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gestapo (WANTED),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二战名舰--大和号超级战列舰
发信站: BBS 荔园晨风站 (Fri Dec 29 00:16:48 2000), 转信

自本世纪30年代初叶起,已经济身于世界海军强
国之列的日本开始在太平洋地区向美、英挑战,1934
年: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
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
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海军的判断是:美国海军依然
坚持大舰巨炮主义,要夺取对美作战的胜利,仍须靠
战列舰。为确保在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胜算,开战
初期即领消灭美远东海上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
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上前来增援的舰队。
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
决战战场,并组建以巨型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
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确保小笠原群岛一线
成为不可这越的海上屏障。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
海军趁1936年开始的无军备限制的时期,投入海军军
备竞赛。日海军认为,在战斗舰艇的数量方面,找不
到同美海军抗衡的手段,因而决心集中力量建造巨型
战列舰,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
量上的优越地位。于是在1937年制定第3次造舰补充
计划时,确定首先建造2艘“大和”型战列舰,这就
是“大和”号和“武藏”号。“大和”号确是名符其实
的世界最大、最强的战舰。其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
载排水量73000吨,大口径主、副炮20余门,航速27
节,装甲厚、防护能力强,同时命中2条鱼雷或数枚
量磅航弹也不致影响战斗,故号称世界第一战列舰一现
在,让我们看看它的具体情况。
舰首与前甲板
“大和”号舰首的最大特点是呈球形。这种球状舰
首处于水线下约3米的地方。对于这样的舰首,当时
既无现成的理论可以遵循,也还没有充分的论证,是
由日海军技术研究所通过试验水他的船模试验数据决
定下来的。建成后,经过试航也证明这种舰首具有明
显的优越性。球状舰首内装有水下听音器,与今天的
舰首声纳颇有些相似之处。“大和”号因采用了这种新
颖的舰首,水线处约减少3米的长度,排水量节省30
吨左右。那时,除日海军的“翔鹤”型航母、“阿贺
野”型轻巡洋舰采用了此种舰首外,德国海军的“俾
斯麦”号、美国海军的依阿华级战列舰也采用了这样
的舰首。
“大和”号舰首在水线处深深凹进,且垂直,上部
明显前倾,左右则象牵牛花状张开。舰首前端近似半
圆形。这是日海军战列舰从未有过的形态。
“大和”号的前甲板也与众不同,其内侧的细腰部
是曲线状。其形态与美海军的依阿华级舰相似。然而
高速的美舰(33节)显得细长,而巨型的“大和”号
却肥硕多了。从舰首前部到旗杆处,有左右锚链筒,内
侧有一对小系缆桩,需回收锚链时,锚链通过导板到
达后面的锚链轮,并由带2条螺旋链掣的链来固定。们
首部的两舷,从前到后依次可以看到锚观察台,防雷
具用导索器、铝球投台(测水深)、导索器、系缆桩等。
钢质的锚甲板后是木质甲板,一直延伸到后主炮旁。在
前甲板上,只在木质甲板前端没有一个通凤孔和一个
升降口,而在后主炮前边的挡风板之后集中设置升降、
通风口。这样既可使后主炮前的甲板显得光净简洁,又
可利用通风简来减少主炮冲击波的影响。
前桅楼、后舰桥及烟囱
“大和”号有2个舰桥,在烟囱之前(以下称舰
桥),是全舰的战斗指挥中枢。“大和”号一改大型战
斗舰艇舰桥过大的情况,完全从海战实际出发,显得
十分简洁。舰桥正面的面积159平方米,侧面积310平
方米;采取二重筒状结构,内筒中装有各种线路和管
道,‘内外筒之间的夹层里没有各种专用小室,外简周
围则没有与指挥、·探测有关的装置。为减少冲击波的
影响,舰桥外面开口少,凸凹不多,封闭而整洁,最
上面是旋回的主炮指挥所,内有九八式方位盘,上袋
潜望镜式望远镜,下有15米测距仪。主炮射击指挥所
下是防空指挥所,在顶部露天甲板上的防护围板四周
装有多部高角双简望远镜。防空指挥所下是昼间战斗
舰桥,也称第一舰桥。其前面与侧面有调风板和防护
装置。通常,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司令部、舰长等指挥
参谋人员在此指挥战伞。下一层是作战室、休息室。以
下依次是上部观察所、罗经室(即夜战指挥所)、下部

