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darkangel (死神之翼天使心),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乌兰布通之役ZZ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Mon Jan  9 22:59:21 2006) , 站内信件

乌兰布通之役

    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中,以游牧民族起家的中央政府很少担心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然
而,仅有一次,
游牧民族的对手进袭到北京附近,原本从关外进入中原的清军,却需要再度出塞保卫关内的
京师,这就是
乌兰布通之战。

准噶尔部接近帝国心脏
    准噶尔部是厄鲁特蒙古,也就是最早所说的漠西蒙古的四部之一。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
,厄鲁特蒙古
形成了准噶尔部、和硕特部、杜尔伯特部和土尔扈特部等四部。准噶尔部在伊犁河一带游牧
,和硕特部在
今乌鲁木齐及以东地区,杜尔伯特部在今北疆额尔其斯河中上游地区,土尔扈特部在今新疆
塔城一带。
由于准噶尔部的游牧地均邻近伊犁河,水草茂盛,并且可以与中亚和内地通商,因此势力逐
渐强大,逐渐
开始侵袭其它部落。17世纪20年代,土尔扈特部不堪袭扰,自目前的中哈边境地区,西迁至
当时尚无人控制
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后来,沙俄势力逐渐进入当地,并开始试图征服土尔扈特部,这才有
了后来1770年
渥巴锡领导的土尔扈特部起义,和土尔扈特部不远万里回归中国的壮举,当然,这只是题外
话了。
    当时的新疆,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领导下,准噶尔部在17世纪前期继续扩张,于1637
年,迫使和硕特部
迁徙至青海,并于1640年联系喀尔喀蒙古(即漠北蒙古)召开双方大会,重新安排了蒙古各部
落之间的权力关系,加强了准噶尔部对蒙古各部的影响,此外,还对西部、南部的哈萨克、
柯尔克孜等民族地区发动战争,
使准噶尔部的势力不断扩张。
    此时,内地正是明末清初的混乱时期。由于蒙古与满清的亲密关系,故准噶尔部在清军
入关之前就与
清政权建立了通贡关系。清军入关后,巴图尔珲台吉与厄鲁特各部首领一起联名向满清附表
上贡,并建立
臣属关系,此后,准噶尔部和清朝中央政权之间来往不断,关系较为和谐,这种情况一直持
续到康熙十年
(1671年)。

    康熙十年,巴图尔珲台吉的第六子噶尔丹在内乱中掌握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这是一个
雄心勃勃的首领。
他的政治目标,是要征服漠北的喀尔喀蒙古,进而征服整个蒙古,重建统一的蒙古汗国,必
要的时候不惜
和中央政府发生战争,为了对抗中央政府,噶尔丹向正在东向扩张的沙俄靠拢,寻求沙俄帮
助。这一时期
的沙俄,也正处于东向扩张的高峰,有噶尔丹作为其扩张的助手,是其求之不得的好事。康
熙二十六年,
沙俄的东进部队与喀尔喀蒙古发生冲突,沙俄使者建议噶尔丹与沙俄联手进攻喀尔喀,久已
等待这一机会
的噶尔丹立即组织兵力,于康熙二十七年,率领3万大军,越过杭爱山,向漠北喀尔喀蒙古
