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wenli (懒鬼),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海权论-- 第四部 美国的利益 8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Sat Jan 29 01:02:19 2000), 转信

海权论
8·回顾与展望

--------------------------------------------------------------------------------

    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将决定着整个地球并支配其未来?当前基督教文明面临
的重任就是将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文明纳入自己的胸怀并融进自身的理念之中

    在任何情形下,终结,一条生命、一种关系、一个时代的结束——即使这些东西完
全是人为的安排、人为的创造——都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的想象,尤其是象我们这样有着
自我意识的一代人的想象。这代人有着这样的信念——不论它是如何肤浅与不正确:我
们知晓自己的方向和趋势;在不绝于耳的自身进步产生的喧哗中,我们知晓这种进步从
何而来,往何而去。那么,在十九世纪即将走至尽头,二十世纪正在走近的情形下,今
天的时代从何处而启?已经走了多远?又往何处而去呢?
    充分地回答这些问题意味着对于将要过去的这个世纪的基本历史要给予一番浓缩的
介绍,而这不是这样的一篇杂志文章或系列文章马上能提供的。笔者给自己定下的考察
范围——这么一个处于必要的限度之内的范围也几乎是不可驾驭的——不包括国家内部
的情形。这方面的内容在当代占去了如此之多的对于经济和社会变化趋势的注意,而且
在许多人看来是唯一值得从最纯粹的物质角度予以关注的话题。尽管这些东西十分重要,
但至少可以肯定它们并不是全部;而且,尽管本世纪的物质进步十分巨大,国际关系的
变化以及它们对于欧洲国家和世界上的所有民族的相对重要性也同样引入注目。笔者正
是希望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前面提出的主题。这个主题对于某个具体的国家而言,可以说
是指它的对外关系。不过,在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它更要关注由业已开始并处于进展
之中的各种运动以及如今还不易分辨的各种趋势所表明的世界的一般未来。这些运动或
趋势如果不遭到什么抵制,将使深刻地关系到人类的福利的政治平衡发生重大的变化。
    展开主题的一个简便的方式似乎可说是十八世纪以来浩大的殖民运动被美国革命推
至了一个中止点。美国革命使英国失去了它的最富裕的殖民地,紧随这场革命而来的法
国革命和法兰西共和国及拿破仑的破坏性的战争迫使欧洲将其注意力从外部的诱惑上收
回,集中到了它自己的内部事务中。对此,十九世纪之初美国对路易斯安那的购买是一
个重重的句号,因为这实际上将北美大陆从可作为对外殖民对象的荒芜之地的清单上勾
掉了。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发生了西班牙殖民地的起义,然后出现了门罗总统和坎宁先生
的声明。这些声明通过制止欧洲的干涉确保了西属殖民地的独立。美国人民从此时起对
门罗总统的立场的一贯坚定维护和门罗主义在以后得到的发展则使讲西班牙语的美洲国
家在同等程度上从另外的欧洲殖民可能中摆脱了出来。
    十九世纪就是这样被拉开了帷幕。无疑,人们仍然还积极地在海外寻找活动空间,
不过它们主要不是为了建立新的殖民地,而是为了开发利用业已在政治上有所归属的土
地。但是,总体而言,甚至这种活动也只是附属性的。从十九世纪的开端至其结束,这
个世纪的主要活动在于认识和研究自然力量并应用其成果以满足技术和经济进步的需要。
当时,那些为人们所掌握的手段——它们在刚被发明出来时是如此令人惊奇,在今天却
是如此为我们所熟悉——被自然地首先运用于各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当时,到处都是
新生的土地,因为在任何一块地方人们都不可能做到了对大自然之所赐的充分利用;到
处都有着干劲的投入,因为在任何一个地区都有着数不胜数的事情去做。因此,很自然
地,这样的一个时代主要是一个和平的时代。当然,大的战争不乏存在,但国家间的和
平一直是这个发展时代的一般特征。在这个时代中,人们致力于的是运用所掌握的新的
