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BBS论坛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发信人: sinzaghi (让这口烟跳升,我身躯下沉。), 信区: ZJU
标  题: 浙江大学简史[二]:抗日战争前的浙江大学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Aug 23 15:58:55 2005), 站内

    1927年7月15日,第三中山大学在求是书院、浙江高等学堂的旧址蒲场巷宣告
成立。1928年4月,改称“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同年7月
1日,在校名前加“国立”二字,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从此,浙江高等教育的历
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1914年浙江高等学校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后未再续招学生。在这之前,1910年
11月筹建了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后升格未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12年,由农业
教员讲习所改组的浙江中等农业学堂成立,后升格为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浙江
的高等教育得以延续。
                                  第一节 浙江中等工业学堂与浙江工专
    浙江的中等工业教育始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兴办工业教育以适应浙江地
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早就有人提出,但所需教学设备多、投资大、当局迟迟没有着
手兴办。由于有识之士许炳堃等人的一再努力,方得实现。
    许炳堃当时任浙江省学务专门委员会兼实业科长,又兼劝业公所的科长,曾验
收以杭州蒲场巷杨官弄报国寺(原铜元局)为场址的劝工场,了解到原铜元局贮存
有铜元20多万元,房屋、动力和金工、木工、锻工、铸工各工场俱全,认为可以利
用来开办工业学堂。许和代理浙江提学使兼抚属总文案郭则云商议后,提出要求呈
送抚属。浙江巡抚增韫于1910年11月26日上奏清廷获准,即聘请许炳堃为监督(校
长),在原铜元局旧址,筹办浙江中等工业学堂。
    1911年3月27日,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正式开学。设机械、染织二科,修业期限
为三年。同时附设艺徒班,为初级职业教育程度,业要修业三年。另外,为了培养
师资,设立了浙江省立中等工业教员养成所,分金工、木工、机织、染色四班,后
改称为讲习班,合并为机械染织二班,二年毕业,不再续办。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兴起,浙江受战事影响,学校经费断绝暂时停办。
1912年3月15日复课,改称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1913年又更名为浙江省立甲种
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工校),修业期限为四年。另设一年制预科,租马坡巷水香阁
为分校。1914年7月甲种工业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计染织科15人,机械科9人。
1915年7月,第二届学生修业期满,根据教育部的规定留校补习一年,于1916年8月
与第三届学生同时毕业。1918年增设应用化学科,1919年又增设电机科。
浙江省民政部为复兴绸业,改变旧式织绸机生产率低下的状况,决定采用日本仿制
的法国新式织绸机,生产量可提高数倍,且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于是拨款委托浙江
中等工业学堂举办机织传习所,从1912年5月起,每四十日为一期,至1923年12月
省长公署通知停办止,每期均在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四地招生,先后毕业者共
计2000余人。
    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开办之初,许炳堃有感于中国学机械的人很少动手操作,有
的挥不动榔头,有的甚至不认识紧固螺丝的工具——扳手。他自己是学机织的,但
对综纩和吊龙头线等也搞不好,经丝开口也不平。所以他制订的办学方针强调“手
脑并用”。学堂课程(包括体操、图画)每周上课14小时,实习18小时。实习成绩
与课程知识并重。当时学堂学生年龄较大,国文基础较好,至于数学、外语知识,
有的已学过小代数和英文,为赶上或超过当时日本中等技术学校的水平,数学课要
教授微积分和大代数。学生的毕业成绩分操行、学科、体育三项评定。有一课不及
格而平均分数及格,毕业时只给修业完毕证书,不发给毕业证书。由于学堂功课繁
重,学生中途退学者较多。
    浙江中等工业学堂的创立,对浙江的工业、特别是丝绸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
推动作用。如机械科的毕业生在杭州创建了几所前所未有的铁工厂,仿制了提花机
和各种机械配件,其中以武林铁工厂最著名。染织科毕业生在纺织厂改革“工头制
”为管理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在上海的工校毕业生除在铁工厂、棉纺厂工作
的以外,还在嘉兴、上海两地筹建了四所绢纺厂,这四个工厂从筹建到投产,都由
工校毕业生主办。他们还在上海创建和发展了丝织物工厂。染织和应用化学两科还