地区进攻。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噶尔丹自新疆对漠北地区的进攻,正好与沙俄自贝加尔湖向南的进
攻构成钳形攻势,
使正在与沙俄作战的喀尔喀军腹背受敌,喀尔喀首领土谢图汗难以抵挡两面攻势,只能撤回
在北线与沙俄
作战的部队,沙俄随即由贝加尔湖向东大幅度扩张,这直接导致尼布楚谈判时中方做出巨大
让步,最终确定
以尼布楚为界的结果。*
    收缩防线的喀尔喀军也试图进行抵抗,土谢图汗集中兵力在今乌兰巴托以西地区与噶尔
丹进行了会战,
但力量差距过于悬殊,经过三天的战斗,全军溃散,喀尔喀蒙古各部最终决定内附清朝,遂
向南撤退,
进入今内蒙古境内。
    此时,本已获得极大收益的噶尔丹得陇望蜀,派使向沙俄要求,共同进入内蒙古地区,
追击喀尔喀各部,“博硕克图汗希望沙皇陛下军队与他的兵力会合,共同打击上述蒙古人,
将其彻底消灭。”沙皇在远东的代表
戈洛文对此建议也深感兴趣,他说,“……沙皇陛下可根据博硕克图汗的进攻形势,从沙皇
陛下边境城市,
从色楞格斯克、乌丁斯克、涅尔琴斯克(即尼布楚)以及其它城市发兵进攻蒙古人。”由于尼
布楚原本即位于
中俄边界,戈洛文的说法,实际上意味着俄军可能趁噶尔丹内侵的机会侵略中国本土。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春,在沙俄的暗中怂恿和支持下,噶尔丹率军进入了今内蒙
古呼伦贝尔地区,
对附近多个部落进行了袭击和劫掠,随后,转向南进,进入了今锡林浩特地区,这里距离北
京不足千里,
已经威胁到了帝国的心脏地带,这是中央政府难以容忍的。

 康熙大帝皇城布阵
    噶尔丹南侵的消息传到内地,北京市民首先有了反应,城内外商铺大多关门停业,“米
价至三两余”,
似乎准噶尔军很快就要攻至北京一般。
    皇城中的康熙帝,刚刚完成了收复雅克萨、签订 《尼布楚条约》 的工作,此时三藩已
定,台湾亦已
统一,三十七岁的康熙帝经过几场内外战争与常年政治斗争的历练,已经成为了一位非常老
练的政治家与
战略家,他接连做出了一系列决定,开始准备解决准噶尔部问题。

    首先,康熙帝派人到俄国,与沙俄交涉,防止沙俄干涉此战,由于此前几年,中俄之间
有了两次雅克萨
之战的历史,沙俄清楚中国的实力不可小视,故在中方交涉后,始终未向噶尔丹提供任何兵
力上的援助,
武器和财物的援助也极为有限,其中最重要的是取消了原定向噶尔丹出售3000支滑膛枪的决
定,这对后来的
战事影响颇大。
    断绝了可能的俄援之后,康熙帝又从分裂准噶尔部的内部着手,通过利诱,策反了噶尔
丹随军出征的
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策氏在噶尔丹前往乌兰布通时,带五千人返回了准噶尔部起家的伊犁河
流域,击败了
噶尔丹的追兵,“尽收噶尔丹之妻子人民而去”,这等于端掉了噶尔丹主要基地,使噶尔丹
自此失去了
最重要的后勤补给来源。
    在进行政治外交筹划的同时,康熙帝也深知,与噶尔丹的恶战不可避免,为此,康熙帝
调动各地兵力,
向可能的决战地集中。当时,噶尔丹如果突进内地,可能的进展方向有三,第一是进入辽宁
,第二是袭击
北京,第三是进攻山西北部。由于晋北多山贫瘠,实际上可能的进攻方向只有前两个。

   4月,康熙帝命令从鄂尔多斯、归化(今呼和浩特)、内喀尔喀右翼等地调6800人,携16门
火炮,由理藩院
尚书阿剌尼和兵部尚书纪尔他布率领,前往今内蒙古乌兰浩特地区驻守,此后,又命科尔沁
亲王率领各路
集结的近两万部队,前往科尔沁草原一带建立防御。这样,就防止了噶尔丹率部从蒙古直插
辽宁,避免了
清朝关外“龙兴之地”受到威胁。
