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汉武帝时期,动用国家几十年积攒下来的国力,和匈奴进行数十年的战斗,最终将匈奴人彻底打服。这场战争,虽然没能给国家带来更大的疆域,但却将敌人消灭在国门之外。让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里,北方的敌人都无法在对国家安全造成太大的威胁,这也是值得的。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制约着古代的帝王,让皇帝们不敢轻易开战。
那就是古代中国的战斗习惯。
游牧民族习惯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打仗的时候,也是相同的风格。游牧民族打仗,对于后勤补给的需求不大。带着马匹和武器就能直接去打仗。所以,当年蒙古铁骑才能横扫天下,以两个万人队的力量,就彻底打穿了欧亚大陆。
但农耕文明的军队,则截然不同。
农耕文明的军队,对于后勤补给的需求极高!往往一万人的军队,需要数万人对其进行补给。所以,古代中国的很多军事家都坚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战争方式的优劣暂且不论,但其本身给国家带来的负担,要大得多。
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比如同时是一万人对一万人。农耕文明所消耗的国力,要远比北方游牧民族大得多。有可能是几倍,甚至十倍!
而这种截然不同的战争方式,也造就了古代历史上很奇葩的一幕:很多时候,古代中国打服了北方游牧民族,纯粹是用国力耗死了对手。
可以说,中原王朝每一次对北方用兵,都需要整个国家来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耗费大量国力,去打下一片没有用的地方。明朝的统治者,自然要好好考虑一下了。
3.统治成本问题
在漫长的历史上,中原王朝压着北方游牧民族打,甚至于彻底打趴下,都不是一次两次。比如汉武帝时期、隋文帝时期、唐太宗时期、朱棣时期等等,都是如此。
但是,就算中原王朝可以打趴下北方的敌人,却始终不能彻底统治草原,乃至更北的地方。
因为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统治成本的问题。
古代的时候,信息传递速度很慢,交通极不发达。国家的统治成本,要远比我们今天高很多。疆域越大的国家,想要统治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就越发困难。
所以在古代,向来都有一个说法,叫做皇权不下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古代朝廷委派的官吏,最低就到县这一级。县以下,大多是依靠宗族或者当地的士绅进行自治。如果想要更加深入,深入到县以下,那就有点不现实了。这个统治成本,任何一个朝代都承受不起。
对于定居的农耕民族尚且如此。那么,对于习惯于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统治成本就更高了!
中原农民因为土地的关系,往往还会固守一地。出了问题,朝廷去当地找得到这个人。但是牧民来去无踪,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人。以古代的统治能力来说,想要统治北方,无疑是不现实的。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使得古代的皇帝们在尝试过很多次以后,终于放弃了彻底统治草原,而是开始选择另一种统治方式。
附属国制度。
既然我不能彻底统治你,你们自己自治也可以。但是,你们自己建立的小国家,必须向中原王朝臣服,定期进贡朝拜。只要你们不来惹我,管我叫一声大哥,那也可以。
而明朝采用的,就是这套制度。在恢复了传统的中国统治疆域以外。对于传统疆域之外的地方,则任由其地方自治,你只要对我称臣就行。
这也是为什么,明朝永乐盛世,会出现万国来朝的盛况。
当然,这种统治方式,也不是没有弊端。因为那些小国,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得更加强大。而如果中原王朝因为一些原因,突然衰落下去,外面的这些小国又正好很强大的时候,就会出现历史上那些外敌入侵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