力量来改变他们自己国家的面貌。
    但是,任何这样的阶段都会象人类的每一件事情一样化为过眼烟云。生产的增加—
—这是经济学家们痴迷的目标——如所预料的那样带来了对新的市场的需要。生活的改
善、财富的增加、人口的上升引起的国内消费的增加跟不上生产的增长以及蒸汽的使用
导致的运输方面便利的增加。在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从封闭的年代中被赶了出来,
被迫和欧洲社会建立联系,和它做买卖。不过,在国外进行的旨在获取新的政治领地的
大规模的认真尝试在很大程度上停止了。只有在确信能赚取利润的情形下人们才为商业
活动寻求新的根据地。另外,美国的人口和资源的增长、英属澳大利亚殖民地的开发都
有助于满足需求。中国和日本的开放只是这种需求的一个单独的表现。所以,这种开放
更应该说是随机械加工方法的进步和交通线的增多而来的普遍的工业发展的伴生物。
    在这种局面上,十九世纪经过了它的鼎盛时期,开始向它的终点倾沉。此时,在欧
洲文明的国家中出现了战争和战争传闻。王朝兴衰,国家则在政治重要性的天平上沉浮。
不过,前述的那些主要特点还存在着,而且越来越成为政治家们的主要关心所在,这些
政治家们中的佼佼者在十九世纪达到其巅峰之时或之后不久也来到了欧洲舞台之上。在
这种状况下,出于经济意义上的纯粹功利主义原因,维持现状逐渐成为了一个主导思想。
这个思想自然是令人推崇的;但是,从各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而一致向希腊和克里特人施
压来看,也许我们不可以认为它是高尚的。至今的问题是,在实际可行的意义上——作
为一种合理的可能的体现而不是一个空想,维持现状的想法还能为人推崇多久?我们已
经发现许多人——其中一些是普遍和平的最激烈的鼓吹者,而普遍和平的鼓吹者又是当
代对现实最为不满的人——说道,当半个世纪之前沙皇尼古拉建议打破既有的平静,依
照一种更合理的平静局面来重新规划东南欧的政治地图时,是他体现出了理想意义上的
理性政治家风范,而当时现状的维护者们显露出的只是见风使舵的政客们的天然本性。
历年以来的证据表明,后者在东南欧这个令人头疼的地区并没有确保住平静,甚至是死
气沉沉的平静。鉴于正在离去的十九世纪作为遗产留给我们的世界上变化着的局势,今
天继续无限期地维持当前的和平和繁荣究竞在多大程度上还是欧洲国家的一个切实可行
的目标?认为普遍裁军——对此的鼓噪令人不安地一时间蜂拥而起——最可能使我们如
今的文明及其种种好处得以保持的观点是否应体现在我们近来的要求之中?没有谁能比
笔者更热切地怀有这种期望:有朝一日,各国将化剑为犁,熔矛为锄。但是,是否包括
美国在内的欧洲文明已经处于了能够构筑一种不是基于各国的良知而是基于一个永久的
法庭的人为和平、从而在现代政治中再现中世纪教皇统治下的理想状态的地位?
    时代的标识究竟是什么呢?它们还未完全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还象是在透过一片
黑黑的玻璃遥望未来,还不能肯定他们会往何处而去。不过,即使人们尚不能充分、准
确地解读种种标识,他们仍可以注意一二。我断言,其中可以观察到的一点是普遍存在
于除我国之外的所有其他一流的文明大国身上的前冲势头。我们的国家受缚于、沉迷于
我们自己的十八世纪传统之中,为对于和平和富足——也就是要有充足的面包——的大
量要求所包围,紧抱着孤立主义理想不放,拒绝承认整个欧洲文明世纪必须以一致的利
益为基础来企盼、迎接未来。我说我们的确是如此。不过,我将更确切地表达我的思想,
说前冲的势头已经存在于我国的大多数人的身上,这在具体的事件吸引了他们的注意时
体现了出来。但这种势力尚受到阻碍,为那些从我国幼年时期所形成的信条获取关于国
家政策之观念意识的人们长期地、危险地阻碍。
    经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的间歇、又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恢复的欧洲国家的前冲势头不
仅仅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偶然的、和过去毫无联系的现象。它的到来尽管一开始不为人
注意,但在十九世纪进入了中间阶段之后很快就让人看得一清二楚了。东方文明国家的
变化也是这个阶段的一大产物,当时同样不为人关注,虽然如今是那么醒目。对此,我
有着一段有趣的回忆。1868年,当我正在日本横滨的时候,有人让我翻译一封来自檀香
山的用西班牙语写的信,这信涉及的是一船日本劳工前往夏威夷的事。当时,我认识作
为随船医生参加这次航行的人橹校幸晃磺澳戏桨盍暮>伲牟钍率俏慌泄?