    在调兵的同时,康熙命令从古北口开始,向各路北方部队设立驿站,动用大批骆驼队运
输军粮,保障了
后勤和通讯的畅通。
    在得知噶尔丹已经进入内蒙古后,康熙帝下定决心,在内蒙古地区会集各路部队,争取
围歼噶尔丹军。
为了防止噶尔丹北逃,6月22日,康熙帝派使者前往噶尔丹军中,令使者对噶尔丹“婉言相
慰,羁縻其前行,
勿怒而激之”。另一方面,则通知阿剌尼,如果噶尔丹退兵,则努力阻止,若噶尔丹强行北
逃,再发兵追击。
     但是,阿剌尼和纪尔他布可能误会了圣意,于7月26日在乌尔会河(今内蒙古乌兰浩特
西乌拉盖尔河地区)
擅自与噶尔丹军交战,此时噶尔丹有2万骑兵,而清军仅有不到9000人,且阿剌尼严重轻敌
,只带了200蒙古
勇士和500喀尔喀兵向噶尔丹军进攻,结果“未及战,诸扎萨克及喀尔喀兵争取其子女牲畜
,阵动不能止。”
而噶尔丹军在两翼使用火枪交叉射击,将清军主力击溃。当时在噶尔丹军中的俄国使者回忆
,噶尔丹“大杀
中国军队……缴获大车五百多辆以及全部辎重”。阿剌尼等人被迫率残部逃走,后被皇帝降
四级调用。
    初战不利的消息传到北京,康熙帝极为不悦,他于8月5日强调,各路军会合前不得与噶
尔丹交战,“大兵
陆续前进,朕亦亲征,姑勿与战,以待各路军至齐发,毋致失利。”

    8月6日,农历七月初二,康熙帝宣布亲征,以皇长兄、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命皇
长子胤礼为副将,
出古北口北上,以恭亲王常宁(康熙五弟)为安北大将军,简亲王雅布、信郡王鄂札为副将,
出喜峰口。其它
几路兵马还包括阿拉尼部剩余清军、科尔沁方向清军、盛京和吉林方向清军等部队。
    陪同出征的,还有皇帝的舅舅、内大臣佟国纲、佟国维,内大臣索额图、明珠等朝廷重
臣。临行前,康熙
帝还作壮行诗一首:“获丑宁遗类,筹边重此行。据鞍军令奏,横槊凯书成。烟火疆隅堠,
牛羊塞上耕。遐荒
安一体,归奏慰予情。”从诗文中看出,康熙帝充满了自信。
   从“歼灭战”到“击溃战”
    8月10日,福全率清军主力自北京出发,随后,康熙帝于8月18日自北京出发,计划随后
到达前线,但是,
8月22日,康熙帝不慎受了风寒,身体开始发热,至27日,身体依然低烧,只好“从诸臣之
请”,返回北京,
次日,皇太子胤礼来迎,康熙看到胤礼并无忧戚之意,“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心中非常不
快,遂令胤礼先行
回京,自此埋下了后来太子立废的伏笔。这件事情虽与后来乌兰布通的战役无关,但却极大
的影响了清中期
的政治发展。
    为了确保计划成功,离京后的康熙帝想方设法稳住南进的噶尔丹,8月17日,康熙帝给
噶尔丹敕书,称
阿剌尼等的进攻纯属自作主张,已经受到了责难,又称福全的北进“非讨汝也,欲定议耳”
。为了麻痹噶尔丹,康熙帝还命福全给噶尔丹送去羊100头,牛20头,结果,噶尔丹果然从
今锡林浩特一带南下,直到8月20日,
才得知清军正在从不同方向朝这一地域集结,完全是一副决战的架势。噶尔丹相当自负,决
定就此与清政府决裂,8月22日,噶尔丹派使者传话,“夫执鼠之尾,尚噬其手,今虽临以
十万众,亦何惧之有!”这等于是跟
朝廷彻底摊牌,此后,噶尔丹率所部继续南下,于8月31日,抵达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
腾旗南部,临近
河北省围场县),离京城直线距离不过六七百里。
    噶尔丹的南进,实际上是康熙帝所希望的,战场距离北京越近,清军的后勤线就越短,
噶尔丹的后勤线