试办了制革和肥皂厂。尤其是丝织工艺的改进,工校及毕业生所作的贡献很大。许
炳堃在《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创办经过及其影响》一文中指出:“丝织风景、照
相、美术、图案等,始于工校,成于都锦生。”都锦生是工校机织科1917年毕业生
,毕业后留校任教,通过教学和工校实习工场的实践,使他在丝织工艺方面,从设
计到织造,都由较丰富的学识,他于1922年5月创办了都锦生丝织厂,织出的丝织
风景、照相图象、美术图案等产品问世以后,深受中外人士的赞誉和喜爱。他又在
黑白图案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成功色彩织物,织出古色古香的五彩图象,产品在
1926年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从此誉满全球。
    从1915年全国掀起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21卖国条约及抵制日货运动以后,社
会上不断提出“提倡实业”、“工业救国”等口号。因此志愿学习工科的学生逐年
增多,而当时中等学校毕业生想入高等学校学习工科的,近则须至上海、南京,远
则须至天津、北京,或东渡日本,各方面都感到有添办工业专门学校(大学程度)
的迫切希望。当时浙江生议会部分议员认为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开办以来,成绩较
好,校誉也佳,因此提议将此校升格为工业专门学校;原有甲种工业学校改由工专
附设,新招甲种学生,改称甲种讲习生,艺徒生改称乙种讲习生。后经省议会通过
,咨请政府照案执行,于1920年秋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以下简称工专)

    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设电气机械科和应用化学科(后改称电机工程科和化学
工程科),学制定为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第二年起将预科分为两种,以入
学考试的数学成绩为分班标准:40分以上的入一年制预科,不到40分的入二年制预
科。由于工专声誉好,报考工专的学生较多,其中志愿入电机科学习的更多。附设
的甲种工业学校的甲种讲习班分机械、电机、应用化学、染织4科;乙种讲习班分
金工、木工、锻工、铸工、力织、染色、捻丝、纹工、原动、制纸、制革油脂等
12科。
    1922年春,工专校长许炳堃赴欧美考察教育和实业,回校后更改学制,将专门
部本科修业年限改为四年,预科一年,本科毕业生优等的授予学士学位。对于前三
届毕业生,凡各科成绩均在75分以上,总平均分数在90分以上的,也授予学士学位
。又将甲种工业讲习班分别改为五年期及三年期职业学校,仍附设于工专。同时邀
请校内外有关人士为董事,组成董事会,为全校最高议事机构。
    工专的课程设置,与国内其他高等工科学校相仿,主要依照美国工科学院的制
度,所用课本都使英文原版。因历年功课繁重,故学生人数逐年减少,1924年7月
工专第一届毕业学生人数,电机科只19人,化工科只10人。
    自1910年至1923年,许炳堃任工专校长13年(1924年初因健康关系,辞去校长
职务),对学校的发展和提高,作出了贡献。在他的倡导下,经过全校师生的多年
努力,工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校风。它的精神集中体现在校训“诚朴”二字上,以
及高水平、严要求、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上。
    工专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很高,聘请来的教师既要学问好,又要教学法好。这个
要求已成为传统,一直沿袭到后来的浙江工学院。当时所聘请的教师和来校兼课的
教师,都是有一定声望的。如陈建功、杨耀德、徐守桢、严观涛、吴钦烈、徐佩璜
、徐名材等。工校不但对教师要求高,学生对校长人选也提出了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即:一是品德高尚;二是学问渊博的欧美留学生;三是在社会上有活动能力。这
第三条自然是为了学生自己的出路着想。因为那时学生毕业找工作要靠校长、教师
的推荐。当许炳堃因病辞职,在校内教师队伍中推荐继任校长时,也是很费一番斟
酌的,在辞呈中有“或兼顾为难,或风裁太峻,或崖岸自高。或资望较浅”等语。
最后推荐了浙江高等学堂毕业赴美冶金的徐守桢继任。因徐在汉冶萍公司任高炉工
程师时,每日登铁桥高空作业,从未间断,许对他很为钦佩。当时全体教职员“均
能视校事如己事,虽日籍永濑久七先生等,亦能以身率教,造成风气。”
    工专素来注重严格训练,不但在学生的课业、实业实习、考试等环节上把关很
严,就是在管理制度上也有一套严格规定。如学生平时均须穿着斜纹布的制服,只
是在室内温度下降到4℃以下,才可以穿便服;还规定学生不得吸烟等。
许炳堃要培养的“理想上完全工业人才”的标准是:“有坚强之体魄,健全之道德
,正确之知识,果毅之精神,敏活之动作,娴习之技能。”当时能提出这个标准,
而又能切实贯彻实行,这对当时的教育制度不愧是一种改革之举。
                                第二节  浙江中等农业学堂与浙江农专
    1910年1月22日,浙江巡抚增韫曾奏请设立高等农业学堂及农业教员讲习所。
因高等农业学堂需款较多,一时难以实现,仍于同年9月成立农业教员养成所(后
又称讲习所)。校址在杭州马坡巷(系租用民房,后因校舍不敷,迁横河桥南河民
房)。学生按照师范生待遇,一律免缴学膳费。
    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农业教员讲习所为浙江中等农业学堂,设农学科,修
业年限为三年,后教育部令改为甲种农业学校任吴山求为校长,校址在横河桥即今
杭八中校址。1913年4月21日迁入杭州笕桥新校舍,添设森林科。1913年部令规定
甲种农业学校修业期限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于是特设研究科一班,为原
