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reinhart (没有一刻不想你!!!),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第四章 黑洞(2)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Fri Jan  7 17:49:23 2000), 转信

地缘战略的种种幻景

  后帝国的俄国出现一段历史和战略上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令人吃惊的苏联垮
台,特别是大俄罗斯帝国出乎一般人意料和令人目瞪口呆的解体,在俄国引起了深
刻的反思。人们就俄国在当前历史中应如何自我定位的问题展开了范围广泛的讨论
。人们公开和私下激烈地争论多数大国从未想到过的一些问题:什么是俄国?俄国
在哪里?做一个俄国人是什么意思?

  这些不仅仅是理论问题。对问题的任何答复均蕴含着重要的地缘政治含义。俄
国是一个纯粹由俄罗斯种族组成的民族国家,还是俄国从定义上讲范围要更广(就
如同不列颠比英格兰要广一样),因此注定要成为一个帝国?从历史、战略、种族
的角度看,俄国恰当的边界在哪儿?如果从这样的历史、战略和种族角度看,乌克
兰的独立是否仅是暂时出了偏差(许多俄国人都愿这样想)?俄国人是否必须在种
族上是俄罗斯人(Russkyi),抑或他可以在政治上是俄国人,但在种族上
不是俄罗斯人(也就是说是“Russyanin”,相当于“英国人”却不是“
英格兰人”)?例如,叶利钦和一些俄国人认为,车臣人确实也可以和应该被认为
是俄国人(这种说法造成了悲剧性的后果)。

  苏联垮台前一年,在已看到俄国末日来临的为数不多的人中,有一名俄国民族
主义者曾绝望地断言:
    若这个对俄国人民来说不可想象的可怕灾难真的来临,国家四分五裂,
  在其千年历史中深受贫困和欺骗的人民突然最后变得孤独无援,他们不久前的
  “兄弟”收拾起行李,登上“民族救生艇”,驶离正在倾覆的航船,——那么
  ,我们是无处可去的……

    体现着政中合现实的答案很难。俄
国国家自身的历史性危机更使其难上加难。几乎贯穿俄国整个历史的是,国家既是
领土扩张又是经济发展的工具。这个国家也从未刻意地按西欧传统把自己看作纯粹
的民族工具,而是把自己定位为特殊的超民族使命的实施者,用宗教、地缘政治或
意识形态等术语赋予“俄罗斯思想”以不同的解释。现在这个使命突然遭到摒弃,
因为国家的疆域已缩小到主要限于一个民族的范畴。

  此外,俄罗斯国家(可以说是其“本质”意义上的国家)的后苏联危机的加重
,不仅由于俄罗斯面对其帝国传教士使命突然被剥夺的挑战,而且由于:为了缩小
俄国社会发展的落后状态与欧亚大陆较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俄国国内的现代化派
(及其西方顾问们)正逼迫国家不再扮演社会财富的指导者、所有者和安排者这一
传统的经济角色。这要求对俄罗斯国家的国际和国内作用进行政治上不折不扣的革
命性的限制。这严重破坏了俄国国内生活已牢狗种馗矗钪彰恐侄加攵砉罟匦牡南喽杂
诿拦亩砉匚晃侍庥?
关,每种也都包含着一些内部的变异。对这些不同的思想派别可以归纳如下:

    。保 优先考虑与美国的“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对赞成这一主张的一些
  人来说,这实际上是共同统治全球的代名词。
        2.强调“近邻外国”是俄国的中心问题,其中一些人主张建立某种莫斯
  科主导的经济联合,但也另有一些人希望最终恢复某种程度的帝国控制,并以
  此建立一个能与美 房 衡的大国。

    。常 反联盟,即建立某种?美的欧亚联盟来削弱美国在欧亚大陆的优势地
  位。

  虽然第一种设想开始时在叶利钦的新执政班子中处于主导地位,但第二种设想
不久就在政治上占了上风,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叶利钦的地缘政治的政策重点。
第三种设想出现得稍晚一些,大约在90年代中期才引起人们的注意,是越来越多
的人感到苏联以后的俄国地缘战略模糊不清和屡屡失败之后作出的反应。从历史角
度看,这三派想法均不成熟,是从对俄国当前国力、国际潜力和国外利益看法的种
种幻景中派生出来的。

