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UPSON (云南种玫瑰),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2004年11月13日21:08:12 星期六), 站内信件


     第四次中东战争(十月战争)

     2002年8月12日19:20  解放军报

  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
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
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
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M.A.el-萨达特和国防部长A.伊斯
梅尔、总参谋长S.M.H.沙兹利等精心制订作战计划,企图以突然袭击强渡运河,收复西奈
半岛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政治谈判收复全部失地创造条件。战前,埃军兵力约32万人,
坦克2000辆,作战飞机约600架,另有大量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以及海军舰艇约100艘。
埃军在运河西岸展开5个步兵师、2个机械化师、2个装甲师和若干独立旅,并部署有"萨姆
"防空导弹等武器,在运河区组成高、中、低和超低空防空体系。叙利亚在总统H.阿萨德和
国防部长M.塔拉斯领导下,也为战争进行了大量准备,企图一举收复戈兰高地。战前,叙军
兵力约15万人,坦克约1300辆,作战飞机280架,另有大量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以及海
军舰艇约30艘。叙军在戈兰高地东侧展开3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若干独立旅,并以防空
导弹为主组成对空火力网,为地面进攻提供掩护。埃、叙为达成进攻突然性,采取了一系列
战略、战术伪装欺骗措施:开战前几个月对预备役人员多次征召和复员;埃军反复前调和
后撤,前调一个旅,后撤一个营,逐次向运河集结兵力;频繁举行军事演习,隐蔽作战企
图;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作战文件不准打印和无线电传递;开战当日让士兵在运河游泳
,显示平静假象;把开战日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和犹太教赎罪日,以隐蔽进攻时机。

                http://photo.sohu.com/44/05/Img202610544.jpg
      (图片为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的以色列国防部长M·达扬)

  以色列国小人少(1973年总人口为318万人),战前编有常备军11.5万人,预备役20余万人
,坦克1700辆,作战飞机360架和"霍克"防空导弹发射架75部,海军舰艇约40艘。1967年侵占
埃、叙部分领土后,以军战略纵深增大,并在运河东岸构筑了由高20米的沙堤和31个支撑点
组成的巴列夫防线,在戈兰高地1967年停火线西侧构筑了由若干支撑点和防御阵地组成的
防线。以色列自信巴列夫防线是"铜墙铁壁",其情报系统具有24小时预警能力,预备役为
主的"全国皆兵"动员体制能为最终战胜对方提供保证,故在战略指导上改变过去先发制人
、深入对方领土纵深作战的方针,由攻势战略改为守势战略。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色列
总理G.梅厄和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展开兵力是进行演习。开战
前,以军在西奈半岛仅部署1个步兵旅、3个装甲旅,近300辆坦克和48门野战火炮;驻守运
河东岸前沿各支撑点的步兵不到500人,浅近纵深内只有1个装甲旅的兵力;戈兰高地也只
部署3个步兵旅、2个装甲旅,近200辆坦克和44门野战火炮。

