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ft (终于不再感兴趣……), 信区: sanguo
标  题: 三国韬略---动于九天之上:奇正论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Apr 14 16:32:09 2007), 站内



动于九天之上:奇正论
     三国时期,韬略家们创造性地运用古兵法中的奇正思想,以小击大,以寡敌众,以弱
胜强,以轻取重,从而扭转形势,打破定局,改变命运,赢得胜利。
    历史发展所呈现的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现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关键时刻,
而这些关键时刻,无一不受韧略思想、水平、艺术的制约。奇正思想是韬略武库中最引人注
目的一把利刃,是改变现状,走出困境、击败对手、夺取主动的重要工具。
    三国时期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转折,都是运用奇正思想的杰作。
    公元192年,黄巾起义已发展到拥有百万大军的罕见规模。起义军骁勇精悍,势不可挡
,转战南北,如火如荼。东汉王朝经黄巾起义的打击,已摇摇欲坠,岌岌可危。在镇压黄巾
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乘机而起,军阀割据局面逐步形成。黄巾军之败,根本原因在于其
统帅者的韬略水平大不如敌手。皇甫嵩、朱儁、曹操等人精通韬略,善用奇正,以夜袭、火
攻等法,反败为胜,终于扑灭了起义的燎原烈火。
    公元196年,孙策发兵攻取会稽,会稽太守王朗据守固陵,顽强对抗,孙策数次渡水作
战,均未能奏效。孙策叔父孙静建议转移突破口,从其后方杀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使
得王朗兵败投降。孙策此战解决了江南的后顾之忧,为北上与曹操争雄创造了条件。
    公元200年,袁绍、曹操两大集团在官渡展开决战。曹军在正面战场坚壁固守,扼敌咽
喉,同时,利用时机,变换奇正,曹操亲率轻骑五千,以奇兵夜袭乌巢,火烧袁军屯粮。当
袁军因粮草被焚,军心动摇之际,曹军在正面战场全线出击,歼灭袁军主力,最后使得袁绍
落荒而逃,余部七万多人投降。曹操先正后奇,以奇击虚,奇正相生,击奇制胜的高明蹈略
,是官渡之战获胜的关键。
    曹操集团平定乌丸的战争,同样也是活用奇正蹈略的成功范例。曹操长驱直入,轻兵突
袭,出其不意,兵如天降,使得乌丸猝不及防,兵败仓促。
    公元226年,吴交趾士徽起兵,吴交州刺史吕岱出其不意,掩其不备,迅速平定了士徽
的反叛,稳定了吴国心腹地区。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魏,与魏将司马懿战于上邽。蜀军因粮尽退兵,司马
懿派遣张郃追击。此前,张邰建议奇正互用,克敌制胜,而司马懿未能接受。诸葛亮面对追
兵,在木门选择险要地形,出奇匿伏。当张邰追兵进入伏击地,蜀军居高临下,万箭齐发,
魏名将张邰中箭而亡。魏追兵受阻,蜀军安然而退。
    公元263年,魏分三路大军进攻蜀国。蜀将姜维集中兵力退守剑阁,使得魏军受阻,魏
将邓艾西出剑阁,偷越阴平,从七百里无人之境直插蜀国腹心,飞兵抵达成都,迫使蜀国后
主刘禅出降,而置姜维大军于无用之地。魏军奇正相生,正面钳制,侧翼进攻,以正御敌,
以奇击虚,取得大胜。
    早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有过对于奇正思想的阐述。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道德经·五十七章》)。所谓正,是指社会所公认的正道,包括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针
、路线、思想、政策、原则、措施。当然各家之正,分野极大。老子之正,也寓有其所主张
的清静之意。而奇则是巧妙,诡秘,临机制断,随机应变,没有固定的程式。老子用两个不
同的字归纳、总结治国与用兵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特点,应该说是十分精辟的。
    对奇正思想内涵作进一步揭示与阐发的是孙子,《孙子兵法》用极为精练的文字,表述
了奇正原理。
    首先,孙子将奇正作为战略战术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孙子说:“三军之众,可使毕
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势篇》)。全部军队一旦遭到敌人的进攻,而保持不败,关键
在于真正掌握奇正之法的神髓。
    孙子所说的奇正,经后人的揭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正面迎敌为正,机动配
合为奇;明为正,暗为奇;静为正,动为奇;进为正,退为奇;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总
之,—般的、常规的、普通的战略、战术为正,特殊的、变化的、罕见的战略、战术为奇。
    掌握奇正原理,是使军队面对敌人的进攻,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奇正原理是用兵作战
