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园在线

荔园之美,在春之萌芽,在夏之绽放,在秋之收获,在冬之沉淀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amsion (Alone!! Alone!!!), 信区: Military
标  题: 高原幽灵”——解放军山地步兵 (二)
发信站: 荔园晨风BBS站 (Fri Apr  5 16:21:52 2002), 转信

------------------------------------------------------------------------
--------
葱绿林莽中 ,竟开满了美丽的杜鹃。从峡谷中撤回,我们就来到川藏线上的色齐
拉山,这是座被山地步兵寄予了无数情感的大山。 杜鹃花的世界,豁地一下就展
现在我们面前:红的如霞、白的如雪、粉的如玉,一朵朵、一簇簇怒放在澄净的阳
光下。抬头望是绚丽的一片,在白雪蓝天下绚丽得纯净,它吸雪之冰清,吸森林之
灵气,在远离人群的地方开得灿烂而恣意。
杜鹃花的世界也是兵的世界,当我们回到营区,发现一个连队的操场边,有一株亭
亭玉立的杜鹃树,树上开满了浅紫色的杜鹃花,浅紫色,太特别了,满山也没见到
一株浅紫色的。

“这棵树是来自云南瑞丽江边的一个战士从山上挖下来的。他的家乡有很多杜鹃花
,看见杜鹃花就像看见家乡的亲人。杜鹃开花的时候,他调去了山南边防某团。一
次巡逻,雪在两个小时之内就下了三米多厚,三米多厚啊,和他一起的十多个战友
都被埋在雪下。他牺牲了,但他栽的树却一年一年地长大。”战友们都说,在每一
丛怒放的杜鹃花里都有他的身影……

每当杜鹃花开时,是军嫂们探亲的季节。某营黄营长的夫人是个女强人,一人在家
做生意,里里外外应付得头头是道。进藏后,她第一次认输了,剧烈的高原反应让
她每天头痛欲裂,呼吸困难,食不甘味。她对战士们说,下次腿打断了我也不来了
。可是第二年杜鹃花开时她还是第一个进藏,她说,我想看那杜鹃。

可是并不是每个姑娘都有勇气来看这雪山杜鹃。某连长饶以品给我们讲起他的恋爱
故事:“小王是我小学同学,也是我的第一位恋人,89年她送我当兵时哭的像个泪
人……

当时我在错那边防当兵,到部队第一件事就是给她写信,可错那每年八九月份就进
入封山期,那段时间写的信她一封也没收到,她每天都在单位的收发室里翻找来自
西藏的信,可每天都是失望。60多天后,她脚软了,心也跟着软了。开山后我一下
收到30多封她寄来的信,最后一封是这样写的:‘以品,自从你走后,我的心就被
你带到了高原。一年来,我是扳着指头数着日子过来的。每当我孤独寂寞时,遇到
挫折烦恼需要帮助时,受到委屈想倾诉时,你都不能来安慰我。我是一个脆弱的人
,我害怕将来结了婚还过这样的日子。因此,考虑再三,劝你还是找一位比我坚强
的姑娘好……’”

政治部的领导说,官兵们最爱看的杂志中有《知音》和《女友》,最喜欢的栏目是
里面的“征婚广告”。

兵们最佩服通信连王技师的爱人,一位战士说:“我从成都休假回来,遇到嫂子(
兵们把干部家属一律称为‘嫂子’),我问她第几次进藏,她说习惯了,这个莫名
其妙的回答当时我没理解。

夜间三点到5000多米的加查山,山路有23道回头弯,第二天七点才下到山脚。正是
四月,雪太深了,有三四十厘米,两个包全颠破了,人的头可以颠到车顶。路两边
没有任何护栏,车子随时有可能冲下悬崖,我吓得手心冒汗,我问嫂子,你不怕吗


“习惯了,死就死了,又不是第一次。”