就越长。但是,噶尔丹行进的方向的确有些出乎康熙帝事先预料,恭亲王常宁所部未能赶到
乌兰布通,而其它
几路部队中,被留用的阿剌尼率领残部3000人于8月下旬与福全会合,但科尔沁方向的2万余
部队只来得及赶到
乌兰布通以北方向,未能直接参加战斗。
    乌兰布通是一座红色的小山,泡子河与哈而哈河从乌兰布通的西北汇入萨里克河,再向
北注入西拉木伦河。乌兰布通山南坡是无法攀登的峭壁,北面则是一个可以攀登的陡坡,但
易守难攻,噶尔丹部队“觅山林深堑,
倚险结营”,布阵于山上林内,用上万头骆驼,缚住驼蹄卧于地面,驼背上加装箱垛,然后
用毛毡渍水盖于
箱垛之上,环绕乌兰布通山摆成一条防线,称为“驼城”,噶尔丹部队兵士从驼与驼之间的
缝隙,使用从沙俄
购买的火枪射击目标。而按照清军当时的弓箭和火枪威力,是难以穿透驼城的。
    清军方面,福全率军在乌兰布通40里开外扎营,凡营盘四十座,连营六十余里,阔二十
余里,“首尾联络,屹如山立。”清军各路参战部队,除科尔沁方向部队和盛京部队外,于
七月下旬先后到齐,全军官兵连同厮役
在内,约10万人。
    双方的战斗,随之展开。9月4日,八月初一。黎明,福全率清军主力,自大营向乌兰布
通方向出发,至中午,抵达乌兰布通西面河对岸,清军隔河布阵,列好火枪、火炮阵势,在
战斗一开始,就集中火力轰击驼城,
但由于驼城位于树林内,位置隐蔽,清军炮火很难做到精确,这与今天的炮兵作战一样,在
尚未弄清目标具体
位置时,火炮的杀伤作用都是有限的。在双方阵势相接的河两岸地域,噶尔丹军在隔河高处
隐蔽防御,而清军
则先要渡河,后要仰攻,因此,清军正面进攻的进展不大。
    在组织正面进攻的同时,福全还派出了左右两翼骑兵,试图通过迂回包抄噶尔丹的侧后
。但是,清军右翼
被河岸沼泽所阻,只能返回原处,进展的惟一希望就落在了左翼方向,率领左翼的是内大臣
佟国纲、佟国维
两兄弟。佟国纲前一年刚刚与索额图一起参加了尼布楚会议,此时是一等公、镶黄旗都统、
领侍卫内大臣、
皇舅,以其身份,本不必在阵前冒险,但他以清军高级将领中少见的勇气亲自率兵沿河冲击
,结果被敌方火枪
击中阵亡,他也成为清朝二百年历史中地位最显贵的阵亡将领。佟国纲下葬时,康熙帝要亲
自前往送葬,结果
被诸大臣劝阻(皇帝按礼制是不应为臣子送葬的),康熙帝乃派诸皇子和大臣前往送葬,并亲
自撰写了祭文,
直到雍正时,雍正帝还在继位之初为佟国纲追赠“太傅”称号。在佟国纲的功名荫庇下,佟
氏子孙中多见某省
巡抚、某某总督、某某将军等职衔,佟氏家族成为极为显赫的门族,至今,泡子河在乌兰布
通当地还被称为
“将军泡子”,以纪念佟国纲(佟国纲也曾被任命为安北大将军)。
    英雄出现的场合,通常也会有懦夫,史载,战斗中,正白旗副都统色格印“彼则大惧,
故推受暑下马。
其家人愤曰:‘身为二品大臣,如此临阵退怯,归去何颜见人耶?’扶之上马。色格印复下
马,卧于草内。
及回营,犹战栗不已,身披甲胄,蒙被达旦。因此伊所管兵丁,无不耻笑”。除去这位副都
统大人外,更有
许多将领,为了自身安全,抽取所部精装兵士作为贴身护卫,而清军统帅部门是按照编制集
结调动部队的,
结果导致当天清军实际参加一线战斗的兵士人数大为减少。康熙帝后来回忆时也提到,“出
征乌兰布通时,
……索额图、明珠选勇士数百人近身防护,勇士云:‘挑选我辈原拟获战获追,讵意只令防
护?’共生忿怨。”
    佟国纲中枪后,左翼军并未停止进攻,其麾下将领、前锋参领格斯泰挥舞战刀,“直入
贼营,左右冲击,
出而复入者再”,多次来往出入敌阵,并摸清了驼城的布局结构,这成了战斗的关键点,就
是这位格斯泰,
战时乘一匹康熙帝亲赐的白鼻战马,有旁人说白鼻马不吉,格斯泰则答曰:“效命疆场,吾
夙愿也!何忌?”