又有农业、森林两科学生继续留校学习,使他们的毕业年限延长一年。1918年添设
兽医科,1922年省议会已愿学兽医学生太少,决定停办。当时农校校长高维力主维
持原状,经费由其私人垫补,兽医科学生也向省议会请愿,议会才通过发半费。当
时社会上实际很需要兽医人才,这班兽医科学生毕业后,各地争相聘用,致使“供
不应求”。
    1924年浙江省议会议决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升格为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浙江建德的省立甲种森林学校并入该校。学校设农学、森林两科,招收旧制中学毕
业生一班为一年制预科,初级中学毕业生一班为二年制预科,本科修业年限为三年
。原甲种农校的农学科、森林科及甲种林校的森林科、农林科各班均办至该班毕业
为止,不再招生。学校同时附设高中农科,修业期限为五年。
                                第三节  第三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学
    1927年5月30日,浙江省务委员会第15次会议议决设浙江大学研究院筹备委员
会及筹备处,将前浙江高等学校及陆军小学旧址作为研究院院舍。6月1日省务会第
16次会议议决拔罗苑(今平湖秋月公园一部分)及文澜阁旧址(今浙江博物馆所在
地)归浙江大学研究院使用。后因研究院规模较大,经费多,经筹备委员会议决定
研究院暂缓设立,先办大学。当时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全国设四个中山大学,第一
中山大学在广州,第二中山大学在武汉,第三中山大学在杭州,第四中山大学在南
京。以第三、四两校分别在浙江、江苏试行大学区制。1927年7月15日第三中山大
学宣告成立,并任命蒋梦麟为校长。校址在原浙江高等学校旧址蒲场巷。改组浙江
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为工学院、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为劳农学院,同时筹建文理学
院,并接收浙江省政府教育厅的行政职权。
    按照大学区组织条例,全国依原划定省份及特别区,定名若干大学区,以所在
省或特别区之名命名。第三中山大学遂于1928年4月改名浙江大学。当时为划清领
导归属系统,曾城“中华民国大学院浙江大学”(简称浙江大学)。后又接大学院
令,经大学委员会复议决定大学区需加“国立”两字,故于1928年7月1日起改称国
立浙江大学。
    按照大学区组织条例,大学区设评议会、秘书处辅助校长处理本学区行政上一
切事务,研究院为大学研究专门学术的最高机构,院内设设计部。浙江试行大学区
时,浙江大学除本大学的各学院外,仅设秘书处及普通教育管理处。普教处管理学
区内公立中小学及监督私立中小学教育事业。当时因学区内扩充教育职业学校、图
书馆、运动场、演讲所等,隶属于普通教育管理处。至于高等教育事宜,则由校长
直接管理。
    大学区制施行以后,遭到非难,尤以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改称的中央大学区的教
育界 攻击更力。他们反对的理由时,大学区制不仅不能使行政机构学术化,反而
使学术机构官僚化;不仅不能提高效率,反而降低效率;最大的缺点在于专顾大学
而忽视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其实质四 这种教育制度与国民党施行的中央集权的
党化教育有矛盾。1929年6月,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停止试行大学区制,恢复旧的教育厅制。同年8月,浙江大学将浙江省教育行政职
权仍移交浙江省教育厅。大学区制的施行,前后仅两年。
    自第三中山大学起至抗日战争前夕的浙江大学,学校规模及院系均有所发展和
变动。
    工学院
    1927年除原有电机工程、化学工程两科以外,增设土木工程科及预科(预科原
定修业期二年,1928年起改为一年)。1930年按大学组织法,改称科为学系。同年
根据教育部规定自1930年起不再招预科生。1930年,浙江省民政厅由于测量土地、
划定地界的需要,委托浙江大学工学院增设测量学系,由省酌贴经费。校务委员会
决议自1930学年起增设机械工程学系。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工学院又于1932学
年起增设机械工程学系。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工学院设有电机工程、化学工程
、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四学系。
    农学院
    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成立后,设农艺、森林、园艺、蚕桑、农业社会五学系
,修业年限为三年。前农专学生改为劳农大学部学生;前农专高中农科学生改编为
劳农中等科学生。1928年7月7月,大学部增设四年级,以劳农三年期毕业生志愿继
续求学者升入。另设大学补习科,分一年期与两年期两班。1929年1月,改劳农学
院为农学院,修业期限为四年。1934年起,将原设的农艺、园艺、蚕桑、森林及农
业社会等五学系改组为农业植物、农业动物、农业社会三学系。在农业植物学系下
分作物、园艺森林农业化学、植物病理等五组;农业动物学系下分昆虫、蚕桑畜产
等三组;农业社会学系下分合作、农政两组。自1936年起,农学院改设农艺、园艺
、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等五系,至抗日战争前夕未有变动。
    农学院原在笕桥,后国民政府征用该处创建航空学校及飞机场,农学院决定迁
至华家池,由当局拨款建造新校舍及农场等,1934年4月农学院迁入新址。
    1931年春,浙江省立牛女子蚕桑讲习所停办,省立蚕桑改良场也改组。农学院