跑了三天四夜,到了部队,战友没有一个能认出我是谁,嫂子这么辛苦却一句怨言
也没有,很多战士都感动得掉了泪……” 杜鹃花年年灿烂依旧,山地步兵说:“
花瓣终会凋谢,因为赋予它灵魂,它才永远美丽摇曳。”

北上念青唐古拉

米拉山和加查山就像两尊门神,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到这里再也无法前进一步。两座
大山的山顶终年下雪,如白发老人,一丝不苟地把山两边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翻过山去,所有的绿色消失,阳光变得灿烂进而灼人,教科书上写道:“北部喜马
拉雅山主脉地区,地势高峻,空气稀薄,含氧量低,导致人员高山反应,枪炮初速
增大,发动机功率下降,水和汽油沸点降低,野饮困难。冬长而寒,夏短而凉,无
春秋之分。冬季积雪有时达1米以上,有些山口达3米以上,封山期长达半年。”“
对武器装备的影响:雷达、指挥仪等高技术装备,功率普遍下降20~30%,侦察盲
区增多……”

海拔不断升高,我们就渐渐感到不适,眼球开始向外鼓,太阳穴开始膨胀,胸口上
的“石头”越来越重,大脑已经罢工,不肯有任何思维。汽车似乎成了茫茫大海中
的一叶偏舟,连绵不绝的山就像大海的波浪,拼命地向我们压来,就要把我们吞噬
。阳光如鬼魅,照得山红一半、黑一半,走了好长的时间,已经不知道这个时间有
多长,还是没见到一个人,就连一只鸟,一只老鼠也没有,找根小草也是稀罕……
我们进入无人区了。

我们的嘴唇变了颜色,是马上就要流行的唇膏的青紫色。血液中携带分子氧的红血
球呈迅猛增长趋势,深红的血变得又粘又稠,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心脏的存在,它
跳得像春节时的锣鼓,即使躺着一动不动,它还是撒着欢儿的蹦。氧气管子不知何
时已经在鼻孔里,我们好像又活了过来,山地步兵们有说有笑,清醒一点时一定要
问问他们有什么秘诀。

为了以积极的防御代替消极的防守,就要发挥山地部队的“匿踪”优势,攻敌于突
然。这次的训练计划是将部队机动到雪域高原深处,练如何藏起来,如何在近似实
战的条件下防精确打击、防电子干扰、防侦察监视。在植被稀少、物资贫乏的环境
中,做到这一点难于登天。

西藏的山体为断层结构,挖不出猫耳洞,一挖就垮。于是山地步兵们向地下要空间
。挖一个大坑,人员装备藏进去,然后在上面进行伪装。在构筑基本指挥所时,领
导干部和战士一起挥锹上阵,挖土运石。×天时间,他们就利用谷地、冲沟、山势
隐蔽开设了多个地下野战指挥所。指挥所里电话线密如蛛网,睡觉的床、吃饭的灶
样样齐备,真正达到了能生活、能工作的要求。

×天,也许有人会说太长了。可是在这个喘气都费力的地方,一铁镐下去,冻土只
有一个白点,像是在嘲笑人们拿它无可奈何,往往一个班挖一个炮坑就是×天。某
营营长吴刚关节疼得浑身大汗,还是起早摸黑挖工事,成了全营晒得最黑、手上茧
疤最多的人;教导员李佐林肠胃不适,晚上输液,白天坚持施工。三连班长蒋渭方
连续3天带病坚持施工,直到累倒在工地上。炮连施工任务重,连队干部就带领勤
杂人员挑灯夜战至深夜11点钟,在零下6度的寒风中,在地下构筑了一个拐洞式的
指挥所。

草皮在这个地区弥足珍贵,长草的地方土层都比较松动,但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
掩体一般挖在光秃秃、硬邦邦全是石头的地方。每个战士的手上都有几个大大的血
泡。掩体的要求是“×米不见人,××米不见车”。战士们还在帐篷外设置了“之
”字形双层挡墙,防止“敌”炮火袭击和帐篷里的灯光外泄。他们就地取材,移植
砂石,利用麦秸秆等对工事积土,使工事与周围地形地貌巧妙结合,与自然浑然一
体。如果不走到跟前,你很难发现工事在哪里。