人前往当时对黑人劳力已不抱什么指望的美国南部各州一事进行洽谈。如今我们所知道
的我们国家发生的情形在那时并未引起人们多少注意。
    给人带来一种古怪感觉的事情是一面注视着各国不自觉的、不可抗拒的运动,另一
面读着我们的报章对于那些由于个人特性或偶然原因碰巧被推上了领导之位、但最多也
只是引导着一种象重力那样无法被永久地抵御的无害力量的人们的描述。沙皇尼古拉一
世的角色原应是这样的。他想将巴尔干地区的事务的自然走向引入一个恰当的结局,而
他的反对者却竭力抵制;他们成功了,但解决给耽误了,事态恶化了。今天,尼古拉一
世为一些人所景仰,后者在约瑟夫·张伯伦先生的帝国野心和塞西尔·罗得斯先生的掠
夺行径中看到的只是愚蠢的念头。可是,从国家合法权利的严格阐释者的角度来看,尼
古拉一世在其时代又有什么权利仅仅因为土耳其是个“病人”就促其死亡呢?当时的土
耳其不是并未处于他国占领之下么?严格地根据法律,难道土耳其无权存在、无权保有
其所拥有的东西、无权以它认为是正当的手段来治理是它的合法属民的人们?不过人们
还是太容易忘记这点:法律维护的是公正,但在当今的世界上,光有法律而没有力量就
得不到公正;法律的合理与否不取决于力量,但其有效性要由后者赋予。
    近来为我们所熟悉的一个词是“缓冲国”,处于英国和法国的势力范围之间的暹罗
扮演的就是这种角色。这个词多少也让人联想起了至今为止的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它们相互分离,存在于各自的世界之中;另一方面,它们正相互靠近,这不仅
体现在地理上,也表现为双方都看重物质上的优势。这两极不是发自同一源泉但目前处
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分支,它们源于极为不同的观念,从始至今循着两条截然不一的
道路演进。要使它们相互间产生共同语言,其中某一方就需要向另一方转化,而不再是
独自发展泾渭分明。
    什么是今日的基督教国家在未来的主导性精神观念,这几乎不成为二十世纪的一个
问题。不管人们的信仰在趋向或程度上发生什么变化,在二十世纪到来之前的短促时间
内,它不可能经历激烈的变革。在即将到来的整个世纪中,基督教的影响无疑将继续存
在。一种思想的盛衰必然是逐渐性的,如果基督教信仰在东方国家中也可能得到最大限
度的传播,那么后者也会逐渐地认同那些对西方民族的自然天性起到了强大的改造作用
的原则。另一方面,如今日许多人所说,如果我们失去了信仰,如果除了自身利益再也
没有其他什么更高尚的东西来促使人们自我约束和公正行事,战争也只可能在利益的权
衡使人们不必诉诸暴力时才是荒谬的。而那些感到有所需要的人不只是在有着合法的机
会时才去谋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单单是他们没有什么、他们想得到什么或他们有能力得
到什么这类事实就会促使其去攫取。欧洲世界知道这种情形,不过公众舆论日益增长的
神圣性及其对于政治天平日益上升的影响只使它在一定程度上从其中解脱出来。东方世
界不知道赋予西方以权威的西方世界的物质优势和政治传统背后的根源,但它正对这两
者明显地表露出钦羡之意;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得到它们的念头。
    在法国革命使作为十八世纪一大特点的对外殖民扩张陷入长期停顿的同时,各国将
其热情明显地倾注到了另一方面,即创建庞大的现代常备陆军。这是法国革命在对人权
的阐发之外传赠给我们的普遍兵役制带来的结果。这种陆军自十九世纪初开始发展,经
过不断的完善,到十九世纪结束之际已是十分成熟和强大,这表现在了规模、预备力量、
组织训练及装备诸方面。不过,经济学家对此一直忧心忡忡,他们怨责庞大军备的存在,
要求予以废除。在十九世纪,自由得到了发展和强化,而陆军也是如此。那么,这件十
九世纪的奇特产品是否如许多人坚信的那样仅仅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变异结果?或者在其
中可能包含着即将到来的时代的特征?
    这些庞大的陆军产生的影响是什么呢?无疑是多种多样的。就经济方面而言,生产
下降了,对人们时间和生活的索取增加了。种种这类的弊端或问题每日都围着我们的耳
朵嗡嗡作响以至于根本不必在这儿重复。但是,难道庞大陆军就一点都没有给为其付出
代价的人们带来好处?在权威正受到弱化、各种约束正在松弛的当今时代,国家的年青
人走进一所大学校去学会守纪、服从和尊敬他人,去系统地强化他们的体魄、去接受自
律、勇敢和刚毅等美德对自己的熏陶难道就没有一点价值?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人聚集