接收讲习所与改良场的事业,改编设立“浙江大学农学院附设女子蚕桑讲习科”,
以蚕桑改良场未该科校址。后因经费短拙,1931年夏起,不再招生,原有学生学习
至毕业为止。
    工农两院的附设高中,因经费关系,于1930学年起停办。当时浙江省教育厅以
浙江实业教育本不发达,省立没有工业中等学校和农业中等学校,而工农学校非普
通中学可比,其工场、农场、实验室设备,均非一时所能设置完善,因此认为浙大
工农两院附设高中实有继续维持的必要。于是决定五条办法,委托浙江大学代办,
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高级工科中学”及“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
立高级农科中学”;1933年8月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高级工业职业
学校”和“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5年9月起校名
中加学校所在地地名,改称“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及“国立浙江大学代办浙江省立杭州高级农业职业学校”(以上均简称高工、高农
)。直至抗日战争前夕 ,代办高工设电机、机械、土木、染织四科;代办高农设
高级部与初级部,高级部设农艺、森林两科,初级部不分科。
    文理学院
1928年8月,浙江大学正式成立文理学院。当时设院的目的有:“一、提倡科学方
法,以革新自由思想之习惯;致力学术研究,以推广知识之界线。二、注重教育学
之研究及教育方法制度之试验,以改进浙江全省之中小学及社会教育。三、搜集及
整理浙江省自然及社会方面之材料……。四、养成忠实勤敏之士风。五、造成通达
明敏之社会服务人才。六、提高一般民众之知识。”
    文理学院成立之始,设本科及医药预备科。本科设有十个学门:中国语文门、
外国语文门、(先设英文部)哲学门、数学门、物理门、化学门、心理学门、史学
与政治学门、体育学门、军事学门。除哲学、心理学、体育、军事四门外,其余均
是主科学门。1929学年起,各主科学门一律改称学系,非主科学门仍称学门,以求
区别;并增设生物、心理、经济、教育四个学系,加上原有的六个学系共计十个学
系;1930学年起,中国语文学系改为学门。又因经费关系,将心理、史学与政治、
经济三学系停办,各该系学生分送北京大学、中央大学借读。1931年起,医药预备
科因报考人数太少停办。1932学年起恢复政治学系,1933年又停办。1936学年起增
设史地学系。至抗日战争前夕,文理学院设有外国语文、教育、史地、数学、物理
、化学、生物七个学系。
                                        第四节  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一、“五四”运动
    1919年5月初,北京的学生首先爆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5月8日,工校全
体学生冲破了学校向来“严格管理”的校规,参加了杭州中等以上学校“五四”运
动集会。5月12日杭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举行联合救国大会,当时工农两校学生都
参加了集会。大会决定要求督军、省长、省议会致电参加巴黎和会的我国专使拒绝
签字。同日下午举行示威游行。当游行学生经过督军公署、省长公署、省议会、交
涉使暑等门口时,分别派代表入内面陈。学生联合救国会还致电巴黎和会并中国代
表,如青岛不交还中国,切勿签字。5月15日函请商会抵制日货、提倡国货,并通
电各县一致行动。5月28日发表宣言,决定自29日起罢课。
    当时浙江军警当局严厉压制学生运动,杭州城实行戒严,禁止学生集会。但是
杭州市学生并没有被压服,于6月下旬成立了学生联合会,推举工校学生方兆镐为
会长。学联会工作中最激发人心的是抵制和搜查日货。首先由各校学生分别组成小
队到贩卖日货的商店去劝告,后来就把检查岛的日本货拿到西湖边上的公众运动场
当众烧掉工校学生还组织校友会和报国工业会,团结校内师生,争取毕业校友及传
习生,共同进行斗争。
    1919年暑假后,“五四”运动已从初期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政治运动
,逐渐向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发展。《新青年》、《解放与改造》等杂志,不
仅在青年中间起了很大的启蒙作用,而且还逐渐把分散的进步力量组织起来,形成
了一支目标比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队伍。
    1919年9月,工校学生沈乃熙(夏衍)、蔡经铭、孙锦文、杨志祥、倪维熊,
及工校毕业生王馥泉、褚保时等与省立第一中学学生查猛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
校(下称一师)学生施存统(施复亮)、傅彬然、张维湛等27人创办了《浙江新潮
》(先名《双十》)刊物。《浙江新潮》第一期的发刊词提出了改造旧社会,实现
理想中的“自由”、“互助”、“劳动”的新社会的战斗目标,强调知识分子必须
和劳动者联合。这一期有工校学生王馥泉写的《寄之江日报、全浙公报、浙江民报
的主笔》,对三报提出了犀利的批评;此外,还有王馥泉、查猛济的新文艺和夏衍
(当时署名沈宰白)、倪维熊(当时署名V.Y.生)的随感录。
    当《浙江新潮》第三期发表了一师学生施存统写的《非孝》一文后,立即在社
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军阀政府和省议会议员们认为是洪水猛兽、大逆不道的
邪说。在省议会里一片喧嚷声,扬言要找出“罪魁祸首”来。因施存统是一师学生
,而一师教员陈望道、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久师提倡新文学反对旧礼教的,一师
校长经亨颐又是有新思想的,于是就成为攻击的主要目标。《浙江新潮》被查封后
,编辑者被列入省警察厅捕捉的黑名单,其中工校的几个学生“后来只受到校长许
