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更应该反问的是,粮道被断,赵国的支援为何迟迟不到?
所以,赵括只是一个倒霉蛋,以一己之力背起了赵国失败的黑锅。
那赵国失利原因到底是什么?
是战略失误,或者说是朝堂决策出了问题。
秦赵两国交兵,战场不仅仅在长平,更重要的是在两国朝堂!而朝堂决策人的实力直接决定了策略的水平。
我们先看一下两国智囊团实力对比。
秦国,以秦相范睢为首。秦昭襄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开始大规模东出。但是列国间的合纵让他头疼不已。范睢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只须搞定齐国,剩下的魏韩楚不足为虑。这种新的玩法,直接将合纵阵营分化,降低了合纵势能。
赵国,自然是平原君赵胜。说他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一点不为过。
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赵奢年轻的时候是一个收税的小官,到平原君家收租,人家不给,赵奢一怒之下杀了平原君主事九人。才有了上面赵奢教训平原君这段对话。
可见,平原君家国关系都弄不清,让他制定关乎国运的长平策略,真是难为他了。和范睢比,高下立判。
人的水平往往就决定了事情的结果,下面来看一下赵国庙堂决策失误在哪里。
一、寻求合纵
根据以往惯例,秦赵开战,合纵必开。赵国也确实是这样做的,使者不停穿梭于魏、韩、楚、齐。对于列国而言,内心是很矛盾的。曾经的强国---魏、楚都被秦国打残了,齐国远离战乱,对合纵不大上心,和秦国关系打得火热,只是安心的贩卖他的盐铁,所以对于这几个国家来说,即便是想帮赵国,心有余力不足呀。
另外,列国也害怕,自己屁颠屁颠的上前帮赵国,万一秦赵撤军,秦国回过头来肯定不会放过自己。
还有,赵国是战国后期仅次于秦国的强国,对于秦赵对决,其余五国多少有些看热闹的心态,甚至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想法,理想的结局是秦赵两败俱伤。
二、斡旋秦国
在邯郸通往咸阳的大道上,秦赵两国使者不绝于路。赵国使者每次进入秦国,必受到最高的礼遇,两国外交人员吃喝玩乐,不要太融洽,这哪像两国交兵,更像是定立盟约!每次会谈,秦国都将过程公布给五国,就像今天的新闻发布会,范睢就差一个实况转播了。
作为虎狼之国的秦国,它一个就够列国受的了,如果联盟赵国,那还得了?
这种外交上的假象也麻痹了赵国君臣,他们也想当然的认为秦赵不会对决,毕竟秦军远道而来,定然耗不起。
这事儿,事关国运,国运是谈来的吗?意识如此薄弱,焉有不败之理?
结束语
赵国朝堂这种双元外交策略,看似稳妥,实则大谬。而他们的这种摇摆,也是不再支援赵括粮饷的根本原因。毕竟,他们根本不会想到秦国在僵持了三年的时间后,会快刀斩乱麻,说打就打了,也不会想到,四十万秦军居然能把二十几万赵军包围,更不会想到,二十几万降卒居然被坑杀!
其实,诸多想不到的背后,就是赵国朝堂的战略高度达不到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