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文化中国与儒学传统(1)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at Jan  1 17:15:44 2000), 转信

(哈佛大学中国哲学及历史教授、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1995年3月20日
第一次吴德耀纪念文化讲座于新加坡报业中心礼堂)

     (张从兴整理)

    我的这个讲题——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范围很大,涉及的层次很多,接触
的课题极为繁杂,但这并不只是纯粹的学术课题,或者是抽象的智性游戏,而是
一个我认为既有现实性、前瞻性,并且很严肃,也很紧迫的学术课题。

    我提出这个课题以及与此课题有关的一些相当片面的设想,已经有好几年了。

最近五年,我特别感受到这个课题有深刻的意蕴,值得大家一起共同来探讨。不
仅学术界、知识界和文化界应该重视这个课题,就是政治界、企业界和大众传播
也应该予以关注。因为它联系到中华民族(广义上的中华民族)如何进行自我了
解,如何认识全球社群以及如何面对未来的挑战等方面的问题。

     如何塑造新型知识分子

我想分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个课题。首先,我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文化中国是什么
意思?它和儒家传统的关系应该怎样去定义?在这个背景底下,儒家伦理的基本
取向到底是什么?然后,我想谈一谈儒家传统为文化中国塑造新型的知识分子的
可能性和必要性究竟如何?我希望这个设想能够契合吴德耀教授这位海南一代哲
人所体现的人格风范。

    文化中国这个课题,很多人提到,也有很多人讨论过。1987年,一批来自中
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海外的学者聚集在香港,想要创办一个在北京、台北和香
港同时发行的杂志。那时,我们的共识,就是把这个杂志叫做《文化中国》。至
于杂志的内容,不仅是讨论政治和经济课题,也会探讨文化课题。另外,傅伟勋
先生也出过一本书,叫《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总之,有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


    1990年,我申请了一年假期,离开哈佛,到夏威夷东西中心的文化传播研究
所发展了一个研究计划,就叫“文化中国”。之后,普林斯顿的中国学社,又针
对文化中国这个课题,讨论过五次。每年到五四的时候,我们就会进行一次讨论,

对文化中国智识分子的问题,民间社会的问题,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问题以及
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的问题,都探讨过。
  在康桥,也就是我所服务的地方,我们已经举行过好几次的讨论会。在温哥
华,有一批华裔的基督教徒要从基督教的立场来理解中国文化,并出版了一本叫
做《文化中国》的杂志,现在已经进行到第三期了。香港在三年前举行了一个有
百多名学者参加的大型国际学术讨论会,名称就是“文化中国”,论文已经在台
北出版,很厚的一本论文。在哈佛,也举行过一次“文化中国认同与传播”的国
际学术讨论会,大陆有十几名学者来参加。去年在杭州,也开了一个由三个学术
单位,即北京中国文化书院、杭州大学和上海的学术青年联办,集中讨论文化中
国课题的学术讨论会。

    我所理解,我所提出来的文化中国,一共有三个意义世界。这个观点颇为引
起人们的争议。

    第一个意义世界,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没有什么可以争议
的,主要是由华人,多数华人组成的社会。但是,这些社会必须包括相当程度的
少数民族。在中国,除了汉人以外,还有满蒙回藏,还有很大的壮族以及其他五
十多种少数民族。加起来的话,有好几千万人。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