炳堃的一番温语有加的训诫,没有被开除,也没有受处分,实出我们意料之外”。
当时浙江省长齐耀珊一面下令解散第一师范学校,一面派出大批军警去一师,将学
生集中道操场内团团包围,并切断了校内外电话联系,把住校门,企图用武力驱散
学生,封闭学校。
    工、农两校学生闻知后,与杭州市中等以上各校学生,浩浩荡荡,势如潮涌,
前来声援一师被困学生。他们一拥而入,冲破军警的包围圈,慰问被围困的同学,
迫使当权者下令撤退军警,并接受学生所提出的善后条件,斗争取得了胜利。
    自“五四”运动以后,学生们对于时事,特别是国家大事,颇为重视。1925年
5月,上海发生人民群众反对英、日帝国主义而遭到残酷镇压的“五卅”惨案。工
专当时已有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学生们停课参加杭
州市学生会活动,担任主席团,并参加公团联合会,且为其组织成员之一。工专学
生还组织了话剧团,出外宣传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募捐支援罢工工人。工专
学生钱启忠参加宣传队,于6月间乘船赴绍兴途中,竟激昂悲愤跳江而死,工专师
生痛悼之余,进一步激发了斗志。
    1926年10月,工专学生为迎接北伐军的到来,反对军阀孙传芳,推动当时浙江
省省长夏超起义独立。因当时夏超态度动摇,举棋不定,工专几位进步学生就把“
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的牌子挂在省长衙门前面,以坚定夏超态度。夏超独立失败
后,工专学生40余人遭开除,但学生们还是坚持斗争,专门部高年级学生就都不回
校上课,举行罢课斗争。
    二、“九·一八”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全国人民举行反日大示威。9月22日,中国共
产党中央发表宣言,号召“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
义的侵略……”。浙大学生联合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之江大学等中等以上学校
学生组织了示威游行。当游行队伍到达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浙江省党部人员却在台阶
上,继续无耻地贩卖“不抵抗主义”。愤怒的学生一拥而入,捣毁了国民党省党部
的牌子。
    示威游行后,浙大学生商讨决定联合杭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到南京请愿。他们
组成了主席团,主席团成员中有农学院学生施而宜(即施平)。学生们占领了火车
站,火车司机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行动,自愿为学生开车,于是满载2000多学生的请
愿列车就向南京进发。
    学生们一到南京,就要蒋介石接见并答复学生提出的请愿要求。由于学生这次
乘车进京请愿全国还是第一次,当局未有准备,只好玩弄手段进行拉扰÷分化。蒋
介石说什么“浙江的子弟是我的子弟,应好好回去读书”等。然而请愿学生仍向蒋
介石提出了三项要求:(1)开放言论;(2)给学生发枪;(3)要蒋介石北上抗
日。
    由于当时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蒋抱有幻想,加上缺乏斗争经验,主席团也比较松
散,与各地学生运动缺少联络,国民党对三民主义教员又夹杂在学生队伍中捣乱破
坏,因此在当局对软硬兼施下,第二天下午,一部分学生就自行回杭了。的三天,
宪兵又抓走了两个学生,到的四天,坚持斗争到学生也只得回来了。
    南京请愿到行动,虽然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但却锻炼了学生,鼓舞了全国各
地的学生,全国许多学校纷纷组织请愿队伍,使当局受到很大的震动。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驻上海的十九路军违抗蒋介石的不
抵抗命令,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中国共产党号召中国人民支持并参加十九路
军的抗日战争。但是蒋介石却出卖了十九路军,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凇沪停战协
定”。“一·二八”后浙江省当局惧怕学生运动,作出学校无限期放假的决定。但
是浙大学生仍然坚持抗日救亡活动,许多学生上街进行了抗日宣传,支持十九路军
和东北义勇军的英勇抗日。同时还发起义捐义卖,支援前方将士抗日。
    三、“一二·九”运动
    1935年,国民政府签订卖国的《何梅协定》,出卖冀察(河北省何当时的察哈
尔省),日寇的铁蹄践踏华北平原。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于
12月9日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遭到国民政府的残酷镇压。12月10日消息传到
浙大,全校学生群情激愤,当晚文理、工、农三院学生冲破阻力,在文理学员队大
楼内召开学生大会,愤怒声讨国民政府的卖国罪行,控诉国民政府对学生进行残暴
屠杀。他们吸取前次南京请愿对教训,决定成立由25位代表组成的统一的学生会,
由农学院学生施而宜任主席,并通过了六项决议:
  “一、通电响应北平学生爱国运动,坚决支持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
    二、通电全国学校呼吁一致响应北平学生爱国运动;
    三、组织宣传队向民众宣传;
    四、联合全市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于12月11日举行示威大游行;
    五、立即成立全校统一的学生会,领导全校抗日救亡工作;
    六、发起组织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把全市学生团结起来,掀起巨