在一起,学着如何共同工作和行事,进行着心与心的交流,并把当今时代迫切需要的对
于既有权威的尊重带回平民生活之中难道没有一点意义?看一看才开始接受训练的一些
新兵的表情和举止,再将其与成熟的士兵的风貌相比较,颇能得到教益。参加军事训练
对于让人学会去积极的生活并不会起到糟糕的作用,也不比在大学里学习更为浪费时间。
各国间对于彼此力量的相互尊重使得战争更少发生,和平更有保障;即使一场变故真地
到来,它也会迅即地过去,而事态会很快地恢复正常,对此难道可视而不见?今天,战
争不仅更少地发生,而且更多地表现为一时的过火行为,从过火到恢复正常也是轻而易
举的过程;而在一个世纪或更长时间之前,战争还是一种时常发作的疾病。另外,在今
天,尚武精神以及随时准备为一项正义事业而战的决心更加普遍地为人所拥有,而以前
人们仅仅受雇当兵。如今,军事力量服务于整个国家,而不是仅仅为国王效劳。
    在预测未来时,我是以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特殊表现为基础的:在法国革命到来之
前的十年中,政治殖民化浪潮陷于了停顿。在接下来的四分之一世纪中,欧洲国家全身
心地投到一场全面战争中去。随着和平的实现,由煤和铁唱主角、技术和工业大发展的
伟大时代来临了。与此同时,已有的殖民地和新的商业中心——尤其是在中国和日本—
—的发展而不是进一步的殖民拓展成为了时代最显著的特点。最后,在十九世纪末,政
治殖民化又拾回了其昔日的前进势头,不过这回它无疑受到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旧殖民
地上的人们的有力鼓动。在发生上述变化的同时,庞大的常备陆军逐渐发展而成;另一
方面,东方也进入了西方的利益范围,但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完全由人驱使的被动者,它
有其自身的活力。这种力量虽未得到很好的组织,但仍是有意义的。在许多以前暮气沉
沉但尚非死水一潭的地区,如今出现了无可置疑的生机,日本令人吃惊的发展是最明显
的例证。在印度,尽管不存在再次发生兵变的可能性,但有足够迹象表明处于外国统治
之下的当地民众的政治意识正在觉醒。他们越来越不满意于现状,希望印度自身能获得
更大的自主权。由于这股潮流对西方在物质和政治文化方面的优点与长处持欣赏态度,
因此眼下它不会比从前的暴动更具威胁性,但它的未来影响却要让人不安得多。
    至于中国,我知道得相对少些,但许多观察家坚定地认为在中国人的个性中蕴含着
巨大的潜在力量。迄今这股力量主要体现为中国人在坚持既有的传统方面的执着。中国
人的保守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其他土地上更美好的情形的无知,但也和这个种族非同寻
常的忍耐力、目标的始终如一以及它的基本组成单位的牢固和生命力紧密相关。对这些
单位来说,追求个体的物质进步乃是无稽之谈。中国在几年前与日本的战争中一败涂地,
其程度虽然出人意料,但也不是不可事先想到的。但这并未改变这个事实:中国拥有最
优秀的资源,虽然利用得十分拙劣;中国有着众多的、在种族上是同一的人口,而且它
还正在迅速增长。人们已看到,近年来土耳其军队正恢复其力量;那么,也不能认为中
国有效地安排其潜在力量从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日本
人已显示出了巨大的才能,不过他们也未遇到多大阻力。而且,改变一个四千万人的岛
国比改变一个其居民几近十倍于此的辽阔的大陆国家要容易得多。可以肯定,中国的变
化是相对缓慢的。但是,使相互间存在着多种不同和差异的中国人长期融为一体的因素
将在未来确保他们为同一种激情所左右,从而会使任何全体意义上的变革都具有深远的
影响。
    断言上述的一些有选择的特点概括了一个世纪纷繁复杂的人类生活的全部趋势,并
以之作为我们为展望未来所考察诸方面中的独立因素也许是不能成立的。不过,还是可
以稳妥地讲,由于这些因素所关系到的未来还相当遥远,它们比另外一些次要的因素更
少受到考虑;而且,其中一些作为当今时代标志的因素的存在还被自封为“经济学派”
的政治思想派别所怨艾、批判和指责。这一派别依托十九世纪中叶工业进步阶段的观念
而发展成熟并且仍然生存于其中,而后者看待任何问题都是从生产和国内发展的角度出
发的。在世界各地,这一派的思想都发挥了有力的影响,不过在哪儿都不象在美国那样
泛滥成灾。这既是因为没有哪个邻国有力量与我们一较高低,军事建设的必要性对我们
来说并非刻不容缓以至于不受多大重视,也是因为在我们的丰富资源只是部分地得到开
发的情况下,我们对外拓展的本能尚处于休眠状态。在欧洲世界的眼光由向内转为了向
外的同时,美国人民却将其注意力从对外经营上移开。美国众所周知的自然条件使这种
