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alibab (快乐罗密欧),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文化中国与儒学传统(7)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at Jan  1 17:38:19 2000), 转信

是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点

   接下来的问题是,到底儒学的自我定义是什么?孔子讲得非常清楚,就是“古

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我在北京的时候,曾经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到
底儒家是为己,还是为人?”答案是“当然是为人。为人民服务嘛。”但这并不
符合儒家原则,儒家学术是为己,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人格,而不是为了社会,
不是要成为社会的工具。因为,它是目的,不是工具。儒家是为己之学,但是,
己并不是孤立绝缘的个体,而是人际关系网络的中心点。

   从这一方面讲,后来宋明理学家也说了,儒学是身心之学,讲身和讲心;是性

命之学,讲人性和讲天命;是圣人之学,讲怎么样学圣人。我这里提到圣人,大
家可能想到道貌岸然。其实不是,照儒家的理解,圣人是最纯粹、最真实、最完
全的人。我们努力使自己变成更全面、更真纯、更完整的人,就是学圣人。但是,

这是在永恒发展的过程中,体现我们自己的内在价值,不可企及的。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而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他七十岁的时候,就达到了
应该做的和所做的完全合在一起的境界。很多后来的儒家学者问这个问题:“假
如孔子和释迦牟尼一样活到八十岁,在七十二岁到八十岁这八年里,他既然已经
达到最高峰,是不是可以轻松愉快,不必再努力?”儒家学者基本上认为不可能,

这位老先生还要继续奋斗下去,而且越向前奋斗越艰苦。所以,孙奇逢(17世纪
的思想家)才会说:“到了90岁时,我才知道自己在80岁的时候,是多么的幼稚。

罗近溪也讲过这么一句话:“真正的仲尼(孔子)临死的时候,未免要叹一口气。

意思就是说,他总觉得还可以进一步发展。

   由于这个原因,儒家的理想人格,在于不断完善自己。譬如孟子提出的“可欲

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之圣,
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意思是说,有一个人,开始时大家都觉得不错,认为他
很和蔼,就叫“善”,是个好人。接着,要看他有没有内容,也就是有没有内在
的资源,如果有内容,就是有诸己的话,才是“信”,这个人才信得过,不仅是
好而已。假如他的内容很丰富,而不是一点点,那么,这个人才叫“美”,就是
能够充实。如果不仅充实,而且有光辉的话,这个人才叫“大”。不仅有光辉,
而且能够转化自己,转化其他的人,这个人才是“圣”。而这个转化又出现一些
一般人所不理解的力量,才叫“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儒家传统接受自我限制

  儒家很相信命,相信分,承认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有一定的限制。就是说,人有
很多方面是不能选择的。譬如,我的性别,我出身的地方,我的父母,我在小时
候受教育的机缘,我的族群意识等各方面,都不是我可以选择的,没有选择的可
能。在一般宗教哲学里面,就是要突破这些不能选择的东西,要看破,要跳出。
佛教在这方面提出最激烈、最彻底的方案——出家,破除你所受到的各种限制,
你才能够不会受到我执。但是,儒家传统认为限制的本身不是问题,本来每个人
都是被限制的。怎么样把使你成为一个具体人的那些表面上看来有限制的那些条
件,转化成自我完成的资源,就是每个人的修炼。因此,虽然我们是限制的,但我

们又有充分的自由,这个充分的自由,就是在我们限制内部可以掌握到的自由。

   不管我的智慧多低劣,我的环境多恶劣,我能够发展的余地有多少,不管如何

,我的发展,我自己完成我自己的人格,在最糟的情况下做的每一分,都有很深
刻的价值。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28.6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