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cunmo (老井),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彭德怀和林彪:指挥艺术之比较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Tue Oct 21 12:59:55 2003), 站内信件


开国将领中,彭德怀和林彪的经历秉性截然不同,但均是战功显赫.本文试图对他
们的指挥艺术作一番比较,以期抛砖引玉,看到更多的关于军事指挥方面的文章.
作者手头并无资料可以查询,疏陋之处难免,也希望有识之士给予指教.
一,两个方面的总的比较:
彭德怀出身农民,当过苦力,湖南讲武学堂毕业(?),在湘军中逐年升迁至团长.
一九二八年在段德昌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湖南平江发动兵变,成立了
红五军,彭德怀担任红五军军长.后在五军基础上编成红三军团,彭任军团长.林彪
出身小知识分子家庭,黄埔军校四期毕业,曾参加南昌起义,失败后上井冈山,很快
升至团长.在闽西红四军"九大"上,林彪坚决支持毛泽东的立场博得了毛的赏识.当
成立红一军团时,林彪被任命为主力红四军军长.而当一,三军团合并为红一方面军
时,林又被擢升为一军团军团长.
彭德怀和林彪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彭刚烈耿直,林阴柔细致.他们的指挥风
格也因此而不同.彭的三军团勇猛顽强,擅长攻坚;林的一军团则机智灵活,长于伏击.
他们的经历和性格的不同对他们指挥艺术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
彭和林在军事指挥上的比较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战略思想和战略见解的高
低;另一方面就是战役组织和战术修养的水平的高低.
作为高级指挥员,应该而且必须对战略问题有所思考.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战局
的走向,才能够更好地组织战役和战斗.在红军时期,彭德怀已经对某些战略问题有

了自己的思考.例如,在第一次反围剿之前,红五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主张不离开平

地区,与一军团"夹江而阵",彭德怀坚决主张过赣江,与一军团会合.这一主张对于集

中兵力粉碎第一次围剿起了决定性作用.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彭曾提出放弃中央苏

区,进军湖南,寻求战机.这个提议与毛泽东提出的进军浙皖,迫敌回援,以求运动中

敌的战略不谋而合,显示了彭在战略上的眼光.反观林彪,在这个时期,对战略问题并

未提出过什么见解,只是写过一些关于"短促突击"的战术方面的文章.长征时期林彪

曾提出过两个涉及战略的建议或提议:一是会理会议前提出的要求改变领导,由彭德
怀
代替毛泽东指挥;另一是长征到达陕北后提出在陕南开辟游击根据地的设想.这两个

建议充分反映了林彪在战略上的不成熟.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一直担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的职务,自然更多地考虑的是与
战略有关的问题.但林彪于平型关战役后为晋军所误伤,后送苏联养病,直至抗战快

