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hft (终于不再感兴趣……), 信区: sanguo
标  题: 三国韬略---生死存亡的分水岭:利害论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Sat Apr 14 16:33:06 2007), 站内



生死存亡的分水岭:利害论
     东汉王朝失去对于全国的有效控制之后,群雄竞起,逐鹿中原,最后归结为曹操、刘
备、孙权三大集团的鼎足而立,长期对峙。三国的决策者们根据自身的利益,展开了你死我
活的斗争。如何趋利避害,壮大自己,削弱对方,夺取胜利,成了智囊们密切关心的问题。

    可以说,三国时代韬略家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围绕利害二字进行。“谋者,所以远害就
利也。”(《吴子兵法·图国第一》)无利不谋,一切权谋活动,实质上都是谋取利益的活动
。文韬武略,是谋求利益的重要手段。在生死存亡、成败祸福等重大利害关系上,韬略的巨
大价值便被凸现出来,严峻的政治、军事、外交斗 争转化、上升为韬略水准高下、韬略人
才多寡、韬略艺术优劣的斗争。而韬略家们的一切努力,也始终不离利害问题。他们对利害
问题的认识、运用以及为利害转化所作出的种种方案,经过握有实权的各派人物采纳之后。
对社会现实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在纷纭复杂的三国时代,能够高瞻远瞩、洞若观火、认识利害、权衡利弊,对于本集团
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孙子兵法》讲:“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尽知用兵之利也。”(
《作战篇》)“通于……利者,知用兵矣。”(《九变篇》)
    利有大小之分.害有轻重之别。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与一般人相比,他们更多地注重于
集团利益、潜在利益、长远利益、全局利益,而后者则关心个人利益、现实利益、眼前利益
、局部利益。敌对的集团为了争取最大的利益,避免任何损失,就加大韬略对抗的力度与强
度,将力的拼搏转化为智的较量,因为智的较量 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利益的损耗和患害的产
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三国时代的韬略家才找到了用武之地,得到各大集团统治者的赏识
和器重。这一特点,同时也使三国的形势变得奇谲险恶,变幻莫测。
    在认识利害的层面,三国韬略家们大都具备卓越的目光。
    早在东汉朝廷派遣张温统帅大军西征时,孙坚即已发现董卓的桀傲不驯,违抗皇命,建
议立即诛杀,以免养虎遗患。张温缺乏见识,优柔寡断,迁就董卓,不予处理。这是公元
185年发生的事。结果到了公元191年,董卓早已大权在握,以张温与袁术秘密联合为借口,
将张温在闹市中用乱棒打死。张温不识害,故有祸 患。
    公元219年,魏讽阴谋袭击邺城,但因组织不严密,未充分认识到事态的困难程度,结
果被同伙告密,而遭诛灭。蜀大将军费祎遇刺,吴诸葛恪回师被杀,姜维轻动兵革,急功近
利等等,均疏于防范,而防范的目的正在于防害、防祸。举三国韬略凡衷倩外露、轻信别人
、结怨树敌、功高震主、得意忘形、自以为是……都容易造成祸害,带来灾难,费祎遇刺之
前,张嶷写信指出问题,劝戒他加强戒备,费祎不听,祸殃及身。诸葛恪危难关头不听腾胤
之谏,轻敌无识,成了孙峻的刀下之鬼。姜维出征不止,谯周作《仇国论》加以讥刺讽谏。
只是智囊的意见未被主事者采纳,以致灾难立至,身败名裂。
    相反,主事者与韬略之士的认识一致,就能趋利避害,前途光明。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行屯田以积军粮,均是采纳谋士之计,夺得了大利,取得了主动
。诸葛亮劝刘备注重荆州、益州之地,为蜀国奠下了大基。孙权防患于未然,及时平定东南
暴动……都因深知其利,而受其益。
    两利相权从其重,两害相衡趋其轻。指陈祸福,权衡利弊,往往作为三国韬略家的重大
使命。因为这在实质是保证决策的最优效益。决策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寻找决策机
会,二是发现可行方案,三是选择最优方案。选优是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韬略家们以其深
邃的见解,从利害的两极比较出发,打动决策者,使决策者根据趋利原则行动,保证决策的
正确性。
    公元227年,魏明帝大兴土木,修建宫室。王朗以“民充兵强,戎寇宾服”为理由,劝
谏魏明帝不要在民众贫困之际进行,以免出现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与魏明帝相反,吴主于
公元247年修缮建业宫时,能注意到百姓疾苦,采用拆运武昌宫砖瓦木材的作法,不加重民
众负担。视民利弊,加以决策。河内郡太守王匡起兵讨伐董卓,为了增加自己的威严,实施
