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公元684年九月,英国公徐敬业以扶支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发动了兵变。裴炎趁机进言道:“皇帝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才让小人有了造反的借口。如果把朝政还给皇帝,叛军不用征讨便会自行瓦解。”
武则天一看,怎么地?说了半天就是要我放弃权力?顿时恼怒异常。心想,这个老东西现在成了我的绊脚石了,应当赶快搬掉。
真是瞌睡遇到枕头,想什么来什么。此时御史崔詧上了一道奏疏,弹劾裴炎,道:“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思讨平叛乱,却让太后还政,必是怀有异心。”
好,好,好。武则天看后,连说三个好字。
那还等什么,既然有人上奏了,立即命令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进行审理吧。
关押了裴炎后,武则天想到另外一个朝廷重臣,目下在长安当留守的刘仁轨,想看看他的态度。于是就派亲信姜嗣宗去长安通报案情。
刘仁轨
姜嗣宗在和刘仁轨的言谈中吹嘘自己如何发现了裴炎的阴谋,自己是如何监视的。刘仁轨做了他忠实的倾听者。等他说完了,刘仁恭温和的说:“我有事上奏,愿托使者上达。”
姜嗣宗很痛快答应道:“一定不辱使命。”
姜嗣宗回来复命,武则天看信后大怒,立刻处斩了姜嗣宗,不明所以的做了糊涂鬼。
原来,刘仁轨的奏表中有这么一句话:“姜嗣宗知道裴炎谋反不报告”!
虽然刘仁轨在回信中什么都没有说,但事实已经作答了:一,裴炎的事情我知道了。二,知道裴炎谋反而不报告之人,我检举出来了。
你身边的奸人我都能替你剔除,剩下的就只有太后自己去理解了。可见刘仁轨也是老奸巨猾之徒,他不想日后给人留下什么把柄。
姜嗣宗
此时武则天内有武氏宗亲的势力,外有朝廷重臣的支持,就可以放手去干了。
那么裴炎到底有没有谋反行为呢?
正史中这么记载:
裴炎打算乘太后出游龙门的机会,用兵劫持,要她还政给天子。正好天久雨不停,太后不去龙门了,此计作罢。“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新唐书·裴炎传》)
这种行为顶多算兵谏之类的,构不成谋反。况且并没有实施。
野史这样记载:
扬州叛乱前,徐敬业想拉拢裴炎为内应,让骆宾王编了一首童谣在洛阳散播:“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裴炎解读以后,意思很清楚,童谣中说裴子隆(字子隆)将会成为皇帝。于是大喜过望,当即决定与徐敬业合谋造反。
后来裴炎听闻徐敬业起兵,便给他写了一封信,结果被人截获。信中只有“青鹅”二字,群臣皆不解其意。但在会造字、会拆字的武则天面前,毫无秘密可言:“青”字可拆分为“十二月”,“鹅”字拆为“我自与”,裴炎是在表示要在十二月于城中为内应。(《朝野佥载·卷五》)
其实有没有这些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裴炎现在成了绊脚石,必须一脚踢开!
徐敬业
凤阁侍郎胡元范、纳言刘齐贤上疏为裴炎辩护,并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不反,但武太后咬死其有谋反之意。那么有这么一个真理,那就是谁的嘴大谁说了算,裴炎的结局已经确定下来了。
裴炎自己也很清楚自己将来的命运,入狱前,对左右人说:“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没过多久,裴炎被斩杀于洛阳都亭驿,并抄没其家产。但裴炎家中毫无积蓄。
不久,曾为裴炎申辩过的官员也相继获罪,胡元范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刘齐贤贬任吉州长史,大将军程务挺也被斩于军中。 这样,所有的绊脚石都被武太后清理得干干净净,剩下的就是光明的康庄大道了。
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定都洛阳,称“神都”。这样,大唐王朝一转身变成了武周王朝,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的政治生涯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