  前苏联刚解体时,叶利钦起初的立场是把俄国政治思想中从未完晒Φ摹拔?
方化”老观念推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他主张俄国本来就属于西方,应该成为西方的
一部分,并应尽可能地在国内政治中与西方亲近。叶利钦本人及其外长均持这一观
点。叶利钦十分明确地谴责俄帝国的历史。1990年11月19日,叶利钦在基
辅以乌克兰人和车臣人可随后用来反对他的言辞雄辩地宣称:

    俄国并不想成为某种新帝国的中心。……由于俄国曾长时间充当这种角色
  ,俄国比其他国家更懂得这种角色的可恶。俄国从中得到了什么?结果是俄国
  更自由了吗?更富有了吗?更幸福了吗?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统治别的民族的
  民族不可能幸福。

  西方特别是美国对俄国新领导有意作出的友好姿态,鼓励着俄国外交政策部门
中的后苏联的“西化派”。这既加强了俄国新领导的亲美倾向,也诱使俄国新领导
要求直接成为西方的一员。俄国因为新领导人同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的最高决策者
相互直呼其名而感到高兴。他们很容易自欺欺人地把自己也看作是一个超级大国的
领导人。当美国人提出在华盛顿与莫斯科之间建立“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时,在
俄国人看来,似乎这就认可了由一种新的美俄民主共同统治来取代原来的美苏应承认俄国是
美国的平等伙伴,而且没有俄国的参与
或同意,任何全球性问题都不能得到处理和解决。虽然没有公开说出来,这种幻想
明显地包含着这样的想法:中欧将仍然是甚至将自愿地成为在政治上对俄国有特殊
亲近感的地区。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的解散将不会导致其前成员国倒向北约,甚
至也不会仅仅倒向欧盟。

  与此同时,西方援助将使俄国政府有能力进行国内改革,让国家退出经济生活
并使民主机构得以巩固。然后,俄国的经济复兴、作为美国平等伙伴的特殊地位和
俄国巨大的吸引力,会鼓励最近才独立的新独联体国家,与俄国实现更加紧密的经
济和政治的一体化,因而也会扩大俄国的范围,增强俄国的实力。独联体国家因为
俄国不再对它们构成威胁而谢天谢地,并会逐步意识到,与俄国进行某种形式的联
合会收到实惠。

  问题是这种主张既不符合国际现实,也不符合国内实际。“成熟的战略伙伴关
系”观念虽然好听但却靠不住。美国既不愿意也不能够与俄国分享全球性力量,甚
至即使它愿意也做不到。新俄国的国力虚弱不堪,社会极其落后,已不能充当美国
真正的全球性伙伴。在华盛顿看来,德国、日本和中国至少也与俄国同等重要和有
影响。而且,在欧洲、中东、远东等有关美国国家利益的重要地缘战略问题上,美
俄两国的目标大相径庭。一旦不可避免地发生分歧,政治实力、财政力量、技术创
新和文化魅力方面的巨大差距将使“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一句空话,越来越
多的俄国人感到这个说法只是故意造出来欺骗俄国的。

  如果美国在早些时候,在美俄蜜月时期就开始着手北约的扩大,并同时向俄国
提出一项“难以拒绝的交易”,即在俄国与北约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合作关系,俄
国的失望感或许可以消除。如果美国明确和坚决地奉行北约扩大的设想,并保证俄
国将被包括在这一进程之中,也许俄国后来对“成熟的伙伴关系”的失望也可消除
,克里姆林宫内西化派的政治地位也不会逐步削弱了。

  1993年下半年,在叶利钦8月间公开赞同波兰加入跨大西洋联盟的意向并
称这与“俄国的利益”相一致之后,正是美国那样做的太好时机。但克林顿政府当
时仍奉行“俄国第一”的政策,于是又折腾了两年多。在此期间克里姆林宫的调子
变了,对于在美国已经出现但飘忽不定的有意扩大北约的迹象越来越敌视。到19
96年,美国决定把扩大北约作为建立更大、更安全的欧洲-大西洋共同体的政策
中心目标时,俄国人对此已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了。因此,可以说1993年是失掉
历史机遇的一年。

