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用铳规测量火炮的射程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an  9 22:43:05 2006) , 站内信件

用铳规测量火炮的射程

    炮手可用铳规测量火炮的射程。中文文献中最早提到铳规的,是孙元化所写的《西法神
机》。在何汝宾的《兵录》中,则有几幅铳规的使用图。

    有关铳规的规格和用法,在汤若望与焦勖翻译的《火攻挈要》中有简明的记载。文中提
到,使用铳规时
先将长柄插入炮口,便可以经由垂着的权线,在弧上读出炮管的仰角。
    铳规虽然可用来量炮管的仰角,但在操作时必须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到炮口处测量,因
此后来的人改进
发明了可放在炮管末端使用的火炮仰角(Gunner's Level or Clinometer)。在北京故宫博物
院珍藏了一个
测炮象限仪就包含了一个火炮仰角仪。但这个精巧的测炮象限仪有可能是皇家的赏玩之物,
并未真正用在军事上。为了使每门火炮发挥最大的威力,炮手必须注意炮弹的大小和火药的
用量。铳尺的功用就是测量火炮应该
装填的火药量。当炮弹的重量确定后,炮术家们认为所需装填的火药,应该有一个理想值。
最恰当的状况是
在火药完全燃烧的瞬间,刚好将炮弹推至管口。
     这就是「药弹相称」的发炮要领。当时在中国并没有弹药相称的观念,曾有炮手使用
空炮(象征性地填装
火药)而被严重惩罚,所以后来的炮手都将弹药装得满满的,很容易膛炸。徐光启在铸炮的
时候,思宗也曾
下旨要徐氏试验在炮中装填更多的弹药,看能不能增强威力。崇祯四、五年间吴桥之变时,
明朝守军也曾因为
装药过多,结果不但爆炸且有多名炮手伤亡。

[img]http://www.no1190.net/news/uploadfile/2004515105952710.jpg[/img]
    为了让司铳者判断不同材质的圆弹所应填装的火药量,十六世纪欧洲的火炮制造者,在
铳规上刻有相应
的比例尺,让炮手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简便地估计装药量。
    虽然火药的配制当时还无法完全标准化,但铳尺的发明可使炮手迅速地掌握恰当的药量
,这是火炮发射
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因此,铳尺的形制和操作方式在中国往往被视为秘学,所以在当时西洋
火器的中文书中
都不曾提到,所画的图也不详实。铳尺的原理当时仍属于掌握在天主教人士手中的秘学,所
以一般铸炮者
或炮手都不太熟悉这一种较科学的工具,到了临战忙乱之际,只能自求多福了。 *
   虽然铳规、铳尺和矩度的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准确度,却仍做不到百发百中的程
度。明末清初的
炮手往往将大炮当作平射武器使用,如此即可在近距离发挥极大威力。但因受到铸造技术的
局限,不仅炮膛
不易做到光滑平直,即使炮身的厚薄轻重也很难一致,造成放炮时的偏差。且由于红夷大炮
的炮身多是由
前至后渐粗,炮的中心线与炮身并不平行,所以在平射瞄准时也会产生误差。炮术家于是发
明星斗以解决
这个问题,分别指的是在炮口口箍上所立的星表(或称准星、照星),和在炮底外缘安装的
照门。
    康熙二十年正月,南怀仁(Ferdinand Verbiest, 1623-1688)将奉旨铸成的两门战炮运
往清河,对着星斗
试放。圣祖在亲临观看之后,认为从来没有如此准的火炮,赐名为「神威将军」。
    星斗在火炮上的使用,很可能就是南怀仁最早引进中国的,在康熙二十年铸成的「神威
将军」上,
除了刻有应用的火药和铅子重量之外,首度出现「星高七分」的铭文。至于南怀仁在康熙二
十八年铸造的
「武成永固大将军」上,也记星高为六分三厘。但后来清朝军队对星斗的重视渐减,在十八
、九世纪所造大炮
的铭文之上,很少看到有关于星斗高度的数据。
[img]http://www.no1190.net/news/uploadfile/200451511030322.jpg[/img]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211.161.62.17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