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fan (GP-02A),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中国再成为西方人眼中的一个谜(3)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09月15日15:27:03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德国海德堡大学中文系主任瓦格纳教授说,18世纪中国曾经面临严重的环境危机,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可能会带来“第二次环境危机”。

  外界赞赏中国放弃经济GDP崇拜,但担心的是:绿色GDP会不会造就又一种形象
工程,而忽视了环境保护的全人类意义?中国能否按照国际标准来建设生态国家而
形成“新绿洲”?

  真正的竞争对手,抑或学习榜样

  在所有不确定性中,有一种观点则比较确定:西方已第一次把中国视为一个真
正的竞争对手,要求使用同样的标准、在同样的游戏规则下进行比赛。

  上海社科院院长助理屠启宇说,这和中国发展水平和速度基本成正比,之前无
论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还是潜力都还没有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他认为,这种认识大概在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当时,联合国经合组织开始把
中国作为研究对象,欧盟经济部门也成立了研究中国的部门。

  在这方面,世贸组织不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要求中国按照既定规则进行贸易
;在市场经济地位的评价方面,许多西方国家坚持中国不是市场经济国家;再就是,从
国际援助方面讲,连日本都认为中国应该“毕业”了。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西方重视所谓“中国经验”的现象。今年5月,在上海召
开的世界扶贫大会上,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把中国称为“优等生”,并把上海市
以大手笔投入城市绿化、成都市综合治理府河和南河的经验在全球推广。

  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今年5月发表了美国高盛公司政治经济问题
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的一篇论文,提出了影响很大的“北京共识”概念。

  “谁能解读中国案例背后的逻辑,谁就将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印度的戴
史潘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然而,中国经验究竟有多大普适性?一些人认为,这还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


  “新生代中国”:爱恨如何平衡

  或许,中国最大的不确定性,是这个国家的下一代。

  黄仁伟说,将在未来10年中成为中国中坚的年轻一代,是在中国与世界经济一
体化过程中形成世界观的,他们的理念,他们对未来的想法,特别重要。

  “西方不可能等到未来到达时再去判断中国,而要看现在中国人的想法,特别
是年轻人的想法,来推测中国未来会怎样。”黄仁伟说。

  今年,西方主流媒体如《时代》周刊和《经济学家》,都发表了以中国新生代
年轻人为主题的封面文章。《时代》认为,春树、韩寒、满舟、李扬等人是“80年
代后”一代的缩影,称他们为“另类”,把他们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
”相提并论。

  《时代》或许存在以偏概全的可能,但无论如何,想到13亿人口的大国有朝一
日或将由“春树们”当家,西方人觉得必须重视。

  专家们特别指出,要研究中国新一代对于世界持有的一种“爱恨交加的感觉”
。那么,如何调节与平衡这种矛盾的感觉?

  “愤怒国家”,还是理性大国

  强大起来的中国会否成为一个狭隘民族主义的大国?这是西方对未来中国感到
不确定的另一层面。

  在西方的英文主流媒体上,最近时常可以看到“fen qing”这个汉语拼音。“
愤青”正式进入了西方词典。西方人不理解:在开放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为何
竟对西方文明持如此强烈的批评态度?

  一种观点认为,这种情绪既传达了新一代中国人对西方霸权的不满,也表明他
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价值取向的不确定感,以及他们在生活压力下的情绪宣泄。


  毛里和子则认为,这与“中国政治风气比较宽松”有关,“中国的老百姓,以
前没有什么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现在可以了”,但是,“亚洲杯上的不愉快还是
让日本感受到了威胁”。

  来自英国的中国学学者杰拉德·张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认为中国的过
激民族情绪还很难控制,这个主要是后天教育的问题。西方国家有种观点,认为中
国在公民的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

  中国能否“约束”部分国民的不理智情绪?中国能否应用现代政治智慧处理好
复杂问题?这极大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国际定位。

  在“改进”中走向确定

  在《瞭望东方周刊》采访的专家当中,普遍认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最终决定
力量取决于中国自身的行动。

  在被要求用一个词汇描述对未来中国形象的看法时,俞新天说:“改进的中国。
”他认为,与其他的描述相比,这个定位更具有动态的象征含义,既指中国富有活
力,同时也喻示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灵活的内政外交姿态。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便开始坚定不移地以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融
入国际社会。从把“法治”原则载入宪法,到签署国际人权公约;从加入世贸组织,
到吸收SA8000合理成分以改善国内劳工条件;从非典时期增加透明度,到积极参与朝
核斡旋;从推行民主政治,到提出科学发展观,都被视为中国一步步走向“确定”


  黄仁伟说,新一届中国领导人执政后,对世界的看法越来越开放、明朗。中国
仍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持续发展。中国一定要走和平发
展的道路。这样一种方针,在最高层那里十分确定。


  8月25日至29日, 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
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
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和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也
是基本目标。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王义桅提醒《瞭望东方周刊》,胡锦涛主席在讲话中
特别强调了四个环境,这与以往单纯强调经济、政治环境相比,是一个重要的突破
。9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对中国下一步改革开放将作出更清晰的部署。


  “中国的未来走向,已然十分确定。以前,西方对中国有着种种悲观预言,结
果都破产了。中国将继续用事实来让全世界信服。”他说。(

--
上帝给我大脑——于是我思考;
上帝给我双脚——于是我奔跑;
上帝给我十指——于是我上网。
——经过思考,我奔跑着来上网……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82.90]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