大的抗日救亡高潮。”
    第二天,杭州市学生举行示威游行大会。大会一致通过“(一)通电全国,反
对华北伪自治;(二)要求政府立即讨伐汉奸殷汝耕,收复失地;(三)通电全国
学校支援北平同学,要求当局释放被捕同学;(四)成立杭州市学生联合会,领导
全市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等四项决议。大会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
    12月20日清晨,北京学生“一二·六”示威游行中许多学生受伤被捕消息传到
杭州后,浙大学生召开大会一致通过决议,建议市学联发动全市学生“冲到南京去
”,到南京示威游行。正当市学联接受这一建议,决定12月21日组织全市学生赴京
请愿时,20日晚浙大校园被军警包围,便衣军警特务冲到学生宿舍,按照当时的浙
大校长郭任远提供的名单逮捕学生会代表12人。当晚学生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
定仍按原计划冲到南京去,并决定派江希明(文理学院学生)等到上海各校去联络
,要求采取一致行动。大批学生从文理学院一个不常开启的小门走出,绕开军警包
围,抄近路走上铁轨,集中到城站。
    由于车站里的火车早被调走,学生们自清晨到下午三时,站在路轨上坚持斗争
,要路局开车。学生们的爱国正义行动,得到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浙江省当局
眼看无计可施,只得提出同学和学校代表三方谈判。学生会也考虑到冲进车站坚持
斗争的学生不是很多,而包围车站的军警却有二﹑三千人,孤军奋战,不利于保存
实力,于是决定提出:    “(一)立即释放全体被捕同学 ,并将他们送到火车
站来;(二)省党部﹑省政府向学生公开道歉,保证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三)
承认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为合法团体,立即取消对各校对封锁;(四)开放杭州市的
新闻自由,不再封锁抗日爱国的新闻。”当局接受了上述四条件,当即释放被捕的
12个学生,并送到火车站。省政府秘书长黄华表代表省党部和省政府向学生公开道
歉,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但是,学生刚回校,校长郭任远却贴出了开除学生会主
席施而宜(农学院学生)﹑副主席杨国华(工学院学生)学籍的布告。学生们再一
次被激怒了,于是就展开了“驱郭”斗争。
    四﹑驱郭斗争
    郭任远于1933年4月来浙大担任校长,还兼任学校的军事管理处处长﹑教务长
﹑文理学院院长﹑一年级主任。他上任后积极和国民党浙江省党部配合,在浙大推
行法西斯统治在(当时国际上正是墨索里尼和希特勒分别在意﹑德上台执政,疯狂
实行法西斯统治的时候),对学生采取军事管理制度,依靠军训教官和训育管理人
员侦查学生活动,任意处分学生。在他任校长的三年内,全校学生(包括代办高工
﹑代办高农在内)先后受开除﹑勒令退学和其他处分代竟达近百人之多(而当时全
校在校学生总共只有几百人)。他斥退学生的“莫须有”罪名很多,有的仅以“衣
冠不正”四字即“着令退学”,有的以外语发音不会卷舌也成退学理由。物理系学
生王善同和数学系学生卢庆骏在网球场练球时与英语讲师施某发生口角,郭任远即
布告开除王﹑卢两生。当晚文理学院学生开会决定罢课,要求“收回成命”。郭任
远在众怒之下不得不收回成命(后卢庆骏成为著名学者,)但一面又致电教育部以
辞职相要挟。蒋介石亲笔写信安慰并打气。那时,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文
化战线卓越领导人的地下党员胡乔木,“1933年下半年到1934年底在浙江大学学习
,组织秘密度数会,传播进步底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知识,是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
一”,也因遭到国人远的迫害而离校。据当时浙大学生自治会负责之一的蒋希明(
曾任杭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回忆:“胡乔木,那时候跟我是同级的,他是外语系
学生,读了一半就走掉了。现在我才知道,那时候,他得到风声,郭任远要抓他,
所以,他当夜就走了。”郭任远对教职员也往往盛气凌人,时有侮蔑凌辱。为了抗
议郭任远的反动行径,农学院有68位教职工愤而离校;先后有许多教授,包括著名
教授如许璇﹑梁希﹑吴耕民﹑金善宝﹑蔡帮华﹑张绍忠﹑何增禄﹑束星北等50多位
辞职离校(以后大部分又由竺可桢校长请回浙大)。对于郭任远的这些行为,全校
学生早已普遍反对;大多数教职员以至校外的杭州各界有识之士也极为反感。这次
,郭任远又指使军警入校大肆抓捕学生,之后又布告开除施而宜﹑杨国华两位学生
自治会负责人的学籍,更激起了全校学生的愤怒和反抗。
    1935年12月21日,学生会召开了全校学生大会,会上通过四项决议:
    (一) 立即举行全校大罢课,反对开除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大学籍,他们照
常执行领导学生会大职务;
    (二) 自即日起,不承认郭任远是浙江大学的校长,把他驱逐出校;
    (三) 立即派代表赴各地联络,发起组织全国学联;
    (四) 农学院的同学从城外华家池搬到校部来住,坚持斗争,团结不散。
  “驱郭”斗争发展迅猛,费巩教授等大部分教职工也都同情和支持学生的斗争,
热情支持同学们的正义行动。学生们组织了纠察队,维持秩序,并自行编印浙大校
刊。学生会还向社会各界发表《驱郭宣言》,向各界人士揭发郭任远在浙大的十大
罪状。即日下午,郭任远从校长公舍后门溜走,从此就不再来学校。
    学生会还派遣蒋希明等7人去南京,直接向教育﹑立法部门陈述郭任远的罪状
,要求教育部另派人继任。同年12月28日,教育部电告浙大各学院院长﹑系主任,
成立以教务长郑晓沧教授为首的临时校务委员会暂时维持校务。同学们开会讨论,
一致通过不放寒假,坚持斗争。
