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qin (咚咚&art), 信区: sanguo
标  题: 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教授谈诸葛亮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hu Jun 28 15:03:31 2007), 站内

来源:网上三国/名人谈三国历史


(1993年7月21日根据录音整理)



 一、有关诸葛亮评价问题

    诸葛亮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边的一个完人。从当时一直到后来,从来没有人对诸葛
亮有贬辞的。从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以及他《进〈诸葛亮集〉》
的表,都对诸葛亮非常的推崇。在《评》上说诸葛亮的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
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总之
,说他“诚信公道,赏罚严明”。正是这样,首先他得到人民的爱戴。《评》上边说他
“用法严峻”,但是人民是畏而爱之。他如此的权重,但是后主对他不疑。他的地位相
当于汉献帝时的曹操跟曹魏中后期的司马懿,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中,但是后主一直信
任他,对他是不疑的。在政治上历来对他非常推崇。陈寿《评》里说他“管、萧之亚匹
矣”,是跟管仲、萧何差不多的人物。后来唐代杜甫的诗,说他“伯仲之间见伊吕,指
挥若定失萧曹。”都是对他极端地推崇。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寿的《评》里边有
这么一句话,说他“盖应便将略,非其所长欤?”用一个疑问词,“非其所长欤?”在
他的上书的表中也说他善长的是治国,但并没有贬低他的军事才能。上《进〈诸葛亮集
〉》的表中,陈寿说他的军事才能,“长于治戎,短于应变”,他是擅长于治军,可是
“短于应变”,即“出奇制胜”,是其所短。他“长于治戎”,这是裴注引《袁子》的
话,袁准是晋朝人,说诸葛亮用兵的特点,一个是“安静”,第二就是“坚重”,他不
崇尚出奇制胜。但陈寿是不是真的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呢?并非如此。他说诸葛亮“长于
治戎”;他在传末还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赞赏的,当然是他的军事才能,说他是“天下奇才”。陈寿在诸葛亮死后还专
门在传中写上这一句,在他的上书的表里边也说:“长于治戎,短于应变”,在下面又
说,“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当时碰到的是司马懿,就意思是说只有司马懿才能抵抗
他,所以说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绝对没有贬低。只是说他从事政治跟军事二
者之间,他尤其是政治更善长。在军事上来说,他在治军这方面见长,而不是出奇制胜
。这个说法,我看还是正确的。

    诸葛亮时,魏延曾建议出兵子午后,诸葛亮没有听他的话。这一点,后人是有点议
论的:魏延这个计划还是对的,诸葛亮是坐失良机了。但是诸葛亮自己曾经讲过,“先
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他一生谨慎,他的治兵也就是“安静”、“坚重
”,不轻易冒险,正如兵法上所谓“先为不可胜,然后能够取胜”。他固然对魏作战没
有取得“尺土”,但是除失去街亭外,他也没有遭到很大的挫败,也没有人能打败他;
而且诸葛亮的治军之才,据历史记载,他的兵士跟居民相杂,就是说当时不仅蜀汉人民
对他十分爱戴以外,就是在敌境,在“外国”的土地上,也得到百姓的支持。长安是曹
魏的重镇,不会轻易就会攻取的。在这个时候孤军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能够希望得
胜吗?即使他真是能够取得了长安,H诸葛亮多次撤兵,都是因为运粮的困难而退兵,假
若取得长安又如何守法?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自负的。

    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仲跟乐毅从来没有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从来是管、晏,
管仲跟晏婴,就是陈寿的评也说诸葛亮是“管、萧之流亚也”。这重点是政治方面,管
仲跟萧何。乐毅跟管仲两个人是绝对不同的人物:管仲是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清朝末
年的俞曲园对此有一种解释,他说是针对汉室而言的。假如说汉室存在他,就当管仲来
帮助割据的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来关崇王室,保持汉朝;假如说,汉朝灭
亡了,他就当乐毅,帮助一个当时的州牧。管仲是一个政治家,乐毅是一个军事方面的
人才。并不是出奇制胜的这种才能,而是治军严整,非常稳重的。在当时蜀国是一个弱
国的形势之下,要幸险侥倖,实在是个危险的事。所以从这一点来讲,陈寿的评价是正
确的:长于治戎,并不在于应变。