  10月6日,埃、叙分别在西线和北线同时向以军突然发起进攻,给以军沉重打击。西线:
6日14时,埃军在防空兵和炮兵火力掩护下,陆海空三军密切协同强渡运河,并出动200余
架飞机突袭运河东岸以军巴列夫防线及其纵深,摧毁若干"霍克"防空导弹阵地和大部分机
场;数百名突击队员搭乘直升机在西奈半岛机降,袭扰以军后方;部署在西岸的约2000门
大口径火炮和坦克炮等重火器,对以军各支撑点及浅近纵深目标实施猛烈的火力打击;海
军舰艇则在近海配合地面作战。与此同时,埃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
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由8000名官兵组成先头部队搭乘上千只橡皮舟迅速渡河;携带
反坦克导弹、火箭筒的步兵反坦克小组,穿过以军各支撑点的接合部,在其后方布置反坦
克地段,同野战火炮、坦克炮火力组成远近结合的宽正面反坦克火力网,击毁大量以军坦
克;工程兵快速破堤架桥,9小时内打开60个通道,清除约9万立方米沙土,架好浮桥12座,
保障后续部队和坦克渡河;防空部队由各型"萨姆"防空导弹为主组成防空火力网,开战头两
小时击落以军飞机10余架,在战争初期掌握运河上空制空权,使以机不敢进入运河区空域。
至7日,埃军6万人、600余辆坦克渡过运河,各部队陆续在东岸集结。以军仓促应战,指挥
混乱,极为被动。8日,以军3个装甲旅远距离增援,在既无空中掩护又无步、炮协同的情
况下实施反击,被埃军粉碎,几乎被全歼。9日,埃军按照预定计划停止大规模进攻,西线
出现四天战斗间歇。北线:6日14时,叙军3个步兵师由配属的坦克部队为先导,在空军、
防空部队和炮兵火力掩护下,向戈兰高地进攻,当日突破以军防线,并以空降兵占领赫尔
蒙山哨所(以色列称之为"国家的眼睛",其电子侦察范围覆盖叙利亚大部地区),进逼战略
要地库奈特拉。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直逼以军前线指挥部驻地奈法赫村,并进抵距约旦
河东岸以本土约数公里的地区。以军1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大部被歼,极为被动。以军在
两线作战、处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采取先北后西、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针,努力化被
动为主动。7日晚,以军在局部地区制止叙军进攻,随后实施局部反攻,兵力陆续增至3个师
约11个旅;同时集中使用空军包括从西线调来的飞机,向叙军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
开强大攻击。9日,以军向叙后方大城市实施战略空袭,同时抓住西线战斗间歇实施反攻;
11日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进抵要地萨萨,占领重镇纳西季村,直接威胁叙首都大
马士革,从而掌握北线战场主动权。16日前后,以军给予援叙的伊拉克和约旦装甲部队以沉
重打击,22日出动空降兵夺回赫尔蒙山哨所。至此,以军经紧急动员,总兵力已增至近40
万人。叙利亚对西线埃军的战斗间歇异常不满,要求埃军加强攻势,缓解叙军的被动态势
。埃军自11日起将2个装甲师调至运河东岸,14日投入坦克1000辆在脱离空中掩护的情况下
再次发起进攻,企图占领米特拉山口。

  此时,以军作战重点由北线转向西线,西奈兵力由3个师增至5个师约18个旅,空军主
力已调往西线,使用"响尾蛇"、"蜻蜓"空空导弹对付埃及飞机,并以"加布里埃尔"舰舰导
弹打击埃、叙舰艇,取得局部制空制海权。14日,双方1800辆坦克进行决战,为世界战争史
上所罕见。以军坦克与步、炮协同作战,使用直升机发射"小牛"、"百舌鸟"空地导弹和"白
星眼"电视制导炸弹,击毁埃军坦克约250辆(以军损失约50辆),迫使埃军撤回进攻出发地。
15日晚,以军沙龙师利用夜暗从运河和大苦湖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实施大纵深穿插突
击。

  16日凌晨,其先头部队约2000人在大苦湖以北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军防空
导弹阵地,撕裂埃军防空"保护伞",为以空军飞机进入运河以西空域创造了条件。以军架
好浮桥后,2个师渡河,向西转南快速突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
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构成合围态势,从而控制了西线战场主动权。埃及依靠军民联防保卫苏
伊士城,多次堵截以军在西岸的进攻,但均未达到目的。

  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

  埃、叙和以色列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一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埃及控制了运
重打击,22日出动空降兵夺回赫尔蒙山哨所。至此,以军经紧急动员,总兵力已增至近40
万人。叙利亚对西线埃军的战斗间歇异常不满,要求埃军加强攻势,缓解叙军的被动态势
。埃军自11日起将2个装甲师调至运河东岸,14日投入坦克1000辆在脱离空中掩护的情况下
再次发起进攻,企图占领米特拉山口。