  必须承认,并非所有俄国关于北约扩大的担忧都毫无道理,或出于恶意。的确
有些反对派,特别是俄国军方人士带着冷战思维,认为北约的扩大并非欧洲自身成
长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是美国领导的一个仍然敌视俄国的联盟对俄国的进逼。俄国
外交政策的一些精英,其中大部分实际上是前苏联官员,坚持他们长期形成的地缘
战略观点,认为美国无权插足欧亚大陆,而北约扩大主要的动因就是美国企图扩大
其势力范围。还有一些反对者怀有这样的期望,即一个游离于任何集团之外的中欧
,在俄国一旦恢复元气之后,将再一次回归俄国地缘政治的势力范围。

  但俄国许多民主派也担心北约扩大将意味着俄国被排斥在欧洲之外,政治上遭
放逐,被认为没有资格参与欧洲文明的机制化框架。文化上的不安全感加上政治上
的担忧,使俄国感到北约扩大似乎是西方蓄谋已久的孤立俄国政策的顶峰,使俄国
在世界上孤立无援,十分易受其多种敌人的攻击。此外,俄国民主派既不知道中欧
人对莫思难以避免。之所以如此,一个原因
是,新的俄国精英内部分歧严重,而总统和外长又都不能在地缘战略方面提供始终
一贯的领导,他们没有能力清楚地说明新俄国在欧洲究竟要得到什么,也不能现实
地评估俄国的虚弱所带来的实际局限。莫斯科政治上准备战斗的民主派无力使自己
勇敢地申明一个民主的俄国不反对这个跨大西洋的民主大家庭的扩大,而且俄国愿
意与之结交。与美国共享全球性大国地位的幻想,使莫斯科的政治精英也很难放弃
在前苏联地区,甚至在前中欧卫星国家中,建立俄国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的思想。

  这些情况对民族主义者来说正中下怀。到1994年,他们已在重新开始发表
意见。军国主义分子也利用这些情况,此时他们已成为叶利钦在国内非常重要的支
持者了。他们对中欧国家的抱负作出越来越强烈和不时带有威胁性的反应,只是增
强了那些前苏联卫星国寻求北约安全保护的决心,因为他们珍惜刚刚从俄国统治下
争取到的解放。

  克里姆林宫不愿否定所有斯大林进行过的对外征服,进一步加深了美俄两国的
分歧。西方舆论,特别是北欧和美国的舆论,对俄国关于波罗的海各共和国的模棱
两可的态度感到不安。俄国虽然承认它们的独立,也不强迫它们加入独联体,但为
了使在斯大林时代有目的地移居到波罗的海各国的大批俄罗斯人群体得到优惠待遇
,甚至俄国民主派领导人也不时使用威胁手段。克里姆林宫明显地不愿意谴责19
39年苏联与纳粹德国的导致波罗的海各共和国被强行并入苏联的秘密协定,更使
气氛笼罩上了阴影。甚至在前苏联垮台五年以后,克里姆林宫的发言人在1996
年9月10日的正式声明中还坚持说波罗的海各国是在1940年自愿“加入”苏
联的。

  后苏联的俄国精英显然也曾期望西方会帮助,或至少不阻止俄国在后苏联空间
重新发挥主要作用。因此,他们对西方愿意帮助新独立的后苏联各国巩固其独立的
政治存在感到愤懑。俄国一些资深的美国外交政策分析家尽管警告说“与美国对抗
……是应该避免的一种选择”,但他们也不无道理地指出,美国正力图“在整个欧
亚大陆重组国家间的关系,……从而使这个大陆上不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大国,而是
有许多中等、较稳定、相当强大的国家,……但这些国家无论是单个的还是整体的
实力均不能超过美国。”[4]

  在这方面,乌克兰至关重要。特别是到了1994年,美国越来越重视美乌关
系并帮助乌克兰保持其新的民族自由的倾向,使许多俄国人甚至俄国的“西化派”
都感到,这是一项针对俄国把乌克兰最终重新纳入自己的范围这一重大利益的政策
。乌克兰最终将以某种形式与俄国“重新一体化”是许多俄国政治精英的一个坚定
信念[5]。结果,俄国从地缘政治和历史的角度对乌克兰的分离地位的疑问,正
好与美国关于一个帝国型的俄国不可能是一个民主的俄国的观点迎头相撞。