二、有关《隆中对》问题

    当时的形势就是这样,当时刘备去访问他,“谘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他当时的
形势,当时的形势摆在那里的,曹操已经占领了北方,是不可与争的,兵多势重;孙吴
据有江东,已历三世,也是不可与争的,只可为援而不可为敌。就是说,供给刘备可以
回旋的余地只有荆州和益州,此外没有地方,当时的形势是摆在那里的,就是这样一个
形势的,并不是诸葛亮由于他的什么能耐做到的情形,而事实上也只能如此,刘备能够
占据的地方只有荆、益两州,此外,还有什么地方呢?诸葛亮作这样一个对策,后来是
这样的发展,当时的形势本来就是如此。但是,把《隆中对》作为诸葛亮的文章,这其
实是不对的,这是陈寿的文章,是刘备问诸葛亮,诸葛亮回答,怎么说是他写的文章呢
?而且,这里边《隆中对》,当时刘备去访问他,不晓得谁跟他去的,是否当时也有人
作了记录呢?这是我很可疑的,也许是后来史臣,而当时蜀国是没有史臣的,据说是如
此。



三、有关孟获问题

    孟获后来在蜀汉充当了御史中丞,当了朝丞。看来孟获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是有
文化的,所以他当御史中丞,是文官。

四、对诸葛亮评价极高的原因

    在明朝以后,跟《三国演义》有关,在此以前,诸葛亮就是符众生的。从三国时期
开始人们都是对他赞赏的,他能抗禦曹魏这样的大国,他的治蜀得到人民的爱戴,“劳
而不怨”。从宋代以后,不仅从宋代以后,从东晋以后,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正统的
问题。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他就是把蜀汉作为正统。既然把蜀汉作为正统,那
当然诸葛亮功劳就非常之大,他是维护了汉朝,一直到后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还
是以蜀汉为正统。

五、诸葛亮的经济措施

    经济方面措施不多。当时诸葛亮有一句话,就是“民贫国虚,唯仰锦耳。”可见得
巴蜀还是比较穷的,他靠锦官城在那里织锦外销,锦远销到曹魏,远销到吴国,这是他
的财政方面一个很大的收益。提倡手工业,另外他也兴修水利,此外措施没有。

六、有关诸葛亮“北伐”问题

    有人说(北伐)是以攻为守,他要守巴蜀,先进攻汉中,以攻为守。有人这样将,
这样讲其实我看也不见得正确。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曹魏并没有进攻蜀汉的意图,曹
魏当时主要是对付吴,而不是对蜀,他的重兵当时都在淮南。他要对付孙吴。所以当秭
归战后,刘备病死,这时曹丕没有乘机攻蜀,相反地去准备进攻吴国。他们始终把吴国
作为大敌。所以当诸葛亮大军南征时,曹魏没有乘这个时候去进攻。等到诸葛亮第一次
兵出祁山,三郡响应,这时候曹魏大为震动,料想不到小小的蜀汉竟敢出兵,他自己并
没有取蜀之意。说他以攻为守,应该先有曹魏取蜀之心,如是他揉取主动。但是曹魏并
没有攻蜀的意图。他要逐步进攻,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他绝不轻举妄动,他还是
步步为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就这样。

              (黄惠贤、余鹏飞整理记录,未经本人审阅,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




--

美丽的世界,美丽的梦,
    可爱的家园,我的欢笑,



※ 修改:·dqin 于 Jun 28 15:10:26 修改本文·[FROM: 202.104.245.168]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202.104.245.168]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