结束才回到国内,因而无法将两人进行比较.有传说林在苏联养伤期间,曾对苏联的
卫国战争有所建议云云,因无确切佐证,所以无法做出评论.
解放战争时期,彭虽担任副总司令之职,但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将主要精力用于
西北战场的指挥,事实上此时于林一样,均为一个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两人在解放战
争中的功绩后文将详细论及.但林彪在辽沈战役打锦州问题上的犹豫和动摇反映出
林仍然未能将战役问题与战略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虑和权衡.当然,林彪的犹豫
不是没有道理,锦西葫芦岛和锦州相距几十公里,又无险要可守,如不能迅速攻克锦
州,则将受到锦西和沈阳两面之敌的夹击,东北野战军将在锦州和沈阳之间的狭窄
地区与敌决战.如失利,后果十分可怕.问题的关键在于林彪一直对整个战略的枢纽
在锦州这一点没有清醒的认识.只要攻下锦州,封死东北的大门,即使付出较大的代
价,对于整个战争来说,仍然是代价最小的选择.反之,如林彪所言改打长春,虽然仍
能夺得东北,但压迫蒋军入关的后果,必将拉长战争的进程,加大所付出的代价.锦州
问题,林不是看不到,而是没有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所以一遇情况即开
始动摇.五零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共中央讨论出兵问题时,林彪的倾向是不出兵或出
而不打,彭德怀则站在毛的一边,主张出兵.事实证明,不但应该出兵,而且能够战而
胜之.通过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彭在战略头脑和眼光上要比林高明.原因在于彭长期
在最高军事层工作,而林则限于担任战区指挥官的职务,考虑问题的本能的出发点存
在着差异.在战役组织和战术素养方面,林彪的细致和谨慎使他几乎从未有过失败的
记录,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在黄克诚回忆录中曾提到长征时湘江之战和娄山关战
斗林彪的表现,证实林彪能够很快地找到战役的重点和重心,把握战斗的能力很强.
众所周知,平型关战役是林彪指挥的,这是林彪的典型的伏击战,从战斗地点的选择
(敌必经之道,只有一条大路,一边有山),到组织工作的细密(为防止被发现,伏击地
对面老爷庙制高点暂不埋伏),充分显示其战役指挥的能力.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的大
兵团作战的指挥已臻化境,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追击和歼灭白崇禧集团的
战役都是干净利索,使对手毫无还手之力.彭德怀指挥若定,有古名将之风.最典型的
例子就是三军团第一次攻打长沙:当时部队过浮桥,城内之敌开城逆袭, 三军团大部
分部队已开始动摇.如此时溃退,后果不堪设想.彭果断下令斩断浮桥,背水而战,果
然转败为胜,攻克长沙.此役彭的表现,不愧"横刀立马"之称赞.但正如谨慎的人不免
胆小一样,勇猛的人则不免粗疏.彭在战役组织方面有时不够精细,所以彭常常有打胜
仗之后又吃败仗的记录.比如百团大战后期的关家垴战斗、解放战争时期的二次打榆
林,西府战役打宝鸡的失利以及抗美援朝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失败等.这除了因为彭
的性格上的原因以外,也和彭早年受旧制军训及长期在旧军中形成的不讲求战术的习
惯有关,这和林彪的情况正好相反.彭对战役的把握能力并无问题,只是不够细密,而
这种粗疏反过来往往会影响到战役或战斗的成败.
二、解放战争的功绩问题:
解放战争的功劳簿上第一名无疑是林彪,但并非象《血红雪白》中描写的如此
英明,如前所述,打锦州的动摇是林的败笔.而林彪的战果如此之辉煌,不无因缘际会
之感.抗日战争胜利之初,中共将大批精兵强将调入东北,造成了在东北国共实力相
当(后来更是共军远胜国军) 的情况,这在国共几十年的对抗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林彪
在粮弹充足,兵力相当甚或占优的局面下取得的胜利,犹如滑铁卢战役中之惠灵顿、阿
拉曼战役中之蒙哥马利,终究是以强胜弱,也可以说是理所应当.
实际上解放战争中表现最出色的战区指挥官仍应算彭德怀.西北野战军以不到三
万之众对抗胡宗南三十万大军,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将战争主
动权完全控制在手中,这样的战例是罕见的.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三战,或伏击,
或奔袭,攻敌之所不备,堪称神妙.沙家店一战,全歼钟松的整三十六师,尤其经典.西北
野战军当时回旋余地极小,彭能够果断抓住一瞬即逝的战机,侧水侧敌进行攻击,遂能转
危为安.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参观一野后曾感慨万分.因为一野部队的条件极其艰苦,
战士每人子弹只有七八发,经常没有粮食吃.宜川战役埋伏时,有的部队几天无食物.如
此差的条件要打胜仗,指挥上是要极其高明才行.
三、关于败仗的问题:
林彪一生鲜有败绩,这和他谨慎小心,不打无把握之仗有关.四六年守四平之战虽
然失利,但这是毛泽东为争取停战后有利的态势而要求林死守四平,林并无决定之权.
而本溪失守之后,林能组织东北民主联军迅速脱离与国军的接触,安全撤退,显示了林
优秀的战役组织素养.四七年打四平,林有未亲临,也难算是林的败仗.
相比而言,彭打的仗比林多,打的败仗也比林多.仅以百团大战后期关家垴战斗为例
,彭要求一二九师一定要将坚守有利地形的日军一个大队歼灭,对刘伯承、陈赓的建
议置之不理,甚至出以"取消一二九师番号"的威胁之语.彭的刚愎性格和不讲求战术
的指挥特点非常之鲜明.不过,如同围棋高手很少范低级错误一样,彭的这次失误也是
有原因的.据彭德怀自述中所言,彭不惜伤亡要消灭日军一个大队,是为使日军以后的
扫荡不敢再以大队为单位出动,这样就能够使日军以后扫荡的时间间隔延长,空隙增大,
从而增加我军的回旋余地.所以,彭所犯的这次错误在于过多地从战略角度出发考虑问
题,而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


--
人生就像一场戏, 因为有缘才相聚.
为了小事发脾气, 回头想想又何必.
别人生气我不气, 气出病来无人替.
我若气死谁如意, 况且伤神又费力.

哎,莫生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4.62]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