  此外,纯粹的国内原因也证明两个“民主国家”间“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是
不现实的。俄国太落后,被集权统治破坏得太严重,不可能成为美国切实的民主伙
伴。这个重要现实是关于伙伴关系的动听言辞掩盖不了的。而且后苏联俄国只是部
分地清算了过去的历史。几乎所有的“民主派”领袖人物,即使对苏联的过去已真
正幻灭者也不仅仅是苏联体制的产物,而且是原先统治集团精英中的高级成员。他
们不像波兰、捷克的领导人那样是原来的持不同政见者。前苏联的重要权力机构,
虽然已被削弱,士气低落,腐败不堪,却依然存在。

  新的民主精英因俄国严重的经济危机而在政治上更脆弱。俄国经济需要进行大
规模的改革,使俄罗斯国家不再干预经济。俄国因此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援助寄
予厚望。这些援助,特别是德国和美国的援助数量确实逐渐增大,不过即使在最好
的情况下也不能使俄国经济很快恢复。由此而产生的社会不满更使那些失望的批评
家的鼓噪之声越来越大。他们声称,与美国的伙伴关系是假的,有利于美国,而损
害了俄国。

  总之,在苏联刚刚解体后的几年内,建立一种有效的全球性伙伴关系的主观和
客观先决条件均不具备。那些民主的“西化派”要价实在太高,而自己能做的又太
少。他们想与美国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或者叫共同统治,在独联体内比较随心
所欲地行事,并在中欧建立一个地缘政治上的“无人区”。但他们对前苏联的历史
又恨又爱的矛盾心理,他们对充当全球性大国的想法不切合实际,俄国国内经济危
机深重,他们又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这一切使他们不可能捧出一个作为平等伙伴
关系概念中应有之义的稳定而真正民主的俄国。俄国必须先经历漫长的政治改革过
程、同样漫长的民主稳定过程和更加漫长的社会经济现代化过程,然后,不仅在中
欧,而且特别在前俄罗斯帝国范围内就新的地缘政治现实进行一场从帝国心态到民
族心态的深刻变革。只有在这以后,与美国的真正伙伴关系才能成为可行的地缘政
治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近邻外国”优先的主张成为对亲西方政策选择的主要批评和
初步成为外交政策的另一选择就不足为怪了。该主张认为“伙伴关系”这一概念忽
略了对俄国最重要的东西,即俄国与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的关系。“近邻外国”成
为重点强调需要在前苏联曾占据的地缘政治地区内重新建立一个以莫斯科为决策中
心的有效框架的主张的略称。在此情况下,人们普遍认为,重点倾向西方特别是美
国的政策成果太少,代价太大。那种政策只会使西方更易于利用苏联解体造成的机
会。

  但是,“近邻外国”学派之下又包含了几种不同的地缘政治观念。它不仅包括
认为独联体会转变为由莫斯科领导的欧盟式组织的那些经济机能主义者和经济决定
论者(其中也包括一些“西化派分子”),也包括那些把经济一体化看成仅是恢复
帝国的工具之一的人。这样的经济一体化既可在独联体框架下进行,也可通过俄罗
斯-白俄罗斯或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之间(在1996
年作出的)特殊安排进行。它还包括主张成立由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成的
斯拉夫联盟的斯拉夫浪漫主义者,以及那些支持把欧亚主义这种有点玄妙的概念定
为俄国的长期历史使命的人。

  “近邻外国”优先的主张最狭义的表达形式所涉及的只是一个理由十分充分的
立场,那就是俄国必须首先集中力量幌质怠:献鳎踔聊持忠惶寤蔷梅⒄顾?
要的。因此,为扭转前苏联政治上的解体带来的经济混乱和四分五裂状态,加强独
联体的联合机构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可取的。

  对一些俄国人来说,推动经济一体化是对已发生的一切的行之有效和政治上负
责的反应。人们经常把后苏联俄国的形势与欧盟作类比是有道理的。主张经济一体
化的温和派明确反对恢复俄罗斯帝国。例如,早在1992年8月由一些著名人士
和政府官员组成的“外交和国防政策委员会”发表的一份题为《俄国战略》的有影
响的报告中,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把建立“后帝国开明的一体化”作为建立后苏联
“共同经济空间”的恰当计划。