一个洞,两个洞,三个洞……/漫山遍野洞连着洞/辨不清哪是入口/哪是出口/
只见一只只老鼠/由这儿进去,从那儿出去/来来往往穿梭于洞中/摸不清,道不
明/洞中还会钻出人/随着口令的上传下达/搜寻空地入侵之敌/瞄准,射击,卧
倒,匍匐前进……/熟练地做着各种动作/远比那些老鼠有趣……

这是一位名叫徐刚的战士的战地诗歌《趣》。

在雪山秃岭中,披着伪装网的野战帐篷星罗棋布,隐藏在沙石之下。远远望去,风
沙漫过山野,为了检验隐蔽伪装效果,上级派人到四周山头上用望远镜仔细观察,
发现少数帐篷的顶部高于周围的树丛。于是,官兵们又挖地三尺,降低了帐篷高度


在无人区,只有通信连能找到现成的伪装。西藏的山口、路边总有许多大大小小的
香塔,天线就从塔尖上伸出,真可谓是天衣无缝。有时为了需要,还会在一夜之间
突然出现许多香塔,几十米之外让人难辨真假,他们真是做到了“天上看不见,地
上难发现,营长一声哨,神兵一大片。”


无人区的生存之道

在4500~4700构筑工事××公里左右,没有体能原因战斗减员,在我们眼里,这简
直是个奇迹。野战医院的医生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

50年代,进入高原部队急性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达X%,死亡率Y%; 80年代,发病率
下降到P%,死亡率Q%;

90年代的统计资料说,高原反应率是S%,死亡率几乎为零。这得益于抗缺氧训练的
研究成果。在含氧量不足内地60%的念青唐古拉,人的热量消耗加大35%,如何最大
限度地保持体力,吃穿住行样样都有学问。

在某部炊事班,帐篷内蔬菜、水果、肉食等样样齐备。炊事人员科学制订食谱,主
副食配量按照口感好、有营养、抗疲劳、增体力的原则,使之从温饱型营养向功能
型营养转变。军区后勤部规定,驻训部队每人每天补贴伙食费5元,保证官兵们每
人每天可以吃到0.7公斤蔬菜、1个鸡蛋、4个水果,早餐和作训间隙均有奶粉或盐
开水供应。 高原生活适应性训练使官兵体质明显增强。此次在比驻地高近2000米
的地方驻训,战士们嘴唇没裂口,行军不觉累,除了饮食营养丰富以外,与他们此
前进行的适应性训练也有关系。在部队驻地时,他们基本上每月有一次高海拔区的
拉练;各连队经常组织官兵戴上防毒面具变速跑;还请医学专家就高海拔区行军、
着装应注意的事项举行讲座。

上级医院研制的“红景天强身剂”系列药品,自90年代给部队使用以来,证实该药
有抗缺氧、抗疲劳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上级每年出资十几万元购买配发部队
。听到此处,我们赶紧把早就放在包里的红景天拿出来大喝起来,在这之前我们都
嫌口感太差而冷落了它。

官兵们的宿营地也别具特色。走进某工兵连野营处,但见这里的帐篷背靠风口,面
对雪山,依托地形搭设。帐篷的地面铺设了一层塑料布,上面再铺一条羊皮褥子。
晚上尽管风大天寒,帐篷内依然温暖如春。

可是,并不是这样就可以在无人区生存。我们到驻训地的第四天傍晚,突然下起冰
雹。所有的工事都是挖地三尺,任那排水沟再宽再大,帐篷还是被浸在水里,水温
不会超过零度,水面上还结着冰茬子,某团团长的床已经飘在了水面上,全团也难
找到一床没被浸湿的被子。我们被当做重点保护对象转移到高处,就这样还在有轻
微的感冒症状,给野战医院又添了不少麻烦。战士们则和冰水战斗了一夜。 天亮
后,没有一个人出来晒被子,虽是演习,山地步兵们一丝不苟。1990年中`央`军`
委``主`席`江`泽`民视察驻藏部队时为官兵们总结出四句话的老西藏精神,“特别
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正是这种精神使西藏边防部队
能够生存在生命禁区,并且越来越顽强。