趋势得以加强与延续。和欧洲大陆相比,美国的疆土更为广阔,也许拥有更加充足的搭
配合理的资源,而且人口要少得多。所以,尽管有大量的移民到来,我们在自身内部的
发展方面还是有大量的事情有待去做;为此,今天鲜明的体现在欧洲国家身上的向外部
世界进取的劲头在我们这边尚未被体验到。不过,我们孤处于我们这个种族的普遍趋势
之外这件事本身就值得令人思索。
    由于前面提及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国内和经济问题,以国内有足够的事让我
们去做为借口拒绝考虑军事力量的组织与保持以及我国在自身疆界之外影响的扩展。这
样的政策执行起来轻而易举,但却是短视的。就采取这类政策而言,今天的我们还不如
二代人之前的先辈们看得全面。后者未体会到经济学派观点令人窒息的影响,在他们长
大成人之时这些观点尚未取得支配性的影响力。但这种影响在今天依然保持着,原因是
在此影响之下度过自己青年时代的人们尚未从历史舞台上退出。每一代人都注定要为其
思想本质上属于前一个时代的人所驾驭。这样,一个国家行为的连续性会相对较少地甚
至不会被汀断。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情形又会使人们看不到时代的精神,因为其统治
者说出的是过去年代的声音,并依据它来行事。在写这篇文字的同时,一家美国杂志将
索尔兹伯里勋爵在克里特问题上的作法和格莱斯顿先生对于大国协调的失败的生动论述
作了鲜明的对照。不过,事实上,虽然这两位英国政治家分属于传统上相对立的党派,
他们归根结底还是为十九世纪中叶的观念所浸润和支配,将平静局面的被打破视为最大
的祸端。假如格莱斯顿先生正在当政,很难相信在他的眼中还会有别的什么目标在重要
性上能和维持和平相比拟。正如索尔兹伯里勋爵无疑是同情希腊人的那样,格莱斯顿先
生无疑也会如此,但他还是会愿意保持大国在克里特问题上的协调,只要他相信单是这
样做就可避免战争。
    同样的氛围也主宰着内战以后的美国。就后果而言,这场战争远比北美十三块殖民
地反对英国的斗争更是一次真正的“革命”。它迫使我国人民——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
方——将其目光从外部问题上收回,并在一股激情的驱动下将其心智集中于一场国内的
冲突上:在其中,一方为获取独立的愿望所激励,而另一方则为保持统一的崇高理想所
鼓舞。不过,指导这场战争的人属于的是即使在当时也正在逝去的时代。这些人在青年
时代受到的影响随着和平的回归又找回了昔日的声势,并且体现在了拿破仑三世从墨西
哥的被逐出、美国对阿拉斯加的获得以及美国关于购买丹麦群岛和萨马纳湾的谈判上。
不论后来的这些举动如何明智,它们独特的意义在于表明了老一代传统的复活。不过这
种传统和紧接下来很快地掌握了权力的新一代人格格不入,于是也就被弃置一边了。
    这一代人如今也正在逐渐隐退,新的后继者填补了他们的位置。那么,在他们的政
策演变为固定不变的方针并在将来的许多年中决定着人民的福祉之前,他们是否应该注
意外部世界形势中的某些现象并承认其影响,然后依此来制定、修正自己的政策呢?
    对此,笔者作为正在退出舞台的一代人中的一份子,将给予肯定的回答。在我看来,
经过世事沉浮,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的入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将给予这个或许已被
长期搁延的问题一个确定的回答: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将决定着整个地球并支配其
未来?当前,摆在文明的基督教世界面前的重任就是将包围着自己的众多古老的异域文
明——首先是中国、印度和日本的文明——纳入自己的胸怀并融进自身的理念之中。这
是它的一项伟大使命,它必须履行之,否则就只有毁灭。十九世纪的历史就是一部我们
自己的文明向那些更古老的文明持续不断、与日俱增地施加压力的历史。直至今日,如
我们放眼四望,在每个地方都可看到一种躁动,一种从睡梦中的觉醒。这种觉醒虽然很
大程度上尚处于朦胧状态,但却是真实的;虽然迄今并未显示出什么条理,但已足使人
意识到,粗暴地打断了他们多个世纪的迷梦的力量至少对他们具有两大优势,即力量的
强大和物质的繁荣。
    要预言最终的结果会是如何纯属徒劳,我们手中并不掌握可供揣测的材料。但是,
观察当前的形势并作出一些对现实的思考不是不可行的。根据这些思考,或许我们可以
知道眼下应如何行事,而我们认定不仅对我们这个种族的、也对整个世界的未来最具积
极意义的那种文明或许也有理由占据统治地位。我们不是生存在一个完美的世搅α俊闭飧龃
?