  但是强调“近邻外国”并不仅仅是主张地区经济合作的政治上仁慈的学说。其
地缘政治内容带有帝国味道。甚至较为温和的1992年报告也谈到恢复了元气的
俄国将最终与西方建立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并宣称在这一关系中俄国应起“调控东
欧、中亚和远东形势”的作用。其他支持“近邻外国”优先的人则更直言不讳。他
们明确谈到俄国在后苏联空间的“独特作用”,指责西方向乌克兰及其他新独立的
国家提供援助是奉行反俄政策。

  俄议会外事委员会1993年的主席依·阿姆巴祖莫夫的论调虽并不极端却很
典型。阿是“伙伴关系”优先政策的前支持者,他公开宣称前苏联空间是俄国独家
的地缘政治势力范围。1994年1月,阿的论调得到了此前积极主张亲西方政策
的外长安德列·科济列夫的响应。科称俄国“必须在几个世纪来一直是俄国利益范
围的地区内保持军事存在。”事实上,1994年4月8日《消息报》称,俄国成
功地在新独立的各共和国领土上保留了至少28个军事基地。如果在地图上把俄国
在加里宁格勒、摩尔多瓦、克里米亚、亚美尼亚、塔吉克斯坦和千岛群岛的军事存
在用线联起来,实际上大体与前苏联的外部边界相当。(见地图14)

  1995年9月,叶利钦总统发表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正式文件,把俄国的目
标概括为:

    俄国对独联体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在国际社会上占有适当位置的
  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国家联盟,以巩固俄国在后苏联空间建立的国家间政治经
  济关系新体系中的领导力量的地位。

  人们应注意到该文件侧重于政治领域的努力,强调地提到一个单一实体及“它
”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并强调俄国在这个新实体中的主导作用。在强调这些时,
莫斯科还坚持俄国必须加强与新成立的独联体之间的政治、军事联系;必须建立一
个共同的军事指挥体系;独联体各国的武装部队必须通过一项正式的条约联结在一
起;独联体的“外部”边界必须由中央(即莫斯科)控制;俄国军队必须在独联体
内的任何维和行动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必须在独联体内制定共同的外交政策,其
主要机构必须设在莫斯科(而不是原先在1991年商定的明斯克),并由俄国总
统主持独联体首脑会议。

  而且还远不止这些。1995年9月的文件也宣称:

    应保证俄国电视台和电台在近邻外国的广播,俄国新闻在这一地区的传播
  应得到支持,俄应为独联体各国培训民族干部。
  考虑到有必要以与俄国友好关系的精神来教育独联体各国的年轻一代,应
  特别注意恢复俄国作为苏联以后的地盘内的主要教育中心的地位。

  在这样的气氛下,1996年初,俄国杜马竟宣布苏联的解散是无效的。同年
春天,俄国与独联体中较随和的成员国签署了两个协议,密切相互间的经济和政治
一体化关系。其中一个大张旗鼓地签署的协议实际上是规定要在新的“主权国家共
同体”(俄语缩写为SSR,是队中亚到太平洋
海 读 阔土地的独特控制所遗留下来的,是莫斯科四个多世纪向东扩张所建立的帝
国的遗产。俄国通过扩张,把一大批非俄罗斯人和非 分奕 纳入俄罗斯,从而也形
成了独特的欧亚政治文化特点。

  作为一种学说,欧亚主义并非在后苏联时期才出现。它始于19世纪。但作为
前苏联共产主义明确的替代物和对所谓西方堕落的反应,兴盛于20世纪。俄国流
亡者积极宣传这一学说以取代苏维埃主义,因为他们认识到前苏联内部非俄罗斯人
的民族觉醒需要一种起支配作用的超民族的学说。他们担心共产主义的最终失败也
会导致古老的大俄罗斯帝国的瓦解。

  早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欧亚主义的倡导者恩·思·特鲁别茨科
伊王子便令人信服地阐述了这一点。他写道:

    共产主义实际上是改头换面的欧洲主义,旨在破坏俄罗斯生活的精神基础
  和民族独特性,宣扬实际统治欧美的唯物主义观点……

    我们的任务是当俄国不再是欧洲文明的扭曲反映时,当俄国再次回归自我
  成为俄罗斯-欧亚,自觉地继承和维护成吉思汗的伟大遗产时,创造一种崭新
  的文化,不同于欧洲文明的我们自己的文化[6]。