    1936年1月21日,教育部电令:(一)施而宜、杨国华两生除名;(二)寒假
期间哪留校学生一律离校。(由于学生们团结一致,坚决斗争,后来蒋介石又不得
不表示施而宜、杨国华两生“如能悔过,可告教育部恢复学籍”。)
    教育部根据当时情况,准备另行委派校长。但蒋介石认为“此风不可长”,不
同意更换。驱郭罢课僵持了一个月后,1936年1月22日,蒋介石亲自带了大批宪兵
特务来到浙大。他先召集教师训话,竟说:“这次事件(指驱郭)教师对学生不加
教导,要负责任。”接着召集学生代表训话,逼迫学生会负责人下令即日复课,施
而宜等以罢课是大家集体决定的事,个人不能改变为理由顶回。蒋介石又要全校学
生集队,听他“训话”,最后他威胁说:“你们必须立即停止‘闹风潮’,不然就
是犯法,就要绳之以法。”蒋介石走后,学生们并没有复课,继续进行斗争。1月
2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训令“凡以任何方式妨碍学校课业之学生,应立即严令离校
……”。1月31日,教育部训令“部分学校学生,行动越轨,以致校纪不克维持,
……本部职责所在,自必严遵院令……”。浙大学生对此毫不动摇,“驱郭运动”
一直坚持下去。终于迫使行政院于第257次例会上免去了郭任远的浙江大学校长职
务,驱郭斗争取得了胜利。1936年4月7日,国民政府行政会议通过任命竺可桢为浙
江大学校长。
                                              第五节 竺可桢出任校长
    竺可桢同意接任浙大校长,是在蒋介石约见并要他担任浙大校长后,经过再三
考虑决定的,
主要原因是他不愿放弃气象研究所的工作。他从事气象、地理的研究和教学已有
20年左右,在他的带领下,在气象学方面对中国实际的开拓型研究已有不少进展,
取得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在气象建设方面如气象广播、天气预报、高空探
测等都才开始,许多工作急待开展;而大学校长事务繁杂,“大学校长其职务之繁
重十倍于研究所所长”,又要同各种官场机构打交道,这是他最不愿意的,虽说仍
可兼任气象研究所所长,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生怕身兼两职难以两全其美;
他还预料到,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争的爆发为时不远,他怎能兼顾宁杭两地工作呢?
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考虑到“郭之失败乃党部之失败。……。故此时余若不为浙
大,谋明哲保身主义,则浙大又必陷于党部之手……。”因此,他曾先后五次去上
海向他所崇拜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请教,在征得蔡的同意后才答应接任。但他
希望只负责过渡时期,一旦学校走上正规,就另请其他合适人员担任。3月8日,他
会见侍从室的陈布雷,说明了自己的意见,并提出了三项条件(实际是通过陈转达
蒋介石):一是财政须源源接济;二是用人校长有全权,不受政党之干涉;三是时
间则以半年为限。陈布雷表示,除第三点外均可接受,但又说“大学中训育方面,
党部不能没有人在内”。
    竺可桢在1936年4月25日正式接任浙大校长厚的第一年,对教授阵容、教学管
理、学系设置、物质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些重要的兴革措施,使浙江大学迅速从动
荡不安转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在学校的人事方面,他在正式到任以前,就从侧面作过初步了解。他知道,当
时浙大已有一批好教授,如陈建功、苏步青、钱宝琮、朱叔麟、张绍忠、束星北、
贝时璋、蔡帮华、吴跟农、梁希、黄翼、孟宪承、郑晓沧、蔡堡、周厚复、李寿恒
等(其中蔡帮华、吴耕农、梁希、张绍忠、束北星等因不满郭任远而辞职离校),
大多数是在著名教育家邵裴子任人文学院院长和校长期间花大力气请来的,为浙大
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他觉得还不够,特别是文理方面还须加强。于是,他请
来了老朋友、物理学家、原交通大学教授胡刚复一同来校,并委以文理学院院长的
重任;他又请化工系李寿恒教授先代理后正式担任工学院院长,请王国松任机电系
系主任;请郑晓沧教授继续担任教务长;又将因不满郭任远而辞职的张绍忠、束星
北、何增禄等教授请回浙大并由张绍忠任物理系系主任(后又任教务长多年);又
请得物理学家王淦昌、化学家王琎、农学家卢守耕、机械学家周承佑等教授来校任
教;又聘来原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主任梅光迪教授任外国语文系主任。在1936年下
学期开学时新聘的教授、讲师就有30多人,大大加强了教师阵容。当然,延聘好教
授不是短期内就能办到,竺可桢在以后的任期内仍然竭尽全力以礼敦聘著名教授来
校工作,使浙大的教师队伍不断得到加强。
    对农学院院长一职,竺可桢先是聘请随他一起来的东南大学教授吴某担任,经
过短期观察后,觉得吴某不适于担任行政领导,又改由与竺可桢素昧平生的卢守耕
任院长。这是竺可桢在用人上选贤用能、秉公办事的具体表现。当时教育界颇有门
户之见,竺可桢与蔡元培一样,不论留美、留欧、留日,或是本国培养不曾出国,
只问真才实学,处事公正者便兼容并蓄。
    竺可桢到任不久,即有人向他推荐邵裴子和马一浮。他也早有所闻,就想聘二
位来校任教。他曾二次登门敦请邵裴子(邵于1931年1月才辞去浙大校长职),邵
都辞以年老体弱而作罢。他也曾二次亲访马一浮,还托人从中邀请,并答应马一浮
提出的诸多条件(如只在家中授课等),真是诚心诚意,可惜几经周折,仍未办成
,直至两年以后,当浙大因避战火迁到江西泰和时,马一浮也避乱至此,才到浙大
讲学,直至宜山。
    竺可桢对教学方面也着手进行必要的兴革。浙大原从一年级起即按系科设置专
业课程,而对于中外历史、中外地理、国文等基础课,却都无一教授讲课。竺可桢
觉得这是很不妥当的。他认为,大学教育主要是为学生开辟治学的基本途径,不宜
过早分系设课,并应由有学问、有经验的教师教好一年级的基础课。而中外历史、