的灵魂。
    第二,孙子揭示了用兵的根本之道在于“以正合,以奇胜”(《势篇》),即以正面交战
,以奇变取胜。用兵必有奇正,无奇正而胜,属于侥幸之胜。三军无奇兵,是不可与敌人争
夺利益的。两军对阵,有正面战场的直接厮杀、搏斗,但必有奇兵捣其旁,击其后,才能有
胜利可言。孙子的这一层思想,被后人概括为出奇制胜,先正后奇,以正御敌,以奇击虚,
正面钳制,侧后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匿伏,因势用奇等韬略原则。
    第三,奇正变化。孙子指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势篇》)
。战术无非奇正两途,然而由奇正而推演、产生的奇谋妙策,则无穷无尽。“善出奇者,无
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篇》)。天地变化无穷,深不可测;江河没有竭尽,波澜叠起
。奇正变化,纷坛浑沌,效法自然。可至化境。
    最后,孙子阐述了奇正范畴的内在联系:“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
篇》)。奇与正不可分割,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如同圆环旋转,无始无终。孙子的这
一思想,在实质上,是指奇可变为正,正可变为奇。变奇为正,化正为奇,临敌运变,循环
不穷。
    三国时代,谋士智将对孙子奇正原理作了深入的开掘与灵活的运用,使其大展神威,大
放异彩。
    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孙子的奇正原理,几乎所有取胜的战争,无不奇
正并重。正意味着强大的实力,意味着正面的进攻。曹操对抗黄巾军、乌丸、袁绍,孙策对
抗王朗,吕岱对抗士徽,诸葛亮对抗张邰,邓艾对抗姜维等,无一不是力与力的碰撞与较量
。若忽视正,奇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纸上谈兵,不堪一击。从对抗集团的双方分析,
实力强的一方反而失败,这就表明,不含有奇的正,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原有的实力,
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出奇制胜是韬略家们普遍追求的最高目标,其中原因,也是众所周知,因为出奇招可以
从阻力最小、效益最大的途径达到目的,从军事角度而言,出奇制胜为用兵之铃键,制胜之
枢机。用奇的核心,在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根据敌情,灵活运用,不泥常法,出人意外
。极而言之,奇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它既要充分利用对方的思维弱点,侦破、捕获对方的思
想空隙,大胆突破思维的框框、常规,又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根有据,避免失去基础,
走入绝境。
    因此,三国时代的韬略家总是精通奇正的依存、转化、相易、相生,积极营造优势,打
击对手。而绝不固守一途,偏执一方。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败于对手因间设奇的稻略;气势汹汹的袁绍大军,挫于曹操以奇
击虚的韬略;惨淡经营的蜀汉政权,毁于曹魏诸将的奇正相生韬略。历史在这些转折点上拐
弯,对抗的集团也从而或分崩离析、或发展壮大;或一败涂地、或东山再起。如此等等,不
一而足。
    三国时代的历史,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真理,适应时代潮流的政策、方针能够使一个集
团由小变大,由弱转强。魏、蜀、吴的局部统一及其所实施的政策,使得这些政权能够在复
杂的形势下,岿然屹立,不动如山。三国实力的取得,概由正所至,由奇而成,这种正与奇
的意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多方面,而非限于一域。三国韬略家各运匠心,善
用奇正,横扫群雄,统治一方,建立了赫赫之功,三国之战,实为智囊之战。而各国异势,
盛衰殊途,也由于蹈略有无,水平高低。奇正为韬略的重要原理,其价值作用也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蜀汉之败,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历史教训。
--

--
  6895   shmilyzou    Apr 11  Re: test(6)
  6896   shmilyzou    Apr 11  Re: 睡觉~(7)
  6897   hft          Apr 11  Re: test(24)
  6898   hft          Apr 11  Re: 睡觉~(9)
  6899   hft          Apr 11 .● test(0)
> 6900   shmilyzou    Apr 11  ● 丿 88(0)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0.10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