严刑重罚,常林以为和是胜利的保障,不讲恩德,亡将立至,何有大功,正是这种利害相较
,使得王匡改弦更张,有所收敛。牵招奉命出使乌丸,以利害大义晓喻峭王,争取他在曹操
征讨袁谭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三国时代,韬略家们经常运用利害关系,取得对敌斗争的主动和胜利。他们依据利益原
则,采用以利相诱韬略,使敌人落入圈套,加以打击。孙策以卑辞重礼说动称雄于江淮之间
的庐江太守刘勋率兵攻打上缭,以上缭富庶相诱,引虎离山。刘晔识破孙策之谋,力阻刘勋
。只因刘勋利欲熏心,执迷不悟,终于使孙策得逞,迫使刘勋败奔曹操。吴将孙布、周鲂前
后以诈降败魏王凌、曹休。曹操、傅于、张既、贾逵等均曾以利诱利,因利制权,取得成功
、达到目的。诸葛恪采用诱之以利、慑之以害的策略,较好地处理了齐王拒迁问题……都充
分体现、灵活运用孙子“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孙
子兵法·虚实篇》)的韧略精神。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非利不动等古训,已成为三国时代韬略家行动的共识。吴
出兵合肥,挠魏不止。满宠择利而动,谋拒吴兵。吴视利而动,攻晋夏口。杜预因利间斗,
分裂吴国君臣团结。王肃、王基、薛综采取军事行动的依据是兵以利动。利益形式的多样性
,决定了三国韬略的复杂性。对利益目标的追求,形成了三国韬略运用的广泛性。三国集团
之间,集团内部的关系经常变化,或好或坏,或战或和,或敌或友,但制约的力量始终是利
益关系、利害关系。这种情形,直如西方世界所阐述的真理:没有永恒的敌人,没有永恒的
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如何以患为利,转祸为福,成了衡量韬略家的水平高下的一大标志。《孙子兵法》上指
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则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
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九变篇》)这是说,明智的将帅谋士考虑问题
,必同时兼顾到利益与危害两个方面。充分考虑到有利条件,事业就可得到发展;充分考虑
到有害因素,祸患就可以消除。因此,要以危害来使敌国屈服,使其不敢轻举妄动;要以诸
事来使敌国繁劳,使其不得安宁;要以利益来引诱敌国,使其奔走不息。灵活运用利害关系
,积极改变利害关系,就成了三国韬略家们殚思竭虑、想方设法的攻关课题。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对峙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曹军兵力相对薄弱,士卒疲惫,
后方暴露,根基不稳,在袁绍大军压境面前,处境困难,准备退兵。苟彧等谋士在关键时刻
,指陈祸福,力主对抗,建议出奇制胜,转患为利。曹操采纳智囊们的见解,加强正面防守
,乘隙而进,火烧乌巢屯粮,打乱袁军阵脚,使其军心动摇。然后曹操乘势而动,发起全线
反击,击败袁军。此外,杜袭劝阻曹操征讨许攸,认为曹操击许攸是“豺狼当路而狐狸是先
”,本末倒置,“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动,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三国志·杜袭传》)
,使曹操回心转意,采用以德报怨之策,厚抚许他,化害为利。公元278年,北方发生水灾
。杜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化险为夷,转祸为福。三国韬略家们的聪明才智不仅表现在对
敌斗争,也充分表现在与天、与大自然搏斗中。
    认识利害,运用利害,逆转利害,是三国韬略实践的三个层次,也是三国韬略理论上的
三种努力,三国时代的个人与集团、三国时代曹、刘、孙三大对抗政权的兴衰盛败,无一不
与韬略实践的三大层次息息相关,无一不与韬略理论的三大努力紧密相连。
--

--
> 2442 g yefeng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44)
  2444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2k)
  2445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k)
  2446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2k)
  2447   hft          Apr 10 .Re: 为什么曹雪芹恰好是写到80回呢?(3k)
  2448 g jjwr         Apr 10  ● 官毁说还是比较可信一些(476)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0.10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