缺氧不缺智慧

走打吃住藏,样样是强项。不论是在战争年代的战火硝烟中,还是在和平时期的演
兵训练中,这支山步劲旅都战绩斐然。同时,在每次的演兵布阵中,官兵们对胜利
也从未抱过任何怀疑。然而,兵无常胜。在两年前的一次演练中,还未同蓝军接火
,部队就连连被逼入绝境:蓝军用高空侦察机、红外线和热成像手段拍到部队的一
举一动。一场“败”仗,像一磅千钧重锤,深深地震痛了铁汉的心。

那天晚上,指挥部的灯光亮了一个通宵:攻关组成员围在一起,从地道战到游击战
,从中东战争到海湾战争,从传统战争到现代高技术战争,深入交流认识。他们以
军事骨干、技术能手组成隐蔽伪装先训班,收集剪贴军事研究资料。依据书上的介
绍和兄弟单位的革新成果,制作了30多种简易方便伪装器材,还多次走出军营,向
专家学者请教。

今年,在千里之外的雪山秃岭再次举行陆空协同演练,再次担任坚守阵地防御主力
。演练中“蓝军”先后派出2批次12架次歼7侦察机在空中实施侦察和攻击我地面目
标,在这些现代化的武器面前,隐蔽地域没有露出任何破绽。

现在每名干部从班排长到团长全都经过正规培训,一说起外军的山地部队,他们也
是如数家珍:“有的国家的山地步兵师有骡马一千多匹,从而保证了军队在简易公
路乃至没有公路的条件下,仍能顺利实施战斗行动。”

他们说:“在和平时期,外军除了对战史研究给予高度重视之外,尤其注重举行各
种规模和各种条件下的针对性十分明显的陆空协同军事演习,力求让军队在尽可能
接近实战的环境气氛中进行体验和训练,一方面可提高部队的实战能力,稳定心理
素质;另一方面则可检验部队的战役及战术理论和作战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各种装
备和编制是否适应作战的需要。在演习中如果发现问题,立即着手解决。 “亚洲
一些国家的山地部队在防护力方面,开始少量换装‘凯夫拉’便携式掩体,该装备
具有防寒保暖、使用方便、伪装性好的优点。为弥补火力不足,增加了40毫米榴弹
发射器,克莱莫定向杀伤地雷以及主要用于摧毁敌掩体的SS11-B1和‘法·弋特’
导弹等。”

“相对外军,我军在武器装备上差距正越来越小,虽然坦克、步兵战车在高原执行
任务故障率较高,但部队自行研制出‘综合修理车’,有类似CT的电子检测设备;
野战方舱加工车间可在行进间加工部件;大的故障还可以启动‘故障数据库’,通
过网上‘远程会诊’,判明故障,提供解决方案,等等。”

如今,山地步兵们正在探索新的训练科目,在无人区内气温零度左右时无锅、无火
的自我保障已经以班为单位试验成功。虽然他们不肯透露具体情况,我们知道,这
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他们还发明了一种涂料,这种涂料可以防可见光、红外线、
热成像、雷达四种侦察手段……

离开高原山地部队回到内地,我们的大脑就像来次大扫除一样,马上变得清醒,思
维也明显活跃起来。我们突然想起,忘记了问这支部队的番号,我们只知道,它叫
“高原山地部队”。


--
※ 来源:·荔园晨风BBS站 bbs.szu.edu.cn·[FROM: 61.144.177.215]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荔园在线首页 友情链接:深圳大学 深大招生 荔园晨风BBS S-Term软件 网络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