中外地理、国文等课程应该加强。在5月9日他主持第一次校务会议时,就提出了上
述意见,并建议筹建史地学系和中国文学系。经校务会议通过后,史地系在当年就
成立;中文系虽到1938年才正式建成,但在1936年就先聘来王驾吾、祝文白两位教
授。第一次校务会议还通过了竺可桢的建议,为了加强基础课,成立公共科目课程
分配委员会,由郑晓沧、胡刚复、李寿恒、苏步青、吴福桢5人为委员。这是竺可
桢主持浙大后在教学上的一项重要措施,并在以后一直坚持下去。
    竺可桢深知,要办好一所大学,当然还要有足够的图书仪器设备和一定水平的
校舍建筑,而当时的浙大在国立大学中是校舍最简陋的,图书仪器设备也不少。所
以他从接任校长开始,就为争取更多的经费作了很大的努力。他多次和教育部长、
行政院秘长交涉,甚至直接向蒋介石反映。然而1936年的经费仍然一如往常,并无
增加。1936年10月15日,蒋介石来浙大视察。竺可桢在陪同蒋介石巡视校园时,乘
便反映校舍过于狭小、破旧,蒋也承认应该增建。竺可桢就提出要军械局迁走,其
地划归浙大,以扩大校园、增建校舍,蒋介石也表示同意。不久,行政院果然通过
决定军械局迁走其地划归浙大。竺可桢非常高兴,因为这样,一可以多200亩校园
以扩建校舍,二是军械局及军火仓库迁走,浙大师生地安全可以不受威胁。不过军
械局土地问题地实际解决却远非这么简单,而一直拖到抗战胜利复员返杭以后军械
局才迁走,浙大才真正取得其地了。
    竺可桢接任校长后,废除了法西斯式管理制度,开始建立民主自由的学风。浙
大的教学秩序恢复正常,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术研究也日渐开展。浙大声誉日增
,报考人数显著增长。竺可桢处事公正,不谋私利,处处以身作则,以学者身份而
不以校长官职身份和师生平等相处。他只身来校,宿于校内,学生每天清晨集合升
旗,他经常亲自参加,并包中膳于学生食堂。对教师职工和学生都体贴关心,对发
生的矛盾、冲突,他总是心平气和,以理服人,平易近人。平时在校内遇见师生,
总是和颜悦色,和人打招呼谈话,使人感到亲切。他这种真诚的平等待人和辛勤工
作的作风,很快就获得了全校师生的爱戴和信任。
                                  第六节  中共浙大党组织的建设及活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早期在浙大前身和浙大的活动情况,目前尚无一个系统、明
晰的材料,只有一些零星的情况。从已有的资料得知,当时建有二个党支部。一是
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党支部,二是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党支部,在1927年“四
·一二”蒋介石集团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后遭破坏。
    农专党支部成员,已知的有二位。其一,陈敬森(1906—1930),浙江金华人
。1924年入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读书。1925年“五卅”运动中,以农专学生代表
身份参加杭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工作,任杭州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并加入
中国共产党,任农专党支部负责人。因积极从事国民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宣传活
动,被军阀当局逮捕,1962年底北伐军攻克杭州时出狱。次年3月任杭州学生联合
会副主席。8月又被国民党逮捕,1930年8月就义于杭州陆军监狱。其二,邹子侃(
1912-1932),浙江临安人。1925年考入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中等部学习。
1926年加入共产主义共青团,任农专共青团支部书记,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并任
农专党支部书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入地下活动,曾在杭州笕
桥举办平民学校,秘密从事农民运动,同年11月被捕,关押于杭州陆军监狱。
1930年春,在狱中任党(共产党)、团(共青团)合一底秘密特别支部的组织委员
,同年冬,接任特别支部书记,组织难友越狱,亲任越狱总指挥,因叛徒出卖高密
,邹子侃为保护难友,于1932年2月2日壮烈牺牲。
    工专党支部成员,已知的仅一位,即宋侃夫(1901-1991)。宋于1924年入浙
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学习,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浙江工专至第三中山大学工学
院期间,共青团员最多时有80多人,成立了特别支部,宋任特支书记;宋后任第三
中山大学工学院中共党支部书记。1927年“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学校党团
组织遭到破坏。同年10月,宋离开学校。
    之后,目前只知道有个别的、少数的中共党员在浙大活动,至于是否建有党组
织,情况不详。如胡乔木(1932年入党)在1933年下半年至1935年下半年在浙大外
文系学习时,组织秘密读书会,传播进步的社会科学和马列主义知识,是学生运动
的领导人之一。后由于当时的浙大校长郭任远要抓他,只得离开浙大。
--

我們不是天使 我們終將飛逝 淪落在五光十色裡流浪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218.108.193.*]


[回到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本站是基于热心建立,只为保存一点Telnet bbs的美好记忆,如有侵权敬请致信告知.  szuonline.cn