俗的、不完美的但却是不可忽视的仲裁者,我们才能赢得时间和持久力。在人类变化着
的历史中,力量已创造出了一些最伟大的积极成果。当处于不同的思想层面、没有共同
标准的人们之间的平衡发生了危险的紊乱时,只能由力量对其予以修正。如果信仰从我
们自己中间缺失,如果我们自身文明的进步方向是作为其基础的那些精神信念的消亡,
力量的作用就更显真切了。
    这些话并不意味着对于其他古老文明的不友善态度,虽然应该承认后者的观念和我
们的并无一致之处。一个人只要相信居住于地球表面的各国人民是上帝用同一种血液造
就的,他就只可能反对任何敌视和他不属同一种族的其他人类的行径。不过,也无必要
为了表明罗马人战胜迦太基人对人类有着积极意义而怨恨后者。今天的我们和任何时代
的人们或许都会对凯撒感激不尽。在布匿战争结束几十年后,他大大地扩张了罗马的统
治范围,大大地增扩、巩固了罗马的文明和政体的外国工事。这样,当罗马的权力在外
来征服者的打击下而收缩的日子到来时,这些防御安排将罗马最终崩溃的时间推延了若
干世纪。另外,在开始对罗马进行袭扰时尚是野蛮人的那些部族在接过罗马帝国的遗产
之时也不再和罗马的文明格格不入了。相反,他们已经深谙罗马思想的精华,接受了罗
马的法律,皈依了基督教信仰。
    毛姆森说道:“……应联系世界历史的一般进程来考虑罗马对今为法国的地区的征
服以及它与今属德国和英国的地区的居民的首次接触的意义。……伟大的凯尔特人为恺
撒的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战争所毁灭并不是这场宏大的开拓行动的最重要结果,后者的积
极作用比它的消极作用要重要得多。几乎不用怀疑的是,假如罗马的元老院形式上在几
代人的时间内还继续存在,异族对罗马的侵渗将比实际情形早上四百年,而且是发生在
意大利的文明尚未在高卢、多瑙河流域或者是非洲和西班牙扎下根来的时刻。恺撒从日
耳曼部族中感觉到了对于罗马——希腊世界的敌意,为此,他以其铁腕建立起了新的积
极防御体系,教导人们利用河流和人工屏障来保卫帝国的边境,出于将更远方的敌人挡
开的考虑,将离罗马边境最近的蛮族部落纳入了殖民的范围,并通过从敌国征召士兵来
扩充罗马的军队。这样,恺撒为希腊——意大利文明赢得了将整个西方沐浴于自身之中
的时间。……等到人们认识到了亚历山大不仅在东方建立了一个昙花一现的王国,也将
希腊文明传给了东方,多个世纪已经逝去。同样,当人们认识到了恺撒不仅为罗马人征
服了一个新的地区,也为西方世界的罗马化奠定了基础之时,多个世纪也已从我们身边
流过。只有后来人才能体会到恺撒对英格兰和日耳曼地区的远征——这些行动从军事观
点看无足轻重,当时也未带来多少眼前的好处——所具有的意义。”
    历史不时地借助于象恺撤这样的伟大人物的行动来表达它的深谋远虑。更经常的情
形是,深远的历史潮流发自于不可追溯的根源和动机,虽然人们可以看清连续不断的变
化步骤并阐述其结果。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只是被这股潮流推拥向前,他们最多是民众的
代表者而非驾驭者,是引路人而非主宰者。今天的情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经过一
段相对的平静之后,如今欧洲文明世界的人们再次掀起了拓展浪潮,不仅要占据地球上
所有荒芜之地,还要将一直把他们和那些古老的国家分离开来的缓冲地带握在手中。但
是,谁会说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只是象恺撒这样的某个人或少数人的思想的体现呢?不
管将这场运动归结于什么原因,它的承担者不是某个个人。只要大众觉察到了某种必要,
他们就会随之行动。不过,人们不象动物那样缺乏认知力,他们会问,我们究竟是往何
处去?我们的目标应是什么?当前的潮流是否会将我们引向普遍的和平、广泛的裁军和
永久性的仲裁条约的订立?它是否是相对立的传统和生活与思维方式将互予理解和承认
的前奏?这种承认今天是否会出现于东方人和西方人相撞击的地区?这种接触是否预示
着庞大的陆军和海军的迅速消亡,并决定着那种放弃目前由它们所体现的有组织的武装
力量是一种明智之举?而且,如果截然不同的文明在其间不存在任何过渡地带的情形下
直接相碰,实际的情形又会是怎样呢?
