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本九州博多湾的元寇防垒遗址
战前,日本已经修起了蔚为大观的沿海防御工事,在博多湾沿岸,东起箱崎西至今津,大约20公里的海岸线上,竖起了一条高六尺,厚一丈的石坝,也就是所谓的“元寇防垒”。在日后的对峙中,日本人正是凭借此墙,把蒙古大军困在海滩上无法登陆,成了刀箭的活靶子。
对这一重要情报,元人居然毫不知情,面对沿海石墙的封锁,全军一筹莫展,惯用的大包抄大迂回战术也打不出来了,只好凭借人多势众,发动毫无成效的正面强攻,开战七天就损失了千余人,却不能前进一步。
大正年间拍摄的元寇防垒图片
偏偏因为忽必烈大师的迷之自信,整军都没带重武器。出征前,江南军的统帅范文虎曾经请求配备战马和回回炮,忽必烈反问他道,这是海战,用那些干什么?海战自然用不到,但如果有回回炮的话,至少有可能把石墙轰一个豁口出来,不至于“望岸兴叹”。
上不了岸,那十几万大军往哪儿去呢?05 真是“神风”惹的祸?
马背上走下来的元军,还是传统陆战思维,将船只用铁链锁在一起,在海上“安营扎寨”,聚集成一个浮动堡垒,也就是所谓的“缚舰为城”。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庞统献过“连环计”,如今熟悉的剧情上演,群众演员马上要大规模领盒饭了……
台风来临前不是没有先兆,一些熟悉海况的将领向统帅忻都、范文虎提出,尽快采取措施防范,但却没被这些外行“旱鸭子”们采纳。只有来自江南的宋军中,张禧、也速穹尔二将,将本部战船分散锚泊,其他大部分船只,仍然肩并肩紧靠在一起,等待死神降临。
八月一日夜,台风如约而至,史载:暴风大扇,洪波滔天,烟飞云不敛,雷雨如暗夜。
台风摧毁了元军舰队
几千艘元军战舰在风暴里颠簸冲撞,你击我打,大部分分崩离析,士兵葬身鱼腹。
这场大风暴,便是后世被日本军民顶礼膜拜、心向往之的“神风”。然而冷静下来看,假如元军统帅事后处置得当,则战况尚未可知,“神风”也不会像传说中那么“神”了。
至少,张禧和也速穹尔所部,损失轻微、尚可一战。
台风过后,二人马上率部开展救援工作,又挽回了大量的损失,就连江南军统帅范文虎,也是抱着船板漂在海里,被张禧救起来的。
张禧当场建议,损失固然惨重,但活下来的都是青壮年和熟悉水性的士兵,战力反而更强,不如利用现在“破釜沉舟”的态势,激发大家的斗志,强行登陆,置之死地而后生。
元军的灾后自救
可惜,这位范文虎君已经吓破了胆,满脑子就剩下一个“逃”字了,还阴恻恻地说:还师问罪,我辈当之,公不与也。
完后,范文虎就下令把剩下的好船集合起来,扔下大部队,径自逃亡回国了。更令人发指的是,附近小岛上,营地里还有4000多溃军,张禧本打算接上一起走,范文虎着急赶路置之不理。
事后,遗散在日本外海岛屿上的元军,还有近五万人(也有说是十万),他们的命运是最悲惨的。大家直到最后一刻,还积极组织起来砍树造船,希望能逃回去,但很快日军就杀了过来,残军战死半数,剩下两万多人被俘。
日本人经过甄别,将蒙古兵、高丽兵、汉兵(原金朝兵士)一律斩杀,蒙古人口中的“蛮子兵”即江南宋军,在日本人眼里,是原本尊贵的“唐人”,他们被留下了性命,全数充作奴仆。06 袁绍——田丰——忽必烈
有人说,如果没有台风大作,日本就会成为元帝国的一个行省。但如前所述,有忻都、范文虎这样外行而又昏庸的统帅,即使没有“神风”,甚至侥幸突破了“元寇防垒”成功登陆,最终仍难免一败。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多火山地震、台风海啸等天灾,又常年军阀混战,百姓生死无常,因而造就了极端的轻生重死的世界观,对死亡非但不恐惧,力战而死反而是一种荣耀,武士作风之勇猛彪悍不亚于精锐蒙古骑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