福全战后向康熙帝奏报,“方战时,亲见一将乘白鼻马三入敌阵,众皆识为格斯泰也。”当
天傍晚,格斯泰等人乘胜追击至河岸时,陷于沼泽,“贼麋集,格斯泰力战,与迈图等皆殁
于阵。”
    在格斯泰等人的侦察下,清军火炮有了确定的目标位置,能够充分发挥威力,自下午轰
击至日落,终于
将驼城轰为两段,福全趁势从正面发动进攻,而此时,佟国维也已率军迂回至敌军后方,在
清军的前后夹击下,噶尔丹军难以支持,遂以暗夜为掩护,退向山顶,并在隐蔽处施放冷枪
。福全见天色已晚,且噶尔丹已处于清军包围中,即下令停止进攻,扎营转入防御。
    此时,噶尔丹驼城被破,残余主力处于清军的包围之中,且补给不继,如果清军像前一
天那样持续攻击,
噶尔丹是难逃被全歼的命运的。但是,福全可能是受到了前一天恶战的影响,于次日命令将
士暂时休息,停止
进攻。对福全的这一决定,历来都是负面的评价,不过设身处地的替福全考虑,他这样做是
有其原因的:皇帝
不在前线,所有责任都要由自己承担,既然前一天已经击破了噶尔丹主力,那么基本的功劳
是可以保证的。
如果次日继续进攻,战局万一发生逆转,则自己前功尽弃。而次日不进攻,最坏的结果无非
是噶尔丹逃跑,
所以,停止进攻,对福全而言,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万全之策。
    噶尔丹从清军的这一行动中,揣测出了福全的心思,派达赖喇嘛的弟子济隆作使者,前
往清军大营讲和。
济隆利用达赖的招牌,向福全保证,噶尔丹已经知道了大清的厉害,将“仰体圣上仁心,休
征罢战”。福全也
趁机下台阶,向康熙帝报曰,“噶尔丹乃狡诈之人,虽不可全信,但战之次日,屡遣人来,
必多窘迫。”他还
向各路领军大臣发出印文,令大家暂时停战。当然,福全也有心夺取更大的功劳,他要求科
尔沁方向的2万人
向战场迅速靠拢,准备与主力一起夹击噶尔丹。
    自然,精明的噶尔丹没有给他这个机会,趁清军攻势暂停的机会,噶尔丹在夜间率余部
渡过萨里克河,
经今天的内蒙古达里诺尔湖地区,疯狂向西北的漠北蒙古方向逃去,沿途还焚烧草地,以断
绝追兵。虽然此前
科尔沁、盛京方向的2万人已经到达其逃跑路线附近,但由于此前收到了福全的停战命令,
并没有阻拦噶尔丹。
噶尔丹得以顺利逃至今外蒙古境内,乌兰布通之战至此结束。
    乌兰布通一战,虽然打成了击溃战而非歼灭战,但依旧是对准噶尔部的沉重打击。类似
噶尔丹所率军队,
由于其经济基础是建立在游牧文化之上,故此首领与下属之间并无中原文明那样绝对的从属
关系,其之所以
能够号召聚集数万准噶尔兵马,实质上依赖于战争的不断胜利,可以带来大量的战利品和虏
获品。但是乌兰布通的战败,使噶尔丹失去了这种号召力,大量人员脱离部队,雪上加霜的
是,噶尔丹在北逃途中,部队出现了
瘟疫(这种瘟疫很可能是由内地军队带来的,当时的少数民族对内地传染病的抵抗力非常弱
,这也是康熙在承德
建造避暑山庄接见少数民族代表的原因之一),再加上缺吃少穿,噶尔丹所率军队的总人数
减至几千人。次年春天,在前方的上奏中提到:“噶尔丹去年败走以来,日以北徙,人畜屡
毙,劫掠无所获。近者噶尔丹亲率兵
来劫喀尔喀,至阿尔哈赖地方,又无所得,皆徒步而返,困敝已极。”可以说,乌兰布通战
役实际上已经
摧毁了噶尔丹的元气,后来的昭莫多战役,只是给噶尔丹的反叛划上一个句号而已,双方军
队几乎没有真正
的交战。
 骑兵加火器,冷热兵器的结合交替
乌兰布通之战的成败之处,都与康熙的决策有关。
    从政治观点看,康熙帝的指导方针无疑是正确的,其战前所订计划,归根结底就是力争
“围歼”。这是
