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前后,华北地区的杂牌军,为何成了日军收编的重点?

2020-09-21 17:22:47 作者: 太平洋战争前

日军开始加强各类型伪军的任务与训练,甚至让农村等各种伪武力达到自卫能力,同时也协助日军就地取得财经资源。在伪正规军数量上,日军将华北地区的伪正规军限制在十万以内。

华北伪军的任务是为日军维持当地秩序,为汪伪政权确立治安;军事上帮助日军缩短战线,使日军用于守备的兵力减少到最低额度,以便集中更多机动部队用于作战。

例如1942年5月,日军让伪军在冀东执行以下任务:治安军独立担任冀东部分地区的警备及协助日军剿共;由冀东伪政权转移而收编的警防队,计划在秋天整顿施训后,改编为治安军;战力差的县警备队,由日军派遣专任士官指导,并协助日军讨伐土匪,甚至让他们担负剿共任务;设立警察学校、警备队干部训练所、自卫团干部训练所等机构,提升伪非正规军的战力,有时候日军也认为这批具有地方观念的县警备队之战力比正规军性质的治安军好。

此外,日军还强调“中日军的协力”与军政会(新民会)一元化的军政合一,就加强占领区的“乡村自卫力”,扩充保甲系统与自卫团等地方型伪军的武装及其自卫能力。

再如,日军在华北的治安肃正必须因地制宜,即在日军势力巩固的“治安区”,由伪警察担任治安工作。日军主力进入抗日力量活跃的“准治安区”扫荡,并和伪县警备队与保安团等合作,以便控制县政,变“准治安区”为“治安区”。由抗日武力控制的“未治安区”,日军不断进行有计划的军事行动,以便将“未治安区”改编为“准治安区”。

于是日军与伪军人数的分布比例,在山地一般为5:4,平原为1:3,如此可以弥补日军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弱点。

山地的战况频繁,因此日军在其中负担了较重的责任,而伪军也必须配合维护治安。平原区的治安就多依赖伪军,故伪军的发展有利于日军巩固占领区。日军的军事行动必须有战力得到提升的伪军的配合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