  在后苏联的混乱情况下,这种观点大有市场。一方面,共产主义被指责为背叛
了俄国正统思想,也背叛了特殊的玄妙的“俄罗斯思想”;另一方面,西方主义也
受到了批判,因为西方尤其是美国被认为是腐败的。文化上反俄罗斯的,意在剥夺
俄国在历史和地理上对欧亚大陆独有的、渊源很深的控制权。

  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和人种史学家列夫·古米勒夫的被广泛引用的文章给欧亚
主义作了学术上解释。他的《中世纪的俄罗斯和大草原》、《欧亚节奏》以及《历
史上的人种地理》等书,有力地阐述了欧亚大陆是俄罗斯人民的独特“人种”的自
然地理背景,是俄罗斯人和大草原上非俄罗斯居民之间的历史上共生的结果,从此
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欧亚文化和精神特性。古米勒夫告诫说,适应西方,对俄国人民
来说只能意味着失掉自己的“人种和灵魂”。

  这些观点得到俄国各种民族主义政治家更为直觉的响应。例如,叶利钦的前副
总统亚历山大·鲁茨科伊曾宣称,“从我国的地缘政治形势看,很显然,俄国代表
着连接亚洲和欧洲的唯一桥梁。谁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谁就将成为世界的主人”
[7]。1996年大选中叶利钦的共产党竞争者根纳季·久加诺夫尽管是搞马列
主义的,但也推崇欧亚主义对俄国人民在欧亚大陆广褒土地上特殊的传教士精神作
用的玄妙强调。久加诺夫争辩说,俄国有独特的文化使命,也有特殊的地理优势来
充当全球的领导。

  哈萨克斯坦领导人努苏尔丹·纳扎尔巴耶夫也提出一种更稳重实用的欧亚主义
思想。纳在国内面临着人数几乎相等的土生土长的哈萨克人和俄罗斯移民之间的种
族矛盾,同时也为了寻找减轻莫斯科要求政治一体化压力的方式,他提出了“欧亚
联盟”这一概念,以取代面目不清和效率低下的独联体。虽然他的想法没有更为传
统的欧亚主义的玄妙内容,当然也并不赋予俄国人充当欧亚领导人的特殊使命,但
其思想起源于这样一种观念:地理范围与前苏联相当的欧亚大陆是一个有机整体,
也必须有政治的含义。

  在某种程度上,俄国地缘政治思想把“近邻外国”放在最重要位置上是理所当
然的。因为从安全和经济角度看,在后帝国的俄国和新独立的国家间实现某种秩序
和妥协十分必要。但使大部分讨论具有一种超现实色彩的是这样一个挥之不去的观
念:从某些方面来看,不管前帝国的政治“一体化”是(因为经济原因而)自动实
现,还是作为俄国最终恢复所丧失的力量的结果而实现(且不用说是作为俄国特殊
的欧亚或斯拉夫使命而实现),这种“一体化”既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

  在这一方面,人们经常与欧盟作比较,但却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不同点:欧
盟,即使考虑到德国的特殊影响,也不是由一个在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和领土面积
方面都超过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国家主导的;欧盟也不是一个民族帝国的继承者,
其获得解放的成员也不深深怀疑“一体化”就是重新被统治的代名词。即使如此,
若德国像前面提到的俄国于1995年9月那样正式宣布其目的就是加强和扩大德
国在欧盟的领导地位,人们也不难想象欧洲国家会作出什么反应。

  与欧盟作比较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开放的和较发达的西欧国家已为民主的一
体化作好了准备,而且大多数西欧人看到了这种一体化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经济和
政治利益,西欧的那些相对贫穷的国家也能从中得到大量的补贴。相反,新独立的
国家则把俄国看作政治上不稳定却仍然盛气凌人、野心勃勃,并且在经济上是它们
参与世界经济、获得急需的外资的障碍。

  乌克兰特别强烈地反对莫恕的高压政策
——不愿承认乌克兰的边界,对乌克兰在克里米亚的权利提出疑问并坚持俄国对塞
瓦斯托波尔港独享治外法权的控制,使乌克兰已经觉醒的民族主义有了明确的反俄
倾向。在一个新国家历史成形的关键阶段,乌克兰民族国家的自我定位因此从传统
的反波兰或反罗马尼亚的方现蟹炊远砉岢龅娜魏谓⒁桓龈耙惶?
化”的独联体或斯拉夫共同体(与俄罗斯及白俄罗斯)或欧亚联盟等建议,把这些
建议都看成是俄罗斯为重建帝国的策略。

