、
哲理、事理、情理的深入了解,对于体制、传统、形势、环境的准确把握,保证了谋划的深
远性,一旦决策者采纳这些方案,就会显示巨大的威力。三国时代那些高水平的韬略家中,
都具备高瞻远瞩的素质,原因即在于此。正是这种谋决理论中的久远性原则在三国时代得到
高度重视,从而使既定的割据形势能长期地维持下去,直到这一原则在决策者手中废弃。
    渗透性原则是谋决理论付诸实践、走向成功的关键。所谓渗透性,是指谋决主体、谋决
双方的高度协调。正是由于这种渗透性,才使谋划和决策得到不断的修正、调整,从而发挥
其最大的效能。渗透性原则使谋与决能适应形势,作出最快的反应;使谋决双方能承担最大
的压力,发挥内在力量的极限。曹操集团中智囊云集,这与曹操奉行的政策在某种意义上同
智囊的理想、目标存在着一致性有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决定了智囊为曹操霸业献计献策
,不遗余力。刘备与张飞、关羽、诸葛亮、庞统、法正等韬略家的关系,也充分表明谋决双
方存在着高度的渗透性。这种渗透性的状况再进一步发展,即转化为融合性、一致性,从而
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否则,诸如沮授、田丰等一流水平的韬略家,在袁绍阵营中却一筹莫
展,因为谋决双方的渗透性程度极差,甚至到了阻断不通的地步。不过,谋决过程中渗透性
原则被践踏,也就根本无法指望决策的正确与行动的顺利。
    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谋者失。然谋而不决,多谋少决,优柔寡断,好谋无决,则枉费
心力,徒劳无功。三国韬略家们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谋决的分寸,改变了命运,也改变了前途
。他们十分丰富的谋决实践,为谋决理论的建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
--

--
> 2442 g yefeng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44)
  2444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2k)
  2445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k)
  2446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2k)
  2447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k)
  2448 g jjwr         Apr 10  ● 官毁说还是比较可信一些(476)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0.10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