出于对当时整个国家形势做出的判断:首先,此前十年,帝国先后经历了多场内外战争,“
三藩之乱”、
统一台湾、两次雅克萨之战,都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噶尔丹在新疆、
漠北等地时,如果劳师远征,兵少则不敷用,兵多则势必又是一场异常耗时耗饷的战争。康
熙帝是想利用
噶尔丹最为接近帝国统治核心的时机,用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利用相对最短的补给线(距离
北京只有千里),
争取将其全歼,一劳永逸的解决准噶尔部问题。

    但是,从决策理论的角度看,康熙帝计划的可操作性略显不足,速决的前提,并不仅仅
是兵力优势,
还包括战备、指挥等多方面的因素,制订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己方的实际能力是否能满足
计划的要求。实际上,以当时清军的装备、训练,以及将领的临阵指挥,都不足以完成战前
制订的合围计划。用现代的观点评判,就是康熙帝制订了一个精致的计划,但却略有些脱离
实际,特别是在几个关键点上出现问题后(特别是科尔沁、
盛京方向部队未能实现有效的合围,以及福全的临阵犹豫),计划即无法实现。
    从军事上看,乌兰布通之战,暴露出清军八旗部队在顺治以后,战斗力逐渐下降。根据
现有史料,当时
噶尔丹军作战远距离主要依靠火枪,贴身时才使用刀矛等冷兵器。但清军却缺乏应对火器的
经验,按照康熙帝
的评价,“我军近与厄鲁特战,排列太密,为贼人乱枪所中。且进退并不鸣笳。此皆不习战
阵之故也。”
实际上,在清朝初创时,由于早先明军装备的火器数量多,威力大,清军应有丰富的对付火
器防御的经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经验并未像现代军队中的条令、规定那样,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
,而是逐渐散失了,此外,清军除少数精锐部队外,普遍缺乏训练和纪律,这是清军进攻乏
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此次战役证明,火器已经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要武器,连一贯游牧骑射的厄鲁特
蒙古军队,都已经
以火枪为主要武器,清军能够击破驼城,也主要靠此前传教士南怀仁等人监造的西式火炮(
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红衣大炮”)发挥了威力,康熙帝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于第二年,
在北京建立了八旗火器营。但是,中国
自然科学的停滞,以及闭关锁国的社会环境,导致火器设计和制造技术长期原地踏步甚至退
步,这种情况一直
持续到鸦片战争爆发。
--
我带着天使之心降临
却让这片土地饱尝苦难
我想阳光普照大地,却不料竟成
                   赤地千里
我想送来甘露,却不料引来
                  洪水滔滔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http://bbs.szu.edu.cn [FROM: 211.161.62.179]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