  外部的支持鼓励了乌克兰维护其独立的决心。虽然开始时西方特别是美国迟迟
不承认分立的乌克兰国家地缘政治上的重要性,到90年代中期,美国和德国均已
成为基辅分立特性的有力支持者。1996年7月,美国防部长宣称,“我无论怎
么说都不会夸大乌克兰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对整个欧洲安全和稳定的重要性”;9月
,德国总理虽然坚定地支持叶利钦总统,却也进一步宣称“乌克兰在欧洲的牢固地
位再也不能受到任何人的挑战,谁也不能再对乌克兰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提出争议”
。美国的决策者们也把美乌关系称为“战略伙伴关系”,故意用与描述美俄关系同
样的词语来描述美乌关系。

  正如前面所述,没有乌克兰,以独联体或以欧亚主义为基础重建帝国都是不可
行的。一个没有乌克兰的帝国最终只能是更“亚洲化”的离欧洲更遥远的俄国。而
且,欧亚主义对新独立的中亚各国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很少有中亚人热心于
与莫斯科结成新的联盟。乌兹别克斯坦特别坚决地支持乌克兰反对俄国把独联体提
升为超国家实体,反对俄国意在加强独联体的倡议。

  其他独联体国家也警惕莫斯科的意图,倾向于团结在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的
周围反对或躲避莫斯科要求更紧密的政治和军事一体化的压力。同时,几乎所有新
独立国家的民族意识正逐步加深,更加有意识地谴责过去对莫斯科的顺从是殖民主
义,努力消除其各种影响。因此,甚至在民族问题十分脆弱的哈萨克斯坦,也与其
他中亚国家一道废除了西里尔字母,而用土耳其早些时候改造过的拉丁字母取而代
之。实际上,到90年代中,为阻止俄国用独联体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由乌克
兰 那奶 头,已非正式地形成了由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塞拜疆,有时也
包括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组成的集团。

  乌克兰坚持有限的、以经济为主的一体化,进一步使“斯拉夫联盟”这一概念
失去了实际意义。这个由一些斯拉夫文化优越论者培育起来的,在亚历山大·索尔
仁尼琴支持下名噪一时的主张,一旦被乌克兰拒绝就自动失去了其地缘政治含义。
“斯拉夫联盟”仅剩白俄罗斯一国与俄国在一起。由于哈萨克斯坦北部的俄罗斯人
聚居区也可能成为该联盟的一部分,“斯拉夫联盟”还有可能使哈萨克斯坦分裂。
这种可能性当然不会使哈萨克斯坦的新统治者感到放心,而只会激化反俄的民族主
义倾向。在白俄罗斯,一个没有乌克兰的斯拉夫联盟只能意味着白俄罗斯被俄国兼
并。这也将激起更强烈的民族不满情绪。

  “近邻外国”政策的这些外部障碍,因俄国人民的情绪这个重要的内部制约而
大大增强。尽管政治精英之间就俄罗斯在前帝国范围内的特殊使命大作文章,在政
治上鼓噪不止,可能是由于厌倦了,也可能仅仅出于常识,俄国人对恢复帝国的任
何宏伟计划几乎都没有什么热情。他们赞成开放边界,开放贸易,人员自由流动以
及俄语的特殊地位,但对政治一体化,特别是这个一体化牵涉到经济代价和流血牺
牲时并不热心。“联盟”的解体令人遗憾,恢复令人高兴。但公众对车臣战争的反
应表明,任何超出运用经济影响或政治压力的政策均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总之,“近邻外国”优先的政策在地缘政治上最大的不足,就是俄国在政治上
还不够强大,还无力把其意志强加于人;在经济上也无足够的吸引力来吸引新的国
家。俄国的压力只会使它们更多地寻求与外部的联系,首先和最重要的就是与西方
的联系,但有时也会寻求发展与中国和南部重要的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当俄国针对
北约的扩大扬言要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时,它回避了“与谁’’的问题,而且它还
回避了更令人痛苦的回答:最多也只可能与白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