    生活于其他文明之中的人类在数量上居于绝对优势。而且是由颇具能量的基本单位
所构成。只是政治的和社会的组织才能的明显缺乏使他们未能凝为一体。和我们相比,
他们在物质发展方面居于劣势的原因主要在于此。不过,他们不拥有或无法拥有物质上
的繁荣并不意味他们对其就不那么感兴趣。如果一个群体对什么有所需要却又无力用使
用武力之外的方法得到它,它就会诉诸武力,除非他们也为武力所制。在世界历史上。
外族冲破由象恺撒这样有着睿智的长远眼光的人针对他们设立的屏障并蜂拥而入的景象
并非没有先例。这种情形更容易发生,如果这道屏障无人把守,或为那些早巳失去尚武
精神的人们所遗弃或忽视。
    不过,即使在这种形势下,如果能恰当地选择地理上的要点,恰当地将边界向外推
展,还是可以赢得时间,在很大程度上阻滞灾难的到来并使全局转为对世界有利。这样,
及时地确定有关地点有什么实际价值以及从何处开始占领就极为重要了。今天欧洲国家
的大规模向外拓展活动的意义至少部分地在于此。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这些活动正将
我们文明的前哨向前推移,并巩固使其得以生存的防御阵线。
    这正是我们通常称为旧世界的地区的变化趋势。和范围广大、人口众多的外部世界
相比,维系着我们的利益和牵挂、我们的希望和忧虑的欧洲文明就象沙漠中的一个绿洲。
如同在商业和军事方面一样,这个最高级的文明在政治发展和物质繁荣方面也大大地走
在了世界其他文明的前面。这归功于它的子孙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
中,我们的文明在技术和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种种手段,使我们的繁荣程度得以
成倍地上升,并同样地拉大了我们和既无机会也无才智来使用这些成果的外部世界在物
质福利上的差距。此外,伴随着财富的巨大增加,要求解除武装的呼声出现了,似乎我
们这个种族业已融为一体,而且普遍和平不仅已经实现,更是不可逆转。但是,即使在
我们自己的疆界之内,难道情况确已发展至如此地步以至于可以欣然解散我们称为警察
的这种特殊的力量?
    尽管欧洲大陆上还有着内部的猜忌和摩擦,但欧洲大家庭的一致性还是体现在了上
述广泛开展的伟大运动中。它最终的积极意义是不可置疑的,这已为英国在印度和埃及
的统治——对于这种统治,武力不仅起促进作用,而且必不可少——所表明。目前,印
度和埃及是这种积极意义的两个最鲜明的例证所在;不过,这种意义是基于握在开明与
公正之手中的宝剑的威力。当然,纠缠于不时出现的一些缺陷和错误的细节有可能令人
对这个结论感到疑惑,并使问题的真正症结模糊不清。不过,若广泛地留意一下结果,
那么,无可辩驳的就是,上述地区不仅发生了巨大进步,而且这是以训练有素的武装力
量的持续存在与发挥作用为前提的。
    欧洲世界针对着外部世界的一致尤其有意识地体现在了英国的帝国联邦设想中。经
过许多挫折和反复,这种思想已在英国人民及其殖民地上的居民的思维之中牢固地扎下
根来。英国人民及英国政治家希望培植英美两国之间的情谊并将这两个国家拉得更近的
意向也反映了这种考虑。对于这种意向,巴尔福先生曾作用“种族亲情”这个词来形容。
无疑,这个词用在英语大家庭的身上最贴切不过了。不过,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可能
会被推而广之以涵盖所有其当代文明产生于同一久远的源泉的种族。在笔者看来,将来
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都蕴藏于这个词之中了。但是,在美国这边,对于英国的意向只
有一些不冷不热的反应。其原因在于我们还死抱着十九世纪中叶的狭隘观念,习惯于眼
睛向内,看不到自己担有什么责任。如果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不能找到共同语言,它们
怎么会走到一起呢?在一个其政治活动遍布全世界的国家和一个只关注于自己的内部政
治纠纷的国家之间,怎么会有真挚的亲情呢?当我们真正开始放眼世界并且为履行自己
对于整个世界的责任而辛劳之时,我们应和英国携起手来,而且不能不认识到这点:在
未来的多事之秋,人类的最美好的希望就寄托在英语种族之间心与心的联合之中。
    在决定一个国家的责任之时,地理上的远近是最显而易见、最普通的依据所在。如
果将美国看成是欧洲大家庭的成员,那么这个大家庭与世界未来的联系最鲜明地体现在
了太平洋这个欧洲世界与东方相会之处。由于水路交通的巨大便利,在两侧为欧洲家庭
的成员所毗邻的太平洋再也不能将那些由同一母亲所生的子女:希腊或罗马传统的继承
者以及后来的条顿征服者们分割开来,而只能将其联系到一起。今天,相比于现代轮船
穿越大西洋需用的时间,一列快速火车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横穿大陆,将一些旅客从太
平洋海岸送至太平洋海岸。不过,若要进行相对效益更高的大宗运输,海运还是比陆运
具有优势。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和东部的联系为沙漠或山峦所阻,但在这儿有着欧洲文明
的前哨阵地。为此,欧洲大家庭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将其与自己的主体更紧密地连
接起来,并且通过将从东方或西方通向它的道路置于自己监控之下来予以保护。
    将来出现的贯穿中美地峡的运河的重大意义以及加勒比海——考虑地峡问题就不免
会涉及该地区——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上述政治事群>褪钦庵挚刂屏Φ奶烊焕丛矗?