  此时,以军作战重点由北线转向西线,西奈兵力由3个师增至5个师约18个旅,空军主
力已调往西线,使用"响尾蛇"、"蜻蜓"空空导弹对付埃及飞机,并以"加布里埃尔"舰舰导
弹打击埃、叙舰艇,取得局部制空制海权。14日,双方1800辆坦克进行决战,为世界战争史
上所罕见。以军坦克与步、炮协同作战,使用直升机发射"小牛"、"百舌鸟"空地导弹和"白
星眼"电视制导炸弹,击毁埃军坦克约250辆(以军损失约50辆),迫使埃军撤回进攻出发地。
15日晚,以军沙龙师利用夜暗从运河和大苦湖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实施大纵深穿插突
击。

  16日凌晨,其先头部队约2000人在大苦湖以北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军防空
导弹阵地,撕裂埃军防空"保护伞",为以空军飞机进入运河以西空域创造了条件。以军架
好浮桥后,2个师渡河,向西转南快速突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
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构成合围态势,从而控制了西线战场主动权。埃及依靠军民联防保卫苏
伊士城,多次堵截以军在西岸的进攻,但均未达到目的。

  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

  埃、叙和以色列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一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埃及控制了运
河东岸两段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后经政治谈判,埃、以于1979年3月签署和约规定,以
军于1982年4月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则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此次战争,双方损
失重大。死亡人数大致为:以色列2 800人、埃及5000人、叙利亚3000人、其他阿拉伯国家
500人;坦克损失:以军850辆、埃军1000辆、叙军1000辆、其他阿拉伯国家200辆;飞机损
失:以军110架、埃军260架、叙军130余架、其他阿拉伯国家50余架;舰艇损失:以色列1艘
、埃叙共10艘。由于在短时间内消耗巨大,双方不得不在战争期间分别请求苏、美供应武
器装备。苏联和美国先后从10月10日和13日向阿、以实施战略空运。苏联在29天中出动大
型运输机930余架次,给埃、叙空运约1.5万吨军用物资(海运23万吨物资于停战后到达)。
美国出动566架次,给以色列空运约2.3万吨物资(不含以色列民航空运的5000吨)。其间,
阿拉伯国家使用"石油武器",采取提高油价、限制输出等手段,力图遏制美国和西欧一些国
家对以色列的支持,从经济上给以色列和美国等亲以国家以一定打击。

  此次战争,埃、叙经周密准备对以实施战略突袭,通过两线夹击首战告捷,振奋了阿拉
伯国家的民心士气;埃军强渡运河成功,显示出陆海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虽然埃
军在战场上逐步陷入被动,但停战时终于在运河东岸占据两段狭长的滩头阵地,达到了为
尔后通过政治谈判收复全部失地创造条件的战略目的。以色列面对两线作战的严峻局面,
坚持先北后西、重点用兵的方针,动员迅速、指挥灵活,终于化被动为主动,转败为胜;但
战前对开战情报判断有误,从而导致早期预警落空,初战失利,空军和坦克部队未能阻滞阿
方进攻。此次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现代化特点的战争之一,双方分别使用苏、美
先进的武器装备,并通过苏、美战略空运及时得到补充,同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获取对
方军事情报,使广泛的战场成为苏、美新式武器的实验场。双方均大量使用新式飞机和对
空导弹争夺制空权,使用舰对舰导弹争夺制海权,使用新式坦克和反坦克导弹以及武装直
升机发射空地导弹和制导炸弹对付坦克,并通过电子对抗等手段争夺地面战场的主动权。
导弹在战争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双方损失的飞机60%以上,舰艇80%和大部分坦克是被导弹
击毁的。战争以突袭方式迅猛展开,作战行动快速多变;火力空前增强,消耗快速而又巨大
;地面、空中、海上作战与电磁战场相互渗透,电子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并取得显著效果。
这些都对战略筹划、作战指挥、部队素质、后勤保障与动员体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新的
课题,从而推动了各国对军事学术和未来战争的研究。



--


    来世,我要做个百夫长。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45.19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