  新独立的国家,因为担心潜在的政治后果,对即使是最合理和急需的与俄国实
行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也越来越不信任。与此同时,关于俄国所称的欧亚使命和斯拉
夫不可言传的性质的思想,也只是进一步使俄国远离欧洲和整个西方而孤立起来,
加深后苏联时期的危机,并延缓俄国社会按照基马尔·阿塔托克在奥斯曼帝国灭亡
后在土耳其所做的那样实现急待进行的现代化和西方化。因此,“近邻外国”政策
没有给俄国提供地缘政治的解决方法,相反只带来了一种地缘政治的幻想。

  如果与美国共同统治行不通,这也就暗示两国将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同年
12月,中国总理李鹏回访,两国不仅重申反对“由一个大国主导的”国际体系,
而且同意加强现有的关系。俄国评论家们欢迎这一发展,并把这视为全球大国间相
互关系的一个积极变化和对美国推动的北约扩大的恰当反应。有些人甚至高兴地说
中俄联盟将对美国实施它应得的惩罚。

  但是,只有在美国十分短视地同时对中国和伊朗采取敌视政策时,把俄国与中
国及伊朗结合在一起的联盟才能搞得起来。这样的结局当然不能排除。1995-
1996年,美国的所作所为看来几乎就在贯彻要同时与德黑兰和北京敌对的思想
。但伊朗和中国却都不准备把战略赌注下在既不稳定又虚弱的俄国身上。两国都意
识到这种联盟一旦超出了某种偶尔为之的策略协调范围,就会危及它们各自与较为
先进的世界的关系,而只有这个先进世界才有能力向它们投资和提供它们所需要的
先进技术。俄国却没有什么可向它们提供,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反霸联盟的
伙伴。

  实际上,并无共同的意识形态而仅是在“反霸”情绪下结成的任何联盟基本上
将只是第三世界的一部分反对第一世界的最先进部分的联盟。它的各个成员都不会
有多少收获,中国尤其有失掉大量外资流入的危险。正如一位持批评态度的俄国地
缘政治学者指出的,对俄国来说也是如此,“俄中联盟的幽灵……将大大增加俄国
再次被西方的技术和资金拒之于门外的可能性”。 郏福莶 管它是由三国还是两国
组成,这种联盟最终会使所有的参加者长期地孤立,共同落后。

  另外,中国将在任何俄国认真努力拼凑的这类“反霸”联盟中成为老大。中国
人口众多,人民勤劳,勇于开拓,生气勃勃,对俄国还有某些潜在的领土要求,将
必然使俄国沦为一个小伙计。而同时中国也缺乏手段(可能也缺乏真正的意愿)去
帮助俄国克服其落后状态。俄国因此将成为不断扩大的欧洲和扩张主义的中国之间
的缓冲区。

  最后,俄国一些外交问题专家仍然 笈闻分 一体化停滞不前,包括西方内部对
北约未来前景发生分歧,认为这至少也许最终会给俄国创造一些策略性机会与德国
或法国拉拉关系,来破 蹬 洲与美国的跨大西洋联系。这种观点其实毫无新意。整
个冷战时期,莫斯科都在过一段时间就试图打德国牌或法国牌。不过某些莫斯科的
地缘政治学家也不无理由地认定,欧洲事务的停滞会提供可资利用的策略机会,而
对美国造成不利。

  但是能够得到的也就是这些了,最多也就是一些纯属策略上的机会而已。无论
是法国还是德国都不可能放弃与美国的关系。虽然不能排除特别是俄国有时在一些
小问题上会拉拢法国,但只有欧洲事务中出现大的动乱,欧洲统一事业和跨大西洋
联系的垮台,联盟在地缘政治上才会逆转。即使到了那个时候,欧洲国家也不会谋
求与迷失了方向的俄国发展真正全面的地缘政治联盟。

  因此,说到底,没有一种反联盟政策是可行的选择。摆脱俄国新的地缘政治困
境的出路不在于反联盟,也不在于与美国建立平等的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幻想,更不
在于在前苏联范围内建立某种政治经济上的“一体化”体系。所有的政策都回避了
对俄国来说实际上唯一可行的选择。



--
                           忠诚是我的荣誉!
                           (德国党卫军希特勒近卫师)

                           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没有什么牺牲不能付出;?
                           任务第一,职责至上!
                           (美国陆军第一机械化步兵师)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136]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