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要以地中海为基地一样。夏威夷则是地峡运河的一个前哨,发挥的
是亚丁或马耳他对于苏伊士运河、或这条运河开通之前马耳他对于印度所起的作用。欧
洲文明的一个最重要的神经中枢就在于加勒比海的岛链之上。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其
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岛屿目前正处于那些从未给予开发的国家的掌握之中,实际上这种
开发乃是其普遍利益所要求的。
    放眼未来,横亘在我们和欧洲国家面前的问题有着根本的意义。而不是仅关系到简
单的利益得失。当前的一代人应对其后代负责,无所作为或三心二意只能意味着对这种
责任的无视。在时机来临之时未能把握住它可能会给我们的后人招致问题和困难;如果
我们及时地预见到它们,由其而生的血与泪的代价或许能被避免。因此,这种意义上的
预防措施其实是防御性而非进攻性的。而且,如我们从土耳其身上观察到的,靠投机取
巧或怯懦的躲避并不能无限期地阻止颓势发展为不可收拾。如果不能抓住时机采取果敢
的措施以拯救父母的生命或集体的福祉,情形只会越来越糟。今天,虽然欧洲正在遥远
的地方大举推进,但它仍然容忍在其身上存有或许将使其血液流干的创伤,仍然允许一
些在未来极具重要性的地区为那些时间的流逝已日益证明毫无希望进行政治和社会变革
的制度所统治。这是一个不祥之兆,将来这些地区或许会成为蛮族对我们进行外来占领
的前哨基地。
    我们还应凭着清晰、冷静而又坚定的目光来注意这样的事实:处于不同的物质繁荣
和进步程度之上、有着不同的精神观念和不同的政治能量的各种文明正在迅速地靠拢。
认识到这点对我们自身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我们将此视为对于自己所属种族的责任的一
部分的时候。历史上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对欧洲的入侵之所以在一开始就受到了抑制并
且后来退缩了回去,原因就在于其所面对的民族虽然由于内部不和与冲突而陷于分裂之
中,但依然充满了战斗精神,甘愿为自己的权利而战,甚至为其献身。凭借着上帝的安
排,当今时代,在欧洲社会取得了巨大的物质繁荣的同时,又产生出了一种与此相对的、
被人们贬称为“军国主义”的平衡物,正是它将欧洲变为了一个由随时准备战斗的士兵
组成的庞大军营。在这种背景下,无视将来的可能危险的裁军呼吁实属不合时宜,它和
各国的所作所为相对立。而后者恰恰能在当前的形势中找到充分的依据,并且表现为对
于目前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的危险的不自觉的准备。
    在陆地方面,欧洲国家的庞大陆军的存在及其人民的向外开拓热情确保了他们的后
代将世代相续,直至对维护捍卫欧洲文明的障碍之物最终消失。在海洋方面,则没有哪
个欧洲文明国家比美国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了。在加勒比海事务上,我国人民对于某个欧
洲国家的侵渗活动的本能的反对如此地无力以至于都引发不起争端。这种状况要求我们
以调配得当的武装力量来支持我们的立场,就像欧洲大陆国家相互间的疑忌促使它们要
保持庞大的陆军一样。不过,如果我们在某个地区将其他国家排除了出去,我们也就承
担起了在该地区维护欧洲文明大家庭的利益的责任。地峡和加勒比海就是这样的地区。
    地峡连同将来的运河以及在两个方向上通往它的道路将把美洲大陆的东岸和西岸连
接起来。在这方面,美国已坚决表明它有着特殊的利益。在目前美国尽可以坚持它的立
场,但它只能通过创建对于在加勒比居于统治地位必不可少的海上力量从而在未来履行
它的职责。门罗主义在逻辑上的必然结果就是美国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对此,那
些希望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保持住和平的人也许会哀叹不止。但是,只有对战争做好准
备才能确保和平。
    愚昧与否的标准不在于物质的繁荣,甚至不在于政治发展,而在于人的内心,在于
精神信念。在高尚的精神能被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以便在愚昧民族的身上生根、发芽
之前,我们必须借用物质力量来防范财富使我们沉迷于安乐之中。去除精神因素,我们
的文明也是未开化的东西。那些只知在物质上效仿我们却不汲取我们的深邃精神的文明
的群体更乃愚昧之人。
    我们可以希冀和平,这是人类必然期待实现的目标,但我们不能幻想象一个男孩从
树上硬扭下一个酸苹果那样得到和平。无视我们面前的形势,或者通过和战争给人们带
来的惊忧和恐惧进行片面的对比来夸大宁静、繁荣和舒适的魅力,和平也不会来到我们
身边。人类永远不会屈从或信服纯粹的功利主义考虑,它的信仰也永远不会为和平所支
配,如果后者仅表现为股票市场的保护神的话。无论二十世纪将带给我们什么,十九世
纪思想中战士们的英雄主义和坚忍精神——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将成为传统中最崇高最
有价值的财富。
    ------------------
  公益图书馆扫校




--------------------------------------------------------------------------------

上一页    下一页

--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104]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