观察所和司令塔(实际是个通信用通道,即通信筒)等。
“大和”号烟囱之后是后舰桥,是预备战斗指挥所。
火炮实施前后分火射击时,它也起后指挥所的作用。
“大和”号采用单烟囱,其特点是,各锅炉的烟道
均曲折向后,与烟囱的某一部分相接。烟囱也尽量向
后倾斜,以避免排烟影响舰桥工作。为保证烟囱开口
部的安全,在开口部装设一种蜂窝状板,厚380毫米~
上面有直径180毫米的许多小孔。有孔面积是无孔面
积的55%。另外在烟囱前面的倾斜部及侧面装有50
毫米厚的防护甲板。这样,烟囱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了。
主、副炮与高射炮
“大和”号以其巨型主炮闻名于世。3联装主炮3
座,前部2座,后部:座。当时日海军对主炮口径保
密,称为九四式身长45倍口径的400毫米炮,实际是
457毫米,主炮炮塔的旋回部的重量约2700吨,相当
于日海军“秋月”型驱逐舰的排水量。炮塔防护盾的
装甲很厚:前面650毫米,侧面250毫米,后面190毫
米,顶部270毫米,底座两侧560毫米。炮塔后部装
有长15米的测距仪,炮塔两侧前面及顶部前面均装有
潜望镜式瞄准镜。上述望远镜及瞄准具采用潜望镜式
的,是为了尽可能减少火炮冲击波的影响。炮塔的俯
仰角是(十)45”,(一)5”,装填炮弹时,固定在
(七)3”上,俯仰速度每秒8”,炮塔旋口一周3分钟,发
射速度,每分1.8发;最大射程42000米,需飞行90
秒,炮弹基数每门炮100发,每发炮弹装药量330公
斤。扬弹速度每发6秒,装弹机械化。3座主炮样式相
同,都是由吴市海军工厂的舰炮部负责研制的。9门主
炮若指向一舷射击,其后座力达8000吨。发射时冲击
波也很强,为此日舰船设计部门煞费昔心。
副炮有3联装155毫米炮4座,分别设在上层结
构的前面及舰的两舷。这些副炮本是巡洋舰的主炮,性
能比200毫米炮还好。此外,还装有127毫米高炮24
门,25毫米机关炮113门.整个军舰像个奋起自卫的
刺渭,全身竖起了各种武器。
舰尾与后甲板
“大和”号的舰尾也有其特点。该们采用半平衡舵,
前后配置,距离15米,装在中心线上(以往,战列舰
是平衡舵,两舵并列装在一起,易同时受损伤)。后舵
大,是主舵;前舵小,是副舵。因舰的惯性大,仅用
副舵难以操舵,副舵对主舵起辅助作用。有厚甲板防
护的舵机室内有蓄电池、柴油机、油压泵等设施,即
使在动力电源切断的憎况下,主舵仍能工作。
舰尾的形状近似巡洋舰之尾,只是在舰尾后端面
上有个平坦的地方,这里原计划安装水上飞机回收装
置,后因故未装。
“大和”号后甲板也较独特。在后主炮后,有机库、
艇库、舰载机回收及发射装置等。为避免火炮冲击波
的影响,机库、艇库等设施都在上甲板之下。后主炮
之后的甲板是铁质甲板。后主炮两舷侧的外伸部有隧
道状的艇库。艇库后两舷也有外伸部,其下没有轨道,
可移动的小艇吊车在此起放小艇。
后部上甲板在舰尾处明显低陷、造成一个近似长
方形的凹槽,这里是舰载机吊放暂存处。凹槽前面有
开口,通往机库。
舰内机库在后主炮前的上甲板、中甲板的中部位
置。其前半部有个梯形的区域,在此区域两侧可放置
零式战斗机、水上观察机各3架。凹槽两们没有与上
甲板同高的炫台,舷台上有舰载机的发射装置。此外,
舰尾还有起倒式起重吊放装置等。
从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里,日本海军共建成
战列舰12艘。其中“大和”号(还有同型的“武藏"
号)舰龄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
装甲最厚,被誉为无坚不摧、固着金汤的海洋钢铁城”
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
望值很大,认为凭借象“大和”号这样的单舰威力就
可驰骋太平洋,与美舰队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
混舰队的打击下。" 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联
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
马里亚纳海战。菜特湾海战,均朱取得令人注目的战
果。最后于1944年4月7日,作为第二舰队旗舰(司
令长官伊藤整一海军中将),“大和”号率轻巡洋舰
“矢蚓”号及8艘驱逐舰驶向冲绳海区,企图对登陆盟
军进行特攻。但在航渡途中,遭到美航母群的突击。千
余架舰载机对其实施轮番攻击,被命中鱼舀10条,重
磅航弹7枚,小型航弹数十枚,随即沉入九州坊之岬
附近的大海。“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帝国海军从
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的
未日也临近了。
--
 GESTAPO欢迎您来ftp://192.168.1.241
我的7号...

※ 来源:·BBS 荔园晨风站 bbs.szu.edu.cn·[FROM: 192.168.1.241]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